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全椒縣扶貧幹部

全椒縣扶貧幹部

發布時間: 2021-03-11 22:13:03

Ⅰ 安徽省全椒縣詐騙17萬30個受害人要判幾年刑

詐騙17萬元,30個受害人,數額巨大,應當判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詐騙罪侵犯對象不是騙取其他非法利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規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和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與「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Ⅱ 什麼叫精準扶貧對象

精準扶貧對象就是指享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人員。

精準扶貧對象的相關要求(各地政策略有差異,實際以當地規定為准):

首先精準扶貧的對象優先為貧困戶,貧困戶以符合2015年末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4000元、

家庭成員長期居住破舊泥磚房(茅草房)優先、家庭成員有殘疾人或長年患重病的農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等原則的前提下按照規定程序申報。

在篩查貧困戶的過程中,主要堅持「四看」、「五優先」、「六進」、「七不進」原則。

「四看」即: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

「五優先」即:五保戶和低保戶優先、無房戶和危房戶優先、重大疾病和殘疾戶優先、因病返貧和因災返貧戶優先、因教和因老致貧戶優先。

「六進」即:

一是家庭主要勞動力死亡、孩子未成年的農戶要進;

二是不符合五保條件的孤寡農戶和單親家庭要進;

三是家庭主要勞動力長期生病、不能從事基本勞動的農戶要進;

四是家庭人口有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口的農戶要進;五是住房不避風雨的農戶要進;六是因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造成家庭特別困難的農戶要進。

(2)全椒縣扶貧幹部擴展閱讀

「七不進」即:

一是近三年內新建建築面積為8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或在城鎮購買商品房的農戶不能進;

二是子女有贍養能力但不履行贍養義務的農戶不能進;

三是家庭擁有小汽車或大型農機具的農戶不能進;

四是直系親屬有屬於財政供養人員的農戶不能進;

五是長期僱傭他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戶不能進;

六是對舉報或質疑不能作出合理解釋的農戶不能進;

七是有勞動能力但好吃懶做、打牌賭博導致貧困的農戶不能進。

Ⅲ 安徽省全椒縣有關農村拆遷補償問題

我也是三合的,我家也被拆了,新房子還沒蓋,現在全家在外租房住呢?已經快半年了。關於房屋拆遷價格不統一,統一了像馬友山他們那些幹部吃什麼??拆你家房子用的挖掘機就是他家的。

Ⅳ 未來農村生活將是這樣的

我的論文部分 不一定能 准確講清楚 10年 這個概念 但是絕對可以說清楚你得問題了

中部地區在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中佔有重要戰略地位。推進中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近年來,中部地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已取得一定進展與成效。

當前,中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尚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困難和問題,亟待研究解決,如(1)生產方式原始,生產效率低下;(2)生態破壞嚴重,環境污染加劇;(3)農業基礎薄弱,自然災害頻繁;(4)農村教育落後,農民素質偏低;(5)農民收入低,貧困人口多;(6)社會事業落後,保障體系脆弱。

為推進中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者認為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規劃先行的原則;二是循序漸進的原則;三是市場導向的原則;四是政府主導的原則;五是農民主體的原則;六是平衡協調和綜合配套的原則;七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原則;八是因地制宜的原則;九是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新世紀新階段,推進中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1)提高認識;(2)提升素質;(3)搞好規劃;(4)分步實施;(5)發展新型產業;(6)改善生態環境;(7)建設社會事業;(8)加大政策扶持;(9)增加物質投入;(10)完善法律法規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農民增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中國中部地區。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全國各地正在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1]。和全國各地一樣,我國中部地區各省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擬對此作些分析和探討。

一、地位

中國中部地區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6省,面積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中部地區在我國農業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2]。首先,人口數量多。2000年,中部六省總人口為35693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8.16%;2005年,中部地區人口352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6.92%,其中,中部地區農村人口佔全國農村人口的30%。其次,經濟份量重。2000年,中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為19791億元,佔全國總量的19.95%;2005年,中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達37047.1億元,佔全國總量的20.32%;2006年中部六省的經濟總量達到了42961.6億元,佔全國比重上升到20.5%。第三,農產品比重大。據《中國農業統計年鑒》資料,近些年來,中部地區生產了佔全國1/3的農產品,其中,小麥產量佔全國的近40%、稻穀產量佔全國的近32%,棉花產量佔全國的31%,油料產量佔全國的41%,肉類產量佔全國的28%,中部地區已成為全國重要的農業產區和主要的農產品供應基地(詳見表1)。

表1 中部地區在全國的戰略地位(2005年)

項 目
中部地區
全 國
中部地區佔全國比重(%)

1.鄉村戶數(萬戶)
7314.40
25222.40
29.00

2.鄉村人口數(萬人)
28364.90
94907.60
29.89

3.鄉村勞動力資源數(萬人)
16639.60
54569.10
30.49

4.耕地面積(萬hm2)
3056.65
13003.92
23.51

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億元)
10434.50
39450.89
26.45

其中:農業產值(億元)
5280.93
19613.37
26.93

林業產值(億元)
404.48
1425.54
28.37

牧業產值(億元)
3698.82
13310.78
27.79

漁業產值(億元)
740.99
4016.12
18.45

6.糧食總產值(萬t)
14778.00
48402.00
30.53

其中:小麥(萬t)
3813
9745
39.13

稻穀(萬t)
13633
42777
31.87

7.棉花總產量(萬t)
176.4208
571.4174
30.87

8.油料總產量(萬t)
1252.5430
3077.1350
40.70

9.肉類總產量(萬t)
2182.1
7743.1
28.18

註:根據《中國農業年鑒2006》(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整理而得。

顯然,中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對全國農產品供給狀況、糧食安全及新農村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中部地區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農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加速中部地區的農業與農村發展,積極推進中部地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我國整個農業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局中佔有重要戰略地位。

二、意義

近幾年來,按照黨中央的戰略決策,我國先後實施了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及「中部崛起」戰略,同時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對我國早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其意義十分深遠。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進中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大力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中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直接關繫到中部地區本身的農業與農村發展,而且對於促進和全面推進全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3]。

具體來說,推進中國中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以下幾方面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維護糧食安全
確保足夠糧食供應,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農業生產區域和糧食生產基地,目前擔負著全國1/3農產品、2/5糧食(主要是小麥和稻穀)的生產量和供應量。可以說,中部地區已經為我國食物安全、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東部地區的農業地位有可能進一步削弱,西部地區和東北三省由於其自然條件所限,農業要在短時間內有大的發展和「突破」比較困難。在這種形勢下,中部地區理應繼續擔負起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的重任。加快中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根本上為促進中部地區「生產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促進農民增收

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偏低。2005年,中部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958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0.9%,絕對貧困人口和相對貧困人口分別佔全國的1/4和1/3。造成中部地區農民收入增加緩慢、貧困人口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整個經濟發展緩慢;二是產業結構、農業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新形勢、國際化的要求;三是農民就業門路不多,剩餘勞動力逐年增加,「無事可干」農民數量增多;四是農業本身的「比較效益」呈現下降趨勢,等等。

推進中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加對農業生產、農村基本建設等的物質和資金投入,不僅可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增加農產品數量、提高農產品質量,還可增加農民就業崗位、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從整體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優越性。

(三)保護生態環境

總體上來說,中部地區生態環境較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三省要優越得多。但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中部地區各省和全國各地一樣,大力實施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戰略,建設開發區、工業園區、新市區、新城區、大學城,修鐵路、建高速公路、建高架橋,以及搞房地產開發等各種「圈地運動」,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對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已造成了嚴重的和不可挽回的破壞。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求發展農業生產、改善農民生活,同時還要求加快生態建設、整治村容村貌,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環境優美的「新農村」。這對中部地區保護生態環境、整治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改善生態環境和優化生態環境十分有利,對實現中部地區「生態現代化」十分有利。

(四)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

促進中部地區農業發展、推進中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關繫到國家實施「中部崛起」的戰略大局,而且必將影響到國家經濟社會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全局。加快中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是加快中部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必將改善中部地區各省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建設和發展廣大農村的社會保障事業,增強中部地區農業與農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建立穩定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這對增加經濟收入,消除地區差距、城鄉差距、農戶(或居民)之間收入差距等將產生顯著作用,對消除兩極分化、貧富差距將產生重要作用。這正是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達到的目標。

三、成效

近幾年來,中部地區全體幹部群眾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並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作物產量提高

「生產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目標。生產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作物產量的提高。以江西省為例[4],2004年全省糧食總產量為1803.40萬噸,2005年增加到1853.86萬噸,凈增50.46萬噸,年增長2.8%;油料產量2004年為25.7237萬噸,2005年增加到26.2238萬噸,年增長1.9%;棉花產量2004年為8.4812萬噸,2005年8.7196萬噸,年增長2.8%。中部地區其他省份作物產量均有較大提高。

(二)農民收入增加

從表2可以看出,中部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長,這說明,推進中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成為促進廣大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表2 中部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情況(1999~2005年) 單位:元/人
地區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山西 1772.6 1950.6 1956.0 2149.8 2299.2 2589.6 2890.7
河南 1948.4 1985.8 2097.9 2215.7 2235.7 2553.2 2870.6
湖北 2217.1 2268.6 2352.2 2444.1 2566.8 2890.0 3099.2
湖南 2127.5 2197.2 2299.5 2397.9 2532.9 2837.8 3117.7
安徽 1900.3 1934.6 2020.0 2117.6 2127.5 2499.3 2641.0
江西 2129.5 2135.3 2231.6 2334.2 2457.5 2952.6 3265.5
中部平均 2015.9 2078.7 2159.5 2276.6 2369.9 2720.4 2980.8
全國 2210.3 2253.4 2366.4 2475.6 2622.2 2936.4 3254.9
註:資料來源於《中國農業年鑒》(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但也必須看到,中部地區農民增收幅度還不大,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還是有差距的,「中部塌陷」問題依然存在。

(三)農村環境改善

村容整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江西省在新農村建設中,從老百姓最關心、最需要的事情做起,以村莊規劃為先導,以改善人居環境為主攻方向,以「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為內容,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使各地村容村貌大為改觀。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從全縣實際出發,提出以生產發展為支撐點,以村容村貌為切入點,突出抓了「五清」和「五改」。「五清」,就是清垃圾、清雜草、清路障、清草堆、清淤泥,「五改」就是改路、改水、改廁、改圈、改櫥。通過「五清」和「五改」,該縣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從中嘗到了「甜頭」。

(四)農民生活質量提升

河南省委、省政府對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高度重視,採取多種措施,不斷增加對農村各項事業的投入,僅2004年,全省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及各級財政用於農業的支出就分別高達664.5億元和67.3億元;全省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農業生產能力、農民富裕程度和村民自治能力都有較大的改善和提高;一些地方在產業發展、村鎮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成效,積累了經驗,並先後建設了一批文明村、小康村。全省農民生活質量提升整體得到提升。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來,經過全體幹部、群眾的努力,全縣基本實現了提出的「喝乾凈水、上衛生廁、走千坦路、種高效田、做文明人」奮斗目標,達到了「讓農村人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新生活」的要求,從整體上提高了全體村民的生活質量。
2005年,江西省硬化和改造農村公路3.4萬公里,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已超過10萬公里,1509個鄉鎮全部通公路,82.9%行政村已通公路。交通條件改善,極大地方便了農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有效地提升了農民「居家過日子」的質量和水平。

四、問題

盡管中部地區近年來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容否定,當前中部地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亟待研究解決。

(一)生產方式原始,生產效率低下

盡管我國各地正在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但中部地區由於其歷史和現實原因,勞動力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後,經濟基礎薄弱,生產方式落後甚至原始,大多數地方仍然停留在傳統農業發展階段。生產方式的原始、落後,必然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

雖然近年來,中央惠農政策不斷出台,讓農民種田勁頭大增,但由此也帶來弊病:在思想素質方面,由於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技能素質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還比較少,導致種田只能是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外出打工,也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製約了農民的增收;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經濟效益普遍偏低,對農民增收的支撐能力弱,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收入較少,農民增收後勁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等資金和物質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緩慢,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加工、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等等。以上這些,是中部地區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生態破壞嚴重,環境污染加劇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規模的工業園區建設和農業資源(荒山、荒坡等)開發,給中部地區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引發嚴重的水土流失。據安徽省水利廳監測,安徽省年平均土壤流失量為5547萬t至1億t,其中黃山、銅陵、池州等8市水土流失面積超過當地總面積的10%。根據《安徽省水土保持監測公報》,2005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為1.88萬km2,是20世紀50年代的2倍多,佔全省總面積的13.5%,其中丘陵地區近幾年來因生產建設和資源開發造成水土流失正日益增長。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近600 km2,土壤流失總量達到2726萬t。
由於現代工業的發展,以及農業自身不合理的生產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農業與農村環境污染正日益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2004年度,安徽全省廢水排放總量達14.84億t,其中工業廢水排放6.41億t,生活污水排放8.43億t。污水源源不斷地流入江、河、湖泊,導致淮河、巢湖、長江流域水污染嚴重。同時,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葯,導致土壤養分失調、理化性質變差,農業「自身污染」有逐年加劇的趨勢。2004年安徽全省化肥使用量達270.33萬t,農葯使用量達7.43萬t,相當於每hm2耕地化肥使用量647.07 kg、農葯使用量17.78 kg。化肥和農葯對農產品造成的污染,已直接影響到該省農產品的出口率和市場佔有率,影響農業效益和農民增收。

(三)農業基礎薄弱,自然災害頻繁

中部地區農業基礎薄弱。 2004年,河南省人均財政收入僅441元,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50%;全省109個縣,只有65個財政收入超億元。經濟基礎的薄弱,必然導致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落後,對農業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中部地區農業自然災害頻繁。中部地區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必然導致該地區每年遭受自然災害的危害,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嚴重損失。據統計,2004年,安徽全省受旱面積73.3萬hm2,直接經濟損失20.6億元;洪澇災害面積24.0萬hm2,直接經濟損失15.0億元;大風、冰雹、雷擊災害面積40.0萬hm2,直接經濟損失21.7億元[5]。2005年,山西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達2419萬hm2,絕收面積627萬hm2;因災倒塌房屋1.62萬間,損壞房屋3.08萬間;受災人口達到133.7萬人[6]。2007年7月11日,中國新聞網報道,2007年7月4日至10日,淮河發生了自己1954年以來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給沿淮地區的河南、安徽等省造成嚴重危害,農作物受災面積180.8萬hm2,成災52.8萬hm2,受災人口1746萬人,倒塌房屋3.1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74.4億元。

(四)農村教育落後,農民素質偏低

農民素質問題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敗。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從新農村建設需要來看,無論經濟發展還是社會事業發展;無論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建設;無論立足當前,還是著眼長遠,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落腳點在「村」,重點在「農民」,難點在農民「素質」;為的是農民,靠的也是農民。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在農村,成功轉移出去並取得滿意收入的都是素質較高的,而文化程度較低的往往難以成功轉移或者只能是暫時性轉移,因為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民難以在轉移地取得穩定的滿意收入,務工收入與農民的受教育程度相關。

然而,中部地區農村教育落後,農民素質偏低,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目前,江西全省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佔5.51%,小學文化程度的人佔34.76%,初中文化程度的佔48.8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佔10.8%,大專以上的僅佔0.4%[7]。大多數農民工沒有經過勞動技能培訓,缺乏一技之長。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的低素質必然阻礙和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速度和進程。

(五)農民收入低,貧困人口多

農村經濟貧困,農民收入偏低,這是推進中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一個「瓶頸」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人均收入低。2005年,中部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980.8元/人,是全國平均水平(3254.9元/人)的91.58%,絕對貧困人口和相對貧困人口分別佔全國的1/4和1/3。河南省是全國農業大省,2004年全省糧食、棉花、油料和肉類總產量分別佔全國的9.1%、10.5%、13.3%和8.9%,居全國各省(區、市)的第1、第3、第1和第2位,但全省農民人均收入水平較低。2004年河南省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86.9%,其中,工資性收入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75.5%、家庭經營收入只相當於全國的98.3%、財產性收入只相當於全國的36.8%、轉移性收入只相當於全國的46.9%[8]。

2.剩餘勞力多。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是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江西現有農村勞動力1600萬人,實際只需要大約500萬人,剩餘勞動力達1100萬人。安徽省勞動力資源豐富,有2900萬左右,除去從事農業生產和轉移出去的2400萬左右外,全省常年還有500多萬農村富餘勞動力。2003年,中部6省農村剩餘勞動力達7000多萬人,約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0%。

3.城鄉差距大。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些年來,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造成全國各地城鄉差距越拉越大,中部地區更是明顯。1984年河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1.81∶1,到1994年為2.86∶1,2005年達到3.22∶1[8]。江西省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39∶1擴大到2005年的2.64∶1[4]。

4.貧困人口多。據調查,河南全省目前尚有1/10的農村貧困人口,1/3的縣仍為國家級和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2003年,安徽省有19個國定貧困縣,貧困人口160多萬人,低收入人口350多萬人,其生活水平不僅沒有達到總體小康水平,有的甚至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目前,中部地區分布著國定貧困縣151個,佔59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25.5%;有老區縣137個,佔全國241個老區縣的56.8%。

(六)社會事業落後,保障體系脆弱

中部地區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農村保障體系尚未建立,突出表現在農村科技、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滯後,農村基礎教育落後,醫療衛生投入不足,文化宣傳陣地和文化隊伍建設滯後,計劃生育基礎建設薄弱,社會保障體系和機制還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上學難、上學貴,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因災致貧現象存在[9]。

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需要龐大數量的資金投入。但中部地區各省(市),由於縣鄉財力有限,村級經濟薄弱,農戶籌集資金更加困難,依靠各地經濟發展也要有個過程。因此,資金不足、財力薄弱,已成為中部地區各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的「瓶頸」。

Ⅳ 精準扶貧養雞有補助嗎,全椒縣精準扶貧有補助嗎

精準扶貧與養殖是兩碼事。
養雞,如果規模較大(幾百隻以上),你可向辦事處遞交申請,說明養殖的范圍。由辦事處上報政府,通過調查核實,屬大規模的養殖。政府會給予相應的補助。
與精準扶貧無關。

Ⅵ 全椒縣組織部村幹部退體人員名單

面對這個問題回答兩點:
一是農村中的村幹部並沒有執行政策規定的統一退休制度。因此,很難確切劃定村幹部中的退休人員。
二是任何一個縣委組織部都不會對全縣已經退下來的農村中的村級幹部登記造冊、錄入檔案。即便是鄉鎮黨委也很難會有此方面健全的檔案。

Ⅶ 全椒縣十字鎮汊河村幹部打水惡意把菜籽淹死了樹也被砍了至今沒人處理村鎮說處里不了。請問有什麼辦法

打12315市民熱線舉報吧

Ⅷ 全椒縣古河鎮再安村村幹部領生產隊隊長工資卻不管生產隊事向什麼部門反映

這個問題比較難辦,現在的村幹部很多沒有具體的村務來干,有些又沒有證據來證明他不管事,如果有證據,可以向當地鄉鎮一級政府的紀檢部門反映。也可以向縣一級的紀檢,信訪部門反映。

Ⅸ 全椒縣馬廠鎮楊庄為何拆遷

主要是為了加強城鎮化建設,推行土地置換。村幹部這么做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業績,因為工作做得壞,他們也會受到批評。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