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國產機關炮

國產機關炮

發布時間: 2021-03-03 10:27:56

❶ 新中國 建國後用於實戰的重武器有哪些

新中國建國後用於實戰的重武器有:63式107毫米火箭筒、殲-6戰斗機、59式坦克。

1、中國的63式107毫米火箭筒看起來有些簡陋,粘上泥土後竟然分不清是兵器還是農具,和高科技、數字化更沾不上邊。盡管其貌不揚,但在其服役期間的50多年中,卻屢屢創出另人難以置信的奇跡。至今,使用它的武裝力量遍布世界各地。火箭炮界的「AK-47」。
2、殲-6(英文:Shenyang J-6或F-6,北約代號:Farmer,中文:農夫)戰斗機,是中國沈陽飛機製造工業公司製造的單座雙發超音速噴氣式戰斗機,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前線局部制空權,也可執行一定的對地攻擊任務。
殲-6是中國根據前蘇聯米格-19仿製和發展的制空戰斗機,1958年初開始研製,1960年投入批生產,1964年首批殲-6戰斗機交付中國空軍使用,到1983年停產,共生產了5205架。
該機是中國第一種超音速戰斗機,曾是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戰果最輝煌的國產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在各次實戰中,殲-6共擊落20多架各型戰機,而自己沒有一架被擊落。
3、59式中型坦克是中國20世紀50年代末,以蘇聯的T-54A為基礎研製生產的中型坦克。首批生產的33輛參加了1959年國慶十周年閱兵。該坦克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武器,主要用於對敵坦克和裝甲戰斗車輛作戰,也可以摧毀敵方的防禦工事、技術兵器、殲滅有生力量。

❷ 加特林機關炮歷史歐洲國家存在這個武器存在為什麼中國不購買

其實普通人最熟悉的這種米尼崗便攜套件,其發明者是一家好萊塢道具公司。其只出現在好萊塢電影世界中和BB槍圈子中,因為即使是施瓦辛格也承受不起這個即使只有區區5.56的玩意兒發射實彈的巨大後坐力。(外源槍就是好啊,發射空包彈都不需要輔助裝置)
最近有人把這個套件的思路改裝到了斯通納上,起了個張狂的名字叫「鏈鋸」。用於……好吧,民間娛樂。

❸ 23毫米機關炮威力大嗎

當然大了。機炮是可以攻擊戰機的。國產殲十戰機上就配有此機關炮。

❹ 步兵戰車用小口徑機關炮還是大口徑低壓滑膛炮好

步兵戰車主要任務:第一,輔助坦克作戰,負責殲滅對坦克構成威脅的反坦克步兵小組,這方面需要步兵戰車的主炮要火力迅猛,最好能連續發射形成火力網,而且主炮炮塔的轉向速度要快。第二,作為運輸工具,需要裝載一定步兵,為坦克攻下敵區域後可以迅速佔領該地區。第三,在低烈度戰爭中,為步兵提供火力掩護,能夠攻擊輕裝甲車輛和無裝甲的掩體或堡壘。

所以說,步兵戰車並不是二戰時期的坦克殲擊車,主要打擊對象不是坦克,而是步兵或裝甲車輛或堡壘掩體,不需要過多的穿甲能力。
目前,裝備大口徑滑膛炮的國家只有俄羅斯和我國、美國。最早的滑膛炮是蘇俄的73mm滑膛炮,主要戰車是蘇俄的BMP-1步兵戰車和國產仿製的86式步兵戰車。但是實際作戰發現,73mm滑膛炮的射擊距離近,只要1000米,精度差,穿甲威力也小,攜帶量也少只有40發。打坦克打不了,打堡壘又打不準,屬於很雞肋的武器。所以俄羅斯後來採取了簡單粗暴的方式,將炮管增長,口徑增大,發展了100mm滑膛炮,發展了BMP3步兵戰車,但是重量也增大了,體積也大了,國產也仿製了04A型步兵戰車。

西方國家開始側重發展小口徑機關炮,如25mm大毒蛇機關炮,德國美洲虎步兵戰車的30mm機關炮。從海灣戰爭和伊拉克阿富汗戰爭中,發現30mm機關炮的穿甲威力,射程,精度都遠超73mm滑膛炮,但是低於100mm滑膛炮的水平。
後來,美俄中都統一了意見,步兵戰車根據作戰需要,應該同時裝備有小口徑速射機關炮和大口徑滑膛炮,俄國的BMP3是將兩種炮並聯在一起使用,美國的史崔克步兵戰車則是車身一樣,分別安裝不同的火炮構成兩種車型。

❺ 國產兩棲裝甲突擊車使用的30毫米機關炮有什麼特點

用於運載步兵上陸的國產兩棲裝甲戰車裝備一門30毫米機關炮,該炮原型是俄內羅斯BMP-3步兵戰車使用的2A72型30毫米自動容炮,20世紀90年代隨同BMP-3步兵戰車炮塔引進項目來到國內。

這種火炮和國產25毫米車載自動炮相比結構更加緊湊,體積和重量均只有後者的2/3不到,火炮總體可靠性極高。火炮採用單向雙路自動供彈,射速380發/分鍾,榴彈初速960米/秒。

❻ 國產12.7加特林機炮厲害嗎

首先這個不是12.7的而是7.62毫米的。是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下屬部門生產的CS/LM12型7.62毫米轉管專機槍最高射頻屬為每分鍾6000發,常用射頻每分鍾2500發,以小於或等於2.3千瓦的電力,驅動槍管轉輪旋轉。火力只能用恐怖形容。

❼ 目前我軍還有滑膛炮服役嗎

我介紹你一本書《世界現代火炮》。如沒有我可以送你一本,請告訴你的通信方式。

❽ 二戰中有哪些國家的陸軍部隊裝備機關炮

德日是絕對有的,日本的陸軍師團就配一個速射炮大隊,裝備一種37MM的步兵速射炮,反坦克用,具體型號我忘了。

德國的一般都是防空部隊(陸軍防空營、連,空軍地面防空連)裝備高射炮,當時是沒有機關炮的概念的,一般都是防空炮高平兩用,德軍的口徑為20MM和37MM,都是flak系列的,具體多少我記不清了

美蘇的防空手段採用的是M1910四列式高射機槍、0.5英寸M2四列式的低空防禦手段,我不太清楚有否20MM以上口徑的。

我能羅列的就這些,希望有幫助

❾ 國產97式步戰車性能如何

97式步兵戰車是中國獨立研製的第2代步兵戰車,具有火力強,機動性好的特點。但該車重量過輕使得防護力存在嚴重不足,屬於典型的「皮薄餡大」,戰時伴隨坦克進行作戰時將面臨極大困難。這款中國的步戰車還有很多需要加以改進的地方
97式履帶式步兵戰車採用的是俄制BMP-3步戰車的標准武器系統。包括一門100毫米低膛壓線膛炮和一門30毫米機關炮。如此剛猛的火力配製在世界同類戰車中實數罕見。但靈雲認為該武器系統究竟有多大實際意義有待商榷。100毫米低膛壓線膛炮雖然口徑大,但受膛壓低的制約不能發射反裝甲目標最有力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這就嚴重製約了大火炮性能的發揮。嚴格講100毫米低膛壓線膛炮的穿甲能力還不如30mm機炮。100毫米低膛壓線膛炮的另一項功能是可以發射激光制導的9Ml17型反坦克導彈。該彈最大有效射程4000米,能穿透500mm厚的均質鋼裝。這樣的穿甲厚度對付有先進裝甲的現代主戰坦克非常困難,而用來對付輕型裝甲目標又明顯大材小。而100毫米的火炮口徑已經將導彈彈徑限制在固定范圍內。這就制約了今後改裝彈徑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導彈。國外同類戰車都是將反坦克導彈布置在炮塔兩側或頂端。這樣可以方便的換裝彈徑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導彈。100毫米低膛壓線膛炮共配備有30枚殺傷爆破彈和4枚炮射導彈。這些彈葯都安放在炮塔下面的環形吊籃中
新型步兵戰車發展的轉機出現在蘇聯解體之後,在上世紀90年代來華展示的蘇俄武器裝備中,新型的BMP-3步兵戰車得到了極大的關注,其優秀的綜合性能得到了國內研究人員的肯定。但是,BMP-3步兵戰車採用了不同尋常的尾置發動機結構,這不利於乘車步兵的活動,而且作為一個大國,在新時代里依舊使用仿製裝備是難以理解的事情,最終國內決定只引進BMP-3步兵戰車的火力部分(炮塔),車體由國內自行研製,其勝利的果實,就是現在我們已經熟知的97式步兵戰車。

❿ 各種炮的射擊諸元是如何求出來的國產的炮現有哪些,各用於什麼情況下

最佳答案
潛艦導彈 是指由潛艇在水下發射攻擊水面艦艇的導彈。
空艦導彈 是指由飛機從空中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導彈。也可用於攻擊地面目標。海軍航空兵的主要攻擊武器之一。通常由彈體、彈翼、戰斗部、制導系統、動力裝置等構成。戰斗部有普通裝葯或核裝葯。制導系統,常用尋的制導或復合制導,多數為復合制導,其中以慣性加末段主動雷達制導較普遍。動力裝置,有液體火箭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渦輪噴氣發動機或沖壓噴氣發動機。有的空艦導彈可與艦艦導彈、岸艦導彈通用。20世紀80年代服役的空艦導彈,飛行速度多為亞音速,射程數十至數百千米。飛行多採用低彈道,初始段多為下滑飛行,中段轉入超低空平飛,末段高度可降至10米以下掠海面飛行接近目標,可取得隱蔽突然襲擊的效果。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在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之戰中,英國的"山貓"直升機使用兩枚"海鷗"空艦導彈,擊沉擊傷阿根廷巡邏艇各一艘;阿根廷的"超軍旗"攻擊機使用"飛魚"空艦導彈,擊沉英國"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成為空艦導彈擊沉軍艦的成功戰例。中國研製的"鷹擊"6號空艦導彈,於1986年裝備部隊。空艦導彈的發展,主要是採用隱身技術,改進制導系統,增強抗干擾能力,進一步增大射程和速度,提高捕捉目標和全方位機動作戰的能力。
空空導彈 是指從飛機上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是殲擊機的主要空戰武器,現代殲擊轟炸機和強擊機也多裝備空空導彈。與地地、地空導彈相比,具有反應快、機動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輕等特點。 與航空機關炮相較,具有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優點。它與機載火控系統、發射裝置和檢查測量設備構成空空導彈武器系統。

組成 空空導彈主要由制導裝置、戰斗部、動力裝置和彈翼等部分組成。制導裝置用以控制導彈跟蹤目標,常用的有紅外尋的、雷達尋的和復合制導等類型。戰斗部用來直接毀傷目標,多數裝高能常規炸葯,也有的用核裝葯。其引信多為紅外、無線電和激光等類型的近炸引信,多數導彈同時還裝有觸發引信。動力裝置用來產生推力,推動導彈飛行,均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彈翼用以產生升力,並保證導彈飛行的穩定。
工作原理 導彈在截獲目標並滿足其他發射條件後被發射,脫離載機,火箭發動機工作一定時間便停止,導彈進入慣性飛行段。在飛行過程中,制導系統不斷測量、計算目標與導彈的相對位置,由偏差形成控制信號,使舵機工作,操縱舵面偏轉,控制導彈飛向目標。當導彈接近目標符合引信工作條件時,引信引爆戰斗部,毀傷目標。導彈的制導方式不同,控制信號的形成方式也有所不同。紅外尋的制導是把探測到的目標熱輻射變換成電信號,經放大,選頻與基準相位信號比較,得到誤差信號,形成控制指令。雷達尋的制導是導彈上的雷達接收目標回波信號,進行計算判斷,形成控制信號。這種制導根據雷達發射機的所在位置不同分為主動、半主動兩種。主動式的雷達發射機裝在導彈上,半主動式的雷達發射機裝在載機上。復合制導有兩種以上的制導裝置,彈道初始段一般採用程序控制或慣性制導等,中段為半主動雷達制導,末段為主動雷達制導。
分類 空空導彈按攻擊方式分為格鬥導彈和攔射導彈;按制導方式分為紅外、雷達和復合制導等;按射程分為近距、中距和遠距3種。格鬥導彈是以攻擊目視距離內的目標為主的導彈,又稱近距格鬥導彈,多採用紅外尋的制導,發射後可以不管。導引頭的跟蹤范圍和跟蹤角速度大,能實施離軸發射,最小發射距離為300~500米。橫向過載30~60g,機動能力強,能對目標實施全向攻擊。迎頭攻擊時,最大發射距離可達18~25千米。攔射導彈有中距、遠距攔射導彈之分。中距攔射導彈的最大發射距離從25千米到100千米不等,多採用半主動雷達尋的制導。遠距攔射導彈採用復合制導,可由載機在距目標100千米以外連續發射數枚,攻擊不同方向的數個目標。攔射導彈與載機上的脈沖多普勒雷達火控系統相配合,具有下視、下射能力,能攻擊超低空飛行的飛機和巡航導彈,有的兼有近距格鬥能力,可用於全高度、全方向、全天候作戰。
簡史 1944年4月德國首先製成x—4型有線制導空空導彈,但尚未投入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告結束。戰後,空空導彈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空空導彈只能對機動性能比較差的亞音速轟炸機實施尾追攻擊,射程2~6千米,主要有美國的"響尾蛇"aim—9b,前蘇聯的aa—1導彈。第二階段為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超音速轟炸機的出現和電子技術的發展,促使空空導彈的射程、橫向過載、適用的高度和速度都有很大提高。制導規律普遍採用比例導引,導彈具有一定的攔射和全天候作戰的能力,主要有美國的"麻雀"aim—7e導彈等。但在越南和中東戰爭中的使用結果證明,這類空空導彈不宜用於攻擊高速度、大機動飛行的目標。第三階段是60年代後期至90年代。空空導彈在遠距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攔射和近距格鬥性能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發展,如美國的"不死鳥"aim—54c、"鷹"aim—120、"響尾蛇"aim—9l(圖1),前蘇聯的aa—11,法國的"魔術"2,美、英、聯邦德國等國家合作研製的aim—132(圖2)等。1981年以來,美國和利比亞、敘利亞和以色列、英國和阿根廷等在空戰中,都使用了近距格鬥導彈,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空空導彈在空戰中的地位。中國從50年代以來先後研製出數種空空導彈,裝備部隊使用。
展望 格鬥導彈, 將採用新型的紅外探測元件,提高導彈全向攻擊能力,適應更大離軸角的要求。攔射導彈,將進一步增強對目標的分辨能力,提高導引精度和抗干擾能力。此外,研製供直升機使用的空空導彈,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向。

地空導彈
是指從地面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又稱防空導彈。它是組成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的核心。
地空導彈的分類方法很多,主要的有:按射高分為高、中、低空;按射程分為遠、中、近程和短程。劃分的標准各國也不盡相同,多數國家把最大射程在100千米以上的稱為遠程,20~100千米之間的稱為中程, 10~20千米的稱為近程, 10千米以內的稱為短程。按制導方式分為遙控、尋的、復合制導等類型。其中尋的制導又分為主動尋的、半主動尋的和被動尋的3種。最初的地空導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研製的"萊茵女兒"等。戰後,美、蘇、英等國相繼發展地空導彈, 並於50年代先後裝備第一代地空導彈;60至70年代裝備了第二代地空導彈;70年代以來又研製和裝備了第三代地空導彈。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繁衍成一個龐大的地空導彈家族,形成了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的地空導彈系列。在60年代以後的歷次局部戰爭中,廣泛使用了地空導彈武器,極大地提高了地面防空的效能,使其成為地面防空火力的骨幹,構成對突防飛機的主要威脅,迫使空襲飛機採取低空和超低空突防並尋求在防空火力圈外發射空地導彈等新的突防樣式,從而使防空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空防斗爭的推動下,地空導彈將主要朝著抗干擾、多用途和復合制導的方向發展。
艦空導彈 是指從艦艇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亦稱艦艇防空導彈。艦艇主要防空武器之一。與艦艇上的導彈射擊控制系統、探測跟蹤設備、水平穩定和發射裝置等構成艦空導彈武器系統。按射程分為遠程艦空導彈、中程艦空導彈和近程艦空導彈;按射高分為高空艦空導彈、中空艦空導彈、 低空艦空導彈和超低空艦空導 彈;按作戰使命分為艦艇編隊防空艦空導彈和單艦防空艦空導彈。射程從數千米至120千米,射高為數米至3萬米,飛行速度一般為ma1.5~3.5,最大為ma6。由彈體、戰斗部、動力裝置、制導系統和電源等構成。戰斗部多採用普通裝葯和復合引信起爆。動力裝置多為固體火箭發動機,也有用沖壓噴氣發動機的。制導系統,一般採用復合制導或半主動尋的制導。有的採用主動尋的、被動尋的、無線電指令和波束制導。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海軍曾研製一種以超音速沖壓發動機為動力的艦空導彈; 1955年,美國首先在 "波士頓"號巡洋艦上裝備"小獵犬"中程、中低空艦空導彈;1959年,製成"黃銅騎士"遠程、中高空艦空導彈,裝備在"加爾維斯頓"號等9艘巡洋艦上;1961年,又製成"韃靼人"中近程、中低空艦空導彈,裝備在驅逐艦和巡洋艦上,與"小獵犬"、"黃銅騎士" 形成美國海軍第一代艦艇編隊防空艦空導彈系 列。為防禦超低空飛機和掠海飛行反艦導彈的襲擊,自60年代末以來,美國的"拉姆"、英國的"海狼"、法國的"海響尾蛇"等超低空、快速反應的單艦防空艦空導彈武器系統,先後被研製成功。1983年,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裝備的"宙斯盾"全天候、全空域艦艇編隊防空艦空導彈武器系統,採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能同時對付多個目標。80年代中期,中國海軍導彈護衛艦裝備近程、中低空艦空導彈。海戰實例表明,艦空導彈是一種有效的艦艇防空武器。1968年5月9日,美國"長灘"號巡洋艦發射"黃銅騎士"艦空導彈,在105千米距離上擊落越南"米格"-17飛機2架。1982年,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之戰中,英國護衛艦發射"海標槍"、"海貓"艦空導彈擊落阿根廷飛機多架。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海標槍"艦空導彈擊落一枚伊拉克"蠶"式導彈。

艦空導彈主要發展趨勢是:採用垂直發射、復合 制導、抗干擾技術和智能技術等,使艦空導彈武器系統成為快速反應、高發射率、高速機動、高殺傷力和自動尋的精密制導與多種防空武器聯合作戰的系統。
地地導彈 是指從陸地發射打擊陸地目標的導彈。按飛行彈道可分為地地彈道導彈和地地巡航導彈;按射程可分為洲際、遠程、中程、近程地地導彈;按作戰使用可分為地地戰略導彈和地地戰術導彈。 地地戰略彈道導彈通常攜帶單個或多個核彈頭,射程遠,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用於打擊各種戰略目標。地地戰術導彈攜帶常規彈頭(戰斗部)或核彈頭(核戰斗部),尺寸小,質量輕,射程近,機動性好,可用汽車、火車、飛機、艦船運輸,陸地機動發射,用於打擊戰役戰術目標。最早的地地導彈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使用的v-1導彈和v-2導彈。戰後美國和前蘇聯等國在此基礎上,研製了各種地地戰術導彈,以及中程、遠程和洲際地地戰略導彈。地地導彈發展迅速,種類繁多,裝備數量大。地地戰略導彈是戰略核武器的主要組成部分,地地戰術導彈是地面部隊的重要武器。地地導彈有的打擊地面固定目標,有的打擊地面活動目標;有的打擊地面面(軟)目標,有的打擊地面(地下)點(硬)目標;可採用地面、地下、固定、機動、垂直、水平、傾斜及自力、外力等多種發射方式。地地導彈與機載、艦載導彈相比,定位容易,地面上發射點的位置、發射方位和重力異常等數據都可預先精確測定,能較好地保證導彈初始瞄準的精度,但機動性和生存能力不及機載、艦載導彈。地地導彈射程有的近至幾十米,如地面發射的反坦克導彈,有的遠達上萬千米,如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從導彈發射井發射的地地戰略彈道導彈,由於陣地固定,平時易被對方偵察發現,其生存受到威脅。20世紀70年代,開始採取抗核加固措施來提高在核戰爭條件下的生存能力
艦地導彈 艦地導彈 是指從水面艦艇發射攻擊地面目標的導彈。也可攻擊海上設施,是艦艇主要攻擊武器之一。與艦艇上的導彈射擊控制系統、探測跟蹤設備、水平穩定和發射裝置等構成艦艦導彈武器系統。通常採用復合制導;飛行速度多為高亞音速,少數為超音速。同艦炮相比,射程遠,命中率高,威力大;但連續作戰能力差。通常由彈體、戰斗部、動力裝置、制導系統和電源等構成

空地導彈 空地導彈 是指從航空器上發射攻擊地(水)面目標的導彈。是航空兵進行空中突擊的主要武器之一,裝備在戰略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強擊機、殲擊機、武裝直升機及反潛巡邏機等航空器上。空地導彈與航空炸彈、航空火箭彈等武器相比,具有較高的目標毀傷概率,機動性強,隱蔽性好,能從敵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發射,可減少地面防空火力對載機的威脅;但造價高,使用維修復雜。空地導彈與航空器上的火控系統、發射裝置和檢查測量設備等構成空地導彈武器系統。武器系統的具體組成取決於空地導彈類型、導引方法和發射方式等因素。航空器可從不同高度以亞音速或超音速發射導彈,攻擊一個或多個目標。
組成與分類 空地導彈主要由彈體、制導裝置、動力裝置、戰斗部等組成。彈體的氣動布局通常為常規式、鴨式。制導裝置用以控制導彈按確定的導引規律飛向目標,其構成隨制導方式而定。制導方式有自主式制導、遙控制導、尋的制導和復合制導。動力裝置用以產生推力推動導彈飛行,有固體火箭發動機、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風扇發動機等。戰斗部用以摧毀目標,有常規裝葯與核裝葯。空地導彈有多種分類方法。按作戰使用分,有戰略空地導彈和戰術空地導彈;按用途分,有反艦導彈(空艦導彈)、反雷達導彈、反坦克導彈、反潛導彈(空潛導彈)及多用途導彈;按飛行軌跡分,有彈道式空地導彈和機載巡航導彈;按射程分,有近程、中程、遠程空地導彈。此外,還可按制導方式、發射方式、動力裝置類型等進行分類。
戰略空地導彈 為戰略轟炸機等作遠距離突防而研製的一種進攻性武器,主要用於攻擊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指揮中心、工業基地和交通樞紐等重要戰略目標。多採用自主式或復合式制導,命中精度高,最大射程可達3000千米,彈重數噸,速度可達ma3以上,通常採用核戰斗部。從技術發展看,它大致經歷了三代。第一代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裝備使用。如美國的"大獵犬"agm-28、前蘇聯的as-5、英國的"藍劍"等,其特點是體積大,笨重,命中精度低,突防能力較差,一架載機只能攜帶一枚或兩枚。這一代導彈裝備量不大,基本已退出現役。第二代在60年代中開始研製,70年代初開始裝備使用。如美國的"近程攻擊導彈"agm-69a,前蘇聯的as-6等,其特點是擺脫了機型結構,體積、重量大大減小,最大速度為ma3,增強了突防能力,仍採用慣性制,遠射受精度限制。第三代在70年代初開始研製。其中一類是亞音速的,如美國的agm-86b,前蘇聯的as-15,均已裝備部隊,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飛行高度低,精度高,射程遠等特點;另一類是超音速的,如法國的中程空地導彈asmp,除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等特點外,還具有地形跟蹤和半彈道式飛行彈道等多種突防能力。
戰術空地導彈 裝備殲擊轟炸機、強擊機、殲擊機、武裝直升機、 反潛巡邏機等機種,用以攻擊雷達、橋梁、機場、坦克、車輛及艦船等戰術目標。動力裝置一般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方式多採用無線電指令、紅外、激光或雷達尋的等。 射程大多在100千米以內,彈重數十至數百千克,通常採用常規戰斗部。
多用途的戰術空地導彈能攻擊多種目標,如美國70年代初開始發展的"小牛"系列,按模塊化多用途原則設計,有電視型、激光型、紅外成像型,其戰斗部按反艦、反坦克和對地堡、橋梁實施攻擊的要求設計,已大量生產。法國有採用激光制導的as.30l空地導彈,以用來攻擊堅固目標。美國的agm-130導彈,由電視和紅外成像制導的gbu-15制導炸彈加裝一台固體火箭發動機而成,既保留了原來的低成本、高精度的特點,又能在防空區外實施遠距離控制。從航空器上發射攻擊艦船的空艦導彈,有的可用於攻擊陸上目標。70年代後期,有的導彈採用無線電高度表控制飛行高度,以數米高度差作掠海飛行,末段採用雷達主動尋的制導。空艦導彈主要有法國的 "飛魚"am.39、美國的"魚叉"agm-84a、聯邦德國的"鸕鶿"as.34、日本的asm-1、英國的"海鷗" 等。機載反坦克導彈大多是把地面的反坦克導彈裝備到武裝直升機和某些輕型飛機上,載機相應地加裝瞄準、懸掛和發射裝置,能機動靈活地對坦克等裝甲目標進行攻擊,彈重數十千克,最大射程數千米,主要有美國的"陶"、"獄火",聯邦德國、法國合制的"霍特"等。空地反雷達導彈主要用以攻擊地空導彈制導雷達和高射炮瞄準雷達,這類導彈主要有美國的"百舌鳥"agm-45a、"高速反雷達導彈"agm-88a,法、英合制的"戰槌"as.37,法國的"阿瑪特",前蘇聯的as-9等。空潛導彈是專門攻擊潛艇的導彈,它同反潛魚雷相比,具有速度快,射程遠等優點。
簡史和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首先研製並使用hs293導彈擊沉過許多商船,還曾將v-1導彈裝在飛機上,用以襲擊英國倫敦。戰後,隨著地空導彈等防空兵器的使用和發展,為了有效地攻擊目標和減少對載機的威脅,美、英、前蘇聯、法等國研製和裝備了多種空地導彈。60年代~90年代初,已有10餘種戰術空地導彈分別在越南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以及海灣戰爭中多次使用,戰果顯著。實踐證明,空地導彈與其他攻擊武器配合使用,能提高突擊效果。空地導彈將主要朝著增大射程和速度,進一步提高抗干擾,全天候突防和攻擊多目標的能力以及一彈多用的方向發展。
潛地導彈 潛地導彈 是指由潛艇在水下發射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戰略導彈。與潛艇的導彈射擊控制、檢測、發射系統和導航系統等構成潛地導彈武器系統。隱蔽性、機動性好,生存能力強,便於實施核突擊。主要用於襲擊敵方政治和經濟中心、交通樞紐 、重要軍事設施等戰略目標。戰略核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潛地導彈分為潛地彈道導彈和潛地巡航導彈。潛地彈道導彈,全長8.7~17米,直徑1.4~2.1米,射程650~11000千米,起飛重量10~60餘噸,投擲重量0.5~2.5噸,命中精度3700~130米。核彈頭有單彈頭、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 。多彈頭導彈有3~10個分彈頭,總爆炸威力為30~300餘萬噸梯恩梯當量。制導方式採用慣性制導或星光加慣性制導。動力裝置,大多採用2級或3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也有採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戰略導彈潛艇導彈艙有12~24具垂直發射筒。潛艇在水下機動時,導航系統能為導彈發射連續提供有關艦位、航向、航速和縱橫傾角等數據,連同預先裝定的目標坐標,通過射擊指揮系統隨時計算出每枚導彈的射擊諸元,並將其裝定到導彈制導計算機內,迅速完成導彈發射准備。發射時,通常採用冷發射(動力發射)方式,一般用燃氣蒸汽作能源,以較大的推力將導彈從發射筒推出,在水中上升,出水前或出水後導彈自身發動機點火,按預定彈道射向目標。潛地巡航導彈裝備在攻擊潛艇上,是一種體積小、重量輕、命中精度高、突防能力較強的戰略武器。其戰斗部用常規裝葯或核裝葯;動力裝置通常採用渦輪風扇發動機;制導方式為慣性加地形匹配復合制導。藉助潛艇內的魚雷發射管或專用垂直發射筒發射。當導彈出水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彈翼自動展開,火箭助推器脫落,渦輪風扇發動機工作,導彈轉為水平巡航飛行,進入陸地後,能隨地形起伏飛行。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裝備部隊的"戰斧"bgm-109a型潛地巡航導彈,全長6.17米,直徑0.53米,翼展2.65米(可折疊),射程2500千米,巡航高度7~152米,命中精度30米。1991年海灣戰爭中首次用於實戰。前蘇聯裝備部隊的ss-n-21潛地巡航導彈,直徑0.53米,射程約3 000千米,命中精度120米。
前蘇聯從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潛地彈道導彈,並於1955年9月首次在常規動力潛艇上由水面發射成功。此後,裝備潛艇的有ss-n-4、ss-n-5、ss-n-6、ss-n-8、ss-n-18、ss-n-23六種液體燃料的和ss-n-17 、ss-n-20 兩種固體燃料的潛地彈道導彈。ss-n-23導彈,射程8500千米,投擲重量為1.52噸,可攜帶6~8個分導式彈頭,命中精度600米。美國從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潛地彈道導彈, 1961年在"喬治·華盛頓" 號核動力潛艇上首次水下發射成功。先後研製出"北極星"a1、a2、a3、"海神"(c3)、"三叉戟"-Ⅰ(c4)(圖1)和"三叉戟"-Ⅱ(d5)六種型號潛地導彈,分別於1960年、1962年、1971年、1979年和1990年裝備潛艇;"三叉戟"-Ⅱ(d5)潛地導彈,射程11000千米,命中精度130~185米,裝有8個分導式核彈頭,每個彈頭威力為47.5萬噸梯恩梯當量。法國於1965年開始研製m-1型潛地導彈,射程2500千米,1971年裝備潛艇;其後研製的還有m-2、m-4,分別於1974年、1976年和1985年裝備核動力潛艇。中國於1982年10月和1988年9月,由潛艇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標志著中國潛地導彈(圖2)已進入實用階段。
在現代條件下,潛地導彈是戰略核力量中生存能力最強的武器。其發展方向是:減少品種型號,提高質量,增大射程,擴大打擊目標范圍和提高生存能力;進一步提高命中精度和載荷能力,增大對硬目標的摧毀能力;完善分導式多彈頭技術,發展機動彈頭和隱身技術,增大突防能力;改善發射和測控系統,縮短發射時間。潛地巡航導彈發展方向是:提高射程、速度、制導精度和目標識別能力。
岸艦導彈 是指從岸上發射攻擊艦船的導彈。亦稱岸防導彈。海軍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配置在沿海重要地段和海上交通咽喉要道兩側。與海岸炮相比,射程遠,命中率高,破壞威力較大;但易受干擾。岸艦導彈由彈體、戰斗部、動力裝置和制導系統等構成。射程數十至數百千米,飛行速度多為高亞音速。由飛機、直升機、艦艇或衛星進行中繼引導時,可攻擊雷達視距外的海面目標。與地面指揮控制、探測跟蹤、檢測、發射、技術保障系統等構成岸艦導彈武器系統。分為固定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和機動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固定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的導彈及其發射控制系統,配置在堅固的永備工事內,有固定的發射點和射擊區域,陣地分散隱蔽,能連續作戰;為獲得較遠的作戰距離,其目標搜索指示雷達通常配置在高地上。機動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的各組成部分及其指揮操作人員,裝載於車輛上,戰時可駛入預先或臨時選定的陣地投入戰斗,並可隨時轉移;為能連續作戰,每個機動式岸艦導彈部隊,都擁有供應維修車和裝載導彈的重新裝填車。岸艦導彈通常是由艦艦導彈、空艦導彈或地地導彈改裝而成。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首先研製岸艦導彈。60年代後,中國、法國、義大利、瑞典、挪威、英國等,相繼研製生產岸艦導彈。在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之戰中,1982年6月12日,阿根廷部隊從岸上臨時陣地發射"飛魚"mm-38導彈,擊中英國"格拉摩根"號導彈驅逐艦,使其受創。其發展趨勢主要是增大射程,研製機動式岸艦導彈,建立指揮控制中心和數據鏈傳輸系統,實施隱蔽攻擊,提高機動能力、抗干擾能力和生存能力。
艦艦導彈 是指從水面艦艇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導彈。也可攻擊海上設施,沿岸和島礁目標。艦艇主要攻擊武器之一。與艦艇上的導彈射擊控制系統、探測跟蹤設備、水平穩定和發射裝置等構成艦艦導彈武器系統。射程多為40~50千米,有的可達數百千米;通常採用復合制導;飛行速度多為高亞音速,少數為超音速。同艦炮相比,射程遠,命中率高,威力大;但連續作戰能力差。通常由彈體、戰斗部、動力裝置、制導系統和電源等構成。戰斗部,有聚能破甲型、半穿甲型和爆破型,可採用普通裝葯或核裝葯,裝有觸發引信或近炸引信、指令引信等;動力裝置,多採用火箭發動機或渦輪噴氣發動機;制導系統,多為慣性、自控加雷達或紅外末制導。艦艦導彈發射時,由固體火箭助推器助飛,爬高升空後,靠主發動機的動力繼續飛行。飛行彈道分初始段(發射段)、自控段和自導段。在自控段由自動駕駛儀(或慣導系統)和無線電高度表控制,按預定彈道飛行,巡航高度為數米至數百米;在自導段由末制導裝置和自動駕駛儀(或慣導系統)、無線電高度表控制導向目標。
20世紀50年代, 裝備艦艇的艦艦導彈有瑞典的 "羅伯特"315、蘇聯的"掃帚"ss-n-1和"冥河"ss-n-2等。60年代,中國海軍艦艇裝備了"上游"1號、"海鷹"1號艦艦導彈。1967年10月21日,埃及導彈艇發射蘇制ss-n-2艦艦導彈,擊沉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這是艦艦導彈擊沉軍艦的首次戰例。實戰證明了艦艦導彈的有效性和戰斗威力,引起各國海軍的重視,許多國家海軍相繼裝備艦艦導彈。70年代以來,新型艦艦導彈應用精確的慣性制導、微型數字電子計算機、頻率捷變雷達、無線電高度表和效率高的小型渦輪噴氣發動機等新技術,使艦艦導彈技術戰術性能有顯著提高。1972年,法國研製的"飛魚"mm-38艦艦導彈,應用高精度無線電高度表,使導彈末段能在2.5~4.5米高度掠海面飛行。中國研製了雷達反射面積小、掠海面飛行的"鷹擊"-8艦艦導彈。蘇聯研製了ss-n-19遠程超音速、掠海面飛行艦艦導彈。80年代初,美國研製的"戰斧"bgm-109b戰術艦艦巡航導彈可以從艦艇垂直發射筒發射,射程達450千米左右。美國還研製了127毫米艦炮發射的導彈,每分鍾可發射導彈20枚,1981年8月裝備在"布里斯科"號驅逐艦上。這種導彈裝有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半主動激光導引頭,用mk45-v5型127毫米艦炮作為發射裝置,既可發射導彈,也可發射炮彈。這是導彈與艦炮結合的新發展。今後,還將繼續研製203毫米、406毫米大口徑艦炮發射的導彈。
艦艦導彈將向中遠程、隱身、精確制導、微電子 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導彈速度、制導精度和機動性、隱蔽性,增強抗干擾和突防能力。

反坦克導彈 是指用於擊毀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的導彈。是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反坦克炮相比,重量輕,機動性能好,能從地面、車上、直升機上和艦艇上發射,命中精度高、威力大、射程遠,是一種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導彈主要由戰斗部、動力裝置、彈上制導裝置和彈體組成。戰斗部通常採用空心裝葯聚能破甲型。有的採用高能炸葯和雙錐鍛壓成形葯型罩,以提高金屬射流的侵徹效率。還有的採用自鍛破片戰斗部攻擊目標頂裝甲。破甲威力主要用靜破甲厚度和動破甲厚度表示,有的導彈戰斗部靜破甲厚度可達1400毫米。動力裝置通常指安裝在導彈上的發動 機,用固體推進劑產生推力,以保證導彈獲得所需速?/td>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