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機關弩朝代

機關弩朝代

發布時間: 2021-02-05 10:34:34

① 弓箭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可以追朔到夏朝以前。前幾年的考古發現距今八千年前的一個少女被弓箭射在身上十三處而死亡。

② 踏弩曾在哪個朝代的軍隊中大規模使用

踏弩即蹶張弩,或稱踏張弩,是一種用腳踩踏機括而發箭的弩

西漢大規模使用踏弩,其弦拉力約2-3石。

③ 中國的弩弓是誰發明的,源於什麼朝代

中國的弩弓相傳是黃帝發明的,起源於3千年以前。

春秋時期出現弩,控制射擊的回弩機已是比較靈答巧的機械裝置。弩弓的發射原理是相同的,比弓箭射得遠,殺傷力強,並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得弱點。到漢代,弩機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潔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漢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種規格,這些規格的形成表明機械製造標准在漢代已初步確立。弩機上留下了作工、鍛工、磨工等的名字。

(3)機關弩朝代擴展閱讀:

弩弓的射程區別在於弓是人力發射,人能把弓拉開多大,是人力決定的,射程取決於弓的好壞和人力道大小。弩是機械力發射,人只負責瞄準,力量相對固定。一般來說,弩射程是弓2倍左右。

弩最初出現於春秋時期,傳說由楚琴氏發明。楚琴氏在戰爭中感到弓箭的威力還不夠,便在弓上裝臂,創造了第一把弩。公元前342年,齊國和魏國在馬陵交戰,齊國軍師孫臏在馬陵道兩側埋伏了一萬多名弩手,當魏軍經過時,萬弩齊發,大敗魏軍。

秦朝時期弩在軍事上的應用極為普遍,依照對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發掘,不僅是步兵,當時的騎兵也將弩作為首要作戰兵器。由於弩需要上弦,故在戰術上多以弓箭作其掩護武器。

④ 弩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弩是弓的發展,它一種遠射兵器,在冷兵器中是殺傷力極大的兵器。漢代人認回為弩是黃答帝發明的,稱為窩弓。史書記載商代人有弩,但據考證為木弩,弩的出現應該不晚於商周。

⑤ 墓葬機關暗弩,在歷史上的記載。

最駭人的機關:暗弩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墓主人在修建陵墓時就開始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暗弩,無疑就是其中最具震懾力的設施之一。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三峽大考古中,曾經在豐都一座漢代大墓里發現過弩的殘件,還不只一把。但是歷經千年,弩的破壞性已經盪然無存,只剩下金屬構件和炭化痕跡。」市考古所考古隊隊長白九江,多次參與南水北調工程的考古發掘。

現身古墓的弩弓,究竟具有怎樣的用途?

白九江告訴記者,弩出現於春秋時期,稱得上是古墓里的GPS定位系統。假設盜墓者進入墓穴,很可能會碰上連接弩弓扳機的絆索,遭到致命攻擊。

這並不只是猜測。唐代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曾記載———當時,酉陽地區的幾個盜墓賊挖開一座古墓,結果「(墓)開時箭出如雨,射殺數人」,中了伏弩的暗算。

據白九江介紹,漢代盛行「視死如視生」的厚葬風俗,盜墓賊常常對豐厚陪葬品垂涎三尺,甚至是今天下葬,過幾天就被盜掘。「所以古墓中弩的設計,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百年之內威力都不會削弱。」

最精緻的機關:連環翻板

說起連環翻板,在盜墓小說中令人聞之色變:它無聲無息地潛伏在墓道,盜墓賊一踏上翻板,就會陷入插有利刃的深坑,頓時萬劍穿心。然後翻板又會翻轉過來,一切了無痕跡。

《中國盜墓史》作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子今對此解釋,連環翻板就是在墓道中挖掘深約3米以上的陷坑,長短、寬度視墓道而定,坑下分布各種刀錐利器。坑上層平覆數塊木板,木板中間設軸,下綴一相同重量的物體,呈天平秤狀,板上設有掩體,使盜墓賊來不及察覺就命喪黃泉。

白九江告訴記者,雖然聽聞了眾多連環翻板的傳聞,但在其考古發掘中卻並沒有直接遭遇,而且古時處於偏遠地區的重慶,防盜技術水平應該還達不到這一水平。

不過,他坦言,在重慶地區的考古工作中,居然在墓室內發現過好幾次深坑。「最初很吃驚,如果是翻板,為何不設置在墓道、墓門附近,而是在墓室核心區。難道是墓主人抓住了盜墓賊心理,誘敵深入?」

隨著發掘的推進,謎底一層層被揭開:原來這些深坑,即是墓主人生前鍾愛物品的窖藏,珍貴的隨葬品就埋在墓室下面,構成墓中別有洞天的防盜設施。墓主人和盜墓賊打起了心理戰———誰會想到,深藏地底的墓室,居然還會有一個藏滿寶物的深坑?

最具氣勢的機關:流沙積石

在國內發掘的眾多古墓中,河南省上蔡縣的郭庄楚墓創下了一個防盜奇跡———2005年發掘工作展開後,文物專家發現了17個盜洞。其中年代最早的一個是戰國盜洞,這表明,該墓修建不久後便被盜賊頻頻光顧。

可盡管留有盜洞,但文物卻基本沒動,還發現了古代盜墓賊的屍體,這是為何?

同樣,在2008年,渝北區洛磧鎮發現了一座2300年前的巴國岩坑豎穴大墓,大量珍貴文物面世,出土了玉器、青銅器、陶器、漆木器等40餘件,絕大部分均系巴渝首見。如此大規模的墓葬,又是怎麼避免了歷代「挖挖匠」的毒手?

經過一系列的考古研究發現,這兩處古墓所創下的防盜奇跡,皆得利於名震天下的古墓機關———流沙積石。

當時負責渝北巴國墓發掘的白九江介紹,流沙積石確實在重慶古墓中存在。它充分利用了力學原理,一旦盜墓者打盜洞挖到積沙層,沙子就會流到洞里,沙子流動會帶動石頭塌方,氣勢磅礴,瞬時,盜墓者往往會被葬身於此。

「據我們考證,在渝北巴國墓的這道機關里,石頭基本選取的是稜角分明的石塊,具有不小的殺傷力。」提起這次發掘,白九江痛心不已,由於施工的破壞,這座墓穴被鏟車破壞掉2/3,施工方還拉走三大卡車墓室內棺槨等物傾倒廢渣,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最不可思議的機關:反扣

在重慶考古史上,永川17座明清墓葬中出現過一種獨特的機關———反扣。至今,專家也很難准確解釋這道機關的用意。

這處明清墓群位於永川雙石鎮五龍橋村,考古人員勘探墓群時,該處已被挖掘機鏟去一部分,17座古墓葬遭到嚴重破壞。

由於這期間又遭遇暴雨襲擊,考古人員僅對其中7座墓葬進行了發掘。據考證,這批古墓屬於民間墓葬,但奇怪的是墓室內竟然設置了半截厚青石板。按照巴渝地區的民間喪葬習慣,古人在設計墓室弧形拱頂時,一般都會直接用厚土封閉墓門,並沒有必要在墓室內「畫蛇添足」。

這樣的墓室設計,似乎是要防止裡面的「人」出來,而不是外面的盜墓人進去。

據專家推測,或許數百年前該地區存在某種喪葬習俗———為了防止死於非命的人「屍變」危害鄉里,所以在建造墓室時採取了「反扣」手法,即用半截巨石封住一半墓室。

雖然這個獨特而簡單的機關蒙上了濃厚的迷信色彩,但它對研究該地區明清喪葬習俗,提供了鮮活又不可多得的「教材」。

⑥ 中國古代每個朝代的弩拉力都是幾磅的

原始弓箭的產生 1963年,在山西朔縣的舊石器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石鏃(zú)。其長約 28mm,加工精細,前鋒銳利,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距今28 900多年。它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石鏃。不過《易傳·系辭》就已經記載了「弦木為弓,單木為矢」(意即弓僅是單片的木頭製成,箭是削尖的木棍)的原始弓箭。由此可見,中國古老的先民懂得製造和使用弓箭的具體年代,要比能夠製造這種石鏃的年代早得多,至少也是距今3萬年以前的事情。 其後,古人類不斷改進手中的生產和戰斗工具,使得弓箭緊緊跟隨著人類前行的腳步而演進。當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時,箭鏃由原來的打制石鏃逐漸演變為精細的磨製石鏃。同時為了能使石鏃牢牢地固定在箭桿上,鏃的後部逐漸加長成為鋌,並加上了使箭飛行穩定的尾羽。 原始木製弓有2種:(1)單木弓:生活在東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人使用的原始弓箭用水曲柳木材作原料彎曲成型,縛上用鹿筋或魚鰾製成的弦,一張弓就算製成。而生活在外興安嶺的鄂倫春人用落葉松或榆木製造弓體,鹿筋為弦,長約1.7m;箭則是削尖的樺木而已。(2)初級復合弓:游牧在額爾古納河的鄂溫克人使用過一種初級復合弓,這種弓的弓體使用韌性大的黑樺木做里層,落葉松木做表層,兩層木胎之間加墊鹿或牛的筋,然後用細鱗魚皮熬成膠把它們牢固地粘在一起;弓體製成以後,縛上鹿皮做的線。 原始弓箭有著較大的威力。例如:1966年春在江蘇沛縣大墩子遺址第316 號墓中,葬有一具中年男性的屍骨。其身長為1.64m,左手握有骨匕首,在左肱骨下置有石斧,可能是一位武士。在他的左股骨上有一枚折斷的骨鏃嵌入,深達 27mm。由此可見當時的弓箭殺傷力之強,足以穿透肌肉射進人骨。 春秋戰國,一個血腥的時代。在周王朝不斷衰微的同時,各大小諸侯國相互混戰爭霸。在這樣的背景下,弓箭的製造工藝有了較大進步。 當時,各諸侯國都設有專門的兵器製造部門,並制定了官方標准,用於指導兵器生產,以獲得更多的規格統一的精良兵器。不過,保留至今、記載有關弓箭製造標準的只有齊國的《考工記》了。該書詳細描述了製造弓與箭的選材、工藝流程等。明確指出製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膠、絲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准備好了才能合製成弓。對於六材的選用標准,書中也有較詳盡的規定。如列舉了選取弓乾的7種原材料,並排定了它們的優劣次第:「凡取干之道七:柘(zhè)為上,檍( )次之,( )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認為7種樹中,以柘木為制弓的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選取角時,要注意殺牛的季節(最好是秋高氣爽時宰殺的牛,這時的牛角最厚),牛的老幼強弱。選取的角應是「青白而豐末」,「角長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其理,為之牛戴牛」(三色是指角的根部白,中部青,端部豐滿。而牛戴牛是指一對好牛角的價格就相當與一頭牛的價格)。對於膠,要求顏色越深而且越乾燥越好;筋越精細而且越長越好;漆要清澈得彷彿見底;絲要光澤鮮明。 至於將六材合製成弓,也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不同的工序需選取不同的季節,以保證弓的質量。「凡為弓,冬淅干,而春液角,夏冶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冰析爵」,即在第一年的冬天將完全乾透的弓干削製成型;春天將牛角製成大小合適的塊;夏天將筋梳理成型,再經酒蒸、錘打、擰緊、手撕,使之不再收縮成為細條;到了秋天,在弓乾的外側粘貼筋絲,在弓乾的內側貼上角;冬天則把絲精細地纏繞在弓節上;到極寒的時候上漆;第三年春天被弦。這樣算來古代工匠製成一張良弓,連選材在內共需要4年的時間。其間工匠所耗費的精力可以想見,而製造當時諸侯王所使用的良弓所需的時間和精力則更多,所以當時的諸侯對良弓的珍視程度並不亞於寶劍。據史料記載,楚靈王酒醉之後將楚所藏之寶弓「大屈」送與魯侯,酒醒之後追悔不已,不顧將背負不信之名,派遣使臣將弓索回。 弓在不上弦的時候為「C」形,上弦之後中節被拉而呈「M」形,這是雙曲反彎復合弓。《考工記》中還將弓分為王弓、弧弓、夾弓、庾弓、唐弓和大弓6種。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車戰,夾弓、庾弓用於田獵,唐弓、大弓用於習射。以上各種弓還依使用者的身高分為上中下三類,上制長1.52m、中制長1.45m、下制長1.38m。而箭鏃也由簡單的單片型發展成了三棱型或倒鉤型,以提高殺傷力。 正是弓箭製造工藝在春秋時期達到高峰,在射遠兵器的製造方面才發生了一場革命——弩的誕生。據傳,是戰國時期楚國的琴氏「橫弓著臂,施機設樞」發明了弩(春秋時期,地處南方的楚國在擴展疆土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與當時的少數民族部落發生沖突,從中受到啟發,學到弩的製造方法也是自然的。況且直到解放初期我國南方的少數民族仍然使用原始的木弩而不是弓箭。所以筆者認為這個傳說是有根據的)。弩發明後,不斷得到改進,主要體現在弓力的不斷加強和弩機的改進上。據記載,當時一張弩質量為369kg,最大射程可達800m。這樣的弩單靠人兩臂的力量當然是拉不開的,必須由力士以坐姿用兩條腿兩只手合力張弩(踏張)或利用機械的力量。 到了戰國時期,攻守雙方已經開始使用一種更大的弩。例如《墨子·備高臨》中的「連弩之車」,所用之箭長1.9m,尾部有繩,在射出之後可以卷回再用。 對於當時以步兵和車兵為主構成的難以橫向移動的大型方陣來說,弩具有很強的殺傷力與威懾力,所以為當時兵家所重。如公元前260年發生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軍的強弓硬弩發揮了巨大作用,最終將趙國主將趙括射成「刺蝟」,取得了這場奪天下之戰的勝利。唐宋元弓弩發展最高峰 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它的版圖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北達西伯利亞,西接帕米爾高原,南到南洋諸島。這自然和唐代軍隊的戰鬥力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唐軍以輕型步兵和騎兵為主,講求機動性,弓弩作為主要射遠兵器裝備了唐朝大部分軍隊。據《太白陰經》所載,唐代軍隊一軍人數為12 500人,裝備弓12 500張(附弦37 500條,箭3 750 000支),弩2 500張(附弦7 500條,箭250 000支),裝備比率各佔100%和20%。弓和弩的裝備有重疊,有的士兵既配弓又配弩。唐軍裝備的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4種,長弓步兵用,角弓裝備騎兵,稍弓和格弓為皇朝禁軍或狩獵所用。弩有臂張弩、角弓弩、木車弩、大木車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遠弩7種。臂張弩和角弓弩屬於輕弩,裝備單兵使用,其餘的都屬重弩,如大木車弩,需用絞車張之,箭的尾羽是鐵製成的,箭出時「聲如雷吼」。另外還有一種車弩也是設在絞車上,一次能同時發射7隻箭,可射七百步,所中城壘,無不摧毀。這些重弩由於過於笨重,發射速度又慢,不適於野戰,所以一般只用於攻守城戰斗。弓在唐時不是管制兵器,而弩絕對禁止民間持有,以防止農民起義軍用其對抗朝廷。 宋朝建立以後,對城池和要塞的攻防戰極度重視,而弓弩作為一種最適合守城的遠距離殺傷兵器,由此在製造規模和質量上達到了最高峰。當時宋朝統治者不僅在京師設有弓弩院,而且在各地設有軍器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大量製造性能優良的弓弩。據《宋史》兵志記載:「弓弩院歲造角把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餘萬張,諸州歲造黃樺、黑漆弩等凡六百二十餘萬。」我國古代的大科學家沈括在宋神宗時被王安石推薦兼管軍器監,後來寫就了《夢溪筆談》。該書介紹了當時弓弩製造的基本情況。沈括認為一張良弓應具備6個特徵:第一,弓體輕巧而強勁;第二,開弓容易且彈性好;第三,長時間使用射力不減;第四,無論冬夏射力保持不變;第五,射箭時聲音清脆;第六,開弓時弓體端正。關於弓的製造,他提出要選用干透的動物韌帶經過膠湯浸煮和梳理,使之不再伸縮方能用於制弓;在製造弓體的時候要把弓乾材向開弓相反的方向彎曲,而後再貼上牛角片和筋絲;弓結構的優化關鍵在於 「節」的長短要合適,這樣弓才會強勁有力;制弓時膠要塗得薄,以免因膠的變化而影響弓的彈力。關於弩,沈括特別強調弩機上「望山」的作用(「望山」是西漢時期發明的)。因弩箭的初速高、彈道接近直線,所以可用「望山」上的刻度對准箭鏃再對准目標後發射,以提高命中率。 宋代的城防工事中建有特有的弩台,高與城齊,上建有棚,突出城牆平面之外,每個弩台容弓弩手24人,將1人。不但可以射擊正面之敵,而且還可以側射在城牆平面火力死角內的敵人,大大提高了防禦能力。例如1004年的宋遼澶淵之戰中,宋軍用床弩伏擊射死了遼軍主將蕭達零,最終導致宋遼之間達成和議。 蒙古部落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以前,一直處於原始氏族部落末期到奴隸制社會的轉型期,所以初期蒙古戰士所佩的弓箭大部分為自製。但是隨著蒙元軍東征西討,得到了大量的工匠和勞動力,弓弩的製造逐漸精良。蒙古鐵騎發動的強勁旋風在征戰幾乎整個歐亞大陸的過程中,把中國古代的制弓術傳到了世界各地,並且將從被征服地區學到的制弓術容入到中國弓箭製造中,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弓箭的工藝水平。 明朝時期,軍隊使用的弓除了宋時使用的4種弓以外,還有開元弓、小梢弓、西番木弓3種。見於《武備志》的弩有神臂弓、蹶張弩、腰開弩、窩弩、雙飛弩等。腰開弩是將一根有勾的帶子系於腰後,張弩時將勾掛於弩弦上,然後身體向後倒,腿向前蹬,利用全身的力量將弩上弦。雙飛弩是一種裝在簡易木架上的守城弩。窩弩是將弩弦上好後,掛上絆線藏於路旁,用於預防敵軍偷營劫寨。 明中期以後,由於火器製造技術的發展和鳥銃等先進火器的傳入,將弩完全排擠出了戰爭舞台,但是由於當時火器射擊速度過慢,所以並不能完全替代弓箭。著名的戚家軍中所用之弩,已經只有用來防止敵軍偷營劫寨的多連裝窩弩「耕戈」,但弓箭仍然是長槍手隨身的武器之一。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提到,為了適應南方多雨潮濕的環境,必須改進弓箭的型制:在弓箭外部用樺樹皮包裹,在節處要用線捆紮,箭鏃必須採用鋼制。 隨著明末政治統治的黑暗和軍制的敗壞,由努爾哈赤率領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建州女真為游獵部落,精於騎射,弓箭是每個戰士必備的主戰武器。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曾被箭射穿鐵盔和鎖子甲圍領,受傷甚重,幾次昏迷,足見弓箭殺傷力之強。 到了清朝,弓箭僅有一種型制,按等級的高低分為皇帝、親王郡王、侍衛和職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為打獵行圍、檢閱部隊以及實戰用。各種弓箭只在選材裝飾上有區別,所配之箭計有41種之多。弩有4種,分別是如意弩、雙機弩、雙機貫鳧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見實際使用的記錄。這些弓弩雖然受到火器的強烈沖擊,卻仍然隨著八旗兵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後期滿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迅速腐敗,騎射之古風盪然無存,加之鴉片戰爭後閉關鎖國的舊中國大門被打開了,中國官吏發現了更先進的火器,並很快用它們裝備了自己的部隊,像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團練武裝中根本見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隨著中國軍事發展走過漫長歷史歲月的古弓弩終於像西山落日那樣,不可挽回地消失在軍事革命的地平線以下。

⑦ 弩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據《事物紀原》記載,弩是戰國時期楚國馮蒙的弟子琴公子發明的,「即弩之始,出於楚琴氏之也。」

在長沙楚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製造得相當精巧的弩機。它外面有一個匣,匣內前方有掛弦的鉤,鉤的後面有照門,照門上刻有定距離的分劃,其作用類似現代步槍上的標尺。

匣的下面有扳機與鉤相連,使用時,將弓弦向後拉起掛在鉤上,瞄準目標後扣動扳機,箭即射出,命中目標。弩的發明是射擊兵器的一大進步。

我國古籍中關於弩的記載很豐富。《呂氏春秋》記述了青銅觸發裝置的精確性,它是我國人在發展弩方面取得的成就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

青銅觸發盒嵌入托中,在它的上面有一個槽,放弓箭或弩箭。弩的觸發裝置是一個復雜的設備,它的殼,包括在兩個長柄上的3個滑動塊,每件都是用青銅精鑄而成的,機械加工達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精確度。

戰國時弩機的種類就比較多了。如夾弩、庾弩是輕型弩,發射速度快,通常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遠,通常用於野戰。

據《戰國策》記載,韓國強弓勁弩很出名,有多種弩皆能射600步遠。《荀子》也載有魏國武卒「有12石之弩」等事例。

弩的發明、製作和使用,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公元前341年,齊、魏兩軍在馬陵展開大戰,即著名的「馬陵之戰」。孫臏指揮齊軍埋伏在馬陵道兩側,僅弩手就有近萬名。當龐涓率魏軍經過此地時,萬弩齊發,魏軍慘敗,龐涓自殺身亡。

弩的數量也很可觀。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有50000名弩射手。公元前177年,漢文帝手下的弩射手數目與秦相差不多。但這並非意味著在當時只有幾萬副弩。

據《史記》記載,約在公元前157年,漢太子劉啟掌管有幾十萬副弩的軍火庫。這就是說,2000多年前,我國人已經有了成批生產復雜機械裝置的能力。

有學者認為,我國弩的觸發裝置「幾乎和現代步槍的槍栓裝置一樣復雜」。

漢代弩的製造有了進一步發展,並逐步標准化、多樣化,不但有用臂拉開的擘張弩,還有用腳踏開的蹶張弩,但通常用的是6石弩。

漢代格柵瞄準器的發明並很快用於弩上,進一步提高了弩的命中率。這些格柵瞄準器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和現代的照相機和高射炮中的有關機械裝置類似。

三國時期,諸葛亮還曾設計製造了一種新式連弩,稱為「元戎」,「以鐵為矢」,每次可同時發射10支弩箭。

弩是分工製作的,已發現的大多數弩的觸發裝置上都有製作者刻的名字和製造日期。弩的致命效用的原因之一是廣泛採用毒箭。而且由於瞄準好的弩箭能夠很容易地穿透兩層金屬頭盔,所以沒有人能抵擋得住。

在以後的各朝代中,弩作為一種重要的兵器仍備受青睞,並得以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

北宋時期,有人敬獻給皇帝的一種弩,可以刺穿140步開外的榆木。還有一種石弩,它可用連在一起的兩張弓組成,需幾個人同時拉弦,可一齊射出幾支弩箭,一次即可殺死10個人。

宋代的手握弩可射500米遠,在馬背上時可達330米遠。

連發弩克服了裝箭的困難,可以快速連射。弩箭盒安裝在弩托里的箭槽的上方,當一支弩箭發射後,另一支馬上掉到它的位置上來,這樣就能快速重復發射。100個持連發弩的人,在15秒內可射出2000支箭。

連發弩的射程比較短,最大射程200步,有效射程80步。

連發弩在明神宗時已廣為流傳,有不少樣品至今仍保存在博物館中。自明代以後,隨著火葯大規模的應用在戰場上,熱兵器逐漸取代了弩的地位。

⑧ 春秋戰國時期連弩就已經出現了,為何後面的朝代卻幾乎很少見使用呢

如果要問,春秋時期最厲害的武器,那麼很多人就會想到弓弩。秦國銳劍,秦之勁弩,在那個時代都是天下無敵的存在。秦國勁弩在戰國百餘年的歷史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勁弩的威力讓列國士兵聞風喪膽。秦國勁弩對戰國時期來說,都是無法復制和仿造的,因為它的製作工藝近乎苛刻,細致到甚至能細微到箭桿的裂紋。

另外,在製造成本來說,弓弩的製造成本十分昂貴,一個合格的弓弩從弓弦到扳機的製作,在當時的生產力來說,可能與需要數十天的時間。而對於弓箭,它的製造成本十分低廉,士兵的弓弩僅需一個簡單木質弓身和弓弦即可。因此,就製造成本而言,往往選取製造成本更為低廉的弓箭。

⑨ 弩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據《事物紀原》記載,弩是戰國時期楚國馮蒙的弟子琴公子發明的,「即弩之始,出於楚琴氏之也。」

在長沙楚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製造得相當精巧的弩機。它外面有一個匣,匣內前方有掛弦的鉤,鉤的後面有照門,照門上刻有定距離的分劃,其作用類似現代步槍上的標尺。

匣的下面有扳機與鉤相連,使用時,將弓弦向後拉起掛在鉤上,瞄準目標後扣動扳機,箭即射出,命中目標。弩的發明是射擊兵器的一大進步。

我國古籍中關於弩的記載很豐富。《呂氏春秋》記述了青銅觸發裝置的精確性,它是我國人在發展弩方面取得的成就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

青銅觸發盒嵌入托中,在它的上面有一個槽,放弓箭或弩箭。弩的觸發裝置是一個復雜的設備,它的殼,包括在兩個長柄上的3個滑動塊,每件都是用青銅精鑄而成的,機械加工達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精確度。

戰國時弩機的種類就比較多了。如夾弩、庾弩是輕型弩,發射速度快,通常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遠,通常用於野戰。

據《戰國策》記載,韓國強弓勁弩很出名,有多種弩皆能射600步遠。《荀子》也載有魏國武卒「有12石之弩」等事例。

弩的發明、製作和使用,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公元前341年,齊、魏兩軍在馬陵展開大戰,即著名的「馬陵之戰」。孫臏指揮齊軍埋伏在馬陵道兩側,僅弩手就有近萬名。當龐涓率魏軍經過此地時,萬弩齊發,魏軍慘敗,龐涓自殺身亡。

弩的數量也很可觀。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有5萬名弩射手。公元前177年,漢文帝手下的弩射手數目與秦相差不多。但這並非意味著在當時只有幾萬副弩。

據《史記》記載,約在公元前157年,漢太子劉啟掌管有幾十萬副弩的軍火庫。這就是說,2000多年前,我國人已經有了成批生產復雜機械裝置的能力。

有學者認為,我國弩的觸發裝置「幾乎和現代步槍的槍栓裝置一樣復雜」。

漢代弩的製造有了進一步發展,並逐步標准化、多樣化,不但有用臂拉開的擘張弩,還有用腳踏開的蹶張弩,但通常用的是6石弩。

漢代格柵瞄準器的發明並很快用於弩上,進一步提高了弩的命中率。這些格柵瞄準器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和現代的照相機和高射炮中的有關機械裝置類似。

三國時期,諸葛亮還曾設計製造了一種新式連弩,稱為「元戎」,「以鐵為矢」,每次可同時發射10支弩箭。

弩是分工製作的,已發現的大多數弩的觸發裝置上都有製作者刻的名字和製造日期。弩的致命效用的原因之一是廣泛採用毒箭。而且由於瞄準好的弩箭能夠很容易地穿透兩層金屬頭盔,所以沒有人能抵擋得住。

在以後的各朝代中,弩作為一種重要的兵器仍備受青睞,並得以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

北宋時期,有人敬獻給皇帝的一種弩,可以刺穿140步開外的榆木。還有一種石弩,它可用連在一起的兩張弓組成,需幾個人同時拉弦,可一齊射出幾支弩箭,一次即可殺死10個人。

宋代的手握弩可射500米遠,在馬背上時可達330米遠。

連發弩克服了裝箭的困難,可以快速連射。弩箭盒安裝在弩托里的箭槽的上方,當一支弩箭發射後,另一支馬上掉到它的位置上來,這樣就能快速重復發射。100個持連發弩的人,在15秒內可射出2000支箭。連發弩的射程比較短,最大射程200步,有效射程80步。連發弩在明神宗時已廣為流傳,有不少樣品至今仍保存在博物館中。自明代以後,隨著火葯大規模的應用在戰場上,熱兵器逐漸取代了弩的地位。

⑩ 這是哪個朝代的弩機有多少價值

戰國至漢代的弩機!參考價三千元左右。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