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控與外控行人格
『壹』 真的有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嗎
這本書裡面的研究都是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可以看看。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的
1.一個腦還是兩個腦(斯配里)
大腦左半球「擅長」於語言、寫作、數字運算、閱讀等,是主要的語言中樞。大腦右半球則在加工人像、解決空間關系問題、符號推理、藝術活動等方面更有優勢。斯配里切除胼胝體,做了關於割裂腦的研究。大腦右半球能以一種非語言的方式理解語言。正常人左右半球的聯系也不完全充分。比如形成某種情緒的信息,沒有以語言的方式存儲起來,大腦左半球就不可能提取它。結果就可能是你感到傷心,卻說不清原因。
2.豐富的經歷=更大的大腦?(羅森茨維格)
皮層是大腦對經驗做出反應的部分,它負責行動、記憶、學習和所有感覺的輸入。經驗使大腦皮層迅速地增重。
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嗎?(鮑查德和萊肯)
通過對分開養育的同卵雙胞胎研究發現,他們不僅在外表上極為相似,其基本心裡和人格也驚人地一致
4.小心視崖!(吉布森和沃克)
兩個月的嬰兒已經有了知覺深度,大多數動物出生就具有這種功能。作者得出:這種能力是天生的,如果通過嘗試錯誤學習獲得這種能力,可能會帶來過多潛在的、致命的危險。
5.所見即所學(科林?特恩布爾)
感覺是通過感官從周圍環境中獲取信息,知覺是我們處理大量感覺信息並賦予其意義的過程。使用得最頻繁的知覺策略叫「圖形-背景策略」(天生)。我們還使用「知覺恆常性」(經驗)。「大小恆常性」通過原始森林人對開闊平原的看法得出,是習得的。
6.REM睡眠,即快速眼動睡眠(阿瑟瑞斯基)
通過剝奪被試做夢的機會,發現:剝奪做夢,被試做夢的數量和REM時間都有所增加,以補償被剝奪的夢,稱為「REM反彈」。使用酒精製品或某些葯物會抑制睡眠使人保持在NREM睡眠。一旦停止使用這些東西,過於強烈的REM反應會妨礙他們的睡眠,特別是嗜酒成癮的人,這種反彈可能會導致幻覺出現。
7.夢,並不浪漫(霍布森和麥卡利)
作者認為夢是在REM中,人們試圖對大腦自發產生的隨機神經電沖動的解釋。理由在於夢的時間是固定的等。這是一種自我的內部激活,當它到達了腦的更高級的認知結構,人就試圖從中尋找意義。大腦喚醒記憶中的表象來與腦干激活所產生的信息資料相匹配。我們會忘記夢,是因為在REM睡眠階段,大腦中某種將短時記憶轉變成長時記憶所必需的化學物質受到了抑制。
8.催眠(斯潘諾斯)
作者認為所謂催眠狀態下的行為實質都在人正常的自主能力范圍之內。被催眠的被試會產生某種期望。大多數行為科學家認為,人不可能違背自己的意願而被催眠。
9.條件反射(巴普洛夫,他本人是由生理科學轉向心理學的)
通過狗在各種條件下唾液的分泌情況,發現中性刺激是如何變成條件刺激,同時產生條件反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是支撐現代心理學發展的理論基礎之一。
10.情緒化的小阿爾伯特(華生和雷諾)
行為主義者認為,行為是通過外在的不同的環境和情景刺激而產生的。華生指出,情緒反應是我們對環境中某種特定刺激的條件反射。小阿爾博特的恐懼產生實驗證明了他的觀點。
11.迷信行為(斯金納,被稱為激進行為主義者)
他認為所有的行為,不管是內部的還是外部的,都可以由它產生的環境後果來解釋。即你的行為的產生的後果(好結果)使你在類似的情況下會重復這種行為。如果是另一種情況(壞結果),你將很少重復這一行為。行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被稱為「強化」和「懲罰」他設計的斯金納箱得到了六隻迷信的鴿子。
12.攻擊行為(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奠基人)
通過波比娃娃研究榜樣對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兒童通過觀察和模仿,不需其他強化物,就習得暴力行為。此研究應用於減少媒體暴力對青少年的影響。
13.自我實現預言(羅森塔爾)
如果我們預期某一事物將以某種方式發生,我們的期望就會傾向於讓它變為現實。通過教師期望效應對學生表現的影響研究,證明了「人際期望」這一理論。
14.你在哪一方面更聰明(加德納)
作者歸納出八種智能:語言,音樂,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動,人際,自我內省,自然觀察
15.心中的地圖(托爾曼,「認知-行為主義」奠基者)
探究內部心理活動的存在。通過老鼠走地圖的實驗(「潛伏學習實驗」和「空間定向」實驗),證明了有機體形成了一種廣泛的地圖,一種認知「地貌」。這一觀點形成了「認知心理學」。
16.記憶並不可靠(羅夫斯特)
作者認為回憶並不是准確的在現,而是對實際發生事件的一種重構。她證明,重構式記憶是你用新信息和現存信息去填補你回憶某種經歷所出現的遺漏的結果。記憶會調整和改變的。 在司法程序中,提問中措辭的細微差別都可能改變一個人對事件的記憶。實驗證明,提問中一些錯誤的假定前提會使目擊者在重建對某事件的記憶時把未曾出現在事件中的物體包括進來。
17.愛的發現(哈洛)
愛和情感可能是與飢餓和乾渴一樣強烈的基本需要,抑或比它們更強烈。哈洛通過研究猴子與絨布母猴和鐵絲母猴之間的依戀程度,發現接觸安慰在依戀關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他認為,成功養育的關鍵是接觸安慰,而不是哺乳能力。
18.客體永久性——智力的發展(皮亞傑)
客體永存概念是所有智能的基礎。皮亞傑通過觀察自己的孩子,得出了關於認知發展的概念,既:智力或認知的發展達到某個特定的階段,個體才會有特定的推理思維水平,否則,無論經過多少次學習也學不會這種能力。
19.道德的形成(柯爾伯格)
作者通過向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提供10個道德兩難故事,並從孩子們對這些故事的評價,分析總結出了六個道德發展階段,三個道德水平。極少數人能達到階段6,這類人的道德判斷將建立在對普通道德行為准則的信仰之上。當法律與道德相沖突時,個體將依據自己的道德准則做出決策而不考慮法律。決定道德的是個體內在的良心。兒童學會道德的階段是逐漸深入的。
20.讓你愉快的控制力(蘭格和羅丁)
此處的控制力指你所擁有的,能夠控制你自己的生活和個人事件的能力。當我們擁有控制力時,我們便是更快樂和更有成就的人。研究者通過對一個養老院的不同老人控制力的分配,最後導致老人們不同的健康狀態的研究中證明,對於一個被迫放棄控制力與自我決策權的人,如果我們給他一種較強的自我責任感,那麼他的生活質量便會提高,生活態度會變得越發積極。所以,在絕大多數的生活情景中,提高個人行為的選擇程度的確是一個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標。
21.性動機(金賽)
通過對男性和女性性反應的各個階段進行直接的系統觀察和生理測量,研究者發現人類的性反應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人類性反應周期」,依次為興奮期、持續期、高潮期和消退期。他們的研究主要是探討性功能不全的問題,之後幾乎所有的性治療都是建立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之上的。
22.我能讀懂你的臉(埃克曼)
作者認為表達基本情緒的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他們通過讓新幾內亞東南部高原的一個原始部落族人聽與情緒表達相關的故事,並同時辨認表情,證實了人在出生時這些情緒就已經在生物學意義上形成了。
23.生活、變化和應激(霍爾姆斯)
應激是情緒的極端形式。研究者證明, 在生活中,當人們必須做出某種重大的內在心理調整,以適應某種外部變化時,其患病幾率將相應地上升,我們稱這些外部變化為生活應激。作者制定了一份《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通過被試給各個生活應激事件的打分,試圖找出人們 的生活應激分值與患病幾率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此表在預測與應激有關的疾病方面是有效的。
24.認知失調(費斯廷格)
當你的行為和你的態度發生矛盾時,為了與行為保持一致,你的態度將會有所改變。當你同時經歷兩種或多種彼此不協調的心理過程時,這便是認知失調。一旦出現了這種情況,它將導致不同程度的不適感和緊張感,其程度取決於該認知失調對你的重要程度。進而,這種不適感會促使你做出某種改變以使它減弱,既然你不能改變你的行為,你只得改變你的態度。當個體的失調很嚴重時(如為了很少一筆錢而做出與內心想法相悖的行為),其態度和觀點的改變幅度將是最大的。或者說,引起撒謊行為的壓力越大,則改變原有觀點的傾向越弱。認知失調和勸說這兩個基本過程足以使我們改變自己原有的觀點和態度。此外,你面對自己的言行不一致的機會越多,你所體驗到的認知失調就越嚴重,因而你改變自己行為的動機也越強。
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嗎(朱利安 羅特)
作者認為人們把自己的行為後果歸因為運氣、命運或者是他人力量的影響時,這種人持有內控點;與之相反,如果人們把行為後果歸因於自己的行為和人格特徵,則他們就具有一種內控點。個人所有的具體學習經歷使其對強化是內控還是外控形成了一種總體預期。羅特製作了I-E量表,此表測量的是一個人的人格特徵中內控或者外控的程度。他認為內、外控傾向形成的可能原因有三:文化差異、社會經濟水平的差異及父母教養方式的差異。
26.男性化、女性化……還是雙性化?(貝姆)
男性化和女性化並不是同一個維度的兩級,相反,它應該成為衡量人類性別的兩個獨立維度。一個更協調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兩種行為,他們比極度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人更快樂,心理適應能力也更強。當一個人從一種生活環境轉移到另一種生活環境時,雙性化的性別特徵更可以為增加行動的適應性提供有利條件。貝姆發明《貝姆性別角色量表》(BSRI),此表是由一系列人格特徵或特質組成的,作者使用的是符合社會期望或贊許的性別特徵。
27.和心臟賽跑(弗里德曼和羅森曼)
人格特質使我們能夠較穩定地預測出某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所作所為。作者通過研究A型行為模式和B型行為模式的人發現,某些特殊行為模式能大大增加某些嚴重生理疾病患病幾率。
28.個人與集體(川迪斯)
如果不考慮一個人的文化背景,那就根本無法全面或准確地了解這個人。川迪斯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被界定為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的特定文化,正以一種復雜和廣泛的方式決定著其成員的行為和人格。它也對成員的身體健康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29.這兒,誰是瘋子(羅森漢)
作者安排一部分假病人進入精神病院,觀察醫生多久能發現這些病人是正常的,證明了在醫院環境中,正常人不能從真正的精神病人中被鑒別出來。他認為這是因為過於強大的精神病院環境影響了醫務人員對個體行為的判斷。當一個病人被貼上「精神分裂症」的標簽,精神分裂症就成為他的核心特徵或人格特質。從標簽被貼上的那一瞬間,醫務人員也就明白,他們理解病人的所有行為起源都來自於標簽。
30.你再次獲得防禦!(安娜 佛洛依德)
弗洛伊德假設,人格是由三部分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一般來說,弗洛伊德的人格觀是動態的,即自我不斷地試圖用超我的道德去平衡本我的需要和慾望,以此來決定你的行為。大多數的人不存在反社會或越軌行為,這是因為在三個人格部分之間有這個檢查和平衡系統。但是如果這個系統出故障,即不被接受的本我慾望擠進你的意識並開始擊敗你的自我,你將經歷一種非常不愉快的、被稱為焦慮的情況,雖然你感到焦慮和害怕,但你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因為產生焦慮的原因並沒有完全進入意識。安娜 弗洛伊德確定了十種防禦機制,本章討論了5種原始防禦機制——壓抑、退行、投射、反向作用和升華作用。
壓抑的作用就是把煩惱沖動擠出意識層。它可產生心理問題並以神經症的形式表現出來。
退行是一種被自我用來防止焦慮的防禦機制。這種焦慮使人退回到發展的早期階段中那種要求很少和相對安全的行為。
投射是你開始把你無意識中的慾望看成是別人的行為,這樣把焦慮外化,進而減少焦慮。
反向作用是當一個人感到不可接受的、無意識的「邪惡」沖動,為了避免焦慮,人們表現出與本我真實慾望相反的行為,這些行為通常是被誇大甚至是強迫的。比如恐同症,即為了避免自我壓抑的同性戀傾向所引起的極端焦慮而採用防禦機制,一個在無意識中有同性戀傾向的人,可能會有攻擊或毆打同性戀這種極端相反的行為,以迴避他們真實的慾望和與此關聯的焦慮。
升華作用是人們找到社會認可的方式來軟化無意識中被禁止的慾望所產生的能量。
31.習得性抑鬱(塞里格曼)
你的行為至少部分由一種信念所決定,即相信自己的行為會產生某種後果,這種後果是與行為相對應的。作者相信黨一個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敗後,他將停止這種嘗試,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得太頻繁,這個人就會把這種控制缺失的知覺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實際上能夠控制的情況。這時,他便產生了習得性抑鬱。作者通過對狗把狗分為可逃脫組合不可逃脫組,並施以電擊的實驗證明了自己的看法。
32.擁擠導致行為失常(卡爾霍恩)
作者通過觀察在不同白鼠密度環境下的白鼠的行為反應,發現擁擠會導致行為淪喪,對解決問題能力會產生消極影響。當科學家對攻擊行為、不孕症、精神疾病或各種形式的社會沖突等問題進行進一步了解和干預研究時,常會參考卡爾霍恩關於擁擠和行為病理學的研究。
33.為自己挑選心理治療師(史密斯和格拉斯)
作者通過搜集大量關於心理治療效果的文獻並重新分析發現,第一,心理治療是有效的;第二,不同類型的心理治療所產生的療效差異是可以忽略的;第三,研究者和治療師所掌握的有關心理治療效果的知識和信息還太少。在選擇心理師的時候,最重要的並不是考慮他所採用的治療方法,而是你對心理治療的期望,以及心理治療師的特點。
34.緩解你的恐懼心理(沃爾普)
沃爾普治療恐懼症的基礎:你習得了一個無效的行為(恐懼症),現在你必須消除它。他認為,如果一個反應在引起焦慮的刺激呈現時能抑制焦慮的產生……存在與刺激和焦慮之間的聯結將被消弱,即兩種反應彼此抑制,在既定時刻,只有一種反應可以存在。通過不斷聯想和身體放鬆——系統脫敏法,可以消除恐懼。
35.投射出真正的你(羅夏)
羅夏發明了羅夏墨跡測驗,他認為一個人把墨跡看成是什麼東西,常常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他真實的內心世界。
36.編個故事吧!(默瑞)
默瑞發明了主題統覺測驗(TAT),該測驗把注意的焦點全部集中在被試解釋的內容方面,然後這些內容將被分析,以揭示隱藏在被試無意識中的沖突。默瑞指出這一測驗的理論基礎的一部分是「大量的文學創作是作者自身經歷或幻想在意識或潛意識中的表現。」
37.言行不一(拉皮爾)
在美國曾對亞裔存在著嚴重的偏見與歧視的時期,拉皮爾曾經與一對中國夫婦開車環游美國。大多數的旅館和餐廳、咖啡店都非常友好地接待了他們。在旅行結束後,拉皮爾給這些地方寄信詢問他們是否願意接待中國人,51%的旅館或餐廳回了信,幾乎所有的回信都表示他們不願意接待中國人。這項研究發現假設性情景的口頭回答(即態度問卷)不能預測一個人在面對某一真實的特定情景或特定人物時將如何表現。
38.從眾的力量(阿希)
作者通過操縱群體看法,觀察個體面對群體一致性的壓力時的反應,發現團體壓力能有力影響從眾行為。同時研究還發現:1.一個同盟者就能抵抗從眾效應;2.個體對團體的歸屬感越強,越容易順應團體的態度與行為;3.團體規模在一個合適的大小人才會產生從眾效應;4.近代研究發現,性別對從眾效應沒有影響。
39.你會伸出援手嗎(達利和拉塔內)
1964年,美國紐約的Kitty Genovese在返回公寓時被一個男人用刀刺死,在整個過程中有38個人目睹這一襲擊事件,但最終只有一個人報了警。Kitty不幸身亡。心理學家認為,正是由於觀看事件的目擊證人太多而降低了個體提供幫助的意願。這是一種「責任擴散」的現象——在突發事件中,旁觀者越多,人們心裡的某種想法就越強烈,即「有人會去幫助他的,我就不必去了」。當我們作為群體的一員,我們的大腦會立即把握機會,認為自己的個人責任也變少了。達利和拉塔內設計了一個模擬情景的實驗證實了這個觀點。同時在分析中,他們也認為,我們沒有去幫助當事人的部分原因是我們害怕難堪或被嘲笑。最後我們應該記住,要永遠像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場時一樣去行動。
40.無條件服從?(米爾格拉姆)
米認為,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傾性,即使這個命令違背他們自己的道德和倫理原則。在某些情況下,服從傾向是如此強烈而根深蒂固,它抵消了個人的道德、倫理,甚至是同情。他設計了一個無傷害電擊實驗(被試對此毫不知情),以此觀察被試對實驗者的服從程度。此實驗也證明了他提出的理論。
了解我們極強的遵從權威的傾向後,我們可以設法使自己提防不受歡迎的或應該受到譴責的命令。
『貳』 外控型人格
外控型,這種類型人認為人生命的所有際遇、成就、苦難都是外界力量造成的。而內控型人格認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人生的改變在於個人內在的力量!
『叄』 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 內控好還是外控好 如何避免習得性無助
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專;②影響人們在困屬難面前的態度;③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④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我認為首先要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其做些他力所能及的小事,等他完成一件小事後慢慢增加事情的難度,教師逐漸給予積極肯定,這樣會讓學生體會到自我的價值感。
『肆』 內控型和外控型的人適合做戀人嗎
唔~主要是你們要有感情,要我說,就只根據你的描述哈:我從兩方面寫:1.不適合70%:你們的志向不同,追求不同,性格不同,以後溝通起來會很困難,你會感到沒有知己,很孤獨,很悶···2.適合30%:如果你對他感到無法割捨,如果你能改變他,如果他堅信你是他的命就行,你可以控制他哦
但是改變別人是很難的,只有改變自己,如果真愛得那麼深
可是,不要勉強,也許轉角才能遇到真愛,不適合就算了
如果在一起很舒服,就沒必要在意他是外控或內控
『伍』 內控傾向的人與具有外控傾向的人有何不同
內控型的人會認為我的收獲與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決定和自己付出的努力。自己相信自己總能找到辦法解決問題。當我不能影響或改變將要發生的事情時,我可以平靜的面對它們,至少不讓它們過於影響我的生活和心情。
外控型的人認為人們不管怎麼努力都無關大局。個人的收獲和幸福都決定於自己運氣的好壞。「我對發生在我身上的事無能為力。我雖然不願意,但別人要怎樣對待我,那是命中註定的。」
『陸』 什麼叫內控什麼叫外控兩者之間有何聯系
內控是將變化效果程序的晶元置入燈管裡面,對每一條燈管進行編號,按照編號進行有順序的安裝,才能達到整體同步效果,不能隨意更改變化的時間和效果。外控是將變化效果程序的晶元外置於一個控制器中,可以通過從新拿出控制器中的晶元進行編程,從而改變想要的效果。從程序變化上來說兩者都能做到對方所控制的效果。從電壓上面說,內控的可以做高壓和低壓,但外控的只能做低壓。從性能上來說,外控的的比內控的質量穩定。一般大的工程都會先擇用外控的,而小一點的工程會用到內控的。外控的價格比內控的價格要貴。
『柒』 內控型外控型區分
外控型的人經常會這樣說:「命運不是自己說了算的,我對發生在我身上的事無能為力。我的快樂和痛苦也不是我能決定的,這取決於別人或命運。」外控型的人認為決定性的力量不在自身,而在外部,所以他們對自身價值的判斷和自己行動的選擇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別人的看法。x{)z:2, 百拇醫葯
內控型的人常常這樣描述自己:「我身上發生的事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我自己所做的決定和我付出的努力。我相信我總是能夠找到辦法解決我的問題。我相信,我所做的與所得到的兩者之間,我付出的努力與所得到的回報兩者之間有關系。同時,當我不能影響發生的事情的時候,我仍然可以決定讓周圍的環境以何種方式來影響我。」x{)z:2, 百拇醫葯
外控型的心態一旦成為了一個人的穩定心態,那麼這種人的人生軌跡常常表現為以下三種:x{)z:2, 百拇醫葯
第一是把自己完全交給命運,不採取任何主動的行為,過一種消極的通常也是很悲慘的生活;x{)z:2, 百拇醫葯
第二是把自己完全投身於某一個人或組織的懷抱,自己不加任何選擇的聽命於這個人或組織;x{)z:2, 百拇醫葯
第三是表現為一種反社會的叛逆、反抗心態,由於自己一無所有、無能為力,所以對一切都不負責任地加以破壞。x{)z:2, 百拇醫葯
第一種人整日聽天由命,無所事事,他們放棄了行動權,同時也放棄了決定權;第三種人叛逆、反抗,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西方社會中常常出現的殺人狂,他們持一種虛無的態度,不負責任地做出決定和採取行動;第二種人就是那些迷信的人,他們自己保留了行動的能力,但是放棄了自己的決定權,完全聽命於某個人、組織或者某種神奇的東西。x{)z:2, 百拇醫葯
這三種不同的人生軌跡都有一個共同的來源,即對自己的人生缺乏把握,並且這種外控型心態常常在他們人生的早期就埋下了伏筆。
『捌』 內控傾向的人與具有外控傾向的人有什麼不同
攻擊力的指向不同。內控的人,攻擊力指向自身。外控的人,攻擊力指向外部。
『玖』 心理學上的內外控的定義
內外控的定義源於控制點理論
羅特發現,個體對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及其結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釋。對某些人來說,個人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被其解釋為個體在做這些事情時的努力程度,所以這種人相信自己能夠對事情的發展與結果進行控制。此類人的控制點在個體的內部,稱為內控者。對另外一些人,個體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解釋為個人不能控制的各種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們相信社會的安排,相信命運和機遇等因素決定了自己的狀況,認為個人的努力無濟於事。這種人傾向於放棄對自己生活的責任,他們的控制點在個體的外部,稱為外控者。
由於內控者與外控者理解的控制點來源不同,因而他們對待事物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也不相同。內控者相信自己能發揮作用,面對可能的失敗也不懷疑未來可能會有所改善,面對困難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們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是符合社會期待的。而外控者看不到個人努力與行為結果的積極關系,面對失敗與困難,往往推卸責任於外部原因,不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企圖尋求救援或是賭博式的碰運氣。他們傾向於以無助、被動的方式面對生活。顯然這種態度與行為方式是不可取的。
個體對自己的控制點的認知是不一樣的。對控制點的不同認知會影響個體的情緒、期望、動機和行為,從而對其生活、工作、學習、健康等產生間接的影響。
『拾』 內控內泄與內控外泄。怎麼區分
內控內泄與內控外泄主要有含義、反壓力、系統簡化程度三種區別。
1、含義不同
內控內泄:由閥門本身的進油口控制,完成相應動作。內部泄漏泄漏到閥門內部。
內部外泄:也由閥門本身來控制油量完成相應的動作,泄漏有獨立的出口,泄漏到閥門外部。
2、反壓力不同
內控內泄:對於液壓單向閥,如果回壓較高,則控制油壓較高,而控制油壓較小,可採用泄漏法反向開啟。
內控外泄:一般情況下,如果系統中的背壓相對較高,則需要使用泄漏,最好單獨排放回油箱,這對於電液比例閥尤其重要,如Rexroth樣品要求電液比例閥應單獨漏油,不能有背壓。
3、系統簡化程度不同
對於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通常內部控制可以簡化系統,而外部控制則是復雜的。如果系統壓力在整個工作過程中低於要求的最小控制壓力,則採用外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