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莘縣貧困戶

莘縣貧困戶

發布時間: 2021-03-13 10:41:53

1. 莘縣共有多少萬人、

莘縣所在的山東省是國內最具經濟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莘縣距省會濟南僅有130公里,300公里半徑內有大中城市10多座、常駐人口100萬人,是國內人口集中、經濟發達、市場容量大的黃金地域,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優良的投資環境。

2. 我是莘縣張寨的有二級精神病殘疾證在聊城四院看有什麼優惠

如果是低保戶,長期居住在聊城四院,會有報銷,貧困戶報銷95%以上費用,很特殊的葯,要報銷低一點,另外就是住院押金,要比一般戶少一半。

3. 查資料,了解一位農民的致富事跡,寫一段話(100字)宣傳推廣他的致富經驗

農民致富事跡材料範文一:
**,男,33歲,中共預備黨員,**市**鎮**村農民。他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在創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從2003年開始,帶頭建造沼氣池,發展養殖業,開辦釀酒坊,發展無公害蔬菜。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帶領周圍群眾致富,他政治思想進步,刻苦鑽研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在當地是一名遠近聞名的新農村建設的優秀新型農民,他先後獲得「**市科技致富帶頭人」、「**鎮農民致富帶頭人」等光榮稱號。
**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成長在交通、信息閉塞的大山裡。高中畢業後,回到了家鄉,他滿懷信心想利用自己學到的文化知識來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經過自己的努力事實證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裡是難得實現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樣過著那種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與家人商量後舉家移居到**村。
**村在鎮政府所在地,這里交通便利、信息暢通,**為了早日還上搬家時所欠下的外債,使家庭生活能寬裕一些,又借資8000餘元買了一台農用三輪車,跟著其他人一起跑運輸,幾年下來不僅還上了外債,生活條件也有了改善。按理說,家裡沒有了飢荒,生活也說得過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車開,應該安安穩穩地過平靜日子了,可他不滿足於現狀,不斷地尋求機遇,把握時機,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國的廣大農村,給億萬農民帶來了致富機遇。2003年春,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導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農民建造沼氣池。當時,「沼氣池」這個詞彙對農民來說是第一次聽到,非常陌生,大多數有條件的農民對此事都不感興趣,無論政府怎麼動員和舉辦培訓班,結果群眾還是不認可,提出了許多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難點,唯有**他的想法與眾不同,他認為,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為一個新時期、新形勢下的青年農民就應該大膽地探索,勇敢地創新,他認為建沼氣池是一個新生事物,它既利於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林業,又有利於發展生態農業,也可以說利己利民又利國。於是,在多數人的觀望下,他敢為人先,是**鎮第一個申報建設沼氣池的人,從此踏上了有現實和深遠意義的創業之路,開始實現他的人生價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學的孩子,生活上雖說不算困難,但並不富裕。在建沼氣池的整個過程中,他和家人歷盡了千辛萬苦,意想不到的來自方方面面的許多困難和挑戰都擺在他的面前,資金短缺、生活費用問題都重重壓在他的頭上。他沒有被這么多的困難所壓倒,他認為開弓沒有回頭箭,創業成功的先例都經歷過坎坷不平的路。我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應該勇敢地去面對眼前的困難,不能遇到困難就退縮。他從此堅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掙錢,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鍬一鎬地清除到池外。從2003年7月開始到2004年5月經過近一年的時間,他投資2萬元的沼氣池在市農業局、鎮委、鎮政府的幫助下終於建成,經技術測試合格後投入使用。**露出了開心的笑容,當我們問他的創業經歷時,他告訴我們說他流過血流過汗就是沒有流過淚。
創新才有發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態沼氣池是**市農戶中最大的沼氣池,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市農業局組織全市鄉鎮街道的領導在這里召開了**市沼氣建設現場會,在當地的農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很多農民絡繹不絕地到他家來參觀學習。問他建這么一個沼氣池,怎麼能致富。他耐心地給農民朋友算細賬,生產沼氣,每年可以節約生活用柴近2萬斤,如果用沼氣釀酒可以節省燒柴10萬斤左右,那麼每戶人家一年的生活用柴可以節省200萬斤薪炭林的燒柴,這是第一省;用沼氣釀酒,就可以賣錢,酒渣可以喂豬,可以通過深加工的轉化過程,成倍地提高農業附加值和糧食價格,這是第二省;沼氣釀酒養豬,豬錢除了成本是凈賺,豬糞可以繼續做生產沼氣的原料,沼氣渣是發展無公害蔬菜的上等肥料,這都是白撿白賺得沼氣項目錢。在場的群眾通過實地參觀和學習,終於悟出了這里的致富經,許多農民朋友對沼氣有了興趣,開始建造沼氣池。
為了使沼氣盡早地發揮作用,盡快地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2004年秋,到2005年春他又自籌資金9000多元先後建起了家庭小型釀酒坊和同時能容納50頭豬的育肥豬舍。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了總有回報,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沼氣正在發揮重要的作用,每天釀出的純糧精品小燒白酒在當地就供不應求,遠近聞名。42頭育肥豬膘肥體壯。**每年在沼氣釀酒、養豬上就可以創收2萬元以上,現在**正在醞釀實施利用20立方米的沼氣池來發展10畝地的無公害蔬菜,降低沼氣建設、釀酒、養豬的成本,形成一條沼氣—糧食—酒—豬—豬糞—廢渣—蔬菜良性大循環,高效益的產業鏈,既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也有極大的社會效益。
**在創業的歷程中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在2年多的時間里接待各地前來參觀學習的200多人,每次接待不管自己有多忙,總是騰出時間來把自己所學到的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提供給大家。2005年4月的一天**接到遠在西崗村一農戶的電話,希望他能親自去一趟他家,幫助解決在建沼氣池中遇到的難題,**二話沒說放下自己一天能掙上百元的活,搭車向西崗村駛去。西崗村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崗頂上,距**村有30多公里,而且山高路窄,車只能送到山腳下,1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靠步行,面對眼前的情況,**完全可以坐車返回,但他沒有那樣做,他望著眼前的羊腸小路和一眼看不見頂的山崗,依然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去西崗村的路。當他走到半山腰時,天又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來越滑,每前進一步都很艱難,雨伴隨著4月的冷風吹打在他的臉上,衣服也很快地濕透了,冷風刺透了他的濕衣。他義無反顧地前行,終於到了西崗村這位農戶家,稍坐一會,了解情況後,就親自幫助他安裝、調試和解決沼氣的一些其他問題。在此過程中,他手把手的教,認真仔細地講,很快安裝調試完畢,故障排除,其他一些問題也解決了,在休息期間又傳授了一些自己學到的沼氣技術和實踐中的經驗,使這位農戶非常感激。臨走時,農戶拿出100元錢作為他的辛苦費。他硬是不收,他說:「我能為大家做些能做的事情,我感到很高興,希望大家和我一樣通過建沼氣池來致富,幫助大家共同致富這是應該做的。」**不僅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的帶動下,全鎮已有32戶相繼建起了沼氣池,並都按他的模式設計建造,同時發展養豬業和無公害蔬菜,不同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為了這些建沼氣池的農戶在建造中少走彎路,他不知多少次深入到各戶進行指導,使一戶又一戶的農民朋友順利地建成,他的這種無私奉獻,樂於助人的行為和精神深得廣大群眾的贊揚和好評。
**他不僅是當地新農村建設中典型的新型農戶代表,而且還是難得的進步青年。他在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特別是在先進性教育活動期間,他雖然只是一名重點培養的積極分子,可他時刻按照黨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積極參加組織的各項活動,及時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能夠認真地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學習科技文化知識,不斷地提高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黨支部鑒於他的一貫表現吸收他為中共預備黨員。
2005年至2006年,他先後受到了市、鎮兩級政府的表彰。

農民致富事跡材料範文二:
肖海山,從昔日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成為今日白城市膨潤土廠的廠長。十幾年來,他依靠黨的富民政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憑借勇氣和誠信,在商海中奮戰搏擊,闖出了一條利民裕家的致富路。
經受磨礪
1967年,年僅16歲的肖海山,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美好嚮往,邁進了中學的大門。可是,就在初中第一個學期結束,第二個學期還沒有開學時,他做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也是最艱難的決定——輟學務農。是什麼原因迫使他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呢?就在他上初中的那年,他看到過年包餃子時,母親把家裡僅有的一點白面從袋子里倒出後,把口袋翻過來,又仔仔細細的掃兩遍,當餃子端上桌來,父母看著他們兄妹六個高興地吃著,而自己卻捨不得動筷時,他的心像針刺一般地難受,他再也吃不下。當他抬頭看見父母額頭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皺紋時,他體味到了父母的艱辛,作為長子,他感到自己應該為父母分擔家庭的重擔,於是,他決定輟學務農。輟學後,肖海山回到平安三甲村當了一個「半拉子」,雖然每天只拿一半的工分,但他終於能用自己年少的肩膀為父母分擔一些生活的重負!這份責任感,讓年少的他多了一種動力。在生產隊里,為能早日不當「半拉子」,什麼活他都搶著干,干什麼,學什麼,學一樣,精一樣。幹活時,別看他年紀小,可他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干什麼都要搶個頭,占個先。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贊賞,1969年,剛滿18歲的肖海山便當上了生產隊長,從此,他的肩上又多了一分責任。在隊上,別看他年紀輕,可處理起事情來,卻顯得少年老成,透著一種精練。幹活時,他總是把重活、臟活留給自己;隊上有什麼好事,他總是想著別人;平時無論對老對小,他都以誠相待,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他都主動幫助解決,用他的話說:「一家有難,大家都伸伸手,難關也就過去了。如果有難的是自己,沒人來幫,你想想那是什麼滋味。」憑著自己的吃苦和為人,肖海山很快在群眾中樹立起了威信,贏得了群眾的信任,1973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雖然他工作積極,努力向上,但由於家裡人口多,勞力少,又加上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他家生活過得依然十分清貧,一年到頭要為一家人的生計忙碌苦幹。但16歲務農,18歲當生產隊長的經歷,卻磨練出了他的才乾和膽識,為他日後的發展積累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商海行舟
1986年,時任三甲村村主任的肖海山,由於工作出色,被鎮黨委調到鎮建材廠任廠長。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自己一沒抓工業的經驗,二沒搞經銷的經驗,要經營管理好一個剛剛起步的工廠,其難度可想而知,但他靠不服輸的勁,在干中學,學中干,邊干邊摸索,積累各種生產、銷售經驗。為了抓好生產,他吃住在廠子,同工人一道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為了產品銷售,他風里來雨里去,親自跑市場。用戶不了解他們的產品,他就耐心的向人家宣傳。他把產品賒給人家,靠他的誠信,市場慢慢的打開了,產品銷售有了門路。經過他兩年多的苦心經營,建材廠共創利17萬元。1988年,建材廠的生產經營剛剛步入正常軌道,他又被調到鎮辦植物油廠任廠長。又得一切從頭來,4年下來,共創利60多萬元。1993年,他又被調到鎮辦企業白城市特種耐火材料廠任廠長。當時,耐火材料市場萎縮,產品的銷路不暢。他上任後,根據所做的市場調查,做出停止生產其它產品,專攻市場前景看好的膨潤土生產的決定,通過朋友的幫助,他與膨潤土的使用大戶長山化肥廠建立起了供貨關系,經過幾年努力,到1997年,膨潤土的銷量突破了兩千噸,工廠有了良好的收益。1997年,他榮獲了「白城市質量管理十佳廠長」稱號。十年的商海闖盪,肖海山家裡的日子有了一定的好轉,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經歷,讓肖海山的眼界更開闊了,膽識更大了,才幹增強了。
艱難創業
1998年,鎮集體企業實行改制,鎮政府決定用以資抵債的形式,將特種耐火材料廠通過競拍的方式賣給個人經營,經營者通過分期分批替鎮政府及鎮辦企事業償還群眾的集資款及利息的辦法,取得經營權和所有權。當時特種耐火材料廠被競拍到137萬元,有兩個城裡人競拍成功。不料,辦交接關系的那天,債權被轉到特種耐火材料廠的200多戶群眾,來了一多半,將廠子的大門堵住,不讓辦理交接手續,並說還是讓老肖來經營,我們放心,他是本鄉本土的人,靠得住,別人我們信不過。競得經營權的人一看這陣勢也撤走不幹了。但企業改制是大勢所趨,必須進行,於是,鎮黨委當晚召開黨委會,研究解決的辦法,並派人徵求肖海山的意見,看他想不想接過手來經營。讓肖海山把剛剛好轉的企業交給別人經營,他還真是從心裡往外的捨不得,這工廠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傾注過他的心血,他怎能忘記,自己在機器旁邊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提高質量、增加產量,又怎能忘記帶著方便麵與銷售人員一同跑市場,找銷路。現在,大家想讓他來接手這個廠子,鎮黨委也有這個意思,他還真動了心。鎮領導找到他,讓他把廠子接過去經營,但要再多為鎮里還20萬元的債。他深知,這157萬元的本金加利息多達234萬元,對剛剛好轉的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包袱。但作為有一定經營經驗的企業經營者和黨員,他感到這也許是一個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的絕佳機會,同時通過自己的努力還可以為鎮里減輕負擔,盡一個黨員的職責。經過反復思量,肖海山決定接管經營耐火材料廠。從此,他走上了一條全新的個人創業的道路。廠子是接過來了,但要償還234萬元的債務,不擴大生產不行,不上新產品不行,不開發新的市場不行,而這一切都要錢,不踢好這頭三腳,廠子就沒有前途,所說的一切也就只能是紙上談兵,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徒勞。面對這一切,他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向親戚朋友借了30萬元,對原來的生產設備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又購置了一套輸送帶、一台翻斗車,兩台四輪車,新建了4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的兩個新庫房,提高了工廠的生產效率和庫存能力。經過改建和擴建,工廠的膨潤土年產量可達4000噸。生產中,他更加註重抓產品質量,使產品質量上了一個新台階,所產膨潤土在2001年被省質量萬里行評為省級質量放心產品。為了給產品找到銷路,打開市場,他一方面加強與老用戶長山化肥廠的關系,幫助化肥廠在三甲村搞了三年的化肥試驗,使農民認識了長山多元素復合肥,使化肥廠在當地打開了銷路,在他的建議下,長山化肥廠在當地建了一個年收益100多萬元的化肥分廠。為了增加膨潤土的銷售量和加快資金的周轉,他又主動提出以貨易貨的建議,用生產的膨潤土換回多元素復合肥,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售給農民。這樣,他不但幫助化肥廠增加了銷量,也讓自己的產品有了更穩定的銷售渠道和銷量,加快了資金周轉,又讓群眾買到了質優價廉的放心肥。同時,他又根據化肥廠的需要,上了生產硅鈣鎂的項目,現在年可生產銷售硅鈣鎂600噸。另一方面,他不斷的開拓新市場,由於在鑄造、防水、鑽井、型煤生產等上都需要大量的膨潤土,他親自到白城市的五個縣(市、區)、突泉和通遼等地的膨潤土用戶處,推銷產品,讓人家免費試用,一次不行,就再去,直到用自己的誠意打動對方。只要用戶有用貨的需要,不論用量的大小,他都保證按時送到,逐漸的,他在用戶中樹立起了良好的信譽,用戶們與他建立起了信任。現在,這些地方都有他穩定的老客戶,他用誠信建立起了自己的銷售渠道,佔有了市場。通過幾年的努力,他已經償還了167萬元的債務,自己的固定資產也增加了50餘萬元。
無私奉獻
肖海山在努力經營,搏擊商海的同時,沒有忘記養育了自己的這方土地和與他朝夕相處的鄰里鄉親,更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他時刻用黨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誰有個大事小情,只要他知道,他都會盡力去幫助解決。
在工廠用工方面,他一方面處理好原廠職工的就業問題,一方面注意吸納農村剩餘勞力和貧困戶子女。現在,共從本鄉鎮招工18人,其中14人來自貧困戶。他每月都按時為每名工人發放500至600元的工資。哪個工人家裡困難,他都主動幫助解決。老工人潘貴財的房子不行了,他拿了一萬多塊磚,出工出資幫助他重新建了三間磚房,老潘激動地說:「這輩子我都沒敢想能住上這樣的好磚房,這全仗著肖廠長啊!」貧困職工鄭慶武的父親病了,是肖海山借給鄭慶武4000元錢,幫他給老父親看好了病,並說:「錢,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還。」工廠女工呼蘭英兩口子沒有房子住,是肖海山借了3000元給她在鎮上買了房子,去年,他還出工出料幫助她家重新維修了房子。
對職工是這樣,對貧困戶和公益事業他同樣十分熱心。2000年,平安村劉占海家,沒錢買化肥,眼看著種不上地了,肖海山聽說後,給送去了價值2400元錢的化肥;2001年,給平安村的貧困戶宋寶軍送去了價值1100元的化肥;2002年,給三甲村的楊春林解決了1400元的化肥……幾年來,他累計為貧困戶無償解決化肥14噸。2001年,鎮敬老院搞維修,他為敬老院更換了所有的照明燈具,並為一對新結合的老人購買了一套高級席夢思床墊。2002年,他又捐資2600元,購進10噸水泥,為鎮中學硬化了籃球場,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體育鍛煉的場地。
肖海山,作為企業的經營者,在商海中奮力搏擊,以進取為榮;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人生道路上不懈追求,以奉獻為榮。在他身上體現著新時期共產黨員的風采。

農民致富事跡材料範文三:
徐發青,山東省莘縣古雲鎮徐庄村村民,現年52歲,被當地群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蓮~山 課件>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斗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里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勤學苦幹,成就致富夢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徐發青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青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了一條致富信息:養鴨投資少、成本低、設備簡單、鴨舍要求不如雞舍高、加之生長發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說干就干,籌建資金建設養鴨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鴨事業和致富夢想。
08年剛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2000隻雛鴨,准備大幹一番。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鴨瘟使雛鴨一下死去一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並沒打退堂鼓,而是通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此後,徐發青主動地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養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並掌握到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喂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地實踐中徐發青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同時徐發青抓住機會,與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夥伴關系,所有的雛鴨有這兩家公司提供,養殖40天就銷售至市場,第一年養鴨凈賺2萬余元。先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鴨棚2個,養鴨數量高達6500隻,一年平均養鴨六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同業合作,成就致富帶頭人
徐發青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在自己養殖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徐發青看到其他養鴨戶因為養鴨觀念落後、設施條件不好、市場信息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鴨效益不高。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動聘請養殖專業解救這些人在養殖技術上的難題,還專門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以此來提高全村養殖戶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內的養鴨戶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內養殖專業戶有8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食鴨3萬余只,創利100萬余元,戶均收益5萬余元,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徐發青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贊。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蓮~山 課件>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農民致富事跡材料範文四:
近年來,為了全面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我縣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縣農業局通過各種培訓渠道,大力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全面提升我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和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涌現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為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提供了智力支持。 現將我縣部分農民科技致富帶頭人的事跡介紹如下,供廣大農民朋友們學習交流,借鑒先進經驗,選准致富項目,盡快走上小康之路。
發展食用菌生產 帶領眾鄉親致富
現年49歲的劉銀柱,是河南省武陟縣小董鄉磨庄村人,高中文化。他從事食用菌生產栽培二十餘年,1999年他了解到食用菌中的稀有品種--白靈菇的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就開始從事白靈菇生產,初步獲得一定效益。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如何確保產品順利銷售成為頭等大事,在農業局信息中心大力幫助下,他毅然投資8000元購置了電腦、傳真機等設備,開展了食用菌網上購銷業務,拓寬了銷售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03年,以他為主創建的小董鄉食用菌生產基地獲得省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基地認定,2004年他榮獲省勞動模範稱號,2005年初,在他的發起下成立了小董鄉磨庄村食用菌生產合作社,合作社打算今年新上一條白靈茹罐頭生產線,以抵禦和降低社員的產品市場風險,從而實現食用菌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發展。目前,該村的食用菌種植戶已達600餘戶,佔全村人口的70%,食用菌年總收入達250萬元,占該村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人均增收800餘元。(聯系電話:0391-7441135)
發展苗木花卉生產 開創利國利民事業
郭頌東,男,現年51歲,高中文化,系河南省武陟縣龍源鎮祝徐店村人。他從1991年開始率先嘗試苗木繁育生產,規模逐年擴大。1995年注冊了"河南省武陟縣東華園藝場",並與北京林業大學簽訂合作育苗協議,引進三倍體毛白楊種條和技術,與中國果樹研究所、泰安果樹研究所建立了長期

4. 山東莘縣董杜庄曾廣福

國慶55周年之際,莘縣的幹部群眾又懷念起已去世6年的開國勞
模曾廣福。他一心為群眾辦好事的事跡,雖已過去幾十年,至今仍光
彩照人;他實事求是不說瞎話的作風,至今鼓舞著當地的幹部群眾;
他危機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壯舉,至今讓人肅然起敬。他一生十多次
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多次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黨代
表、政協委員、全國勞模,從不驕傲自滿,以實際行動實踐了毛主席
為他的題詞:「你是共產黨員,又是勞動模範,要起橋梁和帶頭作用。

趕夜路

1952年7月,擔任初級農業合作社社長的曾廣福,到新鄉市開會。
回來時,乘火車到安陽,會務組發給他5萬元(合新幣5元)路費,讓
他自己搭車回家。
錢一到手,曾廣福就打開了小算盤:這5萬元不是個小數目,不
能隨便花,得派個正經用場。考慮之後,他走進了商店,走來走去往
貨架上看,看到了雨傘和手電筒。他想,這兩件東西不錯,飼養員夜
里照看牲口,需要照個亮;陰天下雨收拾草料,也需要個擋雨的家什。
買下之後還剩下一點錢,思謀半天,最後又買了100雙筷子。他的想
法是,我是代表群眾來開會的,回去一家發一雙筷子,也算是個紀念。
東西買完了,腰包空了,天也傍黑了,曾廣福甩開大步興沖沖地
上了路。心裡想,夜裡趕路,不花住宿費,不挨太陽曬,一舉兩得。
一滴水沒喝,一口飯沒吃,曾廣福連續奔走一夜加一上午,終於
走完了135公里路,帶著兩腳血泡回到了董杜庄。

當車夫

1953年秋的一天,曾廣福接到緊急通知,讓他到聊城參加一個會
議。當時莘縣到聊城剛通車不久,只有幾輛木炭客車,運行很不正常。
為了不誤開會,縣政府臨時雇了一輛人力車,送曾廣福去聊城。
這下可難壞了曾廣福:坐吧,讓別人拉著自己,這種事從來沒有
辦過;不坐吧,車已經雇好,錢也開出去了,沒法退。正在猶豫間,
幾位領導同志不由分說,把他推到車上。車夫拉起來就走,曾廣福在
車上如坐針氈,渾身難受。
剛出北關,曾廣福從車上溜下來,對車夫說:「你回去吧,我腿
腳利落,自己走著去比坐車還快哩。」車夫不幹:「不行,政府雇了
我,我剛出城就回去,沒法交代。」曾廣福說:「外行拉架子,比劃
比劃是那個回數就行唄!」車夫說:「到聊城40公里,你一個人得走
到啥時候?還是上車吧!」曾廣福執意不肯,說:「你要真過意不去,
就陪著我走,你拉空車,我步攆,看誰走得快。」車夫無奈,只得同
意。
兩個人說著話走了一二公里路,曾廣福問:「你這車好拉不?叫
我試試。」車夫剛一松把,曾廣福的一雙大手就把他推進車廂里,自
己拉起車來一溜小跑。不管車夫如何叫喊,都無濟於事。車夫看曾廣
福不坐車鐵了心,只好作罷。

人民的錢

1955年7月,曾廣福接到一張350元的匯票,寄款單位是全國人大
常委會辦公廳,說明欄中寫的是「全國人大代表津貼」。
當時,350元可以蓋好幾間新房,有些人勸他蓋房子,也有的說
他「你整天為公事跑腿,鞋不知磨破了多少雙,應該買輛自行車」;
還有的勸他「把錢存到銀行里,以後給兒子辦喜事」。
曾廣福誰的話也沒有聽,他說:「我的房子還能住幾年,不用翻
修;自行車是個新式玩意兒,現在還不是咱莊稼人騎的,等日子過好
了,大家都騎上了自行車,你們不讓我買我也買;兒女還小,結婚成
家還早哩。這幾百元錢雖說是匯給我的,實際上是人民的錢,應該用
在公事上。」於是,他把350元錢原封不動地交給了合作社的會計,
算作集體收入。後來,全國人大又陸續寄來2000多元,曾廣福除外出
開會花去300元外,其餘全部交給了集體。
其實,這不是他交的第一筆款。1949年,他當選為全省勞模,獎
給他200斤小米,就都分給了大夥兒,自己一粒沒留。1954年,他出
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給他一條毛毯,他給了村裡的貧困戶。

不說瞎話

1958年秋後,大躍進的風越刮越烈。地區要樹一批高產典型,考
慮到知名度,決定樹董杜庄。
一天,地縣領導專程來找曾廣福,在一片已經收獲的花生地旁,
問曾廣福:「這花生畝產多少斤?」「500斤!」
領導提示說:「這么好的花生秧怎麼才能收500斤?我到別村去
了,人家那裡畝產5000斤。」
曾廣福憨笑中透著機靈:「那可能是人家的種子好,明年我們也
用他們的種子。」
領導又啟發說:「過秤的時候你可能不在家,這花生肯定不止50
0斤。」曾廣福說:「我親自過的秤,錯不了!」於是,董杜庄這個
典型泡了湯,地區改樹台前作典型,成績是畝產穀子5000斤。
地區組織到台前參觀,曾廣福量了台前的谷穗長度,又查了每畝
的棵數,和台前的人爭論開了:「你們的穀子每畝棵數和我們差不多,
谷穗沒有我們的大,為什麼我們每畝800斤,你們每畝5000斤?你們
既然產量比我們高5倍多,為什麼愛國糧比我們賣得少?」問得人家
無言以對。
回到村裡,一位村幹部告訴他,省城來的一位記者到董杜庄轉了
一圈,寫了一篇畝產萬斤糧的稿子,說是近幾天就見報。曾廣福一聽
火了:「馬上派人到濟南找那個記者,稿子不許發表。今後不管哪裡
的記者來寫稿,黨支部要嚴格把關,一句瞎話也不能說!」

不發災難財

1959年,大躍進興起的集體食堂辦不下去了,群眾的生活成了問
題。曾廣福不顧打成右傾的危險,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一次又一次
地向上級反映群眾生活困難的情況。終於,上級給董杜庄公社發下了
15萬斤救濟糧。
糧食來了,曾廣福主張馬上根據各隊的困難情況發下去,盡快解
決群眾餓肚子的問題。不料,縣里派來的駐社工作組組長卻不同意,
一直拿「停一停」、「等一等」這樣的話搪塞。
停了一段時間,函丈村一年一度的古會到了,工作組長下令動了
救濟糧,派人磨面,准備到古會上賣丸子、賣包子趁機賺它一筆錢。
曾廣福一聽火了,立即找到工作組長,質問道:「國家給的救濟糧,
你擋著不發,群眾餓得眼冒火星子你不管,反而要拿救濟糧賺大錢,
發國難財,這種做法我堅決反對!」
工作組長也來了硬的:「我是工作組長,你是公社副書記,你得
聽我的!」
曾廣福針鋒相對地反駁道:「我是全國人大代表,有權監督你,
你要是真敢拿著人民的救命糧賺黑心錢,我就把你告到北京去!」
工作組長害怕了,救濟糧很快發到群眾手裡。

麥堆里的鼾聲

1963年,小麥大豐收,原來的打麥場太小,必須擴大。一天下午,
十幾個勞力你來我往擔水潑場,干到天黑,還有一畝大的一片沒有潑
完,只好收工。
第二天一早,大家擔著水桶來到場邊,卻見場已全部潑完了。大
家還在納悶,忽聽場那頭麥秸堆里傳來打鼾聲,跑過去一看,是曾廣
福。只見他渾身濕漉漉的,兩腳全是泥。原來他為了搶時間,一個人
幹了一通宵。
場壓好了,小麥開始上場。曾廣福打捆、裝車、拉車,汗水濕透
了褂子、褲腰,他也顧不得擦一擦。別人下晌吃飯,他自己看場,讓
人家捎兩個干糧來墊肚子。夜裡,他東場轉到西場跑個不停,誰也不
清楚他在哪裡睡的覺,反正他白天黑夜都沒有進過家門。
三天後,麥子全部上場,曬打開始了,曾廣福卻不見了。後來,
有人看到場邊上有一堆麥子一動一動的,扒開一看是曾廣福。只見他
臉色發黃,渾身發抖,原來他發開了瘧疾。大夥兒要送他回家休息,
他卻死活不肯。一位社員提來一瓦罐涼開水,他捧起來咕咚咕咚喝了
一氣,用褂子抹了抹嘴,大手一揮:「沒事了,來,翻場!」

千金難買

改革開放初期,一天中午,一輛小轎車停在曾廣福家門口,車上
下來一位幹部模樣的人,見了曾廣福很有禮貌地說:「省里來咱地區
商談業務,涉及到你們企業,想請你面談一次。」曾廣福一聽與本鄉
企業有關,便爽快地上了車。
車沒有進地區機關,卻進了一家豪華飯店。一進門,酒宴已擺好,
一群穿著花里胡哨的人正在恭候。曾廣福頓時警覺起來。那位幹部模
樣的人說話了:「今天在場的都是地區和省里領導的子女親戚,有事
作難了,想請您老幫一把。」
曾廣福裝作滿不在乎地說:「沒有外人,擺這陣勢幹啥?有啥事,
盡管說。」
「河南的一位朋友急需鋁錠,托我們幫忙。我們幾個啥關系都找
了,就是辦不成。聽說國家計委有您的熟人,想以咱聊城地區需要為
由,勞您大駕往北京跑一趟。如實在脫不開身,寫封信也行。」
曾廣福一聽明白了,原來是伙「倒爺」。他故意問:「要多少?」
「100噸,少了不嫌,多了更好。」
曾廣福又問:「有啥說法嗎?」對方趕緊說:「好處費10萬元,
怎麼樣?要不行,再加兩萬活動費也可以。」
曾廣福一聽笑了,他伸出三個手指頭說:「你們趁早別在我身上
費勁了,『曾廣福』這三個字,搬座金山來也買不走!」
說到這個份上,這伙「倒爺」才知道今天請錯了菩薩。

5. 山東省莘縣有多少貧困人口

莘縣是山東省聊城市轄縣,位於山東省西部、聊城市西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行政區域面積1420平方公里,人口103.8萬人(2014年),是聊城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轄4個街道、20個鎮。縣人民政府駐政府街3號。

6. 養牛致富帶頭人簡介怎樣寫

農民致富事跡材料範文一:
**,男,33歲,中共預備黨員,**市**鎮**村農民。他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在創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從2003年開始,帶頭建造沼氣池,發展養殖業,開辦釀酒坊,發展無公害蔬菜。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帶領周圍群眾致富,他政治思想進步,刻苦鑽研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在當地是一名遠近聞名的新農村建設的優秀新型農民,他先後獲得「**市科技致富帶頭人」、「**鎮農民致富帶頭人」等光榮稱號。
**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成長在交通、信息閉塞的大山裡。高中畢業後,回到了家鄉,他滿懷信心想利用自己學到的文化知識來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經過自己的努力事實證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裡是難得實現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樣過著那種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與家人商量後舉家移居到**村。
**村在鎮政府所在地,這里交通便利、信息暢通,**為了早日還上搬家時所欠下的外債,使家庭生活能寬裕一些,又借資8000餘元買了一台農用三輪車,跟著其他人一起跑運輸,幾年下來不僅還上了外債,生活條件也有了改善。按理說,家裡沒有了飢荒,生活也說得過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車開,應該安安穩穩地過平靜日子了,可他不滿足於現狀,不斷地尋求機遇,把握時機,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國的廣大農村,給億萬農民帶來了致富機遇。2003年春,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導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農民建造沼氣池。當時,「沼氣池」這個詞彙對農民來說是第一次聽到,非常陌生,大多數有條件的農民對此事都不感興趣,無論政府怎麼動員和舉辦培訓班,結果群眾還是不認可,提出了許多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難點,唯有**他的想法與眾不同,他認為,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為一個新時期、新形勢下的青年農民就應該大膽地探索,勇敢地創新,他認為建沼氣池是一個新生事物,它既利於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林業,又有利於發展生態農業,也可以說利己利民又利國。於是,在多數人的觀望下,他敢為人先,是**鎮第一個申報建設沼氣池的人,從此踏上了有現實和深遠意義的創業之路,開始實現他的人生價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學的孩子,生活上雖說不算困難,但並不富裕。在建沼氣池的整個過程中,他和家人歷盡了千辛萬苦,意想不到的來自方方面面的許多困難和挑戰都擺在他的面前,資金短缺、生活費用問題都重重壓在他的頭上。他沒有被這么多的困難所壓倒,他認為開弓沒有回頭箭,創業成功的先例都經歷過坎坷不平的路。我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應該勇敢地去面對眼前的困難,不能遇到困難就退縮。他從此堅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掙錢,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鍬一鎬地清除到池外。從2003年7月開始到2004年5月經過近一年的時間,他投資2萬元的沼氣池在市農業局、鎮委、鎮政府的幫助下終於建成,經技術測試合格後投入使用。**露出了開心的笑容,當我們問他的創業經歷時,他告訴我們說他流過血流過汗就是沒有流過淚。
創新才有發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態沼氣池是**市農戶中最大的沼氣池,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市農業局組織全市鄉鎮街道的領導在這里召開了**市沼氣建設現場會,在當地的農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很多農民絡繹不絕地到他家來參觀學習。問他建這么一個沼氣池,怎麼能致富。他耐心地給農民朋友算細賬,生產沼氣,每年可以節約生活用柴近2萬斤,如果用沼氣釀酒可以節省燒柴10萬斤左右,那麼每戶人家一年的生活用柴可以節省200萬斤薪炭林的燒柴,這是第一省;用沼氣釀酒,就可以賣錢,酒渣可以喂豬,可以通過深加工的轉化過程,成倍地提高農業附加值和糧食價格,這是第二省;沼氣釀酒養豬,豬錢除了成本是凈賺,豬糞可以繼續做生產沼氣的原料,沼氣渣是發展無公害蔬菜的上等肥料,這都是白撿白賺得沼氣項目錢。在場的群眾通過實地參觀和學習,終於悟出了這里的致富經,許多農民朋友對沼氣有了興趣,開始建造沼氣池。
為了使沼氣盡早地發揮作用,盡快地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2004年秋,到2005年春他又自籌資金9000多元先後建起了家庭小型釀酒坊和同時能容納50頭豬的育肥豬舍。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了總有回報,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沼氣正在發揮重要的作用,每天釀出的純糧精品小燒白酒在當地就供不應求,遠近聞名。42頭育肥豬膘肥體壯。**每年在沼氣釀酒、養豬上就可以創收2萬元以上,現在**正在醞釀實施利用20立方米的沼氣池來發展10畝地的無公害蔬菜,降低沼氣建設、釀酒、養豬的成本,形成一條沼氣—糧食—酒—豬—豬糞—廢渣—蔬菜良性大循環,高效益的產業鏈,既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也有極大的社會效益。
**在創業的歷程中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在2年多的時間里接待各地前來參觀學習的200多人,每次接待不管自己有多忙,總是騰出時間來把自己所學到的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提供給大家。2005年4月的一天**接到遠在西崗村一農戶的電話,希望他能親自去一趟他家,幫助解決在建沼氣池中遇到的難題,**二話沒說放下自己一天能掙上百元的活,搭車向西崗村駛去。西崗村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崗頂上,距**村有30多公里,而且山高路窄,車只能送到山腳下,1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靠步行,面對眼前的情況,**完全可以坐車返回,但他沒有那樣做,他望著眼前的羊腸小路和一眼看不見頂的山崗,依然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去西崗村的路。當他走到半山腰時,天又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來越滑,每前進一步都很艱難,雨伴隨著4月的冷風吹打在他的臉上,衣服也很快地濕透了,冷風刺透了他的濕衣。他義無反顧地前行,終於到了西崗村這位農戶家,稍坐一會,了解情況後,就親自幫助他安裝、調試和解決沼氣的一些其他問題。在此過程中,他手把手的教,認真仔細地講,很快安裝調試完畢,故障排除,其他一些問題也解決了,在休息期間又傳授了一些自己學到的沼氣技術和實踐中的經驗,使這位農戶非常感激。臨走時,農戶拿出100元錢作為他的辛苦費。他硬是不收,他說:「我能為大家做些能做的事情,我感到很高興,希望大家和我一樣通過建沼氣池來致富,幫助大家共同致富這是應該做的。」**不僅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的帶動下,全鎮已有32戶相繼建起了沼氣池,並都按他的模式設計建造,同時發展養豬業和無公害蔬菜,不同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為了這些建沼氣池的農戶在建造中少走彎路,他不知多少次深入到各戶進行指導,使一戶又一戶的農民朋友順利地建成,他的這種無私奉獻,樂於助人的行為和精神深得廣大群眾的贊揚和好評。
**他不僅是當地新農村建設中典型的新型農戶代表,而且還是難得的進步青年。他在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特別是在先進性教育活動期間,他雖然只是一名重點培養的積極分子,可他時刻按照黨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積極參加組織的各項活動,及時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能夠認真地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學習科技文化知識,不斷地提高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黨支部鑒於他的一貫表現吸收他為中共預備黨員。
2005年至2006年,他先後受到了市、鎮兩級政府的表彰。

農民致富事跡材料範文二:
肖海山,從昔日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成為今日白城市膨潤土廠的廠長。十幾年來,他依靠黨的富民政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憑借勇氣和誠信,在商海中奮戰搏擊,闖出了一條利民裕家的致富路。
經受磨礪
1967年,年僅16歲的肖海山,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美好嚮往,邁進了中學的大門。可是,就在初中第一個學期結束,第二個學期還沒有開學時,他做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也是最艱難的決定——輟學務農。是什麼原因迫使他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呢?就在他上初中的那年,他看到過年包餃子時,母親把家裡僅有的一點白面從袋子里倒出後,把口袋翻過來,又仔仔細細的掃兩遍,當餃子端上桌來,父母看著他們兄妹六個高興地吃著,而自己卻捨不得動筷時,他的心像針刺一般地難受,他再也吃不下。當他抬頭看見父母額頭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皺紋時,他體味到了父母的艱辛,作為長子,他感到自己應該為父母分擔家庭的重擔,於是,他決定輟學務農。輟學後,肖海山回到平安三甲村當了一個「半拉子」,雖然每天只拿一半的工分,但他終於能用自己年少的肩膀為父母分擔一些生活的重負!這份責任感,讓年少的他多了一種動力。在生產隊里,為能早日不當「半拉子」,什麼活他都搶著干,干什麼,學什麼,學一樣,精一樣。幹活時,別看他年紀小,可他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干什麼都要搶個頭,占個先。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贊賞,1969年,剛滿18歲的肖海山便當上了生產隊長,從此,他的肩上又多了一分責任。在隊上,別看他年紀輕,可處理起事情來,卻顯得少年老成,透著一種精練。幹活時,他總是把重活、臟活留給自己;隊上有什麼好事,他總是想著別人;平時無論對老對小,他都以誠相待,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他都主動幫助解決,用他的話說:「一家有難,大家都伸伸手,難關也就過去了。如果有難的是自己,沒人來幫,你想想那是什麼滋味。」憑著自己的吃苦和為人,肖海山很快在群眾中樹立起了威信,贏得了群眾的信任,1973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雖然他工作積極,努力向上,但由於家裡人口多,勞力少,又加上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他家生活過得依然十分清貧,一年到頭要為一家人的生計忙碌苦幹。但16歲務農,18歲當生產隊長的經歷,卻磨練出了他的才乾和膽識,為他日後的發展積累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商海行舟
1986年,時任三甲村村主任的肖海山,由於工作出色,被鎮黨委調到鎮建材廠任廠長。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自己一沒抓工業的經驗,二沒搞經銷的經驗,要經營管理好一個剛剛起步的工廠,其難度可想而知,但他靠不服輸的勁,在干中學,學中干,邊干邊摸索,積累各種生產、銷售經驗。為了抓好生產,他吃住在廠子,同工人一道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為了產品銷售,他風里來雨里去,親自跑市場。用戶不了解他們的產品,他就耐心的向人家宣傳。他把產品賒給人家,靠他的誠信,市場慢慢的打開了,產品銷售有了門路。經過他兩年多的苦心經營,建材廠共創利17萬元。1988年,建材廠的生產經營剛剛步入正常軌道,他又被調到鎮辦植物油廠任廠長。又得一切從頭來,4年下來,共創利60多萬元。1993年,他又被調到鎮辦企業白城市特種耐火材料廠任廠長。當時,耐火材料市場萎縮,產品的銷路不暢。他上任後,根據所做的市場調查,做出停止生產其它產品,專攻市場前景看好的膨潤土生產的決定,通過朋友的幫助,他與膨潤土的使用大戶長山化肥廠建立起了供貨關系,經過幾年努力,到1997年,膨潤土的銷量突破了兩千噸,工廠有了良好的收益。1997年,他榮獲了「白城市質量管理十佳廠長」稱號。十年的商海闖盪,肖海山家裡的日子有了一定的好轉,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經歷,讓肖海山的眼界更開闊了,膽識更大了,才幹增強了。
艱難創業
1998年,鎮集體企業實行改制,鎮政府決定用以資抵債的形式,將特種耐火材料廠通過競拍的方式賣給個人經營,經營者通過分期分批替鎮政府及鎮辦企事業償還群眾的集資款及利息的辦法,取得經營權和所有權。當時特種耐火材料廠被競拍到137萬元,有兩個城裡人競拍成功。不料,辦交接關系的那天,債權被轉到特種耐火材料廠的200多戶群眾,來了一多半,將廠子的大門堵住,不讓辦理交接手續,並說還是讓老肖來經營,我們放心,他是本鄉本土的人,靠得住,別人我們信不過。競得經營權的人一看這陣勢也撤走不幹了。但企業改制是大勢所趨,必須進行,於是,鎮黨委當晚召開黨委會,研究解決的辦法,並派人徵求肖海山的意見,看他想不想接過手來經營。讓肖海山把剛剛好轉的企業交給別人經營,他還真是從心裡往外的捨不得,這工廠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傾注過他的心血,他怎能忘記,自己在機器旁邊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提高質量、增加產量,又怎能忘記帶著方便麵與銷售人員一同跑市場,找銷路。現在,大家想讓他來接手這個廠子,鎮黨委也有這個意思,他還真動了心。鎮領導找到他,讓他把廠子接過去經營,但要再多為鎮里還20萬元的債。他深知,這157萬元的本金加利息多達234萬元,對剛剛好轉的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包袱。但作為有一定經營經驗的企業經營者和黨員,他感到這也許是一個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的絕佳機會,同時通過自己的努力還可以為鎮里減輕負擔,盡一個黨員的職責。經過反復思量,肖海山決定接管經營耐火材料廠。從此,他走上了一條全新的個人創業的道路。廠子是接過來了,但要償還234萬元的債務,不擴大生產不行,不上新產品不行,不開發新的市場不行,而這一切都要錢,不踢好這頭三腳,廠子就沒有前途,所說的一切也就只能是紙上談兵,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徒勞。面對這一切,他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向親戚朋友借了30萬元,對原來的生產設備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又購置了一套輸送帶、一台翻斗車,兩台四輪車,新建了4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的兩個新庫房,提高了工廠的生產效率和庫存能力。經過改建和擴建,工廠的膨潤土年產量可達4000噸。生產中,他更加註重抓產品質量,使產品質量上了一個新台階,所產膨潤土在2001年被省質量萬里行評為省級質量放心產品。為了給產品找到銷路,打開市場,他一方面加強與老用戶長山化肥廠的關系,幫助化肥廠在三甲村搞了三年的化肥試驗,使農民認識了長山多元素復合肥,使化肥廠在當地打開了銷路,在他的建議下,長山化肥廠在當地建了一個年收益100多萬元的化肥分廠。為了增加膨潤土的銷售量和加快資金的周轉,他又主動提出以貨易貨的建議,用生產的膨潤土換回多元素復合肥,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售給農民。這樣,他不但幫助化肥廠增加了銷量,也讓自己的產品有了更穩定的銷售渠道和銷量,加快了資金周轉,又讓群眾買到了質優價廉的放心肥。同時,他又根據化肥廠的需要,上了生產硅鈣鎂的項目,現在年可生產銷售硅鈣鎂600噸。另一方面,他不斷的開拓新市場,由於在鑄造、防水、鑽井、型煤生產等上都需要大量的膨潤土,他親自到白城市的五個縣(市、區)、突泉和通遼等地的膨潤土用戶處,推銷產品,讓人家免費試用,一次不行,就再去,直到用自己的誠意打動對方。只要用戶有用貨的需要,不論用量的大小,他都保證按時送到,逐漸的,他在用戶中樹立起了良好的信譽,用戶們與他建立起了信任。現在,這些地方都有他穩定的老客戶,他用誠信建立起了自己的銷售渠道,佔有了市場。通過幾年的努力,他已經償還了167萬元的債務,自己的固定資產也增加了50餘萬元。
無私奉獻
肖海山在努力經營,搏擊商海的同時,沒有忘記養育了自己的這方土地和與他朝夕相處的鄰里鄉親,更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他時刻用黨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誰有個大事小情,只要他知道,他都會盡力去幫助解決。
在工廠用工方面,他一方面處理好原廠職工的就業問題,一方面注意吸納農村剩餘勞力和貧困戶子女。現在,共從本鄉鎮招工18人,其中14人來自貧困戶。他每月都按時為每名工人發放500至600元的工資。哪個工人家裡困難,他都主動幫助解決。老工人潘貴財的房子不行了,他拿了一萬多塊磚,出工出資幫助他重新建了三間磚房,老潘激動地說:「這輩子我都沒敢想能住上這樣的好磚房,這全仗著肖廠長啊!」貧困職工鄭慶武的父親病了,是肖海山借給鄭慶武4000元錢,幫他給老父親看好了病,並說:「錢,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還。」工廠女工呼蘭英兩口子沒有房子住,是肖海山借了3000元給她在鎮上買了房子,去年,他還出工出料幫助她家重新維修了房子。
對職工是這樣,對貧困戶和公益事業他同樣十分熱心。2000年,平安村劉占海家,沒錢買化肥,眼看著種不上地了,肖海山聽說後,給送去了價值2400元錢的化肥;2001年,給平安村的貧困戶宋寶軍送去了價值1100元的化肥;2002年,給三甲村的楊春林解決了1400元的化肥……幾年來,他累計為貧困戶無償解決化肥14噸。2001年,鎮敬老院搞維修,他為敬老院更換了所有的照明燈具,並為一對新結合的老人購買了一套高級席夢思床墊。2002年,他又捐資2600元,購進10噸水泥,為鎮中學硬化了籃球場,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體育鍛煉的場地。
肖海山,作為企業的經營者,在商海中奮力搏擊,以進取為榮;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人生道路上不懈追求,以奉獻為榮。在他身上體現著新時期共產黨員的風采。

農民致富事跡材料範文三:
徐發青,山東省莘縣古雲鎮徐庄村村民,現年52歲,被當地群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蓮~山 課件>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斗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里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勤學苦幹,成就致富夢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徐發青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青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了一條致富信息:養鴨投資少、成本低、設備簡單、鴨舍要求不如雞舍高、加之生長發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說干就干,籌建資金建設養鴨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鴨事業和致富夢想。
08年剛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2000隻雛鴨,准備大幹一番。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鴨瘟使雛鴨一下死去一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並沒打退堂鼓,而是通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此後,徐發青主動地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養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並掌握到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喂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地實踐中徐發青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同時徐發青抓住機會,與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夥伴關系,所有的雛鴨有這兩家公司提供,養殖40天就銷售至市場,第一年養鴨凈賺2萬余元。先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鴨棚2個,養鴨數量高達6500隻,一年平均養鴨六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同業合作,成就致富帶頭人
徐發青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在自己養殖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徐發青看到其他養鴨戶因為養鴨觀念落後、設施條件不好、市場信息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鴨效益不高。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動聘請養殖專業解救這些人在養殖技術上的難題,還專門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以此來提高全村養殖戶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內的養鴨戶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內養殖專業戶有8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食鴨3萬余只,創利100萬余元,戶均收益5萬余元,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徐發青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贊。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蓮~山 課件>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農民致富事跡材料範文四:
近年來,為了全面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我縣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縣農業局通過各種培訓渠道,大力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全面提升我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和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涌現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為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提供了智力支持。 現將我縣部分農民科技致富帶頭人的事跡介紹如下,供廣大農民朋友們學習交流,借鑒先進經驗,選准致富項目,盡快走上小康之路。
發展食用菌生產 帶領眾鄉親致富
現年49歲的劉銀柱,是河南省武陟縣小董鄉磨庄村人,高中文化。他從事食用菌生產栽培二十餘年,1999年他了解到食用菌中的稀有品種--白靈菇的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就開始從事白靈菇生產,初步獲得一定效益。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如何確保產品順利銷售成為頭等大事,在農業局信息中心大力幫助下,他毅然投資8000元購置了電腦、傳真機等設備,開展了食用菌網上購銷業務,拓寬了銷售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03年,以他為主創建的小董鄉食用菌生產基地獲得省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基地認定,2004年他榮獲省勞動模範稱號,2005年初,在他的發起下成立了小董鄉磨庄村食用菌生產合作社,合作社打算今年新上一條白靈茹罐頭生產線,以抵禦和降低社員的產品市場風險,從而實現食用菌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發展。目前,該村的食用菌種植戶已達600餘戶,佔全村人口的70%,食用菌年總收入達250萬元,占該村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人均增收800餘元。(聯系電話:0391-7441135)
發展苗木花卉生產 開創利國利民事業
郭頌東,男,現年51歲,高中文化,系河南省武陟縣龍源鎮祝徐店村人。他從1991年開始率先嘗試苗木繁育生產,規模逐年擴大。1995年注冊了"河南省武陟縣東華園藝場",並與北京林業大學簽訂合作育苗協議,引進三倍體毛白楊種條和技術,與中國果樹研究所、泰安果樹研究所建立了長期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