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機關膨脹

機關膨脹

發布時間: 2021-03-01 01:26:45

『壹』 柳建偉的小說《英雄時代》中提到了一個關於行政機關自我膨脹的名詞,請問這個名詞是什麼

我找的好辛苦啊,終於找到了。
帕金森定律【英國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發回現的一條官僚機構答自我繁殖和自我持續膨脹的規律,系行政系統中存在的可怕頑症,目前尚無葯可醫。】目前還無葯可以與之抗衡,但任何一個政府都不會放棄對它的抗爭。

『貳』 現代行政機關功能擴張的內在根源和外在表現有哪些

行政權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在其生命的整個過程中

都離不開行政機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成為影響人們生命、自由、

財產和國家安全、穩定、發展的一種幾乎無所不能之物。

行政國家的主要標志是:

(一)行政機構和行政人員大量增加。以美國和我國為例,美國

在建國之初,聯邦政府僅設3個部,行政人員為4479人,與美國當時

總人口的比例為1:1100。到本世紀,聯邦行政部門發展到70多個,

行政人員增加到3,111,912人,與美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80。我國

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最初設35個部委級機構,1954年增加到64

個,行政人員與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297;8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

部委級機構曾增加到100個,90年代中期,純行政人員已達1042萬,

加上其他吃「皇糧」的人員則達3576萬,與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29



(二)行政職能大為擴張。在19世紀以前,國家行政職能通常僅

限於國防、社會治安、稅收和外交等寥寥數項。而進入20世紀以後,

行政職能大為擴張。國家行政新涉及的領域主要有:(1)干預經濟,

對經濟進行調控;(2)管理國內國際貿易,國內國際金融;(3)舉

辦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4)管理教育、文化和醫療衛生;(5)保

護知識產權;(6)保護、開發和利用資源;(7)控制環境污染和改

善生活、生態環境;(8)監控產品質量和保護消費者權益;(9)城

市的管理規劃和鄉鎮建設;(10)直接組織大型工程建設和經營、管

理國有企業等等。

(三)行政權力大為膨脹。行政權的膨脹首先表現在行政機關對

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控制方面,如行政許可和審批制度。19世紀以

前,行政許可和審批很少適用,即使適用,也只限於幾個特別行業。

而到本世紀,各國適用行政許可和審批的行業通常達幾十、甚至幾百

種。此外,行政機關的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調查、行政強制、

行政處罰權同樣大為擴張。不僅如此,在20世紀,行政權已不僅僅在

執法領域膨脹,而且大舉侵入到立法和司法領域。

(四)行政自由裁量權大為增長。在19世紀以前,西方國家一般

均奉行「無法律即無行政」的原則,行政機關很少有「便宜行事」的

自由裁量權。但到20世紀,特別是二戰以後,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

迅速增長,議會對行政的授權很少限制,許多授權是漫無邊際的。

行政國家的成因

行政國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其最重要的原因有下述五項:

(一)經濟的迅速發展。這種發展導致了私人對「公共產品」

(如公共交通、市政建設、社會保險、環境保護、市場秩序、反壟斷、

反不正當競爭、調整各種經濟關系的規則等有形或無形產品)的大量

需求。

(二)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兩個結果:其一是立法權和司法權逐漸旁落行政機關。因為有關立法

事項和民事、行政案件越來越多地涉及科學技術,而議會的議員、法

院的法官往往缺乏對相應事項、相應案件的專門知識、專門經驗和專

門技能,故不得不越來越多地授權行政機關行使准立法和准司法職能

。其二是科技的發達和進步同時提出了對之加強管理的需要,如知識

產權的保護、知識產權的交易規則、知識產權爭議的處理,等等。

(三)議會民主的衰落和普通司法單軌制對現代社會的不適應。19

世紀以後,由於政黨制度的日益發展和多數黨內閣對議會的控制,議

會民主日漸衰落。議會對政府的監督成為徒具形式。至於法院,本來

是對行政權的一大制約,但自從法國等歐洲大陸國家建立行政法院,

實行司法雙軌制以後,普通法院對行政的制約功能大為削弱;由於現

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英美國家的司法單軌制到20世紀也難以為

繼,加之普通司法程序繁瑣,效率低下,司法權越來越多地向行政轉

移。

(四)帕金森定律的作用。根據帕金森定律,行政機構有一種自

我膨脹的內在動力,使得行政機構和行政人員的規模和人數一直呈正

增長趨勢。

行政國家的異化

行政國家在給人們神奇地生產和提供了各種各樣所需要的「公共

產品」的同時,也魔術般地生產出各種各樣人們所不願看到的副產品

。而且這種副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發展,以致於其有完全演變

成一個社會毒瘤的趨勢。此現象即為行政國家的異化,其主要表現在

下述五個方面:

(一)對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威脅。在現代復雜的社會、經濟生

活中,人們為了保障民主、自由、人權,必須確立和維護相對穩定的

秩序,必須有強有力的行政權,行政國家正是社會對這種強有力的行

政權的需要的產物。然而,行政權過於強大,如果沒有同樣強有力的

控制機制,它又必然形成對民主、自由、人權的威脅,使議會徒具形

式,使法院聽命於政府,使人民對行政官員心存畏懼。

(二)腐敗和濫用權力。行政權異化以後,即在為公眾提供「公

共產品」的幌子下,大肆為掌握和行使其權力的人提供「私人產品」

。掌握和行使權力的人運用權力為他們自己謀取金錢、財物,甚至美

色。他們本來是人民的「公僕」,但卻以權力把自己塑造成「主人」,

將行政相對人作為自己任意驅使的對象。行政權的濫用和腐敗,有時

可以達到令人發指的地步。

(三)官僚主義和效率低下。在行政國家的條件下,由於帕金森

定律的作用,行政人員增加,行政機構膨脹,機構之間、辦事人員之

間互相推諉、互相扯皮。

(四)人、財、物資源的大量浪費。當行政國家異化現象出現以

後,行政權行使的成本會成倍地增加,以至導致人力、財力、物力資

源的大量浪費。很多優秀人才的精力、才華並非用於事業,而是用於

處理機關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復雜關系;國家財政稅收的大部分不是用

於經濟文化建設,而是用於幾百上千萬公職人員的「皇糧」開支。

(五)人的生存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退化。行政國家往往與計劃經

濟制度和福利國家制度相聯系。實踐證明,計劃經濟和福利國家均不

利於培養和激勵人的競爭精神和創新能力。在一切都有國家保障的條

件下,人們會逐漸養成依賴,甚至懶惰的品質,其生存能力會逐漸退

化,以至經不住人生道路上的任何風浪打擊。

走出行政國家

人們製造行政國家,本來是為人的發展創造條件,但是,在其運

作過程中,它卻一步一步演變成阻礙人的發展,甚至摧殘人的魔域。

然而,人類怎麼走出行政國家,避免行政國家異化給人類帶來的種種

禍害呢?實踐證明,人類走出行政國家,必須一步一步地走出,而不

能一步廢除行政權,廢除國家,其基本途徑是:限制行政權;控制行

政權;轉化行政權;以至最終使行政權消失,使國家消亡。

(一)轉變和縮減政府職能,限制行政權。即讓政府少管「閑事」

。現在政府管的許多事情本來是政府完全沒有必要介入,沒有必要管

的「閑事」,這些事如果讓「看不見的手」去調節,會比政府管理更

有效,而且可以避免腐敗和人力、物力、財力的大量耗費。

(二)規范行政行為,控制行政權。控制行政權包括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和事後控制。所謂事前控制,是指法律在事前為行政權的行

使規定一套實體准則,如行為條件、范圍、幅度等,以控制行政權運

作的前提和標准;所謂事中控制,是指法律為行政權的行使規定一套

公開、公正、公平的程序,如告知、聽證、說明理由、職能分離、回

避、不單方接觸等,以控制行政權運作的過程;所謂事後控制,是指

法律對行政權的行使規定一套事後監督機制,如行政監察、行政復議、

行政訴訟等,以控制行政權運作的結果。

(三)加強社會自治,轉化行政權。在現代社會,政府不是惟一

的公共體。「公共產品」除了可由政府提供外,還可由其他公共體———

社會自治組織(如行業協會、公共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基層群眾

性自治組織等)提供。而且,非政府的社會公共體行使公共權力,可

以避免或減少行政國家異化的許多弊端,如腐敗、濫用權力等。因為

非政府的社會公共體更接近公民,公民可更直接參與其運作和更直接

對之進行監督。

可以肯定,行政國家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歷史階段。這個歷

史階段將隨著現代民主的發展和行政權的不斷限制、控制和轉化而逐

步終結,人類將走出行政國家。

『叄』 什麼叫通貨膨脹和宏觀調控

一、通貨膨脹:
1.定義: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紙幣、含金量低的鑄幣、信用貨幣,過度發行都會導致通脹。
在若干場合中,通貨膨脹一詞意為提高貨幣供給,此舉有時會造成物價上漲。若干(奧地利學派)學者依舊使用通貨膨脹一詞形容此種情況,而非物價上漲本身。因之,若干觀察家將美國1920年代的情況稱之為「通貨膨脹」,即使當時的物價完全沒有上漲。以下所述,除非特別指明,否則「通貨膨脹」一詞意指一般性的物價上漲。
2.分類:
(一)溫和的或爬行的通貨膨脹
這是一種使通貨膨脹率基本保持在2%-3%,並且始終比較穩定的一種通貨膨脹。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每年的物價上漲率在2.5%以下,不能認為是發生了通貨膨脹。當物價上漲率達到2.5%時,叫做不知不覺的通貨膨脹。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搞一點溫和的通貨膨脹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因為提高物價可以使廠商多得一點利潤,以刺激廠商投資的積極性。同時,溫和的通貨膨脹不會引起社會太大的動亂。溫和的通貨膨脹即將物價上漲控制在1%-2%、至多5%以內,則能象潤滑油一樣刺激經濟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潤滑油政策」。
(二)疾馳的或飛奔的通貨膨脹
疾馳的或飛奔的通貨膨脹亦稱為奔騰的通貨膨脹、急劇的通貨膨脹。它是一種不穩定的、迅速惡化的、加速的通貨膨脹。在這種通貨膨脹發生時,通貨膨脹率較高(一般達到兩位數以上),所以在這種通貨膨脹發生時,人們對貨幣的信心產生動搖,經濟社會產生動盪,所以這是一種較危險的通貨膨脹。
(三)惡性的或脫韁的通貨膨脹
惡性的或脫韁的通貨膨脹也稱為極度的通貨膨脹、超速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一旦發生,通貨膨脹率非常高(一般達到三位數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結果是導致社會物價持續飛速上漲,貨幣大幅度貶值,人們對貨幣徹底失去信心。這時整個社會金融體系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正常的社會經濟關系遭到破壞,最後容易導致社會崩潰,政府垮台。這種通貨膨脹在經濟發展史上是很少見的,通常發生於戰爭或社會大動亂之後。目前公認的惡性通貨膨脹在世界范圍內只出現過3次。第一次發生在1923年的德國,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德國的物價在一個月內上漲了2500%,一個馬克的價值下降到僅及戰前價值的一萬億分之一。第二次發生在1946年的匈牙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匈牙利的一個便哥價值只相當於戰前的828×1027分之一。第三次發生在中國,從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偽法幣的發行量增加了1445億倍,同期物價指數上漲了36807億倍。
(四)隱蔽的通貨膨脹
隱蔽的通貨膨脹又稱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是指社會經濟中存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或潛在的價格上升危機,但由於政府實施了嚴格的價格管制政策,使通貨膨脹並沒有真正發生。但是,一旦政府解除或放鬆價格管制措施,經濟社會就會發生通貨膨脹,所以這種通貨膨脹並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種隱蔽的通貨膨脹。
(五)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是指由於總需求的增長而引起的商品平均價格的普遍上漲的現象。
(六)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是指因商品和勞務的生產者主動提高價格而引起的商品平均價格的普遍上漲的現象。
(七)結構性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物價上漲是在總需求並不過多的情況下,而對某些部門的產品需求過多,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上漲的現象。在通貨膨脹期間,需求、成本以及結構這三種因素同時起作用。
二、宏觀調控:

1.定義:
宏觀調控 (Macro-economic Control)亦稱國家干預,是政府對國民經濟的總體管理,是一個國家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經濟職能。它是國家在經濟運行中,為了促進市場發育、規范市場運行,對社會經濟總體的調節與控制。宏觀調控的過程是國家依據市場經濟的一系列規律,實現定觀(總量)平衡,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增長,而對貨幣收支總量、財政收支總量、外匯收支總量和主要物資供求的調節與控制。運用調節手段和調節機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微觀經濟運行提供良性的宏觀環境,使市場經濟得到正常運行和均衡發展的過程。
政府的宏觀調控主要表現為:國家利用經濟政策、經濟法規、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對市場經濟的有效運作發揮調控作用。
2.特徵:
(1)、調控的主體為國家。與微觀經濟管理行為不同,宏觀經濟調控與主體是國家而不是具體的經濟活動主體。
(2)、調控的主要方式主要表現為經濟政策,它是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法律制度化表現,是一種「政策性法律」。
(3)、調控的效力多為引導和鼓勵。由於宏觀經濟調控多以政策性出現,政策的效力是在於引導和鼓勵,而不是在於強制執行或者加以處罰。
(4)、調控以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為出發點和歸結點,體現出綜合性
3.基本原則:
(1)、國家統一決策原則
凡是關於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決策應當統一歸屬於國家的權利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在擬定關於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或者行政法規後應當報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表決通過後實施。
(2)、社會經濟發展總體平衡原則
市場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而宏觀經濟調控則是要解決這種不平衡。
(3)、協調原則
(4)、引導鼓勵原則
(5)、預期原則

『肆』 膨脹紋對公務員體檢有沒有影響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公務員體檢標准:
第一部分 人民警察職位

第一條
單側裸眼視力低於4.8,不合格(國家安全機關專業技術職位除外)。法醫、物證檢驗及鑒定、信息通信、網路安全管理、金融財會、外語及少數民族語言翻譯、交通安全技術、安全防範技術、排爆、警犬技術等職位,單側矯正視力低於5.0,不合格。
第二條 色盲,不合格。色弱,法醫、物證檢驗及鑒定職位,不合格。
第三條
影響面容且難以治癒的皮膚病(如白癜風、銀屑病、血管瘤、斑痣等),或者外觀存在明顯疾病特徵(如五官畸形、不能自行矯正的斜頸、步態異常等),不合格。
第四條 文身,不合格。
第五條 肢體功能障礙,不合格。
第六條 單側耳語聽力低於5米,不合格。
第七條 嗅覺遲鈍,不合格。
第八條 乙肝病原攜帶者,特警職位,不合格。
第九條
中國民航空中警察職位,身高170-185厘米,且符合《中國民用航空人員醫學標准和體檢合格證管理規則》IVb級體檢合格證(67.415(c)項除外)的醫學標准,合格。
第十條
海關海上緝私船舶駕駛職位、海上緝私輪機管理職位、海上緝私查私職位、出入境邊防檢查船舶駕駛職位,還需執行船員健康檢查國家標准和《關於調整有關船員健康檢查要求的通知》(海船員[2010]306號)。

第二部分 其他職位

第十一條
色弱,口岸現場旅客檢查職位、海關貨物查驗職位、測繪及地圖印刷方面職位、醫學檢驗職位、紡織品檢驗監管職位、儀器檢驗監管職位、化妝品檢驗監管職位及動植物檢疫職位,不合格;色盲(單色識別能力正常者除外),外交部門職位、機電檢驗監管職位、化工產品檢驗監管職位、化礦產品檢驗監管職位、煤礦安全監察執法職位及登輪檢疫鑒定職位,不合格。
第十二條 肢體功能障礙,煤礦安全監察執法職位、登輪檢疫鑒定職位、現場查驗職位及海關貨物查驗職位,不合格。
第十三條 雙側耳語聽力均低於5米,機電檢驗監管職位、化工產品檢驗監管職位、化礦產品檢驗監管職位、動物檢疫職位及煤礦安全監察執法職位,不合格。
第十四條
嗅覺遲鈍,食品檢驗監管職位、化妝品檢驗監管職位、動植物檢疫職位、醫學檢驗職位、衛生檢疫職位、化工產品檢驗監管職位及海關貨物查驗職位,不合格。
第十五條
傳染性、化膿性或滲出性皮膚病,醫學檢驗職位、衛生檢疫職位、食品檢驗監管職位、化妝品檢驗監管職位、動植物檢疫職位、化工產品檢驗監管職位及口岸現場旅客檢查職位,不合格。
第十六條
中國民航飛行技術監管職位,執行《中國民用航空人員醫學標准和體檢合格證管理規則》的Ⅰ級(67.115(5)項除外)或Ⅱ級體檢合格證的醫學標准。
第十七條 水上作業人員職位,執行船員健康檢查國家標准和《關於調整有關船員健康檢查要求的通知》(海船員[2010]306號)。

《公務員錄用體檢特殊標准(試行)》操作說明

1、體檢醫院與醫務人員在體檢前應明確需要按照《公務員錄用體檢特殊標准(試行)》執行的職位及項目。
2、體檢應在獨立場所進行,要保持安靜,減少外界干擾。人民警察體檢要做到封閉式體檢。
3、考生體檢前,必須詳細填寫報考職位。
4、《公務員錄用體檢特殊標准(試行)》中的所有體檢項目均不進行復檢。
5、佩帶隱形眼鏡的考生在眼科檢查前應先摘掉隱形眼鏡,再進行視力檢查。義眼者應向眼科醫生講明。
6、色覺檢查:必須由專科護士或醫師檢查。用俞自萍等人編印的《色盲檢查圖》,或空軍後勤部衛生部編印的《色覺檢查圖》,檢查時考生雙眼以距離圖面60-80cm為標准,不得使用有色眼鏡,考生須在3-5秒內讀出顏色名稱。
7、單色識別能力檢查方法:⑴ 檢查者從紅、黃、綠、藍、紫各種顏色中任選出一種讓考生識別,在3-5秒內讀出顏色名稱。⑵
檢查者任意講出一種顏色名稱,讓考生在3-5秒內從紅、黃、綠、藍、紫各種顏色中找出該種顏色。以上兩種方法也可交替進行。
8、色弱者不合格的職位,色盲者也不合格。
9、嗅覺檢查:用醋、酒精、水三種,全能辨別者為正常,能辨別1-2種為遲鈍,三種均不能辨別者為喪失。
10、嗅覺遲鈍者不合格的職位,嗅覺喪失者也不合格。
11、只有特警職位才可進行乙肝表面抗原檢查。
12、文身:是指皮膚刺有「點、字、圖案」,或雖經手術處理仍留有明顯文身瘢痕。
13、肢體(包括脊柱)功能障礙:是指因各種原因造成肢體殘缺、畸形、麻痹等,以致引起永久性人體運動功能不同程度的受限。
14、本體檢標准中有關數值的表述方法:凡用「低於…」詞表述的,不含該數值本身。
更多詳情請進江西人事考試網:
http://jx.offcn.com/?wt.mc_id=tq10383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伍』 高中政治的通貨膨脹,緊縮的含義和怎麼解決

通貨膨脹是物價水平普遍而持續的上升。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通貨膨脹呢? (一)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過度增長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貨物",按照凱恩斯的解釋,如果總需求上升到大於總供給的地步,過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價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總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的具體原因。 (二)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成本或供給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貨膨脹,即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又稱為供給型通貨膨脹,是由廠商生產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造成成本向上移動的原因大致有:工資過度上漲;利潤過度增加;進口商品價格上漲。 ⑴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 工資推動通貨膨脹是工資過度上漲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動價格總水平上漲,工資是生產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資上漲使得生產成本增長,在既定的價格水平下,廠商願意並且能夠供給的數量減少,從而使得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 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上,工資率完全由勞動的供求均衡所決定,但是在現實經濟中,勞動市場往往是不完全的,強大的工會組織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資過度增加,如果工資增加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則提高工資就會導致成本增加,從而導致一般價格總水平上漲,而且這種通脹一旦開始,還會引起"工資---物價螺旋式上升",工資物價互相推動,形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工資的上升往往從個別部分開始,最後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⑵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 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是指廠商為謀求更大的利潤導致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與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一樣,具有市場支配力的壟斷和寡頭廠商也可以通過提高產品的價格而獲得更高的利潤,與完全競爭市場相比,不完全競爭市場上的廠商可以減少生產數量而提高價格,以便獲得更多的利潤,為此,廠商都試圖成為壟斷者。結果導致價格總水平上漲。 一般認為,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比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要弱。原因在於,廠商由於 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問題面臨著市場需求的制約,提高價格會受到自身要求最大利潤的限制,而工會推進貨幣工資上漲則是越多越好。 ⑶進口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造成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如果一個國家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賴於進口,那麼,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就會造成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其形成的過程與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是一樣的,如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期間,石油價格急劇上漲,而以進口石油為原料的西方國家的生產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從而引起通貨膨脹。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進的通貨膨脹 在實際中,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並不是單一的,因各種原因同時推進的價格水平上漲,就是供求混合推進的通貨膨脹。 假設通貨膨脹是由需求拉動開始的,即過度的需求增加導致價格總水平上漲,價格總水平的上漲又成為工資上漲的理由,工資上漲又形成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四)預期和通貨膨脹慣性 在實際中,一旦形成通貨膨脹,便會持續一般時期,這種現象被稱之為通貨膨脹慣性,對通貨膨脹慣性的一種解釋是人們會對通貨膨脹作出的相應預期。 預期是人們對未來經濟變數作出一種估計,預期往往會根據過去的通貨膨脹的經驗和對未來經濟形勢的判斷,作出對未來通貨膨脹走勢的判斷和估計,從而形成對通脹的預期。 預期對人們經濟行為有重要的影響,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會導致通貨膨脹具有慣性,如人們預期的通脹率為10%,在訂立有關合同時,廠商會要求價格上漲10%,而工人與廠商簽訂合同中也會要求增加10%的工資,這樣,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單位產品的成本會增加10%,從而通貨膨脹率按10%持續下去,必須然形成通貨膨脹慣性。 編輯本段表現形式 典型表現--物價上漲 一般地說, 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但不能說凡是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2] ①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發行過多,引起紙幣貶值,物價就會上漲。 ②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商品價值量增加,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 ③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 ④政策性調整,理順價格關系會引起上漲。 ⑤商品流通不暢,市場管理不善,亂收費、亂罰款,也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見,只有在物價上漲是因紙幣發行過多而引起的情況下,才是通貨膨脹。 影響生產的成本增加而推動價格總水平上漲,工資是生產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資上漲使得生產成本增長,在既定的價格水平下,廠商願意並且能夠供給的數量減少,從而使得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 通常認為: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通貨膨脹的物價上漲,使價格信號失真,容易使生產者誤入生產歧途,導致生產的盲目發展,造成國民經濟的非正常發展,使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發生畸形化,從而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當通貨膨脹所引起的經濟結構畸形化需要矯正時,國家必然會採取各種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結果會導致生產和建設的大幅度下降,出現經濟的萎縮,因此,通貨膨脹不利於經濟的穩定、協調發展。 ②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通貨膨脹的貨幣貶值,使一些收入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使廣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難以提高。當通貨膨脹持續發生時,就有可能造成社會的動盪與不安寧。 ③對對外經濟關系的影響。通貨膨脹會降低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引起黃金外匯儲備的外流,從而使匯率貶值。盡管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發生通貨緊縮的具體原因各不相同,但從國內外經濟學家對通貨緊縮的理論分析中,仍可概括出引起通貨緊縮的一般原因: 通貨緊縮1、緊縮性的貨幣財政政策 如果一國採取緊縮性的貨幣財政政策,降低貨幣供應量,削減公共開支,減少轉移支付,就會使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出現失衡,出現「過多的商品追求過少的貨幣」,從而引起政策緊縮性的通貨緊縮。 2、經濟周期的變化 當經濟到達繁榮的高峰階段,會由於生產能力大量過剩,商品供過於求,出現物價的持續下降,引發周期性的通貨緊縮。 3、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需求不足 當人們預期實際利率進一步下降,經濟形勢繼續不佳時,投資和消費需求都會減少,而總需求的減少會使物價下跌,形成需求拉下性的通貨緊縮。 4、新技術的採用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由於技術進步以及新技術在生產上的廣泛應用,會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導致商品價格的下降,從而出現成本壓低性的通貨緊縮。 5、金融體系效率的降低 如果在經濟過熱時,銀行信貸盲目擴張,造成大量壞賬,形成大量不良資產,金融機構自然會「惜貸」和「慎貸」,加上企業和居民不良預期形成的不想貸、不願貸行為,必然導致信貸萎縮,同樣減少社會總需求,導致通貨緊縮。 6、體制和制度因素 體制變化(企業體制,保障體制等)一般會打亂人們的穩定預期,如果人們預期將來收入會減少,支出將增加,那麼人們就會「少花錢,多儲蓄」,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物價下降,從而出現體制變化性的通貨緊縮。 7、匯率制度的缺陷 如果一國實行釘住強幣的聯系匯率制度,本國貨幣又被高估,那麼,會導致出口下降,國內商品過剩,企業經營困難,社會需求減少,則物價就會持續下跌,從而形成外部沖擊性的通貨緊縮。 我國存在著嚴重的通貨緊縮,其形成原因是復雜的,既有深遠的全球經濟形勢背景,又受到我國內部因素的多重影響,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對形成我國通貨緊縮局面的主要原因,存在著不同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導致我國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不在國內,而是由國際通貨緊縮的大背景決定的,亞洲金融危機不僅使世界經濟增長率大幅度下降,而且使生產能力大量過剩,需求減少,導致國際商品價格大幅度下降;同時,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為擺脫危機,大幅度貶值本國貨幣,向世界市場低價出口其商品,大大增加了我國商品出口的競爭壓力,而商品出口已成為我國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口的受阻,必然影響我國的需求,因而出現了通貨緊縮。 更多的學者認為,外部沖擊只是一個誘因,導致我國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只能在國內尋找,而且要從總量、結構和體制等角度去尋找。我國正處於制度變遷和轉型時期,由於原來的穩定預期被打破,居民的消費行為變的更為保守,都在推遲消費需求,而現實消費需求的不足則會使商品變的過剩;我國多年來盲目投資,重復建設,形成了極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生產結構,而低水平生產能力的大量過剩,必然造成眾多產品供大於求,引起物價下降,出現通貨緊縮;面對通貨緊縮局面的慢慢形成,由於缺乏經驗,貨幣政策調整的滯後,加劇了通貨緊縮的形成。 影響 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都屬於貨幣領域的一種病態,但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的危害比通貨膨脹更嚴重。首先,通貨緊縮會加速經濟衰退。由於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必然使人們對經濟產生悲觀情緒,持幣觀望,使消費和投資進一步萎縮,加速經濟的衰退。其次,物價的下降會使實際利率上升,企業不敢借款投資,債務人的負擔加重,利潤減少,嚴重時引起企業虧損和破產。由於企業經營的不景氣,銀行貸款難以及時回收,出現大量壞賬,並難以找到贏利的好項目,經營也會出現困難,甚至面臨「金融恐慌」和存款人的擠提風險,從而引起銀行破產,使金融系統面臨崩潰。再次,經濟形勢的惡化與人們的預期心理相互作用,會使經濟陷入螺旋式的惡性循環之中。同時這種通貨緊縮還會通過國際交往輸出到國外,而世界性的通貨緊縮又會反過來加劇本國的通貨緊縮局面。治理 由於通貨緊縮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並非由單一的某個方面的原因引起,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混合性通貨緊縮,因此治理的難度甚至比通貨膨脹還要大,必須根據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進行認真研究,才能找到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下面以我國存在的通貨緊縮為例,提出治理通貨緊縮的一般措施,包括兩個方面: (一)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要治理通貨緊縮,必須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政府公共支出,調整政府收支結構。對具有極大增長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實行稅收優惠,盡可能地減少對企業的虧損補貼以及各種形式的價格補貼,利用財政貼息的方式啟動民間投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其資金投向社會急需發展的基礎設施領域,在繼續增加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以及退休人員工資的基礎上,更要把增加農民和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當作一間大事來抓。總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要在加大支出力度的基礎上,優化財政收支結構,既要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又要增加有效供給。 通貨緊縮既然是一種貨幣現象,那麼治理通貨緊縮,也就必須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以滿足社會對貨幣的需求。增加貨幣供給的方式不外乎從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兩個方面著手。作為中央銀行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貨幣政策工具,影響和引導商業銀行及社會公眾的預期和行為。在通貨緊縮時期,一般要降低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從社會主體手中買進政府債券,同時採用一切可能的方法,鼓勵商業銀行擴張信用,從而增加貨幣供給。具體操作要根據造成貨幣供給不足的原因,靈活掌握。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運用,是治理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的主要政策措施,但由於貨幣政策具有滯後性的特點,而且在通貨緊縮時期,利率彈性較小,因此財政政策的效果一般比貨幣政策更直接有效。 (二)加大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 市場經濟是在全社會范圍內由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但實踐證明它是最優的,政府對「市場缺陷」的矯正,必須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受到約束,否則,對經濟的破壞作用是巨大的。反思我國通貨緊縮局面的形成,無不跟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有關,像國有企業大量虧損,失業現象嚴重,重復建設造成經濟結構的扭曲,短缺與無效供給的並存以及政府部門的腐敗,效率低下等都與政府對市場的不信任,對市場的過度干預緊密相連。因此,要想盡快走出通貨緊縮的困境,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的轉制工作,甩掉國有企業的沉重包袱,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使其真正發揮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完善市場經濟所需要的科技、教育、住房、衛生、醫療、社會保障制度。

『陸』 關於抗戰時期國統區通貨膨脹的情況(越詳細越好)

通貨膨脹在平常時期雖有發生,但不像非常態的大規模戰爭時期,幾為一必然現象,無論什麼性質的政權,都不可避免地遭到通貨膨脹的困擾。以抗日戰爭時期為例,不僅國民黨統治區如此,日偽淪陷區如此,中共根據地也是如此。以往學術界更多的是揭露國統區的通貨膨脹及其惡果,而對中共抗日根據地區域的貨幣金融只是頌揚其偉大作用,對通貨膨脹卻有意無意避之不談,這無疑是政治意識形態與學術研究混為一談的結果。這種態度表面上似乎高唱了共產黨的贊歌,實際上恰恰掩蓋了中共根據地發展的艱巨性、復雜性,將一個革命難題變得不費摧毀之力。本文以晉冀魯豫邊區為例,對中共抗日根據地的貨幣發行、通貨膨脹及其調控做一初步考察。
晉冀魯豫邊區的通貨膨脹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38-1942年,通貨膨脹初顯。1938年晉東南各級政權以輔幣為主的貨幣發行,起到了活躍金融的作用,但尚未占據市場主流,沒有足夠的力量統一根據地貨幣,因而還談不上對根據地物價產生多少影響。1939年冀南銀行成立,確立以冀鈔為本位幣,統一所屬各區貨幣,發行量持續增加, 1942年的貨幣發行指數為1940年的1.08倍,物價指數上漲接近3倍,通貨膨脹初露端倪。通貨膨脹之所以發生,一是根據地軍費開支過大,財政收支不平衡,財政透支比例很高,達到貨幣發行的50%-80%;二是1940-1942年為根據地軍事斗爭最為困難的時期。在日軍掃盪下,根據地面積急劇壓縮,減少了冀鈔的流通范圍和使用人口,冀鈔流通密度加大,冀鈔貶值勢成必然。不過,這一階段通貨膨脹尚不嚴重,發行總量還不算大,沒有出現大面值鈔票,物價也比較平穩。這一情況,與中共政權對紙幣發行的態度有關,它一開始便把緊縮貨幣發行,防止通貨膨脹作為一個重要問題來看待。第二階段為1943-1944年,通貨急劇膨脹。1943年的貨幣發行指數和物價指數分別比1942年上漲2.3倍、6.5倍,1944年分別比1942年又增加了9.32倍、15.3倍。在此期間,盡管財政透支比例有所降低,1943年財政透支占當年發行總額的比例下降到25.1%,但透支絕對量仍大幅度上升。而冀鈔發行開始放手,發行量猛增,與財政透支雙管齊下,形成對市場強有力的沖擊。另外,銀行大量發行本票(一種信用憑證,承諾在一定時間地點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受款人),1000元本票最先流入市場,造成群眾對冀鈔的心理恐慌,公營商店、部隊、機關爭相搶購物資,致使冀鈔信用跌落,物價急劇上升。第三階段為1945年,通貨膨脹轉趨平緩。1945年冀鈔發行量是1944年的3.26倍,但物價指數明顯下降,僅為1944年的48.4%,冀鈔幣值提高了1倍以上。其原因主要是冀鈔流通范圍擴大。邊區轄區漸次恢復擴大,人口相應增加,大大提高了冀鈔容量,減輕了通貨壓力,形成物價下跌之勢。
總之,1940-1945年,冀鈔發行數額增長了約171倍,年平均增長率為2.08%;同期物價上漲約24倍,平均增長率為1.57%,通貨膨脹現象是極為明顯的。
盡管如此,晉冀魯豫邊區物價增長指數比同期其他根據地和國統區相對較慢。1938-1945年,晉冀魯豫邊區物價指數年增長率為1.98%,晉察冀邊區為2.46%,陝甘寧邊區為3.79%,國統區物為2.77%。也正因為此,冀鈔幣值高於其他根據地貨幣,1943年冀南銀行與友鄰根據地銀行貨幣兌換率分別為:晉西北農民銀行鈔2折,山東北海銀行鈔6折,晉察冀邊區銀行鈔8折。
晉冀魯豫邊區之所以能將通貨膨脹控制到如此程度,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首先是財政上開源節流。如實行精兵簡政比較突出,1942年全邊區直屬機關人員減少2/3,脫產人員減至1.5萬人,節約了大量經費。各級黨政機關部隊還自力更生,開展大生產運動,達到糧食部分自給。這樣以來,財政赤字有所控制,到1945年底,冀透支鈔總額僅占發行總額的12.8%,如此低的透支比例在戰爭年代頗不容易。其次,開展邊沿區工作,減少內地通貨壓力。有的屬於取得軍事政治優勢,變偽聯銀券市場為冀鈔市場;有的則是在敵方軍事政治占優勢的地區展開活動,削弱偽聯銀券,推廣冀鈔。再者,實物供給制。邊區政府把原來劃撥軍費,由軍隊供應部門直接到市場購買,改為公營商店負責采購供應。公營商店在購銷中掌握物資,按計劃撥給軍隊部門,既保證了軍需,又增強了公營商店對物資的掌控能力,將根據地內最大的一部分消費控制起來,使它和市場很少聯系,從而避免了把數目巨大的紙幣直接投放市場。
邊區政府還採取過其他金融措施,一是季節性發行,在收獲季節適當發行部分貨幣,在春夏季節回籠部分貨幣;二是發行公債,吸收社會游資,減少貨幣發行;三是吸收定期存款,回籠貨幣,擴大銀行資金來源。但所有這些措施,都沒有取得明顯成效。因為邊區尚無建立有序的金融市場,單純的金融手段起不到多大作用。

『柒』 請問什麼叫做機關事業單位

所謂國家機關,是指國家為行使其職能而設立的各種機構,是專司國家權力和國家管理職能的組織。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組織。從國家學說上講,國家機關,即國家政權機關,它包括各級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軍隊中的各級機關。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憲法明文確定了共產黨在國家事務中居於領導一切的地位。因此,從廣義上講,中國共產黨的各級機關應納入國家機關的范圍。
編輯本段包含機構
包括: 1. 立法機關 2. 警察機關 3. 檢察機關 4. 權力機關 5. 司法機關 6. 行政機關 或者 1.中國共產黨機關 2.人大機關 3.行政機關 4.政協機關 5.審判機關 6.檢察機關 7.民主黨派機關 某市機關單位舉例: 市政府辦公廳 市國資委 人民銀行 市法制辦 市金融辦 市物價局 市旅遊局 市政研室 市電業局 市供銷社 市信訪局 市扶貧辦 市工農辦 市岳城水庫局 市煙草專賣局 市保密局 市地震局 市氣象局 市郵政局 市優化辦 市葯監局 市商務局 市傳輸局 市檔案局 市河務局 市紅十字會 市廣電局 市政公用局 市畜牧局 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市殘聯 市質監局 市人防辦 市國稅局 市地稅局 市房管局 市農業局 市工商局 市人事局 市府管理局 市無管分局 市發改 市教育局 市規劃局 市財政局 市衛生局 市建設局 市城管局 市外事辦 市環保局 市國土局 市水利局 市勞動局 市林業局 市民宗局 市安監局 市文化局 市民政局 市公安局 市統計局 市審計局 市計生委 市司法局 市監察局 市體育局 市糧食局 市科技局 市中小企業局 市交通局 經濟開發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業單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國務院第252、411號令) 事業單位一般要接受國家行政機關的領導,要有其組織或機構的表現形式要成為法人實體。從目前情況來看,事業單位絕大部分由國家出資建立,大多為行政單位的下屬機構,也有一部分由民間建立,或由企業集團建立。與企業相比事業單位有以下特徵:一是不以盈利為目的;二是財政及其他單位撥入的資金主要不以經濟利益的獲取為回報。 中國的事業單位在功能上對應國外的是非營利組織(NPO)、非政府組織(NGO),國外的這些組織是社會自治組織,在中國的事業單位和政府的關系比較密切。這種不同點有些是社會制度不同造成的,有的是由於中國的社會自治能力不足造成的。
編輯本段機構分類
類別
事業單位一般是國家設置的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的機構,但不屬於政府機構,與公務員是不同的。大體可以分為"全額撥款"、"參公(即參照公務員)"、"財政補貼"、"自收自支"四類。
全額撥款
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也稱為全供事業單位,也就是全額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是其所需的事業經費全部由國家預算撥款的一種管理形式。 這種管理形式,一般適用於沒有收入或收入不穩定的事業單位;如學校、科研單位、衛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業單位,即人員費用、公用費用都要由國家財政提供。採用這種管理形式,有利於國家對事業單位的收入進行全面的管理和監督,同時使事業單位的經費得到充分的保證。
參公
「參公(即參照公務員)」是一些涉及國家安全,對政策和經濟管理工作有明確輔助作用,以及明顯以社會公益性為屬性的事業單位。
財政補貼
又稱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按差額比例,財政承擔部分,由財政列入預算;單位承擔部分,由單位在稅前列支,如醫院等。 差額撥款單位的人員費用由國家財政撥款,其他費用自籌。這些單位的人員工資構成中固定部分為60%,非固定部分為40%。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差額撥款單位要根據經費自主程度,實行工資總額包干或其他符合自身特點的管理辦法,促使其逐步減少國家財政撥款,向經費自收自支過渡。 鄉鎮醫院的差額撥款一般落不到實處,醫院自身沒有多少收入,不利於人民的身體檢查和疾病治療以及基層醫院內部人員的穩定。希望政府部門能出台相關措施來解決此類問題。
自收自支
自主事業單位又稱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是國家不撥款的事業單位。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作為事業單位的一種主要形式,由於不需要地方財政直接撥款,因而一些地方往往放鬆對它的管理,造成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有不斷膨脹的趨勢。

『捌』 大夫您好,我市機關工作人員,近幾年經常出現頭疼,表現為大腦向外膨脹那種疼;睡眠不好,時間稍長一些就

問題分析:
你好,應該檢查頭部的CT,血常規的內容,可以用尼美舒利、布洛芬、撲熱息痛等葯物對症治療,

意見建議:
如果嚴重且反復發作應到醫院就診,查明病因後治療原發病才可達到治癒目的。

『玖』 諾諾島什麼是機關柱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產生

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開始產生,國家也隨之出現。在奴隸社會,國家形式是以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政體。王是最大的奴隸主,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王同各級奴隸主依靠國家行政、、刑罰、監獄等對廣大奴隸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周武王滅商以後,我國歷史進入封建領主制社會。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分土封侯制。周王是最高統治者,既是中央的首領,又是諸侯的共主。周王以下實行分封制,形成一種壓在廣大勞動人民頭上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寶塔式的統治,並且世卿世祿。平王東遷以後,王室衰微,諸侯坐大,出現了春秋五霸迭興。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封建領主制經濟解體,封建地主制經濟萌芽,戰國時期各國先後進行了變法,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上取消了世卿世祿和分土封侯制,逐步建立起了以職官制度為特點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國君起初稱侯,戰國中期以後,相繼稱王。國君之下,由相和將分掌政治和軍事。相之下,有御史、執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職,分掌兵刑錢谷等。地方則逐步實行郡縣制,郡守、縣令(長)均由國君任免。縣下有鄉、里等基層組織。這是一套正在形成中的以地主豪紳為基礎的新的封建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標志著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即封建地主制社會的開始。秦始皇以原有的制度為基礎,建立起了以地主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有以下幾個內容:

(1)制。確定最高統治者的名號為,嬴政自稱始,總攬國家大權。

(2)三公九卿制。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稱為「三公」,分別幫助處理全國政事、監察百官和管理軍事。「三公」之下還設有「九卿」,分別掌管各部門的政務。

(3)郡縣制。郡設守、尉、監御史,郡下設縣,縣以下是鄉、里,基層治安叫「亭」。郡縣主要官員均由任免,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的命令。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秦朝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體系,強化了地主階級的國家機器。這種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地主階級用來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工具。但它也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新發展,在當時及以後相當長時期內,對保衛、鞏固統一,對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發展,都起過一定作用,對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以後的各個朝代,基本上都是沿襲了這套制度。清末維新志士譚嗣同慨然寫道:中國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何謂秦政?就是君主專制統治。這種政治,是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漢高祖劉邦建漢之初,中央繼承秦制,之下設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則實行「郡國並行制」,即一方面設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建立諸侯國。諸侯國後來逐漸成為割據一方的地方勢力。文帝、景帝時,為消除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把齊國分成六個小王國,把淮南國分為三個小王國,以削弱其力量;景帝晁錯「削藩」的建議,削減了幾個諸侯王的封區,導致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下令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權,又減縮諸侯王的統治,降低王國官職的等級,使之成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基本上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的弊病,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漢武帝時,又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有:

(1)改革中樞體制。A.建立中朝。為削減丞相權力,由身邊的較低級的親信官吏和侍從人員組成「中朝」,形成一個宮內決策,也稱為「內朝」。依靠內朝,削弱相權。B.設置刺史與司隸校尉。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把全國劃為13個州,各州設刺史一人,定期巡視所部郡國,監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強的行為,保證中央政令的貫徹。在首都所在地設司隸校尉,糾察京師百官。C.《推恩令》與《附益法》。將諸侯國越分越小,不許諸侯王招結賓客,削減諸侯國的力量。D.加強法制。增補《漢律》,重用「酷吏」。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

(2)建立侍從軍和禁衛軍。西漢前期實行徵兵制,中央沒有長期駐守的。漢武帝著手組建職業兵為侍從軍和禁衛軍。侍從軍主要有三支,就是期門、羽林和羽林孤兒。禁衛軍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約七百人,由八個校尉率領,因稱「八校尉」。

(3)改革財政。漢武帝對財政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以增加財政收入。改革有四個方面的措施:A.改革幣制。禁止私人鑄錢,由國家統一鑄造五銖錢。B.鹽鐵專賣。收鹽、鐵、酒歸官營。C.均輸、平準。均輸法就是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運輸貨物,以謀取利益的政策。平準法就是由國家平抑物價的政策。D.算緡、告緡。算緡就是徵收財產稅。還下令「告緡」,鼓勵告發隱瞞財產不報者。

(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統治。還在長安興辦太學,培養人才,以選拔官吏。

這樣,西漢的中央集權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鞏固。

劉秀建立東漢後,以「中興」漢室相標榜,恢復和發展了西漢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劉秀加強中央集權是西漢武加強中央集權的繼續和發展。

(1)退功臣,進文吏。劉秀給跟隨他打天下的功臣以尊崇的地位,卻解除了他們的實權。選用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國家的人為官吏。

(2)雖置三公,事歸台閣。削弱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權力,加強尚書台的權力。

(3)加強監察制度。恢復和加強御史台、司隸校尉、州刺史三套監察。

(4)集軍權於中央。削弱地方軍權,加強中央的軍權。中央的有四支,在首都有兩支,就是南軍和北軍;在地方上有兩支,即黎陽營和雍營。

漢光武帝劉秀(前6年-57年)

由於士族門閥勢力的膨脹,出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中央集權制的失敗。但在各割據區內,統治者也都實行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完善

隋的統一,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統一。隋文帝即位後著手改革,維新朝政。

(1)三省六部制。在中央方面,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內史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草擬政令、審核政令和執行政令;六部是吏部、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別管理官吏考核任免、戶籍財政、禮儀科舉、軍政、刑法、工程營造等事務。六部長官都叫尚書,歸尚書省管轄。

(2)州縣制。地方的行政,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還加強對地方官的考核,規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3)改革府兵制。將軍戶編為民戶,戶籍改屬州縣管理,和一般民戶一樣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從事生產。從此,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起來,由原來的兵民分離制度成為兵農全一,寓兵於農的制度。

(4)創立了科舉制。隋文帝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地方州、縣學每年推選優秀生到朝廷進行考試,根據成績錄用。隋煬帝時,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的產生。科舉即分科取士,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影響:防止豪強地主把持政治大權,為庶族地主參政開辟了途徑,擴大了地主階級政權的政治基礎。

(5)編制《開皇律》。

唐朝沿用隋制而有所改進,使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完善。

(1)中央與地方官制。在中央,主要為三省、六部、一台、五監、九寺。地方上仍實行州縣兩級制。唐太宗時,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把全國分為十個監察區,稱為道,唐玄宗時分為十五個道 。

(2)府兵制。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制度。府兵的基本單位叫折沖府(又稱軍府),軍府分別隸屬於十二衛和六率。十二衛直接聽命於,六率隸屬於太子。軍府所領的府兵叫衛士。衛士平時從事農業生產,農閑時操練,不納租調,不服徭役,但要輪流到京城宿衛,或到邊境戍守。遇到戰爭要自備衣糧器械,應召出征。領兵將領都是臨時委派,戰爭結束,「兵散於府,將歸於朝」。作用:有利於防止將帥專兵跋扈,40%的折沖府集中在關中一帶,使朝廷擁有雄厚的軍事力量,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3)科舉制。創始於隋的科舉制,至唐朝進一步發展完善,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常舉每年舉行考試,科目主要是明經、進士、明法、明書等。常舉的應考者有兩個來源,一為生徒,即由各級各類學校保送者;二為鄉貢,即經過州縣考試選拔的自學者。應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義,比較容易;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難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徑,因之最受重視。常舉初由吏部主持,後改為禮部主持,常舉考中以後,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必須再經吏部考試(釋褐試)合格,方能授官。制舉是為了搜羅非常人才而臨時設置的考試,不常舉行。所設科目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等一百多種。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應考,錄取者優予官職或提升。科舉制有利於庶族地主參政,進一步擴大了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

(4)法律。唐代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種。《唐律疏義》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安史之亂後,地方割據勢力日益發展,出現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到後周時開始出現走向統一的趨勢。周世宗柴榮進行了改革和南征北伐,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北宋的統一與秦漢、隋唐的統一不同,因為當時還有遼、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權與之並存。為了阻止其它政權的侵擾,防止藩鎮割據局面的再度出現,北宋在權、兵、錢、法等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1)政治制度: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職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副職叫「參加政事」。另設樞密院掌管軍事,設三司掌管財政,這樣相權縮小了,標志皇權進一步提高。 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將擔任地方行政長官的制度;縣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設通判,名為副職,實為互相牽制。

(2)軍事制度: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解除了禁軍將領石守信等人的兵權。把地方精兵編入禁軍,地方只留些戰鬥力低弱的廂軍。禁軍由中央直接控制,屯駐京師,輪流戍守邊地。又創禁軍「更戍法」,使兵將互不熟悉,將不專兵,便於朝廷控制。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

(3)財政與法律:北宋把地方的財政權劃規朝廷設置的轉運使管轄。在各路設提點刑獄掌,凡死刑必須報中央復審核准,權收歸中央。

影響:加強了皇權,消除了分裂割據的隱患。但對武將防範過嚴,官僚不斷增多和缺乏訓練,又釀成了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

北宋中期,王安石以「富國強兵」為宗旨進行了變法,主要內容有「理財」和「整軍」兩大類。但新法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變法運動最後歸於失敗。

元朝結束了五代以來的政權分立局面,實現了全國大統一。但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維護其大一統局面,也採取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中央制度。中央設中書省掌行政、樞密院掌兵權、御史台掌監察。中書省和樞密院的長官後來都由皇太子兼領。另外還設宣政院掌管佛教及吐蕃事務,設通政院掌管驛站,將作院掌管式匠等。

(2)行省制度。元朝地方,主要設有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今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稱為「腹里」,直屬於中書省管。此外,則設有十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各行省的組織均仿中書省,設丞相(但例不常設)、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處理一省的政務,舉凡民政、軍政無不統領。

元朝的行省制,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對後世影響很大。元朝以後,行省的名稱一直沿用了下來。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極端化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獲得高度發展。

(1)行政方面,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銷中書省和丞相,把相權分給六部,還設殿閣大學士,備顧問。在地方,明太祖為加強對地方控制,廢行省,設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和軍政。三司長官互不統屬,直接對負責。影響:丞相的廢除意味著皇權的進一步加強。從體制上保證了君主的絕對權威;明成祖時,形成內閣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權完全由控制。

(2)軍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管兵權,相互牽制。明太祖又創立了衛所制度,各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統由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影響:使兵部、都督府和衛所總兵將官都不能專軍權,軍權集中在手裡。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

(3)監察方面,明太祖改御史台為都察院,作為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與中央機關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三法司」不能決斷的案件,由裁決。為了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反抗,明太祖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設立「東廠」,明朝中期又設立「西廠」,錦衣衛、東廠、西廠都是特務,合稱「廠衛」,明朝還有一種叫「廷杖」的刑罰,即在殿廷杖責官員。影響:使國家權集中在手裡,廠衛的設立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表現。

(4)學校和科舉,明代學校用以培育人才,科舉用以登進人才。學校在中央稱為國子監,又名國學、太學。在地方上的為府、州、縣學。在科舉考試方面,考試分為兩級,低一級的是鄉試,高一級的是會試和殿試。考試的內容是儒學的四書、五經,應考者不許發揮獨立見解,文體為「八股文」。影響:八股取士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加強了封建君主專制。

(5)《大明律》和《大誥》。修訂法律,嚴刑峻法。

清朝沿襲明朝政治制度又有所改革,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1)中央制度。清初仍以內閣作為的中央,但權力愈來愈小。內閣之外又設有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軍國大事。康熙時設南書房分內閣之權。雍正時推行奏摺制度,內閣之權更為削弱。雍正七年成立軍機處,此後,一切機密大政均歸軍機處辦理,成為執政的最高權力機關。但軍機處無定員,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的地位,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的制度上的規定,只是奉旨辦事,更有利於集權。中央有六部分管政事,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全稱「三法司」,審理重大案件。另設理藩院管理少數民族事務。設內務府管理皇家事務,以大臣統領,排除了宦官對皇權的干擾。

清聖祖玄燁(1662-1722在位)

(2)地方制度。在地方上分省、道、府、縣四級。省的最高官員為總督和巡撫,合稱督撫。大致兩三省設一總督,每省設一巡撫。督撫以下各省設承宣布政使管民政、財政,設提刑按察使管刑獄。省下為道,道下為府,府下為縣。

(3)邊疆制度。在東北地區,盛京為陪都,設戶、禮、兵、刑、工五部,另設奉天府,掌盛京地方之事。在盛京、吉林、黑龍江各設將軍一人掌軍政。在外蒙古地區,實行扎薩克制,即盟旗制度。在青海、新疆、西藏,設辦事大臣。

(4)兵制。清朝的主要有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是清入關前原有的部隊,定都北京兵,把八旗兵分成京營和駐防兩大部分,各有十餘萬人。京營保護和拱衛京師,駐防坐鎮地方。綠營兵是清兵入關後改編和新招的漢人部隊。配合八旗兵駐扎北京和各省,約有六十萬人。二者交叉分布,在全國構成軍事控制網,既便於防禦和鎮壓人民的反抗,又便於八旗兵監督和控制綠營兵。

(5)思想統治。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加強思想統治。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自建立之始,就在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中不斷地發展變化。一方面,地主階級為了加強對農民階級的剝削和壓迫,要不斷地強化國家機器,改變它的統治手法,歷代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首先在於此。另一方面,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促使其強化國家機器。

從全國來說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歷代都是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權力。體現在:(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即財源由中央壟斷。為達到對全國財權的控制,歷代封建王朝採取多種措施,一方面將農民固著在土地上,以保證農業稅收的來源。如西漢編戶制度:東漢及一些朝代核實全國田畝,隋唐在中央設戶部,管理財政等事宜。另一方面加強對鹽、鐵、銅、錢幣等重要資財的管理。如漢武帝時的鹽鐵專賣。(2)剝奪地方事權,官吏自帝出。(3)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總攬兵權(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文化專制主義。

從中央來說是與大臣的矛盾,加強的權力,削弱丞相的權力。秦漢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為首,百官隸屬於,協助處理政務;西漢武帝時設置中朝,東漢劉秀時「雖置三公,事歸台閣」;隋唐的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永樂朝創設內閣,至清朝又設軍機處,這一變化反映皇權已達頂峰。從宰相制度的變化之中,我們看到:通過對相權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種大權集中到自己手中,從而有效地實行君主專制。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從本質上來說是地主階級用來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工具。但在客觀上對維護祖國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元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制度漸趨衰落。早期的民主啟蒙思想也在潛滋暗長。明後期,思想家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他揭露道學的虛偽。他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李贄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的色彩。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激烈批判的要數明末清初的黃宗羲,他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最終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的是辛亥革命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