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槍速寫
A. 海明威作品在國內的研究現狀
1.《海明威研究在中國/The Study Of E·hemingway In China 》作者:邱平壤編著 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10335 / 7531610337
出版時間:1990.5 叢編項:開放叢書 思想文化系列
簡介:本書包括對海明威四大小說、短篇小說,思想以及藝術成就,藝術風格之研究。
主題項:海明威-E.-文學研究 文學研究-海明威,E.
更多同類圖書:文學藝術?文學?作品集?外國文學作品集
2.《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傳》[M]. 著名海明威研究專家卡洛斯 貝克,林基海譯.湖南人民出版社
3.董衡巽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浙江人,1934年1月生。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發表作品有:《美國文學簡史》(負責人)、《美國現代小說論》(主編)、《海明威研究》、《海明威談創作》、《海明威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0。
4. 楊仁敬教授《海明威在中國》一書的增訂本(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
5.《海明威死亡意識的宗教意識》[J].曹明倫.《國外文學》,2004 (3).
第二輯
[1]裴立鵬 張敏.《自卑與超越——海明威「硬漢性格」的心理成因》.《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5月.
[2]徐樂怡. 《論海明威小說的悲劇美》. 《許昌師專學報》2000年第4期.
[3]劉久明. 《「重壓下的優雅風度」 與海明威的「准則英雄」 》.北京:《外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
[4]蘇順強. 《論海明威的虛無思想》.人大報刊復印資料 《外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
[5]羅明洲. 《論海明威的死亡情結》.北京:《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
[6]曾塞男. 《論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識》. 北京 :《外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3期.
[7]劉久明. 《海明威文化心理結構淺析》. 北京:《外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4期.
[8]劉鐵.《給人類增添信心與力量的文學形象——論海明威的「生命英雄」 》.北京:《外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
第三輯
1.淺析海明威《老人與海》的藝術風格及其硬漢性格 The Artistic Writing Style and Hemingway's Unyielding Character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青海民族研究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羅雪娟 , LUO Xue-juan
2.海明威的文藝思想探析 Brief Analysis of Hemingway's Literary Thought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 王愛玲 , WANG Ai-Ling
3.海明威的"青絲情結"——試論海明威的婦女觀 Hemingway's "Hair Complex"——Hemingway's Idea on Women [哈爾濱學院學報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孫玉琢
4.海明威小說的對話性 The Convers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Hemingway's Novels [濟南職業學院學報 Journal of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趙若純 , Zhao Ruochun
5.海明威與他的硬漢英雄 Hemingway and His Unyielding Hero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田耀 , 蔣瑜
6.並存於海明威作品中的雙重意識 On Double Consciousness Existing in the Works by Earnest Hemingway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 Journal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張巧毅
7.海明威小說的情緒線索 The Emotional Plot of Hemingway's Novels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鄭孝萍 , ZHENG Xiao-ping
8.存在?生存?人生--海明威的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解讀 Existence, Living and Life--the Interpretation of Hemingway's Novel "Farewell to Arms" [武漢科技學院學報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李曉珍
9.從《老人與海》看海明威的自然生態意識 Hemingway' 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王育烽 , WANG Yu-feng
10.孤寂的心靈 自尊的生活——論海明威《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的主題 A Desolate Soul Lives a Dignified Life: The Theme of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毛堅舫
11.海明威、古巴漁夫與《老人與海》的經典硬漢形象 Ernest Hemingway. Cuban Fisherman. and the Classical Heroic Character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Guiyang Teacher's College] 楊植 , YANG Zhi
12.看海明威如何"表現"《十個印第安人》的故事 How Hemingway Shows the Story of Ten Indians [台州學院學報 Journal of Tanzhou University] 毛華奮。。。
B. 海明威簡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義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游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巨著《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說。 1937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說《有的和無的》。西班牙內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1940)。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斗爭。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斗。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特羅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郁, 1961年7月2日用獵槍自殺。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島嶼》(1970)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內容簡介: 《老人與海》的故事非常簡單,寫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本書敘述簡潔,富有象徵意味,海明威因此著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C. 關於達芬奇的資料
達•芬奇(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生於佛羅倫薩郊區芬奇鎮,1519年5月2日卒於法國昂布瓦斯附近。達•芬奇15歲開始在畫家A。del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
1472年入畫家行會。15世紀70年代中期個人繪畫風格逐漸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國,除為米蘭公爵服務外,還從事其他藝術和科學活動。
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岩間聖母》、《最後的晚餐》則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 游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
1506年回到佛羅倫薩,創作《聖母子與聖安娜》和《蒙娜麗莎》,還著手為市政廳繪制壁畫。
(3)機關槍速寫擴展閱讀: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的油畫,現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蒙娜麗莎》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該作品折射出來的女性的深邃與高尚的思想品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於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
每年到盧浮宮鑒賞《蒙娜麗莎》作品的人數,大約有600萬左右。[4]1952年,德國發行首枚《蒙娜麗莎》郵票。
D. 為你周圍有絕活的人,寫一篇人物速寫,要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的特徵,寫出他們的奇處、絕處
【題目自擬】羅丹彤是我的好朋友之一,她長得很可愛,胖嘟嘟的圓臉有點黑,兩隻眼睛時常做出小丸子似的眼神,讓人想笑又不敢笑,嗅覺靈敏的鼻子下邊長著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小嘴。
丹彤跟我一樣都有不愛勞動的缺點,房間亂得一塌糊塗,要是沒人崔,那就原封不動。只要一收拾,不出半天,又和原來一樣了,每次去她家,我都會被一些不知明的東西絆倒。她卻還在創傷紋絲不動地看著我使給她的臉色置之不理。每到這時,我總會跟她說:「別得意,看我怎麼整你!」
她不但不愛勞動,而且還很膽小。
丹彤膽小的「光輝」事跡數不勝數,隨便脫口而出就能一字不漏地說出幾件。下面就是她的事跡中的一跡。
一次和她上街玩正玩到興頭上,,迎面突然有兩只「不明奔跑物」——貓,向我們跑來,看見我們就停了下來。因為我比較喜歡貓,而那兩只可愛的小貓也正合我意,我便想拉著丹彤去玩弄以下,手在旁邊找了找,空的,我轉過頭:「咦?人呢?」我向後看,哈!原來她一直都在後邊不敢上來,我對她叫道:「丹彤!快上來!這兩只貓好可愛的!」那隻貓似乎聽懂了我的話,「友好」地跑過去想把丹彤「叫」過來,誰知丹彤急著對我叫:「雅寧,救命!你可不能見死不救啊!」看她那「楚楚可憐」的模樣,我還是去幫她吧!我可不想讓我的好朋友「落入貓口。」便「毫不猶豫」地跑上前「出手相助」,我把那隻可愛的小貓抓起來,放到她面前,說:「這只……」話沒說完,她早已把嚇得魂飛魄散的元氣「召喚」回來,溜之大吉了。最後,她還給我使了個「這回你死定了」的眼神,可見到貓又不敢使了。
這么「光榮」的膽小事跡誰見了都會毫不留情地捧腹大笑,接下來還有呢,好好洗耳恭聽吧!
丹彤雖然喜歡彈電子琴,但是卻沒見她彈過,一次去她家,剛想敲門,一陣陰陰的聲音「撲耳而來」。「你,要—干—什—么?」我轉過頭,看到一副「嚇死人不償命」的臉慢慢逼近,我這時峽了一大跳:「白痴!人嚇人會嚇死人的!你想坐牢啊!」她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說:「我,要開門了。」我快氣死了,待她開門後,我絲毫沒有給她休息的時間,把她來到電子琴前,「凶神惡煞」地說:「你必須彈給我聽,我彌補我驚嚇過度的損失!不然你就要塗「胭脂」了。」她可憐巴巴地心不甘,情不願地打開開關,她剛想彈,然後抬頭茫然的問我:「哆在哪鍵?」我當場暈倒,說:「你也太健忘了,虧你那麼喜歡音樂,天啊!」她討好地笑了笑,忙來著我的手向門口奔去,我想她肯定是要用什麼方法來「賄賂」我了。
這就是我又可愛,又膽小,又健忘的好朋友——羅丹彤。【裡面有些東西可以自己改】
【題目自擬】5塊寫滿密密麻麻阿拉伯數字的展板一字排開。76歲的劉正一婆婆站在展板前,念念有詞,「3.14159265358979……」語速快得像打機關槍。
「錯了!小數點後11位的8寫成了9,」劉婆婆突然大叫,聲音中氣十足。隨即,她拿出張電腦列印的圓周率數字核對,果不其然,展板數字被寫錯了。
劉婆婆是來挑戰的。5張展板上寫的是圓周率小數點後的5000位數字,就是她的目標。
劉婆婆是廣廈一建退休會計,家住石坪橋。近段時間,中國重慶職業技能大賽上層出不窮的絕技絕活讓老太太心癢癢的。「我也有絕活。」錯過比賽的劉婆婆找到組委會,想挑戰。
腳穿金色尖頭皮鞋,身著齊膝一字裙的劉婆婆信心十足。「我背得快,幾分鍾就完了,就怕你看不過來。」
劉婆婆的絕活居然是誤打誤撞培養出來的。她退休前是個好會計,可以左右開弓同時打算盤。不過,記憶力方面,她從沒發現自己有什麼特別之處。
2 002年,看到身邊有人患上腦萎縮,她擔心起自己,決定「做做腦保健操。」她參加了速記班,學背圓周率。
學了4天,她記住小數點後200位,信心大增,越發上心。老師也留意到這位老齡學生,特別加以鼓勵,一年後,劉婆婆攻下了5000位。
「 當時只是想讓腦袋動起來,也沒怎麼特別花時間記。」劉婆婆說,每天早上6時半醒來後,照老師教的方法,默記一會兒。晚上睡覺前,再溫習一道。
這以後,圓周率被扔到一邊,她的興趣轉向四書五經,《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如今也背得滾瓜爛熟。
直到最近兩天,為了備戰,她才把圓周率重新溫習了一道,居然沒忘。
「只要有心,學過的就不會忘。」記下5000位數字,對劉婆婆而言,輕巧得像吃大白菜。
她還向孫輩傳授技術。「外孫女學了我的方法,英語輕輕鬆鬆過八級,」劉婆婆非常自豪。
在劉婆婆看來,腦子靈活不忘事還只是好處之一,「成天腦子轉著,身體循環代謝加快,身體也變好了,感冒都不生。」劉婆婆說,人說年齡越大記憶力越衰退,她不。基本上,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她聽上兩遍就忘不了。
劉婆婆看上去只有50歲出頭。耳聰目明,走起路健步如飛
【題目自擬】 雖然我只是個四年級的學生,但不是吹牛,可以說是一隻「書蟲子」了。如果我犯了什麼錯誤,爸爸媽媽對我的必殺一招就是讓我三天不準看書。半天不看我頭昏腦漲,一天沒看茶飯不香,兩天不看寢食難安,三天那還得了?所以本人獨創了解葯,現介紹給大家。 ,你也可以投稿
第一招偷渡(父母愛檢查書包者禁用,否則後果自負)。把書放進書包,帶到學校,一天一本,有一定量之後不必再帶,慢慢品嘗那些書香即可。 第二招是挑燈夜讀。夜深人靜之時,開燈看必無人知曉,此招名為黑夜偷看(缺覺時別用,失眠者禁用)。
在做作業時,一做好馬上看書,爸爸媽媽一來馬上合上。此招為看書疾風。本人必殺王牌,要極大勇氣,風險很大,即假意復習功課,實內有書。此招爽也,但如被父母發現......三思而後行啊! ,你也可以投稿
終極秘法不敢泄露,如想得知,自行領悟(或撥打本人手機,號碼暫時還沒有)。
本人自創的「淋巴免疫」系統可抵擋父母不讓看書的「毒」法,管它一年兩年,就是61500萬年都無所謂。但唯一不行的是被父母發現的話,那就要延長禁閉時間......明目張膽總比小偷小摸好吧?
此外,我奉獻幾個相關故事:當時我正沒書看,看見書我手癢,想抓有不敢抓,手一伸一縮,苦煞我也。此時我已三天三夜沒看書了,生命垂危。再過一天,我可能已經口吐白沫了,一命嗚呼。我不想英年早逝,所以絞盡腦汁,左思右想,可沒書我沒法子,腦子像個空蛋殼。人家肚子在唱空城計,我腦子在看空城計。不行,我一定要想想。突然腦子里一閃,電視上有人偷渡,運氣好就能成功,憑我的技術偷渡書,小菜一碟。於是我的偷渡開始,先「裝貨」,把書放進書包。排放要合理,不扁不胖最好,然後就等著去把書「吃掉」了。
「 黑夜偷看」的發明可謂十分簡單,有了「偷渡」招之後,在學校我可以如飢似渴地看,回家時已經大飽眼福了。可學習的時間太少了,我的胃口又太大,所以,必須想出更好的辦法。我要在家裡看,先選時間,早上,不可能,雙休日爸爸媽媽不在家,平常在學校瘋狂,中午同早上基本一樣,無所謂。
看我愛書如命,以後請諸位多多包涵。多獻書來,越厚越好,只要價錢合適,我立馬收購( 借),速介紹新書,俺那裡的書店早已被俺「砍」了【裡面有些東西可自己改】
【我和快手劉】人人在童年,都是時間的富翁,胡亂揮霍也使不盡。有時呆在家裡悶得慌,或者父親嫌我太鬧,打發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離家很近的那個街口,去看快手劉變戲法。
快手劉是個撂地擺攤賣糖的胖大漢子。他有個隨身背著的漆成綠色的小木箱,在哪兒擺攤就把木箱放在那兒。箱上架一條滿是洞眼的橫木板,洞眼插著一排排廉價而赤黃的棒糖。他變戲法是為了吸引孩子們來買糖,戲法十分簡單,俗稱「小碗扣球」。一塊絹子似的黃布鋪在地上,兩只白瓷小茶碗,四隻滴溜溜的大紅玻璃球兒,就這再普通不過的三樣道具,卻叫他變得神出鬼沒。他兩只手各拿一隻茶碗,你明明看見每隻碗下邊扣著兩只紅球兒,你連眼皮都沒眨動一下,嘿!四隻球兒竟然全都跑到一隻茶碗下邊去了,難道這球兒是從地下鑽過去的?他就這樣把兩只碗翻來翻去,一邊叫天喊地,東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氣,好像真有什麼看不見的神靈做他的幫手,四隻小球忽來忽去,根本猜不到它們在哪裡。這種戲法比舞台上的魔術難變,舞台只有一邊對著觀眾,街頭上的土戲法,前後左右圍一圈人,人們的視線從四面八方射來,容易看出破綻。有一次,我親眼瞧見他手指飛快地一動,把一隻球兒塞在碗下邊扣住,便禁不住大叫:「在右邊那個碗底下哪,我看見了!」「你看見了?」快手劉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驚奇地一閃,跟著換了一種正經的神氣對我說,「不會吧!你可得說准了。猜錯就得買我的糖。」「行!我說准了!」我親眼所見,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聲音非常響亮。
誰知快手劉哈哈一笑,突然把右邊的茶碗翻過來:「瞧吧,在哪兒呢?」咦,碗下邊怎麼什麼也沒有呢?只有碗口壓在黃布上一道圓圓的印子。
難道球兒從地下鑽進左邊那個碗下邊去了。快手劉好像知道我怎麼猜想,伸手又把左邊的茶碗掀開,同樣什麼也沒有!球兒都飛了?只見他將兩只空碗對口合在一起,舉在頭頂上,口呼一聲:「來!」雙手一搖茶碗,裡面竟然嘩嘩響,打開碗一看,四隻球兒居然又都出現在碗里邊。怪,怪,怪!
四邊圍看的人發出一陣驚訝不已的啼噓之聲。
「 怎麼樣,你輸了吧!不過在我這兒輸了決不罰錢,買塊糖吃就行。這糖是純糖稀熬的,單吃糖也不吃虧。」我臊得臉發燙燙,在眾人的笑聲里買了塊棒糖,站在人圈後邊去。從此我只站在後邊看了,再不敢擠到前邊去多嘴多舌。他的戲法,在我眼裡真是無比神奇了。這人也是我童年真正欽佩的一個。
那時不過40多歲吧,正當年壯,精飽神足,肉重肌沉,皓齒紅唇,烏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筆畫上去的。他蹲在那裡活像一隻站立著的大白象。一邊變戲法,一邊賣糖,發亮而外突的眸子四處流盼,照應八方;滿口不住說著逗人的笑話;一雙胖胖的手,指肚滾圓,卻轉動靈活,那四個小球就在這雙手裡忽隱忽現。我當時有種奇想:他的手好像是雙層的,小球時時藏在夾層里。唉,孩提時代的念頭,現在不會再有了。
這雙異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綽號「快手劉」的來歷。他也這樣稱呼自己,以致在我們居住那一帶無人不知他的大名。我童年的許多時光,就是在這最最簡單又百看不厭的土戲法里,在這一直也不曾解開的謎陣中,在他這雙神奇莫測、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間消磨掉的。他給了我多少好奇的快樂呢!
那些伴隨著童年的種種人和事,總要隨著童年的消逝而遠去。我上中學後就不常見到快手劉了。只是路過那街口時,偶爾碰見他。他依舊那樣興沖沖的變「小碗扣球」,身旁擺著插滿棒糖的小綠木箱。此時我已經是懂事的中學生了,不再會把他的手想像成雙層的,卻依然看不出半點破綻,身不由己地站在那裡,饒有興致地看上一陣子。我敢說,世界上再好的劇目,哪怕是易卜生和莎士比亞,也不能使我這樣成百上千次看個不夠。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鄉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書。往昔美好的故事,親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鮮活花瓣夾在書頁里,再翻開都變成了乾枯了的回憶。誰能使過去的一切復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摯友,媽媽烏黑的卷發,久已遺失的那些美麗的書,那跑丟了的藍眼睛的小白貓……還有快手劉。
高中二年級的暑期,我回家度假。一天在離家不遠的街口看見十多個孩子圍著什麼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動,竟是快手劉!他依舊賣糖和變戲法,但人已經大變樣子。10年不見,他好像度過了20年。模樣接近了老漢。單是身旁擺著的那隻木箱,就帶些凄然的樣子。它破損不堪,黑糊糊,粘膩膩,看不出一點先前那悅目的綠色。橫板上插糖的洞孔,多年來給棒糖的竹棍捅大了,插在上邊的棒糖東倒西歪。再看他,那肩上、背上、肚子上、臂上的肉都到哪兒去了呢,飽滿的曲線沒了,衣服下處處凸出尖尖的骨形來;臉盤彷彿小了一圈,眸子無光,更沒有當初左顧右盼、流光四射的精神。這雙手尤其使我動心——他分明換了一雙手!
手背上青筋縷縷,污黑的指頭上繞著一圈圈皺紋,好像吐盡了絲而皺縮下去的老蠶……於是,當年一切神秘的氣氛和絕世的本領都從這雙手上消失了。他抓著兩只碗口已經碰得破破爛爛的茶碗,笨拙地翻來翻去;那四隻小紅球兒,一會兒沒頭沒腦地撞在碗邊上,一會兒從手裡掉下來。他的手不靈了!孩子們叫起來:「球在那兒呢!」「在手裡哪!」「指頭中間夾著哪!」在這喊聲里,他慌張,手就愈不靈,抖抖索索搞得他自己也不知道球兒都在哪裡了。無怪乎四周的看客只是寥寥一些孩子。
「在他手心裡,沒錯!決沒在碗底下!」有個光腦袋的胖小子叫道。
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劉扣過茶碗的時候,把地上的球兒取在手中。
這動作緩慢遲鈍,失誤就十分明顯。孩子們吵著鬧著叫快手劉張開手,快手劉的手卻摸得緊緊的,朝孩子們尷尬地掬出笑容。這一笑,滿臉皺紋都擠在一起,好像一個皺紙團。他幾乎用請求的口氣說:「是在碗里呢!我手裡邊什麼也沒有……」當年神氣十足的快手劉哪會用這種口氣說話?這些稚氣又認真的孩子們偏偏不依不饒,非叫快手劉張開手不可。他哪能張手,手一張開,一切都完了。我真不願意看見快手劉這一副狼狽的、惶惑的、無措的窘態。多麼希望他像當年那次由於我自作聰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一個捉摸不透的絕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飛,呼之即來。如果他再使一下那個絕招,叫這些不知輕重的孩子們領略一下名副其實的快手劉,瞠目結舌多好!但他老了,不再會有那花好月圓的歲月年華了。
我走進孩子們中間,手一指快手劉身旁的木箱說:「你們都說錯了,球兒在這箱子上呢!」孩子們給我這突如其來的話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這時,我眼角瞥見快手劉用一種盡可能的快速度把手心裡的小球塞到碗下邊。
「球在哪兒呢?」孩子們問我。
快手劉笑呵呵翻開地上的茶碗說:「瞧,就在這兒哪!怎麼樣,你們說錯了吧,買塊糖吧,這糖是純糖稀熬的,單吃糖也不吃虧。」孩子們給騙住了,再不喊鬧。一兩個孩子掏錢買糖,其餘的一鬨而散。
隨後只剩下我和從窘境中脫出身來的快手劉,我一扭頭,他正瞧我。他肯定不認識我。他皺著花白的眉毛,飽經風霜的臉和灰濛蒙的眸子里充滿疑問,顯然他不明白,我這個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幫他一下。【裡面有些東西可自己改】
【題目自擬】解放前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江南水鄉常有一些吆喝著「補碗喲」的手藝人,挑了副擔子走街串巷。
補碗這門手藝,當首推東街頭的杜小四,他家是祖傳,他比我大七八歲。兒時我就見他每天早晨在霧蒙蒙的圩埂上跟著他爺爺練腕力,兩只小手在不停地「盤球」,上拋下拍,左遮右擋,把個小橡皮球旋成一團團白色的弧光。他補碗用金剛鑽「打瓷眼」,那是一把特製的微型銅質小鑽,放大開來和木工師傅使用的木鑽一模一樣,鋥亮的銅管作鑽桿,扁扁的銅尺作支架,不過不是用繩子,而是用牛皮筋,作為牽引的動力,鑽頭上裝有金剛鑽。補碗匠「打瓷眼」,全憑一股腕力,重了不行,輕了不行,而且是懸空使勁,手藝不到家,碗瓷就鑽破了,可杜小四補碗,從沒有失手的。他還有一門絕活,即選擇打眼的部位。細瓷碗盆,大多都印有龍鳳獅虎、花鳥蟲魚、吉祥的圖案,杜小四能把鋦釘補在適當的位置,使整個圖案「添花不添疤」,不破壞花瓷器皿的「整體美」。我家裡就有一隻杜小四補過的江西景德鎮產的細瓷湯盆,從盆里看,當然依稀可見三隻白色的銅釘;但從盆外看,只是在金魚嬉水的圖案中添了幾根彎彎的水草。一般補碗匠補碗的鋦釘在外,可杜小四補碗的鋦釘在裡面,不破壞瓷器的外形美。他使用的鋦釘也是特製的,有銅釘、鐵釘、鉛皮釘,特考究的還有銀釘、花紋釘。破瓷的部位經過絲絲合縫,補上鋦釘後,再抹上一層釉,這破碗就完好如新了。在杜小四使用的工具里,還有一把微型的小銅錘,這小銅錘抓在杜小四的手裡,丁丁當當地敲打鋦釘,就像彈奏一首絕妙的音樂,真有點像白居易所描繪的那樣:「大珠小珠落玉盤」。
如今用不著補碗匠釘鋦釘了。但是,我想如果在家裡發現一兩只帶有一個時代特徵的補碗,可千萬別扔掉,說不定在若干年後,也是一件貴重的文物呢
吹糖人的師傅
小時候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小孩子簇擁著一輛獨輪車緩緩而行,不時天真的歡笑。車頭豎著一根綁有厚厚的棍子,上面插滿了糖人,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這玩藝兒好看、好玩,玩完後還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歡,見著就走不動了。這門手藝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賣糖人的老人手指粗壯,拿起剪刀來,又是那樣靈巧。瓦罐里,糖汁金黃透亮,冒著熱氣。他從小銅鍋里揪出幾塊不同顏色的糖稀,再摻和一下,並且手上還沾上一些滑石粉,再把糖稀捏成一個空心球,再捏出一根管子,然後用嘴叼住這個管子吹,糖稀像氣球一樣越吹越大,老人一邊吹一邊不停地捏揉那團糖稀,讓它形成想要的形狀。只見他指捏竹簽輕輕一挑,一小塊糖汁便落在掌心。他兩手只是搓了幾下,一條龍就現了雛形。小剪刀上下翻飛,出現了胡須,鱗片,龍爪……然後將麥秸稈插進中間一吹,活靈活現,拿在手裡還覺得它還發燙呢。舉著糖人歡呼雀躍,玩累了,將糖人放嘴裡一咬,又脆又甜。
吹糖人的師傅成了小孩子最好的朋友。生意雖然清淡,他好像對此並不在意,彷彿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傳播快樂,孜孜不倦地向人們展示他的絕妙手藝。在他的心目中,糖人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東西。
不知從哪一天起,廣場上再也不見了他的影子。後來,花花綠綠的糖果、各種各樣的玩具已成孩子們手中的尋常之物。現在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糖人為何物,他們自然無法體味當年的感受。
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已經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現在估計已經沒有什麼人把吹糖人作為一門吃飯的手藝活兒了。希望吹糖人兒和剪紙、年畫、泥玩等東西作為傳統文化藝術,能夠受到人們的關注,能夠有人繼承和發揚他們,把這些古老的傳統手藝保存下去,流傳下去。
【吹糖人的師傅】 吹糖人的那位師傅如今還好嗎?在我塵封30年的記憶里,仍清楚地保留著一幕童年的動人場景:茅舍竹籬,泥牆上爬滿了紫藤,小巷狹窄曲折,一群小孩子簇擁著一輛獨輪車緩緩而行,不時爆出天真率直的歡笑聲。車頭豎著一根綁有厚厚麥秸的棍子,上面插滿了糖人,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孩童的眼裡,吹糖人的師傅可真了不起。別看他須發花白,但健步如飛;手指粗壯,然而一拿起剪刀來,又是那樣靈巧。煨著火的瓦罐里,糖汁金黃透亮,冒著熱氣,賣糖人的老人指捏竹簽輕輕一挑,一小塊糖汁便落在掌心。他兩手只是搓了幾下,一個小豬八戒就現了雛形。小剪刀上下翻飛,臉部分出了五官,一雙大耳朵夾著僧帽讓人忍俊不禁。然後將麥秸稈插進中間一吹,哈,肚皮膨脹得滾瓜溜圓,小八戒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掏兩分錢買下,拿在手裡還覺得它還發燙呢。舉著糖人歡呼雀躍,往往能引來小夥伴們羨慕的眼神。半天下來,玩累了,將糖人放嘴裡一咬,又脆又甜,直浸入心田。在生活用品極度匱乏的年代,既能吃又好看的糖人對孩子們來說,是最奢侈的東西,不到生日或豐收季節絕對得不到。所以每當吹糖人的師傅到村子來,孩子們總是跟著跑遍全村,最後在村口目送他推著獨輪車離去。神態各異的糖人,只在夢里全部屬於孩子們。有一次我實在抵擋不住糖人的誘惑,死纏著母親要買。家裡連鹽錢也湊不齊,母親被逼無奈,一巴掌抽得我哇哇直哭,她也心疼地落了淚。吹糖人的師傅見狀,馬上將一個用糖稀吹的蛇塞給我,並扭頭對母親勸道:「大妹子,孩子的要求不過分,別這樣委屈他們!」從此,吹糖人的師傅路過這里,常送我一些小糖人。從未有過的滿足和幸福感,開始在我心中流淌。吹糖人的師傅成了我們這群小孩子最好的朋友。生意雖然清淡,他好像對此並不在意,彷彿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傳播快樂,孜孜不倦地向人們展示他的絕妙手藝。在他的心目中,糖人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東西。閑暇的時候,他會給我們講李寄斬蛇、唐僧取經的故事,似乎這蛇、這孫猴子都出自他的手中。那時候我有個執著的想法:攢上一大把錢償還老人多次送我的糖人。但不知從哪一天起,再也不見了他的影子。後來,農村漸漸富了起來,花花綠綠的糖果、各種各樣的玩具已成孩子們手中的尋常之物。現在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糖人為何物,他們自然無法體味父輩當年的感受。然而,30年來,我腦海里常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吹糖人的師傅依舊白發飄飄,在他家的小樓上愜意地吹著糖人,為身邊的後生講授著這門古老的藝術,講著過去的故事…… 【樓主可以根據情況節選一些自己需要的描寫片斷】
E. 海明威的詳細資料
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國作家。生於芝加哥郊區的奧克帕克村。受家庭影響,酷愛打獵、釣魚和拳擊運動,對音樂、繪畫也頗感興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當他見習記者,受到嚴格的語言訓練。其後參加戰後救護隊,在義大利前線身負重傷,經過13次手術,從身上取出200多塊彈片。戰後以駐歐記者身份長駐巴黎,結識了美國作家斯坦因和寵德等,開始發表作品。小說《在我們的時代里》(1924)是成名作,重要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1926)和《永遠了,武器》被看作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30年代,與「迷惘的一代」分道揚鑣,海明威參交了左翼文藝運動。西班牙內戰期間,他參加過馬德里保衛戰。這期間發表的長篇小說《有的和沒有有的》(1937)、劇本《第五縱隊》(1950)和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1940)等,後者標志著他創作上的一個新的至高點。
二次大戰時,海明威曾用再見的遊艇協助正規軍作戰,在海上搜尋納粹潛艇,收到當局嘉獎。其後又率領一支游擊隊,參加解放巴黎的戰斗。
50年代,海明威又回到捕魚、打獵等冒險生涯中去,應乘坐的汽車、飛機連連失事,在醫院竟讀到了關於她遇難身亡的訃告。這期間主要創作了《過何如林》(1950)和振撼歐美文壇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等。1954年「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晚年由於多種疾病纏身,身心備受折磨,1961年7月2日,他用獵槍為自己戲劇性的一生畫了句號。
海明威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作家。在創作上,他最鍾愛的主題是戰爭、死亡、男子漢氣概和愛情。這也是他一生生命的主旋律。特別是「死亡」和「男子漢氣概」,貫穿在他的全部創作中,成為他作品的主要風格特徵,再加上簡潔有力,充滿生氣與活力的語言,使他的創作在歐美文壇產生巨大影響,甚至在美國引起「一場文學革命」
F. 海明威的書
第一抄部短篇小說集《襲在我們的時代里》於1925年出版。40年代出版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描寫戰後一批流落歐洲的青年的迷惘、彷徨和幻滅感,小說被稱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勝者無所得》(193)塑造了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硬漢性格」,確立了他短篇小說大師的地位。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1929),以他在義大利戰場的經歷為背景,描寫一對戀人的幸福被戰爭摧毀的悲劇;《喪鍾為誰而嗚》(1940)以反法西斯主義為主題,描寫一名美國志願兵在西班牙內戰中的英勇犧牲精神。這兩部反戰小說被譽為現代世界文學名著。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2)描寫一個古巴漁民面對失敗時的頑強拼搏精神,此書獲得普利策獎。其他作品還有《死在午後》(1932)《非洲的青山》(1935)、《有的和沒有的》(1937)《過河入林》(1950)等等。
G. 幫我找一下海明威的資料
海明威抄
作者簡介:
(海明威襲,E.)(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美國小說家。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長期擔任駐歐記者,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鬱,經多次醫療無效,終用獵槍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1940)。50年代後,他繼續發展20年代短篇小說《打不敗的人》和《五萬大洋》的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0)。在藝術上,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
H. 急求:為你周圍有絕活的人寫一篇人物速寫!
【題目自擬】羅丹彤是我的好朋友之一,她長得很可愛,胖嘟嘟的圓臉有點黑,兩隻眼睛時常做出小丸子似的眼神,讓人想笑又不敢笑,嗅覺靈敏的鼻子下邊長著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小嘴。
丹彤跟我一樣都有不愛勞動的缺點,房間亂得一塌糊塗,要是沒人崔,那就原封不動。只要一收拾,不出半天,又和原來一樣了,每次去她家,我都會被一些不知明的東西絆倒。她卻還在創傷紋絲不動地看著我使給她的臉色置之不理。每到這時,我總會跟她說:「別得意,看我怎麼整你!」
她不但不愛勞動,而且還很膽小。
丹彤膽小的「光輝」事跡數不勝數,隨便脫口而出就能一字不漏地說出幾件。下面就是她的事跡中的一跡。
一次和她上街玩正玩到興頭上,,迎面突然有兩只「不明奔跑物」——貓,向我們跑來,看見我們就停了下來。因為我比較喜歡貓,而那兩只可愛的小貓也正合我意,我便想拉著丹彤去玩弄以下,手在旁邊找了找,空的,我轉過頭:「咦?人呢?」我向後看,哈!原來她一直都在後邊不敢上來,我對她叫道:「丹彤!快上來!這兩只貓好可愛的!」那隻貓似乎聽懂了我的話,「友好」地跑過去想把丹彤「叫」過來,誰知丹彤急著對我叫:「雅寧,救命!你可不能見死不救啊!」看她那「楚楚可憐」的模樣,我還是去幫她吧!我可不想讓我的好朋友「落入貓口。」便「毫不猶豫」地跑上前「出手相助」,我把那隻可愛的小貓抓起來,放到她面前,說:「這只……」話沒說完,她早已把嚇得魂飛魄散的元氣「召喚」回來,溜之大吉了。最後,她還給我使了個「這回你死定了」的眼神,可見到貓又不敢使了。
這么「光榮」的膽小事跡誰見了都會毫不留情地捧腹大笑,接下來還有呢,好好洗耳恭聽吧!
丹彤雖然喜歡彈電子琴,但是卻沒見她彈過,一次去她家,剛想敲門,一陣陰陰的聲音「撲耳而來」。「你,要—干—什—么?」我轉過頭,看到一副「嚇死人不償命」的臉慢慢逼近,我這時峽了一大跳:「白痴!人嚇人會嚇死人的!你想坐牢啊!」她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說:「我,要開門了。」我快氣死了,待她開門後,我絲毫沒有給她休息的時間,把她來到電子琴前,「凶神惡煞」地說:「你必須彈給我聽,我彌補我驚嚇過度的損失!不然你就要塗「胭脂」了。」她可憐巴巴地心不甘,情不願地打開開關,她剛想彈,然後抬頭茫然的問我:「哆在哪鍵?」我當場暈倒,說:「你也太健忘了,虧你那麼喜歡音樂,天啊!」她討好地笑了笑,忙來著我的手向門口奔去,我想她肯定是要用什麼方法來「賄賂」我了。
這就是我又可愛,又膽小,又健忘的好朋友——羅丹彤。【裡面有些東西可以自己改】
【題目自擬】5塊寫滿密密麻麻阿拉伯數字的展板一字排開。76歲的劉正一婆婆站在展板前,念念有詞,「3.14159265358979……」語速快得像打機關槍。
「錯了!小數點後11位的8寫成了9,」劉婆婆突然大叫,聲音中氣十足。隨即,她拿出張電腦列印的圓周率數字核對,果不其然,展板數字被寫錯了。
劉婆婆是來挑戰的。5張展板上寫的是圓周率小數點後的5000位數字,就是她的目標。
劉婆婆是廣廈一建退休會計,家住石坪橋。近段時間,中國重慶職業技能大賽上層出不窮的絕技絕活讓老太太心癢癢的。「我也有絕活。」錯過比賽的劉婆婆找到組委會,想挑戰。
腳穿金色尖頭皮鞋,身著齊膝一字裙的劉婆婆信心十足。「我背得快,幾分鍾就完了,就怕你看不過來。」
劉婆婆的絕活居然是誤打誤撞培養出來的。她退休前是個好會計,可以左右開弓同時打算盤。不過,記憶力方面,她從沒發現自己有什麼特別之處。
2 002年,看到身邊有人患上腦萎縮,她擔心起自己,決定「做做腦保健操。」她參加了速記班,學背圓周率。
學了4天,她記住小數點後200位,信心大增,越發上心。老師也留意到這位老齡學生,特別加以鼓勵,一年後,劉婆婆攻下了5000位。
「 當時只是想讓腦袋動起來,也沒怎麼特別花時間記。」劉婆婆說,每天早上6時半醒來後,照老師教的方法,默記一會兒。晚上睡覺前,再溫習一道。
這以後,圓周率被扔到一邊,她的興趣轉向四書五經,《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如今也背得滾瓜爛熟。
直到最近兩天,為了備戰,她才把圓周率重新溫習了一道,居然沒忘。
「只要有心,學過的就不會忘。」記下5000位數字,對劉婆婆而言,輕巧得像吃大白菜。
她還向孫輩傳授技術。「外孫女學了我的方法,英語輕輕鬆鬆過八級,」劉婆婆非常自豪。
在劉婆婆看來,腦子靈活不忘事還只是好處之一,「成天腦子轉著,身體循環代謝加快,身體也變好了,感冒都不生。」劉婆婆說,人說年齡越大記憶力越衰退,她不。基本上,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她聽上兩遍就忘不了。
劉婆婆看上去只有50歲出頭。耳聰目明,走起路健步如飛
【題目自擬】 雖然我只是個四年級的學生,但不是吹牛,可以說是一隻「書蟲子」了。如果我犯了什麼錯誤,爸爸媽媽對我的必殺一招就是讓我三天不準看書。半天不看我頭昏腦漲,一天沒看茶飯不香,兩天不看寢食難安,三天那還得了?所以本人獨創了解葯,現介紹給大家。 ,你也可以投稿
第一招偷渡(父母愛檢查書包者禁用,否則後果自負)。把書放進書包,帶到學校,一天一本,有一定量之後不必再帶,慢慢品嘗那些書香即可。 第二招是挑燈夜讀。夜深人靜之時,開燈看必無人知曉,此招名為黑夜偷看(缺覺時別用,失眠者禁用)。
在做作業時,一做好馬上看書,爸爸媽媽一來馬上合上。此招為看書疾風。本人必殺王牌,要極大勇氣,風險很大,即假意復習功課,實內有書。此招爽也,但如被父母發現......三思而後行啊! ,你也可以投稿
終極秘法不敢泄露,如想得知,自行領悟(或撥打本人手機,號碼暫時還沒有)。
本人自創的「淋巴免疫」系統可抵擋父母不讓看書的「毒」法,管它一年兩年,就是61500萬年都無所謂。但唯一不行的是被父母發現的話,那就要延長禁閉時間......明目張膽總比小偷小摸好吧?
此外,我奉獻幾個相關故事:當時我正沒書看,看見書我手癢,想抓有不敢抓,手一伸一縮,苦煞我也。此時我已三天三夜沒看書了,生命垂危。再過一天,我可能已經口吐白沫了,一命嗚呼。我不想英年早逝,所以絞盡腦汁,左思右想,可沒書我沒法子,腦子像個空蛋殼。人家肚子在唱空城計,我腦子在看空城計。不行,我一定要想想。突然腦子里一閃,電視上有人偷渡,運氣好就能成功,憑我的技術偷渡書,小菜一碟。於是我的偷渡開始,先「裝貨」,把書放進書包。排放要合理,不扁不胖最好,然後就等著去把書「吃掉」了。
「 黑夜偷看」的發明可謂十分簡單,有了「偷渡」招之後,在學校我可以如飢似渴地看,回家時已經大飽眼福了。可學習的時間太少了,我的胃口又太大,所以,必須想出更好的辦法。我要在家裡看,先選時間,早上,不可能,雙休日爸爸媽媽不在家,平常在學校瘋狂,中午同早上基本一樣,無所謂。
看我愛書如命,以後請諸位多多包涵。多獻書來,越厚越好,只要價錢合適,我立馬收購( 借),速介紹新書,俺那裡的書店早已被俺「砍」了【裡面有些東西可自己改】
【我和快手劉】人人在童年,都是時間的富翁,胡亂揮霍也使不盡。有時呆在家裡悶得慌,或者父親嫌我太鬧,打發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離家很近的那個街口,去看快手劉變戲法。
快手劉是個撂地擺攤賣糖的胖大漢子。他有個隨身背著的漆成綠色的小木箱,在哪兒擺攤就把木箱放在那兒。箱上架一條滿是洞眼的橫木板,洞眼插著一排排廉價而赤黃的棒糖。他變戲法是為了吸引孩子們來買糖,戲法十分簡單,俗稱「小碗扣球」。一塊絹子似的黃布鋪在地上,兩只白瓷小茶碗,四隻滴溜溜的大紅玻璃球兒,就這再普通不過的三樣道具,卻叫他變得神出鬼沒。他兩只手各拿一隻茶碗,你明明看見每隻碗下邊扣著兩只紅球兒,你連眼皮都沒眨動一下,嘿!四隻球兒竟然全都跑到一隻茶碗下邊去了,難道這球兒是從地下鑽過去的?他就這樣把兩只碗翻來翻去,一邊叫天喊地,東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氣,好像真有什麼看不見的神靈做他的幫手,四隻小球忽來忽去,根本猜不到它們在哪裡。這種戲法比舞台上的魔術難變,舞台只有一邊對著觀眾,街頭上的土戲法,前後左右圍一圈人,人們的視線從四面八方射來,容易看出破綻。有一次,我親眼瞧見他手指飛快地一動,把一隻球兒塞在碗下邊扣住,便禁不住大叫:「在右邊那個碗底下哪,我看見了!」「你看見了?」快手劉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驚奇地一閃,跟著換了一種正經的神氣對我說,「不會吧!你可得說准了。猜錯就得買我的糖。」「行!我說准了!」我親眼所見,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聲音非常響亮。
誰知快手劉哈哈一笑,突然把右邊的茶碗翻過來:「瞧吧,在哪兒呢?」咦,碗下邊怎麼什麼也沒有呢?只有碗口壓在黃布上一道圓圓的印子。
難道球兒從地下鑽進左邊那個碗下邊去了。快手劉好像知道我怎麼猜想,伸手又把左邊的茶碗掀開,同樣什麼也沒有!球兒都飛了?只見他將兩只空碗對口合在一起,舉在頭頂上,口呼一聲:「來!」雙手一搖茶碗,裡面竟然嘩嘩響,打開碗一看,四隻球兒居然又都出現在碗里邊。怪,怪,怪!
四邊圍看的人發出一陣驚訝不已的啼噓之聲。
「 怎麼樣,你輸了吧!不過在我這兒輸了決不罰錢,買塊糖吃就行。這糖是純糖稀熬的,單吃糖也不吃虧。」我臊得臉發燙燙,在眾人的笑聲里買了塊棒糖,站在人圈後邊去。從此我只站在後邊看了,再不敢擠到前邊去多嘴多舌。他的戲法,在我眼裡真是無比神奇了。這人也是我童年真正欽佩的一個。
那時不過40多歲吧,正當年壯,精飽神足,肉重肌沉,皓齒紅唇,烏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筆畫上去的。他蹲在那裡活像一隻站立著的大白象。一邊變戲法,一邊賣糖,發亮而外突的眸子四處流盼,照應八方;滿口不住說著逗人的笑話;一雙胖胖的手,指肚滾圓,卻轉動靈活,那四個小球就在這雙手裡忽隱忽現。我當時有種奇想:他的手好像是雙層的,小球時時藏在夾層里。唉,孩提時代的念頭,現在不會再有了。
這雙異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綽號「快手劉」的來歷。他也這樣稱呼自己,以致在我們居住那一帶無人不知他的大名。我童年的許多時光,就是在這最最簡單又百看不厭的土戲法里,在這一直也不曾解開的謎陣中,在他這雙神奇莫測、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間消磨掉的。他給了我多少好奇的快樂呢!
那些伴隨著童年的種種人和事,總要隨著童年的消逝而遠去。我上中學後就不常見到快手劉了。只是路過那街口時,偶爾碰見他。他依舊那樣興沖沖的變「小碗扣球」,身旁擺著插滿棒糖的小綠木箱。此時我已經是懂事的中學生了,不再會把他的手想像成雙層的,卻依然看不出半點破綻,身不由己地站在那裡,饒有興致地看上一陣子。我敢說,世界上再好的劇目,哪怕是易卜生和莎士比亞,也不能使我這樣成百上千次看個不夠。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鄉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書。往昔美好的故事,親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鮮活花瓣夾在書頁里,再翻開都變成了乾枯了的回憶。誰能使過去的一切復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摯友,媽媽烏黑的卷發,久已遺失的那些美麗的書,那跑丟了的藍眼睛的小白貓……還有快手劉。
高中二年級的暑期,我回家度假。一天在離家不遠的街口看見十多個孩子圍著什麼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動,竟是快手劉!他依舊賣糖和變戲法,但人已經大變樣子。10年不見,他好像度過了20年。模樣接近了老漢。單是身旁擺著的那隻木箱,就帶些凄然的樣子。它破損不堪,黑糊糊,粘膩膩,看不出一點先前那悅目的綠色。橫板上插糖的洞孔,多年來給棒糖的竹棍捅大了,插在上邊的棒糖東倒西歪。再看他,那肩上、背上、肚子上、臂上的肉都到哪兒去了呢,飽滿的曲線沒了,衣服下處處凸出尖尖的骨形來;臉盤彷彿小了一圈,眸子無光,更沒有當初左顧右盼、流光四射的精神。這雙手尤其使我動心——他分明換了一雙手!
手背上青筋縷縷,污黑的指頭上繞著一圈圈皺紋,好像吐盡了絲而皺縮下去的老蠶……於是,當年一切神秘的氣氛和絕世的本領都從這雙手上消失了。他抓著兩只碗口已經碰得破破爛爛的茶碗,笨拙地翻來翻去;那四隻小紅球兒,一會兒沒頭沒腦地撞在碗邊上,一會兒從手裡掉下來。他的手不靈了!孩子們叫起來:「球在那兒呢!」「在手裡哪!」「指頭中間夾著哪!」在這喊聲里,他慌張,手就愈不靈,抖抖索索搞得他自己也不知道球兒都在哪裡了。無怪乎四周的看客只是寥寥一些孩子。
「在他手心裡,沒錯!決沒在碗底下!」有個光腦袋的胖小子叫道。
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劉扣過茶碗的時候,把地上的球兒取在手中。
這動作緩慢遲鈍,失誤就十分明顯。孩子們吵著鬧著叫快手劉張開手,快手劉的手卻摸得緊緊的,朝孩子們尷尬地掬出笑容。這一笑,滿臉皺紋都擠在一起,好像一個皺紙團。他幾乎用請求的口氣說:「是在碗里呢!我手裡邊什麼也沒有……」當年神氣十足的快手劉哪會用這種口氣說話?這些稚氣又認真的孩子們偏偏不依不饒,非叫快手劉張開手不可。他哪能張手,手一張開,一切都完了。我真不願意看見快手劉這一副狼狽的、惶惑的、無措的窘態。多麼希望他像當年那次由於我自作聰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一個捉摸不透的絕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飛,呼之即來。如果他再使一下那個絕招,叫這些不知輕重的孩子們領略一下名副其實的快手劉,瞠目結舌多好!但他老了,不再會有那花好月圓的歲月年華了。
我走進孩子們中間,手一指快手劉身旁的木箱說:「你們都說錯了,球兒在這箱子上呢!」孩子們給我這突如其來的話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這時,我眼角瞥見快手劉用一種盡可能的快速度把手心裡的小球塞到碗下邊。
「球在哪兒呢?」孩子們問我。
快手劉笑呵呵翻開地上的茶碗說:「瞧,就在這兒哪!怎麼樣,你們說錯了吧,買塊糖吧,這糖是純糖稀熬的,單吃糖也不吃虧。」孩子們給騙住了,再不喊鬧。一兩個孩子掏錢買糖,其餘的一鬨而散。
隨後只剩下我和從窘境中脫出身來的快手劉,我一扭頭,他正瞧我。他肯定不認識我。他皺著花白的眉毛,飽經風霜的臉和灰濛蒙的眸子里充滿疑問,顯然他不明白,我這個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幫他一下。【裡面有些東西可自己改】
【題目自擬】解放前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江南水鄉常有一些吆喝著「補碗喲」的手藝人,挑了副擔子走街串巷。
補碗這門手藝,當首推東街頭的杜小四,他家是祖傳,他比我大七八歲。兒時我就見他每天早晨在霧蒙蒙的圩埂上跟著他爺爺練腕力,兩只小手在不停地「盤球」,上拋下拍,左遮右擋,把個小橡皮球旋成一團團白色的弧光。他補碗用金剛鑽「打瓷眼」,那是一把特製的微型銅質小鑽,放大開來和木工師傅使用的木鑽一模一樣,鋥亮的銅管作鑽桿,扁扁的銅尺作支架,不過不是用繩子,而是用牛皮筋,作為牽引的動力,鑽頭上裝有金剛鑽。補碗匠「打瓷眼」,全憑一股腕力,重了不行,輕了不行,而且是懸空使勁,手藝不到家,碗瓷就鑽破了,可杜小四補碗,從沒有失手的。他還有一門絕活,即選擇打眼的部位。細瓷碗盆,大多都印有龍鳳獅虎、花鳥蟲魚、吉祥的圖案,杜小四能把鋦釘補在適當的位置,使整個圖案「添花不添疤」,不破壞花瓷器皿的「整體美」。我家裡就有一隻杜小四補過的江西景德鎮產的細瓷湯盆,從盆里看,當然依稀可見三隻白色的銅釘;但從盆外看,只是在金魚嬉水的圖案中添了幾根彎彎的水草。一般補碗匠補碗的鋦釘在外,可杜小四補碗的鋦釘在裡面,不破壞瓷器的外形美。他使用的鋦釘也是特製的,有銅釘、鐵釘、鉛皮釘,特考究的還有銀釘、花紋釘。破瓷的部位經過絲絲合縫,補上鋦釘後,再抹上一層釉,這破碗就完好如新了。在杜小四使用的工具里,還有一把微型的小銅錘,這小銅錘抓在杜小四的手裡,丁丁當當地敲打鋦釘,就像彈奏一首絕妙的音樂,真有點像白居易所描繪的那樣:「大珠小珠落玉盤」。
如今用不著補碗匠釘鋦釘了。但是,我想如果在家裡發現一兩只帶有一個時代特徵的補碗,可千萬別扔掉,說不定在若干年後,也是一件貴重的文物呢
吹糖人的師傅
小時候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小孩子簇擁著一輛獨輪車緩緩而行,不時天真的歡笑。車頭豎著一根綁有厚厚的棍子,上面插滿了糖人,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這玩藝兒好看、好玩,玩完後還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歡,見著就走不動了。這門手藝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賣糖人的老人手指粗壯,拿起剪刀來,又是那樣靈巧。瓦罐里,糖汁金黃透亮,冒著熱氣。他從小銅鍋里揪出幾塊不同顏色的糖稀,再摻和一下,並且手上還沾上一些滑石粉,再把糖稀捏成一個空心球,再捏出一根管子,然後用嘴叼住這個管子吹,糖稀像氣球一樣越吹越大,老人一邊吹一邊不停地捏揉那團糖稀,讓它形成想要的形狀。只見他指捏竹簽輕輕一挑,一小塊糖汁便落在掌心。他兩手只是搓了幾下,一條龍就現了雛形。小剪刀上下翻飛,出現了胡須,鱗片,龍爪……然後將麥秸稈插進中間一吹,活靈活現,拿在手裡還覺得它還發燙呢。舉著糖人歡呼雀躍,玩累了,將糖人放嘴裡一咬,又脆又甜。
吹糖人的師傅成了小孩子最好的朋友。生意雖然清淡,他好像對此並不在意,彷彿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傳播快樂,孜孜不倦地向人們展示他的絕妙手藝。在他的心目中,糖人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東西。
不知從哪一天起,廣場上再也不見了他的影子。後來,花花綠綠的糖果、各種各樣的玩具已成孩子們手中的尋常之物。現在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糖人為何物,他們自然無法體味當年的感受。
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已經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現在估計已經沒有什麼人把吹糖人作為一門吃飯的手藝活兒了。希望吹糖人兒和剪紙、年畫、泥玩等東西作為傳統文化藝術,能夠受到人們的關注,能夠有人繼承和發揚他們,把這些古老的傳統手藝保存下去,流傳下去。
【吹糖人的師傅】 吹糖人的那位師傅如今還好嗎?在我塵封30年的記憶里,仍清楚地保留著一幕童年的動人場景:茅舍竹籬,泥牆上爬滿了紫藤,小巷狹窄曲折,一群小孩子簇擁著一輛獨輪車緩緩而行,不時爆出天真率直的歡笑聲。車頭豎著一根綁有厚厚麥秸的棍子,上面插滿了糖人,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孩童的眼裡,吹糖人的師傅可真了不起。別看他須發花白,但健步如飛;手指粗壯,然而一拿起剪刀來,又是那樣靈巧。煨著火的瓦罐里,糖汁金黃透亮,冒著熱氣,賣糖人的老人指捏竹簽輕輕一挑,一小塊糖汁便落在掌心。他兩手只是搓了幾下,一個小豬八戒就現了雛形。小剪刀上下翻飛,臉部分出了五官,一雙大耳朵夾著僧帽讓人忍俊不禁。然後將麥秸稈插進中間一吹,哈,肚皮膨脹得滾瓜溜圓,小八戒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掏兩分錢買下,拿在手裡還覺得它還發燙呢。舉著糖人歡呼雀躍,往往能引來小夥伴們羨慕的眼神。半天下來,玩累了,將糖人放嘴裡一咬,又脆又甜,直浸入心田。在生活用品極度匱乏的年代,既能吃又好看的糖人對孩子們來說,是最奢侈的東西,不到生日或豐收季節絕對得不到。所以每當吹糖人的師傅到村子來,孩子們總是跟著跑遍全村,最後在村口目送他推著獨輪車離去。神態各異的糖人,只在夢里全部屬於孩子們。有一次我實在抵擋不住糖人的誘惑,死纏著母親要買。家裡連鹽錢也湊不齊,母親被逼無奈,一巴掌抽得我哇哇直哭,她也心疼地落了淚。吹糖人的師傅見狀,馬上將一個用糖稀吹的蛇塞給我,並扭頭對母親勸道:「大妹子,孩子的要求不過分,別這樣委屈他們!」從此,吹糖人的師傅路過這里,常送我一些小糖人。從未有過的滿足和幸福感,開始在我心中流淌。吹糖人的師傅成了我們這群小孩子最好的朋友。生意雖然清淡,他好像對此並不在意,彷彿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傳播快樂,孜孜不倦地向人們展示他的絕妙手藝。在他的心目中,糖人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東西。閑暇的時候,他會給我們講李寄斬蛇、唐僧取經的故事,似乎這蛇、這孫猴子都出自他的手中。那時候我有個執著的想法:攢上一大把錢償還老人多次送我的糖人。但不知從哪一天起,再也不見了他的影子。後來,農村漸漸富了起來,花花綠綠的糖果、各種各樣的玩具已成孩子們手中的尋常之物。現在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糖人為何物,他們自然無法體味父輩當年的感受。然而,30年來,我腦海里常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吹糖人的師傅依舊白發飄飄,在他家的小樓上愜意地吹著糖人,為身邊的後生講授著這門古老的藝術,講著過去的故事……
I. 海明威的一生是怎樣度過的
海明威的生平
--------------------------------------------------------------------------------
歐納斯特·密勒·海明威生於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一日,一家六個孩子,他是第二個。他母親讓他練習拉大提琴;他父親教他釣魚和射擊。童年似乎沒有創傷。中學是一九一七屆的,他是一個熱情的、好競爭的標准美國男孩;學習成績好,體育運動全面發展(游泳、足球、射擊,還偷偷地到當地體育館去學拳擊),參加辯論團,學校樂隊里拉大提琴,編輯學校報紙《吊架》,還給文學雜志《書板》投稿,寫短篇小說(已經初具日後成熟的風格的苗頭),寫詩。他有時中途搭別人的車,出去旅行。有一次在禁獵區打鷺鳥,事後躲藏起來,免受法律制裁。某些批評家認為,海明威離家出遊說明他童年過的是正常的生活;但在別外一些批評家看來,則象徵他早年反判像樹園的生活方式,反映他家庭生活中關系緊張。
他父親與母親的興趣一定截然相反,所以引起他身上相剋的反應和某種敵對性。姐姐瑪茜琳尼·山福德大他兩年,但同海明威一起長大,說他父母親「互相篤愛」,但承認他們「常常相互感到厭煩」。他母親格雷絲·霍爾·海明威是公理教會信徒,宗教觀念強(她給四個女兒取了聖徒的名字),但也是一位有藝術修養的女人,她把家庭環境布置得如同教堂組織的文化沙龍。他父親克拉倫斯·艾德家茲·海明威是一個傑出的醫生,熱心的、有訓練的運動員,又是一個專業的研究自然界的人,他引起他兒子對於戶外活動的愛好。夏天,他們居住在密執安北部近彼托斯基湖畔的房子里,海明威醫生有時候帶他兒子一起出診,橫過華隆湖到奧傑布華族印第安人居住地去;他們經常一起釣魚和打獵。他們關系密切,雖然他父親嚴於律己,甚至比海明威太太更嚴格,更具有清教精神。
他雙親各自對他的影響至少粗粗看去是清楚的。他對戶外活動的愛好,作為運動員的訓練和勇敢,從來沒有減退過。他喜歡音樂(雖然討厭學大提琴)和美術,也一如既往。他珍愛巴哈和莫扎爾特,說他從「研究和聲學與對位法」之中學到寫作方法;又說「我從畫家身上學到的東西同從作家身上學到的東西一樣」。從海明威在像樹園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現有的材料看來,沒有一點能說明他日後不是一個正常的成年人。然而,我們看一看這位自傳性異常突出的作家的創作,就發現那些以涅克·阿丹姆斯為主人公的、關於那一段時間的故事(《印第安帳篷》、《醫生與醫生妻子》、《某件事情的結束》、《三天大風》、《戰斗者》與《殺人者》),寫的卻是暴力與恐懼、混亂與失望的主題——還有孤獨;他的同學指了,孤獨與多才多藝是海明威當年最突出之點。
他畢業前兩個月,美國參戰。卡洛斯·倍克爾寫道:「他面臨的幾條路是上大學、打仗和工作,」海明威選擇工作。他左眼有毛病,不適宜去打仗。一九一七年十月,他開始進堪薩斯市的《星報》當見習記者,這家報紙是美國當時最好的報紙之一。六個月之中,他采訪醫院和警察局,也從《星報》優秀的編者G·G·威靈頓那裡學到了出色的業務知識。海明威在《星報》頭一次知道,文體象生活一樣必須經過訓練。《星報》有名的風格要求單上印道:「用短句」,「頭一段要短。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下面說,不要反面說。」海明威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學會把寫新聞的規則化成文學的原則。
但是,戰爭的吸引力對海明威越來越大,他於一九一八年五月後半月開始這場探險。頭兩個月,他志願在義大利當紅十字會車隊的司機,在前線只呆了一個星期。在這個星期最後一在的下半夜,海明威在義大利東北部皮亞維河邊的福薩爾達村,為義大利士兵分發巧克力的時候,被奧地利迫擊炮彈片擊中。他旁邊的一個士兵打死了,就在他前面的另一個士兵受了重傷。他拖著傷兵到後面去的時候,又被機關槍打中了膝部;他們到達掩護所的時候,傷兵已經死去。海明威腿上身上中了兩百多片碎彈片,他在米蘭的醫院里住了三個月,動了十幾次手術,大多數彈片都取了出來。他受傷的時候,離他十九歲生日還差兩上星期。
五十年代早期,海明威說過:「對於作家來說,有戰爭的經驗是難能可貴的。但這種經驗太多了,卻有危害。」摧殘海明威身體的那次炸裂也滲透他腦子里去了,而且影響更長、更深遠。一個直接的後果是失眠,黑夜裡整夜睡不著覺。五年之後,海明威和他妻子住在巴黎,他不開燈仍然睡不著。在他的作品中,失眼的人處處出現。《太陽照樣升起》中的傑克·柏尼斯,《永別了,武器》中的弗瑞德里克·亨利,涅克·阿丹姆斯,《賭徒、修女和無線電》中的弗萊才先生,《乞力馬扎羅的雪》中的哈利和《清潔、明亮的地方》中的老年待者,都患失眠症,害怕黑夜。
那個年老的待者說:「這畢竟只是失眠。有這病的人一定不少。」失眠是那種痛苦的並發症的症狀,海明威、他的主人公和(「有這病的人一定不少」)他的同胞都受到折磨。菲利普·揚對海明威的個性作了出色的、合乎情理的心理學分析,提出一個論點,說他這次創傷民引起的情緒,非他理性所能控制。海明威晚年反復地、著了魔似地搜索這類似的經驗,來驅除那種精神創傷;如果辦不到,他就不斷地通過創作而濁思考來再現這個事件,為的是控制它所激起的憂慮。
揚明智地指出,海明威最終關心的是藝術,而不是創傷。然而,在局部范圍內,揚的個性學說可以把海明威的為人與他的作品統一起來。而且,對於海明威觀察戰爭,對於這位藝術家,這種學說賦予特殊的意義。《永別了,武器》和一些短篇小說出色地描述了戰爭在社會、感情和道德方面的含義,然而,使他的戰爭經驗「難能可貴」的不止是這番描述:它在他心靈上鍛鑄出他對人的命運的看法,這幾乎影響他所有的作品。迫擊炮的碎彈片成了殘酷世界破壞力量的比喻,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成了尋求生存道路、受傷的人類的象徵。他已經差不多准備好,可以把那種生活感受轉化為文學作品了。
他取得紅色英勇勛章之後的五年內,緩慢地卻是目的地為寫作生涯而努力。橡樹園熱情歡迎它的英雄歸來,但是海明威的父母親——尤其是他的母親——感到厭煩,因為這個年輕的除了寫作別無雄心,又極為樂意接受家庭的供養。有一度他為多倫多《每日星報》和《星報周刊》寫特寫。他姐姐瑪茜琳尼寫道,他剛過完二十一歲生日,他母親提出最後通牒:要麼找一個固定的工作,要麼搬出去。海明威搬了出去,到芝加哥當了一年《合作福利》的編輯,這是一份宣傳合作投資的機關報。那年冬天,他認識了他在文學界頭一位重要的朋友舍伍德·安徒森,並且通過安徒森,認識了「芝加哥派」的其他成員。同時他認識並愛上了哈德萊·理查孫,她是一位漂亮的紅發女郎,比他大八歲。1921年九月,海明威與哈德萊結婚,在家裡的鄉間別墅度蜜月,接著去多倫多,當了幾個月的特寫記者。
但是,他真心需要的是歐洲,是有空間的時間進行寫作。海明威夫婦決心接受一個駐國外兼職記者的工作。此後兩年,海明威成了《星報》駐歐洲的流動記者,人住在巴黎,兼寫關於日內瓦與洛桑國際會議的報道,包括希士戰爭的簡練的戲劇性電訊。他偶爾寫一點輕松的、但觀察銳利的印象記,內容是瑞士滑雪、西班牙鬥牛和德國戰後生活。他早期新聞工作的訓練,加上天生愛好簡潔,已經成了一種風格,他現在寫的電報——濃縮、緊湊——使這種風格更為有力。
在此同時,他寫小說,寫詩,想找一個出版商發表他一篇東西,但(自一九一八年以來)一直沒有找到。一九二二年迅速地發生一連串事件,加速了他的希望,接著他又感到失望。他憑舍伍德·安徒森的一封介紹信,帶著他的作品去見葛屈露德·斯泰因,她在弗勒呂斯路的沙龍是依茲拉·龐德、詹姆斯·喬衰斯和福德.麥多克斯·福德等僑居國外的人的藝術中心。斯泰因喜歡這個年輕人,他派頭簡直象大陸上的人,一雙眼睛「好奇得有感情」,她鼓勵他當作家,不過勸他應該完全放棄新聞記者的工作,把散文修改得更加精練一些:「這里描寫很多,又寫得不十分好。從頭來起,寫得集中一些。」龐德也喜歡這位新到的作家,同他一起散步,拳擊,鼓勵他繼續寫詩。五月份和六月份,海明威頭一次公開發表作品——一篇只有兩頁的諷剌性寓言《神妙的姿勢》和一首隻有四行的詩《最後》,這首詩是補白,填補威廉·福克納六節詩留下的空白。一家新奧爾良的雜志《兩面派》把這兩篇作品都發表了,他這番運氣,又是靠舍伍德·安徒森幫的忙。
災難發生在一九二二年末他參加洛桑和平會議的時候。他約定叫哈德萊帶一隻手提箱去迎他,哈德萊幾乎把他所有的手稿都裝在這只箱里(少部分郵寄)。在巴黎的里昂車站,她把手提箱放在車箱里,未加提防,過了一會兒回來,發現箱子不見了。幾年以後,海明威給卡洛斯·倍克爾的信中說道:這件事使他痛苦萬分,他「恨不得去做外科手術,免得去想它。」海明威沒有辦法,只好重起爐灶,這回獲得驚人的成功。一九二三年,他幾篇作品被刊物採用。哈麗特·蒙羅在《詩歌》(一九二四年一月號)上發表他站首短詩;瑪格瑞特·安德生和琴·希普在《小評論》(一九二三年四月)上發表了他六個短篇(共十八個短篇,原擬於次年一月發表,總題為《在我們的時代里》;一九二三年夏天,羅伯特·麥卡門發表海明威第一部作品《三篇故事和十首詩》(三篇故事是《在密執安》、《我的老頭子》和《不合時宜》)。
雖然前途好象有把握,路上卻有現實的障礙。哈德萊懷孕了,兩夫婦幾乎沒有錢。他們同意回多倫多住兩年,掙夠了錢再到巴黎來,到那時候他可以致力於寫作。他們在一九二三年八月離開巴黎。約翰·哈德萊(「勃姆比」)·海明威生在十月,但到了一九二四年一月,海明威夫婦已經回到巴黎和蒙巴那斯,安居在戴尚聖母院的一套公寓房子里。海明威走向成功的步子又耽誤了,因為他得拿出一部分時間來幹活養家。他不去過蒙馬特爾區的游墮生活,吃不飽肚子,這在《流動宴會》里都有記載,但他堅持寫作。正如斯泰因所觀察的,「他十分認真地寫作,想當作家。」突破是在一九二五年——也許是靠兩位有影響的支持者幫忙。司各特·菲茲傑拉德還沒有認識海明威的時候,艾德蒙·威爾遜已經給他看過海明威的作品,菲茲傑拉德印象很深,並催促斯克利布納公司的麥克斯威爾·珀金斯去約稿。珀金斯寫了信,但因為誤和郵遞方面的錯誤晚到了十天,海明威已經接受了安徒森的出版者波尼和利夫賴特公司二百元的預支稿酬,出版他的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其中包括同名集子中發表的早期的速寫,還接受出版公司對於他下兩本書的許可權。
從經濟收入上說,《在我們的時候里》是失敗的,下一本書,即諷刺模擬安徒森作品的《春潮》,也是失敗的,但是海明威引起艾倫·泰特、保爾·羅孫匪爾德和路易斯·克羅納伯格等美國重要評論家的注意,他們都認為海明威是美國文壇新出現的聲音。然而,又是菲茲傑拉德對海明威的才能講得最有說服力。菲茲傑拉德在《如何浪費材料——評我的同代人》一文中,攻擊那些已取得穩固地位的作家——尤其是亨·路·門肯和安徒森——認為他們「強調發掘美國的『意義』」,是「不真誠的,因為他們自己身上並沒有這種需要。」菲茲傑拉德說,僑居國外的人倒是有這份好處,能夠為自己形成一種「不會敗壞的風格」,表現凈化了的熱烈感情。菲茲傑拉德以海明威和《在我們時代里》為主要的例子,說明這位作家「具有新的氣質」,而且具有上述兩個方面的特點。菲茲傑拉德的文章發表在五月,五個月以後,海明威證實了菲茲傑拉德的贊揚是很有道理的。
一九二六年十月斯克利布納公司出版了《太陽照樣升起》,不到三十歲的海明威成了有定評的文學家。作為一位作家第一部長篇小說,銷路不錯,也博得了好評。海明威晚年在《流動宴會》這部書回憶一九二一至一九二六年間的生活情景時,追憶當時的夢想,刻苦的訓練和災難。夢想是牧歌式的:對哈德萊純潔的愛,巴黎和伏拉爾勃等美好的去處,友人的情誼。刻苦的訓練——把自己寫為一個挨餓的人,渴望成功心切,無情地律己,同時也為了形成自己的文學風格。災難是隨成功接踵而至的夢魔般的現實,它粉碎了夢想,破壞了訓練,只剩下了慾望,放縱和失望。海明威寫這本書的時候,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病痛可能加劇老年人懷舊的甜蜜和痙。然而,在某個意義講,也說明海明威終於明白他早年在巴黎的時代,正是他作為一個人與作為一個藝術家最為融合的年代。他發表了《在我們的時代里》、《太陽照樣升起》,尤其是一九二九年發表了《永別了,武器》的時候,他已經有了足夠的經歷,形成他對人類命運的看法和極能表現這種看法的文體風格。雖然他藝術上的發展還沒有結束,但是他後來寫的東西至多是技巧更為精緻,更有光彩,把他已經寫過的主題加以變化罷了。
他此後二、三十年的戲所以能夠唱得下去——除了一系列近乎傳奇的軼事之外——在某種程度上講,是由於海明威相當靈活地使自己在群眾中的形象適應時熱變化的要求。他個人在群眾中有魅力,正是這個原因——不管是叫「爸爸」這個慈祥的綽號,也不管是叫「冠軍」這個好鬥的稱呼。然而,更吸引人是內心的戲劇性變化。當他的名聲由細流匯成潮流的時候,他的感覺能力好象在水槽里打滾。在早期作品中,恐懼與美感密切得難解難分:他們只能通過極為含蓄的感覺傳達出來。藝術家駕馭了人的形象。在後期作品中,受壓抑感情的細微之處常常寫得過火,幾乎成了感情的嘲弄。內心戲劇性的力量正在於此。因為,海明威彷彿要想稱補藝術上的失敗,在生活上作出過度的反應。他在現實世界中的行動仍然反映出他關心悲劇性的經驗,迫切需要對抗含有敵意的世界,肯定他的自我形象。但是,由於英雄的氣概太顯眼、太堅決,人物的行動寫得過分明顯。因此落到滑稽、令人窘迫、甚至常常令人厭煩的地步。如果說他在二十年代是在藝術上探險,那麼到了三、四十年代這個藝術家本人成了冒險家。他對人生的看法沒有改變,只是藝術的工夫松馳了。
在《太陽照樣升起》出版、《永別了,武器》未出版之間,海明威同洽德萊離了婚,與當過《時尚》時裝式樣編輯的保琳·帕發費結婚,他們回到美國,定居在基維斯島,一九二七年海明威完成並發表了第二部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一九二八年,他寫《永別了,武器》初稿的時候,保琳生下他們第一個孩子(她一共生了兩個兒子);他修改初稿時,得知消息:他父親得了糖尿病,又因經濟困難自殺,用的是他自己父親內戰時用過的手槍。二十年以後,海明威在插圖本《永別了,武器》的序言中回憶道:「那一年有好地時光和壞的時光,」但又說他當時「生活在書里」,「比我任何時候都愉快。」三十年代早期,他經濟富裕,婚姻美滿,到處冒險。這些年裡,他到懷俄明和蒙大拿打野鴨,打麋子,到非洲獵大動物,登上定製的「皮拉爾」號遊艇到基維斯島和別米尼島外捕魚。這些年頭正值大蕭條時期。國家因經濟危機弄得情緒低落,但海明威卻更象一個狂熱的童子軍。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六年間,他給《老爺》雜志寫了二十三篇生動但沒有多大價值的文章,描寫狩獵和捕魚,這給大蕭條期間城市中的受害者提供了一個精神避難所。他們在海明威粗狂妄的面容和強壯的身軀上看到背運時期一位英雄的面貌;他含蓄的散文、精練的對話表現了典型的「重壓下的優美風度」。他這些年來發表的兩部非小說的作品加強了這個形象。一部是《午後之死》(1932),稱頌鬥牛的儀式,一部是《非洲的青山》(1935),描寫一次狩獵旅行,預演人與野獸的悲劇,但幾乎聲嘶力竭地歌頌人類勇氣的尊嚴。
三十年代早期,海明威小說相對地說寫得比較少。二十年代,海明威發表了兩部小說,三十五個短篇,一部諧模作品,一些詩,外加相當數量的通訊報道。他三十年代前半期產生的主要作品是《勝者無所得》(1933),一個短篇小說集,收入十四個短篇小說。一九三六年,他發表了他最好的短篇小說之一《乞力馬扎羅的雪》,主人公是一個作家,因寫不出「他該寫」的作品而奚落自己。
從一九三七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藝術家海明威還是當他的冒險家,只是改變了裝束。從《有的和沒有的》(1937)中亨·利·摩根的話——「一個人不行……他好的干不出事」——開始,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犧牲了他們的私事,轉向世界危機所引起的集體的責任。至少從表面上看來,大蕭條與西班牙內戰粉碎了海明威的信念:他長期以來認為作家的主要任務是「直接地真誠地寫人」,「誰要是把政治當作出路,誰就在騙人。」左翼批評家一向嘲笑他們心目中的海明威耽樂的孤立主義,現在歡迎他的轉變。其實,海明威在他的小說創作里並沒有向左轉,他的人物走的是老路——冒險,孤獨,結果是死胡同。他們重新進入世界,因為民主可能比法西斯好些,但他們雖然同人民混在一起,但不是人民的一員。海明威也是如此。不管他參加什麼戰爭,統統成了他的戰爭,他打仗一如既往,有他自己的條件,自己的理由。
一九三七初海明威去到西班牙。官方名義是北極美報業聯盟記者,他卻不是不篇不倚的旁觀者。他借債為忠於共和政府的部隊買救護軍,在美國第二屆全國作家會議上發言攻擊法西斯主義,協助拍攝親共和政府的影片《西班牙大地》(1938),發表了他唯一的一出長戲《第五縱隊》,描寫這場沖突。一九三九年他在哈瓦那郊區「瞭望農場」購買了一份地產,就在地產山頂的房子里,創作關於法西斯主義、民主和個人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
小說出版幾天後,保琳·帕發弗以「遺棄」為理由同他離婚。一個星期之內,海明威娶第三個妻子瑪瑟·蓋爾荷恩,她是聖路易市人,小說家、記者,他們共同生活了五年,婚後頭兩年,他們去中國當戰地記者,海明威為現已停刊的紐約報紙《下午報》撰寫報道。海明威在這些報道中認為:日本、英國與美國之間不大會爆發戰爭,但不是不可能發生。他有預見,指出如果日本進攻美國在太平洋或東南亞的基地,那麼戰爭不可避免。
從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四年他被《柯里厄》雜志作為沒有軍籍記者派往巴頓將寫的第三軍為止這段時間內,海明威駕馭「皮拉爾號」——由政府出錢配上通訊與爆破設施——巡邏海上,成了一艘偽裝的反潛艇的兵艦。雖然「皮拉爾號」沒有遇上潛水艇(如果遇上,海明威准備命令自己在指揮塔上扔手榴彈和燃燒彈),海明威的報告可能幫助了海軍偵察到一些潛水艇的方位並把它們炸沉,海明威因這些功績得到表彰。一九四四年海明威在英國同皇家空軍協作,幾次坐飛機參加戰斗,沒有受傷,但在倫敦一次燈火管制時汽車失事,他頭部與膝部受傷。幾家報紙登出他的訃告,但不久,在聯軍登陸那一天,在諾曼底的福克斯·格林海灘上海明威觀看了幾分鍾戰斗才回到船上。
他雖然名義上屬於巴頓將軍的軍隊,卻同第一軍第四步兵師一起行動,參加解放巴黎的戰斗和凸地戰役。他描述自己大膽勇敢未免誇大或者歪曲,但他的行動確是更象戰士,不大象記者。他在巴黎效外一個哨所負責巡邏與查問很有成效,為萊克勒克將軍部隊的前進收集情報。德軍反攻期間,他在休特曼森林地帶冒著很大的生命危險用短武器參加激烈的戰斗。軍人對他的印象比新聞界同業對他的印象更好。他的同行生氣也許是因為他態度傲慢,也許是因為他過份渲染他個人如何率領一支游擊隊組成的小部隊解放旅遊者俱樂部,解放里茲飯店。一群記者控告海明威違反日內瓦會議關於戰地記者不得參與戰斗的規定。海明威出庭,經過短短的審問免於判罪,後來還得了銅質星章。戰爭結束時,海明威四十六歲,他給自己畫的飽經戰患而又不屈不撓的老兵形象已經不是鉛筆勾勒的素描,而是油彩陰沉的全身像了。還有什麼呢?海明威通過言論與行動說明自己在生活與藝術方面都要來一個新的開端。他在戰爭的年代裡,只發表了為《下午報》寫的關於中日戰爭的報道,還有為《柯里厄》撰寫的、從歐洲戰區拍回的電訊。現在他籠統聲稱正在寫一部作品,一部關於「陸地、海洋和天空」的長篇小說。海明威彷彿要加強他的新生感覺似的,在一九四五年末同瑪瑟·蓋爾荷恩離婚,並於一九四六年三月回到了「瞭望農場」,隨同他回去的是他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妻子瑪麗·威爾什,又是一位記者,明尼蘇達州人。
一九四O年以後海明威一次發表了長篇小說《過河入林》(1950),並不是讀者所期望的重頭作品。一年前他險些死於丹毒。實際起因是塵土進了眼睛,揉後眼睛發炎,可是海明威誇大這件小事,說他在威尼斯附近打野鴨子時子彈的一點軟塞進了眼睛。他住院時決定寫這部規模較小的作品。客觀情況改變不了批評界的意見,這部作品受到難聽的攻擊。較溫和的批評家說它「情緒厭倦」,相信海明威尚有潛力;絕大多數批評家粗暴地攻擊它是顧影自憐的自我仿作。在理查德·康特威爾上校身上,海明威自傳性質的形象很突出,嘮叨他無法規避的主題——死亡、孤獨、愛情和勇敢——這是他四十年代經驗的具體化。此後,他不斷深入到過去經驗里去,彷彿懷舊能補償藝術上的無能。他從藝術家權充探險家又一次變為追求藝術的冒險家,這個循環過程也就接近結束了。
他先是回到三十年代,打獵和捕魚的冒險的年代。一九五三年,他與瑪麗去非洲作狩獵旅行。他已是滿身傷痕,這一次又遇到飛機連續出事,險些喪命。第一次失事,瑪麗斷了兩根脅骨,海明威肝部與腰部震裂,下脊椎骨受到重傷;第二天,飛機再次失事,海明威一生受了十幾次腦震盪,這是最嚴重的一次(機艙著火,門被夾住,海明威用頭把門撞開),外加內傷。雖然他開始倒運,不過還算幸運,在內羅畢醫院養傷時居然能讀到關於自己的訃告。他寫了一篇長篇報告,描述他在非洲的經歷,但發表在《展望》雜志上的只是連續性的兩段二流水平的新聞報道。
捕魚的收獲在些。十五年前他在《老爺》雜志上發表過一篇關於一個古巴漁夫的通訊,現在根據這個素材寫了《老人與海》(1952),補回他在文學上的損失。同時,他得到普立徹獎金,一九五四年他得諾貝爾文學獎金,可能也是《老人與海》幫的忙。這時,他更加使勁地排除通往過去的頑固的障礙物,走向二十年代,那時候他堂到過描寫鬥牛士安東尼·奧多涅斯與路易斯·多明奎之間的競爭寫進另一部《午後之死》里去。成果又是兩段連續性的報道,叫做《危險的夏天》,發表在《生活》雜志上(原稿其餘部分從未發表過),也寫得蒼白無力,讀來乏味。
再就是巴黎了,二十年代早期他學藝的巴黎。海明威還沒有從西班牙回來的時候,就在當年寫下的一大箱札記中搜索,他用回力球的術語對他妻子說,他打算「反拍寫傳記,回憶的傳記。」海明威夫婦回到古巴後,對菲德爾·卡德特羅獲得勝利後的形勢把握不住,就離開「瞭望農場」,遷居到愛達荷州克特欽的大型別墅,海明威在那裡加工修改札記。他去世後,瑪麗·海明威在他房間里的一隻藍箱子里發現這份打字稿。她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里說:「他一定認為這本書已經完稿,只待編輯加工。」一九六四年,此書出版,題為《流動宴會》。
一九六O年,海明威想寫作的熱情一定使他極為痛苦。他在生理上大為衰弱,高大的身軀萎縮下來了,面容憔悴,忍著痛苦。他住在梅約療養院時,診斷結果不妙:高血壓,可能還有糖悄病(此病曾經折磨過他父親),而且鐵質代謝紊亂,這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危及主要器官。心理上,他更糟糕,幾乎說不清楚話,焦慮,抑憂症很嚴重——賽摩·貝茨基與萊斯里·菲德勒一九六O年十一月拜訪過他,想請他到蒙大拿大學去做演講,事後寫道他象個「沒有主意的小學生」。一九六一年春天,他進行了二十五次電療來減輕抑憂症。他在梅約療養院住了一個月,剛剛回到克特欠不久,在一九六一年六月二日早晨,他把一支銀子鑲嵌的獵槍的槍口放在嘴角,兩個板機一齊扣動。
在《海流中的島嶼》里,海明威的受了傷、可能要死去的主人公說:「別操心、老兄……你一輩子走的就是這條路。」當然,海明威在生活和藝術方面的探險滿是死亡的誘惑。但應當記住,海明威對於生活也同樣執著。他在《流動宴會》結束部分寫到巴黎時打過一個比方,這個比方既適用於他自己,也適用於他書中人物的生活:「巴黎總是值得一去,你帶去什麼東西,總會有報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