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業單位內控的作用
但審計過程中發現目前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比較薄弱,影響了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及財政資金的安全,亟待改進與完善。一、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一)內控意識相對薄弱內控意識是內控環境中的關鍵內容,良好的內控意識是確保內控制度得以健全和有效實施的基礎性保證。有的單位缺乏內部控制理念,內控意識淡薄,許多行政事業單位領導缺乏對內部控制知識的基本了解。認為內控制度是財務部門的事,有財政部門、會計核算中心把關。單位的會計人員扮演「付款員」的角色,尚未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內控制度。有的單位只注重製度的制定,忽略了其執行情況和執行效果,導致內控制度的制定走過場,內部控制僅僅為「印在紙上,掛在牆上」應付財政檢查及審計部門審計的裝飾品,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二)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很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不全面,沒有覆蓋到單位經濟業務發生的各個崗位及業務環節,個別單位會計、出納、資產管理等職務由一個人擔任,有的單位即使崗位分開設置,但在實際工作上並沒有嚴格執行,導致少數單位出納挪用貪污公款長期未被發現。單位固定資產長期處於無專人管理狀態,管賬不管物、管物不管賬的現象嚴重,損壞和丟失現象時有發生。(三)監督約束弱化目前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無內審機構或形同虛設,對會計工作和經濟活動不能起到監督作用,內部控制失效。同時財政管理部門重資金分配,輕資金使用的監督,忽視預算單位的財務管理。二、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建議(一)增強內部控制意識要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在保護資產的安全與完整、防範欺詐和舞弊行為、實現單位目標管理的重要性,真正樹立起對財務會計工作和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責任主體」意識,重視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創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實現內部控制的目標。(二)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會計控制體系通過建立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加強對薄弱環節和重要崗位的控制,細化責任,做到制度管人,責任到人,形成一個在內部控制方式、技術、手段等方面相對完整、有章可循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首先進行分工控制,對單位內各部門定崗定職,明確分工,堅持不相容職務的有效分離,互相牽制、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形成有效的制衡機制;其次實行業務流程式控制制,建立嚴格的審批制度及報銷程序。對每一筆經濟業務所產生的票據,必須進行嚴格的把關,規范單位財務審批程序和制度。三要加強資金和財產安全控制,定期對各項財產物資進行盤點,並將盤點結果與會計記錄進行核對,出現不一致時應分析原因、查明責任、完善管理制度。(三)強化內部審計的監督作用充分發揮內部審計「一審、二幫、三促」的作用。由於內審部門對本單位財務內部控制情況比較了解,應建立定期的內控制度評價制度,及時發現內控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環節,針對這些問題對症下葯,制定改進措施,幫助有關控制部門逐步加強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使內部會計控制起到應有的作用。(本文內容僅為個人觀點,文責自負)(本文內容僅為個人觀點,文責自負)
Ⅱ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與企業內部控制的區別有哪些方面
一、事業單位與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目標不同
行政事業單位是行政單位與事業單位兩個概念組成的。無論行政單位還是事業單位,其目標都側重於社會公共服務與公共管理活動目標的履行,強調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性。相比較而言,企業則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以生產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設立的一種營利性經濟組織。
二、事業單位與企業內部控制體系設計原則不同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是指在事業單位內部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控制機制,對事業單位的計劃實施、開支標准以及各項財務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及時糾正存在的問題。其控制原則是:
①相互牽制原則。即一項完整的資金活動,在橫向和縱向上必須分配給具有互相制約作用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職位分別完成,以相互牽制和監督。
②協調配合原則。指在財政資金的使用過程中,各部門或人員必須相互配合,各崗位與環節都應協調同步,各項手續緊密銜接,避免扯皮、脫節、減少矛盾和內耗。
③成本效益原則。應力爭以最小的控製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 而企業內部控制的原則是全面控制與重點控制相結合,目標控制與追蹤控制相結合,日常控制與定期控制相結合,定性控制與定量控制相結合,固定控制與彈性控制相結合,硬性控制與軟性控制相結合。
三、事業單位與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基本內容不同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 建立控制系統,規范動作程序;
(二)完善控制制度,明確控制標准;
(三)完善控制機制,提高控制效果;
(四) 講求控制方法,加強風險防範。
而企業內部控制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 股權控制和經營管理權控制;
(二) 戰略控制和經營控制 ;
(三) 人事、財務、會計和生產控制等 ;
(四) 結果控制和過程式控制制 ;
(五) 積極控制和消極控制;
(六) 行為控制與事務控制;
(七) 制度控制和觀念控制 。
Ⅲ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有哪些制度
一、目前行政事業單來位內部會自計控制制度現狀內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內部控制規范適用范圍雖然包括行政事業單位在內,但主要在企業單位實行,卻沒有關於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會計控制度詳細解釋,而且行政事業單位控制的理論研究也比較少。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1、內控意識不足,內控制度弱化,對建立內部會計控制缺乏積極性、主動性;2、會計基礎工作較為薄弱,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有的單位會計人員是一崗多職,崗位之間沒有起到相互牽制、相互監督的作用;3、監督考核機制不到位,內審機構大多與會計部門平行,依附於執行機構,權威性和獨立性不夠;4、忽視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與考核掛鉤的監督機制,形成重考核,輕內部會計控制的現象;5、內部控制環境受其上級部門影響比較大。
Ⅳ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三個要素是什麼
三要素:
內部環境、目標設定
事項識別、風險評估
風險應對、控制活動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貫穿決策、執行和監督全過程,覆蓋企業及其所屬單位的各種業務和事項.因為,在內部控製程序的所有環節中,有一個環節沒有發揮作用,所有起作用的環節,也會變得無用.
2.重要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行業、規模、性質、所處地域、組織形式等不同,高風險領域不同.內部控制不能防範所有風險,但要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防範顛覆性風險.
3.制衡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在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
同時兼顧運營效率.內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權力平衡,制約對象是權力,權力分配合理,約束適當是內部控制的難點.內部控制過於復雜會影響效率,風險大的業務,首先是防範風險,其次才是兼顧運營效率.4.適應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與行政事業單位的規模、競爭狀況和風險水平等相適應,並隨著情況的變化及時加以調整.內部控制不能拷貝,也不能克隆.別人的成功經驗,拿過來不一定能用.
行政事業單位發展的不同階段、外部環境的變化、戰略目標的調整等,內部控制要隨之變動.
5.成本效益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權衡實施成本與預期效益,以適當的成本實現有效控制.
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受制於成本與效益原則.成本小於效益,是任何理性的管理活動都必須遵循的法則.
(4)行政事業單位內控的作用擴展閱讀:
行政事業單位:一、是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的統稱;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其履行的是執法監督和社會一些管理職能。
事業單位,一般指以增進社會福利,滿足社會文化、教育、科學、衛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種社會服務為直接目的社會組織。事業單位一般不以盈利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與價值不直接表現或主要不表現為可以估量的物質形態或貨幣形態。 事業單位是相對於企業而言,事業單位包括一些有公務員工作的單位,是國家機構的分支。我國的公立學校就是最典型的行政事業單位。
Ⅳ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的作用與意義
一是加強內部審計法律法規的建設。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對內部審計都有專門的法律規范。我國於2003年頒布的《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和2006年修訂的《審計法》也都提到行政事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但缺乏必要的強制性,要求也不明確。對此,應予以進一步的完善,從預算管理和政府治理等需求出發,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的有關規定予以明確。
二是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由於行政事業單位不具生產功能的特殊性,不少部門領導對內部審計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特別是近幾年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等一系列公共財政體制的逐步推行,部分領導更是覺得內部審計是大可不必。正是這種認識上的錯位影響了內審工作的順利發展。實際上,發展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是強化政府有效治理的客觀需求。行政事業單位的目標是在一定的經費保障下履行國家賦予的公共管理職能。這個目標能否有效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單位是否具備良好的控制環境,而內部審計正是行政事業單位改善內部控制,加強內部監督的有效手段。通過內部審計對單位的風險、控制進行經常性審查、分析和評估,可以反映行政事業單位資金使用效益的現實水平,從而提出改進建議,不斷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制度的科學性,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所以要多渠道、多角度地宣傳內部審計價值,通過內部審計專題培訓等途徑提高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和幹部職工對內部審計的認識。
三是逐步完善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機構的不健全和人員的不到位使內審工作常常只能紙上談兵。近年來,審計部門對行政事業單位預算執行審計中所發現的大量違規問題,從一定程度上說正是內部審計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的有力證明。當然,在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發展的初步階段,不能強求所有單位一步到位地解決獨立內審機構的設置問題,但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在保證行業行政主管部門設置獨立內審機構的基礎上,循序漸進,逐步完善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的配備,成立與財務、紀檢監察部門分離的、受單位主要負責人直接領導的內審機構。
四是實踐內審工作新理念。目前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基本局限於對單位財務真實性、合規性的事後審查,往往在一既成事項上繞圈子,而鮮有對資金效益、管理漏洞、制度健全等方面的有效評價。中國內審協會現已提出內部審計要由以財務審計為主向以財務審計和風險控制為導向的管理審計並重為主的新理念,要求內審工作做到重監督也重服務,重結果也重過程。
Ⅵ 為什麼實施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
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詳見下方:
關於印發《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回試行)》的答通知
財會[2012]21號
黨中央有關部門,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全國政協辦公廳,高法院,高檢院,各民主黨派中央,有關人民團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
為了進一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水平,規范內部控制,加強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等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我部制定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執行中有何問題,請及時反饋我部。
附件: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
財 政 部
2012年11月29日
Ⅶ 什麼是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目標和原則:
(一)內部控制的目標
內部控制是由行政事業單位的領導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服務水平和風險防範能力,促進單位可持續、健康發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實現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服務目標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目標是:
1.合法性——管理和服務活動的合法合規
2.安全性——資產安全
3.可靠性——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
4.效率性——提高管理服務的效率和效果
5.風險防範——排除障礙實現單位發展戰略
(二)行政事業單位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應遵循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貫穿決策、執行和監督全過程,覆蓋企業及其所屬單位的各種業務和事項。因為,在內部控製程序的所有環節中,有一個環節沒有發揮作用,所有起作用的環節,也會變得無用。
2.重要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行業、規模、性質、所處地域、組織形式等不同,高風險領域不同。內部控制不能防範所有風險,但要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防範顛覆性風險。
3.制衡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在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同時兼顧運營效率。內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權力平衡,制約對象是權力,權力分配合理,約束適當是內部控制的難點。內部控制過於復雜會影響效率,風險大的業務,首先是防範風險,其次才是兼顧運營效率。
4.適應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與行政事業單位的規模、競爭狀況和風險水平等相適應,並隨著情況的變化及時加以調整。內部控制不能拷貝,也不能克隆。別人的成功經驗,拿過來不一定能用。行政事業單位發展的不同階段、外部環境的變化、戰略目標的調整等,內部控制要隨之變動。
5.成本效益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權衡實施成本與預期效益,以適當的成本實現有效控制。
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受制於成本與效益原則。成本小於效益,是任何理性的管理活動都必須遵循的法則。
(三)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包括的要素
1.內部環境——是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
2.風險評估——是行政事業單位及時識別、系統分析經營活動中與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
3.控制活動——是行政事業單位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採用相應的控制措施、政策和方法,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
4.信息與溝通——是行政事業單位及時、准確地收集、傳遞與內部控制相關的信息,並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單位與外部之間進行有效溝通。
5.內部監督——是行政事業單位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現內部控制缺陷,應當及時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