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穿生滅機關

穿生滅機關

發布時間: 2021-03-16 15:38:27

Ⅰ 宋代有一首詩《琴》:「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如果把琴

這是蘇軾的詩。
這首詩講了一個彈琴的道理:一支樂曲的產生單靠琴不行,單靠指頭也不行,還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術的熟練。琴不難掌握,指頭人人有,但由於人的思想感情和彈琴技術的差異很大,演奏出來的樂曲是否悅耳可就大不一樣了。詩里用了兩個提問,讓讀者去思考。其實這是一個復雜的美學問題:產生藝術美的主客觀關系。

Ⅱ 逍遙游中舉的六個故事分別是什麼

《莊子》中的寓言
1、巨大的怪鳥
北海有一條鯤魚,他的身子有幾千里那麼大。有一天,他突然變成了一隻大鵬。這只大鵬的背,就有幾千里之廣。他的翅膀張開來,像是天邊垂下來的兩黑雲。
《齊諧》這本故事書上說:當北海上的巨風來臨的時候,海水混濁就像是沸騰了一樣。這時,大鵬不能住了,便張開翅膀,激起三千里的浪花,然後籍著旋風往天空沖去,一下飛上九萬里的高空。飛了六個月才到達南海,在那裡休息。南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
當大鵬在九萬里的高空,低頭向下一望,只見野馬般的游氣,和生物氣息吹動的浮塵,渾濛濛的一片,地面上所有的山河城屋,都消失不見了。大鵬又抬頭向上一望,只見天色蒼茫無際。天地和他渾然混合為一了。

解讀:
(1)莊子的大鵬一起飛,在九萬里高空的渾然蒼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為的「相對價值」的世界。
(2)大鵬要憑借巨風才能高飛。如果他心中忘了巨風,自然而然,自由自在,這就叫做「沒有依賴的逍遙」。用莊子的術語來說就是「無待的逍遙」。這就像姑射山上的神女乘雲氣,御飛龍一樣了。(有關「姑射山上的神女」的故事在下面寫出)

2、小麻雀的自鳴得意
大鵬飛在九萬里高空的時候,小麻雀譏笑他說:「那傢伙花這么大的力氣,飛這那高幹什麼啊?我在地上想飛就飛。有時候,我一飛就到了榆樹上。有時候,我一飛,飛不到樹上,我就落回地面上罷了。像我這樣自來自去,在草地樹林里穿棱,也可以說是飛的絕技了。」

解讀:
(1)小麻雀的飛行,小麻雀的知識,小麻雀的境界,都和大鵬不一樣。
(2)以小麻雀的飛行、知識、境界,根本不能了解大鵬。所以才會嘲笑。我們不必笑話小麻雀,說不定我們自己就是那隻小麻雀呢?也不必羨慕大鵬。

3、寒蟬和靈龜的故事
世人都說:「彭祖活了八百歲,是人間最長壽的了。」但是,把八百歲當做長壽,仔細想想,實在是很可悲的事。
有一種小蟲叫做「朝菌」,朝生而暮死。他根本不知道世間有所謂的「一個月」。另外有一種蟲子,叫做寒蟬,春生而夏死,夏生而秋死。他又根本不知道世間有所謂的「四季」。可是楚國南方的海上,有一隻巨大的靈龜,五百年對他只是一個春季,五百年對他只是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椿樹,八千年對他只是一個春季。八千年對他只是一個秋季。
朝菌和寒蟬叫做「小年」。靈龜和椿樹叫做「大年」。「小年」是不會了解「大年」的。
彭祖的八百歲,對靈龜和椿樹來說,不也是「小年」嗎?世人把彭祖認為是長壽,不也就是「小年」的悲哀嗎?

解讀:
(1)「小年」不了解「大年」。所以人世上,小智慧也不能了解大智慧。(在莊子時代,很多人不能理解莊子的學說,認為他的學說是「消極避世」、「不思進取」,莊子就用這個寓言故事來反駁他們,說他們是「小智慧不能了解大智慧」)

4、列子的御風而行
列子能夠駕御風飛行,輕飄飄的十分美妙,他出去了十五天才回來。他的這種幸福,世上已是罕見的了。
但是,對於有道的人看來,列子雖然不必用腳走路,究竟還是要依靠「風」才能飛行,所以也不是真正的自在逍遙。

解讀:
世俗的「逍遙」就像世人的幻想:「我要是能飛就好了」。其實,這種逍遙,仔細想想看,並不是真正的自在。列子御風的故事,可以喚醒我們的夢幻和淺見。但列子御風而忘不了風,所以還不是真的逍遙。

5、許由不受天下
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怕許由一口回絕。所以堯說:「太陽、月亮都出來了,還要我這小火把幹嘛?及時雨都下過了,還要人工灌溉幹嘛?我認為我實在不如你,所以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吧!」許由說:「算了吧!小鳥在樹木做巢,所需不過一樹;老鼠在溪流喝水,所需也不過滿肚。你把天下讓給我,我要拿來做什麼呢?況且天下已經給你治好了,你想把這個美名讓給我嗎?我要這『空名』做什麼呢?」

解讀:
智慧圓通的人,絕不妄求「空名」。用莊子的話來說就叫做「聖人無名」。(道家所謂的「聖人」是指智慧圓通的人,不要把他想成儒家的聖人,兩者是不一樣的)

6、姑射山上的神女
在遙遠的北海中,有一座姑射山。
姑射山上有一個神女,肌膚像冰雪般的潔白,意態輕盈像處女。她不吃五穀,只是吸取空氣,飲用甘露而已。她可以乘御著雲氣,駕馭飛龍,遨遊到四海之外的虛空。她的精氣凝聚起來,所到之處使萬物不腐壞,也可使穀物成熟。她的精氣既廣被萬物,所以人世的治亂在她看來只是大海中的一個泡沫。她的污垢,她的糟粕便不知道可以造就人世多少的堯舜。

解讀:
在廣大的宇宙中,人世的治亂如泡沫的生滅。所以神化莫測的人,明白自然生滅的道理,便不會妄想「立功」。用莊子的話來說就叫做「聖人無功」。

7、越人文身
有一個宋國人帶著帽子和衣服到南方的越國去販賣,他以為可以賺到一大筆錢。但是,越人的風俗是:剪斷了頭發,赤裸著身子,身上刺畫著文彩,全不穿戴衣帽。所以宋人的衣帽對他們全沒有用處。

解讀:
用和無用,功和無功,都是相對的,不可執著不化。所以,想通了這個道理,堯舜的有功和無功與宋人衣帽的有用和無用,都同樣不是絕對的。姑射山的神人把堯舜的功勞看做泡沫的生滅,便是同樣之理。

8、惠施的大葫蘆
惠施是莊子的好朋友。有一次,惠施對莊子說:「魏王給了我一些大葫蘆的種子。我把它種了,結的葫蘆極大,可以裝五石的容量。可是,它的質料不堅固,用來盛水,一拿起來就破了。切成兩個瓢,又太淺裝不了多少東西。因此,這葫蘆雖然大,卻大得沒有用處。我就把它打破丟了。」
莊子聽了,笑著說:「可惜啊!你竟不會用大的東西。這個葫蘆這么大,你何不做一個網把它套起來,然後把它綁在腰上,做為『腰舟』,使你飄浮在水中,不是也很愉快嗎?為什麼一定要用來裝水呢?」

解讀:
有用和無用是相對的。惠施堅持認為葫蘆只能用來裝水,莊子卻認為不可以這樣堅持。因此惠施的想法行不通之後,莊子變通的用法,便顯出了妙用。這就叫做「無用之用」。

9、宋人的秘方
宋國有一族人,善於炮作不皺手的葯物,祖祖輩輩在水中從事漂洗絲絮的生意。後來,有個客人聽見這種葯,就出高價向他們這族人收購了這個秘方。
這個客人買得秘方以後,便把它獻給吳王,並說明這個秘方在軍事上的妙用。那時吳、越雙方是世仇,吳王得到這秘方以後,就在多天後發動水戰。吳人恃有秘方,軍士都不生凍瘡。越人沒有這種葯,軍士便生皮膚病而大敗。
吳人打敗越人以後,獻秘方的客人,便受封了一大塊的土地,生活富裕,社會地位也不同了。

解讀:
同樣的一種葯方,有人不會用,只好世代漂絮,有人會變通使用,便裂土封侯。所以有用無用,要看你怎麼用。

10、無用的樗樹
惠施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很大的樹,樹名叫做樗。這樹的主幹上,木瘤盤結。它的小技,也都凹凸扭曲,完全不合乎繩墨規矩。這樹就長在路邊,但從來就沒有木匠去理會它。現在你所講的話,依我看也就和這大樹一樣,大而不適用,有誰人會採信呢!」
莊子說:「你沒有看見過狐狸和野貓嗎?為了捕食,東竄西跳,不管高低,結果往往中了機關,死在陷阱里。至於氂牛身子雖大,像天空垂下來的一塊雲,但他卻不能捉老鼠。現在你有一棵這樣大的樹而愁它無用,那何不把它種在廣大空曠的地方,很舒適的在樹下盤桓休息。這樹既然沒有其他的用處,自然也就不會有人來砍伐,而且它又不會妨害別人,自然你也不必操心了。」

解讀:
(1)樗樹沒有什麼用處,所以不會被砍伐。這對樗樹來講,「無用之用」正是它本身最大的用處。樗樹的逍遙自在也就顯示出來了。
(2)許多人以為盤桓在樹下休息的人,便是真正逍遙的人。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有心依靠樗樹而得來的逍遙,仍然是「有待的逍遙」。所以逍遙要看你的心境怎樣。有依賴心就不自由了。

Ⅲ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什麼意思

琴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賞析】
唐朝的韋應物寫了一首《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鑿岩泄奔湍,稱古神禹跡。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貽之道門舊,了此物我情。」這位作家對水石之間關系的疑惑與領悟,亦同於蘇軾之於琴指。這其實是個高深的哲學問題,因為在佛教看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事物與事物之間只是由於發生了聯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謂「四大」,《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五說:「譬如機關由業轉,地火水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一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具一篋。」《圓覺經》說:「恆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嚴經》曾對什麼是「濁」有一段闡發:「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也就是說,「濁」是塵土和清水發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論述說得更為明確:「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蘇軾的詩簡直就是這段話的形象化。

【詩詞註解】
從字面上看是說,如果說琴可以自己發聲,那麼為什麼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沒了樂聲?如果說聲音是由手指頭發出的,那麼為什麼不能湊過耳朵靠近指頭直接聽到樂聲呢?
蘇軾在這首詩中思考是:琴是如何發出聲音的?其實,琴之所以能演奏出優美的音樂,這不光需要靠琴,還要靠人的指頭彈動,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優美的音樂。
該詩哲理性很強,富有禪機。佛教視有為無,視生為滅,追求無聲無形不生不減,音樂的真實即虛無,所以音樂無所謂真實與否,要以「諧無聲之樂,以自得為和」、「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通過內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禪道。《題沈君琴》否定了琴、指兩者和音樂之聲的關系,其思想和《楞言經》「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兩圓離,是則常真實」相通。
值得注意的是,《題沈君琴》一詩中所說的琴與聲的關系,也是琴樂中象和意的問題,隱含有「得意忘言」的意思,和陶淵明的「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有異曲同工之義。「意」是傳統古琴美學中最為強調的美學范疇之一。琴樂中「意」的提出初見於《韓詩外傳》卷五:
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子而不進,師襄子曰:「夫子可以進矣。」
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數也。」
有間,曰:「夫子可以進矣。」
曰:「丘已得其數矣,未得其意也。」
有間,復曰:「夫子可以進矣。」
曰:「丘已得其意矣,未得其人也。」
有間,復曰:「夫子可以進矣。」
曰:「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類也。」
有間,曰:「邈然遠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樂也!黯然而黑,幾然而長,以王天下,以朝諸侯者,其惟文王乎!」
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善!師以為文王之操也。」故孔子持文王之聲知文王之為人。
文中記載了孔子學習《文王操》的過程,從得其曲(曲調)到得其數(結構),再得其意(意蘊)、得其人(為人),最終達到得其類(體貌)。此處最早將 「意」的美學范疇用於古琴音樂,並把獲得音樂的內在意蘊作為審美的一個重要的階段。之後,「意」作為美學范疇始終貫穿於以後的琴論中,對傳統古琴美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宋成玉磵《琴論》中有精彩的論述,提出了「彈人不可苦意思」美學命題,認為「操琴之法大都以得意為主,雖寢食不忘,故操弄不過一、二曲,則其奧窮。」 宋沈括贊琴僧義海琴藝高超,也有「海之藝不在於聲,其意韻蕭然,得於聲外,此眾人所不及也」(《夢溪筆談·補筆談》)之言。
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之命題也同樣認為音樂的真意不在聲音本身,而在於聲音之外,表示了他對弦外之意的追求,對「無弦」之美的肯定。古琴美學由此重視象、意之間的關系,並逐漸在古琴審美上形成了重意輕象的定式,以追求弦外之意為古琴演奏的最高境界。

Ⅳ 死後魂游地獄前,冥王業鏡正高懸,一困 階下成禽日,萬鬼同聲唱凱旋。

我天天修習佛法,沒有和你在一起,然而浮現在腦海里的卻總不是佛祖,而是你的樣子。
第六代
達賴喇嘛
倉央嘉措情歌
曾緘 譯
心頭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絕代容。
恰似東山山上月,輕輕走出最高峰。
轉眼苑枯便不同,昔日芳草化飛蓬。
饒君老去形骸在,變似南方竹節弓。
意外娉婷忽見知,結成鴛侶慰相思。
此身似歷茫茫海,一顆驪珠查德時。
邂逅誰家一女郎,玉肌蘭氣郁芬芳。
可憐璀璨松精石,不遇知音在路旁。
名門嬌女態翩翩,閱盡傾城覺如賢。
比似園林多少樹,枝頭一果騁鮓妍。
名家有女初長成,體態輕盈貌端秀。
恰似園林清香果,鮮艷熟美掛枝頭。
一自魂銷那壁廂,至今寤寐不斷忘。
當時交臂還相失,此後思君空斷腸。
我與伊人本一家,情緣雖盡莫咨嗟。
清明過了春自去,幾見狂蜂戀落花。
青女欲來天氣涼,蒹葭和露晚蒼蒼。
黃蜂散盡花飛盡,怨殺無情一夜霜。
飛來野鶩戀叢蘆,能向蘆中小住無。
一事寒心留不得,層冰吹凍滿平湖。
莫道平湖波日舟,舟中木馬解回頭。
不知負義兒家婿,尚解回頭一顧不。
游戲拉薩十字街,偶逢商女共徘徊。
匆匆綰個同心結,擲地旋看已自開。
長干小生最可憐,為立祥幡傍柳邊。
樹底阿哥需護惜,莫教飛石到幡前。
手寫瑤箋被雨淋,模糊點畫費探尋。
縱然滅卻書中字,難滅情人一片心。
小印園勻黛色深,私鉗紙尾意沉吟。
煩君刻劃相思去,印入伊人一片心。
細腰蜂語蜀葵花,何日高堂供曼遮。
但使依騎花背穩,請君馱上法王家。
含情私詢意中人,莫要空門證法身。
卿果出家吾亦逝,入山和汝斷紅塵。
至誠皈命喇嘛前,大道明明為我宣。
無奈此心狂未歇,歸來仍到那人邊。
入定修觀法眼開,祈求三寶降靈台。
觀中諸聖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
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
肯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
入定觀修上師尊,心中偏偏不顯現。
不曾意想愛人臉,清清楚楚現在前。
醴泉石露和流霞,不是尋常賣酒家。
空女當壚親賜飲,醉鄉開出吉祥花。
為豎幡幢誦梵經,欲憑道力感娉婷。
瓊筵果奉佳人召,知是前朝禮佛靈。
天馬飄向蒼穹際,寶幡高聳入雲霓。
感得名門才女聘,共邀赴彼佳宴席。
見齒微張笑魘開,雙眸閃電座中來。
無端覷看情郎面,不覺紅渦暈兩腮。
情到濃時起致辭,可能長作玉交枝。
除非死後當分散,不遣生前有別離。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絕似花蜂困網羅,奈他工布少年合。
圓成好夢才三日,又擬將身學佛陀。
別後行蹤費我猜,可曾非議赴陽台。
同行只有釵頭鳳,不解人前告密來。
微笑知君欲誘誰,兩行玉齒露參差。
此時心意真相屬,可肯依前舉誓詞。
飛來一對野鴛鴦,撮合勞他貢酒娘。
但使有情成眷屬,不辭辛勞作慈航。
密意難為父母陳,暗中私說與情人。
情人更向情人說,直到仇家聽得真。
膩婥仙人不易尋,前朝遇我忽成群。
無端又被蘆桑奪,一入侯門似海深。
明知寶物得來難,在手何曾作寶看。
直到一朝遺失後,每思奇痛徹心肝。
深憐密愛誓終身,忽抱琵琶向別人。
自理愁腸磨病骨,為卿憔悴欲成塵。
盜過佳人便失蹤,求神問卜冀重逢。
思量昔日天真處,只有依稀一夢中。
少年浪跡愛章合,性命唯堪寄酒懷。
傳語當壚諸女伴,卿知不死定常來。
美人不是母胎生,應是桃李樹長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
生小從來識彼姝,問渠家世是狼無。
成堆血肉留難住,奔走荒山何所圖。
山頭野馬性難馴,杌陷猶堪制彼身。
自嘆神通空俱足,不能調伏枕邊人。
羽毛零亂不成衣,深悔蒼鷹一怒非。
我為憂思自憔悴,哪能無損舊腰圍。
浮雲內黑外邊黃,此是天寒欲雨霜。
外現僧相內是俗,無非末法到滄桑。
外雖解凍內偏凝,騎馬還防踏暗冰。
往訴不堪逢彼怒,美人心上有層冰。
弦望相看各有期,本來一體冀盈虧。
腹中顧兔消磨盡,始是清光飽滿時。
前月推移後月來,暫時分離不須哀。
吉祥白月行看近,又到佳期第二回。
須彌不動住中央,日月遊行繞四方。
各駕輕車投熟路,未須卻腳嘆迷陽。
須彌山王居中央,穩若磐石不動搖。
日月圍繞恆轉旋,不曾迷途錯方向。
新月才看一線明,氣吞碧落便橫行。
初三自詡清光滿,十五何來皓月盈。
十地庄嚴住法王,誓言呵護有金剛。
神通大力智無敵,盡逐魔軍去八荒。
杜宇新從漠地來,無邊春色一時回。
還如意外情人至,使我心花頃刻開。
不觀生滅與無常,但逐輪迴向死亡。
絕頂聰明矜世智,嘆他於此總茫茫。
君看眾犬吠猩猩,飼以鄒豚亦易馴。
只有家中雌老虎,愈溫存處愈生嗔。
抱慣嬌軀識重輕,就中難測是真情。
輸他一種占星術,星斗滿天認得清。
郁鬱南山樹草繁,還從幽處會嬋娟。
知情只有閑鸚鵡,莫向三叉路口言。
拉薩游女漫如雲,瓊結佳話獨秀群。
我向此中求伴侶,最先屬意便為君。
龍鍾黃犬老多髭,鎮日多昏仗爾才。
莫道夜深吾出去,莫言破曉我歸來。
為尋情侶去匆匆,破曉歸來鸌雪中。
就裡機關誰識得,倉央嘉措布拉宮。
夜走拉薩逐綺羅,有名盪子是汪波。
而今秘密渾無用,一路瓊瑤足跡多。
布達拉宮之聖殿,持明倉央嘉措居。
夜訪拉薩逐綺羅,宕桑汪波亦是彼。
玉軟香溫被裹身,動人憐處是天真。
疑他別有機權在,巧為錢刀做笑顰。
輕垂辮發結冠纓,臨別叮嚀緩緩行。
不久與君須會合,暫時判訣莫傷情。
跨鶴高飛意壯哉,雲霄一羽雪皚皚。
此行莫恨天涯遠,咫尺理塘歸去來。
死後遊魂地獄前,冥王業鏡正高懸。
一困階下成擒日,萬鬼同聲唱凱旋。
卦箭分明中鵠來,箭頭顛倒落塵埃。
情人一見還成鵠,心箭何如挽得回。
孔雀來自印度東,工布深谷鸚鵡豐。
兩禽相去常千里,同聚法城拉薩中。
行事曾叫眾口嘩,本來白璧有微瑕。
少年瑣碎零星步,曾到拉薩賣酒家。
鳥對垂楊似有情,垂楊亦愛鳥輕盈。
若叫樹鳥長如此,何隙蒼鷹哪得攖。
結盡同心締盡緣,此生雖短意纏綿。
與卿再世相逢日,玉樹臨風一少年。
吩咐林中解語鶯,辯才雖好且休鳴。
畫眉阿姐垂楊畔,我要聽她唱一聲。
縱使龍魔逐我來,張牙舞爪欲為災。
眼前蘋果終須吃,大膽將它摘一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全詩很長,你說的那段在四十行後面。

Ⅳ 直超無上乘,不落是非窠什麼意思

無上乘(wú shànɡ chénɡ) 1.佛教浯。謂至極之佛法。大乘之別名。
是非窠,就是是非窩的意思。
出自金瓶梅第一回
到不如削去六根清凈,披上一領袈裟,參透了空色世界,打磨穿生滅機關,直超無上乘,不落是非窠,倒得個清閑自在,不向火坑中翻筋斗也。

Ⅵ 第五人格紅蝶的!剎那生滅可以穿牆板嗎怎麼感覺總是撞到東西停下來

看情況,因為剎那生滅是在你看到求生者的基礎上才能用的,在你穿越的時候,你看不到求生者了,自然就停下來了

Ⅶ 我不想胸大,別跟我說那些影響健康的話,要方法,還有每晚用鹽水搓胸部可以小么,胸部幾歲停止發育

假的,只有做手術,但沒有必要,我推崇的是自然美,只要是自然長成真有就這樣,沒有必要去改變。大概22歲左右就定型了。

Ⅷ 「不負如來不負卿」的全詩是什麼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

全詩如下: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譯文:

曾經考慮過太多情會損壞我在佛教的修行,進山修行又怕離開了你的傾國傾城的容顏。時間哪裡有雙全的辦法,不辜負佛法修行,又不辜負你。

典故:

倉央嘉措不喜歡被人當神佛一樣供養在布達拉宮里,每天從早到晚沒完沒了的誦經禮佛使他非常厭煩,他就穿上俗人的衣服戴上長長的假發,化名唐桑旺布,溜到拉薩八角街或布達拉宮下的雪村,找男朋女友玩耍,享受世俗生活的歡樂。

倉央嘉措在布達拉宮後面林園的湖中小島上,修建了一座名叫龍王潭的精美樓閣,在這里邀集拉薩城裡的男女青年,在一起唱歌跳舞,飲酒狂歡,倉央嘉措編寫了很多的情歌,讓大家演唱,這些情歌很快在西藏傳唱開來,很受人們的喜愛。

在龍王潭,倉央嘉措結識了一個來自瓊結地方的姑娘,名叫達娃卓瑪,達娃卓瑪容貌美麗,性情溫柔,嗓音甜美,一雙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像剛剛釀就的葡萄酒,看一眼就能把人醉倒。

倉央嘉措和她特別相知相愛,好像一個人是另一個人的影子,白天他們在一起歌舞遊玩,夜裡常常幽會。倉央嘉措非常喜歡達娃卓瑪,認為是神靈的賜於,前世的緣份。

後來倉央嘉措發現達娃卓瑪好些天沒有到龍王潭來了,給她捎信約會,也像撒在水裡的糌粑一樣沒有迴音,親自到她住處拜訪,只見門上掛著一把大鎖,跟鄰居們打聽,才知道達娃卓瑪被她父母帶回了瓊結好多天了。

倉央嘉措像丟了心愛的珍寶,心裡特別難過。從此,倉洋嘉措再沒見過達娃卓瑪,達娃卓瑪成了他夢中的情人。

(8)穿生滅機關擴展閱讀

網上多傳源於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也作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誤傾城)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意思: 如果動情了,就負了如來(佛法);如果不動情,就辜負了「她」(愛情)。

倉央嘉措是天生的活佛,西藏著名的詩人,可他也是個情種。他十五歲才從民間接到布達拉宮中,在此之前一直接受著可以婚嫁的習俗教育。活佛的身份使他無法和情人在一起,他的多情也不容於世俗禮。

Ⅸ 以戒淫為因,果報是什麼呢果報首先是得功名如意,眷屬如意,能得貴子(好後代)。能健康長壽(夫妻之間能

善男子!世間人不求取常住的真性,又不能舍離妻妾的恩愛,但能持守正心不流逸於邪淫之中,正心澄凈瑩潔,自然生發光明,命終之後上生天界,與日月相鄰,這一類眾生名為四天王天。對於自己的妻室,淫愛之心已十分微薄,於清凈獨居時,偶爾還有慾念生起,不能得到清凈的全味,這種人命終後,就能超越日月之光明,居於人間之頂,這一類眾生所居之處,這叫做忉利天。夫妻相會,逢淫慾心生起就暫且交歡,事後不再追思憶念,在人世間動念之時少,靜心之時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之中朗然安住,那是日月光明所照不到的地方,這些人身上自有光明,這一類眾生名為須焰摩天。於一切時常在清凈中,有相應的欲觸逼迫,還不能完全拒絕,命終之後就能上升到精細微妙之境,不與下界人天之境相接,乃至於劫盡世界壞滅之時,火水風三大災劫都不能波及,這一類眾生名為兜率陀天。
我已完全沒有了淫慾之心,只是應你所求而行欲事,但於玉體橫陳之時,味同嚼蠟,全無樂趣,這些人命終後超越下界諸天,生於隨已意樂而化現之地,這一類眾生所居之處,就叫做樂變化天。沒有世俗的男女心念,而隨順世間行夫妻之事,於行事相交之時神遊境外,瞭然超越,這些人命終之後便能超出無化境的兜率天,以及化境的樂變化天,這一類眾生名為他化自在天。阿難!這六種天人,形體上雖然漸漸出離了男女交合的動觸,但心行跡相上尚且還有交合之想,從此以下,直至阿鼻地獄,都叫做欲界。
阿難!世間一切修心之人,不藉助禪那的修習,就沒有無漏的出世智慧,但能執身自守不行淫慾,無論行住坐卧,都沒有欲愛的想念,欲愛的染著不再生起,就不會再留住於欲界,此人就會在應念生身成為梵天之眾,這一類眾生叫做梵眾天。欲界的淫習既然除盡,離欲的清凈心顯現,於各種律儀愛樂遵守、隨順不犯,此人即刻成就梵天之德,這一類眾生叫做梵輔天。身心清凈,妙德圓滿,言行舉止威儀不缺,不但一切禁戒都清凈無犯,而且還明悟戒律威儀之道理,此人即刻成為統領梵天大眾的大梵王,這一類眾生叫大梵天。阿難!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這三類超勝之流,已不受一切淫慾的苦惱逼迫,雖然不是正修的真正三摩地,但於清凈心中,已不為欲界的塵勞煩惱所動搖,稱為初禪。
阿難!其次,在梵天中統攝梵天天人,清凈的梵行圓滿,心如止水,澄湛寂然而不動搖,寂湛功深而光明生發,這樣一類眾生的名為少光天。身光心光輾轉映照,照耀無盡虛空,映澈十方世界遍成晶瑩的琉璃之色,這一類眾生的名為無量光天。以吸納執持圓滿的光明,來取代世間的言語音聲,從而成就教化之體,闡揚清凈的梵行,具足無盡的妙用,這一類眾生的名為光音天。阿難!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這三種超勝之流,已不受一切憂愁的逼迫,雖然不是正修的真正三摩地,但清凈的心中,欲界粗鄙的塵勞煩惱已經降伏,稱為二禪。
阿難!光音天的天人以圓滿的光明取代音聲,透過光音使清凈的妙理得以宣揚,使清凈之行更加精純,而通於寂滅之樂境,這一類眾生名為少凈天。清凈的空性顯現,清凈之行同於虛空無邊無際,身心輕安如太虛空無掛無礙,成就寂滅的大樂,這一類眾生名為無量凈天。內空身心,外空世界,一切都歸於圓滿的清凈,純凈之德行圓滿成就,超勝的依託之境現前,而歸於寂滅的大樂,這一類眾生名為遍凈天。阿難!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這三種超勝之流,大隨順於凈樂之行,身心自在安然,得無量喜樂,雖然不是正修的真正三摩地,但安然自在心中,歡喜妙樂具足無余,稱為三禪。
其次阿難!遍凈天人身心都不再受任何煩惱的逼迫,各種痛苦的成因也完全滅盡,但又能認識到空寂之妙樂並非常住,長久之後必定壞滅,因此頓時舍離苦樂二心,粗重的苦樂之相也隨之滅除,清凈的福德生起,這一類眾生名為福生天。舍離苦樂之心圓滿,融通一切事理,對清凈之行有了超勝的認識,凈福深廣沒有任何遮障,上妙隨順之凈福窮盡未來時空的邊際,這一類眾生名為福愛天。阿難!從福愛天中有兩種不同的道路:如果是從先前無量清凈光明心中,生起清凈的福德,福德圓滿妙明,並依此修證而住,這一類眾生名為廣果天。如果是從先前的雙離苦樂之心,精研舍離而連續不斷,圓滿究竟舍離之道,身心俱皆泯滅,心如寒灰,凝然不動可以經過五百大劫,但他既然以生滅心為本修的因地,所以不能顯發不生不滅的自性,因此初半劫時還能滅盡心想,後半劫時想心又生起,這一類眾生名為無想天。阿難!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這四種超勝之流,一切世間的苦樂境界所不能動搖,雖然不是無為的真正不動境地,但凈行之福及無想之境得之於心,而且功用純熟,稱為四禪。
阿難!四禪天中還有五種不還天,這些天人於下界中九品的煩惱習氣,同時斷除滅盡,苦樂之心雙雙舍離,欲界中沒有了可選擇的居住之地,所以只能以舍心眾生的同分妄見,於四禪天中安立所居之處。阿難!苦樂之心雙雙滅除,欣求與厭離之心不再交戰於胸中,心無煩惱,這一類眾生名為無煩天。如同機關與設備獨立分開而不能運行一樣,心境相脫沒有了交互之地,則欣求與厭離之心亦得滅除,這一類眾生名為無熱天。十方世界,唯是圓滿澄湛妙明的能見之性,再沒有塵境質礙等一切的沉垢,這一類眾生名為善見天。精純的見性顯現在前,就能象陶師捏土為器、鑄匠熔金造像一樣,心之所至,任運成就,這一類眾生名為善現天。追究這些物質化現的根本,窮盡物質色性的本性,入於空無邊際處,這一類眾生名為色究竟天。阿難!這五種不還天是極其高妙的境界,即使是四禪天的四位天王,也只能欽仰和聽聞它們的高名,而不能親知親見,就像現在曠野深山中的聖地道場,都是阿羅漢所住持,世間的凡夫俗子所不能見到一樣。阿難,這十八種天界的天人,以大丈夫身獨修禪定,無男女情慾之交合,但還沒有完全脫離形體的牽累,所以自從五不還天下至初禪天叫做色界。
再說,阿難!從色界之頂的色究竟天的邊際中,其間又有兩種不同的道路。如果從苦樂的舍離之心發起無漏的智慧,智慧光明圓滿通達,便可以超出色塵成為阿羅漢,入於大乘菩薩之流,這一類眾生名為回心大阿羅漢。如果從苦樂的舍離心中,舍離厭有之心得到成就,覺知到色身是一種掛礙,而消隕掛礙滅除對身體的執著,入於空無所有之境,這一類眾生名為空無邊處天。身形色塵的掛礙既已消隕滅除,沒有了掛礙也沒有了滅除之心,只留下阿賴耶識,及末那識中半分微細的內緣法執,這一類眾生名為識無邊處天。色塵消隕,空境消亡,微細的末那識心全部滅盡,十方空寂,迥然無所攸往,這一類眾生名為無所有處天。阿賴耶識的本性就是不生不滅,但以滅盡之道窮究細研,於無盡之中發宣滅盡之性,這時阿賴耶識好象存在,又好象不存在,好象滅盡了,又好象沒有滅盡,這一類眾生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天。這些天人窮究空性,而不能盡得真空妙理,從五不還天的聖道來窮究空性的這一類天人,名為不回心的鈍根阿羅漢;如果是從無想天等諸外道天來窮究空性,而不知回歸於無漏的智慧,迷於有漏之想為真空,又不能聽聞大乘聖道,最終還要墮入輪回,流轉於六道之中。
阿難!諸天界的每一個天人,都是凡夫的業果酬答,酬答完畢天福享盡後,還要墮入輪回,至於各天的天王,則是大乘菩薩神通游戲於正定的三摩地,漸次向上增進,迴向聖倫的正修行路。阿難!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與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四空天,身心相繼滅盡,定性顯現在前,沒有了色塵的業果酬答,從此空無邊處天始,至非想非非想處終,稱為無色界。
這些都是由於不能了知妙明的正覺真心,以妄逐妄而妄有三界,於其中間妄隨七趣沉淪,捨生趣生隨其業因而各從其類。
其次,阿難!三界之中還有四種阿修羅類的眾生。如果在鬼道中以護持佛法的功德力,而乘著神通入於空無邊處,這一類阿修羅從卵而生,仍為鬼趣所攝。如果在天界中天德下降而遭貶墜落,其所居之處鄰近日月,這一類阿修羅從胎而出,為人趣所攝。還有一類執掌持世界的修羅王,他們力能洞天而無所畏懼,能與梵王以及天帝釋、四大天王爭奪權利,這一類阿修羅是因變化而有,為天趣所攝。阿難!另外還有一種下劣的阿修羅,他們生活於大海之中,潛藏於水穴之內,白天遊行於虛空,晚上歸宿於水中,這一類阿修羅因濕氣而有,為畜生趣所攝。
阿難!地獄、餓鬼、畜生、人、仙、天及阿修羅等七趣,如果精細研究他們的根本,都是昏沉迷惑的種種有為之相,因為妄想而受生,也因為妄想而隨著業力輪轉,但在圓滿妙明無造作的本覺心中,則皆如虛空中幻現的狂華,並無實體所能依著,只是一種虛幻的妄見,更沒有任何根源頭緒可追尋。
阿難!這些眾生不能認識到妙明的正覺真心,枉受六道七趣的輪回之苦,經過無量劫數也不能夠得到真正的清凈,都是因為隨順殺盜淫三種惡習的緣故,與這三種惡習相反的,就是無殺無盜無淫,有殺盜淫三種惡習的就是鬼道眾生,沒有殺盜淫三種惡氣的就是天人境界,這種有與無的互相傾奪,就生起輪回的性能。如果能了悟妙覺真心,發起三摩提,則妙明的正覺寂然常住,有無雙亡,無二之心亦滅,尚且沒有不殺不偷不淫之善行,哪裡會更有隨順殺盜淫之惡事呢?阿難!不斷除殺盜淫三種惡業,則眾生各自造業各自受報,惡因或輕或重各各不同,但眾多自業所共同感生的境界中,並非沒有各自的定處,這都是各自的妄念所發生,至於生起妄念的根本,則沒有任何原因,無可尋究之根源。所以你要勉勵那些修行人,要證得無上菩提,必須先要斷除殺盜淫三種迷惑,如果不斷盡這三種迷惑,即使得到神通也只是世間的有為功用,習氣不能滅盡,最終只能落於魔道。然而滅除妄想之心,只能是以虛妄逐虛妄,妄上加妄而已,如來說這是最值得憐憫的人!妄念是自已的迷惑所造,並非是菩提正覺的過錯,能依照這樣說的,才是正確說法,如果作其他的說法,那就是魔王的邪說。

Ⅹ 《琴詩》詩意

譯文:如果琴上有聲音,放在箱中為何不響;那如果聲音是從手指上發出,為什麼人們不在手指上聽呢?

原文:《琴詩》

宋朝,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10)穿生滅機關擴展閱讀

鑒賞:

蘇軾在這首詩中思考是:琴是如何發出聲音的?根據科學依據可知,其實,琴能演奏出優美的音樂,這不光需要靠琴,還要靠人的指頭彈動、敲擊鋼絲 ,產生振動發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時存在是發出琴音的物質基礎,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優美的音樂。

這首詩講了一個彈琴的道理:一支樂曲的產生單靠琴不行,單靠指頭也不行,還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術的熟練。

琴不難掌握,指頭人人有,但由於人的思想感情和彈琴技術的差異很大,演奏出來的樂曲是否悅耳可就大不一樣了。詩里用了兩個提問,讓讀者去思考。其實這是一個復雜的美學問題:產生藝術美的主客觀關系。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