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規模扶貧
1. 我國扶貧開發是從1986年開始的進行了四個階段回答對嗎
這句話錯了,中國的扶貧事業先後經歷了小規模救濟式扶貧、體制改革推動扶貧、大規模開發式扶貧、整村推進式扶貧、精準式扶貧五個階段,實現了中國農村扶貧工作由粗放扶貧向精準扶貧的轉變。
1、1949年至1978年:小規模救濟式扶貧階段
為了改變農村地區貧困落後的面貌,中國共產黨人對農村貧困群體、邊遠落後地區群體、因災致貧群體、戰爭傷殘群體實施了救濟式扶貧。通過提供物資或現金,幫助他們維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2、1978年至1985年: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階段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中國農村扶貧工作也進入到體制改革推動扶貧的階段。
這一階段實施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措施,包括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部分農產品的價格、扶持鄉鎮企業發展等,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勞動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減少了農村貧困人口的數量。
3、1986年至2000年: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
1986年6月,國務院成立了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中國農村扶貧工作進入到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
這一階段,中國成立了專門的扶貧開發領導機構,制定了扶貧開發方針,確定了以縣為對象的瞄準機制。1986年確定了331個國家級貧困縣,1988年確定了370個國家級貧困縣。1994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將國家級貧困縣調整到592個,提出要用7年時間解決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2000年底,「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目標基本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農村貧困地區群眾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4、2001年至2013年:整村推進式扶貧階段
進入21世紀,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分布逐漸從國家級貧困縣區域向村級區域集中。
基於這一現狀,2001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提出「盡快解決少數貧困人口溫飽問題,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鞏固溫飽成果,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加強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的落後狀況,為達到小康水平創造條件」。
5、2013年之後:精準式扶貧階段
2013年至今,在總結以往扶貧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中國農村扶貧工作進入到精準式扶貧階段。在精準扶貧戰略的指導下,中國扶貧工作成效顯著,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1660萬人,6年來連續超額完成千萬減貧任務,貧困發生率減少到1.7%。
2. 簡述中國扶貧工程的五個階段,中國扶貧工程第五個階段的最典型特徵是什麼
中國扶貧工程的五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1978年-1984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下的貧困瞄準和扶貧。1949年建國以來,由於城鄉二元社會經濟制度導致農村40%-50%人群處於生存貧困狀態。1978年後結合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家庭承包經營制、賦予農民更多經營自由權、放寬農產品價格、發展鄉鎮企業等成為主要扶貧方式。從1978年到1985年,貧困人口從2.5億人減少到1.25億人。
2、第二階段是1985年-2000年的以貧困縣瞄準為重點,實施開發式扶貧。主要任務是從解決普遍性貧困轉變為區域性貧困。國家成立專門扶貧工作機構,建立以縣為對象的目標瞄準機制,將70%的扶貧資金用於貧困縣。到2000年底,「八七」扶貧攻堅目標基本實現,貧困人口由1985年1.25億人減少到2000年的300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4.8%下降到3%左右。
3、第三階段是2000年-2010年,以貧困村瞄準為重點推進的開發式扶貧。2001年政府開始實施村級瞄準機制,在全國確定了14.81萬個貧困村作為扶貧工作重點,即以整村推為主體,以產業化扶貧和勞動力轉移培訓為「兩翼」的扶貧開發新模式。根據2010年1274元的扶貧標准衡量,農村貧困人口從2000年底的9422萬人減少到2010年的2688萬人,農村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重從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
4、第四階段是2011年-2013年區域瞄準和到村到戶瞄準結合實施的精準扶貧。2011年在2300元的新標准下,我國有貧困人口1.22億人。而且農村返貧困現象時有發生,農村相對貧困問題凸顯,並呈現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分布和個體貧困共存現象。
5、第五階段2013年以後:國家制定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確定了將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作為扶貧脫貧主戰場, 201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精準扶貧要求。2014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對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做出戰略性創新部署,提出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自此,中國扶貧開發進入到了精準扶貧新階段。
3. 農村小規模養羊戶怎樣要扶貧
沒這么好弄的,要有營業執照、動物檢疫合格證,還要有標注化的圈舍和一定規模。所以小尾寒羊養殖初期還是以現養好羊為目的,羊養好了扶持就有了。就算扶持力度再大,羊養不好,一切也是白扯。
4. 如何解決精準扶貧農村安全飲水問題
離城鎮遠的鄉村解決大量集中使用飲用水的問題的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把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作為領導政績考核內容,實行目標管理。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認識,尤其各級領導的認識,充分認識到飲用水安全是關系人民身體健康、社會穩定,關繫到農村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大事。
(二)積極研究和解決中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組織重新制定用水標准,建立農村供水網路,盡快啟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編制好分階段工程規劃,適度集中工程建設區域,優先解決對農民生活和身體健康影響較大的飲水安全問題。大力推進農村自來水工程建設,在鄉鎮所在地建設一批城鎮自來水工程,在相對集中居住地,建立小規模的集中供水網路。
(三)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開展農村水污染問題研究。水源地保護要與水質處理相結合,嚴格監控化肥、農葯的使用,水源地附近要禁止發展高污染工業,防止和逐步減輕對農村飲用水源的污染。推廣平衡配套施肥技術,控制和減少氮肥總量,逐步淘汰易揮發性流失化肥品種,推廣高濃度的復合肥及作物專用配方肥,運用科學施肥技術及優化耕作制度,減少氮肥施用量,實行農資、農技一體化。提高飼料中養分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調整農葯施用結構,控制農葯施用量。加大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力度。
(四)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防治並重、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建管並重的原則,強化對飲水安全工程項目管理。要合理選擇飲水工程的建設形式、規模和標准,強化項目管理,建立產權明晰、責權統一的農村飲水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實現農村飲水工程的良性運行。
(五)加強對農村飲用水源的環境管理。對廣大農村地區,要摸清未達到飲水衛生標準的人口情況、飲用水質狀況和地區分布,制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的重點和實施方案。重點開展對居住人口較為集中的大型村鎮飲用水源地的監測工作。
5. 無地農民怎麼辦無地農民月補貼700元是真是假
在農村,每年都會新增很多人口,但這些新生人口卻難以分到土地,人多地少一直是一大難題。為了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國家法律明確規定,在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承包期內,因自然災害嚴重毀損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對個別農戶之間承包的耕地和草地需要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才可對土地進行小調整),所以很多沒有土地的農民都在等著土地第二輪承包到期後能重新分地,但國家最新政策卻明確表示:第二輪土地承包期到期後將再延長30年,這也就意味著重新分地是不可能了。
沒有地的農民,在城市生活,壓力可想而知,但回到農村,他們卻沒有土地,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這該怎麼辦?網上也有流傳無地農民月補貼700元,是真是假呢?
重新分地肯定不行,那怎麼辦呢?
專家提出了這三個辦法:
1、國家統一買社保
無地農民渴望分地,只是因為對農民來說,有土地才有生活保障,年輕的時候可以出去打工掙錢,一旦老了,回到農村就沒有收入來源了。對於這種情況,如果國家能夠把針對“無地農民”的社保體系完善起來,讓“無地農民”通過社保能獲得生活基本保障的話,農民也就沒有這么多的擔憂了。
2、通過土地收儲機構來協調分配
以後跨村、跨鄉成立“土地收儲整治機構”,把農民進城後自願退出的土地專門整合收集起來,再適度規模外包給“無地農民”,這個提議也可以緩解”無地農民“的”困境“。
3、村民自主協商小規模分地
國家制定的承包制總體原則是大穩定、小調整,也就是說小范圍內協商分地是可以的,並不違背國家政策。所以今後可能會建立起一套由政府主導、村集體來民主協商分地的體系,依照法律法規和群眾的意見決定土地的調整和分配,讓新生人口有機會能分到土地。
對於這些辦法,大家怎麼看呢?
6. 2o16國家對蜜蜂的扶貧
沒有,國家目前對於養殖行業放鬆的很,小規模養殖無需登記注冊。大規模養殖也只需要辦理養殖證、環保證明、衛生防疫等幾百塊ok。
目前可以享受補貼的有牛、羊、奶牛、駱駝、馬等。並且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
望採納
7. 關於扶貧政策的心得體會800到2000字
一、嚴格把關,提高扶貧精準度
扶貧就是要「瞄準重點、精準制導、定點清除」,實施精準扶貧,關鍵在於突出扶持重點,圈出貧困區域、劃定貧困群體、制訂具體幫扶措施,改「大水漫灌」為「滴灌」,提高扶持效果。
為此,根據縣委、縣政府出台的《關於全面推進農村扶貧幫扶到戶工作的意見》的精神,我鄉按照「識別到人、幫扶到戶、落實到位」的要求,重點做好了幾項工作:那就是准確扶貧對象,建立規范檔案;
量身定做扶持措施,確保扶貧效果;
幫扶責任到位,完善考核機制。
1、認真做好建檔立卡工作。
按照精準度的要求,根據縣核定我鄉20**年貧困人口人的數量科學分配到各村、組,組織人員到村到戶開展好貧困狀況調查,為貧困戶「建檔立卡」,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採取「五定」措施(定對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責任、定目標),全面推進農村扶貧幫扶到戶工作。
2、加強「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
加強了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確保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應保盡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應扶盡扶。
讓他們都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住房、醫療和教育)。
3、加快移民搬遷的步伐。
全面推行移民搬遷與新農村建設、危舊土坯房改造、生態建設、圩鎮建設相結合的工作模式,有效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和環境。
按照自願原則,積極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整合生態移民、地質災害搬遷等項目,加大移民搬遷宣傳力度,強化措施,大力推進。
比如源生態移民建設項目就由我鄉黨委書記一把手親自負責調度,多方奔走,還由鄉政府前期墊付了萬啟動資金。
20**年計劃實施「進城進園」搬遷移民人,實現進圩鎮、中心村安置人。
切實解決深山區、地質災害區、生態保護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從而不斷減少貧困人口。
4、抓好「智力扶貧」即培訓轉移就業扶貧。
通過實施農民技術培訓,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加快「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的工作進程。
以貧困家庭「兩後生」和進城進園安置貧困戶勞動力為重點,集中扶持貧困戶「兩後生」職業學歷教育培訓和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計劃完成學歷教育及勞動力轉移人。
5、加大產業化扶貧力度。
積極探索創新扶貧模式,爭取國務院扶貧辦的政策支持,以鄉源頭生態保護及縣飲用水源地為基點,加大對特色產業的扶持,如源村毛竹、基田村茶葉及毛竹和花卉苗木、大小湖崬村藏香豬、牛、羊特色養殖,胡屋村兔子養殖,黃陂村蜜蜂養殖等等。
6、夯實基礎設施基礎。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
面對全鄉70%的小組路未硬化的難題,我鄉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今年開工建設公里小組路面硬化,2013年向上申報6個扶貧項目,爭取資金萬,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水通電,個校安工程正在建設之中。
二、我鄉扶貧攻堅工作有以下幾個特點
1、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落實領導責任制,層層抓落實。
我鄉黨委、政府對扶貧開發工作十分重視,扶貧攻堅工作由黨委書記一把手負總責,並成立了扶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鄉、村層層簽訂責任狀。
黨委、政府對扶貧攻堅工作實行「一票否決制」,同時加強完善組織領導,以實現扶貧開發的高位推動。
按照「書記負總責,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總要求,充實完善監督體系,定期檢查,形成制度,長期堅持。
2、縣鄉聯動,縣級對扶貧工作的參與性增強。
當前,重點村的村幹部和群眾對掛點扶貧工作都很支持,迫切希望掛點單位能辦好事、辦實事。
全鄉6個扶貧重點村已有了縣直單位掛點幫扶,並已全部到村開展工作。
以「三送」為載體,制訂了《鄉全面推進農村扶貧幫扶到戶工作實施方案》,實現對貧困戶幫扶全覆蓋,為每戶幫扶對象指定一名黨員幹部作為幫扶責任人,並將幫扶情況和幫扶成效作為明年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確保幫扶工作落到實處。
幫扶責任人和幫扶實施情況建立電子檔案,以便隨時查詢。
3、正確引導產業轉移,大力扶持特色產業,積極鼓勵外出務工,幫助貧困農民增加收入。
在加大黃龍病防控工作力度的同時,大力宣傳我縣產業轉移扶持政策,引導農民加強土地流轉,特色產業成規模,應對黃龍病帶來的蜜桔臍橙產業收入的急劇減少,積極引導和鼓勵貧困戶就近就地開展二、三產業,並結合當地實際,幫助並組織農民搞勞務輸出。
我鄉結合招商引資工作,採用引導貧困戶到我縣工業區就業的辦法,增加貧困戶收入。
4、加大培訓力度,依靠科技提高扶貧攻堅的效益。
以農民知識化工程和勞務輸出崗前培訓為載體,以提高農民應用果業生產先進技術水平、提高農民謀生手段為主要內容,整合勞動力轉移培訓、「雨露計劃」、職業教育「一村一名中專生」和「一村一名中高級技工」等培訓資源,為幫扶對象提供免費技能培訓,使每戶扶貧對象至少掌握1項就業技能或實用技術,促進穩定就業、增收脫貧。
鄉里今年舉辦各類針對農民的培訓已達20餘次,參訓人次達500多。
5、堅持「扶貧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則,建立運作激勵機制。
我鄉在扶貧工作中堅持「扶貧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則,在政策、步驟、批此上區分不同情況,分類扶持,不搞「大鍋飯」。
對於有強烈脫貧願望和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貧困戶,要集中力量優先扶持,讓這一部分貧困戶先脫貧致富。
對於無勞動能力、因殘疾、因疾病致貧的,納入社會民政救濟體系。
對於有勞動能力,但好逸惡勞、坐等靠要、懶惰酗酒致貧的,進行耐心教育和引導。
以此激發、激活貧困戶依靠自己的頭腦和雙手,通過勤奮勞動,自我脫貧,走向富裕的內在動力和機制,從而最大限度調動貧困戶的生產積極性,使貧困戶把壓力變為動力,把動力變為活力,帶來了貧困戶從精神狀態、思想觀念、勞動能力、生產方式到收入水平的一系列變化。
三、扶貧攻堅工作遇到的難題及建議
1、鄉群眾經濟基礎薄弱,果業開發晚,加上近年為加強源頭保護及縣城飲用水源地保護實行了全封山政策及退果還林,在增加群眾收入方面遇到非常大的難題,特別是現在果業遭受黃龍病的肆虐,產業轉移工作還在起步階段,無經驗可借鑒,特別是對於貧困家庭,小規模種植養殖戶,抗風險能力更弱。
建議加大產業轉移工作調研,由縣統籌作出更加合理的指導性意見。
2、基礎設施薄弱,群眾經濟基礎差,籌款能力弱,相對而言卻是物價、人工上漲,補助標准偏低,通組路路面硬化的交通補助只補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資金缺口巨大,補助杯水車薪,造成「要致富先修路,要修路先借錢」,陷入了越修路要背的債越多的怪圈,建議加大基礎設施扶貧補助標准。
3、在智力扶貧方面,一方面存在資料過老導致貧困戶興趣降低,另一方面培訓知識不夠專、精,對提高工作競爭力幫助不夠大,加上大部分貧困戶本身學習興趣不大,知識層面過低,對培訓知識接受消化有難度。
建議在加大智力扶貧力度的同時升級知識庫,多提供先進、專精知識培訓,並根據貧困戶需要制定培訓計劃。
4、對貧困家庭資金扶持力度不夠大,面對現在的生活成本、物價壓力,扶貧資金杯水車薪,加上經濟條件差申請貸款更是難上加難,「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建議提高補助標准並加大對貧困戶的貼息貸款發放力度。
8. 扶貧辦如何回應幫助農村老弱病殘特殊群體脫貧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歐青平2018年8月20日表示,未來三年還有3000多萬貧困人口需要脫貧,其中大多數都是老病殘等特殊群體,開發式扶貧難以發揮作用,必須從以開發式扶貧為主向堅持開發式和保障性扶貧相統籌轉變。
歐青平強調,為了做好綜合性保障扶貧工作,《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舉措:
一是加強養老保障。包括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對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由地方政府按規定為他們代繳養老保險費。
二是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文件中明確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的保障范圍。加大醫療救助和其他保障偵測幫扶力度,切實降低貧困人口就醫負擔。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病支出負擔太重。通過三項措施,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降低他們就醫支出負擔。
三是保障住房安全,特別是通過加快易地扶貧搬遷和農村危房改造等措施解決貧困群體的住房安全,同時我們也鼓勵通過閑置農房的置換或長期租賃方式解決他們的基本住房安全問題。
四是推進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銜接。既要健全農村低保對象的認定方法,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同時還要加強農村建檔立卡工作和農村低保對象的認定這兩項工作的相互銜接。
五是保障義務教育。特別是加大控輟保學的工作力度,確保貧困家庭適齡學生不因貧失學輟學。文件中還明確全面推進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作,重點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確保所有義務教育學校達到基本辦學條件。通過這些綜合性的保障措施來確保貧困地區這些特殊貧困人群完全能實現兜底,得到保障。
9.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扶貧經歷了艱難的推進,共經歷了( )幾個階段。A1949年至197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扶貧經歷了艱難的推進,共經歷了( )幾個階段。A1949年至197?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扶貧經歷了艱難的推進,共經歷了( )幾個階段。A1949年至197?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扶貧經歷了艱難的推進,共經歷了( )幾個階段。A1949年至197?
10. 貧困戶可享受的光伏扶貧措施有哪些
第一種模式是戶用光伏發電扶貧。此模式是眾多光伏扶貧舉措中,被認為是最適宜大面積推廣,貧困戶最喜歡的模式。
因為戶用型光伏發電可以因地制宜,依貧困戶屋頂、院落而建。裝機容量主要是3kW、4kW、5kW,對於產權和收益均歸貧困戶所有,這樣的小規模系統可以完全滿足用戶的日常用電,同時還可以有額外的發電盈餘。貧困戶可以通過光伏發電獲取國家給予的光伏發電補貼,目前是0.42元每度,除日常所耗電外,多餘的電還可以賣給電網,獲取賣電收益。每個月可以有幾百塊錢的收益,並且是持續性的,對於貧困戶來說是筆穩定的收入。
所以這樣的模式一出就被貧困地區所看好,貧困戶也非常樂意的去接受。
第二種模式是村級光伏電站扶貧。它和戶用型光伏發電扶貧是《關於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意見中提到的兩種重要模式,安裝規模在25kW-300kW不等,是利用村集體土地建設,光伏電站的產權也歸村集體所有,光伏電站的收益由村集體、貧戶按照所定的比例分配,其中貧困戶的收益要在60%以上,確保光伏電站的收益真正用在刀刃上。
第三種模式是光伏農業大棚扶貧。此模式是在已有的農業大棚頂部安裝光伏電站。與戶用型光伏扶貧、村級集中扶貧不同,因為光伏大棚扶貧規模比較大,少則幾兆瓦,大則幾十兆瓦。讓貧困戶和村集體投資的話不現實,一般由企業參與進來,產權歸投資企業和大棚業主共有,收益也會由企業和用戶分配,比例不會高於60%。因為企業投資光伏大棚,扶貧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有利可圖。對於光伏大棚扶貧,雖然商業味道更濃一些,但也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
第四種模式是光伏地面電站扶貧。它主要利用沙漠、荒山、灘塗、沼澤等未利用地而建設的地面大型電站,規模超過10MW,通常由企業參與,企業會與地方簽署捐助協議,把一部分發電收益捐贈出去,這筆資金主要用於地面扶貧,資金分配由地方統一分配給已建檔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