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控及審查
㈠ 內部控制審計和內部控制審核有區別嗎求解釋
當然有區別,內部控制審計是專項工作,針對的內容是整個內部控制的管理和流程,從版事的人權員既可以是公司內部審計人員也可以是外部聘請的專門的審計人員。做好內部控制工作需要從多方面來做,其中「內部控制審核」就是由公司內部管理人員在管理工作中執行的一項內部控制職能。
㈡ 內控和審計屬於什麼性質的檢查
用四字概括即是:內部自查
內部控制審計就是確認、評價企業內部控制有效專性的過程,包括確屬認和評價企業控制設計和控制運行缺陷和缺陷等級,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進內部控制建議。
內部控制審計是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內控制度的審查、分析測試、評價,確定其可信程度,從而對內部控制是否有效作出鑒定的一種現代審計方法。
內部控制審計是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它是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自我需要。
財政部、審計署、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是內部控制審計的重要依據。依據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滬深兩市鼓勵上市公司董事會開展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在披露年報時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並且同時披露負責年報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審核評價意見。
一般地,由直屬於董事會或者監事會的審計委員會、獨立董事負責內部控制審計,也可以委託不負責年審的會計師事務所開展內部控制審計。
㈢ 內部控制的評審包括哪些步驟
內部控制制度審計的一般步驟如下:
(一)了解並描述內部控制制度
評審內部控制制度,首先應了解內部控制制度。一般來說,任何一個單位,無論規模大小和生產經營特點如何,其內部總是有一定的內控制度,存在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其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在程度上的不同。
了解內部控制制度主要應作好以下兩項工作:
1.搜集資料和進行初步調查。搜集資料指收集有關內部控制制度的文件、管理制度、規章制度、圖表、規程等書面的或尚未成文的規定。如,各項經濟責任制度、崗位責任制度、勞動人事制度、計劃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進貨管理制度、物價計量管理制度等等。通過搜集資料,就可以初步了解一個單位是否建立了必要的內部控制,其崗位設置與職責分工是否符合內部控制的原則等。
通過搜集資料,如果發現內部控制制度中還有不清楚或界限模糊的地方,就應向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員調查。搜集資料與初步調查可以分開進行,也可以結合進行。
2.描述內部控制制度。通過搜集資料和初步調查,對一個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狀況就有了一個大概了解。為了進一步評審的需要,應當用一定的方法將其如實地記錄下來,在內部控制制度審計中就叫描述內部控制制度。描述內部控制制度的方法有文字說明法、調查表法和流程圖法。本章第三節將進一步說明。
(二)實地測試內部控制制度
通過搜集資料和了解描述,我們對一個單位的內部控制系統的基本情況就已初步掌握。但內部控制系統是否有效,僅靠書面資料或初步的調查是難於作出判斷的。審計實踐經驗證明:再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哪怕寫在紙上,貼在牆上,如果有關工作人員有章不循或者陽奉陰違,都將直接影響內部控制系統的控制效果。因此,內部控制系統必須進行實地測試。
實地測試內部控制制度一般有兩種方法:
1.抽查有關資料進行實地測試。這種方法是針對所要審查的某一內部控制系統,抽取一部分資料進行審查,看其對經濟業務的處理是否符合內部控制系統的原則。例如,對材料購入系統進行審查,就要抽查收貨單、付款憑證和供應方的銷貨發票,通過對這些資料進行審查,檢查材料購入業務是否由不同的部門分別完成,憑證設置是否健全,是否按規定程序傳遞等。
抽查資料的具體方法,主要選用判斷抽樣法或統計屬性抽樣法。
2.實地觀察。實地觀察就是深入現場,根據前述經濟業務的傳遞程序,到各個環節進行實地觀察、驗證。例如,前舉材料采購業務,就應分別到業務(或采購俠應)部門。倉儲部門、財會部仃進行觀察。對關鍵環節則尤其注意觀察和驗證,如倉儲部門的驗收環節,就應檢查它在驗收數量時,是否經過計量,檢斤或驗尺,以保證數量真實;而在驗收質量時,又是否經過對物理性能或化學成分等的檢驗,以保證質量正確。
經過上述兩種方法的實地測試,就可以對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作出判斷。
(三)評價內部控制制度
評價內部控制制度,就是針對被審單位內部控制系統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進行綜合評價,並提出評價意見。
評價內部控制系統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被審單位內部控制系統的基本情況,二是內部控制系統評價的標准。根據被審單位內部系統的基本情況,對照內部控制系統評價的標准,才能對被審單位內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提出評價意見。
通過上述「了解內部控制制度」和「實地測試內部控制制度」,對被審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情況已經掌握。
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標准還需補充說明如下:
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標准過去是根據審計人員的經驗判斷。近年,提出了」控制模型」,或稱為「理想的內部控制模式」,用來作為判斷其控制是否健全的標准。
「控制模型」是有關部門或審計人員,根據大量的實際工作經驗和內部控制系統的原則設計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控制模式。控制模型依照不同的生產經營類型和不同的業務系統分別制定,其形式一般都用調查表,流程圖或用文字說明表示,上面註明有業務程序、控制環節,並著重標注了「控制點」和「關鍵控制點」;因此,按照控制模型建立內部控制系統,並嚴格遵照執行,就能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和提高經營效率,用控制模型對照被審單位的實際內部控制系統,也能判斷其是否健全、有效。
設計控制模型,一是要堅持前述合理分工與權力制衡的原則,即堅持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控制。這一控制的核心內容是合理設置會計及相關工作崗位,明確職責許可權,形成相互制衡機制。不相容職務主要包括:授權批准、業務經辦、會計記錄、財產保管、稽核檢査等職務。另一是抓住業務過程中的關鍵控制環節,即通常說的「控制點」和「關鍵控制點」。
下面以材料采購業務的內部控制制度為例,簡要說明其方法。
根據前述內部控制制度的原則和程序控制的要求,材料采購業務可以劃分為申請、計劃、合同、驗收、入庫、記錄與核對這樣6個步驟,這6個步驟應由采購供應、倉儲運輸、財會等部門分工完成。采購業務的完成應有6個控制點;
①申請。申請材料采購應有明確的目的,即為了生產、經營或其他必需的需要而采購。未經申請並給予批准和授權,就會出現不根據生產、經營需要而任意采購,甚至會出現為了「回扣」而任意采購殘次廢品的現象;
②計劃。缺乏計劃平衡,就會使材料的需要、庫存與采購脫節,出現或者積壓、或者短缺的現象;
③合同。沒有合同規定經濟責任,就會使材料購入的數量、質量、價格、時期缺乏保證;
④驗收。缺乏驗收環節,會使材料到貨的數量與質量都會出現混亂;
⑤入庫。不辦入庫手續,將使材料到貨後發生丟失、損壞;
⑥記錄與核對。如果沒有財會部門正確及時地記錄與核對,材料的安全完整就失去最終的制約,會計資料的可靠性也失去保證。
以上控制點如果齊全,材料采購就可以保持良好秩序,如果缺少一個,就可能發生混亂。而其中的「驗收」又是最關鍵的一環,沒有它,材料采購就可能產生全面混亂,因而驗收是材料采購控制系統中的關鍵控制點。
歸納上述意見,所謂評價內部控制制度,實質上是用控制模型對照被審單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檢查、判斷的活動。而所謂評價其健全性,實質上就是評價被審單位內控制度是否符合控制模型要求,應有的控制點是否齊全。所謂評價其有效性,也就是通過測試,看這些控制點是否都發揮了控製作用。對關鍵控制點,尤其是評價的重點。
(四)報告內部控制制度
評價內部控制制度後,就已形成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審計意見,這是審計報告的主要內容。此外,還有兩個方面的內容:
1.關於改進管理的建議。例如,評價內部控制制度時,發現應有的控制點不健全、或有章不循,造成一些差錯、弊端,就應針對這些問題向被審單位提出改進管理的建議。
2.關於進一步審計的范圍、重點和方法的意見。目前,我國對內部控制制度審計還未引起足夠重視。在實際審計工作中,一般是將其作為正式實施審計前的一個審計步驟。通過評審內部控制制度,即可確定審計的范圍、重點和方法。如果這些意見與原審計工作方案有矛盾的,應擴大審計范圍,並報審計負責人批准。
㈣ 內部控制審計五要素是什麼
按美國來的COSO委員會提出的《內部控源制-整合框架》分為以下五要素:
1、控制環境
2、風險評估
3、控制活動
4、信息與溝通
5、監察
中國的《內控規范》借鑒了美國的COSO委員會提出的《內部控制-整合框架》,並結合中國國情,要求企業所建立與實施的內部控制,應當包括下列五個要素:
1、內部環境
2、風險評估
3、控制活動
4、信息與溝通
5、內部監督
㈤ 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審計當中對內部控制審核的異同
內部控制審計是針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審計,確定企業的的內部控制是否得到了遵內循,是否有效,以容及如何改進等,它的目的是改善企業內控水平,同時抽樣一定數據的憑證以支持內審人員的意見。
財務審計的目的是確定財務報表的真實、公允性。財務審計中的對內部控制審核是為了節省審計時間和發現財務表中的風險區域進行的內部控制評估,是為財務報表審計服務的
㈥ 如何開展內部控制系統評審
內部控制制度審計的一般步驟如下:
(一)了解並描述內部控制制度
評審內部控制制度,首先應了解內部控制制度。一般來說,任何一個單位,無論規模大小和生產經營特點如何,其內部總是有一定的內控制度,存在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其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在程度上的不同。
了解內部控制制度主要應作好以下兩項工作:
1.搜集資料和進行初步調查。搜集資料指收集有關內部控制制度的文件、管理制度、規章制度、圖表、規程等書面的或尚未成文的規定。如,各項經濟責任制度、崗位責任制度、勞動人事制度、計劃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進貨管理制度、物價計量管理制度等等。通過搜集資料,就可以初步了解一個單位是否建立了必要的內部控制,其崗位設置與職責分工是否符合內部控制的原則等。
通過搜集資料,如果發現內部控制制度中還有不清楚或界限模糊的地方,就應向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員調查。搜集資料與初步調查可以分開進行,也可以結合進行。
2.描述內部控制制度。通過搜集資料和初步調查,對一個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狀況就有了一個大概了解。為了進一步評審的需要,應當用一定的方法將其如實地記錄下來,在內部控制制度審計中就叫描述內部控制制度。描述內部控制制度的方法有文字說明法、調查表法和流程圖法。本章第三節將進一步說明。
(二)實地測試內部控制制度
通過搜集資料和了解描述,我們對一個單位的內部控制系統的基本情況就已初步掌握。但內部控制系統是否有效,僅靠書面資料或初步的調查是難於作出判斷的。審計實踐經驗證明:再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哪怕寫在紙上,貼在牆上,如果有關工作人員有章不循或者陽奉陰違,都將直接影響內部控制系統的控制效果。因此,內部控制系統必須進行實地測試。
實地測試內部控制制度一般有兩種方法:
1.抽查有關資料進行實地測試。這種方法是針對所要審查的某一內部控制系統,抽取一部分資料進行審查,看其對經濟業務的處理是否符合內部控制系統的原則。例如,對材料購入系統進行審查,就要抽查收貨單、付款憑證和供應方的銷貨發票,通過對這些資料進行審查,檢查材料購入業務是否由不同的部門分別完成,憑證設置是否健全,是否按規定程序傳遞等。
抽查資料的具體方法,主要選用判斷抽樣法或統計屬性抽樣法。
2.實地觀察。實地觀察就是深入現場,根據前述經濟業務的傳遞程序,到各個環節進行實地觀察、驗證。例如,前舉材料采購業務,就應分別到業務(或采購俠應)部門。倉儲部門、財會部仃進行觀察。對關鍵環節則尤其注意觀察和驗證,如倉儲部門的驗收環節,就應檢查它在驗收數量時,是否經過計量,檢斤或驗尺,以保證數量真實;而在驗收質量時,又是否經過對物理性能或化學成分等的檢驗,以保證質量正確。
經過上述兩種方法的實地測試,就可以對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作出判斷。
(三)評價內部控制制度
評價內部控制制度,就是針對被審單位內部控制系統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進行綜合評價,並提出評價意見。
評價內部控制系統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被審單位內部控制系統的基本情況,二是內部控制系統評價的標准。根據被審單位內部系統的基本情況,對照內部控制系統評價的標准,才能對被審單位內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提出評價意見。
通過上述「了解內部控制制度」和「實地測試內部控制制度」,對被審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情況已經掌握。
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標准還需補充說明如下:
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標准過去是根據審計人員的經驗判斷。近年,提出了」控制模型」,或稱為「理想的內部控制模式」,用來作為判斷其控制是否健全的標准。
「控制模型」是有關部門或審計人員,根據大量的實際工作經驗和內部控制系統的原則設計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控制模式。控制模型依照不同的生產經營類型和不同的業務系統分別制定,其形式一般都用調查表,流程圖或用文字說明表示,上面註明有業務程序、控制環節,並著重標注了「控制點」和「關鍵控制點」;因此,按照控制模型建立內部控制系統,並嚴格遵照執行,就能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和提高經營效率,用控制模型對照被審單位的實際內部控制系統,也能判斷其是否健全、有效。
設計控制模型,一是要堅持前述合理分工與權力制衡的原則,即堅持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控制。這一控制的核心內容是合理設置會計及相關工作崗位,明確職責許可權,形成相互制衡機制。不相容職務主要包括:授權批准、業務經辦、會計記錄、財產保管、稽核檢査等職務。另一是抓住業務過程中的關鍵控制環節,即通常說的「控制點」和「關鍵控制點」。
下面以材料采購業務的內部控制制度為例,簡要說明其方法。
根據前述內部控制制度的原則和程序控制的要求,材料采購業務可以劃分為申請、計劃、合同、驗收、入庫、記錄與核對這樣6個步驟,這6個步驟應由采購供應、倉儲運輸、財會等部門分工完成。采購業務的完成應有6個控制點;
①申請。申請材料采購應有明確的目的,即為了生產、經營或其他必需的需要而采購。未經申請並給予批准和授權,就會出現不根據生產、經營需要而任意采購,甚至會出現為了「回扣」而任意采購殘次廢品的現象;
②計劃。缺乏計劃平衡,就會使材料的需要、庫存與采購脫節,出現或者積壓、或者短缺的現象;
③合同。沒有合同規定經濟責任,就會使材料購入的數量、質量、價格、時期缺乏保證;
④驗收。缺乏驗收環節,會使材料到貨的數量與質量都會出現混亂;
⑤入庫。不辦入庫手續,將使材料到貨後發生丟失、損壞;
⑥記錄與核對。如果沒有財會部門正確及時地記錄與核對,材料的安全完整就失去最終的制約,會計資料的可靠性也失去保證。
以上控制點如果齊全,材料采購就可以保持良好秩序,如果缺少一個,就可能發生混亂。而其中的「驗收」又是最關鍵的一環,沒有它,材料采購就可能產生全面混亂,因而驗收是材料采購控制系統中的關鍵控制點。
歸納上述意見,所謂評價內部控制制度,實質上是用控制模型對照被審單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檢查、判斷的活動。而所謂評價其健全性,實質上就是評價被審單位內控制度是否符合控制模型要求,應有的控制點是否齊全。所謂評價其有效性,也就是通過測試,看這些控制點是否都發揮了控製作用。對關鍵控制點,尤其是評價的重點。
(四)報告內部控制制度
評價內部控制制度後,就已形成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審計意見,這是審計報告的主要內容。此外,還有兩個方面的內容:
1.關於改進管理的建議。例如,評價內部控制制度時,發現應有的控制點不健全、或有章不循,造成一些差錯、弊端,就應針對這些問題向被審單位提出改進管理的建議。
2.關於進一步審計的范圍、重點和方法的意見。目前,我國對內部控制制度審計還未引起足夠重視。在實際審計工作中,一般是將其作為正式實施審計前的一個審計步驟。通過評審內部控制制度,即可確定審計的范圍、重點和方法。如果這些意見與原審計工作方案有矛盾的,應擴大審計范圍,並報審計負責人批准。
㈦ 內部控制測試和內部控制審計的區別
內部控制抄測試是指審計人員通襲過調查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設置和運行情況,並進行相關測試,對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評價,以確定是否依賴內部控制和實質性測試的性質、范圍、時間和重點的活動。
內部控制審計就是確認、評價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過程,包括確認和評價企業控制設計和控制運行缺陷和缺陷等級,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進內部控制建議。
內部控制測試是日常測試,對內部控制規范等的一個自我測試,可以納入企業的常規化工作,對各個環節進行持續地測試及調整、優化。
內部控制審核是階段性的,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檢測,分析原因,對內部控制整體環境、機構、運行機制等提出改善建議。
一個是日常的,從小處著手改善的,一個是階段性的,從大范圍系統性檢查的。
㈧ 內部控制制度的審核
1.目的
2.組織(也就是定義你內部審核部門是怎麼設置的,包括人員、其資格)
3.內部審核范圍(依內部控制制度抓審核重點)
4.內部審核作業之執行(也就是你的審核手法、執行程序)
5.內部審核作業之提報(包括內部和外部的,外部指上市公司的申報)
具體可留mail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