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車馬機關
A. 中國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中國有哪些逆天的文物?【轉自知乎】【多圖慎入】作者: 孟增慧
本想早點睡,奈何睡前看了知乎的這個帖子,居然興奮莫名得失眠了。。。整理一些留存,也分享給盆友們,長文多圖,手機黨注意流量^^ 。僅為節選,全部請看原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2638720
答案來自:沃金 ,有哉,RiJOKy,趙梓伊,萌小二,茹茹,張旭陽,celevia,LeeTchiFan,musictv,夜沉心,尹驍予,趙小軍,vian Li 等大神……
明宣宗行樂圖。圖中拿根小棍瞄準地上一枚彈子者為明宣宗。你猜他在幹啥?打高爾夫。真的,這項運動古代叫捶丸,拿小棍捶石球之意也。最早起源於宋代,元代時期大受上流社會歡迎,在明代成為流行運動。是一種無論男女,老少咸宜的休閑娛樂方式。
這是打高爾夫球的明代勞動婦女。(文字是原作者配的,不過私以為從服飾上看,圓領袍和高腰襦裙,貌似更接近唐。)
這是根據出土球桿製作的復製品,木頭不經放,原件已經爛兮兮了。
但是石頭很耐放,這是藏於北京首博的捶丸。在沒有因腐蝕坑坑窪窪前,肯定很光溜。捶丸運動最早是從唐代風靡的馬球變化而來,不騎馬的馬球叫步行球,慢慢就變成了捶丸。
千萬別以為高爾夫球是多麼高端洋氣的玩意兒,這是老祖宗從宋朝就玩剩下的了。15世紀的蘇格蘭人也許發明了現代高爾夫,可惜中國人早就珠玉在前了。以後要是在歐洲出土了證明捶丸傳入歐洲的文物,就徹底變成出口轉內銷了。高檔高爾夫會所你們感覺如何了?╮(╯v╰)╭洋氣了半輩子,其實是在復古。
---------------------------------------------------------------------------------
新莽時期的青銅卡尺,傳說中王莽穿越的物證:
---------------------------------------------------------------------------------
這是唐代被中香爐,可以把輩子熏的香香的,還暖烘烘。牛在任憑你在被子里怎麼翻騰,這玩意永遠都能保持水平,一點都不會灑出來。
----------------------------------------------------------------------------------
此為大漢朝節能環保無煙雁魚銅燈。這種造型的銅燈相對來說很常見,那麼它到底牛逼在哪兒呢?牛逼在它的設計。燈由銜魚的雁首、雁身、兩片燈罩及帶曲鋬的燈盤四部分組成,可拆卸。兩燈罩可自由轉動,能調節燈光照射方向和防禦來風。雁腹內可盛清水,燈煙經雁頸溶入水中,可減少油煙污染。
--------------------------------------------------------------------------------
銅車馬,值得一提的是銅車馬最有技術含量的就是它的傘桿,銅車馬的傘桿插在一十字帶豎桿銅座上,銅座與輿底作不固定連接。傘柄中空,暗藏利器。柄底多機關,通過不同機括的推拉組合,可以靈活控制傘柄在十字底座上滑動,從而使得傘蓋可以根據太陽方向的不同而調整合適的傾斜方位;不固定的連接使得銅傘打開機括後能取出,以其尖端插入土中,又可為歇息於野外路邊的主人遮陽避雨;在有刺客襲擊的時候,傘蓋作盾,傘柄和內藏的利刃都可自衛反擊。
傘桿仿製品,在兵馬俑銅車馬側用以演示,目前傘桿結構尚未完全破解
--------------------------------------------------------------------------------
漢代壁畫,有沒有覺得圖上那兩個站在車頂上的人很二逼?其實那不是真人。但是真的會敲鼓。
瞧,真品是長這樣子的。此物命為大章車,現代人稱其「記里鼓車」。每行一里,鼓敲一聲。《古今注》載:「車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
----------------------------------------------------------------------------------
這是安徽壽縣的月壩。壽縣古稱壽春,淮南王劉安和小夥伴們在這兒鼓搗出了豆腐。明朝萬曆時的知州楊澗修建現代化的排水系統,清朝乾隆年間的知州劉煥在其基礎上加築了月壩。這東西牛在哪兒呢?牛在它可以排洪,而且現在還能用。
圖一里有個T形的玩意,那是個大木頭塞子。在洪水來襲時會把它推進下水道里堵死。隨水壓增大會越來越近,防止洪水倒灌。是非常簡便有效的防洪系統。平時下水道的水噴出來會把它推開,排水到城外。靠一個木頭塞子,利用水利實現了全自動化防洪排水系統。說明白了沒啥了不起的土辦法,關鍵是現在還很好用……土鱉智慧似乎刻在咱基因里了。orz
----------------------------------------------------------------------------------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此劍歷時千載而不銹,且具備金屬記憶功能。而且表面這紋飾設計,不覺得LV應該給版權費嘛?!
----------------------------------------------------------------------------------
魚洗,又稱龍洗,青銅有雙耳,當盆內注入一定量清水,用雙手來回摩擦銅耳時,可觀察到伴隨著魚洗發出的嗡鳴聲中有如噴泉般的水珠從四條魚嘴中噴射而出,水柱高達幾十厘米。
----------------------------------------------------------------------------------
----------------------------------------------------------------------------------
象牙席,至今只剩3張!好吧,傳統象牙劈絲技術已失傳……
長:216cm,寬:139cm。
席背整包棗紅色綾緞,邊沿包黑色緞邊。席面通體編織成人字形紋,由薄如竹篦、寬僅0.2cm的扁平象牙條編織而成。席面雖微有磨損,大體仍完整。
----------------------------------------------------------------------------------
象牙套球,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17層 ,每層都能轉……這還是可探的,之所以沒有繼續下去是因為怕探壞了。。。。
-----------------------------------------------------------------------------------
乾隆藍釉描金粉彩「清高宗行圍圖」轉心瓶
轉心瓶夾層上的12個牙雕人物還可以活動,如果用手撥弄人物,他們會在擺錘的作用下叩頭、作揖,形象栩栩如生。乾隆官窯生產了二三十對轉旋瓶,但這種結構的僅此一件。
----------------------------------------------------------------------------------
猜猜這是啥?沒錯是下水管道。你猜是什麼時候的?秦朝的。而且是沒統一六國時修的。西安西郊西寶疏導路出土,西安的朋友應該知道這里,這附近以前有個花炮批發市場。這一排下水道已經爛掉了,而且都到秦朝了,不夠看。我再來貼個更早的,完整器。
陶制地下水道水管。安陽殷墟出土。歡迎去安陽殷墟博物館看實物。
----------------------------------------------------------------------------------
這是安吉縣天子湖工業園楚國墓葬發掘出的文物。木製漆器,年代太久,腐蝕很嚴重,已經解體了,所以不太好分辨是啥。你們可以猜猜。
上為復原圖。看出來了嗎?這是一個坐便器。結合上面的下水管道,想像一下。
----------------------------------------------------------------------------------
戰!國!的水晶杯,兩千年前的……
----------------------------------------------------------------------------------
唐朝腰帶扣。可惜皮子已經爛光光了。愛馬仕什麼的弱爆了。
----------------------------------------------------------------------------------
河北滿城漢墓出土醫用長流銀匜。這是給病重張不開口或者不聽話的小孩灌葯用的。捏住下巴,用那個又長又尖的喙,從上下牙中間撬開道小縫,然後手一抬,葯就灌進去了。張仲景和華佗突然變的好暴力。
----------------------------------------------------------------------------------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壺底部中心有圓形孔,灌水時將壺倒置,水從母獅口外流時為盛滿,因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所以底部雖有孔而不會漏。
截面
原理是虹吸原理
----------------------------------------------------------------------------------
刺身館,就是現在的紋身沙龍
----------------------------------------------------------------------------------
三國時期的飯盒
「越窯青瓷方格盒」,跟現在食堂用的快餐托盤簡直就是一模一樣!三國時的小白領就知道用飯盒帶飯了。 之所以確定它是一般的飯盒、是因為同樣形制的餐盤還有『禮盒』!!!朱然墓出土過一件這種餐盒、不同的是朱然墓的是精美絕倫的漆器、每一格都畫有一個聖獸。
----------------------------------------------------------------------------------
商代火鍋
----------------------------------------------------------------------------------
還有三聯甗(YAN),類似現在的煤氣灶。獨一無二的復合炊具!
----------------------------------------------------------------------------------
【東漢釉陶燒烤爐】""""燒烤歷史源遠流長!
----------------------------------------------------------------------------------
古代「冰箱」--冰釜戰國時代的冰箱——1978年出土兩件戰國曾侯乙楚墓冰鑒。
----------------------------------------------------------------------------------
南宋球靴
鞋面用牛皮製成極其耐磨:這雙南宋球靴用牛皮製成鞋面,在鞋底上釘上圓頭鐵釘,向外突出,很耐磨,再塗以桐油,使之不漏水,不禁讓人感嘆其工藝之精湛。足球鞋還帶釘子,跟現在的異曲同工啊。
----------------------------------------------------------------------------------
此為敦煌出土,漢代童鞋。上圖為編織涼鞋,下圖為牛皮鞋。有人據此認為中國人穿皮鞋起於漢代。這是瞎說……明明是戰國。此為戰國時期皮鞋一隻。
----------------------------------------------------------------------------------
猜猜這是啥。明朝的高跟鞋。網上有復原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搜看。
----------------------------------------------------------------------------------
20.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這雙漆木屐長20.7厘米,寬9.6厘米,厚0.9厘米,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漆木屐,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這雙漆木屐的發現,表明漆木屐並非最早由日本人發明,而是由中國傳到日本的。
ps:良渚發掘中就曾出土過木屐,說明在4000年前中國古人已開始穿木屐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木屐的盛行時期。這個時期的木屐不僅用於出行,還用於家居。文獻中對此有諸多記載。而此時的木屐樣式也富於變化。據說,南朝宋永嘉太守謝靈運創造了一種活絡木屐,前後齒均可拆卸,便於登山,史稱謝公屐。 唐代木屐傳到日本。宋代,婦女因纏足之故,多不穿木屐。而男子穿木屐大都在雨天,充當雨鞋。穿著木屐的宋人形象,在宋畫《歸去來辭圖》中有所描繪。明清時期之後,傳統木屐慢慢淡出中國人的視線。
---------------------------------------------------------------------------------
唐代的挎包,LV同款,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
套頭衫,漢朝領護西域諸國中的 尼亞三號墓出土綾格綺貫頭衫復原品 (實在很潮……)
----------------------------------------------------------------------------------
金縷玉衣(附鼻塞、耳塞、口含、手握)形狀如人體,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可見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金絲穿玉片,太土豪了……)
----------------------------------------------------------------------------------
南宋國寶級傳世孤品 曜變天目茶碗 --- 這是一個神異的文物,該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盞(福建建陽窯),莫說舉世無雙,就連考古發現的大量瓷片中,也沒發現任何一個類似的瓷片。日本人形容這個碗,都是用「碗中宇宙」這種詞,說裡面彷彿是深夜海邊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測。現藏東京靜嘉堂文庫。
----------------------------------------------------------------------------------
保存的還算好,但是毛已經爛光了。這是一把牙刷。我忘了哪兒出土的了。
這是內蒙赤峰遼國墓葬出土的一堆牙刷。中國的牙刷最早是東漢發明的,大多都是骨制器。
---------------------------------------------------------------------------------
「五星出東方」護膊
1995年10月在尼雅遺址發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絕倫的漢朝絲綢,其色彩之斑斕,織工之精細,實為罕見。其中一塊織錦護膊(圖)尤為光輝燦爛、耀 人眼目,青底白色赫然織就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令世人震驚,被定為國寶級文物。除去文字之外,還有用鮮艷的白、赤、黃、綠四色在青地上織 出的漢式典型的圖案:雲氣紋、鳥獸、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紅白圓形紋,方寸不大但內涵豐富。人們被這千年織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所透出的精絕人心歸中國、祈 盼和平的願望所打動,也為精絕國的命運而扼腕嘆息。(咦不就是鬼吹燈里寫的那個國家……)
----------------------------------------------------------------------------------
明代萬曆皇帝後孝端皇後十二龍鳳冠
題外:我們可以看一下清代的後冠,比較一下為什麼明代的鳳冠可以被列入64件止國外展覽的國家珍貴文物中。
清·貂皮嵌珠皇後冬朝冠
---------------------------------------------------------------------------------
曾侯乙尊盤,很多人都覺得是商周青銅文化的巔峰,繁復細密到極致(商周……三千多年前……)
---------------------------------------------------------------------------------
淅川出土「雲紋銅禁」,春秋時期(嗯,比上一個近一些,距今2500年==!)
同樣是工藝精美的青銅器,楚國的東西相比秦國的簡直華麗到爆好么!細密曲折的結構漂亮到讓人想趴著玻璃去舔啊!大家路過鄭州一定要去瞻仰下這神器!咋琢磨出來的啊!
----------------------------------------------------------------------------------
曾侯乙墓「外棺」
這具棺木為戰國時期(2千多年以前……)古曾國諸侯乙的葬具,形制碩大,結構奇特,由銅框架里嵌厚木板構成。棺蓋上有12個伸出的銅鈕,底下有10個圓形獸蹄形足,足上有10根銅立柱,立柱之間用木板嵌裝。更為奇特的是外棺一側的下方,開有一門洞;有學者推斷此洞可能是為墓主人留下的靈魂出入之口。
B. 秦陵究竟何時開啟
前言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編號:200-005 相關聯接:http://www.unesco.org/whc/sites/449.htm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佣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出土過程 1974年春,在秦始皇陵墳丘東側1.5公里處,當地農民打井,無意中挖出一個陶制武士頭。後經國家有組織的發掘,終於發現了使全世界都為之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簡介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於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卧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京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吒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開始修陵園。到公元前208年完工,歷時39年。(另兩資料:一、他在位37年,而為其修建陵墓的時間就長達36年;二、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當時的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由大將軍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後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建築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冢,高43米。築有內外兩道夯土城牆。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徵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佔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制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地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於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著棺材……墓室裡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里還注滿水銀,象徵江河湖海;墓頂鑲著夜明珠,象徵日月星辰;墓里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舒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製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御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據鑽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才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家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C. 秦始皇墓內部機關圖之謎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的創立者秦始皇,50歲病死在出巡途中。秦始皇的身世、生平、功過引人注目,連坐落在驪山腳下的始皇陵也因眾多未解謎團而備受關注。
秦始皇墳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宮。史學大師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留下160個字的記錄,記載始皇陵「墳高五十餘丈。」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82年測得結果是墳高55.05米。兩千餘年來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1/2多。
始皇陵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那幽深的地宮更是謎團重重,千百年來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測與遐想。地宮是什麼樣的結構?地宮內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寶?地宮內有沒有防盜機關?地宮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銅棺石槨還是木棺木槨?始皇帝的屍骨是否完好無損?……這一系列的懸念無不困擾著專家學者。目前只能根據現有考古材料結合有關歷史文獻做初步的探討和推測。
謎團一: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地宮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為豎穴式。
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3位科學家研究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現在看來這一推測近乎天方夜譚。假定地宮挖至1000米,它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側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
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早有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
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這里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辯駁,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里,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
謎團四: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地質學專家經過反復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八十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准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使用棺槨是銅還是木?
《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里「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七: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
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八:自動發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里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那麼,秦始皇的遺體也會保存完好嗎?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正值酷暑時節,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9月,屍骨運回咸陽,由死到下葬間隔近兩個月。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秦始皇遺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摘自《世界經理
D. 秦始皇陵挖掘出的彩繪銅車馬,車上的傘有何玄機
在上世紀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陝西農民在打井的時候挖出兵馬俑碎片,之後便揭開這座王陵的神秘面紗,但是在挖掘工作開始之後,大家對這個陵墓的研究受到很多阻礙,而且有專家預測即便是考古技術再發展一百年也很難揭開這個皇陵全部的技術。到目前為止秦始皇陵墓的挖掘終止到了兵馬俑坑的出土,僅僅在陪葬佣坑中挖掘出的很多文物技術都無法破解,如果將整座陵墓全部挖掘開來,價值將遠遠超過金字塔.
車上的傘可以靈活的取下,180度旋轉遮擋太陽,在傘柄處有裝有雙環插銷,可以隨時取下,傘座和傘連接處是自鎖式封閉結構,有活扣、暗槽,在重力的沖擊下它依舊能堅固的保持直立。承接傘蓋是齒輪結構,可以均勻的承受傘蓋帶來的壓力,在將傘蓋取下之後,傘柄就是一把尖銳的矛,傘蓋就是盾,隨時可以進行戰斗。
這個設計可以說是非常精妙了,秦始皇作為一國之主出門自然是做足了保護工作,而這把傘就是一個暗藏在馬車上的黑武器,而且兩千年過去了,這把傘依舊可以輕松的取下,後來工作人員將其取名為「千機傘」,在兵馬俑博物館珍藏著。
E. 兵馬俑詳細講解詞
3各位遊客:
你們好!
首先,我代表秦兵馬俑博物館歡迎到家來到這里參觀!
秦俑博物館是一個遺址性的專題博物館,展出的文物是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的秦始皇的陪葬品———秦陵陶質兵馬俑。為了讓您更好地了解兵馬俑,首先,介紹一下秦始皇的生平及其陵園的概況。
秦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他姓贏名政,出生於公元前的259年。當時正是我國歷史上激烈動盪,烽火連天的戰亂時代。贏政13歲時,他的父親秦莊襄王去世,由他繼承了秦國的王位,稱『秦王政。22歲時親自執掌政權,在血與火的戰爭中,他憑借著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從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1年,用了15年的時間,先後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公元前221年,39歲的秦王贏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王朝。他自認為『功高三皇,德超五帝』,取三皇,五帝各一字,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一詞作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被歷史的封建帝王沿用了兩千年之久。
為了鞏固秦王朝的統治,他採取了一系列統一措施,廢除了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奠定了兩千多年中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同時,他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度量衡等,對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商品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統一邊疆,南平百越,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保障了邊疆和中原人民的生活安定和文化發展,而今屹立在北方的萬里長城已成為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
秦始皇既是一位叱吒風雲,具有偉大建樹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位極端殘忍,專斷的暴君。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他所採取的一切措施都是為了進一步鞏固他的政權。為了強化專制統治,他採用了法家韓非子的學說,以『法』制人,運用殘酷的刑法,苛捐重稅來壓迫廣大的黎民百姓,並且還大興土木,濫用民力,築長城,修弛道,建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
秦始皇帝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處的驪山腳下。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陵冢高大雄偉,遠遠望去就象一座聳立的山丘。
劇史書記載,秦始皇在13歲繼承王位後,就開始大規模的修建陵墓,動用民力最多時達到72萬人,修築時間長達37年,直到他死陵園工程還沒有最後完工。劇《漢書》記載,秦陵高50丈(秦1尺合現在0.231米),約合現在115米。由於兩千多年的風雨的沖刷,現今只剩下76米。這座陵墓由內城,外城兩部分組成。內城周長4公里,外城周長6公里。在陵墓的北面有許多宏偉的地上建築,如寢殿,廂房,角樓等建築群,陵園佔地面積多達56.25平方公里。
大家知道,歐洲有個小國叫梵蒂崗,當他們總統參觀時,得知秦始皇的陵園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感嘆地說:『你們的皇帝的確偉大,他陵園的面積比我們國土都大呀!』
經現代鑽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不僅有大量的珍寶,周圍的陪葬坑,陪葬墓也埋藏著豐富的地下文物,我們先後發現了珍禽異獸坑,馬廄坑,兵馬俑坑,刑徒墓地等400多座(最新來講陪葬坑在600座左右),其中兵馬俑坑就是秦始皇陵東部最大的一組陪葬坑。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三座兵馬俑坑,它們位於陵墓以東的1.5公里處,並按照發現的先後順序把它們編為一好坑,二號坑和三號坑。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號俑坑的發掘現場。一號坑是我們發現最早,面積最大。出土兵馬俑最多的一個坑。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3米,俑坑的深度為5.4米,如果按密度推算可出土與真人,真馬相同的陶質兵馬俑6000多件。這個俑坑是1974年3月29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偶然發現了這一奇跡。1976年我們的考古專家對這個俑坑進行了全面的清理,挖掘和修復,197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經研究表明,這座俑坑原是一個半地下坑道土木結構的建築,也就是說,俑坑內有 10條秦代工匠夯築的土隔牆,把整個俑坑分為11條東西向的過洞(坑道)。過洞底用青磚墁鋪,而兵馬俑就站立在這11條過洞里,在土隔牆的兩側,有木柱支撐著兩牆之間的棚木,棚木上鋪席,席子上有2米厚的封土,便形成了坑頂。俑坑的四周各有5條斜坡門道,在斜坡門道中我們發現有車印和打碎的陶俑碎片。現以考證,俑坑中的陶俑,陶馬由門道放進坑內後,門道卻被封堵,使整個俑坑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然而,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項羽率軍入關,燒毀了秦咸陽宮,阿房宮及秦陵地面建築,對兵馬俑坑也放火焚燒,致使俑坑棚頂塌陷,陶俑陶馬遭到嚴重破壞。經過考古專家們多年的修復,現已有1500多件的兵馬俑又再顯威風,昂然站立在大家的面前,俑坑的中部和後方那些支離破碎,人仰馬翻的陶片正是當時出土的真實狀況。
我們站在這里,就象是一個觀禮台,以檢閱這奮殺疆場,攜兵作戰的秦國大軍。在修復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氫兵馬俑都是按照秦代真人,真馬的如實高度進行塑造的,兵俑平均身高1.8米,最高的達1.96米。他們之中既有統帥千軍的將軍,也有奮殺疆場的將士;而陶馬通高為1.7米,身長2米,戰車都是實用的木製戰車,這樣宏大的場面,眾多的數量,體形高大的武士,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所罕見的。
在這些身穿鎧甲,戰袍,手握兵器的武士俑,他們的表情,神態。面形各不相同。有的面帶微笑,有的神智機警,有的眉宇舒展,性格爽朗,有的則神情嚴肅老練深沉,顯露出一副足智多謀的神態。而且他們嘴角的胡須也是多種多樣,豐富多資的,有的留有毛質濃密的絡腮大胡,有的留有三滴水式的小須,有的還留有犄角大小的八字鬍。那您知道為什麼當時這些男子必須要留有鬍子呢?那是因為在秦漢時代,一般成年男子都留有鬍子,只有犯了罪的人才剃掉鬍子。
秦俑藝術形象之所以富於感染力,不僅在於它既有細部的精雕細刻,又有宏觀場面和總體效果上的雄渾博大。它塑造了龐大的軍陣編列,既沒有塑出軍人在戰場上廝殺的場面,也沒有塑出行軍中的艱辛,而是選取了三軍集結待命,躍躍欲戰的瞬間,寓動於靜,給予人們的不僅僅是直觀上的滿足,而更多是留下了想像力充分馳騁的空間,彷彿只待一聲令下,整個軍陣便風馳電掣般地沖殺而來.因此,秦俑的塑造把整體與個體、宏觀的場面與細小的部位有機結合,使秦俑具有了經久的感人魅力。美國參議員傑克遜在參觀時說:「獅身人面像只有一件,而秦兵馬俑成千上萬,千姿百態,威武壯觀,耐人尋味。」
那麼這栩栩如生的兵馬俑是如何製作而成的呢?兵馬俑是以泥土為原料,採用了塑模結合,以塑為主的方法,並輔以堆、捏、帖、刻、畫等多種技法,精雕細刻,入窯火燒,出窯施彩,象陶俑的頭部、雙手以及陶馬的頭部都採用各種模子進行製作,而陶俑、陶馬的軀干則是先用泥堆塑出腳底板,再塑腿,到了腰部用泥條盤築法一圈一圈地盤結而上,塑出身體的上半部,因而陶俑上半部都是空心的,下半則是實心的。從力學角度上講,上輕下重,站立平穩,作好大樣後,再用刻刀精心雕刻出衣紋、鎧甲甲片、縷縷發絲等細部結構,然後放入火窯燒制,窯內的溫度為950—1050攝氏度,出窯後採用各種鮮艷的礦物顏料進行彩繪,其色彩是以朱紅、粉紅、粉綠等色調為主,服色絢麗,色調熱烈。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陶俑、陶馬已經比原來黯然和遜色了許多,因為在俑坑建成後不久,它曾遭受過大火的焚燒,加上埋葬地下兩千多年的水土侵蝕,使得陶俑、陶馬身上原有的顏色已脫落,可惜我們現在只能憑想像去推測當時的盛況了,不過,我們可以高興地告訴大家,秦兵馬俑的顏色保護工作,經過中、德兩國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反復研究和多次試驗現已有了結果,1997年德國總統來我館參觀時親自參觀了此項成果。
秦俑坑的武士們,不僅身材高大,神態逼真,而且它們的對形也是井然有序,排列恰當。
秦俑一號坑是一個長方形的軍陣,是以戰車、步車混合編組,由前鋒、後衛、側翼和主力組成。古代打仗不象我們現在有海、陸、空三軍配合。立體作戰,而是以地面作戰為主,為了保持強大的殺傷力,保存自己,消滅對方,因而他們主要排成有利於自己的作戰對形。
在一號坑的正前方,有三排手持弩的武士俑,共204件。他們先萬箭齊發,壓住敵人的火力,其後邊緊跟著38路縱隊的主力部隊,在戰車的推動和掩護下,身穿鎧甲的肉搏戰,在俑坑的兩側和後方,各有一排向南、北、西的武士俑,他們手持兵器,拭目以待,防止敵軍的兩面夾擊和後攻,以保證主力部隊的安全作戰。
這支浩浩盪盪的秦軍,正顯示出秦始皇當年憑借著千軍萬馬,內平六國,北擊匈奴,建立統一霸業的威武氣勢,在他死後,他依然希望有一支強大的地下大軍來保護自己不滅的靈魂。因為秦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因而死者生前享受的東西,死後仍要供奉到墳墓中去,秦兵馬俑就是象徵著保衛秦始皇靈魂的一支衛戍部隊。
秦俑的出土,不僅為我們研究秦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工藝、科技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實物研究資料,而且,不論從制陶、冶煉、雕塑、藝術等方面來說,它都無愧為世界奇跡。
二號兵馬俑坑是1976年4月23日發現的。位於一號兵馬俑坑的東端北側。兩坑相距20 米,面積僅有一號坑的一半約6000平方米,估計可以出土陶制兵馬俑1300餘件。木製戰車80輛。1994年3月1日開始發掘,10月14日以「邊發掘,邊展出」的形式對外開放。目前您在二號坑看到的是考古發掘現場及遺址頂部木跡象和部分陶俑、陶馬的出土的現狀。
經過初步試掘已探明,二號坑平面呈曲尺形,東西最長處124米,南北最寬處98米,坑的東、西、北三面都有斜坡門道,如果說一號坑是一個以步兵、戰車為主的長方形軍陣,那麼在二號坑裡,你不僅會看到眾多的戰車、小規模的步兵,而且還會看到作戰輕捷迅猛的騎兵和戰馬。
二號坑的軍陣排列組合也比一號坑更為復雜,由四個方陣組成。
第一方陣是弩兵陣,是弓箭手屯居的陣營,位於俑坑北部的東端,是由174件身著輕裝戰袍的立射弓箭手和160件身穿鎧甲的跪射弩兵組成。作戰時,立射俑處於軍陣的前沿,跪射弩兵則位於軍陣的中心,這樣的編列方式與弩兵的作戰特點有關,弓、弩的射擊方法有立姿和跪射兩種,為了避免誤傷自己的人員,要求前無立兵,另外,弩張緩慢,臨敵不過三發,為了彌補不足,必須輪番射擊,才能使敵人無可乘之機,無法逼近,也大大增強了殺傷力。
第二方陣是戰車方陣,位於俑坑的南半部,共八列戰車,每列八乘,這是一個四馬戰車的軍陣。這個陣的特點是車後沒有步兵跟隨,這是一個新的發現,他們兩兩成雙,體現了雙車編組的戰車對形。這些都是研究古代戰車的嶄新資料。
第三方陣是混合軍陣,位於俑坑的中部是由車兵、步兵、騎兵三個方陣組成的長方形軍陣。
第四方陣是作戰靈活的騎兵陣,位於俑坑的北半部共有騎兵108騎,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騎兵俑群。古代兵書上有「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的作戰原則,也就是說在地勢開闊,易於進攻的地方運用的是大規模的戰車和步兵,在地形險要,戰車不易推動前進的地帶則運用的是大規模的騎兵;在敵軍壓進形式危急的時候,就採用弓箭手阻擊的方法。這樣一來,各個兵種都有自己的作戰優勢,相互配合獲得理想的戰斗效果。如公元前260年,秦、趙的長平之戰,秦軍便是車、步、騎密切配合,用騎兵五千騎,把趙軍切成兩段,斷絕糧草,竟殲滅趙軍40餘萬,秦軍大勝,成為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戰例之一。
以上四個方陣形成了「大陣包小陣,大營套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的作戰特點。各個兵種既可以單獨作戰,又可以相互配合,遙相呼應,這充分體現了秦代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戰術特徵。
在這里,我們現在雖然暫時不能領略秦兵馬俑多兵種作戰的威武雄風,但我們在它北邊的燈箱里,能夠欣賞到二號坑出土的新兵種—騎兵、戰馬,還有最高的統帥—秦代大將軍。
三號兵馬俑是整個兵馬俑坑中最小的一個,面積為520平方米,出土兵馬俑最少,僅有陶馬4匹,武士俑68件。
從隊形排列來看,它與一、二號俑坑有所不同,在一、二號兵馬俑坑裡,我們看到的兵馬俑全部整裝待發,面向東方,目標一致,以強有力的作戰對形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而三號俑坑的武士俑是面對面的相向排列,給人的感覺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是以警衛的對形排列。
三號坑分三個部分,又南面的南廂房、北面的北廂房和中間的車馬房組成。在南廂房的中部。有一組陶俑排列的非常密集,呈環抱狀,學者們初步認為這是三號坑的核心—議事廳的所在地,象徵著當時統帥們在這里議事謀劃的地方。
在北廂房裡,除了有面對面的警衛武士外,中間還發現了大量的動物朽骨和一件殘破的鹿角。拒推測,被認為是當時祭祀、禱戰的地方。
在古代打仗之前,當兩軍對峙時,軍隊的雙方先在各自的軍部里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殺豬宰羊供奉上天,祈求上天保佑他們在戰斗中能取得輝煌的勝利,而這項活動往往都是在軍部里舉行,那麼三號坑所發現的警衛對形,祭祀禱告的場所充分說明了三號坑的性質,是一個指揮部,古稱「軍幕」的所在地。
三號坑展示了秦軍指揮機關的真實面貌。這種既有「決勝與千里之外」的強大軍陣,又有運籌於帷幄之中的領導機關,真是思慮周到,布局嚴謹。學識淵博的美國基辛格博士看過秦兵馬俑之後說:「中國秦代的軍事水平比古羅馬先進300年。」
三座兵馬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他們既可以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恰好構成了一支強有力的軍事集團,忠實地站立在秦始皇陵的東側,象徵著保衛陵園的衛戍大軍。
它的發現引起了世界的轟動,1978年9月,當今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參觀本館之後,感慨地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這充分表達了外國元首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由衷贊嘆,它不僅是奇跡,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秦陵彩繪銅車馬
大家看到這個特殊的展廳,陳列的是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20米處,出土的兩乘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型彩繪銅車馬。
這兩乘車,原放在距地表7.8米深的大木箱內,考古上稱「木槨」。由於年代久遠,木槨腐朽,土層下陷,兩乘車出土時均被壓成碎片,前車出土時破碎為1325塊,後車碎為1685塊,經過考古工作者八年的精心修復,終於使這兩乘車恢復了當年原有的風貌。
經研究表明,銅車馬也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是秦代皇家車隊的具體再現,它分為前、後兩乘,是根據秦代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比例,用青銅鑄造而成,並配有大量的金銀裝飾,車馬造型雄奇,裝飾豪華。
前面這輛車,稱為「高車」,重達1061公斤,通常2057米,通高1.68米。在駕車人的左邊,配有一把弓弩和許多的箭簇,車箱裡面,還放有一面盾牌,這充分說明這是一輛保駕護衛的兵車,在秦代,駕車人的左邊很可能有一武士,手持這些長弓利箭,擔任警衛工作。
後面這輛車,稱為「安車」,是供主人享用的,總重量達1241公斤,通常3.17米,通高1.06米,車廂分為前室和後室,前室有一個 坐的御官俑作駕車狀態,後室為主人專用車廂,寬大舒適裝飾華麗。
這兩輛車的形制完全是真車的形狀,車體結構和我們現在的車馬有所不同,如果大家對農村比較熟悉的話,會發現馬車的轅是雙轅的,而秦代卻市典型的單轅四馬一車,這就構成了古代車制與現在車制的不同。
其次,我們看到每輛車四匹馬的分工也是非常明確的。中間的兩匹馬稱為「服馬」,也叫「轅馬」,它們主要起到駕轅負重的作用,旁邊的兩匹馬稱驂馬,是牽引拉車的,為了讓四匹馬並駕其驅,保持一定的距離,在兩匹馬的外側,各有一個「脅驅」,
脅驅顧名思義,就是威脅驅趕的意思,當驂媽在行進的過程中,如果向服馬內靠,脅驅就會刺痛它,使他們不敢靠近。如果驂馬過於向外遠離,中間的兩根 繩就會把他們及時拉回,這樣四匹馬的距離不遠不近相對固定,就能保持步調一致的拉車。
四匹馬的造型也是神態各異、生動准確。中間的兩匹服馬舉頸昂首,目視前方,給人一種臨陣待發的感覺,旁邊的兩匹驂馬頭部微微偏移,嘴巴微微揚起,給人一種陰昂嘶鳴、躍躍欲馳的情態。
據古書《相馬經》記載,駿馬的要求應是「頭要大、眼要明、背要平、胸要厚、腿要長」。這八匹銅馬完全具備這些駿馬的要求,他們各個耳若削竹,目似懸鈴,頭方肚圓,脊干平整,腿部的筋腱隱隱可見,達到了一種「靜中欲動,呼之欲出」的強烈藝術效果。
銅車馬的造型藝術不僅令人贊口不絕,而且製作工藝也是引人注目的。
如銅馬頭上的馬絡頭,是採用24節金管和銀管用子母扣連接工藝製作而成,在馬絡頭上方十字交會的地方,有個銷釘固定,如果把銷釘取下來,馬絡頭可以拆下來,也可以裝上去,拆裝非常自如,就象現在的坦克表鏈。
在每匹馬下方,各有一個瓔珞,我們現在的馬頭下方也有,大部分是紅顏色的,起到裝飾和美觀的作用,這個瓔珞看起來象麻線作的,其實不然,是用青銅採用低溫拔絲而成的,每根絲的直徑只有0.1毫米,作工非常的精細,在左右馬驂頭的脖子上各有個金銀項圈,它是由42節金銀管鑄造而成,大家知道,金和銀在比重和熔點上是不同的,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煉。」說明金子的熔點比較高,而兩種不同溫度不同熔點的金屬在兩千二百多年前是怎樣鑄造而成的,其工藝如何?這還是一個迷,有待於今後的探討和研究,這充分說明了遠在二錢二百多年前,秦代人對這些復雜高難度的工藝就已經掌握,並靈活地運用在了銅車馬的製作和組裝上,反映了中國的科技水平,在當時整個世界范圍來說,是先進的,位於前列的。 各位遊客,我們今天秦兵馬俑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歡迎下次大家在來。。謝謝````</SPAN>
F. 為何說秦陵出土的銅車馬上那把傘,是一套設計精密的凶器
雖然它看上去平平無奇,也沒有金銀耀眼,但是它是一把可以用來攻擊刺客,也可以用來當做盾的武器。可謂是集結了濃厚的歷史知識,放在現代科技來說也絲毫不遜色的設計。
總而言之,這樣的一把傘,傘柄裡面是中空的,裡面還藏著利器。而柄的下面一堆機關,可以通過推拉的組合,靈活控制傘柄在十字底座上滑動,這樣傘蓋就可以根據太陽的方位來調整,以便於遮陽。而不固定的時候,可以取出來,插進土地里,休息的時候,在路邊可以遮陽避雨。而有刺客的時候,可以瞬間化作武器,傘蓋是盾牌,傘柄和內藏的利刃可以用來攻擊敵人,真的很精妙。我們現代人都不得不說,這把傘實在是太“逆天”了!
G. 中國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答案來自:沃金 ,有哉,RiJOKy,趙梓伊,萌小二,茹茹,張旭陽,celevia,LeeTchiFan,musictv,夜沉心,尹驍予,趙小軍,vian Li 等大神……
明宣宗行樂圖。圖中拿根小棍瞄準地上一枚彈子者為明宣宗。你猜他在幹啥?打高爾夫。真的,這項運動古代叫捶丸,拿小棍捶石球之意也。最早起源於宋代,元代時期大受上流社會歡迎,在明代成為流行運動。是一種無論男女,老少咸宜的休閑娛樂方式。
這是打高爾夫球的明代勞動婦女。(文字是原作者配的,不過私以為從服飾上看,圓領袍和高腰襦裙,貌似更接近唐。)
這是根據出土球桿製作的復製品,木頭不經放,原件已經爛兮兮了。
但是石頭很耐放,這是藏於北京首博的捶丸。在沒有因腐蝕坑坑窪窪前,肯定很光溜。捶丸運動最早是從唐代風靡的馬球變化而來,不騎馬的馬球叫步行球,慢慢就變成了捶丸。
千萬別以為高爾夫球是多麼高端洋氣的玩意兒,這是老祖宗從宋朝就玩剩下的了。15世紀的蘇格蘭人也許發明了現代高爾夫,可惜中國人早就珠玉在前了。以後要是在歐洲出土了證明捶丸傳入歐洲的文物,就徹底變成出口轉內銷了。高檔高爾夫會所你們感覺如何了?╮(╯v╰)╭洋氣了半輩子,其實是在復古。
---------------------------------------------------------------------------------
新莽時期的青銅卡尺,傳說中王莽穿越的物證:
---------------------------------------------------------------------------------
這是唐代被中香爐,可以把輩子熏的香香的,還暖烘烘。牛在任憑你在被子里怎麼翻騰,這玩意永遠都能保持水平,一點都不會灑出來。
----------------------------------------------------------------------------------
此為大漢朝節能環保無煙雁魚銅燈。這種造型的銅燈相對來說很常見,那麼它到底牛逼在哪兒呢?牛逼在它的設計。燈由銜魚的雁首、雁身、兩片燈罩及帶曲鋬的燈盤四部分組成,可拆卸。兩燈罩可自由轉動,能調節燈光照射方向和防禦來風。雁腹內可盛清水,燈煙經雁頸溶入水中,可減少油煙污染。
--------------------------------------------------------------------------------
銅車馬,值得一提的是銅車馬最有技術含量的就是它的傘桿,銅車馬的傘桿插在一十字帶豎桿銅座上,銅座與輿底作不固定連接。傘柄中空,暗藏利器。柄底多機關,通過不同機括的推拉組合,可以靈活控制傘柄在十字底座上滑動,從而使得傘蓋可以根據太陽方向的不同而調整合適的傾斜方位;不固定的連接使得銅傘打開機括後能取出,以其尖端插入土中,又可為歇息於野外路邊的主人遮陽避雨;在有刺客襲擊的時候,傘蓋作盾,傘柄和內藏的利刃都可自衛反擊。
傘桿仿製品,在兵馬俑銅車馬側用以演示,目前傘桿結構尚未完全破解
--------------------------------------------------------------------------------
漢代壁畫,有沒有覺得圖上那兩個站在車頂上的人很二逼?其實那不是真人。但是真的會敲鼓。
瞧,真品是長這樣子的。此物命為大章車,現代人稱其「記里鼓車」。每行一里,鼓敲一聲。《古今注》載:「車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
----------------------------------------------------------------------------------
這是安徽壽縣的月壩。壽縣古稱壽春,淮南王劉安和小夥伴們在這兒鼓搗出了豆腐。明朝萬曆時的知州楊澗修建現代化的排水系統,清朝乾隆年間的知州劉煥在其基礎上加築了月壩。這東西牛在哪兒呢?牛在它可以排洪,而且現在還能用。
圖一里有個T形的玩意,那是個大木頭塞子。在洪水來襲時會把它推進下水道里堵死。隨水壓增大會越來越近,防止洪水倒灌。是非常簡便有效的防洪系統。平時下水道的水噴出來會把它推開,排水到城外。靠一個木頭塞子,利用水利實現了全自動化防洪排水系統。說明白了沒啥了不起的土辦法,關鍵是現在還很好用……土鱉智慧似乎刻在咱基因里了。orz
----------------------------------------------------------------------------------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此劍歷時千載而不銹,且具備金屬記憶功能。而且表面這紋飾設計,不覺得LV應該給版權費嘛?!
----------------------------------------------------------------------------------
魚洗,又稱龍洗,青銅有雙耳,當盆內注入一定量清水,用雙手來回摩擦銅耳時,可觀察到伴隨著魚洗發出的嗡鳴聲中有如噴泉般的水珠從四條魚嘴中噴射而出,水柱高達幾十厘米。
----------------------------------------------------------------------------------
----------------------------------------------------------------------------------
象牙席,至今只剩3張!好吧,傳統象牙劈絲技術已失傳……
長:216cm,寬:139cm。
席背整包棗紅色綾緞,邊沿包黑色緞邊。席面通體編織成人字形紋,由薄如竹篦、寬僅0.2cm的扁平象牙條編織而成。席面雖微有磨損,大體仍完整。
----------------------------------------------------------------------------------
象牙套球,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17層 ,每層都能轉……這還是可探的,之所以沒有繼續下去是因為怕探壞了。。。。
-----------------------------------------------------------------------------------
乾隆藍釉描金粉彩「清高宗行圍圖」轉心瓶
轉心瓶夾層上的12個牙雕人物還可以活動,如果用手撥弄人物,他們會在擺錘的作用下叩頭、作揖,形象栩栩如生。乾隆官窯生產了二三十對轉旋瓶,但這種結構的僅此一件。
----------------------------------------------------------------------------------
猜猜這是啥?沒錯是下水管道。你猜是什麼時候的?秦朝的。而且是沒統一六國時修的。西安西郊西寶疏導路出土,西安的朋友應該知道這里,這附近以前有個花炮批發市場。這一排下水道已經爛掉了,而且都到秦朝了,不夠看。我再來貼個更早的,完整器。
陶制地下水道水管。安陽殷墟出土。歡迎去安陽殷墟博物館看實物。
----------------------------------------------------------------------------------
這是安吉縣天子湖工業園楚國墓葬發掘出的文物。木製漆器,年代太久,腐蝕很嚴重,已經解體了,所以不太好分辨是啥。你們可以猜猜。
上為復原圖。看出來了嗎?這是一個坐便器。結合上面的下水管道,想像一下。
----------------------------------------------------------------------------------
戰!國!的水晶杯,兩千年前的……
----------------------------------------------------------------------------------
唐朝腰帶扣。可惜皮子已經爛光光了。愛馬仕什麼的弱爆了。
----------------------------------------------------------------------------------
河北滿城漢墓出土醫用長流銀匜。這是給病重張不開口或者不聽話的小孩灌葯用的。捏住下巴,用那個又長又尖的喙,從上下牙中間撬開道小縫,然後手一抬,葯就灌進去了。張仲景和華佗突然變的好暴力。
----------------------------------------------------------------------------------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壺底部中心有圓形孔,灌水時將壺倒置,水從母獅口外流時為盛滿,因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所以底部雖有孔而不會漏。
截面
原理是虹吸原理
----------------------------------------------------------------------------------
刺身館,就是現在的紋身沙龍
----------------------------------------------------------------------------------
三國時期的飯盒
「越窯青瓷方格盒」,跟現在食堂用的快餐托盤簡直就是一模一樣!三國時的小白領就知道用飯盒帶飯了。 之所以確定它是一般的飯盒、是因為同樣形制的餐盤還有『禮盒』!!!朱然墓出土過一件這種餐盒、不同的是朱然墓的是精美絕倫的漆器、每一格都畫有一個聖獸。
----------------------------------------------------------------------------------
商代火鍋
----------------------------------------------------------------------------------
還有三聯甗(YAN),類似現在的煤氣灶。獨一無二的復合炊具!
----------------------------------------------------------------------------------
【東漢釉陶燒烤爐】""""燒烤歷史源遠流長!
----------------------------------------------------------------------------------
古代「冰箱」--冰釜戰國時代的冰箱——1978年出土兩件戰國曾侯乙楚墓冰鑒。
----------------------------------------------------------------------------------
南宋球靴
鞋面用牛皮製成極其耐磨:這雙南宋球靴用牛皮製成鞋面,在鞋底上釘上圓頭鐵釘,向外突出,很耐磨,再塗以桐油,使之不漏水,不禁讓人感嘆其工藝之精湛。足球鞋還帶釘子,跟現在的異曲同工啊。
----------------------------------------------------------------------------------
此為敦煌出土,漢代童鞋。上圖為編織涼鞋,下圖為牛皮鞋。有人據此認為中國人穿皮鞋起於漢代。這是瞎說……明明是戰國。此為戰國時期皮鞋一隻。
----------------------------------------------------------------------------------
猜猜這是啥。明朝的高跟鞋。網上有復原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搜看。
----------------------------------------------------------------------------------
20.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這雙漆木屐長20.7厘米,寬9.6厘米,厚0.9厘米,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漆木屐,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這雙漆木屐的發現,表明漆木屐並非最早由日本人發明,而是由中國傳到日本的。
ps:良渚發掘中就曾出土過木屐,說明在4000年前中國古人已開始穿木屐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木屐的盛行時期。這個時期的木屐不僅用於出行,還用於家居。文獻中對此有諸多記載。而此時的木屐樣式也富於變化。據說,南朝宋永嘉太守謝靈運創造了一種活絡木屐,前後齒均可拆卸,便於登山,史稱謝公屐。 唐代木屐傳到日本。宋代,婦女因纏足之故,多不穿木屐。而男子穿木屐大都在雨天,充當雨鞋。穿著木屐的宋人形象,在宋畫《歸去來辭圖》中有所描繪。明清時期之後,傳統木屐慢慢淡出中國人的視線。
---------------------------------------------------------------------------------
唐代的挎包,LV同款,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
套頭衫,漢朝領護西域諸國中的 尼亞三號墓出土綾格綺貫頭衫復原品 (實在很潮……)
----------------------------------------------------------------------------------
金縷玉衣(附鼻塞、耳塞、口含、手握)形狀如人體,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可見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金絲穿玉片,太土豪了……)
----------------------------------------------------------------------------------
南宋國寶級傳世孤品 曜變天目茶碗 --- 這是一個神異的文物,該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盞(福建建陽窯),莫說舉世無雙,就連考古發現的大量瓷片中,也沒發現任何一個類似的瓷片。日本人形容這個碗,都是用「碗中宇宙」這種詞,說裡面彷彿是深夜海邊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測。現藏東京靜嘉堂文庫。
----------------------------------------------------------------------------------
保存的還算好,但是毛已經爛光了。這是一把牙刷。我忘了哪兒出土的了。
這是內蒙赤峰遼國墓葬出土的一堆牙刷。中國的牙刷最早是東漢發明的,大多都是骨制器。
---------------------------------------------------------------------------------
「五星出東方」護膊
1995年10月在尼雅遺址發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絕倫的漢朝絲綢,其色彩之斑斕,織工之精細,實為罕見。其中一塊織錦護膊(圖)尤為光輝燦爛、耀 人眼目,青底白色赫然織就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令世人震驚,被定為國寶級文物。除去文字之外,還有用鮮艷的白、赤、黃、綠四色在青地上織 出的漢式典型的圖案:雲氣紋、鳥獸、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紅白圓形紋,方寸不大但內涵豐富。人們被這千年織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所透出的精絕人心歸中國、祈 盼和平的願望所打動,也為精絕國的命運而扼腕嘆息。(咦不就是鬼吹燈里寫的那個國家……)
----------------------------------------------------------------------------------
明代萬曆皇帝後孝端皇後十二龍鳳冠
題外:我們可以看一下清代的後冠,比較一下為什麼明代的鳳冠可以被列入64件止國外展覽的國家珍貴文物中。
清·貂皮嵌珠皇後冬朝冠
---------------------------------------------------------------------------------
曾侯乙尊盤,很多人都覺得是商周青銅文化的巔峰,繁復細密到極致(商周……三千多年前……)
---------------------------------------------------------------------------------
淅川出土「雲紋銅禁」,春秋時期(嗯,比上一個近一些,距今2500年==!)
同樣是工藝精美的青銅器,楚國的東西相比秦國的簡直華麗到爆好么!細密曲折的結構漂亮到讓人想趴著玻璃去舔啊!大家路過鄭州一定要去瞻仰下這神器!咋琢磨出來的啊!
----------------------------------------------------------------------------------
曾侯乙墓「外棺」
這具棺木為戰國時期(2千多年以前……)古曾國諸侯乙的葬具,形制碩大,結構奇特,由銅框架里嵌厚木板構成。棺蓋上有12個伸出的銅鈕,底下有10個圓形獸蹄形足,足上有10根銅立柱,立柱之間用木板嵌裝。更為奇特的是外棺一側的下方,開有一門洞;有學者推斷此洞可能是為墓主人留下的靈魂出入之口。
H. 秦始皇陵內部有哪些讓人瞠目的「黑科技」
在秦始皇陵中有很多令人嘆為觀都物品而其中有一件神器,這件神器就是銅車馬!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發現兩架銅製作的馬車,是由四匹馬拉的駕車,大小大概為正常馬車的一半大小,相當於一半的馬車。
而且這個傘並不是固定在銅馬車上呢,在休息的時候呢,這個傘還是可以取下來的,而他的傘蓋除了這樣的功能以外,在遇到敵人襲擊時,傘蓋是可以取下來的,當做盾牌一樣的東西使用,直到現在,對於銅車馬的研究還在進行,銅車馬上有很多秘密,到現在還沒有破解出來,但是相信銅車馬的秘密會被我們一一破解,讓我們看到古人的智慧!
I. 關於秦陵的資料
秦陵揭秘
千古懸秘
公元前210年,一位13歲繼位,執政28年親手締造了華夏統一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帶著滿腔宏願撒手人寰。雖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暫的50餘年,卻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一幕。而在他死後留下的歷經38年建設而成的陵墓也完成了中國上古文化的一次大集結,已經逝
去的歷史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整合。
=================================
秦陵考古40年僅冰山一角 大量珍寶藏於地下
國家已開始對秦陵的地下文物進行大規模勘探。有關人士表示,我國對秦陵開展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與考古調查已經有40多年,無數次震驚中外的考古大發現,還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大量的珍寶還深藏在地下。
秦陵從葬之豐富世所罕見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陵墓,修建歷時38年,動用民工70餘萬人,陵園規模之大,從葬之豐富,世所罕見。我們所熟知的秦兵馬俑坑並不是秦陵的核心區域。
據了解,經過40多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研究,在秦陵封土周圍,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內城和外城兩重較大的且相互套合的城牆,外城牆以內的面積約2.13平方公里,構成了秦始皇帝陵的核心區域,目前已發現的主要遺址和遺跡有帝陵封土、銅車馬坑、寢殿、便殿、陪葬墓區、珍禽異獸坑、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等。
據透露,這些重要的發現也僅是秦陵的「冰山一角」,僅秦陵外城以內就有130萬平方米未經過文物勘探,其中約有30萬平方米的范圍為村莊所覆蓋。由於秦陵的建設經歷了秦朝前、後兩個時期,致使陵園的整體布局顯得規劃不夠;與一般意義上的帝王陵相比,秦陵的范圍不僅包括陵園本身,還拓展到陵園以外,其范圍隨著新的發現一次次地出乎人們的想像。
秦陵還有大量文物沒有發現
秦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著名考古學家袁仲一先生判斷,秦陵陵區范圍應以封土為中心,東至代王鎮,西至臨潼區東關,北至魚池建築遺址,南至驪山,總佔地面積約56.25平方公里。
在外城以外目前已發掘和探明的重要遺址有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銅鶴坑、魚池遺址、石鎧甲加工場和大片的建築遺址。從已發現的遺址等分析,在面積約17.5平方公里的范圍的地下應有大量遺跡分布,是與帝陵核心區密切相關的文物遺址密集區。但由於條件所限,秦陵外城以外只勘探了很小一部分,地下文物情況不完全明了。
考古鑽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經2000餘年的變遷,雖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但內、外城垣基礎至今保存較為完好,封土本身未見大規模破壞跡象。專家預計地上、地下仍遺留和埋藏著極為豐富的珍貴文物,並未遭到根本性的毀滅。考古部門的相關人士透露,他們計劃在5年內完成秦陵的勘探任務,但這還需視具體條件而定。
高聳的封土,連綿的夯土城垣,雄偉的宮殿廟宇,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宮,窮奢豪華的陪葬品,在秦朝末年那場戰事更迭後成為千古之謎,往日盛況空前的陵園在地面上幾乎盪然無存,除卻山巒般的封土孤零零地聳立在驪山腳下,一座美倫美奐的世界靈魂樂園,隨著主人謝幕,倏忽間變得朦朧迷離。面對這上古文化的結晶物,千百年來,人們只剩下陣陣幽思和滿腔感慨。千古懸秘,令多少人充滿了遐想。而今對秦宮地宮勘測歷史性的突破更是把整個秦陵之迷零距離地擺到了我們的面前。
秦始皇,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皇帝。生前揮戈千軍萬馬,橫掃六合,「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在他死後,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未解之謎——秦始皇陵。
南依驪山,北臨渭水,秦陵在巍巍群山環抱之中與山川大地渾然一色,在凝重的綠色與高大的暮色之下究竟隱藏著這位帝王製造的多少謎團?
這一切都在公元前210年被封土之後與世隔絕了。
2000多年來,世人一直為揭開這個謎底不停地探索、努力……
從1962年考古工作者對秦始皇陵進行考古勘查起,到1974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的橫空出世,再到今天秦陵地宮位置的確定,秦陵「深埋」的謎底將一個個被揭開,但正如一位考古學家所說:「這或許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探索之路
西安向東,驪山腳下,矗立著一座孤零零的封土堆——這就是埋葬著中國第一個皇帝的秦始皇陵。2000多年來這周圍56.25平方公里的陵墓周圍不斷地帶給世人驚奇,更讓它顯得神秘。
關於秦始皇陵史書的記載僅是只言片語,根本無法滿足人們對它的好奇,一些帶有民間性質的傳說,反而增添了更多的懸念。
陸據《史記》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令匠作機駑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漢書·賈山傳》則記日:「(始皇)死葬驪山,史徒數十萬人,曠日十年。下徹三泉合彩金石,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成觀游,上成山林。」
從史書的片斷中,我們只能想像得出秦始皇陵內部的富麗堂皇,除卻數以萬計的奇珍異寶,其陵墓內部結構也相當巧妙,水銀做成的江河湖海,各種機關重重,那麼多的水銀是如何弄進去的,它究竟有多奢華,尤其是對地宮富麗堂皇的結構和匪夷所思的陪葬品記載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遐想,這些都構成了先秦文化最大的謎團之一。然而,謎還不僅僅是這些,秦始皇陵整個陵區面積達到56.25平方公里,偌大的陵區地下究竟有多少東西?
據記載,陵園仿照秦朝都城咸陽而建,皇陵的封土夯築而成,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高115米,和30層樓高度差不多,偌大的封土堆的封土從何取的?這項工程規模龐大和施工巨大的難度,以秦朝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能否完成?
在傳說中項羽曾經火燒秦陵,但也有人說是揭竿而起修陵人燒的,究竟秦陵有沒有被人為燒過,那又是誰將其付之一炬?
更讓人們關注的是,秦始皇陵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帝王陵園,按照史書記載的富麗堂皇,而在1961年才正式將其列為「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此前有沒有人對陵墓垂涎三尺,秦陵究竟有沒有被盜過呢?
這一切都是懸疑重重。
秦始皇的重重迷霧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學者苦苦的追索和不懈的探求。
據媒體報道,早在明朝穆祝就實地進行過對秦始皇陵園的考察,對實地記錄了陵園內外城、門址的具體尺寸。此後日本和法國的學者也對封土進行了實地測量、調查。「但他們的工作僅限於對地面建築的勘測,而對陵寢、制度方面倘未涉及。」秦陵工作站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這只是表面上的考察,並不能解開人們心頭的迷團。」
1962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了對秦始皇陵園的一次全面的考古勘測。在考察過程中發現了陶質五角形水管管道和石質熱排水管管以及三處建築遺址,這次發現初步認定秦始皇偌大的陵園有相當科學的排水系統。據文獻記載,修秦陵的時候,為了防止修建地宮地下水進去,有一個穿三泉的說法。考古學家發現,圍繞秦始皇陵地宮將近一周修了一個大壩,當挖地宮的時候水就順著水渠排走了,下游採用的坎兒井,這比新疆坎兒井發現早幾十年。秦陵南高北低,流水可以通過排水系統順流下來,設計相當完美。
對排水系統的發現令考古學家為之一震。既然如此,秦陵內的文物應該沒有被水的浸泡,如果確實存在的話應該保存完好。
然而,多種史料記載,秦陵建好不久即遭火焚和盜損,今天出土的水禽坑、陪葬坑等都有過火焚的痕跡,所有的發現似乎都預示著不好的猜測,這是一個誰都不願意看到的現實。但對於項羽發掘秦陵的記載有關專家提出了質疑項羽總共在陝西呆了幾個月,是否有時間組織大規模的發掘?據史書記載,此後赤眉軍、後趙石勒與石季尼等都曾盜掘秦陵。這種說法為秦陵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1974年3月27日,一個註定要改變秦陵考古歷史的日子。西楊村農民在打井過程中,一個叫楊志發的農民發現了陶片和陶俑人頭。當時他們並沒有在意,一位管水利的幹部將其匯報到縣文化局,趙康民,一個註定被寫入秦陵考古史的人,他敏銳的感覺到這可能是秦陵墓葬的一部分。就是這一瞬間的感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陵兵馬俑橫空出世了。500餘件陶俑、24匹陶馬、6乘戰車及大批兵器在考古工作者的鏟頭下,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向人們初步展示了秦國氣吞山河的軍事實力。
秦始皇兵馬俑的出現震驚了世界,人們對秦朝的龐大氣勢和精湛的手工藝嘖嘖稱贊,同時,對秦始皇陵的歷史重現充滿了期待和憧憬。一個兵馬俑殉葬坑都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人們更有理由相信,一旦埋藏在地下的秦始皇陵完全「重見天日」該是何等壯觀,對秦始皇陵的探測與考察工作真正得到了重視。
在後來的日子,驚喜一個接著一個。
1974年7月,在陵園外城東71附近初步調查了門闕遺址,發現農民在平整土地過程中出土的門基石、石條等建築遺物,通過測量確定了內城的范圍和宮殿遺址。
1976年,在陵園東側發現了80座馬廄坑加上歷年的發現共確定了98座,通過部分發掘清理出土了第一批陪葬墓資料。
1978年陵園考古的工作依然是碩果累累。連繼發現了幾座大型墓葬其中包括姚池頭修陵人墓地,驗證了史書記載的關於修陵的民工全部被處死的資料。
1980年,勘探在封土南側展開。年初,地宮南牆初現端倪。後來在內城又發現了33座小型墓葬並成功發掘和提取了兩匹彩繪銅車馬。
……
在近40年對秦陵的勘測和發掘過程中,僅在秦陵內外的地下共發現了各類陪葬坑、陪葬墓600餘座,出土各類文物5萬多件各類文物。秦陵陪葬坑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較大程度地再現了秦始皇生前的生活,舉凡車馬出行,中央廄苑、角低俳優、兵備武庫、整裝軍旅、動物犧牲等,描繪了一幅秦國鼎盛時期的濃墨重彩圖。
然而,這些發現只是在陵園的外圍。秦始皇陵的地宮——也就是皇陵的核心究竟是怎麼樣的,成為迄今為止秦陵最大的謎團之一。
J. 秦陵工匠之死
不知復所雲,秦陵沒有打開吧?做兵馬制俑的工匠和秦陵的工匠可不是一回事啊,驪山的工匠不是很多上了戰場么?所以,不知道樓主想說什麼。「他們以為就要名垂千古了」,那是你以為,是當政者以為,以為能代表小人物的想法,恰恰不是他們以為,何況,秦國是有用人殉葬的傳統的。「名垂千古」?呵呵,典型的沒認真學過歷史,僅讀過教科書的想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