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中國古代機關

中國古代機關

發布時間: 2021-02-18 14:16:02

A. 中國古代國家機關及職能部門如何設置的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創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為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自此,中國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專制制度。皇帝是中國中央政權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會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權力和榮譽。皇帝自稱「朕」,其他人當面直接稱皇帝為「陛下」、「聖上」、「萬歲」等,私下敬稱皇帝為「聖人」、「大家」、「官家」、「至尊」等。秦朝時,秦始皇試圖將國家的全部權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但由於統治國家的事務繁多,這種制度實際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後,皇帝的權力和職能逐漸由一個中央政府輔助完成,漢朝時這種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開始三省六部制。那麼中國古代國家機關及職能部門如何設置的哪?

故宮

1、尚書省

尚書省是中央官署名稱。秦王朝時開始設有尚書這一官職,但並未成為一個機構,屬於少府中的官職,負責管理文書。東漢時期初始成為機構,有點類似秘書處,直到晉朝時才有了尚書省之稱,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構,其長官稱為尚書令。

尚書省下設六部,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又設四個司,作為具體辦事機構。在如今的國務院機構設置中仍可尋到部、司這樣的部門。

2、中書省

也是中央官署名稱,始設置於魏晉時期。唐代開始與門下省、尚書省並列為國家行政重要機構。通常由中書省制定政策或決策,經門下省審核後交尚書省發布執行。一般中書省的長官稱為中書令(監),下設中書舍人5人,統領主事10人,各類書吏200人,管理個21局(部門)的政務。

3、門下省

中央機關官署名稱,始設置於魏晉時期。門下省最初是皇帝的侍從機構,主要負責與皇帝有關的衣、食、住、行等事務,以及應對皇帝問答,有點類似總務處、後勤部之類。後來發展成為國家機關部門。唐代始與中書省、尚書省同掌國家機要,負責審查詔令、簽署奏章、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或黃門監,屬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等官員。

4、六部

是尚書省下屬的六個部委,是國家機關中重要的部門,分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的工作在秦代時本由九卿分管,至晉朝之後,特別是到了唐代,由於尚書省的出現,六部功能逐漸完善,成為國家機關中的重要部門。

六部的職責分工為:

吏部負責官吏的任免、考核評價、升遷降職、調配等工作,有些類似如今的中組部。

戶部負責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工作,集如今的國土局、國稅局、財政局職能於一身。

禮部負責禮儀、祭祀、科舉、學校等事宜。

兵部負責全國軍事武官選用、兵籍管理、兵器使用及管理、軍事訓練、發布軍令等工作。

刑部負責刑事、獄訟、司法等工作。

工部負責工程、水利、修造、屯田等工作。

5、都察院

漢代開始在政府機構中設有御史台,負責對各級官吏的彈劾,參與審理重大案件,巡按各州縣,考察官員言行、業績等工作,俗稱「巡案」,類似於如今的紀檢監察工作。明代時改稱為考察院,其長官為都察御史,主要職責是對皇帝進行規諫,對官員進行考核,對財務狀況進行監督等。各地區均設有相應的都察官員,是獨立於行政之外的監察機構。

清代時除國家層面設有都察院外,都察御史分為左、右都察御史官職,以左都察史為主官,主管紀檢監察工作,右都御史一職則多由各地的總督或巡撫兼任。

6、大理寺

大理寺是國家刑獄、司法機關的名稱。秦、漢時期設有廷尉這一官職,負責刑獄工作。北齊時期開始設有大理寺,成為中央刑獄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為三個司法機關,有點類似如今的檢察院、公安局和紀檢委。其最高長官為大理寺卿。

7、理藩院

是清代設置的國家機關,主要負責蒙古、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相關民族事務工作。如疆界、爵秩、徭役征發、會盟、朝貢、宗教、貿易等等,長官為尚書,由滿族人擔任。

8、翰林院

翰林的本意是文人學者浩翰如林。唐代開始設有翰林學士,是供內廷使用的文人,並沒有什麼專門的辦公地點,也算不上什麼實職官員,可以說是一種御用文人吧,其主要工作是幫皇帝起草詔書、批簽文書之類,或與皇帝和詩唱賦,下下圍棋之類。至宋代時翰林院才有了雛形,負責管理天文、書藝、圖畫、醫官之類的工作。明代為編修史書正式成為國家機關部門之一,主管編修史書、講述經史,起草典禮文稿等工作,其長官為掌院學士。

9、軍機處

軍機處是清代設置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清雍正十年(1732年),為更好地處理國家重大政務,從大臣中選出親王、重臣若幹人,在便於皇帝召見的地方成立了軍機處,作為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有點類似於政治局或智囊團之類的組織。其入選大臣稱之為「軍機處行走」,負責人則稱為軍機處「領班」。

10、樞密院

是唐代開始設置的機構,最初只是由宦官負責,管理表章奏摺之類的事宜,至宋代時則衍變成國家機關,負責管理軍事機密、邊防、軍馬及對外外交等工作,甚至一度成為國家最高政務機關。其後各代也有沿用,但職能不同,到明代則被廢除。

11、內務府

清代,順治皇帝對國家機構進行了改革,成立了專門負責管理皇家事務的內務府。負責皇家的典禮、倉儲、財務、工程、警衛、刑獄、太監等工作。其長官稱為「內務府總管大臣」。

12、內閣

內閣是從明代洪武年間開始設置的機構。朱元璋將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等大學士收攏在一處作為皇帝的顧問團,協助皇帝辦理政務,稱為內閣。清代則以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稱之為內閣。

B. 中國古代有一種有機關的盒子叫什麼

前幾天發貼「神秘魔盒$1750一個,你信嗎?」http://www.zuojiaju.com/thread-126783-1-1.html
介紹了一個售價$1750美元,要用1536個步驟才能打開盒子。

另外,我有一個要用21個步驟才能打開盒子,現將每一步拍了照片,有興趣的木友看看吧。

為了大家看著方便,為盒子能活動的各個面做了標志。

A面是盒蓋,最終要把它拆下來。C 面是盒子的左側面,可以向下移動。C1也可以移動,通過燕尾槽與C 連接。

C. 古代怎麼稱呼各種機構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有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即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它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

(一)、三省

1、中書省

中書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設,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隋初稱為「內史省」,後改為「中書省」。

宋代中書省與門下省合並為一個機構「中書門下」,掌握行政大權,長官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與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書省外派的「行中書省」即「行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廢丞相、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明永樂帝時設內閣,機要之任開始歸「內閣」。負責起草詔令,明宣宗後擁有票擬奏章的「票擬權」。

3、尚書省

官僚機構。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台」。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

「尚書省」的組織機構於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為例: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下轄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書都以所在「部」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為名。負責執行詔令。

3、門下省

「門下省」為官署名稱。東漢時即設侍中,秩比二千石,屬於少府,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

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

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

(二)六部

1、吏部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

吏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

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

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勛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名復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類似現在的組織部、紀委等部門。

吏部尚書還被稱為天官。

2、兵部

明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

兵部下設四司﹕武選清吏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並管理土司;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恤、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武庫清吏司,掌全國之兵籍、軍器並武科考試之事。

此外,清設稽俸廳,掌稽察武職官俸;會同館,管理京師驛傳事務;捷報處,掌遞送文書。類似今天的國防部,中央軍委及其各軍事機關。

3、禮部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

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類似現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

4、戶部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

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明十三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福建、雲南、貴州。清增江南司,為十四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它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還設有掌管八旗事務的八旗俸餉處及現審處。

隸於戶部的機構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類似現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等部門。

5、工部

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

明清工部下設四司﹕營繕清吏司,掌宮室官衙營造修繕;虞衡清吏司,掌製造、收發各種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鑄錢;都水清吏司,掌估銷工程費用,主管製造詔冊、官書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寢修繕及核銷費用,支領物料及部分稅收。

除四司外,清設有製造庫,掌製造皇帝車駕、冊箱、寶箱、儀仗、祭器等;節慎庫,掌收發經費款項;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數及稽核、供銷京城各壇廟、宮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類似現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鄉建設部。

6、刑部

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復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

刑部的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是按省設司,明為十三司,名稱與戶部諸司同。清增加直隸、奉天、江蘇、安徽四司,為十七司。

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職掌他省及衙門的部分文書收發和某些日常政務。

此外,清設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審處,掌核秋審、朝審各案;減等處,掌匯核各省及現審各案之遇赦減等事;提牢廳,掌管獄卒,稽察南北所監獄的罪犯,發放囚衣、囚糧及葯物等;贓罰庫,掌收放現審案內贓款及沒收各對象,並保管本部現銀及堂印;贖罰處,掌罰罪事;律例館,掌修訂法律。

類似現在的司法部和公檢法部門。

D. 古代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相當於現在哪些機關

六部:

1、吏部——組織部以及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

2、兵部——國防部、總參、總裝備部、總後勤部

3、禮部——外交部,教育部

4、邢部——司法部、最高法院、檢察院和公安部

5、戶部——農業部、財政部、民政部

6、工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部、水利部、林業部、發改委

古代六部作用:

1、吏部:主管全國文職官吏的挑選、考查、任免、升降、調動、封勛。

2、戶部:主管國家戶籍、田畝、貨幣、各種賦稅、官員俸祿。

3、禮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禮(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舉考試、接待外國來賓。

4、兵部:主管全國武職官員、練兵、武器。

5、刑部:主管國家司法、行政。

6、工部:主管興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築工程。

(4)中國古代機關擴展閱讀

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E. 中國的古代真的有機關很厲害嗎

百日袖箭千日鏢復:袖箭和制鏢都是暗器,鏢,剛制,長三寸六分,重六兩。重一斤著稱斤鏢,俗稱「金鏢」。拋擲擊人,有揚手鏢、陰手鏢等法。袖箭是含機械裝置的暗器,圓筒中裝箭,筒內設彈簧,一按機關,箭即射出。兩種暗器雖大致相同,但袖箭用來省力,射程遠近全憑彈簧彈力大小,而鏢的擲程遠近全憑手腕力量的強弱。二者又都要求擲射准確,因此,使鏢顯而易見要難於袖箭了。 根據《墨子》中關於機關術的記載,當時墨家發明出來的機關器械有:
1. 連弩車 見於《墨子·備高臨》。連弩車是一種置於城牆上可同時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無數的大型機械裝置,需十個人駕駛,最為巧妙的是長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繩子系住,射出後能用轆轤迅速捲起收回。
2. 轉射機 見於《墨子·備城門》。轉射機也是一種置於城牆上的大型發射機,機長六尺,由兩人操縱,與連弩車不同的是轉射機更為靈活,能夠在一人射箭的同時由另一人將機座旋轉。
3. 藉車 見於《墨子·備城門》。藉車外部包鐵,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夠投射炭火的機器,由多人操縱用來防備敵方的攻城隊。

F. 中國古代四大機關是那四大

韓信為首,「兵仙」之謂誠然也。考其初拜將時,對劉邦陳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定三秦、東爭天下」之大戰略,以「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一言以蔽之項羽必敗之性格,實為至當之高論。在劉邦彭城新敗,與項羽對峙於滎陽、廣武時,其向北獨自開辟第二戰場,完全暗合後世利德哈特「間接路線」之戰略運用。短短數月,即平魏豹、破代趙、下燕國、定齊都,從北邊形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包圍,使得劉邦最終打敗項羽獲得天下,其功當為第一!尤其討魏王豹時,以一部兵力在臨濟正面吸引其注意,而以主力從黃河上游夏陽渡河,依勢從北往南壓迫敵軍消滅之,將正面欺敵與背後機動突襲戰術發揮至極致;井徑之戰,因形就勢背水立陣,把握住了有利地形,另遣偏師背後襲擊,一舉殲滅優勢之趙軍;濰水之戰,誘龍且軍半渡決河灌之,盡殲其眾。可見韓信的戰略見解與戰術運用,都是極為優秀的,且能獨當一面開辟新戰場,迅速扭轉劉邦正面戰場極端不利之戰局。當為中國古代名將之首也!

衛青次之。其屢破匈奴,開創「大規模騎兵機動戰術」運用之先河,在漢匈三次決定性會戰中,每戰必勝,尤以漢武帝元狩三年秋(公元前120年)漠北之役為甚。是役也,衛青以匈奴單於軍為主要目標,全軍出塞躍進千里,直抵趙信城,斬首一萬九千餘,因單於軍積粟食軍而返,匈奴單於僅以身免,率數百騎北遁……此役後,匈奴本部即向阿爾泰山以北遠遁,不敢復與漢征戰漠南矣!

岳飛其後。蓋其於弱宋之中僅存不多之強將耳。及靖康之變,宋室南渡,金兵隨之入寇,國破家亡之殘勢,以岳家軍之威名,金兀術猶畏之三分。1140年郾城大戰,金兵拐子馬盡折其下,其「直搗黃龍」之語,金人為之膽寒。惜其竟為奸佞所害,不得全終,此誠可嘆乎!縱觀岳飛以後,雖有虞允文採石大捷、李寶陳家島奏凱、釣魚台之戰勝利,然宋室終苟且偷安於江南一隅,毫無北伐恢復中原之決心,故終為蒙元所滅。崖山一役,「趙氏一塊肉,淹入貝宮」,隨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族王朝統一全國之先例。

袁崇煥最後。遙想寧遠之戰,以「祖傳之十三副盔甲」起兵以來戰無不勝之努爾哈赤竟然頓足於此孤城之下,且中炮重創,落得個鎩羽而歸、含恨而逝的結局。由此看來,名不經傳的「袁蠻子」竟然是滿洲鐵騎的大剋星,其後更成了明朝東北邊防的「救火隊」,正所謂「有崇煥軍,無滿洲兵」。公元1629年10月,皇太極繞道山海關襲擾北京城時,至薊州馬升橋(似在今通州西南的馬駒橋)猝遇崇煥馳援京師之軍,後金兵「相視駭懼,乃乘夜西遁,直犯燕京」,崇煥軍見敵西竄京師,即尾蹤急追,兩晝夜行三百餘里,抵廣渠門外,後金兵「蓋驚袁崇煥軍自天而降也」。明軍即展開攻勢,將金兵擊退十餘里,追至運河。金兵上下皆謂」十五年以來,未嘗有此勁敵也」。惜崇禎用而不信,聽信讒言妄殺之,其自毀長城之舉,猶如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臨終前數語耶!及崇煥以讒誅,明邊防中流砥柱既倒,雖內寇不起,朱明江山,亡無日矣……

G. 中國古代中央機構示意圖

中國古代中央機構示意圖

中國的君主專制,從秦漢到明清,總的趨勢是不斷強化。相權和君權也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秦始皇當皇帝後說過: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康熙也說過:今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兩個相距兩千年的皇帝,在專制問題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皇帝不是機器人,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就需要百官輔佐。秦漢實行三公九卿的的官僚制度,丞相為百官之首,擁有很大的權力。皇帝和丞相之間的矛盾是顯而易見的,如漢之蕭何。漢武帝設立內廷,與宮內官吏決策大事,以丞相為首的百官,開始受到挑戰。到了西漢末年,尚書這個小官職,因為靠近皇帝,地位顯赫,開始分丞相的權力,到了東漢,尚書台正式成為國家的權力中樞。經過不斷演化,地位低下的尚書逐步成為掌握全國政務的最高官職,逐步代丞相執掌朝政。這一切,都是加強皇權的需要。

歷史的發展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尚書省逐步成為國家的權利機構後,皇帝又開始親近身邊的人,原本為宦官擔任的中書令,權力逐步上升。到了魏晉時期,中書令已經成為事實上的丞相。

門下省,原本是內府的一個小機構,官階不高,因為與皇帝親近,皇帝常常與其商議國事,於是,門下省逐步掌握朝政。尚書省,成為一個單純的執行機構。

經過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了隋代,終於出現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三省六部制。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同時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相權被一分為三。

從三省的出現,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規律,皇帝總是把大權交給身邊信任的親信,以取代皇帝以外的官僚機構,當這些親信發展成丞相一樣的龐大官僚機構以後,皇帝又開始找另外一些親信,委以重任。也就是說,皇帝相信的,都是身邊的親信,而不是百官以及百官統領的決策機構。總之,皇帝的目的,就是設立一套自己親信組成的內廷,對抗百官組成的外廷。以至於明清的內閣和軍機處的出現,意義正在於此。

皇帝的命令,必修經過中央機構的同意才能發出,才算合法,門下省就擁有封駁權,也就是將皇帝的命令打會。這個規矩,是武則天開始破壞的,武則天經常繞開中央機構,給百官下命令。隨著規矩的逐步破壞,從宋代開始,丞相的地位開始下滑,宋代,丞相已經不能站著和皇帝議事了,皇帝繞開中央機構,直接下旨的事情才逐步多起來。

到了明代,皇帝乾脆廢丞相制,又六部對皇帝直接負責。但皇帝畢竟不是機器人,繁雜的政務讓皇帝焦頭爛額。所以,從永樂開始,皇帝逐步選拔一下官階低下的官員,充當自己的秘書,逐步形成了內閣制度。同時,為了制衡內閣的權力,又形成了一套有太監供職的內廷制度,和百官制度相對應。既有總督巡撫,又有鎮守太監。可以說,國家形成了兩套行政系統,是中國幾千年來,內廷和外廷相互制約的終極體現。

到了清代軍機處的出現,更是將君主專制發展到了頂峰,軍機處在整個清代,都沒有成為國家的正式衙門,但是確實國家的最高行政機構,軍機處的官員,也不是國家的正式編制,都是有六部尚書或者王公貴族兼任,皇帝不信任,隨時可以換掉,正是這種制度的出現,使清朝避免了歷代封建王朝可能出現的各種統治危機,諸如宦官,藩鎮,外戚等等。也正是這種封建君主專制,讓整個國家變成了一言堂,真真正正的成立家天下。套用閻崇年的一句話,君主專制,對皇帝來說,避免了動亂,實現政權的平穩過渡和交接,當然是喜劇。但是,極端的專制制度下,權力高度集中,阻礙了這個國家的持續發展,當然是悲劇。


H. 中國在古代的機關術是否很強呢

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曾經發明製作了很多實用又有趣的機械工具,比如:沙漏、水車、拋石車,聽瓮等等,利用物理原理製作的工具都可以認為是機關術的最簡單應用,但是跟前面提到的「西洋八寶轉心螺絲」「消息埋伏」還沒有關系。

I.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機關

中國古代地方的行政機關,有兩種叫法(稱謂),一種是官方(稱為衙門)。一種是民間(稱為官府)。如清朝北京的順天府在官方的稱謂中是順天衙門,民間籠統的稱為官府。中央的行政機關不管官方還是民間都統稱為朝廷。

J. 中國古代的機關術究竟有多厲害

想必一提到機關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諸葛亮的木牛流馬 和能10連發的諸葛連弩 。

如果說武侯機關術是大眾了解機關術的入門級作品,那麼更加神奇的墨家機關術就是正式登入機關術的殿堂。

墨家機關術作為中國古代科技水平的代表,無論是在工作生活還是軍事作戰各方面都有它的出現。通過聯系事物間的關系,運用機械來控制事物以達到想要的效果,這正是古人對自然的深入研究與思考得出的結果。

機關術帶給大家的另一個印象是用來守墓也為數不少。

如連環陷阱板。很多都是令人防不勝防。

雲梯屬於古代戰爭的標配戰爭器械,雲梯上配備著盾,抓,鉤,絞繩,還有滑輪組升降裝置。若是攻城用雲梯加上床弩,那攻起城來就事半功倍了。

看了這些古人智慧的結晶,令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精妙設計與其中玄妙原理,中國古代的科技是足以讓我們這些後人為之驕傲的人類瑰寶。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