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企業內控環境
① 如何提升公司內控管理
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
內部控制規范及其指引,基本涵蓋了企業運營的各個領域、各項業務和事項,為企業制定和實施內控體系提供了具體的參考。然而,內部控制的關鍵不在設計,而在於執行。因此,如何全面落實整個內控體系成為下一步工作的重心。要真正貫徹落實好內控體系,企業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提高全體員工對內部控制的認識,企業領導的重視是關鍵
如果沒有稱職的人去執行,設計得再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也不可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內控的成與敗,取決於企業全體員工的意識及行為,而企業領導人對內控的認識、態度與行為更是關鍵所在,直接決定了內控體系實施的好壞。要加強內部控制培訓,加大宣傳力度,讓企業領導和全體員工都充分認識內控的作用、為企業創造的效益以及具體流程,樹立起正確的內控觀念。只有提高了認識,才能提高自覺性和執行力,從被動執行走向主動實施,才能自上而下地貫徹執行企業的各項制度。在落實的過程中,領導要把內控作為日常重點工作來抓,自覺按照規定程序辦事,起好模範帶頭作用。
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設置專門機構負責企業內控體系的建設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明確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權、責、利的劃分,使之相互獨立、相互制約。明確董事會負責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監事會負責監督董事會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建立與實施,經理層負責組織執行內部控制的日常運行。同時,在董事會下設立內部控制委員會,專門負責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在董事會下設立審計委員會,負責審查、監督內部控制有效實施和進行內控自我評價、協調內部控制審計及其他相關事宜等。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由上而下共同執行內部控制體系,從而推動企業內控的健康發展。
3.提高內部審計的地位和獨立性
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內部審計人員被賦予了新的職責和使命,內部審計機構在幫助企業控制風險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要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首先,要保證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工作的獨立性;其次,拓展內部審計領域,把內部審計延伸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不僅要檢查發現財務差錯,還要通過對內控檢查和評價活動,及時發現內控缺陷、管理漏洞和隱患,針對審計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及時採取提出切實可行的、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措施;此外,要配備業務水平、職業道德素質較高的內部審計人員。內部審計工作的專業性和特殊性,要求內部審計人員不僅是既精通財務會計、審計業務,又具備經濟法律、經營管理、計算機、工程技術等多方面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還要有相應的組織、指揮和協調工作的能力,更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最後,加強與外部審計的交流與合作。藉助中介機構的力量,充分利用其從業人員業務素質較高、經驗較豐富的優勢,進行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全面提高內控意識和風險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
4.建立和完善全面預算管理機制
全面預算管理是企業實施控制和監督的重要手段,可以起到統合所有龐雜枝節的幹流作用和科學的導向作用,促進企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並使預算管理關注的重點從經營結果延伸到經營過程和資本運作過程。在實際工作中,由企業最高領導人進行決策、指揮和協調。在預算編制的過程中,預算委員會把總預算細化分解,落實到每一個預算執行單位,具體到每一位員工,並附以相匹配的權、責、利。可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修正,以適應經營市場與政策環境的變化。內部審計等部門負責監督和核查預算的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執行中的偏差,確定偏差大小,提出改進建議。年終,進行預算業績考核和獎懲。
5.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體系、考核和激勵機制
建立科學有效的薪酬體系、考核和激勵機制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工作,其核心是使企業管理者從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轉變為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首先,應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董事長、董事會成員、總經理、副總經理的年度獎金,以稅後利潤作為計發的依據;其次,建立與內控相適應的薪酬福利體系。為了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強化對內部控制體系執行、實施情況的檢查和考核。薪酬福利體系通過工資、福利、津貼、補助、獎金等形式,結合員工的個人能力和工作表現,與內部控制執行效果掛鉤,進行量化考核,以促進員工發揮積極性、創造性。
② 如何改善企業內部治理環境
當今世界,有許多國家都把發展中小企業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國外有些學者的研究表明,城市的中小企業密度與居民收入增長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一般地說,它們是呈正比例關系變化的。正因為如此,加快發展中小企業,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課題。歐盟國家在發展中小企業方面採取了積極措施,在中小企業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因此了解歐盟的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現狀與框架,將使我們得到有益的啟示。
歐盟中小企業發展的基本狀況
積極發展中小企業是歐盟經濟中的重要特點,也是歐盟經濟充滿活力的原因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源泉。為了更好地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逐步實行規范化的管理,歐盟委員會提出了歐盟成員國採用歐盟的統一標准來劃分中小企業的建議。這個標准將歐洲的企業規模劃分為五種類型:「自雇企業」,即無僱用員工的企業;「非常小的企業」,即僱用員工1-9人的企業;「小企業」,即僱用員工10-49人的企業;「中型企業」,即僱用員工50-249人的企業;「大型企業」,即僱用員工250人以上的企業。這個標准比較好地反映了歐盟中小企業的共同特徵,容易得到歐盟各成員國的普遍認同,因而,愈益成為研究歐洲中小企業分類的最權威的參數。
綜觀歐盟國家中小企業發展的情況,主要有以下特點:歐盟國家的中小企業在所有企業中占的比重很大;歐盟國家的中小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很大;歐盟國家的中小企業在科技進步中的作用很突出。
歐盟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總體政策,主要體現在馬德里首腦會議通過的《歐盟中小企業白皮書》中,其核心在於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機制和發展環境。具體地說,包括改善融資環境、創設制度環境、促進技術創新以及提供信息服務等。
歐盟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模式
歐盟各國的公司治理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我們這次考察選擇的英國、德國、義大利三國,實際上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
(一) 英國模式的公司治理
「共同模式」或稱「英美模式」,標識著英、美等國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某些特徵。它的基本特徵是股權的高度分散化與高度流動性。英國的資本市場相當發達,而且比較完善。 英國模式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它主要依靠資本市場來解決資本的配置與代理問題,因而表現出市場所固有的靈活性、激勵與約束。這種高度發達與不斷創新的資本市場,能夠促進資本從低效領域向高效的轉移,特別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風險投資產業籌集資金。但是,資本市場對於解決成熟產業比較嚴重的代理問題都存在缺陷。在股東分散的大公司,由於小股東在接管中同樣存在「搭便車」現象,加之公司規模太大以及經理採取反接管的措施,使得一些接管難以發生或者成功,從而使這些企業的代理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
(二) 德國模式的公司治理
「德國模式」或稱「德日模式」,標識著德、日等國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某些特徵。它的基本特徵是股權集中度高,股票流動性小。在德國公司的股權結構中,銀行的持股比重明顯高於英美公司,而個人的持股比重則明顯低於英美公司。從個人持股的比例看,美國為49%,英國為21%,而德國僅有15%。而在所有權集中程度方面,德國公司最高,上市公司中近3/4的公司都有一個大股東,其股權至少在50%以上。德國的資本市場類似於日本,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企業只能向銀行融資。從俾斯麥時代起,德國人就認識到如何通過銀行的作用來促進經濟增長。銀行與企業有著非常明確的關系,開始時銀行只是公司的債權人,而當銀行所貸款的那家公司到證券市場融資或拖欠銀行貸款時,銀行就變成了該公司的大股東。德國的銀行參與公司治理,在公司融資及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德國的銀行是全能銀行,可以持有工商企業的股票。德國銀行貸款的特點是長期貸款較多,約佔2/3左右。銀行對企業的貸款性質,使銀行成為公司治理中的一個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從德國企業治理的結構看,還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雙層的監督機構。德國公司的內部機構由股東會、監事會和理事會構成,理事會也叫管理委員會,屬於執行機構,股東會和監事會都有監督的職能,形成了雙層的監督機構。二是員工參與公司治理。德國很注重吸收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員工的權力和利益受到高度的重視。
(三) 義大利模式的公司治理
義大利公司治理結構的特點,主要是在於它缺乏通過持股或股權資本以及金融服務而對公司進行事後監督的金融結構。在義大利的公司所有制結構中,沒有可能替代銀行作用的金融機構。銀行缺乏貸款的積極性,它們一般不喜歡與客戶保護信貸關系型的融資。義大利小企業部門的中小型地方銀行,在彌補小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中發揮了一些作用。義大利模式可稱為家族或聯盟控制的模式,它標識著義大利企業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某些特徵。義大利工業在發達國家中具有較高水平,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數量之多和企業規模之小,都是其他工業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義大利素有「中小企業王國」之稱。義大利中小企業的主要特色,就是地域同業中小企業集群,被稱為「第三義大利現象」,實質上是指中小企業產業的有序分布。義大利北部艾米利亞——羅馬格納地區出現了一種以彈性專精的生產組織方式、先進的中小企業產業區和即時生產系統為特色的產業區。這種模式引起了眾多研究者的注意,被稱為「艾米利亞現象」。
從歐盟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三種基本模式中,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特點:歐盟國家不僅普遍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而且採取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包括稅收優惠和金融支持及提供服務等方面的措施,有效地促進了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使得中小企業在歐盟各國的經濟發展中普遍地佔據重要地位;歐盟國家的中小企業公司治理表現為共同治理,由於中小企業的規模比較小,內部治理結構一般比較簡單,許多小型企業沒有設立董事會或監事會,因此,企業治理就表現為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相結合的「共同治理」,即由投資人、經營者、顧客、政府、行業協會等共同擔負起公司治理的任務;歐盟國家普遍重視工會組織的作用,注重保護雇員的利益,支持企業員工參與企業治理。在企業的監事會和理事會中,員工代表佔有相當重的比例。這個特點導致了有的企業有意識地控制規模,從而影響了中小企業的數量及地位。
歐盟中小企業治理的幾點啟示
通過考察歐盟國家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了解歐盟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框架,細致地分析它們的特點及優勢,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積極發展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歐盟國家的共識,也是歐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因此,借鑒歐盟經驗,就應該更加重視實施加快中小企業發展的戰略。
小企業占歐盟企業總數的99.8%,在歐盟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歐盟國家普遍地扶持中小企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措施,比如,英國特別重視發展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崗位,德國特別重視通過發展中小企業推動技術創新,義大利特別重視通過發展中小企業推動區域性產業集群的形成。歐盟的實踐證明,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增加城市居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國內外學者的實證研究也表明,中小企業的繁榮與經濟增長、就業狀況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之間,呈現一種正比例關系。所以,我們應該借鑒歐盟國家的經驗,將積極發展中小企業作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
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已經成為歐盟國家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重要特徵,也是一般的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總體框架,因此,借鑒歐盟經驗,就應該鼓勵利益相關者參與中小企業的公司治理。在對歐盟國家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比較分析中,大家普遍認為英國、德國、義大利都採取了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框架。特別是一些小型企業,並沒有也不需要成立董事會、監事會及理事會等機構,可見,它們沒有很健全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其治理的內容和任務,絕非僅僅限於內部治理的范圍,而是包括外部治理的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治理。這恐怕也是一種全球性的現象,體現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普遍的框架及特徵。我們應該借鑒歐盟國家的經驗,通過股東、董事會、銀行、債權人、供應商、顧客及當地政府的參與,構築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機制,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歐盟國家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模式是多樣化的,「英國模式」、「德國模式」、「義大利模式」都是有效的治理模式,因此,借鑒歐盟經驗,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學習這些模式。通過考察和分析,我們概括了歐盟國家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三種主要模式,即以股權的高度分散化與流動性為特徵的「英國模式」,以股權集中度高與股票流動性小為特徵的「德國模式」,以家族或聯盟控制的區域企業集群治理為特徵的「義大利模式」。這些規模都具有各自的優勢,當然,也有各自的劣勢,如果想做到揚長避短,關鍵在於認清客觀的實際情況,有條件地選擇和採用。比如:近期目標可以更多地借鑒德國模式,即政府積極參與治理,支持員工參與共同治理;遠期目標可以更多地借鑒英國模式,即通過利益相關者群體的成長和自律,實現公司治理的規范化及法制化;區域目標可以更多地借鑒義大利模式,即通過家族或聯盟的控制,扶持區域性的中小企業集群。所以,我們應該借鑒歐盟國家的經驗,從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區的實際出發,靈活地選用歐盟國家公司治理的模式,促進我國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改善。
借鑒歐盟經驗,應該尋找一條中國特色的中小企業公司治理道路。這就要求我們准確地把握我國的國情、省情和企情,將國際化的要求和中國企業的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研究制定一種改善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框架。這樣的框架應該考慮以下方面的情況: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總體模式,即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治理;歐盟國家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成功經驗,即「英國模式」、「德國模式」、「義大利模式」的合理借鑒;我國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問題,包括外部治理的低效率、股權的高度集中、「三權合一」的治理結構等。應該把國際的原則、歐盟的經驗和中國的情況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的中小企業公司治理道路。
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扶持,改善中小企業公司治理也需要良好的環境。歐盟國家制定扶持中小企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政策、法律和資本市場、融資渠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其中的資本市場和融資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歐盟在這些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我國的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由於資本市場欠發達,法制不夠健全,特別是信用體系不夠完備,外部職業經理人市場空缺,導致中小企業以自有資金為主、股權高度集中化,完全依靠內部控制權來形成制度體系。解決融資問題,需要建立發達的資本市場,進一步開拓融資渠道;而融資的改善,又有賴於良好的信用環境的形成。總之,只有從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兩個方面創造條件,才能有效地改善我國的中小企業公司治理。
③ 如何從控制環境因素方面加強企業內部控制
5 管理內容及要求
5.1 產品的設計和開發
5.1.1 在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時,各級技術部門應當考慮其在生命周期中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優先選擇無毒、無害、易於降解或者便於回收利用的方案。
5.1.2 各級技術部門在進行產品包裝物的設計時,應有合理的包裝設計,減少包裝材料的過度使用和包裝性廢物的產生。
5.1.3 各級技術部門應堅持開發綠色節能環保產品,做好新項目的三同時審批手續。
5.1.4 各級工藝部門對新產品工藝設計應符合國家有關環保標准。
5.2 產品的製造
5.2.1 生產部門應採用科學的管理方法與手段, 不斷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採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
5.2.2 各級工藝、技術部門在進行技術改造時,應積極採取清潔生產措施,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設備和工藝,採用經濟合理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處理技術。
5.2.3 公司各級部門在工作中, 應實施安全文明辦公、節能降耗, 盡最大可能節約用水、用紙、用能。
5.2.4 生產部門應及時淘汰資源浪費嚴重和嚴重污染環境的落後生產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減少或降低因生產過程的環境污染。
5.2.5 按《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要求,各生產、物控部門應做好危險化學品及油品的運輸、裝卸、儲存,防止發生環境污染事故。
5.3 產品包裝和運輸
5.3.1 生產部門應對產品進行合理包裝,減少包裝材料的過度使用和包裝性廢物的產生。
5.3.2 生產部門應採用可回收利用的包裝材料, 減少資源浪費。
5.3.3 生產、物控部門應妥善存放包裝物,防止包裝材料的損壞、污染。
5.3.4物流部門應督促相關方定期檢查、維護運輸車輛,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防止車輛出現油品或燃油跑、冒、滴、漏現象。
5.4 合同方和供方的環境績效和操作方式
5.4.1 設備采購、工程項目、貨物運輸、廢物處理等的負責部門在與相關方簽訂合同時, 應同時簽訂《工程合同方施工安全環境協議》、《分供方安全環境協議》、《廢品收購(取)方環境協議》,對相關方施加環境影響。具體操作方法按《對相關方施加影響管理標准》執行。
5.5 廢物管理
5.5.1 各公司、廠區對廢水、廢氣、雜訊、固體廢物等污染物均應採取措施或安裝相應設施處理達到國家及地方的排放標准才允許排放。廢水污染物排放執行DB44/26-2001《廣東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一級標准;廢氣污染物排放執行DB44/27-2001《廣東省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第一時段標准;處於居住、文教機關為主區域的廠區雜訊執行GB/T 14623《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一類標准,處於工業區的廠區雜訊執行三類標准。禁止向水體排放油類、酸液、鹼夜或者劇毒廢液。
5.5.2 各公司、廠區應經常維護污染物治理設施,保證污染物處理設備設施正常運行。
5.5.3 各公司、廠區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單位,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啟動應急預案。
5.5.4 防治污染的設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各公司必須報總裁辦,並徵得當地環保部門的同意。
5.5.5 生產部門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廢水和余熱等盡量綜合利用或者循環使用。
5.5.6 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單位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定期向總裁辦提供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流向、貯存、處置等有關資料,由總裁辦統一報區環保局。
5.5.7 各廠區危險廢物收集、貯存的場所,必須設置危險廢物警示標志。
5.5.8 各廠區在收集、貯存危險廢物時,必須按照危險廢物特性分類進行。禁止混合收集、貯存、運輸、處置性質不相容而未經安全性處置的危險廢物。 禁止將危險廢物混入非危險廢物中貯存。
5.5.9 各公司須將危險廢物及一般固體廢物(含生活垃圾、一般不可回收廢物)交有資質單位處理。轉移危險廢物的,各公司經營部門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填寫危險廢物轉移聯單,並委託處理單位向區環保局和接受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5.5.10 產生環境雜訊、震動污染的單位,應當採取有效措施,減輕雜訊、震動對周圍居民生活環境的影響,必須保持防治環境雜訊、震動污染的設施及管理措施的有效運用。
5.6 原材料和自然資源的獲取
5.6.1 各生產部門應合理選擇和利用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資源,採用無毒、無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嚴重的原料,盡量使用可回收利用的物品或桶容器。
5.6.2 各公司、部門在工作中,如果室外光線許可,符合作業(辦公)採光要求,應盡量使用自然光,節約能源。
5.7 產品的分銷、使用和報廢
5.7.1 各營銷部門在產品銷售、服務過程中,應積極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減少在物流、產品安裝、調試、維修過程中污染物(廢水、廢氣、固廢、雜訊等)的排放。
5.7.2 各生產、營銷部門在制訂產品說明書(使用手冊)時,應指導用戶對產品的使用和報廢應遵守國家及地方環保法規要求。
5.7.3 內部產品的報廢按5.5廢物管理執行。
④ 如何提高企業內控管理
靠人管人是不靠譜的,包括你所覺得的親信或親戚同樣更不靠譜。逐步建立起企業的管理體系與管理制度,切記應該環環相扣,同時制度中的任何一條都是可容易實現的,避免有極難實現或者理想狀況才能實現的內容,不然的話會讓你的全部制度形若虛設--破窗效應。而且你的管理體系與管理制度,要與金錢掛勾。
⑤ 如何加強企業內控提高管理水平
【摘要】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內控制度,是企業自身的需要,也是企業面對市場風險與挑戰的需要。企業只有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制定滿足管理需要的內部控制制度,並加以嚴格遵循實施,才能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及財政部有關規章制度的要求,各單位(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其它經濟組織)應當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的規定,結合部門和系統內部的有關內部控制規定,建立適合本單位業務特點和管理要求的內部控制制度,並組織實施。
所謂內部控制,是指由企業董事會、管理者和其他員工實施的,為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效果以及現行法規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內部控制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控制環境、風險評估、監督決策、信息與傳遞以及自我檢測等方面,從總體上透視了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其有效實施無疑會促使企業生產管理邁上一個新台階,促進企業經營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規化。
一、內部控制在實際工作中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外部社會經濟活動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產生良好的效果
(一)確保企業制訂的各項管理方針、目標的貫徹執行
內部控制制度由若干具體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組成,滲透於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只要企業內部存在經營活動和管理環節,就有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控制措施,從而有效地貫徹企業的經營方針,確保經營目標的實現。
(二)確保會計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實可靠,防範經營風險
健全內控制度,可以規范企業各類信息的採集、歸類、記錄和匯總的過程和行為,確保會計信息資料的真實可靠,如實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及時發現和糾正各種錯弊,有效控制企業的經營風險。
(三)確保資產的安全完整,並加以有效利用
健全內控制度,能夠科學有效地監督和制約企業財產、物資的采購、計量、驗收等各個環節,對企業各種資源的利用和現金流動進行控制和管理,從而確保企業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防止資產流失。
(四)確保企業利潤最大化
健全內部控制,使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做到活而有序,減少了不必要的成本費用開支,促進企業的有效經營,以求企業實現更大的盈利目標。
二、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從政府部門到企業管理層對企業內部控制的認識不斷提高,大部分國有企業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實際經營中,還存在著許多不盡完善的地方
(一)內部控制環境不夠完善
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及有效運行,有賴於企業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現代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客觀上需要一個規范的法人治理機構、加強內部控制,以保障所有者、經營者、債權人等的合法權益。但從目前情況看,大部分國有企業改制後,雖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但由於產權不明晰、出資人缺位,未形成有效的內部權力制衡機制,再加上內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造成內控力度削弱,經濟業務隨意性加大,監督機制失效。
(二)會計信息失真、造假機率增大
有的企業由於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核算不實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現象較為嚴重。如常規性的印單(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憑證保管使用制度及會計人員分工中的「內部牽制」原則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實;會計憑證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憑證支持;人為捏造會計事實、篡改會計數據、設置賬外賬、亂擠亂攤成本、隱瞞或虛報收入和利潤;資產不清、債務不實等等。造假現象在上市公司中已經屢見不鮮,在其他企業中的現狀就更為堪憂。
(三)費用支出失控,潛在風險加大
有的企業對財產物資的內控管理相當薄弱,制度形同虛設,采購環節職責未按規定嚴格分離,經濟往來中審查制度不嚴密,存貨發出手續不完善,加之未及時與財務部門對賬,造成多年來庫存物資的毀損、報廢、短缺未得到及時處理,致使潛在虧損增加,經營風險加大。有些企業在業務活動經費的管理中往往存在著較大的管理漏洞,為了搞活經濟,允許部門經理支一定比例的業務費用,但對這部分費用的適用范圍無明確規定,更無約束監督機構,導致部門經理大手大腳、揮霍浪費。
(四)內部審計形同虛設
內部審計作為內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應從第三者的立場上客觀公正地對企業的經濟監督進行再監督,它的地位應當是超然獨立的。但是目前企業大部分內部審計部門基本上與其他職能部門平行,這樣就無法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以致於違法違紀現象時常發生。三、加強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當前深化企業改革,強化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斷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完善企業內控環境,嚴格授權批准制度
在法人治理結構方面,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之間應形成權責分配、激勵與約束、權利制衡關系,把各項管理落到實處。在管理部門設置方面,建立完善科學的、符合企業特點的內部組織結構,合理、有效地設置各部門和崗位,建立部門和崗位責任制度,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健全內部牽制制度,實行不相容職務相分離。根據內部控制的要求,單位在確定和完善組織結構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原則。單位的經濟活動通常可以劃分為五個步驟,即:授權、簽發、核准、執行和記錄。一般情況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驟由相對獨立的人員(或部門)實施,就能夠保證不相容職務的分離,便於內部控製作用的發揮。
授權批准控制是指對單位內部部門或職員處理經濟業務的許可權控制。授權批准按其形式可分為一般授權和特殊授權。所謂一般授權是指對辦理常規業務時權力、條件和責任的規定,一般授權時效性較長;而特殊授權是對辦理例外業務時權力、條件和責任的規定,一般其時效性較短。不論採用哪一種授權批准方式,企業必須建立授權批准體系,明確各職能部門授權批准范圍、許可權、程序、責任等,單位內部的各級管理層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行使相應職權,經辦人員也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辦理經濟業務,保證企業權責分明,科學管理。
(二)規范財務會計核算,全面推行預算管理
企業必須依據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法規,制定適合本企業的會計處理程序,實行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建立嚴密的會計控制系統。在實行國家統一的一級會計科目的基礎上,企業應根據經營管理需要,統一設定明細科目,集團性公司更有必要統一下級公司的會計明細科目,以便統一口徑,統一核算。明確會計憑證、會計賬薄和財務會計報告的處理程序與方法,遵循會計制度規定的核算原則,使會計真正實現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提供信息、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為企業外部各有關方面了解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標。
預算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為達到企業既定目標編制的經營、資本、財務等年度收支總體計劃,包括籌資、融資、采購、生產、銷售、投資、管理等經營活動的全過程。要以營業收入、成本費用、現金流量為重點推行全面預算管理,並對預算結果及時進行科學分析,對產生的差異進行有效控制。
(三)健全財產保全制度,防範市場經營風險
嚴格執行財產保全控制,限制未授權人員對財產直接接觸,並採取定期盤點、賬實核對、記錄保護、財產保險、記錄監控等措施,確保各種財產的安全完整。
樹立風險意識,針對各個風險控制點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通過風險的預警、識別、評估、分析、報告等措施,對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進行全面防範和控制。必要時可設置風險評估部門或崗位,專門負責有關風險的識別、規避和控制。
(四)完善用人制度,加強信息管理
人力資源要素的數量和質量狀況,人力資源所具有的忠誠、向心力和創造力,是企業興旺發達的活力和強大推動力所在。因此,如何充分調動企業人力資源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人力資源的潛能,已成為企業管理的中心任務。人力資源控制應建立嚴格的招聘程序,保證應聘人員符合招聘要求。要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以更好地完成規定的任務;加強對職工業績考核,調動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管理信息系統控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要加強對電子信息系統本身的控制。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利用計算機從事經營管理的方式、手段越來越普遍,除了會計電算化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外,企業的生產經營與購銷儲運都離不開計算機。為此必須加強對電子信息系統的控制。另一方面,要運用電子
(五)建立內部報告制度,完善內部審計體制
為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企業應當建立內部管理報告體系,藉助管理會計手段,如實反映經營狀況,及時披露相關重要信息。
內部審計控制是內部控制的一種特殊形式,這是一個企業內部經濟活動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規、合理和有效的獨立評價機構,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對其他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內部審計在企業應保持相對獨立性,應獨立於其他經營管理部門,最好受董事會或下屬的審計委員會領導。內審部門負責審查各項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並將審查結果向企業董事會或最高管理當局報告。內部審計工作越仔細,內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能增強內部控制工作的效率與可靠性。
⑥ 如何建立與完善企業內控制度,提升企業整體管理水平
善內控制度建設的幾點做法
(一)以「三個加強」為基礎,營造內控良好環境
1、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內控工作體系
健全完善的組織體系是關系內控制度推行成敗的關鍵因素。各企業需將內控制度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同時需健全完善組織機構,設立專門的內控辦公室,有利於協調布置內控工作,組織內控制度編訂,以及開展內控檢查、跟蹤整改等。
2、加強內控培訓,提升全員內控素質
全體員工內控素質的持續提高,決定了內控工作的執行力。作為內控制度的建設者和執行者,廣大幹部職工是內控管理的基礎,只有提高他們的內控素質,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性,才能激勵其自覺實現內控管理目標。根據內控制度實施的不同階段特點,需充分利用會議、網路、報刊、培訓班等形式,加強對內控知識的宣貫,把內控理念滲透到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和各個層次,培育內控環境,營造內控氛圍。
3、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內控環境
需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對內控工作進行大力宣傳;充分利用各種會議和講座,對內部控制的目的、意義、背景、業務流程和權責指引進行講解,澄清模糊認識,有效提高了全體員工對內控工作的理解和認識,增強參與內控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以「五個規范」為主線,健全內控工作體系
1、規范流程再造,貼近工作實際
為進一步增強內控制度的可操作性、風險的可控性和結果的實效性,做到內控制度與生產經營管理,與創收增效,與管理創新、機制創新相結合,需根據執行單元反映的意見和建議,結合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對采購管理、投資管理、資金管理等流程的控制點進行刪減、優化和增補,對控製作用不大的部分控制點進行調整優化;對一些風險較大、管理相對薄弱、容易出現舞弊的環節加強控制和監管;對制度中存在死角或缺陷的關鍵環節進行補充,細化優化《權責指引》。
2、規范審批許可權,嚴格授權管理
根據企業組織規程和工作規程,需將風險較小、審批意義不大的許可權適當下放,將風險較大的許可權適當收緊,將行權范圍、審批項目、額度、執行和會審部門等進行進一步明確。同時,對不允許向下授權的控制點,統一由企業層面審批,允許向下授權的控制點,如合同簽署、資金支付、費用審批等採取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按照「歸口管理,部門審核報批」的程序,對各單位許可權以上、需要上級審簽的項目,一律由主管部門審查後報有關領導審批,確保許可權設置有序、授權有度。
3、規范責任分工,明確管理職責
按照「誰主管、誰控制,誰把關、誰負責」的原則,制定《內控責任落實表》,逐一落實牽頭責任部門、責任人及監管部門,將所有控制點明確具體崗位,確保內控工作「權有所屬、責有所歸」,確保內控工作「不流於形式、不留下死角」,能夠覆蓋生產經營全過程、覆蓋黨政工團全方位,並使內部控制真正融入到了日常工作之中,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職能部門具體抓,相關部門配合抓的良好局面。
4、規范制度管理,確保符合內控
只有深刻理解內部控制的設計思想,將內部控制與現行管理制度進行有機融合,才有可能達到寓控制於管理,從而為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礎。為加強內控制度體系的建設,需組織力量對現行各項與內控相關的專業管理制度進行了梳理、補充和完善,供各部門、各單位執行、學習借鑒。對那些不適應新情況的規定和辦法,及時廢止、補充、修訂,保證專業管理制度與內控制度的一致性,逐步建立一套以內控制度為核心、專業管理制度和標准為支撐的制度體系。 5、規范資料格式,統一資料標准
針對執行單元規模大小不等、管理模式不一、控制點資料不同的實際情況,需組織專業人員進行收集、整理、完善,將控制點的內控要件資料進行規范化和格式化,制訂統一的表樣和文本,下發執行單元統一執行,通過內控要件的規范化和標准化,夯實內控工作基礎。
(三)以「三個強化」為重點,提高內控執行力
1、強化檢查機制,優化檢查方案
檢評工作對於推動內控制度有效實施至關重要,而內控檢查涉及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為確保檢查的廣度、深度和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需擬定方案反復進行討論,確定檢查依據及檢查范圍,制訂檢查評價方法、檢查標准和檢查內容,設計檢查工作底稿,規定檢查評價具體組織程序,並組成責任心強、經驗豐富、業務精通的專業檢評組。
2、強化整改落實,提高檢查效果
檢查與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和提高。在內控檢查中,需堅持做好檢查結束後的現場講評工作,將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列出整改表。並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問題整改督導小組,對整改落實情況逐一進行了現場核實督導,出具意見反饋表,責令不符合要求的單位再次組織整改,提高了內控檢查質量。
3、強化獎罰兌現,促進深入開展
為確保內部控制各項活動的落實,需建立了內部控制執行情況的考核制度,將檢查評價結果與考評對象的經濟利益掛鉤,如在「中層管理人員業績獎金考核」和「經營目標考核」體系中,設立「內部控制執行情況」指標權重。同時需加強精神獎勵,對做得好的執行單元戴大紅花,較好地起到鼓勵先進、鞭策落後的作用。
三、內控制度建設的幾點體會
1、領導高度重視是首要前提
內部控制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決策層、管理層、操作層,覆蓋生產經營的各個業務環節,是一個全方位、全過程的控制,須單位領導班子思想高度統一,主要領導高度重視。
2、組織機構健全是重要保證
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都需要強力的組織保證,實施內部控制必須建立健全內控組織機構和完善內部運行機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3、完善的內控制度是根本依據
內部控制制度是內部控制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實施內控管理最關鍵的依據,是執行和評判內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根本標准,必須完善、健全和科學。
4、嚴格的檢查評價是必要手段
對內部控制進行檢查評價,是強化內控執行力,保證內控效果的必要手段,必須「嚴考核,硬兌現」。在檢評過程中,必須做到兩個「嚴格」:一是嚴格檢查,二是嚴格考核。
5、經營風險管理是關注重點
資金管理、計劃投資、物資采購、成本控制、合同管理和財務預算等環節都可能存在隱患,甚至形成潛在的風險,必須高度關注,重點從基礎規范、流程執行、許可權管理、嚴格檢評入手強化監管。
綜上所述,內部控制是企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建立起來現代企業制度,是提高管理和規避風險的必要手段,是企業管理工作的基礎和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持之以恆地完善內控制度,扎實提高內控執行力,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確保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⑦ 如何構建企業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
(一)建立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
要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系統並使之真正發揮應有的效能,就必須提高企業經營者的素質。首先,應形成一個經理人的競爭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把真正具有經營管理能力的人才吸引進來。建立健全經營者資格認定製度和選聘制度,使經營者的資格認定、任命、考核更具規范化、民主化、法制化。其次,加強對經營者的制衡約束,通過所有者約束機制、市場約束和國家法律約束來完善對公司經理層的約束機制。再次,健全經營者激勵機制,調動其積極性。可以借鑒國外經驗,推行適當的經營者持股制度,實施長期激勵。如股票期權制度,即通過讓經營者擁有一定數量的公司股票期權,使經營者利益與公司長期利益聯系起來,實現經營者與所有者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一種激勵制度。
(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而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是優化股權結構。要改變「一股獨大」,可以逐步建立國有資本退出機制,降低公司股權的集中度,平等對待所有股東,使股東之間形成相應的牽制。針對「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首先要強化董事會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主導地位,突出董事會在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其次是實行獨立董事制度,通過對董事會這一內部機構的適當外部化,以期對內部人形成一定的監督制約力,最大限度地維護所有股東的權益。作為健全的監事會制度應該保證監事會獨立有效地行使其對董事會的監督權,同時應賦予監事會更大的監督權力,不僅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的三角制衡關系,而且會督促董事以及經理人員對內部控制的遵循與執行。
(三)設立完善的組織結構和權責分派體系。
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的功能在於提供規劃、執行、控制和監督活動的框架,組織結構既不應簡單到使管理當局無法有效地監督企業的各項活動,也不能復雜到阻礙業務的正常進行以及必要信息的流通。企業設置組織結構,應按照相互牽制、相互協調的原則,結合企業規模、業務特點等具體情況設置職能部門並進行業務分工,以使每一項業務的全部處理過程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不是由一個部門單獨辦理,而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門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基礎上完成。對各部門既要避免權力重疊,也要防止出現權力真空,使每項業務處理的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機構負責。在具體形態上,直線——職能制的組織機構是大多數企業的較好選擇。
(四)制定適宜的人力資源政策。
科學的制度是由人來制定的,再好的制度也必須有人去執行。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內部控制中由於人事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失誤。現代企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制定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管理制度(www.chinatpm.net):一是要嚴把用人關,對重要崗位的人員配置和管理人員的選拔,應全面考核其綜合素質,確保各崗位人員的素質要求;二是要多層次、多方位地加強崗位和在職人員的培訓,切實提高員工的政治和業務素質,使其遵紀守法、精通業務;三是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教育員工自覺遵守和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培養員工敬業愛崗的精神形成以自我控制為主要手段的內部控制制約機制;四是要對有些崗位實行定期或不定期輪換制度,以相互牽制、相互監督。
(五)營造優秀的企業文化。
經濟活動往往是經濟、文化一體化的運作,經濟的發展比任何時候都呼喚文化的支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企業的形象如何,直接折射著社會的文明程度,而那種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短期行為,不但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也可能從根本上斷送企業的發展前途。因此,企業文化應該把企業精神和企業價值觀作為核心和基石,強調對員工普遍認同的價值觀的塑造,在企業內部創造一種和諧一致、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以發揮群體的文化優勢,增強企業的凝聚力。面對新的國內外環境變化,在當前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中,要優先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樹立市場觀念,樹立用戶至上觀念,樹立人類整體觀念以及樹立社會責任感等,只有這些方面的工作做好了,企業才能持續長久地發展下去。
(六)強化內部審計。
現代內部審計活動實際上是管理的延伸,內部審計人員所從事的工作是企業管理當局想做而未能做的事情。他們的使命已不再局限於檢查發現可能存在的財會差錯,而是通過獨立的檢查和評價活動,針對內部控制的缺陷、管理的漏洞,提出切實可行的、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措施,促進管理當局進一步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在我國目前的企業治理結構下,既然建立內部控制的責任在董事會,那麼董事會勢必關注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要有信息的反饋和傳遞,內部審計正是溝通董事會與經營管理層的最好橋梁。因此就在董事會內設置內部審計機構,以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即股東會通過監事會對董事會實施內控,董事會通過內部審計對總經理及其它管理者實施內控,形成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嚴密內控系統。
總之,良好的內部控制有賴於積極的、與之匹配的控制環境的支持。優化企業內部控制環境,是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不可迴避的現實需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形成,現代企業只有通過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才能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⑧ 如何增強企業內控意識
(一)完善企業內控環境,嚴格授權批准制度
在法人治理結構方面,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之間應形成權責分配、激勵與約束、權利制衡關系,把各項管理落到實處。在管理部門設置方面,建立完善科學的、符合企業特點的內部組織結構,合理、有效地設置各部門和崗位,建立部門和崗位責任制度,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健全內部牽制制度,實行不相容職務相分離。根據內部控制的要求,單位在確定和完善組織結構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原則。單位的經濟活動通常可以劃分為五個步驟,即:授權、簽發、核准、執行和記錄。一般情況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驟由相對獨立的人員(或部門)實施,就能夠保證不相容職務的分離,便於內部控製作用的發揮。
授權批准控制是指對單位內部部門或職員處理經濟業務的許可權控制。授權批准按其形式可分為一般授權和特殊授權。所謂一般授權是指對辦理常規業務時權力、條件和責任的規定,一般授權時效性較長;而特殊授權是對辦理例外業務時權力、條件和責任的規定,一般其時效性較短。不論採用哪一種授權批准方式,企業必須建立授權批准體系,明確各職能部門授權批准范圍、許可權、程序、責任等,單位內部的各級管理層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行使相應職權,經辦人員也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辦理經濟業務,保證企業權責分明,科學管理。
(二)規范財務會計核算,全面推行預算管理
企業必須依據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法規,制定適合本企業的會計處理程序,實行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建立嚴密的會計控制系統。在實行國家統一的一級會計科目的基礎上,企業應根據經營管理需要,統一設定明細科目,集團性公司更有必要統一下級公司的會計明細科目,以便統一口徑,統一核算。明確會計憑證、會計賬薄和財務會計報告的處理程序與方法,遵循會計制度規定的核算原則,使會計真正實現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提供信息、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為企業外部各有關方面了解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標。
預算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為達到企業既定目標編制的經營、資本、財務等年度收支總體計劃,包括籌資、融資、采購、生產、銷售、投資、管理等經營活動的全過程。要以營業收入、成本費用、現金流量為重點推行全面預算管理,並對預算結果及時進行科學分析,對產生的差異進行有效控制。
(三)健全財產保全制度,防範市場經營風險
嚴格執行財產保全控制,限制未授權人員對財產直接接觸,並採取定期盤點、賬實核對、記錄保護、財產保險、記錄監控等措施,確保各種財產的安全完整。
樹立風險意識,針對各個風險控制點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通過風險的預警、識別、評估、分析、報告等措施,對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進行全面防範和控制。必要時可設置風險評估部門或崗位,專門負責有關風險的識別、規避和控制。
(四)完善用人制度,加強信息管理
人力資源要素的數量和質量狀況,人力資源所具有的忠誠、向心力和創造力,是企業興旺發達的活力和強大推動力所在。因此,如何充分調動企業人力資源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人力資源的潛能,已成為企業管理的中心任務。人力資源控制應建立嚴格的招聘程序,保證應聘人員符合招聘要求。要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以更好地完成規定的任務;加強對職工業績考核,調動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管理信息系統控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要加強對電子信息系統本身的控制。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利用計算機從事經營管理的方式、手段越來越普遍,除了會計電算化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外,企業的生產經營與購銷儲運都離不開計算機。為此必須加強對電子信息系統的控制。另一方面,要運用電子
(五)建立內部報告制度,完善內部審計體制
為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企業應當建立內部管理報告體系,藉助管理會計手段,如實反映經營狀況,及時披露相關重要信息。
內部審計控制是內部控制的一種特殊形式,這是一個企業內部經濟活動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規、合理和有效的獨立評價機構,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對其他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內部審計在企業應保持相對獨立性,應獨立於其他經營管理部門,最好受董事會或下屬的審計委員會領導。內審部門負責審查各項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並將審查結果向企業董事會或最高管理當局報告。內部審計工作越仔細,內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能增強內部控制工作的效率與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