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結算內控調研文章
Ⅰ 求一篇《銀行業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年活動自查分析報告》的文章。謝謝
銀行業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年活動自查自糾階段工作報告
根據銀監會「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年」活動的有關要求,結合省聯社、辦事處「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年」活動方案及相關要求,我社結合自身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在此基礎上出台了《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年活動方案》,組織全體員工按方案要求開展此項工作,到報告日,自查自糾階段工作已基本結束,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准備階段
為加強「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年」活動的組織領導,按照上級文件精神,成立了由理事長任組長,主任和監事長任副組長活動領導小組,下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監事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年」活動日常工作的開展、指導、督促檢查。由各部門各負其責,認真對本部門的內控和案防制度進行匯總,列出了對照檢查的規章制度,在此基礎上,由活動辦公室制訂出本社具體的實施方案,報銀監辦備案後於2010年6月5日召集各社主任召開了「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年」活動動員大會,認真學習了《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年活動方案》,要求各社回去後組織本社員工再學習,使全體員工統一思想,高度重視,准確把握活動要求。
二、學習階段
在學習階段,為不影響正常業務的開展,聯社明確了城內二個網點與管理人員人員進行集中學習,鄉鎮網點由主任組織學習,「內控和案防制度執行年」活動小組辦公室進行指導、督促,同時由聯社組織了一期培訓,主要學習了各項業務操作流程、各項信貸管理以及違規處罰制度,分別由聯社各部門經理主講上述制度,並結合實際工作中檢查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生動的講解。通過一個月的學習,加深了全體員工對規章制度的理解和把握。
三、自查自糾階段
在全面部署和組織推動的基礎上,聯社確定了本社內控相對薄弱、案件風險比較突出的重點機構和業務環節,按照「邊學邊查邊改」的原則,加強自查自糾工作。重點對安全保衛、鈔幣守押、重要空白憑證管理、對賬制度、業務流程操作、貸款發放和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認真的檢查,將檢查存在的問題對照相關內控和案防制度的規定和要求,認真查找在制度執行力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
通過自查,對於各社財務開支手續不齊、支付利息無客戶簽名、貸款手續不齊備、個別社主任檢查現金和重要空白憑證流於形式、未及時清理破鈔、各類登記簿記錄不全、未按規定進行反洗錢流程操作等問題,均屬於有章不循,主要是員工思想認識上的存在僥幸心理,缺乏責任心,執行力不強;個別規章制度條款線條粗,未能針對實際工作中的情況明確規定,在實際執行中存在困難,挫傷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如《員工輪崗及強制休假制度》;實際工作中,各類違規處罰規章制度未能覆蓋整個業務環節,稽審人員查出問題後無可參照執行的處罰標准,使執行力打了折扣;近年來,我社吸收了大量的股金,但對於股東要求的用其股金質押貸款卻處於無章可循的局面,對業務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聯社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工作。一是培育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做好員工的思想,同時加大制度執行的力度,使員工從存在僥幸心理向「不敢違」轉變,從「不敢違」向「自覺抵禦違規形為」轉變;二是提倡人性化管理,在勞動用工、員工休假方面多作思考,進一步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三是針對業務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組織人員研究,科學合理制訂相關的規章制度,適應發展的需要。
Ⅱ 求一篇關於資金內部控制制度的論文
企業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貨幣資金是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資產中流動性較強的資產,持有貨幣資金是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條件。本文列舉了企業貨幣資金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指出企業應根據貨幣資金業務的特點,從控制環境入手,結合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實際,建立和完善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
【關鍵詞】貨幣資金;貨幣資金業務存在的漏洞;內部控制環境;內部控制制度
貨幣資金是企業流動性較強、控制難度較高的資產。貨幣資金失去有效控制是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大多數貪污、受賄、詐騙、挪用公款等違法亂紀行為都與之相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建立和完善企業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提高會計管理水平,同時也必須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管理。
一、貨幣資金內部管理存在的漏洞
貨幣資金內部管理存在的漏洞主要有現金收支業務管理和銀行存款收支業務管理兩方面。
(一)現金收支業務管理存在的漏洞
第一,更改憑證金額,虛構報賬內容。會計或其他經辦人員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條件或憑證上的漏洞,趁機更改發票、收據上的金額、貪污相應款項,或通過添加和虛構經濟業務內容和金額,將現金據為己有。
第二,收款不開任何憑據。出納或收款人員利用經手現金收入的機會,在收入現金時既不給付款方開據收據或發票,也不報賬和記賬,而是直接將現金占為己有。
第三,開出票據不一致。出納或收款人員開票時利用套寫或假復寫的方法,使發票聯與記賬聯不一致,貪污差額部分。
第四,銷毀票據、盜用發票。會計或出納人員銷毀現金收入的票據,從而將票款私吞,或用盜取的發票向客戶開票,重復收款或報銷。
第五,少列、多列總額。出納或收款人員故意將現金收入或現金支出合計數計錯,致使現金收入日記賬合計數少於支出日記賬合計數,從而將多餘庫存現金占為己有。
第六,現金、支票收入對沖。出納或收款人員在收到現金後不及時存入銀行,在收到相同金額的支票時把支票入行,最後把現金收入的出賬聯憑證和支票的送行單一起入賬,而支票收入的出賬聯憑證不入賬,現金則挪用。當事人採用這種張冠李戴的方式,經常以支票未到賬為借口以達到挪用現金的目的。
(二)銀行存款收支業務管理存在的漏洞
第一,私自提現、支票套物。會計或出納人員私自簽發現金支票,用於提現或購商品、物品,不留存根,不記賬,將所提現金或所購商品、物品據為己有。
第二,塗改銀行對賬單。出納人員私自提現,然後塗改銀行對賬單上的發生額,使其與銀行存款日記賬上的金額相符,以掩蓋銀行存款減少的事實。
第三,私自背書轉讓,出借支票。財務人員將轉賬支票、匯票及銀行本票私自轉讓給其他單位,或將支票借給他人用於結算,允許他人使用本企業開設的銀行賬戶為其辦理轉賬業務,從中謀取私利。
第四,多頭開戶,套取利息,截留公款。會計人員利用個別銀行間相互拉客戶的機會,私自利用企業印章在他行開設存款賬戶,對收進的款項存入私設的戶頭,等期末再存入單位賬號,將私存期間的利息據為己有。
二、貨幣資金內部控制環境
貨幣資金內部控制環境是對企業貨幣資金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有重大影響因素的統稱。控制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企業內部控制能否實施及實施的效果。貨幣資金內部控制環境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一)管理決策者
管理決策者是貨幣資金內部控制環境中的決定性因素,特別在推行企業領導個人負責制的情況下,管理決策者的領導風格、管理方式、知識水平、法律意識、道德觀念都直接影響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執行的效果。因此,管理決策者本人應加強自身約束,並通過民主集中制等制度加強對決策者的監督。
(二)員工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以及管理層為提升員工操守和勝任能力所作出的努力
在內部控制每個環節中,各崗位都處於相互牽制和制約之中,如果任何一崗位的工作出現疏忽大意,均會導致某項控制失效。因此,員工的職業道德培訓尤為重要,要使員工善於發現問題、敢 於揭露問題,使出現的問題不致失控。
(三)內部審計
內部審計是企業自我評價的一種活動。內部審計可協助管理者監督內部控制措施和程序的有效性,及時發現內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內部審計力度的強弱同樣影響貨幣資金內部控制的效果。
從以上對貨幣資金內部管理存在的漏洞和內部控制環境的分析,貨幣資金的控制要點是現金收支業務和銀行存款收支業務的管理。大多數現金和銀行存款內部控制出現問題的單位主要是沒有注重崗位分工和建立完善的授權批准制度,從而導致貨幣資金管理出現問題。
三、完善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
(一)貨幣資金業務的職務分離
貨幣資金業務內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是實行錢賬分管,即將經營貨幣資金業務的人員與記錄這些業務的人員分離。
第一,出納或收款員不能既收款又同時負責開發票或收據,應與開票員的職責分離。如果企業規模小,人員配備不齊全,則應有專人負責發票或收據的核對工作。
第二,貨幣資金實物收付及保管只能由經授權的出納員負責處理,其他職員不得接觸未經支付的貨幣資金。
第三,規模較大的企業,出納員應將每天收支現金數登記在現金出納備查簿。現金日記賬與現金總賬應由其他人員登記。規模較小的企業,可用現金日記賬代替現金出納備查簿,由出納登記,但現金總賬的登記工作須由其他職員擔任。
第四,負責應收款項賬的人員不能同時負責現金收入賬的工作;負責應付款項賬的人員不能同時負責現金支出賬的工作。
第五,保管支票簿的職員不能同時負責現金支出賬和調整銀行存款賬。
第六,負責調整銀行存款賬的人員應與負責銀行存款賬、現金支出賬、應收款、應付款的人員分離。
第七,貨幣資金支出的審批人應同出納員、支票保管員和記賬員分離。
(二)庫存現金控制
企業庫存現金必須控制在規定限額之內,收入的現金應及時送存銀行,當天未及時送存的現金應集中存放在保險箱內。現金收入不得坐支。出納員應做到庫存現金「日清月結」,主管部門或負責人應對庫存現金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
(三)銀行存款控制
第一,所有銀行存款戶的開設需有正式的批准手續,同樣,銀行存款戶的終止也需得到正式的批准。對銀行賬戶的開立、管理等要有具體規定,不能在同營業網點開立賬戶,或者同時跨行開戶、多頭開戶、隨意開戶,也不能將單位公款以個人名義私存,以防有人在開設銀行存款戶中為個人謀取私利。
第二,負責銀行對賬單調節和銀行存款賬面余額的職員不能同時負責現金收入、現金支出或編制收付款憑證業務,以防止應記但未記入企業收入賬或支出賬的不正當行為再次被掩蓋起來。一般而言,單位與銀行之間的對賬較有規律,每月至少核對一次,相比之下,單位與客戶之間的對賬難度要大得多。一方面因為社會信用危機普遍存在,使得逃債的行為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客戶分布天南地北,客觀上也增加了對賬的實際困難。因此,要加強與異地和同城單位之間往來款項的核對,確保貨幣資金支付合理,回收及時。
第三,負責銀行往來賬調節的職員應直接從銀行取得銀行對賬單,並就銀行存款賬同銀行對賬單進行核對調節。核對時,不僅要對每筆未達賬進行核實,還應注意到銀行對賬單的日期。
(四)定額備用金控制
企業對一些頻繁發生的日常小額零星支出,可建立定額備用金制度加以控制。其基本要求是:確定應建立哪些定額備用金,例如,確定差旅費、工資備用金等。
確定每筆備用金的金額。備用金多少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通常情況下,除工資備用金外,其他備用金的金額不能過大。備用金金額確定後,它就是一筆固定的金額,任何超過該定額的現金支出均應獲得特定的審批。
確定備用金的保管人。各備用金的保管人不能同時負責其他備用金、現金收入和支出的審批以及該項備用金的補充和支付記錄。
備用金的使用必須有發票等原始憑證來證實該筆支出。原始憑證應由備用金使用者的審核人簽字。在某些情況下,備用金支付必須得到事先批准。
當備用金金額在規定數額以下時,備用金保管人可將已支付憑證交財務部門批准後,由出納按定額補足該備用金。
(五)財務印章控制
一是保護財務印章的安全。對保管印章的人進行備案,並對每一次使用都作記錄,嚴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項所需要的全部印章,嚴禁未經批准在票據上簽章。
二是在不使用時,印章必須與支票分開存放。
目前,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企業的生存壓力加大,加強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尤其是完善貨幣資金的內部控制制度已成為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因此企業必須強化單位內部涉及會計工作各項經濟業務的管理及相關崗位的控制,嚴格約束各單位內部涉及會計控制的所有人員,保證各相關崗位的合理設置及其職責許可權的合理劃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從源頭和制度上保證經濟活動的有效進行和資產的安全完整。
【參考文獻】
[1] 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內部會計規范及講解,2004.
[2] 傅賢治. 公司治理泛化與企業競爭力衰退.管理世界,2006(4).
[3] 黃磊. 公司治理框架下的財務監控權配置模式研究.華東經濟管理,2005(6).
[4] 財政部. 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2001.6.
Ⅲ 關於《對網上支付與結算安全現狀的分析》的文章
參考答案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Ⅳ 關於財政國庫支付中心資金落實情況調研報告
你想了解國家機密?難
Ⅳ 求助支付結算工具的調研報告 謝了
很好~~
(完了)
謝謝~~
Ⅵ 采購與付款業務內部控制制度包括哪些要點
采購與付款業務內部控制制度可以從其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後控制方面進行分析設計。
為規范采購與付款行為,防範采購與付款過程中的差錯與舞弊,保證企業采購在滿足生產和銷售的前提下可設計采購與付款的內部控制制度的流程如下:
一、事前控制,建立完善的采購業務內部控制制度,保證采購付款業務循環有效運行
1.合理的職責分工 ,應當建立采購與付款業務的崗位責任制,明確相關部門和崗位的職責、許可權,確保辦理采購與付款業務的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制約和監督。
2.完善的授權審批和審核制度 ,明確審批人對采購與付款業務的授權批准方式、許可權、程序、責任和相關控制措施,規定經辦人辦理采購與付款業務的職責范圍和工作要求。審批人應當根據采購與付款業務授權批准制度的規定,在授權范圍內進行審批,不得超越審批許可權。
二、事中控制,建立健全的付款制度,企業應當按照《現金管理暫行條例》、《支付結算辦法》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等規定辦理采購付款業務。企業應當建立預付賬款和定金的授權批准制度,加強預付賬款和定金的管理。
三、事後控制,完善監督檢查,企業應當建立對采購與付款內部控制的監督檢查制度,明確監督檢查機構或人員的職責許可權,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檢查。
Ⅶ 求幾篇內部控制風險分析的參考文獻及文章內容
【摘要】文章對國內外企業風險評估的現狀進行分析。根據企業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指出進行內部控制風險評估的現實意義,並從全面風險管理目標、收集風險管理初始信息、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價、風險管理策略等方面,探討了如何建立我國企業內部控制中的風險評估體系。 【關鍵詞】內部控制;風險評估;管理策略為了加強和規范企業內部控制,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範能力,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該規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非上市的大中型企業執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提出我國內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內部監督等五項,並在《基本規范》中單辟一章,就風險評估的有關內容進行了規定。這說明國家和企業已經意識到風險評估在企業內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那麼企業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加強識別企業風險,建立風險評估系統,進一步改善內部控制呢? 一、國內外企業風險評估體系研究綜述國外對內部控制的研究已有很長的歷史。1988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審計准則公告第55號》,該公告提出內部控制結構的三個要素:控制環境、會計制度、控製程序。進入90年代以後,COSO提出《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報告,將內部控制分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督五個部分,實現了內部控制由三要素向五要素的飛躍。自此風險評估被納入內部控制系統之中。最新內部控制研究結果表明,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愈發趨向目標一致,某些內容也有較大重合,COSO也於2001年起著手進行風險管理研究,從最初的將風險評估作為一個要素納入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中到目前的著手進行風險管理研究,足可以看出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趨同性和風險這一因素在內部控制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重要。 近年,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越來越重視內部控制的研究和應用,學者們在理論觀念的引進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由財政部、證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布的我國第一部《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就是很好的證明。 二、進行內部控制風險評估研究的現實意義史學家湯因比曾說過:「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其衰亡是從內部開始的,外部力量不過是其死亡前的最後一擊」。企業的存亡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既然一個企業的衰亡也是從其內部開始的,那若要尋求企業的生存發展之路就必須從其內部抓起,內部控制正是基於這一點才得到了世界各國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重視。同時,市場經濟從微觀角度來說是一種風險經濟,企業作為市場的基本單位時刻置身於風險之中,越是開放發達的市場經濟,其中蘊藏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越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成熟和市場開放程度的加大,風險己經成為企業關注和管理的焦點,作為企業內部管理核心的內部控制要想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必須不斷充實和發展,以求跟上市場發展的步伐,正是基於這個基礎,風險的概念逐步進入了內部控制的范圍。減輕或避免風險是內部控制活動的目標,各種風險因素是內部控制的對象。所以,企業要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就要識別和衡量它所面臨的風險及其風險因素,這是採取有效控制活動的依據和前提,這里的識別和衡量風險就是風險評估。目前COSO整體框架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把風險評估作為一項基礎要素納入到內部控制框架之中,這一發展是理論順應客觀實際發展的必然結果。 進行內部控制和風險評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內部控制的缺失和不健全是導致會計舞弊泛濫的根本原因之一;內部控制制度的極度缺失和對風險的忽視是導致我國企業生命周期短的根本原因; 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離不開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及風險的管理和控制;風險評估是內部控制制度設計控制活動和發揮應有作用的基礎。 風險評估是內部控制系統的基礎組成部分,要使控制制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企業必須清楚所面臨的風險,並對整個企業的風險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估,然後針對風險評估的結果採取相應的控制活動。其實內部控制也就是風險的管理與控制活動,如果毫無風險,也就不需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去搞什麼內部控制。既然風險的存在是控制的原因所在,進行風險評估就成為整個內部控制制度的基礎和關鍵。無論是從國際大環境來看還是從我國的具體情況出發,內部控制的研究和應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為有效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條件的風險評估卻還沒有得到足夠的發展,研究會計和審計的人都早已熟知制度基礎上的審計,但風險基礎上的控制觀念還是個新概念,還沒有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體系。因此,進行內部控制和風險評估研究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風險評估體系的構建鑒於風險評估在我國內部控制中的運用,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建立風險評估系統。 (一)確定全面風險管理目標 風險是指企業在未來經營中面臨的、可能影響其經營目標實現的所有不確定性。風險評估是企業及時識別、系統分析經營活動中與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並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全面風險管理是指企業圍繞總體目標,制定風險管理策略,在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和業務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落實風險理財措施,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信息系統和內部控制系統的過程和方法。 企業目標是企業宗旨的具體化,是企業各項業務和管理活動所指向的終點。企業風險管理的首要任務,就是確定目標。只有先確立了目標,管理層才能針對目標確定風險並採取必要的行動來管理風險。確定全面風險管理目標要做到:企業風險管理目標的確定應與員工溝通;企業計劃和預算與風險管理目標、戰略計劃及當前情況具有一致性;業務活動風險目標要具體;領導層參與制定企業風險目標並對其負責。 (二)收集風險管理初始信息 實施全面風險管理,企業應廣泛、持續不斷地收集與本企業風險和風險管理相關的內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歷史數據和未來預測。應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職責分工落實到各有關職能部門和業務單位。 1.在財務風險方面,企業至少收集以下信息 (1)負債、或有負債、負債率、償債能力。(2)現金流、應收賬款及其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資金周轉率。(3)應付賬款及其占購貨額的比重。(4)成本和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費用。(5)成本核算、資金結算和現金管理業務中曾發生或易發生錯誤的業務流程或環節。 2.在市場風險方面,企業至少收集以下信息 (1)產品的價格及供需變化。(2)產品供應的充足性、穩定性和價格變化。(3)主要客戶、主要供應商的信用情況。(4)潛在競爭者、競爭者及其主要產品情況。 3.在運營風險方面,企業至少收集以下信息: (1)新市場開發,市場營銷策略。(2)企業組織效能、管理現狀、企業文化,中、高層管理人員和重要業務流程中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專業經驗。(3)質量、安全、環保、信息安全等管理中曾發生或易發生失誤的業務流程或環節。(4)因企業內、外部人員的道德風險致使企業遭受損失或業務控制系統失靈。(5)企業風險管理的現狀和能力。 企業對收集的初始信息應進行必要的篩選、提煉、對比、分類、組合,以便進行風險評估。 (三)風險識別 企業風險的識別應當以一種系統方法來進行,以確保公司的所有主要活動及其風險都被囊括進來,並進行有效的分類。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技術水平,風險識別主要以定性識別方法為主,適當結合定量識別方法,同時根據業務發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步引進和加大定量識別方法。 企業應選擇適當的風險識別方法,保證風險識別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具體措施有: 1.建立科學的風險識別方法體系,對企業和各職能部門隨時關注企業活動中存在的風險提供指導。 2.對風險識別方法進行規范化和制度化,確保企業和各職能部門使用統一的識別方法體系對風險識別結果進行描述。 3.利用歷史事件諸如違約支付、產品價格變動等,關注未來事件諸如人口變動、新市場條件以及競爭者行為等對風險進行趨勢分析和關注。 4.建立損失事件資料庫,通過事件列表、事件分類、內部分析、推動討論和會談、流程分析等方法進行風險識別,確定風險因素發展趨勢和根源。 (四)風險分析企業風險分析評估的方法多種多樣,採用定量分析方法,特別是利用數學模型進行風險分析,可以使風險管理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並為最終的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風險分析及度量,需要充分地獲得企業在歷史年度內發生的各種風險的次數以及所導致的損失,統計時段越長,風險評估的准確性越高。風險評估不僅要了解歷史上各種風險發生的頻率,還要充分考慮風險的客觀環境是否改變,如果有變化,就要在歷史數據的趨勢分析上進行修正。在實際操作中,許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實際上難以量化,它們至多隻能定性地被描述為「大的」、「中的」、或「小的」風險。 企業在分析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頻率、概率)和風險發生的條件方面,可採取如下措施: 1.企業基於風險識別的結果對風險的發生概率進行分析評估,選擇採用諸如預期估計或情況評價等術語來表達潛在的可能性,或採用數據或圖表的形式來描述和評價風險發生的概率。2.企業建立風險分析模型,通過關鍵風險指標管理方法、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等定量技術手段和會談、工作組會議等定性評價技術對風險發生的條件因素進行分析,以確定風險發生的具體條件。 3.企業自查與外部檢查、事前與事後檢查相結合。 4.企業引進技術手段,由日常業務數據、財務數據入手,按照既定的模型做預警提示。 (五)風險評價企業風險評價是在風險識別、風險分析的基礎上,評估風險對企業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確定風險的重要性水平的過程。企業風險評價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分析風險可能產生的影響和確定風險的重要性水平。企業風險評價通常是和風險分析同步進行的,因而其方法也和風險分析相同。 企業風險評價的控制措施有: 1.企業對於重要事項面臨的重要風險可能帶來的重大影響,應當通過定量分析技術,確定各種可能性造成影響的數量,從而為企業採取恰當的風險對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2.企業應當按照風險可能帶來的影響程度的大小,對風險進行排序,明確重要風險和一般風險。 3.企業應當對重要風險予以特別的關注,避免重要風險可能給企業帶來的重大損失。 (六)風險管理策略一般情況下,對戰略、財務、運營和法律風險,可採取風險承擔、風險規避、風險轉換、風險控制等方法。 1.企業針對各種風險建立確定風險應對措施的程序和方法,對具有較高發生概率、影響重大的風險優先考慮。 2.建立一套廣泛適應的風險決策判斷標准,即根據風險嚴重程度和企業的風險承受程度確定不同的決策。 3.企業對降低風險水平所需成本進行合理分析,評估風險應對措施的成本與效益。 4.企業選定風險處理措施後,根據剩餘風險重新校訂風險。 5.企業要持續獲得風險變化信息,有效地控制、管理風險,防範新風險的產生。 6.對重要風險進行實時監控。 四、結論企業風險評估是一個持續反復的過程,一次風險評估並不能一勞永逸。企業應當結合不同發展階段和業務拓展情況,持續收集與風險變化相關的信息,進行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風險應對策略,以避免由於原來選擇使用的風險應對策略無效而影響內部目標的實現。特別是當企業經營活動所處的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必須保持應有的靈敏度,針對變化的外部環境進行相應的風險評估,以使企業的目標在變化了的外部環境中得以實現。我國企業只有建立比較完善的風險評估系統,才能真正完善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真正促進我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參考文獻】[1] 李玉環.內部控制中的風險評估[J].會計之友,2008 (10). [2] 馬宏傑.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財會研究,2007(4). [3] 印發《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通知[J].安徽水利財會, 2008(4). [4] 王立勇.企業內部控制中的風險評估研究[J].交通財會,2002(2).
Ⅷ 采購與付款循環內部控制分析論文
(一)編制需求計劃和采購計劃 采購業務從計劃(或預算)開始,包括需求計劃和采購計劃。企業實務中,需求部門一般根據生產經營需要向采購部門提出物資需求計劃,采購部門根據該需求計劃歸類匯總平衡現有庫存物資後,統籌安排采購計劃,並按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審批後執行。該環節的主要風險是:需求或采購計劃不合理、不按實際需求安排采購或隨意超計劃采購,甚至與企業生產經營計劃不協調等。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生產、經營、項目建設等部門,應當根據實際需求准確、及時編制需求計劃。需求部門提出需求計劃時,不能指定或變相指定供應商。對獨家代理、專有、專利等特殊產品應提供相應的獨家、專有資料,經專業技術部門研討後,經具備相應審批許可權的部門或人員審批。第二,采購計劃是企業年度生產經營計劃的一部分,在制定年度生產經營計劃過程中,企業應當根據發展目標實際需要,結合庫存和在途情況,科學安排采購計劃,防止采購過高或過低。第三,采購計劃應納入采購預算管理,經相關負責人審批後,作為企業剛性指令嚴格執行。 (二)請購 請購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部門根據采購計劃和實際需要,提出的采購申請。該環節的主要風險是:缺乏采購申請制度,請購未經適當審批或超越授權審批,可能導致采購物資過量或短缺,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采購申請制度,依據購買物資或接受勞務的類型,確定歸口管理部門,授予相應的請購權,明確相關部門或人員的職責許可權及相應的請購程序。企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專門的請購部門,對需求部門提出的采購需求進行審核,並進行歸類匯總,統籌安排企業的采購計劃。第二,具有請購權的部門對於預算內采購項目,應當嚴格按照預算執行進度辦理請購手續,並根據市場變化提出合理采購申請。對於超預算和預算外采購項目,應先履行預算調整程序,由具備相應審批許可權的部門或人員審批後,再行辦理請購手續。第三,具備相應審批許可權的部門或人員審批采購申請時,應重點關注采購申請內容是否准確、完整,是否符合生產經營需要,是否符合採購計劃,是否在采購預算范圍內等。對不符合規定的采購申請,應要求請購部門調整請購內容或拒絕批准。 (三)選擇供應商 選擇供應商,也就是確定采購渠道。它是企業采購業務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該環節的主要風險是:供應商選擇不當,可能導致采購物資質次價高,甚至出現舞弊行為。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科學的供應商評估和准入制度,對供應商資質信譽情況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進行審查,確定合格的供應商清單,健全企業統一的供應商網路。企業新增供應商的市場准入、供應商新增服務關系以及調整供應商物資目錄,都要由采購部門根據需要提出申請,並按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審核批准後,納入供應商網路。企業可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中介機構對供應商進行資信調查。第二,采購部門應當按照公平、公正和競爭的原則,擇優確定供應商,在切實防範舞弊風險的基礎上,與供應商簽訂質量保證協議。第三,建立供應商管理信息系統和供應商淘汰制度,對供應商提供物資或勞務的質量、價格、交貨及時性、供貨條件及其資信、經營狀況等進行實時管理和考核評價,根據考核評價結果,提出供應商淘汰和更換名單,經審批後對供應商進行合理選擇和調整,並在供應商管理系統中作出相應記錄。 (四)確定采購價格 如何以最優「性價比」采購到符合需求的物資,是采購部門的永恆主題。該環節的主要風險是:采購定價機制不科學,采購定價方式選擇不當,缺乏對重要物資品種價格的跟蹤監控,引起采購價格不合理,可能造成企業資金損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健全采購定價機制,採取協議采購、招標采購、詢比價采購、動態競價采購等多種方式,科學合理地確定采購價格。對標准化程度高、需求計劃性強、價格相對穩定的物資,通過招標、聯合談判等公開、競爭方式簽訂框架協議。第二,采購部門應當定期研究大宗通用重要物資的成本構成與市場價格變動趨勢,確定重要物資品種的采購執行價格或參考價格。建立采購價格資料庫,定期開展重要物資的市場供求形勢及價格走勢商情分析並合理利用。 (五)訂立框架協議或采購合同 框架協議是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為建立長期物資購銷關系而作出的一種約定。采購合同是指企業根據采購需要、確定的供應商、采購方式、采購價格等情況與供應商簽訂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該協議對雙方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等情況作出了明確規定(企業向供應商支付合同規定的金額、結算方式,供應商按照約定時間、期限、數量與質量、規格交付物資給采購方)。該環節的主要風險是:框架協議簽訂不當,可能導致物資采購不順暢;未經授權對外訂立采購合同,合同對方主體資格、履約能力等未達要求、合同內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詐,可能導致企業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對擬簽訂框架協議的供應商的主體資格、信用狀況等進行風險評估;框架協議的簽訂應引入競爭制度,確保供應商具備履約能力。第二,根據確定的供應商、采購方式、采購價格等情況,擬訂采購合同,准確描述合同條款,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按照規定許可權簽署采購合同。對於影響重大、涉及較高專業技術或法律關系復雜的合同,應當組織法律、技術、財會等專業人員參與談判,必要時可聘請外部專家參與相關工作。第三,對重要物資驗收量與合同量之間允許的差異,應當作出統一規定。 (六)管理供應過程 管理供應過程,主要是指企業建立嚴格的采購合同跟蹤制度,科學評價供應商的供貨情況,並根據合理選擇的運輸工具和運輸方式,辦理運輸、投保等事宜,實時掌握物資采購供應過程的情況。該環節的主要風險是:缺乏對采購合同履行情況的有效跟蹤,運輸方式選擇不合理,忽視運輸過程保險風險,可能導致采購物資損失或無法保證供應。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依據采購合同中確定的主要條款跟蹤合同履行情況,對有可能影響生產或工程進度的異常情況,應出具書面報告並及時提出解決方案,採取必要措施,保證需求物資的及時供應。第二,對重要物資建立並執行合同履約過程中的巡視、點檢和監造制度。對需要監造的物資,擇優確定監造單位,簽訂監造合同,落實監造責任人,審核確認監造大綱,審定監造報告,並及時向技術等部門通報。第三,根據生產建設進度和采購物資特性等因素,選擇合理的運輸工具和運輸方式,辦理運輸、投保等事宜。第四,實行全過程的采購登記制度或信息化管理,確保采購過程的可追溯性。 (七)驗收 驗收是指企業對采購物資和勞務的檢驗接收,以確保其符合合同相關規定或產品質量要求。該環節的主要風險是:驗收標准不明確、驗收程序不規范、對驗收中存在的異常情況不作處理,可能造成賬實不符、采購物資損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制定明確的采購驗收標准,結合物資特性確定必檢物資目錄,規定此類物資出具質量檢驗報告後方可入庫。第二,驗收機構或人員應當根據采購合同及質量檢驗部門出具的質量檢驗證明,重點關注采購合同、發票等原始單據與采購物資的數量、質量、規格型號等核對一致。對驗收合格的物資,填制入庫憑證,加蓋物資「收訖章」,登記實物賬,及時將入庫憑證傳遞給財會部門。物資入庫前,采購部門須檢查質量保證書、商檢證書或合格證等證明文件。驗收時涉及技術性強的、大宗的和新、特物資,還應進行專業測試,必要時可委託具有檢驗資質的機構或聘請外部專家協助驗收。第三,對於驗收過程中發現的異常情況,比如無采購合同或大額超采購合同的物資、超采購預算采購的物資、毀損的物資等,驗收機構或人員應當立即向企業有權管理的相關機構報告,相關機構應當查明原因並及時處理。對於不合格物資,采購部門依據檢驗結果辦理讓步接收、退貨、索賠等事宜。對延遲交貨造成生產建設損失的,采購部門要按照合同約定索賠。 (八)付款 付款是指企業在對采購預算、合同、相關單據憑證、審批程序等內容審核無誤後,按照采購合同規定及時向供應商辦理支付款項的過程。該環節的主要風險是:付款審核不嚴格、付款方式不恰當、付款金額控制不嚴,可能導致企業資金損失或信用受損。 主要管控措施:企業應當加強采購付款的管理,完善付款流程,明確付款審核人的責任和權力,嚴格審核采購預算、合同、相關單據憑證、審批程序等相關內容,審核無誤後按照合同規定,合理選擇付款方式,及時辦理付款。要著力關注以下方面:第一,嚴格審查采購發票等票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判斷采購款項是否確實應予支付。如審查發票填制的內容是否與發票種類相符合、發票加蓋的印章是否與票據的種類相符合等。企業應當重視采購付款的過程式控制制和跟蹤管理,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應當拒絕向供應商付款,避免出現資金損失和信用受損。第二,根據國家有關支付結算的相關規定和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合理選擇付款方式,並嚴格遵循合同規定,防範付款方式不當帶來的法律風險,保證資金安全。除了不足轉賬起點金額的采購可以支付現金外,采購價款應通過銀行辦理轉賬。第三,加強預付賬款和定金的管理,涉及大額或長期的預付款項,應當定期進行追蹤核查,綜合分析預付賬款的期限、佔用款項的合理性、不可收回風險等情況,發現有疑問的預付款項,應當及時採取措施,盡快收回款項。 (九)會計控制 會計控制主要指采購業務會計系統控制。該環節的主要風險是:缺乏有效的采購會計系統控制,未能全面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企業采購各環節的資金流和實物流情況,相關會計記錄與相關采購記錄、倉儲記錄不一致,可能導致企業采購業務未能如實反映,以及采購物資和資金受損。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業應當加強對購買、驗收、付款業務的會計系統控制,詳細記錄供應商情況、采購申請、采購合同、采購通知、驗收證明、入庫憑證、退貨情況、商業票據、款項支付等情況,做好采購業務各環節的記錄,確保會計記錄、采購記錄與倉儲記錄核對一致。第二,指定專人通過函證等方式,定期向供應商寄發對賬函,核對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付賬款等往來款項,對供應商提出的異議應及時查明原因,報有權管理的部門或人員批准後,做出相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