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內控宣傳2018
⑴ 如何防範企業納稅風險
一、納稅風險的表現
企業納稅風險主要包括財務、法律兩個方面,主要表現為企業財務方面受到損失,但也存在因違法受到處罰及喪失企業信譽風險。具體表現為:
一是企業盲目納稅。企業由於財務人員的工作疏忽或缺乏必要的稅務知識忘繳或少繳了稅,或由於對稅收優惠政策的無知無故多繳納了稅款;
二是企業納稅籌劃方案的失敗,籌劃結果小於預期值,籌劃成本大於籌劃帶來的收益,其結果大致分為以下兩類:一、違反稅收法律法規而少納稅,這可能造成的後果有罰款,多交滯納金,降低納稅企業的信譽等不良後果,不僅企業會受到稅務行政處罰,甚至相關財務人員也會被追究刑事責任;二、稅法使用不當,盲目交稅,多納稅款,增加不必要的稅務成本,而導致企業利潤的流失。
二、納稅風險的特徵
(一)客觀存在性。稅收的特點是強制性、固定性和無償性,這些特點決定了企業的納稅風險是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的,企業必須依據稅法規定納稅。只要企業日常生產經營,不論虧損或盈利都會涉及稅收,我們無法迴避納稅風險的客觀存在,不同行業、經營規模、資金狀況的企業表現出不同類型的納稅風險。
(二)可控性。納稅風險雖具有客觀存在性,但風險是可控的,風險是對未來不確定性事件的一種反應,是可以通過對現實經營狀況的觀察、參照經驗而加以控制的,運用科學有效的控制措施,掌握風險的規律,形成一套合理的降低納稅風險的內部管理體系,可以提高企業應對納稅風險的能力。
(三)主觀判斷性。納稅風險是主客觀原因相互作用下引起的,一方面,企業納稅風險的產生與企業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密切相關,業務素質高、抗風險意識強的企業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可以建立合理的納稅風險防範體系,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正確識別、預防納稅風險;另一方面,納稅風險也與稅務機關的行政執法水平密切相關,稅務部門有時會對企業依法納稅的行為做出錯誤的判斷,誤認為屬於違法行為,這也會造成企業的納稅風險。
三、企業納稅風險形成的原因
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的納稅風險分布於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它的形成是企業內外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應對納稅風險首先要正確識別風險形成的因素,納稅風險的來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內部原因
1.企業管理者理念缺失。
企業管理者的經營管理理念做為企業發展的標桿,會影響企業的納稅行為,錯誤的納稅理念會造成企業納稅風險的形成。一是部分企業管理人員認為通過社會關系、打法律擦邊球就可以少繳稅款,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懷著僥幸心理偷稅漏稅,濫用職權指使會計人員做出與稅法相悖的行為,長此以往必然會增加企業的納稅風險。二是有企業管理者在稅收問題上進入「稅是財務上的事」的誤區,由於欠缺應對納稅風險意識,單純的認為沒有收到稅務部門的處罰便不具備納稅風險,輕視納稅管理問題,以不懂稅法為理由而推脫應承擔的納稅義務,將納稅問題全權交由財務人員負責,在決策、開展業務、簽訂合同時通常不考慮納稅因素,財務部門繳納稅款時更是無人監管,造成企業納稅風險的形成。這些問題在日後都會成為影響企業的納稅風險的因素。
2.企業財務人員納稅意識缺失。
稅收問題直接關系著企業的切身利益,任何企業運營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繳納的稅款作為企業一項重大成本支出,一定程度上會削減企業的利潤,一些企業會計人員缺少正確的納稅意識,為獲取管理人員的重視,減少納稅成本,雖然日常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繳稅的義務,但為了企業經營利潤的不流失不惜隱匿實際銷售收入,違法不申報。
3.企業涉稅人員素質低,責任心不足
企業生產經營與風險控制的有序進行,不僅需要員工豐富的專業知識與工作能力,還需要高素質與良好的品行。目前,部分企業涉稅人的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能都有待提高,企業員工素質較低,責任心不足,在處理涉稅業務時出現的差錯率就會增加,不可避免的出現非故意性的違規事件;企業管理層缺少職業謹慎性與專業判斷力,一味追求近期利益,只知以權謀私,認為與稅務人員搞好關系便能避免納稅風險;企業財務人員身兼數職,缺少責任心而不合規定的處理發票、會計核算處理馬虎不得當、納稅申報不及時、稅額計算中有所遺漏也不予檢查,雖然很多都不是故意進行的違法行為,但也會給企業帶來不可避免的納稅風險。
4.企業不當稅收籌劃。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納稅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不違法的情況下進行稅收籌劃減免稅負是毋庸置疑的。稅收籌劃作為企業內部減少納稅成本的生產經營行為,籌劃方案的確定與與實施都由納稅人主觀選擇,但方案是否合法有效、取決於稅務機關對籌劃方案的認定,如果方案並不能符合法定規定,則會被稅務機關認定為避稅,不僅沒有利益流入還會帶來罰款等納稅風險。
5.企業與稅務部門溝通不暢。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與稅務部門的溝通能力極為重要,一些企業財務人員因為性格等原因缺少良好的溝通能力,對稅務人員的疑問回答含糊或對自己的賬務處理難以解釋清楚,導致企業與稅務機關的核查不能相互配合;還有些納稅人往往以稅務人員的意見為主,沒有平等自己與稅務征管人員之間的地位,出現意見,為了息事寧人常常放棄自己的正確主張。
(二)企業外部原因
1.稅收法規原因。
目前我國稅法體系還不完善,為了致力於讓征納雙方有法可依,財政部、國稅總局與各級稅務機關頒布的稅收法規、規范性文件數量眾多。每年對稅收政策的解釋也隨著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而不斷衍生、不斷變化,稅收政策具有不穩定性,對於稅收政策的不斷調整,也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經濟的發展,達到調節經濟、宏觀調控的目的,但企業管理層及財務人員有時不能及時動態關注到稅收政策的調整,而將過往的合法納稅變為不合法,就會出現核算失誤,造成多繳稅或少繳稅的風險,會增加企業的納稅風險。
2.征納雙方對稅收政策理解執行不同。
在部分實際涉稅業務中,現行的一系例的稅收法律政策規定模糊,繁雜的稅收法律法規使納稅人理解上產生偏差,甚至稅務人員也難免出現差錯,征管人員與納稅人員對稅收政策理解與執行不同,客觀上就會對處於被動地位的納稅人增加風險。
四、企業納稅風險的控制
納稅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企業都無法完全消除納稅風險,但是,風險是可以通過合理手段加以防範與控制的,企業不能只是被動的接受風險,也應積極應對與防範,從根本上遏制風險的萌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樹立正確納稅理念
企業管理層應樹立納稅風險管理理念,將納稅風險的管理作為企業文化,融入企業的管理決策中,規范企業生產經營,對出現的違規涉稅行為及時進行遏制與糾正;其次,企業管理者應意識到,納稅風險貫穿於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應高度重視企業內部自上而下的緊密配合,企業應將納稅風險控制在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將預防風險的意識貫穿各個部門,在合同簽訂、業務處理、稅務處理等方面加強監管;企業管理層在樹立納稅管理意識的同時,也要主動關心稅收法律的更新,通過合理途徑表達對稅收法律的訴求減少企業納稅風險。
(二)提升財務人員業務素質
企業的涉稅人員應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與專業素質,依法正確進行登記、設置賬薄、如實申報、按時繳稅等義務。財務人員在會計核算中,運用專業知識和會計政策,在眾多可選擇的會計處理方法中,通過比較分析,制定最適用於本企業的,確定納稅計算的基礎,熟練掌握會計准則,確認成本、費用、損失等稅法差異及差異額,做好合理的納稅調整以此計算納稅金額;關注稅收政策,充分了解、利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做出符合國家政策與實現企業利益的合理納稅方案。
(三)健全企業納稅風險管理體系
健全企業風險管理機制,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是企業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任務。就目前而言,企業納稅風險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特殊性與多變性,其應對措施應隨之而改變。這就要求企業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基礎上,而應該將納稅風險問題安排在日常經營管理中,系統的規劃出一套健全的、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體系。
(四)加強對外溝通能力
良好的社會關系是規避風險的有力保障,首先,要加強與稅務機關的交流。企業的稅收公共關系是指企業為了塑造自身良好的組織形象,影響稅務機關及社會對企業納稅行為的反應而開展的活動。建立良好的征納雙方關系,構建暢通的溝通渠道,與稅務機關溝通配合,支持稅務機關的工作。比如在接受稅務檢查時,作為財務人員,要秉持合理合法的原則,通過溝通向稅務機關闡明稅收處理思路與方法,尋求稅務人員的理解與支持。
(五)規范稅務機關執法行為
稅務機關嚴格遵守稅收法律,通過崗位責任制的建設,防止執法權力的濫用,完善納稅服務體系,提高納稅服務的質量與效率,各個部門各司其職,健全征管執法責任制與考核體系,增強稅收征管人員的管理水平與隊伍素質,一方面抓好稅收工作的薄弱環節,改善服務態度,提高徵收管理質量,另一方面,要堅持走培養人才道路,通過教育、培訓學習等途徑提高幹部的業務能力與水平,加強稅務執法人員隊伍建設,秉公執法、清正廉潔,依法接受納稅企業的監督,稅務機關在執法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和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六)加強稅法普法宣傳工作
全方位開展稅法宣傳,擴大納稅信息的輸出渠道,整合稅收信息,通過稅務信息公開網站,及時更新網站內容,通過宣傳,讓納稅人充分了解納稅人的義務與權力,使企業納稅人加強對自身權益的保護,准確進行會計核算與納稅申報,降低企業因政策理解偏差而帶來的納稅風險。
(七)建設服務性稅務機關
優質的納稅服務態度可以滿足納稅人得到尊重的期望,構建以納稅人為核心,文明、便捷、公平的服務體系,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社會,充分利用當代技術手段,建立更新稅務網站,提供相關的稅收政策在線咨詢與解答、專設納稅咨詢電話、納稅服務大廳增加專門咨詢窗口,為納稅人提供便捷、友好的納稅服務,提升納稅人員的滿意度。通過稅務工作者文明禮貌的待人方式,良好的工作態度與精神風貌,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納稅人,建立新型征納關系,提高納稅遵從度,引導企業健康發展,從而構建良好的納稅環境。
⑵ 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如何建立
加強大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建設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完善大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的制度規范,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目前,我國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建設方面的法律還是空白,有關部門應盡快將稅務風險內控機制建設納入國家法律范疇,使大企業在處理內部稅務風險時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稅務機關在開展對大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工作時有明確的執法依據。
二、提升大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組織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對於行業跨度大和涉稅事務復雜的大企業設立相對獨立的稅務管理部門。對於經營行業比較單一、涉稅事務較復雜的大企業成立稅務風險管理組,隸屬於財務部。對於經營行業比較單一、涉稅事務較簡單的大企業設置稅務總監或者稅務管理崗位。
三、積極發揮稅務機關在大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建設中的作用。在自願、平等、公開、互信的基礎上,稅務機關與企業簽訂稅收遵從協議,共同承諾稅企雙方合作防控稅務風險。稅企雙方確定稅收遵從協議簽訂意願後,依序進行共同磋商、起草協議文本、簽訂協議等工作程序。稅務機關通過掌握公司治理結構、機構設置、人員分工、內部審計等不同崗位職責,幫助企業了解稅收風險相關知識,並通過對人員培訓,使其熟悉潛在稅收風險及如何應對。
⑶ 企業所得稅內控率是什麼核定利潤率是什麼
一、企業所得稅沒有內控率,估計是稅負吧。
所得稅稅負率,即所得稅稅收負擔率。
所得稅稅負率,為年度交納所得稅稅額占該企業收入總額的百分比。
二、核定利潤率
核定徵收是指按公司總收入的一定比例計算應納稅所得額,與公司經營成本費用多少無關
核定徵收利潤率就是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行業核定的比率.
三、相關規定:
第五條稅務機關採用下列方法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稅:
(一)參照當地同類行業或者類似行業中經營規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的納稅人的稅負水平核定;
(二)按照應稅收入額或成本費用支出額定率核定;
(三)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動力等推算或測算核定;
(四)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採用前款所列一種方法不足以正確核定應納稅所得額或應納稅額的,可以同時採用兩種以上的方法核定。採用兩種以上方法測算的應納稅額不一致時,可按測算的應納稅額從高核定。
第六條採用應稅所得率方式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稅的,應納所得稅額計算公式如下:
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應稅收入額×應稅所得率
或:應納稅所得額=成本(費用)支出額/(1-應稅所得率)×應稅所得率
第八條應稅所得率按下表規定的幅度標准確定:
行 業 應稅所得率
農、林、牧、漁業 3-10%
製造業 5-15%
批發和零售
貿易業 4-15%
交通運輸業 7-15%
建築業 8-20%
飲食業 8-25%
娛樂業 15-30%
其他行業 10-30%
⑷ 稅務部門的內控機制包括那些內容
稅務局查賬一般查哪些,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國稅查帳,另一種是地稅局查帳,這兩者查帳內容有所不同,各有側重點的。
一、如果是國稅局來查帳的,主要檢查增值稅的計交情況:
查賬具體內容包括:
(1)本年度的銷售收入
(2)銷項稅額分月總計
(3)進項稅額分月總計
(4)進項稅額轉出數的分月總計
(5)是否有留抵稅額
(6)本年度應交增值稅
(7)本年度已交增值稅
(8)是否有欠交現象
(9)每個月的進項抵扣聯、表
(10)每個月的使用明細表
(11)每個月的應交增值稅申報表
(12)計算一下本年的稅負率(本年應交增值稅÷銷售收入)
(13)看一下去年全年的稅負率
(14)如果今年稅負率低於去年的稅務率,應該考慮一下原因,並准備一個書面的說明書
二、如果是地稅局來查賬,主要檢查所得稅和其他小的稅種的計交情況:
查賬具體內容包括:
(1)根椐《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對照一下自己的財務情況,主要有這么幾種問題:
A、是否有計稅工資已提未發現象?(如有會讓稅務局貼作利潤而補交所得稅)
B、臨時工工資問題:按照人數與工資同口徑計算;
C、向非金融借款時的利息率是多少?(稅務上的標準是6.39%,低於這個標准可按實列支)
D、供銷人員實行費用包乾的,按工資50%、差旅費30%、業務費20%的比例進行分解並分別進行稅前扣除
E、提而未繳的工會費,不得稅前扣除(對沒有設工會組織的,可憑工會專用憑證按標准按實列支
F、業務宣傳問題:沒有廣告專用的廣告支出,不能稅前扣除
G、勞保用品:勞保服裝按照不超過500/年、人的標准,現金發放勞保一律不予認可
H、業務費開支是否超過標准?
I、人均工資支出是否超過當地稅務部門的統一標准?
J、其他應付款和預提費用科目中是否有多計成本費用的現象。
K、其他當地稅務部門作為重點檢查的內容
(2)其他小稅種的計交情況:
包括城建稅、教育附加、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等
總之,無論是國稅還是地稅查賬,都要准備好資料,做好准備之後,就不會到時手忙腳亂了。
⑸ 求一篇國企「加強內部管理、排查內控隱患」自查自糾工作的宣傳稿 謝謝!
參考答案 聰明的樵夫,應該是既善於砍柴,也善於磨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