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群眾反響
⑴ 閩寧村屬於哪裡
閩寧村屬於銀川市永寧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
閩寧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版治區銀川市永寧縣下權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
1997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西部一個叫玉泉營的地方,茫茫戈壁、連綿沙丘。4月份的一天,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帶隊來到寧夏考察,
閩寧兩省區負責同志共同商定,要在這里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建設一個移民示範區。一場跨越2000多公里、歷時20年的閩寧協作由此展開。
(1)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群眾反響擴展閱讀
1、賀蘭山地
位於縣境西北部,北起單嶺子,南至小溝口,呈北南走向,單嶺子到頭關南為南山區,山勢陡峭,海拔1433-2516.6米,坡亞25-30度以上。
2、洪積扇地
由賀蘭山洪積物沖積而成的扇傾斜平原。地面因受水蝕、風蝕,布滿碎石,屬溫帶荒漠草原,是永寧縣牧區。
3、河老階地
洪積扇以東至黃河沖積平原間,由於黃河的變遷上切,造成了河老階地。
⑵ 閩寧雙方結對幫扶「一家親"體現了什麼樣的民族關系
閩寧結對幫扶「一家親」是促進各名族的共同繁榮,共同發展,實現共同富回裕的一項舉措答,提現了我國的新時代的民族關系,是一種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
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
福建省本著「寧夏所需,福建所能」,把人才、資金、科技、經驗、市場要素等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寧夏的貧困地區,以輸入新鮮「血液」增強「造血」功能,從根本上提升貧困地區的發展能力。寧夏主動承擔起脫貧攻堅主體責任,積極對接,提出貧困需求,制定幫扶規劃,努力做到「事不避難,義不逃責」。
20年來,閩寧雙方建立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扶貧協作機制。雙方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心,把產業協作扶貧作為關鍵,把生態環境改造作為基礎,把激發內生動力作為根本,一年一度的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從未間斷,一批又一批援寧幹部真心奉獻,數以萬計的閩商在寧創新創業,幾萬寧夏貧困群眾在福建穩定就業,為推動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⑶ 山海情陳金山原型陳德啟是誰
《山海情》中的「山」代指寧夏的閩寧鎮,而「海」則是沿海的福建省。「情」是二者相距2000公里,歷時20年的對口幫扶情。
在國家政策引導和福建對口幫扶下,寧夏西海固地區貧困群眾移民搬遷,克服萬難把「干沙灘」建成「金沙灘」,從而脫貧致富。這便是《山海情》的主體故事。
比起電視劇中對西海固人民貧苦生活的真實還原,這部劇之所以讓人看了交口稱贊是因為帶著湧泉村老百姓一步步朝著希望前進的馬得福、白校長、陳金山、吳月娟、凌教授……在現實中都有對應的原型人物。
林月嬋是當時福建省扶貧辦主任,就是《山海情》中姚晨飾演的吳月娟的原型人物。
如今已76歲的林月嬋回憶:1997年3月,林月嬋第一次來到寧夏。當時,閩寧兩省區既沒有直達火車,也不通航班,她坐著汽車,顛簸了三天才到。圖片盡管已有心理准備,但她還是被眼前的一切嚇著了。「甚至站在這片土地上,你都難以相信,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怎樣生存。」林月嬋說,當地的貧困極大地震撼著她的內心。
到農戶家,發現他們連碗筷都沒有,在灶台上挖幾個窟窿,小孩子就站在旁邊吃飯,沒想到寧夏這么窮啊。
實地考察以後,她帶來了組織制定的福建幫扶寧夏計劃第一步,在寧夏建立全新示範村:閩寧村。此後,閩寧村發展為閩寧鎮,成為閩寧友誼的見證。
在《山海情》中,大學教授凌一農是幫助閩寧村發展菌草和菌菇栽培產業的福建專家。為了幫助當地菇農致富,他嘔心瀝血,殫精竭慮。
而這個人物的原型,不是「凌教授」,而是「林教授」,他就是被稱為「菌草之父」的福建農業大學教授林占熺,他也是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學家。
他曾經為了扶貧放棄千倍年薪(林占熺在廣州的專利會,拒絕了美國農場主8000美元一個月的工資,這個工資是他當時工資的1000倍,林占熺為了千千萬萬的貧困的農戶,放棄了這個機會)。
現實中他每天堅持工作14—15個小時,1989年他在尤溪縣推廣技術期間發生車禍,摔斷了兩根肋骨,但他只住了4天院就匆匆出院,又開始走村串戶傳授菌草栽培技術。1997年,國家把林占熺的菌草技術列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至2007年,寧夏共有1.75萬戶百姓參與菌草生產,興建菇棚1.75萬個,菇農年均增收5000多元。
林教授先後在福建、寧夏等13個省區的120個縣(區)指導菌草技術扶貧工作,並積極承擔援助巴布亞紐幾內亞、南非、斐濟、盧安達、蓋亞那、柬埔寨等項目,拿到過無數的國內獎項,2006年8月獲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科學院院士稱號。
劇中,凌教授還有一個徒弟小黃。現實中,第一批進入寧夏進行幫扶,福建菌草扶貧工作隊的隊長名叫黃國勇,他默默支寧二十年,自己笑稱,已經是半個寧夏人了。
劇中,有一個在別人口中的葡萄酒酒庄老闆,2004年,就跟政府簽下了合同,要種葡萄園。
現實中,這個酒庄老闆名叫陳德啟,他生在福建晉江,1982年到泰國打拚、創業,90年代初回國投資,和劇中不同的是,他跟就永寧縣簽合同的時間是2007年,並且,談下這十萬畝荒無人煙的戈壁荒灘地,只花了15分鍾。
據說,為了改造生態,陳德啟先種了500萬棵樹,慢慢地讓荒灘變成了綠洲,如今,有3000人在陳德啟的葡萄園里工作。
「陳金山」的原型是一位清華博士
劇中的陳金山,是從福建來寧夏掛職的副縣長。
他剛到寧夏時的反應,跟很多福建援寧幹部一樣:「來到寧夏的第一感受就是乾燥,這里的氣候比想像中的還要惡劣,早晨睡醒經常發現自己在流鼻血。」
福建省掛職隆德縣副縣長的樊學雙算得上是劇中陳金山的原型。樊雙學出生在河南貧困的農村。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後,卻放棄了留在大城市的機會,選擇成為福建省的一名援助寧夏的工作隊員,到寧夏隆德縣掛職扶貧。
樊雙學來到的隆德縣和電視劇有點出入,這時候很多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子裡只剩下一些婦女和殘疾人士。而他們的特點是平時時間很多,但是就是出不了遠門。針對這種情況,樊雙學便第一個閩寧在前庄村在里家門口建設人造花扶貧車間。
「我用一年的時間,做了一件終身難忘的事」
有網友發彈幕評論《山海情》說:「我所有的眼淚,都給了白校長!」
白校長的原型人物張玉滾。這位原型校長,面對的不是戈壁沙塵,他所任教了一輩子的學校是位於河南豫西伏牛山深處,環境閉塞,海拔1600多米,從黑虎廟村到鎮上,要走6個小時的山路。
他放棄了畢業後可以去城裡當老師的機會,一個人當校長、教數學+英語+品德與社會+科學等等,走30公里山路運教具教材,自掏腰包給學生交學費......身兼數職的生活他堅持了20年。
20年間,數百位孩子有書可讀,20多個孩子走出大山讀上大學。他被稱作「托起大山希望的築夢人」。
⑷ 吊庄移民是什麼意思
吊庄,不是某一村落的名稱,而是一種行動。是中國西部農村近年來向大漠,向戈壁,向一切地廣人稀但卻蘊含著無限豐富未來的大規模的移民行動。
通俗的講,是指一家人走出去一兩個勞動力,到外地開荒種植,就地建一個簡陋而僅供暫棲的家,這樣一戶人家分居兩處,一個莊子吊兩個地方,故稱之為「吊庄」。把貧困地區群眾整體跨區域搬遷稱之為「吊庄移民」,有將村莊直接「吊」過來的意味。
吊庄移民是寧夏經過多年實踐的一種生態移民模式,其特點是在自治區所轄區域內,將貧困人口成批地從一個生態脆弱地區遷至另一個有荒地資源的地區,重建新家園,構建新社區,實現脫貧致富和持續發展。
(4)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群眾反響擴展閱讀
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的寧夏的南部山區扶貧表明,西海固部分地區自然條件極差,開發建設所需的能源短缺,交通落後,無力、無法就地改變貧困局面,而且,南部山區人口密度超過臨界指標數倍甚至十幾倍,有的地區達到220人/平方公里。人口超載已達到非遷出一部分人口不可的地步。
而在川區經勘查和評估查清,在引黃灌區邊緣地帶尚有荒地資源400多萬畝,可開墾的260多萬畝;過境黃河水資源尚餘8億萬立方米。川區自古就是一個移民開發區,山區又有拉吊庄的傳統,長達20年的扶貧移民工程由此展開。
蘆花鎮和興涇鎮位於寧夏首府銀川西部,20年前這里還是戈壁沙灘。1990年,這里開始吊庄,開始只有4千人,截至2004年已經超過2萬人了。2004年,蘆花鎮的吊庄移民人均純收入1314元,是寧夏所有吊庄移民中收入水平最高的。
1983年1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在「三西」地區(三西地區是指甘肅河西地區的19個縣、市、區,甘肅中部以定西為代表的乾旱地區的20個縣、區和寧夏的西海固地區的8個縣)農業建設的規劃會議中,採納了這一帶有地域性的特色的名詞,通過這一通俗名稱的運用,調動了異地農民遷移的積極性,也使思想動員工作得到了順利進行,之後、它便被賦予了全新的、超越了原來意義的新內涵。
1996年9月,黨中央作出推進東西部對口協作的戰略部署,其中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共同推進寧夏扶貧工作。之後,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前往寧夏銀川參加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
雙方決定共同建設作為扶貧協作示範窗口的閩寧村,地處銀川市永寧縣的閩寧村因此誕生。在福建援助資金的支持下,「吊庄」閩寧村正式奠基,第一批移民從西海固地區搬出,來到這個更具發展前景的「吊庄」。
和所有「吊庄」一樣,閩寧村奠基之初,基礎設施尚在建設完善之中,移民們在政府幫助下,於這片賀蘭山沖擊扇平原上白手起家,經過多年發展,昔日的閩寧村逐步發展成為如今常住人口達6萬餘人的閩寧鎮。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在扶貧開發中充分利用東部資源,以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快速脫貧致富,創造了「干沙灘」變成「金沙灘」的奇跡。
⑸ 寧夏閩寧鎮的來歷是
寧夏閩寧鎮的來歷:
1990年10月,寧夏南部山區西吉、海原兩縣的1000多戶百姓,搬遷到首府銀川市近郊的永寧縣境內,建立玉泉營、玉海經濟開發區,這是閩寧的前身,他們也是閩寧鎮的第一代移民。
1997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西部一個叫玉泉營的地方,茫茫戈壁、連綿沙丘。4月份的一天,領導帶隊來到寧夏考察,閩寧兩省區負責同志共同商定,要在這里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建設一個移民示範區。一場跨越2000多公里、歷時20年的閩寧協作由此展開。
1997年7月,這個地方被命名為「閩寧村」。
2001年12月,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閩寧鎮正式成立,閩寧鎮在閩寧村的基礎上並入玉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二十多年裡,閩寧陸續接納了來自寧夏「西海固」六個國家級貧困縣的4萬多名移民,「西海固」地區曾在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2016年7月19日,在寧夏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前往永寧縣閩寧鎮原隆移民村。習近平實地察看了閩寧合作開展移民搬遷安置和脫貧產業發展情況,深情回憶了20年前在福建工作時直接推動閩寧合作的情景。
(5)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群眾反響擴展閱讀:
寧夏閩寧鎮立蘭酒庄坐落於寧夏賀蘭山腳,位於賀蘭山東麓最優質小產區的核心地帶。自有高標准有機葡萄種植基地2400畝,酒庄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
葡萄品種有赤霞珠、黑比諾、美樂、西拉、霞多麗、貴人香等,品牌有:覽翠、立蘭、賀蘭石等。2011年,酒莊主人在此釀出了了第一瓶葡萄酒,由此,立蘭開啟了自己的歷史。
⑹ 閩寧鎮在哪裡
閩寧鎮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
1990年10月,寧夏南部山區西吉、海原兩縣的1000多戶百姓,搬遷到首府銀川市近郊的永寧縣境內,建立玉泉營、玉海經濟開發區,這是閩寧的前身,他們也是閩寧鎮的第一代移民。
1997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西部一個叫玉泉營的地方,茫茫戈壁、連綿沙丘。4月份的一天,領導帶隊來到寧夏考察,閩寧兩省區負責同志共同商定,要在這里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建設一個移民示範區,一場跨越2000多公里、歷時20年的閩寧協作由此展開。
(6)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群眾反響擴展閱讀:
閩寧鎮主動融入自治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和賀蘭山東麓葡萄文化長廊總體發展規劃,轄區6個行政村的富民產業發展規劃和園藝、木蘭、玉海、武河4個村的美麗村莊建設規劃,做到了新老鎮區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同步提升,為閩寧鎮科學發展、追趕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投入各類資金17.43億元,實施10萬平米閩南風情特色街區、老鎮區101戶回鄉風情民居改造、盛景光伏科技大棚30MW光伏電站等重點項目40個。大力實施閩寧萬畝草畜基地、閩寧扶貧產業園、新鎮區110國道及西環路等地段689畝綠化工程,栽植各類樹木86.7萬株,整治綠化帶257畝,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
⑺ 2020年時代楷模名單
1、2020年1月1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時代楷模」稱號。
2、7月3日,中央宣傳部授予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時代楷模」稱號。
3、7月29日,中央宣傳部授予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硬骨頭六連」「時代楷模」稱號。
4、8月31日,中宣部授予江西九江消防救援支隊「時代楷模」稱號。
5、9月23日中宣部向全社會發布了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等10個抗疫一線醫務人員英雄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6、10月14日,中宣部在中央廣電總台舉行「時代楷模」發布儀式,授予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徐振明「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7、11月18日,中宣部授予黃詩燕、毛相林「時代楷模」稱號。
8、12月10日,中宣部授予張桂梅時代楷模稱號。
(7)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群眾反響擴展閱讀
現實意義
1、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境界。「以熱愛祖國為榮」、「以服務人民為榮」,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核心內容,是每一個公民應當秉持的基本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
2、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學習他們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無私奉獻體現著社會主義道德要求。
3、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學習他們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美好情懷。
4、向時代楷模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們愛崗敬業、忠於職守的職業精神。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把工作崗位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是時代楷模的一個鮮明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