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內控人格

內控人格

發布時間: 2021-03-14 07:14:32

㈠ 為什麼內控型特質是職業成功的關鍵個性特質

因為內控型特質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職業中能冷靜對待,
所以是關鍵個性特質!

㈡ 什麼叫做人格謝謝

解釋(漢語大詞典)
①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統一。是個人的尊嚴、名譽、價值的總和。在社會主義國家,每個公民人格平等,人格尊嚴受到法律保護。 ②在心理學上,即「個性」。 ③人的道德品質:人格卑下|高尚的人格。

人格的定義和特徵
在心理學中,人格是探討個體與個體差異的領域。人格的英文personality來源於古希臘語persona。persona最初指演員戴的面具,而後指演員本人,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人。現代心理學沿用persona的含義,轉意為人格。其中包含了兩個意思:一是指一個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現的種種言行,人遵從社會文化習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應。即人格所具有的「外殼」,就像舞台上根據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應出一個人外在表現。二是指一個人由於某種原因不願展現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後的真實自我,這是人格的內在特徵。
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模式包括了個體獨具的、有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各種特質或特點的總體。
在心理學中,還經常運用「個性」一詞表達人格的概念。我國的《大網路全書•心理學卷》中就有人格即個性的提法。
人格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種本質特徵。
1.獨特性
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生存及教育環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點。人與人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格特點。所謂「人心不同,各有其面」,這就是人格的獨特性。但是,人格的獨特性並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個性毫無相同之處。在人格形成與發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約作用,也有社會因素的作用。人格作為一個人的整體特質,既包括每個人與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點,也包括人與人之間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個民族、階級和集團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點。人格是共同性與差別性的統一,是生物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2.穩定性
人格具有穩定性。個體在行為中偶然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並不能表徵他的人格。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性難移」,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當然,強調人格的穩定性並不意味著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生理的成熟和環境的變化,人格也有可能產生或多或少的變化,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養和發展人格。人格是穩定性與可塑性的統一。
3.統合性
人格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人格統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在各方面彼此和諧統一時,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則,可能會出現適應困難,甚至出現人格分裂。
4.功能性
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當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堅強者能發憤搏,懦弱者會一蹶不振,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現。

人格的結構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的統合模式。它具有獨特性、穩定性、統合性、功能性。
人格是一個復雜的結構系統,它包括許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方面。自我調控是人格中的內控系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
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劃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低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慾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的。遵循快樂原則。
2、自我: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其作用是調節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現實原則。
3、超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沖動;對自我進行監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則。

民法理論中的人格
民法中的人格,是主體之能作為獨立主體存在必須具備的條件,如自然人的身體、生命、健康、名譽、肖像等。

人格理論
西方心理學家對人格心理學的研究,由於各自觀點及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先後出現了幾十種人格理論。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對人格進行了探討,現僅介紹其中的四種人格理論:特質論、多元類型論、心理動力論和人本主義理論。
(一)特質理論
人格特質理論(theoryofpersonalitytrait)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醫學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W.Allport,1897~1967)和卡特爾(R.B.Carttell,1905~)。特質理論認為,特質(trait)是決定個體行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組成元素,也是測評人格常用的基本單位。1949年卡特爾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種相互獨立的根源特質,從而編制了「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調查表」(,16PF)。
(二)類型理論
類型理論是20世紀30~40年代在德國產生的一種人格理論,主要用來描述一類人與另一類人的心理差異,即人格類型(personalitytype)的差異。人格類型理論有三種,即:單一類型理論、對立類型理論、多元類型理論。以下僅對對立類型理論作一簡要介紹,至於多元類型理論,在後面的章節將分別以氣質和性格類型學說加以討論。對立類型理論認為,人格類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維度的兩個相反的方向。A—B型人格是這一理論的代表。福利曼和羅斯曼(Friedman&Rosenman,1974)描述了A—B人格類型,近年來,人們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壓力時,常使用這種人格類型。A型人格的主要特點是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外向,動作敏捷,說話快,生活常處於緊張狀態,社會適應性差,屬不安定型人格。具有這種人格的人易患冠心病。對冠心病患者的調查發現,A型人格的人數是B型人格人數的兩倍。B型人格的主要特點是性情不溫不火,舉止穩當,對工作和生活滿足感強,喜歡慢步調的生活節奏屬於安定型人格。
(三)心理動力學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一個整體結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相互影響,對個體行為產生不同的內部支配作用。其中本我是屬於無意識的,自我和超我則一部分屬於無意識,一部分屬於有意識的。本我代表本能的力量,超我則是社會規范,兩者從根本上講是相互沖突的。自我的作用就是協調本我、現實和超我之間的關系,在遵循「現實」和「道德」的原則下,滿足本我的要求。可見,自我要為三個對象服務,而本我和超我在無意識領域中的沖突不可避免。健全的本我就是能尋求到某種方式,把這種內心沖突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自我功能減弱、人格的三部分失去平衡彼此就會相互沖突,則容易導致心理疾患的發生。
(四)人本主義理論
以馬斯洛和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論者提出了更為積極的人格理論。他們認為人是積極主動、追求自我實現的健全的機體,自我實現是人性的本質。人本主義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論,包括自我觀念、積極關注、自我和諧和自我實現四個要點。自我觀念(selfconcept)是個體在其生活環境中對每一經驗的評估及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方式作用於環境事物,產生的直接經驗與間接(評價性)經驗相一致,就會順利形成自我觀念。否則,自我觀念的形成就會遇到困難。積極關注(positiveregard)就是個體希望別人以積極的態度支持自己,如果獲得外界的積極關注越多,他的自我觀念將會越來越明確,進而形成健康的人格。自我和諧(selfcongruence)是指一個人自我觀念中沒有自我沖突時的心理現象。反之,自我不和諧包括:直接經驗與評價性經驗之間的不和諧;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不一致。改變自我不和諧的方法在於向當事人提供一個和諧環境,對他進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使他在這種自然環境中促進對自我的積極探索,形成健康和諧的自我觀念,發揮其實現自我的潛能。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是指個體趨向完美、趨向實現、趨向自我的保持與提高的傾向。它是激發個體行為和發展的基本推動力。個體要達到自我實現的需要,關鍵在於自我結構與經驗的協調一致,要具備經驗的開放、協調的自我、客觀正確的自我估價、無條件關注以及與人和睦相處等五個心理素質特徵。

影響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關系與作用。心理學家們認為,人格是在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並發展的。
(一)生物遺傳因素
由於人格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特徵,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遺傳因素的作用。綜合現有的研究結果,作出遺傳對人格作用的簡要歸納如下:
1. 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2. 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隨人格特質的不同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質上,遺傳因素的作用較重要;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系密切的特質上,後天環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 人格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人既具有生物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人在胚胎狀態時,環境因素的影響就開始了,這種影響會在人的一生中持續下去。後天環境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會文化因素。這些因素對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二)社會文化因素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極為重要。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徵,使其成員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展,這種相似性具有維系社會穩定的功能,又使得每個人能穩固的「嵌入」在整個文化形態里。
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塑造功能,還表現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這里的「勤勞勇敢」的品質便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徵。
(三)家庭環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點在於探討家庭的差異(包括家庭結構、經濟條件、居住環境、家庭氛圍等)和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發展和人格差異具有不同的影響。研究發現,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現得過於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制。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特徵。放縱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時出現失控的狀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惟我自尊、蠻橫胡鬧等。民主型教養方式的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於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當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地指導。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於交往、富於合作、思想活躍等。由此可見,家庭確實是「人類性格的工廠」,它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質。
(四)早期童年經驗
「早期的親子關系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後的行為。」這是麥肯依(Mackinnon,1950)有關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力的一個總結。中國也有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生早期所發生的事情對人格的影響,歷來為人格心理學家所重視。需要強調的是,人格發展盡管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於兒童發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會使兒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比如溺愛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點,逆境也可能磨煉出孩子堅強的性格。另外,早期經驗不能單獨對人格起作用,它與其它因素共同決定著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等這些物理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比如氣溫會提高某些人格特徵的出現頻率,如熱天會使人煩躁不安等。但自然環境對人格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環境中,人可以表現不同的行為特點。

認知風格與認知能力的差別

認知風格是指個人所偏愛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認知的方式主要有: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沖動和沉思;同時性和繼時性。認知風格與認知能力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別是:
(1)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風格是指認知方式。
(2)能力是指人們能夠達到的最高行為;而風格是指人們的典型行為。
(3)能力是一種單極變數,由高低或好壞之分;而風格是指一種雙極或多極變數。無高低與好壞之分。

人格測驗
人格測驗的方法很多。典型的有:自陳量表、投射測驗、情景測驗、自我概念測驗。
1、自陳量表法。讓被試按自己的意見,對自己的人格特質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有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和愛德華個人興趣量表。
2、投射測驗。有羅夏克墨漬測驗和主題統覺測驗。
3、情景測驗。性格教育測驗和情景壓力測驗。
4、自我概念測驗。形容詞列表法、Q分類法。

人格的分類

人格有生理類型和心理類型兩類。生理類型分類如古希臘體液的氣質分類、中國古代陰陽25人分類、E.克雷奇默的體型分類等。心理類型分類如榮格把人分為外傾和內傾兩類;E.施普蘭格爾把人格分為理論、經濟、藝術、社會、政治 、宗教6型。這些是根據人的思想、情感、感覺、意志等特點來劃分的。

有代表性的人格理論分類
①特質理論把人格當作許多個別特點的組合。認為對一個人的描述如能確實代表此人在某種情境下的行為特點,它也預示在另外的場合下他將會怎樣表現。這種行為的一致性和傾向性可概括為某人的人格結構,即特質,它是人格最基本的測量單元,也是行為不同於他人又相似於他人的原因。②精神分析人格理論創始人S.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意識只佔心理生活的小部分,是淺層的經驗部分;無意識是深層的、更重要的部分,對人的思想和行為起主導和決定的作用。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一動力組織,其能量的來源是「里比多」(即性力)。心理性慾的發展階段也就是人格的發展階段。任何階段的發展阻止或停滯都會對個體的人格產生持續的後效。弗洛伊德過分強調人格的本能和生物方面,受到其他新精神分析論者的批評和修正。他們強調社會及文化因素的決定性影響,被稱為精神分析「社會文化歷史學派」。③現象學人格理論把注意力集中在個人的當前和未來。如C.羅傑斯強調人的功能的完善性;A.馬斯洛的人的自我實現觀點等。他們都強調個人是如何知覺和解釋事物的,都重視個體對世界的獨有的觀點。

偽春菜人格

指桌面程序偽春菜中的GHOST......詳見偽春菜詞條

九型人格
它是講人的性格分成九種不同的類型,稱為「九型人格」,即:一號完美型,二號助人型,三號成就型,四號自我型,五號理智型,六號疑惑型,七號活躍型,八號領袖型,九號和平型

㈢ 內控者和外控者典型代表人物

內控
內控是內部控制的簡稱。指一般公司企業內部的控制運作。內部會計控制是指單位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等而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㈣ 內控型和外控型的人適合做戀人嗎

唔~主要是你們要有感情,要我說,就只根據你的描述哈:我從兩方面寫:1.不適合70%:你們的志向不同,追求不同,性格不同,以後溝通起來會很困難,你會感到沒有知己,很孤獨,很悶···2.適合30%:如果你對他感到無法割捨,如果你能改變他,如果他堅信你是他的命就行,你可以控制他哦
但是改變別人是很難的,只有改變自己,如果真愛得那麼深
可是,不要勉強,也許轉角才能遇到真愛,不適合就算了
如果在一起很舒服,就沒必要在意他是外控或內控

㈤ 什麼是人格簡述人格的結構。

人格(英語:Personality)人的性格或人的社會功能,分為10幾種,包括(研究型人格、娛樂型人格、市場型(服務型)人格、政治型人格、接納型人格、剝奪型人格、貯藏型人格、生產型人格、綜合型人格、不健全的包括懶惰型人格、好動型人格、畸形人格等)。人格也就是志願、個性,與遺傳或變異有關。西方語言中「人格」一詞(例如法文的personnalité、英文的personality),多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暗示了「人格」的社會功能。人格更是體現了一個人的特點和與眾不同。萬千世界,自然有不同的人格元素組合成了著一個個性格迥異的個體。
定義
①人格是指一個人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表現出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緒反應的特徵,也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特徵之一。在心理學中,還經常運用「個性」一詞表達人格的概念。我國的《大網路全書·心理學卷》中就有人格即個性的提法。在心理學中,人格是探討個體與個體差異的領域。
②人格包括兩部分:性格與氣質。性格是人穩定個性的心理特徵,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上。性格從本質上表現了人的特徵,而氣質就好像是給人格打上了一種色彩、一個標記,性格可分類為人類天生的共同人性與個體在後天環境與學習影響下所形成的獨特個性。氣質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方面的特點,賦予性格光澤。同樣是熱愛勞動的人,可是氣質不同的人表現就不同:有的人表現為動作迅速,但粗糙一些,這可能是膽汁質的人;有的人很細致,但動作緩慢,可能是黏液質的人。氣質和性格這樣構成了人格。
③人格一詞的起源(英文personality)自古希臘語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臘戲劇演員在舞台演出時所戴的面具,與我們京劇中的臉譜類似。而後指演員本人,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人。現代心理學沿用persona的含義,轉意為人格。其中包含了兩個意思:一是指一個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現的種種言行,人遵從社會文化習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應。即人格所具有的「外殼」,就像舞台上根據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應出一個人外在表現。二是指一個人由於某種原因不願展現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後的真實自我,這是人格的內在特徵。
④人格在靈魂心理學中的概念:靈魂心理學屬於靈魂醫學(Soul Medicine)范疇,靈魂心理學給人格定義為,人格是人類獨有的、由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與後天稟承的內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類靈魂本質及個性特點的性格、氣質、品德、品質、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嚴、魅力等。 靈魂醫學認為信使是一切能夠表達生物體內部之間以及與外界溝通聯系並發生相應生物效應的各種生物語言。
社會心理學中講的人格即是指人的個性。它是個體在先天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交往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徵總和。[1]

特徵
獨特性
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生存及教育環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點。人與人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格特點。所謂「人心不同,各有其面」,這就是人格的獨特性。但是,人格的獨特性並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個性毫無相同之處。在人格形成與發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約作用,也有社會因素的作用。人格作為一個人的整體特質,既包括每個人與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點,也包括人與人之間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個民族、階級和集團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點。人格是共同性與差別性的統一,是生物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穩定性
人格具有穩定性。個體在行為中偶然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並不能表徵他的人格。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當然,強調人格的穩定性並不意味著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生理的成熟和環境的變化,人格也有可能產生或多或少的變化,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養和發展人格。人格是穩定性與可塑性的統一。
統合性
人格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人格統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在各方面彼此和諧統一時,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則,可能會出現適應困難,甚至出現人格分裂。
功能性
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當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堅強者能發憤拼搏,懦弱者會一蹶不振,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現。
據此根據其特徵我們可以在心理學上將人格定義為:是個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的獨特的反應方式,它由個人在其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並具有很大的穩定性。

㈥ 內控型外控型區分

外控型的人經常會這樣說:「命運不是自己說了算的,我對發生在我身上的事無能為力。我的快樂和痛苦也不是我能決定的,這取決於別人或命運。」外控型的人認為決定性的力量不在自身,而在外部,所以他們對自身價值的判斷和自己行動的選擇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別人的看法。x{)z:2, 百拇醫葯

內控型的人常常這樣描述自己:「我身上發生的事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我自己所做的決定和我付出的努力。我相信我總是能夠找到辦法解決我的問題。我相信,我所做的與所得到的兩者之間,我付出的努力與所得到的回報兩者之間有關系。同時,當我不能影響發生的事情的時候,我仍然可以決定讓周圍的環境以何種方式來影響我。」x{)z:2, 百拇醫葯

外控型的心態一旦成為了一個人的穩定心態,那麼這種人的人生軌跡常常表現為以下三種:x{)z:2, 百拇醫葯

第一是把自己完全交給命運,不採取任何主動的行為,過一種消極的通常也是很悲慘的生活;x{)z:2, 百拇醫葯

第二是把自己完全投身於某一個人或組織的懷抱,自己不加任何選擇的聽命於這個人或組織;x{)z:2, 百拇醫葯

第三是表現為一種反社會的叛逆、反抗心態,由於自己一無所有、無能為力,所以對一切都不負責任地加以破壞。x{)z:2, 百拇醫葯

第一種人整日聽天由命,無所事事,他們放棄了行動權,同時也放棄了決定權;第三種人叛逆、反抗,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西方社會中常常出現的殺人狂,他們持一種虛無的態度,不負責任地做出決定和採取行動;第二種人就是那些迷信的人,他們自己保留了行動的能力,但是放棄了自己的決定權,完全聽命於某個人、組織或者某種神奇的東西。x{)z:2, 百拇醫葯

這三種不同的人生軌跡都有一個共同的來源,即對自己的人生缺乏把握,並且這種外控型心態常常在他們人生的早期就埋下了伏筆。

㈦ 內控傾向的人與具有外控傾向的人有何不同

內控型的人會認為我的收獲與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決定和自己付出的努力。自己相信自己總能找到辦法解決問題。當我不能影響或改變將要發生的事情時,我可以平靜的面對它們,至少不讓它們過於影響我的生活和心情。
外控型的人認為人們不管怎麼努力都無關大局。個人的收獲和幸福都決定於自己運氣的好壞。「我對發生在我身上的事無能為力。我雖然不願意,但別人要怎樣對待我,那是命中註定的。」

㈧ 什麼是外控型文化,什麼是內控型文化

從其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來看,內控型文化主張將精力集中於我們擅長的事情內上;外控型文容化主張要適應顧客的要求。特龍彭納斯在比較差異的基礎上,提出了每一維度的兩個對立面如何走向協調的方法,並將其歸納為具體的經營技巧和管理技巧。特龍彭納斯的研究表明,文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是廣泛、具體而深刻的,不僅影響到產品的銷售,而且影響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決策方式、領導風格、管理技術應用、信息溝通等一系列活動。

㈨ 什麼是內控型人格控型人格更容易得到成功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願望,但是每個孩子能否有所成就其實跟著孩子的人格是息息相關的,如果孩子沒有容易成功的人格,那麼他想要獲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在心理學中我們人類是有特定的人格的,人格的分類有許多種,而其中一種把人格劃分為內控型人格和外控型人格。

即便是孩子有內控型的人格,家長也不能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孩子對自已的認同是需要知識教育的加持的,如果孩子不懂知識,他的自信就會慢慢的消失,內控型人格的優勢也會慢慢減弱直至消失。同樣的,只要外控型的孩子能夠努力學習,增強自信心,他們也能取得成功。

所以所有孩子成功的關鍵不僅僅在於他們先天的品質,更與後天的教育息息相關,如果教育跟不上,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獲得成功。

㈩ 外控型人格

外控型,這種類型人認為人生命的所有際遇、成就、苦難都是外界力量造成的。而內控型人格認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人生的改變在於個人內在的力量!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