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綉帶領扶貧
① 脫貧要下一番綉花功夫在哪次大會提出的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抄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用綉花的功夫做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堅決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確保西藏與全國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② 凡普金科的扶貧計劃是如何助苗綉傳承人走上創業之路的
在貴州省雷山縣、貴陽市、劍河縣等地,有一種獨特的刺綉工藝,當地的村專民很希望將苗綉這屬一寶貴的非遺文化傳承下去,並藉此帶領鄉親走向致富之路是其最大的心願。凡普金科的精準金融扶貧計劃的就是幫助她們實現這個夢想。
③ 精準扶貧"綉花功夫"是什麼意思
說得太正確了,綉花急不得,必須一針一針、有條不紊地進行,才能有所成。精準扶貧確實必須下「綉花」的功夫。
精準識貧必須下「綉花」的功夫。精準識貧是扶貧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既不能讓非貧困戶渾水摸魚、揩了公共政策的油,也不能讓任何一個貧困戶群眾漏掉,沒有得到幫扶。特別是在經濟較好地區,貧困戶數量稀少、分散無規律,識別起來更考驗「眼力」。各地的扶貧幹部必須拿出「綉花」的功夫,戴著「放大鏡」去把一個個貧困戶群眾精準地識別出來,要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然後為他們建檔立卡,為下一步的精準幫扶作好准備。
精準幫扶必須下「綉花」的功夫。貧困戶能不能脫貧,取決於幫扶幹部的幫扶措施是不是精準,每一個扶貧幹部都應該拿出「綉花」的功夫,對貧困戶群眾精準幫扶。一是要把扶貧與扶志結合起來,激發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二是要通過貧困戶「點單」,扶貧幹部「上菜」的方式把技術送下鄉、把課程送下鄉,不斷增強貧困戶依靠自己、依靠技術、依靠創業來擺脫貧困的能力;三是要根據一戶一策的思路,根據貧困戶群眾的自身特點,對貧困戶實施最有效的幫扶,特別是在產業的扶持上,更要開動腦筋,研究好市場,研究好群眾的自身特點,然後精準幫扶。
脫貧驗收必須下「綉花」的功夫。脫貧驗收是精準扶貧的最後一關,要確保扶貧有效,讓每一個貧困戶群眾真脫貧,在脫貧驗收上更應該下「綉花」的功夫,決不能讓一個沒有脫貧的群眾「被脫貧」。因此各地在扶貧驗收時,一定要走村入戶,與貧困戶群眾面對面交流,既要看貧困人口數量、貧困群眾收入等脫貧「硬指標」,也要看群眾認不認可、滿不滿意的「軟指標」,只有各方面都符合要求,才能夠按照程序,確認貧困戶群眾確實是脫貧了。
④ 如何用綉花功夫抓好精準扶貧工作
精準來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一源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用綉花的功夫做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堅決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確保西藏與全國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⑤ 對精準扶貧"綉花功夫"的要求和"深度貧困"的標准和是內容什麼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用綉花的功夫做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堅決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確保西藏與全國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⑥ 求一部電視劇 有關刺綉的!
《風傳牡丹》 李小冉
⑦ 蘇州刺綉介紹
蘇綉是蘇州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以蘇州鎮湖刺綉最為有名。
蘇綉即蘇州刺綉,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台等地,蘇綉產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綉之鄉。
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現在中國蘇綉工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綉品多次在國際國內獲獎。
綉品種類齊全:按品種分,有雙面綉、單面綉;按體積造型分,有台屏、牆屏、地屏和大型組合屏風;按表現內容分,有人物、寵物、花鳥、風景、靜物、特色建築物等。
(7)刺綉帶領扶貧擴展閱讀
工藝技法
"劈絲"是蘇州刺綉工藝之一,即將一根花線分為若干份,注重合理用線和絲理的變化,還根據不同的布質、色彩及題材,不但靈活綜合運針,而且花線劈絲粗細合度,從而充分表現物體形象的質感。
如蘇綉金魚尾,用線要細,排針要虛,才能表現輕薄、透明感,綉魚身線條就要略粗,排針密,才能表現渾厚感,又如綉石頭、老樹梗等,線粗,排針不必過於均勻,再比如綉貓,根據對象毛絲變化規律掌握絲理,綉出來的貓毛茸茸地形萬言書逼真生動。
蘇綉工藝善於總結經驗獨辟蹊徑,繼發綉、雙面綉之後,又相繼成功地創造雙面異色綉、雙面異色異樣綉等新作,就純欣賞的美術綉品來說,是以針代筆,積絲累線而成,技法、針法的特點也就是「和色無跡、均勻熨貼、絲縷分明、毛片輕盈鬆快」四名話。
可以說蘇綉工藝是在綉制反映時代風貌的新作品中得到進一步發展與提高的,除部分滿足國內人民需要外,蘇綉還遠銷日本、義大利、摩洛哥、紐西蘭、美國等近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歷史淵源
蘇州刺綉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關於蘇綉製作的記載。
此後經過歷代的不斷發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時,蘇綉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產品,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綉"的局面。
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蘇綉以"精細雅潔"而聞名,當時的蘇州更有了"綉市"的譽稱,清代中後期,蘇綉在綉制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綉",僅蘇州一地專門經營刺綉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由於常年戰亂,蘇綉業曾一度衰落,新中國成立後,蘇綉得到進一步的恢復和發展,1950年後,國家專門設立了蘇綉研究所,並開辦刺綉訓練班。
蘇綉的針法由原來的18種發展到今天的40餘種,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綉技具有"平、齊、細、密、和、光、順、勻"的特點,在種類上,蘇綉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綉"作品最為精美。
⑧ 哈薩克斯族什麼業婦女擅長刺綉
哈薩克族婦女抄們擅長刺綉,她們本身也會有一些刺綉基礎,會的是比較簡單,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國內很多的刺綉手藝人也會教學,去哈薩克斯族,新疆等地去教她們學習更多更精細的刺綉針法,現在她們做出來的具有民族風的作品也更加時尚化,實用化,現在一涵也在做很多扶貧教學刺綉的工作,只要教學,學會後都會比較擅長。
⑨ 哈密維吾爾族刺綉產業如何讓農牧民脫貧致富
新疆來哈密維吾爾族刺綉是中國自刺綉大家庭中頗具特色的一個品種,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其題材主要是花草動物及表現吉祥寓意的圖案。其中,以牡丹、佛手、竹、蘭等植物花卉為主題的作品,體現出哈密刺綉與祖國其他地方刺綉品種的交流與融合,在新疆傳統刺綉中獨樹一幟。
2016年3月,文化部在哈密設立了全國首家傳統工藝工作站,通過設計企業、高校與地方工作站三方合作的方式,推動傳統刺綉工藝的保護傳承與市場開發。2017年,卡德爾所在的刺綉合作社已經形成了100多人的兼職「綉娘」團隊,訂單額超過60萬元人民幣。卡德爾表示,傳統刺綉產業的發展與創新,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有效保護和傳承,也為農牧民脫貧致富開辟了一條新路。來源:央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