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草根聽證會
⑴ 該不該重建圓明園(正方)
圓明園管理處帶著一份"圓明園數字互動體驗中心"招商項目表,出現在了2008年北京旅遊產業項目推介會上,他們希望在圓明園內新建包括4D影院在內的體驗中心,通過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給遊客還原出一個虛幻而又真實的圓明園,此次圓明園"重建"話題,引起了各界關注。
"不能守著廢墟過日子",這是圓明園管理方給出的一個理由。這個理由若是細加琢磨,我認為經不起推敲。
首先,圓明園最大的價值恰恰就在於這個見證了八國聯軍侵華的中國最著名遺址所產生的荒涼感、悲壯感與滄桑感。所以,無論圓明園管理方有怎樣的商業沖動,都不能以這樣或那樣的名義去包裝開發圓明園遺址,即使"對原有建築進行改建",也極有可能對圓明園廢墟造成景觀上與視覺上的破壞,從而使圓明園真正有價值的廢墟成為商業的附屬品。
其次,"不能守著廢墟過日子"本身就是對國家重點文物保護理念的曲解。文物之所以為文物,就在於其以歷史原貌展示給後人最真實的一面,讓後人在直觀文物時感受到或喜或悲的巨大力量。保持文物原貌就是對文物最好的呵護。2004年雅典奧運會期間,筆者赴雅典采訪,在雅典城中看到的古希臘遺址無數,無論是荒蕪的宙斯神廟,還是蒼涼的巴台農神廟,都保持著原有面貌。所有的商業開發商都在其遺址周圍開發,而非在其內部。雅典城中更是難見5層以上的樓,究其原因,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希臘文化遺址,使其不被後來的建築奪去光芒。雅典人的文物保護理念,無疑值得國人參考與學習。
再次,在古舊滄桑的圓明園建現代化的4D影院,與其整體風格極為不搭,只會破壞圓明園的歷史感與肅穆感。而且,過多的遊人湧入圓明園去看電影,也會讓圓明園遺址的荒蕪氣息消失殆盡。如果連最古老的歷史氛圍都在現代化的設施中消隱,那圓明園廢墟蘊藏的歷史與文化又從何而來呢?
記得上一次圍繞圓明園產生的爭議是給圓明園湖底鋪膜。2005年4月13日,圓明園整治工程環境影響聽證會在國家環保總局舉行,第一個發言的蘭州大學教授張正春所說的一番話至今發人深省:"圓明園是古代中國人民智慧的高度結晶,難道社會進化了這么多年,中國人反而喪失了保護、建設圓明園的智慧?不是的。是因為有人從眼前利益出發,忘記了長遠利益!有人從自身利益出發,忘記了全局利益!"
保護文物就應該承受得住寂寞與孤獨,而不應為眼前暫時利益所迷惑所左右。保持圓明園原有面貌不變,就是對圓明園廢墟價值的最大愛護。那些打著保護文物旗幟的管理者們,為什麼就"不能守著廢墟過日子"呢?
⑵ 關於圓明園的資料
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於1723年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於1723年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
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於1723年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人教版,第七組有。
讀《圓明園的毀滅》有感
今天,我懷著興奮的心情,讀了《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
《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和它的毀滅,揭露了帝國主義的野蠻罪行,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和對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讀了文章後,我才知道圓明園是圓明、萬春、長春三園的總稱。始建於1709年,歷時150年陸續建成。清王朝傾全國物力,集無數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種植奇花異木,集國內外名勝40景,建成大型建築物145處,內收難以計數的藝術珍品和圖書文物。在這些建築中,除具有中國風格的庭院外,長春園內還有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風格的建築群,被譽為「萬園之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燒殺擄掠,慈禧太後挾光緒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園殘存和陸續基本修復的共約近百座建築物,皆拆搶一空,使圓明的建築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其後,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巧取豪奪,乃至政府當局的有組織地損毀。北洋政府的權貴們包括某些對圓明園遺址負有保護責任者,都倚仗權勢,紛紛從圓明園內運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園宅。那侵略者不僅搶奪了那珍貴的歷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燼。
我真為這個猶如人間仙境,巧奪天工,豐富多彩,美不勝收的園林而感到惋惜啊!為了不再讓這段屈辱的歷史重演,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奮發圖強,學好各項本領,繼「神州五號」之後,為研製並發射更多的火箭做後備力量,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
我們的國家不容侵略,我們的人們民不再受侮辱!
⑶ 圓明園是否重建辯論會
前一段時間我們上了一節公開課,名字叫:《圓明園的毀滅》,在課文和老回師的課外資料答中我體會到了圓明園的美麗,也為失去這樣一個世界瑰寶而惋惜,在快下課時我們對圓明園是否重建做了小小辯論,雖然圓明園是那樣美麗那樣璀璨,但是圓明園不能重建!
博客小小辯論會
我在此和表姐做正反方,希望大家多提意見。
反方:我認為圓明園不能重建,因為在當時圓明園花了一個半世紀才建造好,而且動用的錢財更是數億價值,沒有人能推算出來,而且建造出來也不象原來那麼華麗了,而且這樣做是對中國人的恥辱。
正方:我不同意反方觀點,圓明園是建築園林的精華,就算是建成後不象原來那麼美麗了,但還是可以讓更多人一飽園明圓的風采呀!
反方:我不同意正方的觀點,因為這樣子的圓明園完全沒有價值值得我們去看了,反而還浪費了大量物資,不如留著那片圓明園廢墟,好讓子孫後代見證法蘭西和英格蘭的行為,見證清朝政府的無能與腐敗。
⑷ 李景奇到底什麼人呀
今年這座有著近300年歷史的古老皇家園林像一個舞台一樣,不同的角色輪番上台,像一出波折的大戲,而戲的主角圓明園卻是幾經磨難。
歷史上的圓明園是由圓明園(包括福海)、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組成。三園緊相毗連,通稱圓明園,共佔地5,200餘畝(約350公頃),比頤和園的整個范圍還要大出近千畝。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餘年間,所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後,圓明園漸漸走入荒廢,不少農民搬入圓明園形成了村莊。幾年前圓明園管理部門開始的西部工程主要是清理福海附近的住戶,將圓明園整理出來,名為恢復圓明園山形水系。據了解西部工程投資極大,估計上億元,而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就是這個工程的一部分。
2004年底,圓明園三大園已經將水排干,不少市民還湧入圓明園搶撈河蚌,這時沒有人注意到圓明園要鋪膜的事情,也就沒有任何管理部門出來阻攔。此時了解圓明園湖底即將鋪膜的只有圓明園管理部門、水利和圓明園的上級管理單位。如果圓明園管理處按照規定嚴格做環境影響評價,那麼圓明園是不是能少一次折騰呢?可是圓明園管理部門沒有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規定做環境評價。直到2005年一位環保人士在圓明園春遊偶然發現,才最終引發了這場鋪膜事件的激烈爭論。
這次鋪膜事件從事發、叫停、召開防滲工程聽證會到國家環保總局根據清華大學出具的環評報告要求全面整改,大約100天的時間。但在這短短的100天時間里,來自民間的環保人士、學者、市民等一些原本並不相識的人卻為了保護圓明園遺址和生態不再遭破壞,走過了一段艱辛卻有意義的歷程。北京兩大民間環保組織「地球村」和「自然之友」少見的聯手召集專家媒體討論圓明園脯膜對圓明園環境以及文物的影響。在環保總局的圓明園防滲膜影響聽證會上部分反對圓明園鋪設防滲膜的專家也是這兩家環保組織請來的。
防滲膜拆還是不拆呢?
在聽證會後公眾一直在猜測著,在清華大學環境評價報告之後環保總局要求圓明園防滲工程全面整改,其中要求:第一,對圓明園東部尚未實施湖底防滲工程的區域,不再鋪設防滲膜,全面採取天然粘土防滲;第二,綺春園除入水口外,已鋪的防滲膜應全部拆除,回填粘土和原湖底的底泥。湖岸邊不能再鋪設側防滲膜;第三,長春園湖底高於40.7米的區域要立即拆除防滲膜,回填粘土,湖岸邊也不能再鋪設側防滲膜;第四,對福海已經鋪設的防滲膜進行全面改造。以砂石為主的回填區域,要去除掉表層的砂土,鋪設上天然粘土,原湖底的淤泥土要全部回填。除碼頭周邊10米區域外,其餘區域的駁岸應拆除側防滲膜以保證充分的側滲補給。7月底圓明園整改工程開始了。
草草收場
在8月的一天,正是整改工程進行時,記者來到圓明園,到處是遮擋板,連假山、緩坡也被覆蓋住了,園內只有猗春園的一部分和西洋樓遺址向遊人開放。或許由於在防滲施工期間不小心的露了風聲,才造成現在的整改,所以圓明園管理部門這一次顯得非常的「謹慎」,拒絕一切性質的采訪。圓明園的整改工程為何如此不願公開呢?
「這是圓明園, 又一次遭受的劫難」。圓明園遺址公園管理處專門負責西部工程的朱紅副主任這樣評價2005年的這次「圓明園事件」。她告訴記者,這件事給圓明園帶來直接損失有四五百萬之多,一年的遊船收入沒有了,再加上鋪膜和拆膜的費用就可想而知了,圓明園既傷了筋,更動了骨。據圓明園內的一名職工講,環保總局的聽證會後不久,圓明園管理處主任李景奇就被調走。
9月中旬的一天清晨6點,記者接到一條短消息,告知圓明園在凌晨已經開始向園內注水。歷時半年多,千萬人關心的圓明園防滲整改工程就這么悄無聲息的結束了。上午記者來到圓明園時看到防滲整改工程即將結束,綺春園和福海已經看不出整改的痕跡,而長春園還用圍擋遮著。綺春園可看到南牆邊的進水口涌動不大的水流。據工作人員介紹,市水務局此次批給圓明園200萬方水,每天以7萬方的速度注入圓明園湖區,最先注水的是猗春園,而猗春園和長春園是通過福海相連,兩者相對獨立。其中,福海是最大的水面,有28公頃,讓它喝飽需要10天時間,然後水才流向長春園,到時長春園的整改工程已經結束。照這樣的速度,大約20天的時間,圓明園又會恢復往昔的景色,再次碧波盪漾。現場除我們以外沒有一家媒體。本來是好事的整改工程,為何要悄悄地進行?隱蔽的連基層工作人員也不知道。據工作人員講環保部門已經驗收完整改工程,可是驗收的結果到底如何?這時連大張旗鼓開聽證會的環保部門也再沒有多說一句話,從清華大學對圓明園環境評價開始,圓明園管理部門,環保部門甚至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對這件事都是守口如瓶,不公開又怎麼知道圓明園的整改工程是按照要求完成呢?沒有公開驗收報告的整改工程就這樣結束了。
縱觀圓明園此次防滲膜事件它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環境問題,公眾的知情權、管理部門的科學決策、管理者的政務公開等問題統統暴露。出問題前市民不知道,出了問題市民不知道哪裡錯了,問題解決了市民還是不知道如何解決的。圓明園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如此一件大興土木的工程,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竟然在各個監督職能部門的眼皮底下從容施工。而公共監督的缺失、少數人的違法決策、信息傳遞的不通暢,都造成了與廣大市民利益息息相關的重大事項市民無從知曉。就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李盾所說:「公眾有權查閱,要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建立健全決策責任追究制度」。
圓明園事件中的又一插曲
令人意外的是就在環保總局環境評價會剛剛結束,清華大學環境系還沒有來得及做環境評價報告書調查時,又一件令圓明園管理者難堪的事情發生了。福海湖心島多年前出租武警文工團的某雙胞胎兄弟演員,出租期限一直到2006年以後,這兩位兄弟經常在湖心島排練節目、招待朋友等。事情暴露後,圓明園管理者再次成為批評的對象。公眾質疑,究竟在圓明園遺址的背後還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決定。今年4月13日的環保總局舉辦的圓明園聽證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葉廷芳教授一句話表明出現這樣的問題對圓明園來說並不是偶然:「圓明園管理層在錯誤的發現、錯誤的管理、錯誤的指導下長期處於誤區之內,不能自拔。」媒體披露後,圓明園管理部門連夜找到這一對兄弟,很快將湖心島收回,全部行動在悄悄地進行,連搬家也選擇在夜裡,對媒體採取防備的態度。另外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不少附近中學的學生體育課也在圓明園裡面進行,這同樣很難讓人理解。
文物管理部門的缺失
圓明園防滲工程其實不僅對環境有影響,對園林整體面貌也是有影響。可是在環保部門站出來後,文物部門卻在躲閃。三月份北京市文物局前後發出兩個不同的聲音,先是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梅寧華在接受《人民日報》和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文物古跡、遺址公園的保護和維修必須以保護歷史環境和歷史面貌的原真性為前提,圓明園的做法目前已引起北京市高層領導的關注,其造成的後果及下一步的措施也正在進一步評估當中。可是緊接著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孔繁峙在幾天後卻認為圓明園湖底鋪膜是河道清淤的一部分屬於園林日常維護,不是文物建設項目,因此可以不必審批,而且鋪膜並未對文物遺址的本身造成造成破壞,兩個截然不同的聲音居然出自同一個部門。記者親眼看到施工人員在圓明園湖區的駁岸外又加了一層,再抹上難看的水泥,圓明園作為遺址公園,這樣做對整體的破壞一直是專家的爭論之處,可是到後期文物部門幾乎沒有評價一句話,躲閃,還是躲閃。據圓明園管理部門介紹,圓明園整改工程投資在3000萬以上,希望這么多錢能買來我們永遠記住的教訓。
————————————————————
圓明園鋪膜事件時間表:
2003年8月圓明園開始大規模環境整治工程。
2005年2月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開工。
3月22日在北京開會的蘭州大學客座教授張正春在圓明園游覽時,發現了圓明園的湖底都鋪上了防滲膜,他認為該工程會破壞圓明園的生態環境。
3月30日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圓明園防滲工程」事件。
3月31日國家環保總局叫停該項目,責令其依法補辦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手續。
4月初環保總局叫停「圓明園防滲工程」。
4月13日國家環保總局召開聽證會,要求圓明園管理處補交環評報告。
5月9日國家環保總局發最後通牒,限圓明園管理處40天內上交環評報告。
5月13日國家環保總局點名批評北京師范大學下屬環評機構拒絕委託。
5月17日清華大學接手圓明園環評工作。
6月30日圓明園管理處遞交環評報告。
從事件的關注重點來看,國家環保總局叫停該項目之後,這次事件便從防滲膜是否會破壞圓明園的生態環境轉向這項工程的違法施工和公眾知情權的缺失,而因此,這次事件的解決成就了公眾參與在環評中的關鍵地位。
我們老師稱這次事件是時任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導演的一出好戲,他讓這件看似普通的項目違規施工事件變成了環評制度改進的導火索,以最小的代價換取了制度的進步。
單就圓明園來說,它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來呈現在大家面前,是一個供人嬉戲玩樂的公園,還是一個警示國人勿忘國恥的遺址。
我大一的時候去過一次圓明園,大四的時候又去了一次,兩次給我的感受截然不同,第一次是滿目的荒蕪和承重,第二次只記得照相照的手疼,因為景點太多了,國家每年撥給圓明園2000多萬,而圓明園的員工就有1700多人,這些錢全部給員工當工資都不夠,其管理人員勢必要從旅遊上下功夫,砍伐植被鋪上草皮,在園內的池塘內清淤養魚建碼頭,不都是為了招攬顧客么。
北京的公園已經有很多了,不差這一個,但是銘記著國恥的圓明園,只有一個!
⑸ 有沒有最近北京破壞環境的具體事例
中新社北京四月十三日電 題:舊廢墟成為新工地是歷史的悲哀
中新社記者 吳慶才
在北京,有許多舊的廢墟正在成為新的工地。圓明園便是其中的一處。最近在這座世界著名的廢墟上進行的防滲工程正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場風波今天演變成一場官方組織的正面交鋒。但是,這場遲到的聽證會並不能改變已經完成的事實:和長長的防滲膜一起埋進圓明園乾涸的湖底的不僅是三千萬元巨資,還可能是圓明園的第二次災難的根源。
第一個質疑此工程的蘭州大學教授張正春認為,這一工程將破壞圓明園三百年古園的天然水系,切斷周邊植被的生命水源,造成生態災難。而更關鍵的是,這一工程將把圓明園的「活水」變成「死水」,「真水」變成「假水」,抹殺了圓明園這一著名古典園林真山真水的美學意境。
面對猛烈抨擊,圓明園管理處堅持認為,在湖底鋪設防滲膜是一項改善生態環境的節水工程。而一些純朴的施工者無意中卻透露,圓明園的山形水系必須得到恢復,留住圓明園的水是為了像頤和園那樣讓遊人泛舟,就像擁有當年慈禧太後在昆明湖裡泛舟在萬壽山下聽戲的那份愜意。媒體因此質疑這個未經審批、未經聽證、鋌而走險的工程只不過是一項「生財工程」。
一座廢墟就是一部悲劇。無論出於何種目的,在廢墟上開辟工地本身就是歷史的悲哀。圓明園被焚無疑是人間上演的最慘痛的悲劇,在國人的心中,它無法重建,也不可能修復,那麼就該讓它永遠保留,讓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都來面對廢墟接受殘酷的教育。
不幸的是,在廢墟上開辟工地的悲哀在北京城的發展過程中曾不斷上演。有把歷史遺存拆成廢墟,蓋摩天大樓的「痛」;也有在廢墟上重建文物古跡的「悲」;更有在廢墟上進行「破壞性保護」的「愚」。
去年,建於四百五十年前拆除於四十六年前的永定門城樓,在原址廢墟北移三四十米處被重建,這也使得這座著名的城樓得以重新屹立於北京城中軸線的南端。
歷史彷彿和我們開了個玩笑,五十餘年前,北京拆除了「表現落後反動的封建帝王思想」、「妨礙交通」、「占據建設用地」的大批古建築。為此幾近絕望的梁思成曾跪抱著一塊城磚,仰望蒼穹,大放悲聲:「五十年後,你們會後悔的!」
但是,竟然不用五十年,我們就開始後悔了,梁思成的預言就得以應驗。今天,當圓明園的廢墟上重新搭起工地時,梁先生的兒子梁從誡像當年他的父親那樣大聲疾呼:不能再毀圓明園了!
今日北京城最怪的現象莫過於一邊在不斷地丟棄,一邊在不斷地拾取。正如作家洪燭所言:「北京:舊的廢墟和新的工地,永遠連在一起;記憶和遺忘,也連在一起……以至於我都分不清:哪些是驚哪些是喜?哪些是建設哪些是破壞?哪些是文物哪些是垃圾?哪些是夢哪些是醒?」
歷史的悲劇不能重演。梁從誡沒有像他的父親那樣作出後悔的預言,而今天的北京也全然不是過去的北京,這不是一個錯誤的年代,更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可以隨意橫行的時代。今天在北京召開的圓明園防滲工程聽證會的意義在於,在悲劇發生之前,及時分清哪些是驚哪些是喜,哪些是建設哪些是破壞,哪些是文物哪些是垃圾,哪些是夢哪些是醒。
⑹ 要在北京待四五天,第一次來不熟,不知道怎麼安排行程,希望推薦些好玩的地方,我想坐地鐵過去,要詳細的
先問一下,你住在北京什麼位置(旁邊是地鐵哪一站)?還有你有什麼特別想去的景點么?
⑺ 國力這么強,為什麼不幹脆重修好圓明園夠高分的吧!
上個世紀這個問題在國內各界爭議了十幾年,國務院和大部分學者的意思是保留遺跡警戒後人勿忘國恥。後來因為遺跡保護出現了問題,爭議又現,就如你的提問。
⑻ 圓明園應不應該重建
圓明園的意義在於它的毀滅
新華網浙江頻道(2006-09-21 10:25:13) 來源光明觀察
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和「萬園之園」。不幸的是,這一世界名園於1860年10月慘遭英法聯軍野蠻的劫掠焚毀,以後又經歷了無數次毀滅和劫掠,一代名園最終淪為一片廢墟。歷史的狼煙已經遠去。以史為鑒,我們固然不可忘記歷史的創痛,謹記火燒圓明園這樣的奇恥大辱,讓那段帝國主義列強在中華大地上橫行的歷史永遠成為過去。
但是,有無必要重建圓明園,或者要建一個怎樣的圓明園,依然是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否則我們就可能重蹈歷史的覆轍。
按照橫店異地重建圓明新園總指揮徐文榮的說法,「北京的圓明園遺址仍然記錄1860年屈辱史,而橫店圓明園的任務是重現1860年以前的藝術輝煌。」這話只說對了前半部分。到底該怎樣評價圓明園,不僅關乎歷史的正義,也有助於我們釐清歷史的真相。圓明園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藝術瑰寶」?如果圓明園不被英法聯軍毀壞,它就能真正代表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力嗎?圓明園的存在真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嗎?
其實,拋開圓明園在藝術上的成就,其背後隱藏著的是歷史的非正義。從康熙到雍正,從乾隆到道光,花費了整整的150年的時間不說,這其中還包含著多少人民無以數計的血汗啊:300多年前的運河上,無數的纖夫汗流浹背,肩頭已經滲出了斑斑的血漬,船上運的,不過是一塊來自蘇州的奇石罷了!轍馬熙攘的驛道上,地方官員勞師動眾地護送著一件「朝廷聖物」上京,這「聖物」,不過是皇帝喜歡的一種珍稀花草罷了;更不說那些奇珍異寶、古玩字畫,可謂件件粘滿了百姓的血汗……
說白了,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圓明園,不過是一項封建帝王的「享樂工程」罷了。如果這些錢力、人力不是花在這個竭中國150年國力的「萬園之園」上,而是花是國防建設上,花在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上,花在改進生產力上,那該是多麼好啊!即便是萬里長城這樣的「人類奇跡」,作為一項「國防工程」,其立意不可謂不高遠,但誰又能否認其修築過程就是一部罄竹難書的血淚史呢?理解了這一點,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項羽要一把火燒了秦始皇的阿房宮,這把連綿三月不絕的大火,正是對統治者窮侈極奢、荒淫無度的「憤怒之火」。
從世界范圍來看,不管是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埃及的金字塔,還是羅馬的競技場、巴黎的聖母院,在成為永恆的藝術瑰寶的同時,同時也昭示著統治者的殘暴和貪婪。在今天這樣一個文明社會,恐怕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民會同意為他們的總統建一個豪華陵墓,或者為他們的議員建一個觀看人獸血腥搏鬥的「競技場」。
圓明園的修建過程恰恰是中國由盛到衰的過程,它建造的歷史恰恰是西方文化復興、科技發展、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大步前進的歷史。所以它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是見證了近代中國衰退的歷史,它的毀滅同時也是古代帝王制中國的毀滅。不知道,那些想「重建圓明園」的人,想要復興的到底是什麼
又多了個中國十景。。不要建。
拿這些錢把該做的做好
⑼ 圓明園在什麼時間被徹底的毀滅的》
圓明園雖在1860年遭受了英法聯軍的毀滅性破壞,但整個園區還留有不少建築遺跡。至少在1870年時,西洋樓有的建築還算完整,同治時對園內中式建築還有一次半途而廢的大規模重修。那麼,是誰將它徹底毀滅了呢?
火劫:聯軍、土匪與篩土賊
當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瘋狂地進行洗劫時,就有無數的土匪參與了打劫。英法聯軍選擇最貴重的東西搶劫,土匪掠奪剩餘的精華,小民則撿拾委棄於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園太監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錢物品很快被搜羅干凈了,有人又把希望寄託在散落、埋沒於塵土中的細碎寶物上,他們操起掃帚和簸箕,在園中道路上飛沙揚塵,守園的太監官兵將他們稱為「篩土賊」,時有諺曰:「篩土,篩土,一輩子不受苦」,所幸的是這時還未傷及建築。
木劫:圓明園變成木炭廠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西郊諸園再遭劫掠。這一次,清政府對圓明園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滿足於搶劫洋人劫餘的財富,他們把園內火劫之餘的零星分散的建築、木橋的柱子、樁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被濫伐殆盡。當時清河鎮上木材堆積如山,交易繁忙,而園內則炭廠林立,樹枝、樹根全被燒成木炭。
石劫:賣石頭也能發財
民國初期走馬燈一樣更迭的軍閥,都把圓明園作為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溥儀時期的檔案留下了不少無奈的記錄:「軍人押車每日10餘大車拉運園中太湖石。」實際上,拆賣的情況遠比檔案中記載的嚴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圓明園屬鳴春園與鏡春園的木材,王懷慶拆毀園中安佑宮大牆及西洋樓石料。從此,圓明園廢墟凡能作建築材料的東西,從地面的方磚、屋瓦、牆磚、石條,及地下的木釘、木樁、銅管道等全被搜羅干凈,斷斷續續拉了20多年!後人稱此為圓明園火劫之後的「石劫」。
土劫:在皇家園林開田種稻
至此,圓明園已經過了火劫、木劫和石劫,建築、林木、磚石皆已盪然無存,它的悲慘命運是否終結了呢?還沒有!它還要經過最後的、更為徹底的「土劫」。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築屋,昔日的皇家園林麥壠相望。1940年以後的日寇佔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圓明園這處在清初盛世歷經150餘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遂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