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明清時期皇城為什麼貧困戶較多

明清時期皇城為什麼貧困戶較多

發布時間: 2021-02-26 15:05:21

A. 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皇家建築與室內裝飾有哪些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包括彩繪和雕飾。

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的最後一個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古代建築雖然在單體建築的技術和造型上日趨定型,但在建築群體組合、空間氛圍的創造上,卻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明清建築的最大成就是在園林領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園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園林都是最具藝術性的古代建築群。

中國歷代都建有大量宮殿,但只有明清的宮殿——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得以保存至今,成為中華文化的無價之寶。現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於這一時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傑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帶的民居則是中國民居最成功的典範。壇廟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築,目前北京依然較完整的保留有明清兩代祭祀天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國家最高級別壇廟。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壇,至今仍以其溝通天地的神妙藝術打動人心。

明代帝陵在繼承前代形制的基礎上自成一格,清代基本上繼承了明代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藝術成就最為突出者。
以往的建築歷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時期單體建築藝術性的下降而貶低明清建築。實際上,明清建築不僅在創造群體空間的藝術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築技術上也取得了進步。明清建築突出了梁、柱、檁的直接結合,減少了斗拱這個中間層次的作用。這不僅簡化了結構,還節省了大量木材,從而達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築空間的效果。

明清建築還大量使用磚石,促進了磚石結構的發展。其間,中國普遍出現的無梁殿就是這種進步的具體體現。 總之,明清時期的建築藝術並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彷彿是即將消失在地平線上的夕陽,依然光華四射。 明清建築
元朝嚴酷的統治終被推翻,中國又恢復了漢人掌權。但一心想恢復漢唐雄威的明朝皇帝並沒有給中國帶來另一次輝煌——封建制度沒落的頹勢已無法挽回。在明朝,中央集權發展到極點,宰相被廢除,皇帝成為官僚之長。特務政治也發展到極至,東西廠、錦衣衛等特務組織十分發達。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儒學,但此時的儒學早沒有了先秦時的朝氣,其消極因素越來越顯現出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與生產技術的提高,國內外市場的擴大,資本主義在中國萌出了芽。但面對儒學強大的勢力,這芽始終沒萌起來。此時期中國的科技發展出現了最後一個高峰,——近代西方文化開始傳入中國,利瑪竇、徐光啟合譯了《幾何原本》、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宋應星作《天工開物》。明末對農民嚴酷的剝削引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推翻了明朝。清朝統治者南下奪取了革命的果實,延續明之君主獨裁。他們歧視漢人,對漢族實行民族同化政策,但懷柔與高壓並行,鼓勵醉心利碌的奴才思想,且大興文字獄,使學術發展受到阻礙。在經歷了短暫的「康乾盛世」後,國勢陡轉,八旗子弟的弓箭長矛終敵不過洋人的堅船利炮,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被迫終結,進入了災難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在建築方面,明清到達了中國傳統建築最後一個高峰,呈現出形體簡練、細節繁瑣的形象。官式建築由於斗拱比例縮小,出檐深度減少,柱比例細長,生起、側腳、卷殺不再採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頂柔和的線條消失,因而呈現出拘束但穩重嚴謹的風格,建築形式精煉化,符號性增強。官式建築已完全定型化、標准化,在清朝政府頒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則例》,民間則有《營造正式》、《園治》。由於制磚技術的提高,此時期用磚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牆基本都以磚包砌,大式建築也出現了磚建的「無梁殿」。的由於各地區建築的發展,使區域特色開始明顯。在園林藝術方面,清代的園林有較高的成就。 城市建設 1.帝都北京 2.一般城市
明清時期,城市數量迅速增加,都市結構也趨復雜,全國各地均出現了因各種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軍事據點,交通樞紐,而興起的各類市鎮,如景德鎮,揚州,威海衛,廈門等,此時大小城市均有建磚城,護城河,省城府城州城縣城,皆各有規則。現存保存比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牆。它始建於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明隆慶四年(1570年)又加磚包砌,留存至今。

明西安城的西、南兩面城牆基本和唐長安皇城的城垣相同,東、北兩面牆向外擴移了約三分之一。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呈長方形,南垣長4255米,北垣長4262米,東垣長1886米,西垣長2708米,周長約13.7公里。城四面各築一門,每座城門門樓三重:閘樓在外,箭樓居中,正樓最里,為城的正門。箭樓與正樓之間與圍牆連接形成瓮城。在城牆四角各築角樓一座。城牆上相間120米還有敵台(馬面、墩台)98個,台上築有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存物資用。城牆頂部外側還修
有雉諜(垛牆)共5984個,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瞭望用,內側修有女牆無垛口,以防行人墜落,城外有護城河環繞。整個城牆氣勢雄偉,構成一個科學嚴密的古城堡防禦體系。 鍾樓座落在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樓上曾有大鐵鍾一口,每晨擊鍾報時,故名鍾樓。高36米,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原在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1582年)移建於此。鍾樓從下向上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呈正方形,四面開券洞門,由地平至樓頂通高36米。樓深廣各五間,環以迴廊,憑欄四望,可飽覽古城全貌。樓分兩層,三重檐四角攢頂。樓檐四角如鳳展翅,綠琉璃覆蓋的攢頂上為金色寶頂,一層牆壁刷白,顯得雍容華貴,似唐風尤存。 建築組群
此時期建築組群採用院落重疊縱向擴展,與左右橫向擴展配合,以通過不同封閉空間的變化來突出主體建築,其中以北平明清故宮為典型,此時的建築工匠,組織空間的尺度感相當靈活敏銳。

★詳見北京故宮 單體建築
明清建築具有明顯的復古取向,官式建築由於形式上斗拱比例縮小,出檐較短,柱的生起,側腳,卷殺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頂柔和的線條輪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嚴肅,拘謹而硬朗的基調,明代的官式建築已高度標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則進一步制度化,不過民間建築之地方特色十分明顯。但也有極少數特例,如北京故宮線條復雜的角樓。

★明清官式建築詳見北京故宮 飛雲樓在萬榮縣解店鎮東岳廟內,相傳始建於唐,現存者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樓面闊5間,進深5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底層木柱林立,支撐樓體,構成棋盤式。樓體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壯天柱直通頂層。這四根支柱,是飛雲樓的主體支柱。通天柱周圍,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平面正方,中層平面變為折角十字,外繞一圈廊道,屋頂輪廓多變;第三層平面又恢復為方形,但屋頂形象與中層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頂。
飛雲樓體量不大,但有四層屋檐,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給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覺。各層屋頂也構成了飛雲樓非常豐富的立面構圖。屋角宛若萬雲簇擁,飛逸輕盈。此樓樓頂,以紅、黃、綠五彩琉璃瓦鋪蓋,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木材本色,醇黃若琥珀,樓身上懸有風鈴,風盪鈴響,清脆悅耳。
飛雲樓樓體精巧奇特,像這樣造型繁麗的建築在宋元繪畫中出現很多,但實物保存極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價值。 廣西容縣真武閣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建在容縣東門的古經略台上。閣三層,樓層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底層擴展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觀三層檐,歇山頂,高13.20米,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覺比一般樓閣的出檐節奏加快,使得真武閣不象是一座三層建築,倒很像是一座單層建築而有三重屋檐,有強烈的韻律感和動勢,但又較一般重檐建築從容和層次鮮明。再加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全體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氣魄,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中國建築屋頂美的傑作。底層平面比上二層大出很多,也使輪廓更顯生動。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取勝,而以輕靈素雅見長。全閣用了近3000條堅如石制的鐵黎木構件,全部外露木面,一律為灰黑色,三重屋面則是綠瓦灰脊,色調極淡雅柔和。登閣遠望,隔著南岸廣闊的平原,東南山嶺巍然矗立,氣勢雄壯。閣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圍區域觀賞的對象。
在樓層有四、五根金柱,貫穿二、三層,其柱腳懸空,下離二層樓面5至25毫米,形成此建築的一個特點。 宗教建築
現存的佛寺,多數為明清兩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數千座,遍及全國。漢化寺院顯示出兩種風格:一、位於都市內的,特別是敕建的大寺院,多為典型的官式建築,布局規范單一,總體規整對稱。大體是:山門殿、天王殿,二者中間的院落安排鍾、鼓二樓;天王殿後為大雄寶殿,東配殿常為伽藍殿,西配殿常為祖師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門、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稱寺。此外,法堂、藏經殿及生活區之方丈、齋堂、雲水堂等在後部配置,或設在兩側小院中。如北京廣濟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山村佛剎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規整中有變化。分布於四大名山和天台、廬山等山區的佛寺大多屬於此類。明清大寺多在寺側一院另闢羅漢堂,現在全國尚存十多處,尚有新建重者。為了便於七眾受戒,經過特許的某些大寺院常設有永久性的戒壇殿。明、清時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分布地區和華北一帶,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漢族建築風格的影響,有的已相當漢化,但總是保留著某些基本特點,使人一望而知。
此時期中國佛寺建築上出現一種拱券式的磚結構殿堂,通稱為「無梁殿」,如山西、南京靈谷寺、寶華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種殿堂建築。這反映了明朝以來磚產量的增加,使早已應用在陵墓中的磚券技術運用到了地面建築中來。五台山顯通寺內的無量殿為用磚砌成的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的建築,高20.3米。這座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面寬28.2米,進深16米,磚券而成,三個連續拱並列,左右山牆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偉壯觀,是我國古代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無量殿正面每層有七個閣洞,閣洞上嵌有磚雕匾額。無量殿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我國無梁建築中的傑作。
明、清佛塔多種多樣,形式眾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纖細,環繞塔身如同環帶,輪廓線也與以前不同。由於塔的體型高聳,形象突出,在建築群的總體輪廓上起很大作用,豐富了城市的立體構圖,裝點了風景名勝。佛塔的意義實際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規定,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審美對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蘭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帶有自己風格意蘊的塔,民間也造了一些風水塔(文風塔)、燈塔。在造型、風格、意匠、技藝等方面,它們都受到了佛塔的影響。廣勝寺飛虹塔為例介紹。 飛虹塔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廣勝上寺,為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閣樓式琉璃塔。塔身外表通體貼琉璃面磚和琉璃瓦,琉璃濃淡不一,睛日映照,艷若飛虹,故得名。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 天啟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漸變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輪廓。同時模仿木構建築樣式,在轉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額枋的表面雕刻花紋,斗拱和各種構件亦顯得十分精緻。形制與結構都體現了明代磚塔的典型作風。該塔外部塔檐、額枋、塔門以及各種裝飾圖案(如觀音、羅漢、天王、金剛、龍虎、麟鳳、花卉、鳥蟲等),均為黃、綠藍三色琉璃鑲嵌,玲瓏剔透,光彩奪目,形成絢麗繁縟的裝飾風格,至今色澤如新,顯示了明代山西地區琉璃工藝的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金剛寶座式塔是一種群體塔,俗稱「五塔」。它源於南亞次大陸,以佛陀迦耶大塔為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畫中曾有出現。但未被推廣。藏傳佛教大量採用此種五塔形式,作為宇宙模式的一種表徵。除藏、蒙地區外,明清時代華北也修建了一些這類塔。以北京和承德地區為多。北京地區著名的有明代真覺寺塔,清代碧雲寺塔和西黃寺清凈化城塔等。
真覺寺坐落在北京西直門外,始建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為避雍正帝胤禎諱,更名大正覺寺。因寺內建有五塔,故俗稱五塔寺。明永樂年間(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達來到北京,獻上金佛5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圖樣。永樂帝下旨建寺造塔,成化九年依所獻圖樣建成。
金剛寶座塔由寶座和石塔兩部分組成。寶座為7.7米的高台,系磚和漢白玉砌成,分6層,逐層由下而上收進0.5米,外觀莊重。最下一層為須彌座,其上5層,每層是一排佛龕,每個佛龕內刻佛坐像一尊。寶座頂上平台,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層,高約8米,象徵毗盧遮那佛;四角小塔各11層,高約7米許,東塔象徵阿輇佛;南塔象徵寶生佛;西塔象徵阿彌陀佛;北塔象徵不空成就佛。5塔所象徵的佛稱五方佛。各塔均由上千塊預先鑿刻好的石塊拼裝而成。寶座南北正中辟券門,塔內有石階44級,盤旋而上,通向寶座上層平台。台上還蓋有下方上圓琉璃罩。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裝飾。中央大塔刻一雙佛足跡,意為「佛跡遍天下」。五塔寺金剛寶座塔各部分比例勻稱,給人以堅實而不可動搖的印象。
民居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築的代表。它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游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和親和美,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門內外的重要裝飾壁面,絕大部分為磚料砌成,主要作用在於遮擋大門內外雜亂呆板的牆面和景物,美化大門的出人口,人們進出宅門時,迎面看到的首先是疊砌考究、雕飾精美的牆面和鑲嵌在上面的吉辭頌語。通過一座小小的垂花門,便是四合院的內宅了。內宅是由北房、東西廂房和垂花門四面建築圍合起來的院落。封建社會,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卧室。東西兩側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卧室。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 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牆黛瓦,給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喜歡作成「封火山牆」,可以認為它是硬山的一種誇張處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這種高出屋頂的山牆,確實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很好的裝飾效果。
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國黃河中下游的漢民族,1900多年前在戰亂頻繁的年代被迫南遷。在這漫長的歷史動亂年代中,客家人為避免外來的沖擊,不得不恃山經營,聚族而居。起初用當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條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多層的方形或圓形土樓,以抵抗外力壓迫,防禦匪盜。這種奇特的土樓,後來傳布到福建、
廣東、江西、廣西一的帶客家地區。從明朝中葉起,土樓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樓始終是客家人自衛防禦的堅固的樓堡。
此外,我國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總之,民居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法式」、「則例」等條條框框的約束,其中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

B. 明清時期南京城市的規劃特點及影響

明的時候是皇城,劉伯溫設計的,等級最高。清的時候就是地方首府,等級就低了,不可同日而語。

C. 天安門城樓在明清時期象徵什麼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故宮的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也是封建帝王權力的象徵版。天安權門始建於明朝,原名「承天門」,清朝時更名「天安門」。明清時期,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取「九五」之數,象徵著皇帝的尊嚴。天安門城樓氣勢宏大,莊重威嚴,是我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它以傑出的建築成就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D. 關於明清時代

1,君主集權的強化
2 1、明清時代,封建社會由頂峰走向沒落,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但是兩個朝代都重農抑商,錯過了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最佳時機。
2、北京最早是西周時的燕國的都城。自中國金朝起成為古代中國首都——中都。明朝自成祖後開始對北京進行大規模擴建,清朝在延續明北京城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些修繕和擴建。紫禁城是指皇城,也就是皇宮宮殿群及內城牆,大致就是現在故宮的范圍。
3、明成祖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4·沒去過(不算好漢啊~)詩倒是能想起來,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5·長城是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後,下令蒙恬立即修築新的長城,那時他已經統一天下,所以將原有的秦、趙、燕三國長城進行了連接和修復。
6·秦長城西起臨三北(今甘肅山尼縣)東至遼東郡(今遼寧省),明長城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祁連山東麓甘肅嘉峪關。秦長城主要為了防範匈奴,而明長城初期是防禦瓦剌、韃靼,中期是為了鞏固遼東的佔領,後期主要是就防範女真人。
7,跟上一問有點重復吧。
8,個人認為,主要是文化遺產,免得忘記漢人抵抗外族侵略浴血奮戰的歷史。
9,10.專業性太強……幫不了你。

E. 為什麼明清時期中國宮廷建築都用紅黃色

復無論是帝王的住所,制還是佛門凈地,其建築大多是紅牆黃瓦。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學家認為,黃色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尊貴的色彩,因為黃色在五行學說里代表中央方位 ( 中央屬土,土為黃色 )。在唐代,黃色就已被規定為代表皇室的色彩。

到了宋朝,封建帝王的皇宮開始採用黃色的琉璃瓦頂。至明、清兩代,便明文規定只有皇帝之宮室、陵墓建築及奉旨興建的寺廟才准許使用黃色琉璃瓦,其他建築一律不得擅用,而親王、郡王等貴族的住宅只能用綠色蓋頂。

由此可見,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是何等的森嚴。

紅色在我國被視為一種美滿、喜慶的色彩,意味著庄嚴、幸福和富貴。在周代,宮殿建築上普遍採用了紅色,並一直流傳下來。

可見,由於封建帝王的宮殿是最高統治者的活動場所,必須處處顯示皇帝的「至高無上」和「尊貴富有」,所以,其宮殿建築大多採用紅磚黃瓦。寺廟代表佛國世界,也屬於尊貴之列,所以它在建築式樣上多採用宮殿的式樣,在用色上其圍牆也多用紅色或紅黃色。

F. 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皇家建築室內裝飾有哪些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包括彩繪和雕飾。

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的最後一個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古代建築雖然在單體建築的技術和造型上日趨定型,但在建築群體組合、空間氛圍的創造上,卻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明清建築的最大成就是在園林領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園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園林都是最具藝術性的古代建築群。

中國歷代都建有大量宮殿,但只有明清的宮殿——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得以保存至今,成為中華文化的無價之寶。現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於這一時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傑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帶的民居則是中國民居最成功的典範。壇廟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築,目前北京依然較完整的保留有明清兩代祭祀天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國家最高級別壇廟。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壇,至今仍以其溝通天地的神妙藝術打動人心。

明代帝陵在繼承前代形制的基礎上自成一格,清代基本上繼承了明代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藝術成就最為突出者。
以往的建築歷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時期單體建築藝術性的下降而貶低明清建築。實際上,明清建築不僅在創造群體空間的藝術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築技術上也取得了進步。明清建築突出了梁、柱、檁的直接結合,減少了斗拱這個中間層次的作用。這不僅簡化了結構,還節省了大量木材,從而達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築空間的效果。

明清建築還大量使用磚石,促進了磚石結構的發展。其間,中國普遍出現的無梁殿就是這種進步的具體體現。 總之,明清時期的建築藝術並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彷彿是即將消失在地平線上的夕陽,依然光華四射。 明清建築
元朝嚴酷的統治終被推翻,中國又恢復了漢人掌權。但一心想恢復漢唐雄威的明朝皇帝並沒有給中國帶來另一次輝煌——封建制度沒落的頹勢已無法挽回。在明朝,中央集權發展到極點,宰相被廢除,皇帝成為官僚之長。特務政治也發展到極至,東西廠、錦衣衛等特務組織十分發達。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儒學,但此時的儒學早沒有了先秦時的朝氣,其消極因素越來越顯現出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與生產技術的提高,國內外市場的擴大,資本主義在中國萌出了芽。但面對儒學強大的勢力,這芽始終沒萌起來。此時期中國的科技發展出現了最後一個高峰,——近代西方文化開始傳入中國,利瑪竇、徐光啟合譯了《幾何原本》、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宋應星作《天工開物》。明末對農民嚴酷的剝削引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推翻了明朝。清朝統治者南下奪取了革命的果實,延續明之君主獨裁。他們歧視漢人,對漢族實行民族同化政策,但懷柔與高壓並行,鼓勵醉心利碌的奴才思想,且大興文字獄,使學術發展受到阻礙。在經歷了短暫的「康乾盛世」後,國勢陡轉,八旗子弟的弓箭長矛終敵不過洋人的堅船利炮,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被迫終結,進入了災難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在建築方面,明清到達了中國傳統建築最後一個高峰,呈現出形體簡練、細節繁瑣的形象。官式建築由於斗拱比例縮小,出檐深度減少,柱比例細長,生起、側腳、卷殺不再採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頂柔和的線條消失,因而呈現出拘束但穩重嚴謹的風格,建築形式精煉化,符號性增強。官式建築已完全定型化、標准化,在清朝政府頒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則例》,民間則有《營造正式》、《園治》。由於制磚技術的提高,此時期用磚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牆基本都以磚包砌,大式建築也出現了磚建的「無梁殿」。的由於各地區建築的發展,使區域特色開始明顯。在園林藝術方面,清代的園林有較高的成就。 城市建設 1.帝都北京 2.一般城市
明清時期,城市數量迅速增加,都市結構也趨復雜,全國各地均出現了因各種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軍事據點,交通樞紐,而興起的各類市鎮,如景德鎮,揚州,威海衛,廈門等,此時大小城市均有建磚城,護城河,省城府城州城縣城,皆各有規則。現存保存比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牆。它始建於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明隆慶四年(1570年)又加磚包砌,留存至今。

明西安城的西、南兩面城牆基本和唐長安皇城的城垣相同,東、北兩面牆向外擴移了約三分之一。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呈長方形,南垣長4255米,北垣長4262米,東垣長1886米,西垣長2708米,周長約13.7公里。城四面各築一門,每座城門門樓三重:閘樓在外,箭樓居中,正樓最里,為城的正門。箭樓與正樓之間與圍牆連接形成瓮城。在城牆四角各築角樓一座。城牆上相間120米還有敵台(馬面、墩台)98個,台上築有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存物資用。城牆頂部外側還修
有雉諜(垛牆)共5984個,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瞭望用,內側修有女牆無垛口,以防行人墜落,城外有護城河環繞。整個城牆氣勢雄偉,構成一個科學嚴密的古城堡防禦體系。 鍾樓座落在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樓上曾有大鐵鍾一口,每晨擊鍾報時,故名鍾樓。高36米,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原在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1582年)移建於此。鍾樓從下向上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呈正方形,四面開券洞門,由地平至樓頂通高36米。樓深廣各五間,環以迴廊,憑欄四望,可飽覽古城全貌。樓分兩層,三重檐四角攢頂。樓檐四角如鳳展翅,綠琉璃覆蓋的攢頂上為金色寶頂,一層牆壁刷白,顯得雍容華貴,似唐風尤存。 建築組群
此時期建築組群採用院落重疊縱向擴展,與左右橫向擴展配合,以通過不同封閉空間的變化來突出主體建築,其中以北平明清故宮為典型,此時的建築工匠,組織空間的尺度感相當靈活敏銳。

★詳見北京故宮 單體建築
明清建築具有明顯的復古取向,官式建築由於形式上斗拱比例縮小,出檐較短,柱的生起,側腳,卷殺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頂柔和的線條輪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嚴肅,拘謹而硬朗的基調,明代的官式建築已高度標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則進一步制度化,不過民間建築之地方特色十分明顯。但也有極少數特例,如北京故宮線條復雜的角樓。

★明清官式建築詳見北京故宮 飛雲樓在萬榮縣解店鎮東岳廟內,相傳始建於唐,現存者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樓面闊5間,進深5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底層木柱林立,支撐樓體,構成棋盤式。樓體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壯天柱直通頂層。這四根支柱,是飛雲樓的主體支柱。通天柱周圍,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平面正方,中層平面變為折角十字,外繞一圈廊道,屋頂輪廓多變;第三層平面又恢復為方形,但屋頂形象與中層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頂。
飛雲樓體量不大,但有四層屋檐,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給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覺。各層屋頂也構成了飛雲樓非常豐富的立面構圖。屋角宛若萬雲簇擁,飛逸輕盈。此樓樓頂,以紅、黃、綠五彩琉璃瓦鋪蓋,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木材本色,醇黃若琥珀,樓身上懸有風鈴,風盪鈴響,清脆悅耳。
飛雲樓樓體精巧奇特,像這樣造型繁麗的建築在宋元繪畫中出現很多,但實物保存極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價值。 廣西容縣真武閣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建在容縣東門的古經略台上。閣三層,樓層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底層擴展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觀三層檐,歇山頂,高13.20米,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覺比一般樓閣的出檐節奏加快,使得真武閣不象是一座三層建築,倒很像是一座單層建築而有三重屋檐,有強烈的韻律感和動勢,但又較一般重檐建築從容和層次鮮明。再加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全體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氣魄,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中國建築屋頂美的傑作。底層平面比上二層大出很多,也使輪廓更顯生動。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取勝,而以輕靈素雅見長。全閣用了近3000條堅如石制的鐵黎木構件,全部外露木面,一律為灰黑色,三重屋面則是綠瓦灰脊,色調極淡雅柔和。登閣遠望,隔著南岸廣闊的平原,東南山嶺巍然矗立,氣勢雄壯。閣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圍區域觀賞的對象。
在樓層有四、五根金柱,貫穿二、三層,其柱腳懸空,下離二層樓面5至25毫米,形成此建築的一個特點。 宗教建築
現存的佛寺,多數為明清兩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數千座,遍及全國。漢化寺院顯示出兩種風格:一、位於都市內的,特別是敕建的大寺院,多為典型的官式建築,布局規范單一,總體規整對稱。大體是:山門殿、天王殿,二者中間的院落安排鍾、鼓二樓;天王殿後為大雄寶殿,東配殿常為伽藍殿,西配殿常為祖師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門、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稱寺。此外,法堂、藏經殿及生活區之方丈、齋堂、雲水堂等在後部配置,或設在兩側小院中。如北京廣濟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山村佛剎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規整中有變化。分布於四大名山和天台、廬山等山區的佛寺大多屬於此類。明清大寺多在寺側一院另闢羅漢堂,現在全國尚存十多處,尚有新建重者。為了便於七眾受戒,經過特許的某些大寺院常設有永久性的戒壇殿。明、清時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分布地區和華北一帶,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漢族建築風格的影響,有的已相當漢化,但總是保留著某些基本特點,使人一望而知。
此時期中國佛寺建築上出現一種拱券式的磚結構殿堂,通稱為「無梁殿」,如山西、南京靈谷寺、寶華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種殿堂建築。這反映了明朝以來磚產量的增加,使早已應用在陵墓中的磚券技術運用到了地面建築中來。五台山顯通寺內的無量殿為用磚砌成的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的建築,高20.3米。這座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面寬28.2米,進深16米,磚券而成,三個連續拱並列,左右山牆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偉壯觀,是我國古代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無量殿正面每層有七個閣洞,閣洞上嵌有磚雕匾額。無量殿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我國無梁建築中的傑作。
明、清佛塔多種多樣,形式眾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纖細,環繞塔身如同環帶,輪廓線也與以前不同。由於塔的體型高聳,形象突出,在建築群的總體輪廓上起很大作用,豐富了城市的立體構圖,裝點了風景名勝。佛塔的意義實際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規定,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審美對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蘭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帶有自己風格意蘊的塔,民間也造了一些風水塔(文風塔)、燈塔。在造型、風格、意匠、技藝等方面,它們都受到了佛塔的影響。廣勝寺飛虹塔為例介紹。 飛虹塔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廣勝上寺,為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閣樓式琉璃塔。塔身外表通體貼琉璃面磚和琉璃瓦,琉璃濃淡不一,睛日映照,艷若飛虹,故得名。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 天啟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漸變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輪廓。同時模仿木構建築樣式,在轉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額枋的表面雕刻花紋,斗拱和各種構件亦顯得十分精緻。形制與結構都體現了明代磚塔的典型作風。該塔外部塔檐、額枋、塔門以及各種裝飾圖案(如觀音、羅漢、天王、金剛、龍虎、麟鳳、花卉、鳥蟲等),均為黃、綠藍三色琉璃鑲嵌,玲瓏剔透,光彩奪目,形成絢麗繁縟的裝飾風格,至今色澤如新,顯示了明代山西地區琉璃工藝的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金剛寶座式塔是一種群體塔,俗稱「五塔」。它源於南亞次大陸,以佛陀迦耶大塔為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畫中曾有出現。但未被推廣。藏傳佛教大量採用此種五塔形式,作為宇宙模式的一種表徵。除藏、蒙地區外,明清時代華北也修建了一些這類塔。以北京和承德地區為多。北京地區著名的有明代真覺寺塔,清代碧雲寺塔和西黃寺清凈化城塔等。
真覺寺坐落在北京西直門外,始建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為避雍正帝胤禎諱,更名大正覺寺。因寺內建有五塔,故俗稱五塔寺。明永樂年間(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達來到北京,獻上金佛5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圖樣。永樂帝下旨建寺造塔,成化九年依所獻圖樣建成。
金剛寶座塔由寶座和石塔兩部分組成。寶座為7.7米的高台,系磚和漢白玉砌成,分6層,逐層由下而上收進0.5米,外觀莊重。最下一層為須彌座,其上5層,每層是一排佛龕,每個佛龕內刻佛坐像一尊。寶座頂上平台,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層,高約8米,象徵毗盧遮那佛;四角小塔各11層,高約7米許,東塔象徵阿輇佛;南塔象徵寶生佛;西塔象徵阿彌陀佛;北塔象徵不空成就佛。5塔所象徵的佛稱五方佛。各塔均由上千塊預先鑿刻好的石塊拼裝而成。寶座南北正中辟券門,塔內有石階44級,盤旋而上,通向寶座上層平台。台上還蓋有下方上圓琉璃罩。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裝飾。中央大塔刻一雙佛足跡,意為「佛跡遍天下」。五塔寺金剛寶座塔各部分比例勻稱,給人以堅實而不可動搖的印象。
民居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築的代表。它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游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和親和美,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門內外的重要裝飾壁面,絕大部分為磚料砌成,主要作用在於遮擋大門內外雜亂呆板的牆面和景物,美化大門的出人口,人們進出宅門時,迎面看到的首先是疊砌考究、雕飾精美的牆面和鑲嵌在上面的吉辭頌語。通過一座小小的垂花門,便是四合院的內宅了。內宅是由北房、東西廂房和垂花門四面建築圍合起來的院落。封建社會,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卧室。東西兩側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卧室。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 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牆黛瓦,給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喜歡作成「封火山牆」,可以認為它是硬山的一種誇張處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這種高出屋頂的山牆,確實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很好的裝飾效果。
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國黃河中下游的漢民族,1900多年前在戰亂頻繁的年代被迫南遷。在這漫長的歷史動亂年代中,客家人為避免外來的沖擊,不得不恃山經營,聚族而居。起初用當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條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多層的方形或圓形土樓,以抵抗外力壓迫,防禦匪盜。這種奇特的土樓,後來傳布到福建、
廣東、江西、廣西一的帶客家地區。從明朝中葉起,土樓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樓始終是客家人自衛防禦的堅固的樓堡。
此外,我國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總之,民居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法式」、「則例」等條條框框的約束,其中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

G. 紫禁城在明清時期是什麼場所,現在的功能又是什麼

北京紫禁城在明成祖朱棣繼位以後成為皇城,紫金城位於明清時期北京城的中心專位置,作為皇城它是屬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明清皇帝大部分時間都在紫禁城中生活,也是古代皇權的象徵。新中國成立後,紫禁城建設成為故宮博物館,供遊人參觀和進行歷史文物的研究。

H.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城,現在是什麼

故宮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成立於1925年10月10日,是我國最大的一座綜合性博物館。故宮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有宮殿建築9000多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分前朝、後寢兩大部分: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左右輔以文華殿、武英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後寢以乾清宮、坤寧宮、交泰宮為中心,左右輔以東西六宮,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及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明清兩朝共有24代皇帝在此居住和行使國家最高統治權。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明清宮廷歷史、宮殿建築和古代藝術品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多為歷代藝術珍品。故宮展覽有「宮廷史跡陳列」和「歷代藝術陳列」兩大體。前者主要是中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御花園,西路養心殿、儲秀宮等宮廷原狀陳列;後者分布在中路各宮殿的兩廡和冬路殿宇,如陶瓷館、青銅器館、繪畫館等,展示了我國燦爛的古代文明。陶瓷館為「陶瓷通史陳列」,展出了各時代陶瓷精品400多件。青銅器展出了商、周、春秋、戰國各時代青銅代表器物,反映了我國青銅文化的基本面貌。繪畫館以專題展覽為主,輪流展出館藏繪畫精品

I. 明清時期北京城的特點

明清時期的北京城

北京歷來被風水學家稱為「山環水抱必有氣」的理想都城。其西部的西山,為太行山脈;北部的軍都山為燕山山脈,均屬昆侖山系。兩山脈在北京的南口(南口是兵家要地)會合形成向東南巽方展開的半圓形大山灣,山灣環抱的是北京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河流又有桑乾河、洋河等在此匯合成永定河。 在地理格局上,「東臨遼碣,西依太行,北連朔漠,背扼軍都,南控中原。」利於發展和控制的戰略。

一、元朝時期的北京城

元朝建國,元大都堪選在此,是必然的。元大都由規劃家、天文學家、水利家劉秉忠、郭守敬師徒二人會集風水名家堪輿規劃。 風水學對城市的選址講究山和水。北京山勢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夠。二人於是引地上、地下兩條水脈入京城。地上水,引自號稱「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經太平橋--甘水橋--周橋,直入通惠河,因水來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脈,也是來自玉泉山。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恆定,後來成為皇宮祭祀「龍泉井神」的聖地。

二、明清時期的北京城

明朝燕王朱棣選定北京為都城,他既要用此地理之氣,又要廢除元代的剩餘王氣。當時的風水師便採用將宮殿中軸東移,使元大都宮殿原中軸落西,處於風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殘余王氣;鑿掉原中軸線上的御道盤龍石,廢掉周橋,建設人工景山。這樣,主山(景山)--宮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門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風水格局又重新形成了。

北京風水格局的內局,更為細致。她嚴格按照星宿布局,成為「星辰之都」。

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處。明朝皇帝將皇宮定名為「紫微宮」(紫禁城之名由此而來)。當時的建築師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後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華蓋殿(中和殿)、謹身殿(保和殿)象徵天闕三垣。三大殿下設三層台階,象徵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屬陽。以偶陰奇陽的數理,陽區有「前三殿」、「三朝五門」之制,陰區有「六宮六寢」格局。

「後寢」部分屬陰,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寧、交泰三宮,左右是東西六宮,總計是十五宮,合於紫微恆十五星之數。而乾清門至丹階之間,兩側盤龍六個列柱,象徵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宮之間的閣道六星。午門在前,上置五城樓又稱「五鳳樓」,為「陽中之陰」。內庭的乾清宮為皇帝寢宮,與皇後坤寧宮相對,在寢區中的乾陽,為「陰中之陽」。太和殿與乾清宮,雖同屬陽,但地理有別。太和殿以三層漢白玉高台托起,前廣場內明堂壯闊。而乾清宮的前庭院,台基別致,前半為白石勾欄須彌座,後半為青磚台基,形成獨特的「陰陽合德」的和合。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為陽,設七個城門,為少陽之數。內城為陰,設九個城門,為老陽之數,內老外少,形成內主外從。按八卦易理,老陽、老陰可形成變卦,而少陽,少陰不變,內用九數為「陰中之陽」。內城南牆屬乾陽,城門設三個,取象於天。北門則設二,屬坤陰,取象於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個門,取象於人。天、地、人三才齊備。全城宛如宇宙縮影。城市形、數匹配,形同涵蓋天地的八卦巨陣。

故宮中軸線上的建築:永定門--箭樓--正陽門--端門--午門--內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天一門――銀安殿――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景山門――萬春亭――壽皇門――壽皇殿――地安門橋――鼓樓、鍾樓。建築軸線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體現洛書的方位常數十五之數。

在色彩應用上,也完全反映「五行」思想。宮牆,殿柱用紅色,紅屬火,屬光明正大。屋頂用黃色,黃屬土、屬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宮東部屋頂用綠色,屬東方木綠,屬春,用於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門,牆色用黑,北方屬水,為黑。所有單體建築,也因性質不同而選用了不同的顏色,藏書的文淵閣,用黑瓦、黑牆,黑為水,可克火,利於藏書。二層的文淵閣室內,上層為通間一大間,下層分隔為六間,體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經》思想。天安門至端門不栽樹,意為南方屬火。

建築風水布局,還表現在名稱上合於《易經》之理。南端的麗正門,合於離卦的卦辭「日月麗乎天」。順承門、安貞門在北部後宮,合於坤卦「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安貞之地,應地無疆」。皇帝的乾清宮,皇後的坤寧宮,合於乾、坤之義。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於森林結構的防災。

此外,在數理上,也合於易理。易卦陽為九,又以第五爻為「飛龍在天」稱得位。皇帝稱為「九五之尊」(而尚未即位的稱為「潛龍」)。在中軸線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闊九間,深五間,含九五之數。九龍壁、九龍椅、八十一個門釘(縱九,橫九)、大屋頂五條脊、檐角獸飾九個。九龍壁面由270塊組成(含九),故宮角樓結構九梁十八柱。為此,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又明文規定軍民不許九五間數。「九五」為皇帝專用,成為一種規定。故宮內總共房間數為9999.5間,亦隱喻「九五」之意。甚至在建築細部裝飾上,都處處含有風水布局,宮廷古建築,高低錯落,勾心鬥角,為化解風水上的煞氣,多取太極化解法(而很少用鎮壓法,反射法的暴逆製法)。如梁、柱之間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畫,多以S形曲線表現,此形是太極的陰陽分界線,是太極圖形象的抽象簡化,是風水學中常用的化煞法,符合「麴生吉,直生煞」的風水觀念。故宮廣用紅色,紅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也符合易理和風水原理。

由於歷代政府對北京(故宮),加以保護,特別是解放後,中央政府將故宮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才使故宮成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歷經五個世紀的古都。 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是完全在中國風水理論指導下規劃建設的,大至選址、布局,小至細部裝修,處處寓涵風水思想,是風水學的典型實物例證。

J. 皇城相府是什麼年代修建的

皇城相府是建於明清時期的官宦宅居建築群。內城為陳廷敬伯父陳專昌言在明崇禎六年(1633年)屬,為避戰亂而建。外城完工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皇城相府從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間的260年中,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
2007年,皇城相府成為AAAAA級游景區。
皇城相府建築群分內城 、外城兩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間,總面積36580平方米。內午亭山莊導航圖城始建於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外城完工於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有前堂後寢、左右內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望河亭等。
皇城相府(國家AAAAA級景區),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相府(又稱午亭山村)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其由內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組成,御書樓金碧輝煌,中道庄巍峨壯觀,斗築居府院連綿,河山樓雄偉險峻,藏兵洞層疊奇妙,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築群,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