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培訓課件
①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三個要素是什麼
三要素:
內部環境、目標設定
事項識別、風險評估
風險應對、控制活動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貫穿決策、執行和監督全過程,覆蓋企業及其所屬單位的各種業務和事項.因為,在內部控製程序的所有環節中,有一個環節沒有發揮作用,所有起作用的環節,也會變得無用.
2.重要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行業、規模、性質、所處地域、組織形式等不同,高風險領域不同.內部控制不能防範所有風險,但要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防範顛覆性風險.
3.制衡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在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
同時兼顧運營效率.內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權力平衡,制約對象是權力,權力分配合理,約束適當是內部控制的難點.內部控制過於復雜會影響效率,風險大的業務,首先是防範風險,其次才是兼顧運營效率.4.適應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與行政事業單位的規模、競爭狀況和風險水平等相適應,並隨著情況的變化及時加以調整.內部控制不能拷貝,也不能克隆.別人的成功經驗,拿過來不一定能用.
行政事業單位發展的不同階段、外部環境的變化、戰略目標的調整等,內部控制要隨之變動.
5.成本效益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權衡實施成本與預期效益,以適當的成本實現有效控制.
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受制於成本與效益原則.成本小於效益,是任何理性的管理活動都必須遵循的法則.
(1)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培訓課件擴展閱讀:
行政事業單位:一、是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的統稱;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其履行的是執法監督和社會一些管理職能。
事業單位,一般指以增進社會福利,滿足社會文化、教育、科學、衛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種社會服務為直接目的社會組織。事業單位一般不以盈利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與價值不直接表現或主要不表現為可以估量的物質形態或貨幣形態。 事業單位是相對於企業而言,事業單位包括一些有公務員工作的單位,是國家機構的分支。我國的公立學校就是最典型的行政事業單位。
②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包括哪些
財務管理制度
1.1現金管理制度
1.2銀行存款管理制度
1.3印章回的管理制度
1.4預借款管理制度
1.5報銷票答據的管理制度
1.6會議培訓費的管理制度
1.7差旅費管理制度
1.8財務收支審批制度
1.9財務分析制度
1.10固定資產管理制度
收費的管理制度
財務人員崗位責任制度第五章 賬務處理程序制度
會計工作交接、會計檔案管理和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
往來款的管理
行政事業單位收入的管理
行政事業單位支出的管理
③ 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制度的原則
您好,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印發《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管理制度(試行)》的通知
財會[2017]1號
黨中央有關部門,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全國政協辦公廳,高法院,高檢院,各民主黨派中央,有關人民團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
為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根據《財政部關於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5〕24號)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的有關要求,我們制定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管理制度(試行)》,現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執行中有何問題,請及時反饋我們。
附件: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管理制度(試行)
財政部
2017年1月25日
附件: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管理制度(試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有關精神,進一步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規范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的編制、報送、使用及報告信息質量的監督檢查等工作,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信息公開,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質量,根據《財政部關於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5〕24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以下簡稱《單位內部控制規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 本制度適用於所有行政事業單位。
本制度所稱行政事業單位包括各級黨的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各民主黨派機關、人民團體和事業單位。
第三條
本制度所稱內部控制報告,是指行政事業單位在年度終了,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依據《指導意見》和《單位內部控制規范》,按照本制度規定編制的能夠綜合反映本單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的總結性文件。
第四條 行政事業單位編制內部控制報告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內部控制報告應當包括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建立與實施、覆蓋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各類經濟業務活動,能夠綜合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建設情況。
(二)重要性原則。內部控制報告應當重點關注行政事業單位重點領域和關鍵崗位,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圍繞重點開展內部控制建設,著力防範可能產生的重大風險。
(三)客觀性原則。內部控制報告應當立足於行政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堅持實事求是,真實、完整地反映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
(四)規范性原則。行政事業單位應當按照財政部規定的統一報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編制內部控制報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刪減報告及附表格式。
第五條 行政事業單位是內部控制報告的責任主體。
單位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
第六條
行政事業單位應當根據本制度,結合本單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的實際情況,明確相關內設機構、管理層級及崗位的職責許可權,按照規定的方法、程序和要求,有序開展內部控制報告的編制、審核、報送、分析使用等工作。
第七條
內部控制報告編報工作按照「統一部署、分級負責、逐級匯總、單向報送」的方式,由財政部統一部署,各地區、各垂直管理部門分級組織實施並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逐級匯總,非垂直管理部門向同級財政部門報送,各行政事業單位按照行政管理關系向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單向報送。
第二章 內部控制報告編報工作的組織
第八條
財政部負責組織實施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編報工作。其職責主要是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的有關規章制度及全國統一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格式,布置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年度報告編報工作並開展相關培訓,組織和指導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的收集、審核、匯總、報送、分析使用,組織開展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信息質量的監督檢查工作,組織和指導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考核評價工作,建立和管理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資料庫等工作。
第九條
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地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編報工作,並對本地區內部控制匯總報告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其職責主要是布置本地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年度報告編報工作並開展相關培訓,
組織和指導本地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的收集、審核、匯總、報送、分析使用,組織和開展本地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信息質量的監督檢查工作,組織和指導本地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考核評價工作,建立和管理本地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資料庫等工作。
第十條
各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各部門)應當按照財政部門的要求,負責組織實施本部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編報工作,並對本部門內部控制匯總報告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其職責主要是布置本部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年度報告編報工作並開展相關培訓,組織和指導本部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的收集、審核、匯總、報送、分析使用,
組織和開展本部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信息質量的監督檢查工作,
組織和指導本部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考核評價工作,建立和管理本部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資料庫。
第三章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的編制與報送
第十一條
年度終了,行政事業單位應當按照本制度的有關要求,根據本單位當年內部控制建設工作的實際情況及取得的成效,以能夠反映內部控制工作基本事實的相關材料為支撐,按照財政部發布的統一報告格式編制內部控制報告,經本單位主要負責人審批後對外報送。
第十二條
行政事業單位能夠反映內部控制工作基本事實的相關材料一般包括內部控制領導機構會議紀要、內部控制制度、流程圖、內部控制檢查報告、內部控制培訓會相關材料等。
第十三條
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向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報送本單位內部控制報告及能夠反映本單位內部控制工作基本事實的相關材料。
第四章 部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的編制與報送
第十四條
各部門應當在所屬行政事業單位上報的內部控制報告和部門本級內部控制報告的基礎上,匯總形成本部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
第十五條 各部門匯總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應當以所屬行政事業單位上報的信息為准,不得虛報、瞞報和隨意調整。
第十六條 各部門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向同級財政部門報送本部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
第五章 地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的編制與報送
第十七條
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應當在下級財政部門上報的內部控制報告和本地區部門內部控制報告的基礎上,匯總形成本地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
第十八條
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匯總的本地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應當以本地區部門和下級財政部門上報的信息為准,不得虛報、瞞報和隨意調整。
第十九條 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向上級財政部門逐級報送本地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
第六章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的使用
第二十條
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加強對本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的使用,通過對內部控制報告中反映的信息進行分析,及時發現內部控制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健全制度,提高執行力,完善監督措施,確保內部控制有效實施。
第二十一條
各地區、各部門應當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的分析,強化分析結果的反饋和使用,切實規范和改進財政財務管理,更好發揮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促進和監督作用。
第七章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二條
各地區、各部門匯總的內部控制報告報送後,各級財政部門、各部門應當組織開展對所報送的內部控制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和規范性進行監督檢查。
第二十三條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信息質量的監督檢查工作採取「統一管理、分級實施」原則。中央部門內部控制報告信息質量監督檢查工作由財政部組織實施,各地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信息質量監督檢查工作由同級財政部門按照統一的工作要求分級組織實施,各部門所屬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信息質量監督檢查由本部門組織實施。
第二十四條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信息質量的監督檢查應按規定採取適當的方式來確定對象,並對內部控制報告存在明顯質量問題或以往年份監督檢查不合格單位進行重點核查。
第二十五條
各地區、各部門應當認真組織落實本地區(部門)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編報工作,加強對內部控制報告編報工作的考核。
第二十六條
行政事業單位應當認真、如實編制內部控制報告,不得漏報、瞞報有關內部控制信息,更不得編造虛假內部控制信息;單位負責人不得授意、指使、強令相關人員提供虛假內部控制信息,不得對拒絕、抵制編造虛假內部控制信息的人員進行打擊報復。
第二十七條
對於違反規定、提供虛假內部控制信息的單位及相關負責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追究責任。
各級財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管理工作中,存在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等違法違紀行為的,按照《公務員法》《行政監察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國家有關規定追究相應責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八章 附 則
第二十八條 各地區、各部門可依據本制度,結合工作實際, 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
第二十九條 本制度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④ 如何學習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中的風險評估
三要素:
內部環境、目標設定
事項識別、風險評估
風險應對、控制活動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目標和原則:
(一)內部控制的目標
內部控制是由行政事業單位的領導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服務水平和風險防範能力,促進單位可持續、健康發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實現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服務目標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目標是:
1.合法性——管理和服務活動的合法合規
2.安全性——資產安全
3.可靠性——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
4.效率性——提高管理服務的效率和效果
5.風險防範——排除障礙實現單位發展戰略
(二)行政事業單位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應遵循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貫穿決策、執行和監督全過程,覆蓋企業及其所屬單位的各種業務和事項。因為,在內部控製程序的所有環節中,有一個環節沒有發揮作用,所有起作用的環節,也會變得無用。
2.重要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行業、規模、性質、所處地域、組織形式等不同,高風險領域不同。內部控制不能防範所有風險,但要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防範顛覆性風險。
3.制衡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在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同時兼顧運營效率。內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權力平衡,制約對象是權力,權力分配合理,約束適當是內部控制的難點。內部控制過於復雜會影響效率,風險大的業務,首先是防範風險,其次才是兼顧運營效率。
4.適應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與行政事業單位的規模、競爭狀況和風險水平等相適應,並隨著情況的變化及時加以調整。內部控制不能拷貝,也不能克隆。別人的成功經驗,拿過來不一定能用。行政事業單位發展的不同階段、外部環境的變化、戰略目標的調整等,內部控制要隨之變動。
5.成本效益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權衡實施成本與預期效益,以適當的成本實現有效控制。
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受制於成本與效益原則。成本小於效益,是任何理性的管理活動都必須遵循的法則。
(三)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包括的要素
1.內部環境——是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
2.風險評估——是行政事業單位及時識別、系統分析經營活動中與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
3.控制活動——是行政事業單位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採用相應的控制措施、政策和方法,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
4.信息與溝通——是行政事業單位及時、准確地收集、傳遞與內部控制相關的信息,並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單位與外部之間進行有效溝通。
5.內部監督——是行政事業單位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現內部控制缺陷,應當及時加以改進。
⑤ 如何做好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
內部控制是現代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實踐中逐步產生、專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屬它是一種強調以預防為主的制度,目的在於通過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防止錯誤和舞弊的發生,來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 行政單位內部控制是部門管理制度的組成部分。它由內部控制環境、風險評估、內部控制活動、信息及其溝通和內部控制監督等要素組成,並體現為與行政、管理、財務和會計系統融為一體的組織管理結構、政策、程序和措施等,是行政單位為履行職能、實現總體目標而應對風險的自我約束和規范的過程。
⑥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方法
1. 不相容職位分離。不相容崗位。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作為一種控制體系中最基本的控制手段,集中體現了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則,其核心是內部控制。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控制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全面系統地分析、梳理單位組織層級和業務活動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職務。科學劃分機構職能與分工,合理設置內部控制關鍵崗位,明確不同部門或崗位的職責許可權、實施相應的分離措施,從而形成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重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可以從源頭上防止和遏制舞弊行為,有效預防,及時發現舞弊行為的發生。第二不相容崗位相分離,不僅可以進行事前預防,更能在事中起到相互監督,相互牽制的作用。第三,不相容崗位定期輪崗是杜絕舞弊、保證崗位新鮮血液的必要措施。
2. 內部授權審批控制。內部授權審批控制是行政事業單位非常重要的控制活動,授權審批控制直接關系著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對控制目標的實現產生直接影響。建立「三重一大」(重大問題決策、重要幹部任免、重大項目投資決策和大額資金使用)事項決策審批機制和會簽制度。授權審批控制要遵循以下四個原則:第一,授權的依據→依事而不是依人;第二,授權的界限→不可越權授權;第三,授權的「度」→適度授權;第四,授權的保障→監督。審批控制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則:審批要有界限→不可越權審批;審批要有原則→不得隨意審批。
3. 歸口管理。歸口控制包括歸口管理與歸口審核兩種方式。歸口控制是一種職能型的集中管理方式,體現了集中性、規范性和專業性。集中性體現在歸口控制按照單位各個業務的屬性,結合不同事項的性質,將同類的業務或事項由一個部門機構或崗位進行管理。也將授權審批和內部管理集中起來,便於單位業務集中開展。規范性體現在歸口控制,將同類業務或支出事項,用同一種或相似管控方式進行控制,可以設計規范而細致的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實現控制流程化。專業性體現在歸口控制是由一個部門機構或崗位負責同類業務或支出事項,必須熟悉和掌握同類業務的屬性和特點,具備一定的專業性基礎,以提高管理效率。
4. 預算控制。預算控制是根據單位的職責、任務和業務發展計劃編制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是單位財務工作的基本依據。單位應當建立以預算管理為主線,以資金管控為核心的預算管理體系。預算是單位工作的起點和依據,是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的核心環節,單位所有業務最終都要通過預算管理銜接起來,從而實現預算管理的全過程式控制制。預算控制要求單位加強預算的編審、內部批復、執行、決算和評價四個環節的管理,強化對經濟活動的預算約束,實現對經濟活動風險的控制。預算編制是預算管理的起點,預算批復是預算管理的核心環節,是將外部財政指標細化分解批復到預算指標的過程。預算執行要履行預算批復時所設定的相關規則,完成資金支付。決算與評價是根據資金支付記錄結果進行績效評價。
5. 資產保護控制。資產保護控制是單位資產購置、配置、使用和處置過程中對資產進行保護,確保資產安全和使用高效。資產保護控製作為實現單位內部控制目標的重要手段,要求單位建立資產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採取資產購置、資產登記、實物保管、定期盤點、賬實核對、處置報批等措施,確保資產安全完整。單位應該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實際情況,對資產類型進行區分,建立資產控制制度和崗位責任制,強化檢查和績效考評,加強對資產安全和有效性的控制。
6. 會計控制。會計控制是指利用記帳、核對、崗位職責落實和職責分離、檔案管理、工作交接程序等會計控制方法,確保單位會計信息真實、准確、完整。會計控制為單位各項財務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是完善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方法。會計控制要求單位嚴格執行各項會計制度,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明確會計憑證、會計賬薄和會計報告的處理程序,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
7. 單據控制。單據控制是明確經濟行為的出自單位外部來源的報銷憑證和單位內部表單的控制方式。單據控制從種類上來看可以分為單據控制和票據控制。單據控制要求單位按照國家相關規定,並結合內部管理需要和自身實際情況,明確能夠全面真實反映各項經濟活動內容及其流轉過程的表單與票據,做到合法合規,信息完整,填制規范。
8. 信息公開控制。信息公開控制是單位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將製作或者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進行公開。讓相關部門和公眾知情的控制方法。單位公開政務信息應當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則,及時、准確地公開政務信息。
9. 信息技術控制。信息技術控制是it技術在內部控制的應用、方法的擴展和規范的延伸。單位通過規范信息系統開發、運行和維護流程,建立用戶管理制度、系統數據定期備份制度、信息系統公開保密和泄密責任追究制度等措施,將經濟活動及其內部控制流程嵌入單位信息網路系統中,減少或消除人為操縱因素,保護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