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環境整治扶貧

環境整治扶貧

發布時間: 2021-02-28 04:10:01

Ⅰ 我國農村扶貧治理結構包括哪些部分

一、農村合作式反貧困治理結構的涵義、構成與優勢:

要構建農村合作式反貧困治理結構,包括四大核心要素:

1、明確貧困治理目標及戰略任務,形成科學的治理路徑和導向;

2、構建貧困治理體系,包括政府機構的組織管理體系、社會主體的輔助參與體系、貧困農戶的參與接受體系,形成科學的組織體系和運作系統;

3、健全貧困治理機制,包括對象識別、資金投入、項目選擇運營、監督評價機制等,形成科學的運作傳導機制;

4、完善貧困治理政策法規體系,形成科學的制度規范和激勵引導。

上述四個要素彼此相互關聯、相互推動。

二、農村合作式反貧困治理結構與政府扶貧機構主導下的反貧困治理結構相比,具有突出的特點和優勢:

1、強調多元反貧困主體的分工合作、功能互補。

既強調發揮政府的主導功能,突出政府在計劃決策、引導示範、組織協調、資源投入、培訓農戶、政策制定、監督評價等方面的功能優勢;又強調發揮貧困農戶的主體功能,依託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和各類農民合作組織的培育,提高貧困農戶的自組織能辦;增強其參與扶貧開發功能,特別是在貧困對象識別、扶貧項目選擇運營、扶貧資源管理、扶貧效益評價等方面的參與功能;而且,強調發揮非政府扶貧組織、骨幹企業、社會團體等的輔助功能,突出其在扶貧資源投入、貧困農戶培訓、扶貧項目運作等方面的功能優勢。

2、強調行政機制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

既要發揮政府的行政管理機制在扶貧開發中的組織、帶動、協調、約束功能,更要立足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發揮市場機制在扶貧開發中的調節功能,特別是在產業化扶貧工作中,積極發揮龍頭企業、各類經濟合作組織等市場主體的帶動脫貧功能,使政府的政策優勢、資源優勢和市場主體的資本投入、技術服務、生產經營、市場開拓優勢結合起來,以經濟利益為紐帶,在各類市場主體和貧困群體之間建立合作雙贏的長效脫貧機制。

3、強調自上而下治理鏈條與自下而上治理鏈條的有機對接。

既強調依託各級扶貧系統進行自上而下的扶貧開發活動,又強調調動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和貧困農戶的參與積極性,打造更加順暢、充分的信息傳遞共享機制,更加高效、科學的計劃決策機制,更加寬廣的資源投入機制,更加規范的監督管理機制,充分調動不同層級、不同領域貧困治理主體的積極性,實現治理鏈條的無縫對接。

三、立足合作式反貧困治理結構,創新治理機制。

1、創新扶貧對象識別機制,減少扶貧資源的錯配和漏出。

①結合扶貧標准上調,完善貧困人口的統計識別工作。

⑴完善扶貧機構的統計監測機制。通過逐戶摸底,規范農村貧困家庭的收入核算機制,並對貧困人口進行逐一登記造冊,建檔立卡,形成縣、鄉、村三級貧困人口檔案資料庫,搞好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的有效銜接,確保有生產能力和意願的貧困戶都能得到有效扶持。

⑵完善群眾參與識別機制。最大限度地避免村幹部操控貧困人口認定的「內部人控制」現象,大力規范農戶申請、民主評議、公示審批、調查登記等關鍵環節,將扶貧對象選擇納入群眾監督視野。

⑶強化動態管理機制,通過有效跟蹤,做到「應進則進,應退則退」。

②適時調整貧困縣、貧困村的認定資格,下放調整權。

為實現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及時動態調整,建議將調整權下放給省級扶貧辦,由它們定期對重點縣進行重新評定或調整,這是因為各省扶貧辦更了解區域各縣的發展狀況,更容易破解重點縣資格認定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國務院扶貧辦可以重點調控貧困縣總量及其大區域分布,對各省調整情況進行備案、監督和審核。

而且,為真正識別出需要幫扶,又具有脫貧潛力的貧困村,應採取「自薦」和「聯評」相結合的認定方法,適度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即首先由自認為困難的村報名參與篩選,然後由扶貧辦和農辦、財政廳、農行、信用聯社等相關職能部門聯合起來,進行考察、評比、選擇。

2、創新扶貧資金投入機制,拓寬渠道、加強整合。

①建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

切實落實「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都必須把扶貧開發投入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並逐年有所增加」的有關規定,中央財政扶貧投入增幅不低於一般支農投入力度,省級財政扶貧投入要提高配套比例。而且,積極完善財政扶貧資金的分配機制,按照分類指導、區別對待的原則,總體上向連片特困地區進行傾斜。

②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取消貧困地區公益設施建設的配套資金要求。

為增強貧困地區的投入建設能力,應加大一般性財政轉移和專項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特別是由於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發展中,常常要求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自籌配套資金,但貧困地區財力薄弱,很難滿足配套要求。因此,建議國家逐步取消貧困縣乃至連片特困地區的自籌資金要求,通過加大上級財政投入,協調銀行政策性信貸、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等多元渠道,彌補資金缺口。

③加強專項扶貧與行業扶貧的資源整合。

實現扶貧辦與行業部門的合理分工,將專項扶貧資金重點用於扶貧產業培育及產業設施建設、貧困農戶培訓和轉移就業、異地搬遷扶貧等領域,而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則更多依靠相關行業職能部門的資源投入。應強化地方領導一把手負責制,由一把手牽頭制定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規劃,協調各部門的項目規劃、資金安排,以縣為單元,加強資源整合,在貧困地區集中力量實施一批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工程,加快區域性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解決貧困地區發展的瓶頸制約。

④完善信貸扶貧激勵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規模。

完善貸款貼息、稅費減免、定向補貼、增量獎勵等優惠政策,調動金融機構的扶貧積極性,研發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的更加靈活、適用的信貸產品和信貸管理方式,積極探索群眾互保、公務員擔保、企業擔保、財政資金擔保等多種擔保方式,降低貧困農戶的信貸門檻。在貧困地區優先培育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擴大貧困村村級互助金試點規模,完善小額信貸扶貧到戶形式。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並健全其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訂單農業,在貧困村建立產業基地,為貧困農民提供技術、市場、信息服務,優先吸納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優先收購貧困農戶的農副產品等方式,帶動貧困農戶實現穩定增收。

⑤拓寬社會主體的扶貧渠道。

引導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黨員幹部、個體經營者、經濟發達地區等多元主體參與扶貧開發,為他們進入貧困地區搭建平台,創造良好政策和社會環境。開展多形式的扶貧幫困活動,如大力支持各級團組織和婦聯組織開展希望工程,溫暖援助農村貧困單親母親等公益活動,引導社會各界人士和志願者到貧困地區開展服務,繼續動員和組織高校畢業生開展「三支一扶」活動等。

3、創新扶貧項目選擇、運營機制,提高項目瞄準率。

①在項目選擇上。

應走出扶貧辦掌握項目選擇權的誤區,充分發揮貧困農戶、扶貧龍頭企業、扶貧互助社等主體功能,政府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監督、保障扶貧效益惠及「真貧」上;

②在項目運營上。

適當降低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准入門檻;改變非貧困戶排擠貧困群體的狀態,確保最困難的農戶優先得到有效扶持,確保貧困農戶享受的政策優於一般農戶。而且,注重發揮貧困農戶互助組織的運營主體功能,提高分散農戶的組織化程度,提高參與式扶貧效益;

③在項目監測評估上。

注重發揮貧困農戶的評價功能,強調扶貧效益而非扶貧資金是否進村入戶,通過資金委託經營、合作分紅等形式,創新扶貧資金的使用方式。

4、健全扶貧資金和項目監管機制,提高貧困農戶受益率。

①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監管。

實行專戶管理,封閉運行,不斷創新財政扶貧資金到戶扶持機制,採取項目直補、項目覆蓋、技能培訓、移民搬遷、貸款貼息等方式,使扶貧對象直接得到有效扶持;基礎設施項目確保貧困農戶優先受益;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專業大戶實施的產業化扶貧項目,要建立健全帶動貧困農戶脫貧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

②加強扶貧項目監管。

做好項目庫建設和備案工作,全面推行重大扶貧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在項目督查上,採取專項檢查、重大項目特派督查等靈活多樣的制度安排,強化監管

③加強審計、嚴防違規違紀。

由各級扶貧辦和審計監察部門共同構成監督體系,對扶貧開發項目的執行情況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規范和完善扶貧資金報賬制度、公告公示制度和交接制度。實行到村扶貧項目「直通車」制度,建立「人戶項目資金登記卡」,嚴防擠占、挪用、截留、貪占等違規違紀現象。
來源:http://china.findlaw.cn/

Ⅱ 精準扶貧四個講清楚

問題中的四來個應該是五源個,即精準扶貧五個講清楚。
所謂「五個講清楚」是指:

1.向群眾講清楚扶貧政策。主要是貧困戶識別、退出的標准和程序、貧困戶脫貧「四不」政策(貧困戶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責任、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監管)以及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生態補償、社會兜底、易地扶貧搬遷和危房改造等各項政策。

2.向群眾講清楚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鎮村兩級、扶貧工作隊、結對幫扶責任人對黨建、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環境整治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3.向群眾講清楚村裡的變化。主要是現在與精準扶貧前相比,村裡的水、電、路、訊、房和村民就醫、就學、就業、收入以及村容村貌等變化。

4.向群眾講清楚問題解決的情況。主要是各級各部門對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的解決情況和所做的工作。

5.向群眾講清楚村裡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是村裡今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規劃、發展舉措、發展目標。

Ⅲ 如何做好異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

異地扶貧(搬遷)是指,將生活在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搬遷安置到其他地區,並通過改善安置區的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經濟結構和拓展增收渠道,幫助搬遷人口逐步脫貧致富。

異地扶貧搬遷完成是個大工程,除了完成搬遷工作,成功移居群眾,還有後續一些列的民生工作要跟進並完善。而,如何做好異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工作,讓搬遷群眾生活的更安穩和幸福,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個大方面:

社區內部綜合治理

社區內部綜合治理又包括三方面:社區綜合服務,社區環境管理及治理工作。在社區服務體系方面,要完善配套超市、郵政網點、商業銀行網點,診所或醫院,社區服務及群眾互助服務平台,建立養老和兒童服務設施,形成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在內的民生公共服務綜合體。在社區環境治理方面,物業管理模式可選擇通過聘用物業服務企業實行專業化物業管理或交由街道辦、社區居委會託管、業主自管等方式來實施物業管理。具體內容包括對社區內部的公共基礎設施的維護保養,社區內部車輛停放,秩序安全,日常清潔衛生等工作。在社區環境治理方面,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對社區內違規搭建、亂丟垃圾、違規停放車輛等佔道行為,進行及時管理和查處,必要情況進行懲治。

通過以上三大方面的綜合安置社區治理工作,並形成長效機制,我們一定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完成扶貧搬遷的“後半篇文章”。

Ⅳ 如何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

三步走」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

第一步,走下去摸情況。貧困也得有底子,到底貧在哪裡,問題出現在哪裡,這都需要領導幹部帶頭走下去,去摸清家底,才能准確掌權貧困的狀態,分析出當前扶貧工作面臨的新問題。

第二步,走下去宣傳。扶貧首先就是要讓幹部和群眾有信心,讓幹部帶著好政策走到群眾中去,讓群眾看到在扶貧工作上的過硬措施,因地制宜的政策也能讓群眾更有干勁,主動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
第三步,帶著扶貧責任走到群眾中去。扶貧需要的就是「輸血」和「造血」相結合的方式,幹部要主動擔當,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看待任務,主動投身到扶貧地區,才能和群眾達成一片,共同扶貧。

具體而言,可以採取如下措施:
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落後是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群眾脫貧致富的瓶頸。要加快構建貧困地區外通內聯的交通運輸體系,打通鄉鎮與村、村與村之間的斷頭路、瓶頸路,提高村屯道路硬化率,完善鄉村道路建、管、養、運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群眾行路難、運輸難問題。加強水利建設,加大對貧困地區抗旱水源建設、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全面解決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大力實施貧困地區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提升供電服務水平,切實解決貧困村屯、貧困戶生產生活用電問題。加強貧困地區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光纜入村、入屯、入戶。全力做好貧困戶危舊房改造,切實保障貧困戶基本住房。要以農村污水、垃圾治理為重點,深入推進改水、改廁、改灶、改圈工程,搞好村屯綠化美化,實現農村環境整治新提升。
著力提升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扶貧必先扶智,加快實施教育扶貧工程,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現象代際傳遞。進一步完善貧困家庭學生助學政策體系,落實好定戶、定人教育結對幫扶責任制,確保貧困家庭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輟學。優化貧困地區農村學校布局,統籌發展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全面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在有條件的地方適當集中辦學、集中入學,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和鞏固率。落實貧困家庭「兩後生」職業學歷教育資助政策,實現應補盡補。拓展貧困家庭大學生資助渠道,通過發放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等實現助學全覆蓋。大力開展科技扶貧和文化扶貧,提高貧困農戶的科技、文化素質。實施健康扶貧工程,保障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服務,切實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擴大農村低保范圍,適當提高低保標准,逐步實現低保線與貧困線「兩線合一」,做到應保盡保。大力推進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行動,強化對留守人員的動態管理和「一對一」聯系對接,建立關愛「三留守」人員服務機制,組建關愛互助隊伍,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留守婦女安居樂業、留守老人安享晚年。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Ⅳ 如何實施精準扶貧

「十三五」時期,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必須全力以赴,確保完成。

一、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我國區域發展很不平衡,貧困人口分布在20多個省(區、市),扶貧脫貧必須因人因地施策,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提高扶貧實效。

1、發展特色產業脫貧。支持貧困地區科學制定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鼓勵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特色農產品及其加工業,深入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工程,合理有序開發優勢能源礦產資源。為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實行中央、省、市財政全額返還縣級財政的政策;對片區外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中央財政全額返還縣級財政的政策。

2、引導勞務輸出脫貧。加大勞務輸出培訓投入,繼續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建立和完善輸出與輸入地勞務對接機制,引導農村貧困人口進入家政、物流、養老等領域就業。對貧困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給予政策支持。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有序實現市民化。

3、實施易地搬遷扶貧。編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貧困人口,堅持群眾自願、積極穩妥的原則,因地制宜實行搬遷安置。初步統計,「十三五」時期需異地搬遷的貧困人口約1000萬人。要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各級政府投入力度,創新投融資方式,多渠道籌集6000億元資金,促進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4、實行社會保障兜底政策。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提高貧困地區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把新農合大病保險支付、醫療救助等結合起來,使患大病者得到兜底保障。加大貧困殘疾人健康服務力度。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有效銜接,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

二、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

我國貧困地區多處於中西部、山區和邊陲地帶,自然條件復雜,基礎設施薄弱,必須進一步加強建設,因地制宜解決通路、通水、通電、通網路等問題。

1、加快貧困地區交通、水利、電力和互聯網建設。對連接貧困地區的國家鐵路網、國家高速公路網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要加快推動。對貧困地區重大水利工程和中小水利項目要強化建設。對貧困地區水電開發、農田改造升級、光伏發電工程要大力推進。加大「互聯網+扶貧」力度,加快實現貧困村寬頻網全覆蓋,實施電商扶貧工程,促進貧困地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2、加強貧困地區生態保護、農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環境整治。國家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態工程,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大農村危房改造、農房抗震改造力度。推進貧困村生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農戶改廁、村莊綠化,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支持山、水、田、林、路建設及小流域綜合治理。

3、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對在貧困地區開發水電、礦產資源佔用集體土地的,試行給原住居民集體股權方式進行補償。對財政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一些項目形成的資產,考慮折股量化給貧困戶。

三、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貧困地區與較發達地區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教育、衛生、文化、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上,必須著力縮小。

1、提高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質量。「扶貧需扶智」。要實施教育扶貧全覆蓋工程,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國家教育經費繼續向貧困地區、向基礎教育傾斜,「特崗計劃」「國培計劃」向貧困地區傾斜。在貧困地區率先實行普通高中免學費,建立保障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

2、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以及殘疾人關愛體系。對農村「三留守」和殘疾人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和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幫助特殊貧困家庭解決實際困難。加快建立健全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

3、豐富貧困群眾文化生活。集中實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貧項目,重點是廣播電視服務網路、數字文化服務、鄉土人才培養、流動文化服務等。支持貧困地區挖掘保護、開發利用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和資源。文化事業經費向貧困地區傾斜。

四、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

貫徹扶貧開發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關鍵在落實責任。

1、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對貧困人口規模500萬人以上或貧困發生率15%以上的9個省區,真正把扶貧開發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對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實行扶貧工作「一票否決」。同時,強化督察和問責,完不成年度扶貧任務的對領導幹部進行約談。加強貧困村黨支部建設。

2、強化扶貧開發投入保障。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每年保持較大幅度增長,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涉及民生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國家在貧困地區安排的公益性建設項目,取消縣及縣以下以及西部地區連片特困地區地市級配套資金。整合各類扶貧資源,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鼓勵開發性、政策性、商業性、合作性等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扶貧開發的金融支持,發揮互補作用。發行政策性金融債並給予財政貼息等優惠政策。實施扶貧小額信貸工程。保障扶貧開發用地。加大科技扶貧力度。貧困地區創業創新和服務的人員,在薪酬待遇、公務員錄用、職級調整、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特殊政策。

3、健全東西部協作和黨政機關、部隊、人民團體、國有企業定點扶貧機制。東部地區增加對口幫扶財政投入,啟動實施東部強縣與貧困縣「攜手奔小康」行動。加強並改進黨政軍群部門和單位定點扶貧工作。深入推進中央企業定點幫扶貧困革命老區「百縣萬村」活動。激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自願採取包干方式參與扶貧,落實企業和個人扶貧捐贈稅前抵扣政策。擴大扶貧國際合作。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重點。

Ⅵ 關於農村環境問題的調查報告

當前,環境問題已廣為媒體、公眾關注,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環境保護的精力主要放在城市工業污染的防治上,污染防治的投資幾乎全部投向工業工業和城市,而占國土面積90%以上的廣大農村的環境問題卻長期不為人們所重視。農村環境的加劇和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聽任起繼續發展下去,勢必瓦解農業的基礎條件,這不符合「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目標。因此,在建設新農村這一惠及廣大農民群眾偉大工程的時候,務必重視新農村環境問題。

一、 當前農村環境的主要問題

1、化肥、農葯的不合理使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這種發展主要是依靠化肥、農葯等化學物品投入的大幅度增長,導致土壤有機質降低、肥力下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還會對大氣造成污染,氮素化肥淺施、撒施後往往造成氨的逸失,硝態氮在通氣不良的情況下進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氣態氮而逸入大氣,對大氣造成污染。

農葯在農業生產中因其使用見效快、防治效果高、防治面廣,保證了作物的豐產、增產,因此在全球范圍內被迅速推廣使用。農葯的大量使用還會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物種多樣性減少,使農村本來就較脆弱的農業生態系統更加脆弱。在使用殺蟲劑時,一些農業害蟲的天敵如:青蛙、七星瓢蟲、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蟲鳥,也由於食物鏈的關系或直接毒害而大量死亡,破壞生態平衡。

2、 城市污染向農村轉嫁加速農村的環境污染

隨著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難以治理的企業遷移到農村,給農村環境帶來嚴重污染。由於工廠條件簡陋,設備不完善,使得大量的污水被直接排入河流和路邊灌水渠道,其後果造成了一定的水體污染。一方面,用於灌溉會使農作物生長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使河流中的水生植物及水生動物遭到了滅頂之災。此外,還有很多城市垃圾在郊外農村填埋或堆放,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不僅佔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同時也污染了周圍的水體、土壤和大氣,極大的影響了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

3、 秸稈焚燒污染嚴重

每年的夏、秋季節是農村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時期。每年的農村有大量的秸稈都未被利用。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絕大多數農村利用收割機收割小麥,雖省時省力但留下的麥茬相當高,如不做處理必然對秋季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於是採取焚燒的辦法。秋季、玉米等農作物收獲後,上未乾燥的玉米秸被大量不能燃燒充分,產生大量的煙霧彌散於空氣中,使空氣中的二養化碳、一養化碳濃度急劇升高,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到了傍晚時分,空氣濕度加大、煙霧擴散減慢,全部積聚於低層,能見度大大降低。另外,煙霧還嚴重刺激人們的眼睛和喉嚨,使人流淚、喉嚨、呼吸困難,甚至嘔吐,嚴重時還會導致呼吸道疾病,極大的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4、 農村蓄禽養殖業及相關行業帶來的環境問題

調查數據顯示,養殖一頭牛產生的廢水超過22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養殖一頭豬產生的污水相當餘7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附近地區地下水中的硝酸鹽、氨氮超標;河道水體發臭變黑,富營養化,蚊蠅滋生,嚴重污染周圍的環境。某些作坊主甚至將動物皮釘在門板、板凳上,放到街道上晾曬,將豬毛等動物鬃毛滿街攤曬、氣味難聞,蚊蠅大量聚集。由於這些作坊大多位於居民區,從而嚴重影響了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損害了人們身心健康、惡化了農村環境衛生狀況。

二、解決當前農村環境問題的對策

1、 加強農業科技的攻關和推廣工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大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科研攻關力度,積極推廣先進的耕作制度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葯,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努力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開展生態農業建設是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

2、強化鄉鎮企業環境管理,控制工業污染

鄉鎮工業要適當集中建設,建立工業小區,實行集中管理,集中處理污染。對於不經濟的污染企業要限制其發展;對產業結構不合理、污染排放嚴重、不能實現集中處理污染,或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要關停,逐步在鄉鎮工業企業中推行清潔生產。

3、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利用各種媒體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向農村幹部宣傳環境保護對生態建設的重要性,促使其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保工作的緊迫性;向廣大農民宣傳公益意識、環保意識,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關心環境、個個參與環境保護的氛圍,把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引導廣大農民革除陋習,倡導科學、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幫助農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4、完善政府職能,健全環境管理體系,加強環保執法力度、深度。

完善政府職能,將環境整治與扶貧工作緊密結合,要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管理,應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的法規與標准體系,在已有的法規基礎上,逐步制定、完善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有關的食品技術規范,農葯、化肥、地膜污染防治與環境管理法規標准等,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加強環保隊伍建設,鄉、鎮一級應設有環保機構或專人,提高隊伍的執法能力。

5、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堅持「誰污染、誰付費,誰收益、誰負擔,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不斷拓寬投資渠道,保證穩定有效的環保資金投入。財政政策逐步向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傾斜。另外,還需根據「工業反哺農業」有關精神研究、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體和個人多渠道融資機制,保證穩定有效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投入。農村的環境問題由於其特殊性,如不及早重視和防範將會造成比現在城市環境更復雜、更有害、更難治理和恢復的被動局面。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今天,我們應當積極採取對策,把農村環境問題擺上議事日程,不能重蹈工業化」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環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