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賬製作簡單小機關
❶ 我現在讀高一。 自己考不上大學的了。 想早做打算。 讀完高中去干什麼好。建議下
這是馬佳佳tedx演講之絕望的大學生全文。沒人能為你的人生下定義,為你安排未來。但是,這些可能是另一種聲音。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示,開拓思維。找到自己的路。
馬佳佳tedx演講之絕望的大學生全文
迷茫的年輕人們基本在面臨三種問題:
首先高考的獲勝者,大多數不過22歲,他們找不到合適的方式解決任性的生存問題,無法維系夢想,忽而扭頭去追尋平庸的生活。
擁有很多現代社會欣賞的素質的好苗子,其實並不受傳統社會認可,但這幫人居然還在傳統社會受虐。
已經想明白,有想法自己做事的,又普遍怯弱,不說能大刀闊斧地跨越階層,能做到理直氣壯的都不多。
我之前搜集了一圈問題,還想做個百分比,後來一看沒必要了,因為實在太雷同。
比如說,基本上都覺得自己專業沒太多意義,都覺得工作不是自己想乾的,都覺得自己技能不明顯,被父母解決了溫飽的同時都會受到父母的控制,都想追求真正的夢想但又缺乏勇氣。
只見到一個專業與職業對口的同學,但又覺得自己的行業是夕陽產業了。所以恐怕不是一個人的問題,是一整個時代的問題,或者說時代轉型的問題。
我們先說例行「完美模式學霸」的矛盾。
我們每個人從小或多或少都被灌輸了一種「完美模式」。
從小就是學霸,張口奧巴馬,閉口撒切爾夫人。眼不觀四路,耳不聽八方,考上名校,繼續考上名校或者是考上公務員,然後就齊家治國平天下,分分鍾上下幾千萬。
名校又名校的年輕人發現,回國以後還是要一樣從零開始找工作,從零開始調試技能,以前學那些基本上就用於陶冶情操,職業發展完全是一條全新的路。
進入機關或者國企的年輕人,首先,確實很難(恐怕不只是很難)得到真實的「治國」的機會,年輕人會被讓搞新媒體(比如沒人看的網站或者公眾號),搞內部比賽文藝演出什麼的。
自我實現價值感普遍偏低,空有一身武藝,報國無門的壓抑感。其次就是收入不高。
但是反觀那些善於吃喝玩樂的人,你後桌上竄下跳插科打諢的阿強,成了段子手,當上了月入50萬的廣告狗。
隔壁班的學渣改名叫Marinda,成了時尚博主,全球各地看秀買鞋飛啊飛。讀了技校的小麗,嫁了煤老闆,幹了微商,搖身一變獨立女性了。
我是國家的棟梁啊,但是為啥就是只買得起二手小米手機啊。
個別極端案例覺得社會欺騙了他,害了他。到最後,天子驕子們一個個窮瘋了,博士跳樓了。
這件事裡面有兩個問題。
第一、大學「知識傳承」的功能是落寞的。
首先,我們學到的往往是:
1過時的知識。
2可被技術替代的工具類知識。比如語言。
3可被搜索引擎顛覆的知識。
第二、畢業以後進入到了階層板結沒有上升空間的工業社會。
工業社會的年輕人主要的問題在於:在創造力最好的年紀,得不到重要的工作。階層板結,沒有上升空間。自我實現價值感也低。
(大學的剩餘價值在於人際與較安全的試錯環境,就不贅述了。)
你怎麼這么庸俗啊,我們要有理想、詩和遠方。
世界那麼大,我想看一看。哎你倒是去啊,掏錢買機票啊,去非洲去南極去看海溝和峽谷啊,為啥要在寢室披頭散發的轉發一條微博,說同意!
所以沒錢,時間也不自由。就不要談詩和遠方。
在上一個十年,我們說大學生不如技校生,是產業結構的問題。
現在,大學生應該早點去實習去工作,在一線職場里研發新技能,是時代轉型的問題。
來我們從頭梳理一下,我們從小到大,經歷多少個坑。
第一個大坑——高考。
高考本質是一場智商測試。任何知識容量有限的考試,都可以通過3~6個月反復重復來習得。那有的人要說了,我考的不好,你的意思就是我是傻逼唄。
你可能是被騙了,可能只是因為不遵守規則,被認為是壞學生,從此你就不學習了,但實際上,不遵守規則和final exam其實是完全沒有關系的。
這種loser的心態會在失利者心裡駐扎很久,造成一些長線的影響。
第二個大坑就是大學課程落後於社會發展。
大學課程已經落後於工業社會。其次,工業社會已經飽和了。
什麼意思,就是階層板結,你爸的階層徹底決定你的階層,你在工業社會蹦到死也沒有流淌的可能。
再次,它又是一場需要出席和印象的忠誠度測驗。無法像高考一樣從過程中解脫出來
第三個坑是,父母往往讓我們混淆「優秀」與「佔有社會資源」。
特別是女生,這個世界,總是在鼓勵女生因為長相、才藝、家世這些和個人能力完全無關的事而感到自豪,鼓勵她們接近權威而不是成為權威,讓她們用一生去裝點世界,而不是改變世界。
我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我敬佩的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們能讓我健康成長,接受不錯的教育,衣食無憂。但他們會有一種對交易與機會的排斥,美其名曰知識分子的清高。
我畢業的時候,家長都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路。But,他們在上大學讀師范的時候,隔壁老王在擺地攤,二十年後,隔壁小王一直是學渣,什麼也不用做,就可以在海邊烤太陽。
我從三歲開始認字,看書,做手賬分配時間,當班幹部,研究考試攻略,考上重點高中名牌大學,爭取玩耍的時間,交換早戀的權利,爭取破壞規則的自由。我為什麼不能直接移民離開這些奇奇怪怪的規則。
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和成功瓜分社會資源,根本是兩件事。
所以我再也不想成為哪門子「值得觀賞」的人,我就是想成為一個"隔壁老王"那樣的任性牛逼佔有資源的人。
第四個坑是,在現代社會、商業社會崛起的窗口機會里,大多數人不具備任何商業素質。
我們的文化里沒有契約精神的傳統。沒有契約精神的本質,就是無法認賬,沒有誠信,沒有對等清晰的邊界,和收放自如的尊重。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里會有一些類似於「點頭哈腰」「艱苦樸素」之類的觀念,但這些觀念放到講究契約的商業社會,很容易成為典型的「窮人思維」。
例如錢是怎麼來的。小學課本告訴我們就是:省,放一些半夜補褲子之類的畫面。
錢是通過不斷的「交換」+「流通」來的。
單方面省錢,會變得越來越窮,因為沒有交換,流通性也越來越弱。我從來就不是一個省錢的人,我一個月掙8000的時候就至少拿5000出去social,然後慢慢我變得一個月掙八萬了。
我卡上有八十萬的時候,就定了一張100萬的車,但我是不是就變窮逼了,不會啊,我身邊有人有事有資源,拿到車以後,我已經有200萬了。每花一筆錢,都是為了撬動更大的籌碼,去進入更大的流通。
我們詳細說一下時代轉型吧。
祖國已經被你爸媽建設完成了,沒有人需要你建設祖國。另外江山好好的,也沒有人需要你指點江山。
一位熱心網友對我的演講現場提出強烈批評,我問她你多大在學什麼。
25歲,是學城市規劃的。
非常感謝你的建議。但說句實話,我覺得你很可能此生都無法得到一個真實的親自規劃城市的機會。因為這是工業社會該乾的事情。
「這個立交橋不合理!拆了!換成大樓。」這件事可能市長都幹不了。這個時代已經不會再有任何鋼筋水泥的氣息。
專業和職業對口的幾率,也越來越鳳毛麟角。
60、70後都圈地失效了,走70後的路,只會換來70後不需要你。什麼意思呢,你不具備獨特性,去置換那些掌握社會資源的人手中的資源。
你只有等。咱們父母還在職呢。父母退休以後,還有叔,叔退休還有表哥,表哥退休了還有二表哥。
我們這一代人的機會是什麼?這輩子要做能做的是什麼?
——用互聯網改變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的服務升級。」
這個時代一切偉大的公司,都在致力於提供更好的人與人連接,生活的便利,生活品質的提升。
這就是時代的使命與機會。
往大了能做出個陌陌滴滴打車,往小了說,能成為個xx師,有一幫服務對象,賺一筆不錯的收入,可能會是生存的常態。
所以那些會吃會玩會得瑟的人,突然之間,收入一下子比學霸高100倍了。
愛吃的特色涼皮,復制擴張一下,能沖新三板上市了。
以上是三觀的部分。
然後補充一個基本素質 : 「交換」+「利他」
搞明白這一點,已經幹掉了90%的無頭蒼蠅。
我微信未通過的好友請求能有幾十米那麼長,我喜歡反問甚至逼問一句,我憑什麼要加你?
那些能答得上來的人,
比只知道索取,喊著「想向你學習」的烏合之眾,
不知強到哪裡去
一、在最擅長的「不務正業」里重新發現有效技能。
二、和牛人大咖社交,想他們缺什麼,做他們沒時間、不擅長、做不了的事,跟他們產生交換。
三、跨界讓自己技能變得更明顯
四、利用互聯網放大影響力。
總之就是,天分技能化——>技能商業化——>疊加強風格和影響力製造溢價。
我當年學了一個沒用的專業,學霸優越感毀滅,每天窩在宿舍上網,瞎扯淡,成為一個憤青。
當時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突然會覺得自己之前獲得過的所有的自信都是假的。
Get lost, 極度的落差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體會到Loser的感覺,不想見任何人,覺得世界對你充滿了敵意,掩飾自己所有的真實想法。
一度有非常非常嚴重的抑鬱症,晚上睡不著覺,基本上有兩年沒有人在學校里見過我。非常非常想退學。
第一個轉機來自於社交網路,我在社交網路上熟識了互聯網的各類亞文化,「創作適合互聯網傳播的病毒內容」,成為了自己新的技能籌碼。
其次,我能通過社交網路,認識那些和校園里不一樣的人,認識志同道合的網友,和懂得欣賞我那些不受傳統老師認可的特徵的人。
大二那年好友遞給我一份辯論賽腳本,我懷著一種暴力破解的怨氣,拆解了整個台本冠冕堂皇的邏輯,卻在表演中整個炸場了獲得滿堂喝彩。
下一場比賽作為評委的張紹剛老師對其中一隊說,如果剛才那個女生在,你們一定會贏。
這基本上是第一次受到大學老師的肯定。我當時覺得,這個類型的審美和語言方式,在未來也許會成為一種潮流。
為什麼我大肆的強調社交,
在一個規則沒有被建立好的時代,
這些活生生的人,就是僅存的有效教科書。
大一以後我幾乎就很少在課堂上出現。那一年我19歲,傳說中的移動互聯網元年。我覺得我不蠢,我敏感得很、深刻得很、機靈得很。
但如果拿刀逼著讓我說到底會做什麼,又就是說不出來。有人跟我說,嘗試一點跟你人生相反的事情,比如學計算機。
我覺得我需要一個榜樣。我不知道世界什麼樣,新聞上說誰最牛逼,我就去認識誰。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只要有社交網路,世界上就沒有我無法認識的人。
然後我找到了這個人。我的個人展示要足夠Special,不能跪舔。我還要對他有價值。於是我在很多人跪舔的裝逼博文下留了一句:你長得好像郭敬明。然後我們成為了朋友。
我逐漸認識了很多人,知道了互聯網發展的來龍去脈,見證了很多公司產品崛起的細枝末節。
我去學怎麼做一個產品經理,我無時無刻不在分析他人的需求,變著法子把自己變成他們需要的人,不斷輸出閃光的idea去交換行業經驗。
這個時代的好種子,都能直接認識大牛,進入對的軌道,迅速開出花來。
在這個世界,我體會到新鮮、年輕、性格、思想、才華都會受到尊重,沒有按資排輩,沒有矮人半截。
「自由」與「尊嚴」這種事就像吸毒一樣,體驗過一次,就再也回不去了。
技能明顯的工科生,職業方向相對會更明顯。但什麼都明白,又什麼都不會的文科生,只有不斷的試,不斷地找戰場,找比較優勢。
大三以後技能越滾越大,算有過階段性的天分作品化,能一人單挑創業公司的市場,有了幾千個業內V粉,獲得近萬的實習薪水。
後來去了奧美體驗生活,發現大公司成長節奏已經明顯過慢,有壓抑和要炸開的感覺。
各種「不務正業」成為了我的通行證,我在微博教屌絲如何在陌陌搭訕,門戶網站的市場部會給我發來Offer。
我基本從來不上招聘網站,不海投簡歷,因為社交媒體的個人展示其實才是最好的簡歷。我用二度關系直接發私信,幾乎能得到所有我想要的工作。
我開始不再主動,我熟識別人要什麼,等著別人來找我。每一次跨級Social,我會提前想好段子,研究好每一個人的背景。我在所有偉光正的群聊里負責跑題和熱場,然後在所有瞎扯淡後輸出理性數據和報告總結。
創業以後單項技被無限拉長,不管熟識各種各樣的頂級榜樣,疊加上強烈的個人風格,產生過社會影響力。
創業其實也換過無數個方向,很多都胎死腹中沒有面世,新媒體營銷公司、導購app、開店、社交、女性社區。。。
我雖然鄙視賣慘,但覺得還是想賣一下慘,當時搞黃了電視台國企的各種工作,瞞著父母跑了,騙父母在公關公司。
剛創業那會跟一般年輕人搞互聯網創業還不一樣,寫字樓里,敲電腦加個班什麼的,而是真實的幹了很多體力活。
比如真實地蹲在馬路邊,親手給木板刷漆,扛箱子,跟一些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人群打交道,很破的小街上,旁邊都是賣涼皮的呀,菜市場啊,發廊的啊,手機貼膜,城管,包工頭,對你稱兄道弟的,你也跟他們稱兄道弟。
特別到冬天特別特別冷,一般要到夜裡1點鍾,鎖上,在寒風中走個20分鍾,剛畢業的時候,租一個挺小的卧室。
夜深人靜的時候,覺得在家可以住大別墅,住的還沒有家裡儲物間那麼大,就還是會對人生產生一些懷疑。家裡人也是兩年後才知道。
後來就發現,這個世界根本不像其他人描述得那麼可怕,新世界存在足夠多的窗口機會,對年輕人足夠尊重與重視,甚至是一種極其缺人的狀態。
後來取得一些階段性勝利,無數個熬夜的晚上以後,(主講創業前,創業的部分以後再說),開始在大多數事情上擁有足夠的談判籌碼和無數種可能性。
終於能在23歲的時候能和眾多的一線企業家成為朋友,能拿到足夠的投資和40多個夥伴做最想做的事,能接到價值不菲的廣告,賺到第一個幾百萬,算是實現了短期內小范圍的財務自由。
期間得到一份年薪百萬的正式工作。但不久後辭職了。總之我朝思暮想地想做一家解決核心痛點和連接的所謂偉大的公司。
大學試錯時間我花了三年,創業以後找到真正天時地利人和的項目,也幾乎快花了3年。
總之是2000天不間斷的撕裂式的高速成長。
有人說你那是個例。
No,這是在時代紅利中的前幾個還算過得去的案例,而不是個例。
首先,不管是月薪一萬一萬二一萬五,一般人都是攢不下來的,攢多少年也買不起房。
但買房其實是一場負回報的投資行為。
薪水能保證通往牛逼之路的基本生活,不餓到冷到,但不能得到財務自由。
通過一點一滴的勞動力交換,是農耕文明的生存法則。
買房賣房是工業文明的生存法則。
在現代社會,先要通過不斷的工作,具備有壁壘、有溢價、有風格的超強技能。
這個過程有五年、十年、十五都不足為過。無技能貿然創業才是失敗的根本。
然後需要醞釀、等待、積累大額價值的整體交換。
參與了一個商業化優秀的產品。
售賣一個作品,或參與一個牛逼事件的整體分紅。
然後錢生錢,二生三,三生萬物。
說白了只有兩點:
與更強的人交換獲得回報。
回報不與努力程度成正比,與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個人發展階段與回報對應表:
勉強能用——有體力。能夠運動。
能用——有技能,能完成事件的執行。
好用——有好sense+強技能,能完成「很有feel」的事件執行。
非常好用——好sense+強技能+風格,能完成「很有feel」+「極強的辨識度」的事件執行。
珍貴——好sense+強技能+風格+資源/影響力,能完成「很有feel」+「極強的辨識度」的事件執行,能調動資源獨立進入市場流通並得到認可。
牛逼——好sense+強技能+強烈的受歡迎的風格+資源/影響力。
能完成「很有feel」+「極強的辨識度」的事件執行,能調動資源獨立進入市場流通並得到大規模認可。
個人技能到了「珍貴」級別再去創業。
「牛逼」level才能做出作品。
成為一個「非常好用」的人,就能參與到一件牛逼事情的核心分紅。
很多技能還不到「能用」級別的為了逃避職場跑去創業,後來都死完了。
財務自由的幾種方式:
1、基於某種強需求的銷售工作
2、創業成功(技能型專家型平台型)
3、作品的整體售賣。但對天分要求很高。
(大多數人可以通過努力成為金冠店主,但無法通過努力成為叫獸易小星。)
4、進入滴滴,陌陌這樣解決剛需與連接的優秀公司,且擔任比較重要(被需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
(這樣的公司應該遍地開花,應該很多很多)
希望大家補充......
總而言之,不斷的,連接、交換、進入流通。
連接之後,產生交換。
每一次交換,獲得更大的籌碼。
籌碼再次進入流通後,產生更為廣泛的連接。
僅此而已。
方勵老師說過一句話:任性了才能有錢。
這個世界非常公平。
掉頭做自己,也許才能遇到豁然開朗。
❷ 有什麼能讓手賬更好看的方法
剛入坑的可以買手賬貼紙、一般的手賬本(差不多15塊左右),基本掌握的可以買膠帶,好看的手賬本
手賬一點要有格調(可愛風·海洋風·黑暗系·簡約)如果你動手能力強可以搞小機關
(還要錢)
反正手賬要好看,就得燒錢
❸ 簡單自製小機關怎麼做
門上來放個金屬的臉盆,如果有人開源門 掉下來後 聲音清脆 製作方便 成本又地 立馬就能醒過來 絕對是出門必備。
當然,如果你要更專業的,可以去買幾個小鈴鐺,然後在床周圍用黑繩綁起, 如果有人碰到了就會叮當響。
還有就是養一隻吉娃娃,如果你懂寵物的話,你會明白我說的意思的。 :
❹ 做手賬需要什麼物品(全部)
作為一個入坑一年的手賬er來說 手賬蠻耗錢的
首先,一個手賬本:要功能齊全 注意紙質版。(推薦品牌:notefor國產平價,權kinbor 國產 款式多,hobo 進口 稍貴)
然後膠帶 新手可能會買一些小垃圾 就是不好拼貼的那種。國產的價格便宜 款式多,但缺點是粘性不好質量差。(推薦品牌 信的戀人 芯墨 eno)還有台產和日產(價格貴 但可以買分裝)
貼紙 這個都可以 看自己的預算
筆 各種各樣的彩筆和軟頭的brush。國產的慕娜美的還可以,既便宜又好用。日產的很多(蜻蜓 吳竹 MUJI 百樂 斑馬等等)
各種各樣的小工具: 筆刀 素材紙 刻板什麼的 這些國產日產區別不大
手賬貴在堅持
❺ 新會計接手新賬時應該先怎麼做呢
(一)、到新成立的公司從事財務工作第一個月必須會處理的10個專業問題
1[ft=,+0,]、 到新成立的公司會計人員要考慮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答:首先要考慮建立健全各項財務規章制度;然後,考慮新公司採用的會計制度、核算方法和涉及的稅種;最後,開始建賬。
2、 新成立的公司要做的第一張記賬憑證是什麼?
答:企業一設立的第一張記賬憑證肯定是:借:銀存存款/固定資產/存貨/無形資產/等 貸:實收資本 。
3、 第一個月作賬必須解決的一個小稅種?
答:一、增值稅稅額計算;二、計提地稅稅金按照稅法要求,企業在計算繳納增值稅的同時,還應計提繳納部分地稅稅金,主要包括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多數地區已開始計提地方教育費附加;三、其他稅種計算及繳納正常月份,企業只需考慮計算增值稅及計提的地稅稅金,但個別月份如季度、年末結束應計算繳納所得稅;根據稅務機關要求按季度或半年繳納印花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等
4、 組織機構代碼證、國稅、地稅的稅務登記證應到哪兒辦理?辦理的程序是什麼?
答:(一)有限公司應當辦理證件:
1、工商營業執照(正、副)本
2、組織機構代碼證(正、副)本
3、國稅、地稅登記證(正、副)本
4、公章、財務專用章、法人私章各一枚
5、驗資報告(企業留低)
6、公司章程一份
(二)有限公司費用
1、核名費用30元
2、驗資費用1000元(此為50萬下,驗資按注冊資本收取)
3、工商注冊費0.08%(按注冊資本0.08%收取)
4、代碼證費108元
5、國、地稅100元
6、刻章600元(各地區有差異)
(三)有限公司辦理程序:
1. 當地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名稱預先核准;
2. 銀行開立驗資臨時帳戶存錢驗資;
3. 當地工商行政管理局辦理工商營業執照;
4. 刻章公司刻章;(公安局批準的企業)
5. 當地技術質量檢驗局辦理組織機構代碼證;
6. 當地地方稅務局辦理地稅登記;
7. 當地國家稅務局辦理國稅登記;
8. 銀行申請設立基本戶;
5、 如果公司只涉及地稅稅種,還要不要辦理國稅稅務登記?
答:按照《稅收征管法》的規定,新辦企業必須在領取工商執照起30天內辦理稅務登記。實際工作中,為了盡早取得發票開始經營,應在拿到組織機構代碼證書後立即開始辦理稅務登記手續。國稅登記到辦事大廳國稅登記窗口辦理。合夥企業,如果沒有銷售行為,只是提供服務(不含修理、修配行業),不需要辦理國稅登記。
6、 建賬時一般需要哪幾本賬?
答:第一,與企業相適應。企業規模與業務量是成正比的,規模大的企業,業務量大,分工也復雜,會計賬簿需要的冊數也多。企業規模小,業務量也小,有的企業,一個會計可以處理所有經濟業務,設置賬簿時就沒有必要設許多賬,所有的明細賬可以合成一、兩本就可以了。
第二,依據企業管理需要。建立賬簿是為了滿足企業管理需要,為管理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所以在建賬時以滿足管理需要為前提,避免重復設賬、記賬。
第三,依據賬務處理程序。企業業務量大小不同,所採用的賬務處理程序也不同。企業一旦選擇了賬務處理程序,也就選擇了賬簿的設置,如果企業採用的是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企業的總賬就要根據記賬憑證序時登記,你就要准備一本序時登記的總賬。
7、 每月會計核算的流程是什麼?
答:會計核算流程就是由做憑證開始到編制會計報表這一過程,也叫會計循環。簡單點說就是根據原始憑證做記賬憑證,再根據記賬憑證記明細賬,接著匯總,然後根據匯總表記總賬,最後依據總賬進行報表。一個月的業務就結束了,接下來就是去報稅,納稅。
8、 注冊資金未到位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答:應該在出資不到的范圍內承擔民事責任.
9、 哪些稅種到地稅申報?哪些稅種到國稅申報?程序是什麼?時間上有什麼要求?
10、 哪些稅種到地稅申報?哪些稅種到國稅申報?程序是什麼?時間上有什麼要求?
答:1、在國稅繳納的稅種有增值稅、消費稅、車輛購置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每月1-10日向所在地主管國稅機關申報繳納稅款(其中:所得稅為1-15日;個人所得稅為1-7日);增值稅的納稅人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商業企業年銷售額達到180萬元、生產企業年營業額達到100萬元必須轉為一般納稅人,其餘為小規模納稅人。消費稅的納稅人為生產和銷售煙、酒、汽車、金銀首飾等消費品單位和個人為消費稅的納稅人;車輛購置稅在購買車輛時繳納;企業所得稅為金融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中央直屬企業和2002年1月1日以後新成立企業的所得稅在國稅繳納;個人所得稅為個人存款利息的個人所得稅在國稅繳納。
2、在地稅繳納的稅種有:營業稅、企業所得稅(除去在國稅繳納的部分)、資源稅、個人所得稅(除去存款利息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外都在地稅繳納)土地增值稅、印花稅、城建稅、車船使用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每月1-10日向所在地主管地稅機關申報繳納稅款(其中:所得稅為1-15日;土地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為1-7日;車船使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為每年的3、9月)。3、具體業務還應該買一些相關的書籍看一看。
後一部份的一些回復(個人看法)
(二)、到已成立且經過一段經營過程的公司從事財務工作必須會處理的專業問題
1、 應聘了出納崗位在交接過程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答:出納交接,一般由會計負責人監交,前任出納必須將手中未記帳的單據登記入帳.然後填寫一式三份的交接清單,內容包括:1、列明支票張數及支票號碼。2、現金金額及票面額。3、發票張數及號碼。4、帳簿名稱及冊數。5、印章及其他類物品。交接雙方核對無誤後,交、接雙方及監交人三方簽字蓋章,各保留一份交接清單備查。
2、 應聘了會計崗位在交接過程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將尚未處理完畢的業務,處理完畢。一般將交接截至期放在月末,這就是說,將月底之前的憑證、帳簿、報表等編制登記完畢。
2.。整理保管的各種會計資料(如憑證、帳簿、報表等)和各種會計物品(如證件、發票、印章、電算化密碼等),並列示於交接清單上。
3。整理尚無法處理的業務,列示於交接清單上,註明已處理的程度、相關的憑證資料等。
4。交待其他相關事宜,比如相關工作聯系部門(包括企業內部和外部)聯系人的聯系方式、相關會計處理的流程方法等等。這些內容視你的具體情況而定,以將你工作的內容交待清楚為准。
列印交接清單,一式三份。按照交接清單交接工作,交接無誤後,由移交人、接交人、監交人各自簽章,各執一份交接清單。
會計人員辦理移交手續前,必須及時作好移交准備
(一)已經受理的經濟業務尚未填制會計憑證,應當填制完畢。
(二)尚未登記的帳目,應當登記完畢,並在最後一筆余額後加蓋經辦人印章。
(三)整理應該移交的各項資料,對未了事項寫出書面材料。
(四)編制移交清冊,列明應當移交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印章、現金、有價證券、支票簿、發票、文件、其它會計資料和物品;實行會計電算化的單位,從事該項工作的移交人員還應當在移交清冊中列明會計軟體及密碼、會計軟體數據磁碟及有關資料、實物等內容。
會計人員辦理移交手續時,必須專人負責監交。移交人員在辦理移交時,要按移交清冊逐步移交,接替人員要逐項核對點收。
現金、有價證券必須與帳簿記錄保持一致,不一致時,移交人員必須限期查清。
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必須完整無缺。如有短缺,必須查清原因,並在移交清冊中註明,由移交人員負責。
銀行存款帳戶余額要與銀行對帳單核對,如不一致,應該編制銀行存款帳戶余額調節表調節相符,各種財產物資和債權債務的明細帳戶余額要與總帳有關帳戶余額核對相符;必要時,要抽查個別帳戶的余額,與實物核對相符,或者與往來單位、個人核對清楚。
移交人員經管的票據、印章和其它實物等,必須交接清楚;移交人員從事會計電算化工作的,要對有關電子數據在實際操作狀態下進行交接。
移交清冊一般應當填制一式三份,交接雙方各執一份,存檔一份。接替人員應當繼續使用移交的會計帳簿,不得自行另立新帳,以保持會計記錄的連續性。
3、 哪些原始憑證可以入賬,哪些原始憑證不能入賬?
答:《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國稅發[2000]84號)第三條規定:納稅人申報的扣除要真實、合法。真實是指能提供證明有關支出確屬已經實際發生的適當憑據;合法是指符合國家稅收規定,其他法規規定與稅收法規規定不一致的,以稅收法規規定為准。
4、老闆提出部分收入不入賬,以達到少交稅的目的該怎麼辦?
答:對企業來講,如果想合理避稅的話,除了爭取稅法范圍之內的優惠政策,還要注意的,就是這些文件中的優惠條款。如果把優惠政策選對了,就很可能達到合理避稅的目的了。
5、 固定資產四種計提折舊的方法都可以用嗎?
答:雙倍余額遞減折舊法和年數總和折舊法都屬遞減折舊法。採用這兩種折舊方法的理由,主要是考慮到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一方面它的效率或收益能力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它的修理費用要逐年增加。為了均衡固定資產在折舊年限內各年的使用費,固定資產在早期所提的折舊額應大於後期所提的折舊額。
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和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一般不得隨意變更。需要變更的,由企業提出申請,並在變更年度前報主管財政機關批准。
6、 低值易耗品的三種攤銷方法都可以用嗎?
答首先是攤銷方法問題:
《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的攤銷方法有「一次攤銷法」和「分次攤銷法」。這里的「分次攤銷法」包括「五五攤銷法」、「分期平均攤銷法」和「降等攤銷法」。
其次是攤銷核算的操作問題:
「分次攤銷法」下,要求在「低值易耗品」帳戶下設置「在庫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和「低值易耗品攤銷」三個二級帳戶,分別核算庫存未用低值易耗品成本、使用中的低值易耗品的歷史成本和已用低值易耗品的價值攤銷額。
再次是低值易耗品控制問題:
在「一次攤銷法」下,由於在低值易耗品初次投入使用時就一次性將其全部價值計入有關成本、費用,帳面不再反映已投入使用的低值易耗品,因此在低值易耗品使用壽命期內,已用而尚未報廢的低值易耗品就形成了帳外資產,這無疑增加了使用中的低值易耗品的管理難度。同時,「一次攤銷法」也不符合權責發生制原則的要求,尤其是對大額、耐用低值易耗品。而「分次攤銷法」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最後是「五五攤銷法」問題:
在三種分次攤銷法中,「五五攤銷法」的會計核算操作最簡便,它既不需要象「分期平均攤銷法」那樣要求確定攤銷期限,也不需要象「降等攤銷法」那樣要求確定低值易耗品等級及各等級單位價值標准,只需在低值易耗品投入使用和報廢時各攤銷其價值的50%就行了。此外,與「一次攤銷法」相比,「五五攤銷法」下,不會形成帳外資產。
但,在低值易耗品使用壽命期的後半程,「五五攤銷法」會導致「資產負債表」中虛列資產。因為,在低值易耗品使用壽命期的後半程,其實際價值已低於其帳面價值(即:其實際價值已低於其原取得成本的50%),會導致這段時間少計成本、費用,以致在「資產負債表」中虛列「存貨」金額以及在「損益表」中虛列利潤。這顯然不符合謹慎性原則要求。或許這也正是新的《企業會計制度》下多數人不願採用「五五攤銷法」的真正原因。
7、 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在實際工作中怎樣執行?對會計核算有什麼影響?
答: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的規定:
無形資產應當自取得當月起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分期平均攤銷,計入損益。如預計使用年限超過了相關合同規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規定的有效年限,該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按如下原則確定:
(一) 合同規定受益年限但法律沒有規定有效年限的,攤銷年限不應超過合同規定的受益年限;
(二) 合同沒有規定受益年限但法律規定有效年限的,攤銷年限不應超過法律規定的有效年限;
(三) 合同規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規定了有效年限的,攤銷年限不應超過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兩者之中較短者。
如果合同沒有規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沒有規定有效年限的,攤銷年限不應超過10年。
攤銷無形資產價值時:
借:管理費用——無形資產攤銷
貸:無形資產
8、企業所得稅的納稅調整是在季度末調,還是在年末調?
答:年未調
❻ 手賬機關圖片和製作方法(圖解或視頻連接)。
定頁與活頁都可以,沒關系,你要是想要這方面燈視頻,你可以到 嗶哩嗶哩 網站上去搜索手帳小機關。蠻多教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