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參與扶貧的意義
⑴ 扶貧的重要性和意義
扶貧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中國由於歷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和中、西部經濟技術水平平有很大差別,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十分緩慢。採取積極扶持措施,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致富,加快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加強社會安定團結,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發揚革命傳統,鞏固國防都有重要的作用。扶貧在構架和諧社會,增進城鄉居民親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更為突出。
許多貧困地區的地下礦產資源和地表生物資源都比較豐富,有些還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急需的資源,有計劃地開發這些地方的經濟,可以帶動社區的發展;從全國整體考慮,開發這些地區可為將來國家經濟建設戰略重點轉移,有計劃地大規模地建設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礎。
⑵ 結合自身感受談談作為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扶貧的偉大歷史性成就
保持批判性思維,懷疑精神,自我意識,不卑不亢。
⑶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當如何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意義
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意義:
1、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是對黨的初心使命的堅守和踐行。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到2020年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夢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抉擇,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必由之路。
2、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詮釋和宣介。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是相對於資本主義制度而言的政治經濟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區別於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大特點,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制度最有力的詮釋和最有效的宣介。
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是對中國減貧模式的守正和創新。
新中國成立後,億萬人民翻身得解放,土地改革讓3億多農民獲得土地,顯示了根除長期以來致貧的制度優勢。但由於生產低效,廣大農村群眾生活仍然艱難。
改革開放後,中國脫貧攻堅逐年換擋提速,成功走出一條「以守正制度優勢為標志、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主線,以創新扶貧模式為手段、以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目標」的中國特色減貧道路。
(3)大學生參與扶貧的意義擴展閱讀:
脫貧攻堅基本方略:
(1)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由核心內容、實現路徑、根本要求、保障體系和落實行動等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子系統耦合而成,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貧困治理體系。
(2)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是我國扶貧理念的重大創新,充分體現了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戰略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方法論。做到「六個精準」(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是基本要求。
⑷ 大學生支教的意義
1、改善農村兒童的教育狀況
通過輸送年輕優質的師資,實踐創新的教育方法,幫助農村兒童接受更適合的教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2、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優秀人才,持續推動教育公平
農村艱苦生活的磨練、教師工作對領導能力的要求,培養了項目成員的良好品格、領導力和實干精神,他們在未來將以更大的能量繼續關注、推動中國教育進步。
3、推動中國社會發展
青年支教老師們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和可貴的奉獻精神,為社會輸送正向能量;機構運營的自律、節約、高效,為公益行業帶來積極影響。
(4)大學生參與扶貧的意義擴展閱讀:
一、支教分類
1、長期支教
支教時間:一年及一年以上。
2、接力支教
支教時間:一學期,採用接力方式完成教學計劃。
3、假期支教
支教時間:一般為寒暑假,或利用周末去輔導留守兒童的幫助形式。
二、支教條件
根據政策規定,2007年被教育部直屬的6所師范大學錄取的所有師范專業學生,必須與學校簽訂基層支教協議。比如陝西師范大學就出台配套政策:2007年的師范專業新生在享受免費的同時,有義務到國家約定的西部農村中小學任教3年。
學生支教期間,可通過寒暑假回學校讀教育碩士研究生,支教期間便可拿到碩士文憑,也可在支教結束後繼續深造;支教結束後,國家會提供專場招聘會,讓畢業生選擇自己的去向;另外,國家還考慮到了畢業生支教時的住房、結婚、生子等問題,也會陸續有相應的政策出台。
⑸ 當代大學生在扶貧的地位和作用
舉足輕重和無足輕重!認可與否在人心。
⑹ 結合自身感受,談談作為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看待中國精準扶貧的偉大歷史性成就
這個精準扶貧的偉大歷史成就還是很好的,至少幫助了一部分人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⑺ 大學生為什麼應該扶貧
這不是單單大學生要扶貧的問題,而是社會要扶貧的問題
⑻ 大學生參加三支一扶最大作用是什麼
第一,有利於大學畢業生更加直觀地深入了解國情。「三支一扶」的具體內容是: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參加三支一扶的人員,工作崗位原則上都是在鄉鎮或村這些基層一線,這些地方的教育、農業、醫療和扶貧等方面都是相對薄弱的、條件也相對艱苦。有句話叫做不了解中國的「三農」工作就談不上了解中國的國情。應該說大學畢業生到基層一線去,即響應了中央的要求,也符合幹部人才成長規律,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在基層服務,有機會直面現實問題和各種矛盾,甚至引發一些思考,這對於大學畢業生認識國情、了解國情、掌握國情、健康成長都是大有好處的,從這個方面來講,選擇「三支一扶」是有益的。
第二,有利於大學畢業生更好地找準定位、融入社會。「三支一扶」無論是哪一崗位都是在基層一線,而基層又是最能夠反映社會現狀的地方。客觀來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實踐能力都有一定局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處在形成過程中,有的很浮躁,眼高手低,有的很迷茫,不知道出來以後到底該從事什麼職業。帶著這些問題到基層去沉澱一段時間、接受實踐的磨練,接受社會的洗禮,更好地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此外,對於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認識客觀世界,更好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准確把握自己的未來,給自己以准確定位都是大有幫助的。在基層服務期間,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沉澱,還可以有大量時間對自己的未來及人生進行認真規劃,從而明確今後發展和努力的方向。
第三,有利於充實基層幹部人才隊伍、更好推動工作。一個國家的發展,基層基礎至為關鍵。大學畢業生通過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等方式下沉到基層,與群眾面對面打交道,在服務群眾中找到自身的價值所在,有利於建立起與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同時,大學畢業生有較高的知識和學歷,而基層幹部有豐富的實踐實戰經驗,二者融合、相互促進、相互成長進步,還推動了工作,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另外,參加「三支一扶」的大學生還有生活補助、計算工齡,以及考研、考公務員等多方面的政策傾斜,即增強了本領,也提升了能力,同時對今後就業創業和參加相關招錄招聘還有照顧,真可謂一舉多得。所以,無論是現實需求還是長遠打算,無論是個人利益還是國家利益,大學畢業生響應號召參加「三支一扶」到基層去服務都是正確的。
⑼ 大學生三下鄉的活動意義
大學生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進程,為大學生了解中國國情開啟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同時提高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培養了優秀人才。
通過「三下鄉」活動,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深入農村,一方面讓青年學生親身感受改革開放後農村建設所獲得的偉大成就;
另一方面則是讓同學們宣講改革開放成就、黨的十七大精神、科學發展觀以及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幫助農村的基層幹部群眾學習、理解黨的創新理論。同時,讓學生的專業與實踐活動充分結合,加強同學們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並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在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出謀獻策,把愛國熱情和成長成才的強烈願望轉化為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行動,在實踐中認識國情,奉獻社會,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9)大學生參與扶貧的意義擴展閱讀:
活動成員以志願者的形式深入農村,傳播先進文化和科技,體驗基層民眾生活,調研基層社會現狀。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以期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思想認識,同時更多的為基層群眾服務。
活動意義
大學生「三下鄉」 使大學生能夠將自己在校所學的先進科學的生活觀念在廣大農村傳播,緊密結合他們所學專業技術知識,在農村開展多種形式的先進科技文化知識和生活觀念的宣講活動。
大學生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進程,為大學生了解中國國情開啟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同時提高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培養了優秀人才。
大學生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後備軍,應該發揮知識技能的優勢,為農村建設服務,為農民群眾服務。廣大的農村需要大學生去發揮聰明才智,大學生也需要到農村去,在服務農民群眾的實踐中接觸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⑽ 作為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看待中國精準扶貧的偉大歷史性成就
當代大學生看待中國的一個扶貧的偉大的歷史性的成就,應該看到他的一個人數的。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