景區扶貧
Ⅰ 旅遊扶貧引導產業發展是關鍵嗎
整體來看,目前旅遊扶貧地區不少為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方旅遊資源相對豐富,為旅遊扶貧提供了一定基礎。巔峰智業總裁助理、創新研究院院長劉馥馨認為,適合旅遊扶貧的地區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旅遊資源,比如好的山水景觀,或者有歷史文化資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有值得大家去旅遊的基礎元素。這些資源落至實處即要形成產業扶貧的思路,才有可能形成旅遊扶貧的可持續性,這需要對扶貧鄉村制定旅遊發展規劃。
規劃、產品打造後,旅遊扶貧鏈條的下一環就是精細化運營。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欠缺較好的運營管理,可能造成旅遊扶貧區域較低的盈利能力、產業鏈條延伸不夠,甚至難以可持續發展,回歸貧困狀態。這其中的一個誤區是,過多依賴旅遊業,對原本的農業反而重視不夠,農業與旅遊業難以形成一個互促發展的完整體系。
Ⅱ 文化旅遊扶貧對當地就業和增收的貢獻
文化旅遊可以帶動當地居民的收入,可以將閑置的土地進行規劃和開發,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增加居民的收入和就業機會。
Ⅲ 鄉村旅遊如何讓旅遊扶貧真正落地
國家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旅遊扶貧工作取得了扎實成效,旅遊扶貧工作機制基本建立,政策體系日益完善,產品業態不斷豐富,社會影響持續擴大。《通知》將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加快推進新時代旅遊精準扶貧工作措施,提高旅遊脫貧質量。
對於如何讓旅遊扶貧真正落地,《通知》指出,各地要做好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圍繞《鄉村旅遊扶貧工程行動方案》《關於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行動方案》,出台配套措施,積極引導各方扶貧資金、扶貧惠民政策向旅遊扶貧項目傾斜,鼓勵支持各類金融機構拓寬旅遊扶貧項目的融資渠道;結合旅遊資源特點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開發形式多樣、特色鮮明、能夠帶動貧困戶廣泛參與的旅遊扶貧產品;發展一批以農家樂、漁家樂、牧家樂、休閑農庄、森林人家等為主題的鄉村度假產品;建成一批依託自然風光、美麗鄉村、傳統民居為特色的鄉村旅遊景區;策劃一批採摘、垂釣、農事體驗等參與型的旅遊娛樂活動,開發徒步健身、鄉村體育休閑運動,培育自駕車房車營地、帳篷營地、鄉村民宿等新業態,打造豐富多彩的鄉村特色文化演藝和節慶活動。
Ⅳ 精準扶貧打開旅遊企業發展新空間是怎麼回事
確實,對於落後的地方來說,最好的扶貧就是利用當地的資源,讓他們可以生存!
作為「悟道之地、轉折之地、騰飛之地」,貴州旅遊資源富集,民族風情濃郁,歷史文化厚重,發展旅遊得天獨厚,也為打開了新空間。目前,企業年接待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是中國旅遊行業領先品牌和綜合運營商之一。「中青旅將按照《中青旅支持惠水旅遊精準扶貧工作清單》的安排,發揮企業優勢,將中青旅與惠水旅遊精準扶貧工作扎實推進、落實到位。」康國明說。
Ⅳ 景區如何積極推動社會化服務和扶貧攻堅
戶主申請、投票識別、三級會審、公告公示、鄉鎮審核、縣級審批、入戶登記.七道程序,特別是由村民代表投票表決,對識別貧困村、貧困人口,都有實際作用。對每個貧困戶、貧困村都分別建檔立卡,並錄入「扶貧開發建檔立卡信息採集系統」。同時建議,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對「扶貧開發建檔立卡信息採集系統」逐村逐戶開展復查,核實完善。
加大差異化補助搬遷政策力度,集中力量開展深度貧困戶搬遷工作,確保搬遷貧困戶「選得准」「搬得出」「穩得住」,明確優先搬遷對象標准,建立台帳「八步法」等程序,實施梯度安置。
對部分城鎮也應扶持產業扶貧。一是打造景區帶動型。旅遊業扶貧工作逐步推進,通過景區帶動周邊沿線及鄰近的貧困村脫貧已成為四川旅遊扶貧的重要模式。二是發展鄉村旅遊型。按照「風貌特色化、功能現代化、服務標准化」要求,通過依託城鎮、公路沿線等,發展鄉村旅遊特色業態,實現脫貧增收。三是開發旅遊商品型。結合地域特色和市場需求,按照「創意化的文化產品、文化化的實用產品、旅遊化的農副土特產品」三大類型,積極推動貧困地區旅遊商品開發。
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對一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專門定製生產適合你們當地情況的太陽能路燈。這樣不僅大大的提高了利用率,也節省了不少的金錢和人力。
Ⅵ 如何讓旅遊脫貧一直保持下去
近日,國家旅遊局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當前旅遊扶貧工作的通知》,既是國家旅遊局推進旅遊扶貧系列舉措的延續,也是對旅遊系統扶貧攻堅工作的再次督促,給各級旅遊部門「擰了一把弦」。《通知》明確,建立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的旅遊扶貧工作責任體系,國家旅遊局重在做好頂層設計,各省級旅遊部門負責本轄區內的旅遊扶貧工作,各市縣級旅遊部門重在推進旅遊扶貧項目建設。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王喬松表示,固原市將圍繞六盤山旅遊區,結合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深入發掘民俗文化等資源,開發仿古工藝品、書畫、剪紙、泥塑、小秋雜糧等文化旅遊商品,形成研發、生產、銷售產業化鏈條。湖南省沅陵縣委書記欽代壽說,在旅遊扶貧的過程中,沅陵積極推進文旅、農旅、工旅、商旅等融合發展,重點探索旅遊扶貧模式,努力構築「全域旅遊+精準扶貧」大格局。
Ⅶ 海南省如何通過旅遊扶貧精準
近日,省旅遊委相關負責人一行來到扶貧聯系點五指山市福關村開展扶貧日活動。活動現場,參與幫扶的分界洲景區、五指山曜陽度假養老公司與福關村簽訂結對幫扶合作意向書,一場「扶貧招聘會」為貧困戶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20多年來,海南南山文化旅遊區為周邊村莊累計安排扶貧資金3800多萬元,安排200多名村民到景區就業,幫扶200多名貧困大學生,帶動南
山周邊區域農家樂餐廳、鄉村酒店、農產品水果商店、遊客停車場、花卉苗圃等一批旅遊扶貧產業發展。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在幫扶周邊村民的過程中,變「輸血
式幫扶」為「造血式引領」,在勞動用工方面優先考慮和安置當地村民,並針對性地為甘什上村和甘什下村村民量身定製「半天務農
半天務工」的彈性工作模式,幫助村民實現家門口樂業……
投入資金大、參與時間長、涉及面廣、扶貧功能強,我省旅遊景區已經成為全省旅遊扶貧的主力之一。
農旅結合,發展產業助脫貧
借力「美麗資源」,農旅融合成為我省鄉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除了就業扶貧和產業扶貧,通過挖掘特色地方文化資源扶貧成為五指山妙自然茶業有限公司的一大探索。2013年,該公司從雲南引進國家茶樹保護新
品種「紫娟」種植在阿陀嶺紅山一帶,目前已成功種植「紫娟」茶園300餘畝。「公司+農戶+基地+茶科所」模式,讓不少村民嘗到了甜頭。
「公司給我們發放種苗,教種植技術,採摘的茶葉還負責收購,賺錢不用操心。」什會村村民王梅霞告訴記者,這讓主要以種植稻穀、橡膠等農作物為生的村民們看到了掙錢的另一種方式。今年,紫鵑茶進入採摘高峰期,每畝可採摘茶青400斤,保底收入將達到4000元/畝。
以開發旅遊驛站而整村脫貧的「白沙羅帥村模式」、互聯網+旅遊扶貧的「瓊中什寒村模式」、新型城鎮化+旅遊扶貧的「瓊海會山鎮模式」……越來越多的鄉鎮在不斷創新旅遊扶貧模式。
按照《海南省旅遊扶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到2018年底通過重點扶持45個旅遊扶貧重點村和其他特色村鎮發展旅遊業,帶動10萬以上貧困人口
增收脫貧。方案提出,以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和開展精準幫扶為主要路徑,重點在深入挖掘貧困地區鄉村旅遊發展潛力,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促進鄉村旅遊與三次
產業融合發展,有效帶動和促進群眾脫貧致富。
省旅遊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把鄉村旅遊納入全省旅遊規劃的同時,通過將貧困地區的鄉村旅遊資源融合到精品旅遊線路中,來提高當地的遊客到達率,並以此來打造鄉村旅遊品牌,提高貧困地區的勞動生產力,甚至藉此深度開發當地旅遊資源,建設大規模的鄉村旅遊景點。
確實能夠發家致富。
Ⅷ 旅遊如何實現扶貧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會帶來國內財產的移動和再分配,旅遊業實現了財富從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的轉移,旅遊地區的很多人可從旅遊的直接收入中得到益處。1991年貴州省創造性地提出了「旅遊扶貧」的觀念,幾年來取得了一些實際效果。一是景區周圍農民普遍脫貧致富;二是活躍了農村經濟;三是給縣域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帶動了其他產業迅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通過旅遊開發而脫貧致富的人口已有300萬人以上,旅遊業在脫貧致富中發揮了突出作用。當前,我國旅遊扶貧開發的熱潮方興未艾。國務院9號文件充分肯定了旅遊業的扶貧功能,明確提出要規劃建設一批旅遊扶貧試驗區。2000年,國家旅遊局在國務院扶貧辦的大力支持下,在有中國「貧困之冠」之稱的寧夏西海固地區設立了第一個國家級旅遊扶貧試驗區——六盤山旅遊扶貧試驗區。隨後,一批國定、省定旅遊扶貧試驗區相繼成立,許多貧困縣甚至鄉村也都充分利用本地方獨特的旅遊資源搞起了旅遊業。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的不少地方,如雲南、新疆、四川、貴州、西藏、湖南、湖北、河南、陝西、山西等地,都已經開發了一大批旅遊資源,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