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貝卡扶貧
1. 為什麼說美國貧困問題是它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1
美國的貧困問題與反貧困政策述評 2005年11月——2006年4月,筆者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IUC,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進行了為期5個月的學習和研究。在此期間,筆者就美國的貧困(poverty)、無家可歸者(homeless)與反貧困政策等問題查閱了大量資料,並實地參觀考察了許多社會福利機構,了解並實際參與了他們的一些活動和項目,對美國的貧困問題和反貧困政策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本文旨在通過研究美國貧困和無家可歸問題的現狀、分析反貧困政策和構成和演變,嘗試對美國的貧困問題和反貧困政策作出評價,並總結出對我國反貧困政策的啟示。
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具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勞動生產率、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但其國內的貧困和無家可歸者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不平等、反貧困、社會救助和福利政策等問題也是受到普遍關注的主要社會問題之一。對於美國貧困問題的現狀、產生原因、福利政策的效果、反貧困政策的取向等問題,在美國學術界和知識界都存在較大的爭論,這也反映出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和重要性。
一、美國貧困問題的現狀:悲觀與樂觀
貧困是一種多元性、綜合性社會現象,它具有多種表現形式。收入貧困是現代貧困最重要的概念和最主要的表現形式。1美國一般以處於官方規定的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來衡量貧困規模。貧困線由家庭規模和家庭總收入這兩個因素來確定,並且每年都要重新測算、核定。如果一個美國家庭的年總收入低於「基本需求(basic needs)」就被認為屬於貧困家庭。2005年美國家庭貧困線如下:單身收入9570元,2口之家12830元(2004年是12490元),3口之家16090元(2004年是15670元),4口之家19350元(2004年是18850元),5口之家22610元(2004年是22030元),6口之家25870元(2004年是25210元),7口之家29130元(2004年是28390元),8口之家32390元(2004年是31570元)。8口以上的家庭,每多一人增加3260元(2004年是3180元)2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數據,2004年,美國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由2003年的12.5%上升到12.7%,總人數從3590萬上升到3700萬,增加了110萬人,平均每8個美國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貧困之中。
詳情參考: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7246
參考資料二
關鍵詞】 美國; 絕對貧困; 相對貧困; 社會保障;
【英文關鍵詞】 American; absolute poverty; relative poverty; social securi-; ty;
【中文摘要】 長期以來,每逢無法預知的社會風險,只有極少數人能保持安全感。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全社會的人,或者至少大多數人,無論在發生 什麼意外事故的情況下都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標准,得到起碼的保證。社會 保障減少了由發生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不平等,從而大大消除了造成社會差 別的主要因素。從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到林登·約翰遜總統,美國聯邦政 府制訂了一系列社會保障立法,改善貧困階層的生存、發展。從社會保障 政策的演變,我們看到了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 本文將著重探討美國不同時期的貧困問題,及聯邦政府的對策——社 會保障政策。30年代和60年代是這一政策產生、發展的關鍵階段,本文 將對此作比較研究,並剖析社會保障思潮的來龍去脈,社會保障政策的負 面影響及發展前景,以期從中得到借鑒。論文共分四部分: 一、三十年代的絕對貧困與六十年代的相對貧困問題 南北戰爭後,美國一直存在貧困隱患。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凸現了貧 困問題的嚴重性。這一時期的貧困是絕對貧困,它危及人們的生存,對社 會發展亦造成極大危害,具體體現在...
【英文摘要】 For a long time, It s few people s privilege that could maintain safety when facing unexpected hazards. As the founding of modern social security sys- tern, all the people, at least most of them, could make their living no matter what contingency happens. Social security reces unequality resulted by unex- pected accident, so the main facter that causes social distinction fades away. From president Rousevelt to Johnson, successive American Adminis...
詳情參考:http://www.86qb.com/Article/guanli/xingzhengguanli/3086.html
參考資料三
1 學術上「分裂」(schizophrenia)的狀況
由上述研究主題,即區域經濟發展的惰性趨勢延續下來,我今天著重討論的是另一種持續性—美國貧困現象的空間分布。也許你想知道我是如何開始關注貧困現象的。對於很多和我一樣的地理學家而言,我們往往過著分裂的學術生活。我們有多個學術和理論研究興趣,並常常通過探求一個來獲得另一個,而我正是如此。在我訓練自己成為區域經濟地理學家的同時,我就對數量分析有濃厚興趣,並以此為途徑,尋求對貧困的空間分布和經濟不平等的更好理解。我對世界鍾表工業的研究源於我和一個朋友的一次談話,他的家族在瑞士朱拉(Jura)擁有悠久的製表歷史。他擔心1980年代鍾表產業所遭遇的全球化危機會破壞當地工業傳統的文化基礎。他想知道為什麼一些地區發展得如此艱難,是否有些地區不受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潛在的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我通過對多個國家的案例研究發現,區域發展不平衡以及往往伴隨著經濟變化而發生的社會結構被破壞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每個地區都經歷過落後的發展階段,有的時候是一個接一個地落後,有的時候是成群地落後,這取決於它們基本的經濟基礎。一些地區的落後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破壞了當地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環境。
2 老問題:發展不平衡
這些問題都不是新問題。令人驚訝的是,發展不平衡的根源及模式一直在延續。政策制定者也知道經濟增長和衰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美國,為了徹底根除貧困所作的各種嘗試至少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我的腦海中始終縈繞著一些問題,為什麼政策在減少貧困方面如此無力?這是否應當歸咎於對貧困問題的錯誤理解?政策制定領域的意識形態差異是否阻礙了某些必需措施的實施?是資本主義的原因么?還是某些與貧困的地域分布有關的東西,或者旨在消除貧困的有關政策反而導致了問題的加劇?
這篇論文的一部分是反思過去,並從最近的事件中獲得啟示,但更重要的是回顧歷史,從而理解美國貧困現象的地域基礎。我認為:美國貧困現象難以消除的根本原因在於其地理本質。空間發展不平衡和它的流動性這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因為不平衡現象是會遷移的),促成了美國貧困現象的持久性。貧困是可移動的。貧困的狀態不僅僅反映你現在所處的環境,也能反映你過去和將來所處的環境,所以貧困本質上是具備地理性的。接下來我將探討對貧困這一深入、持久的地理本質做出反應的公共政策及其歷史根源。我認為,我們必須理解並接受發展不平衡的空間內涵及其根源,否則根除貧困將寸步難行。
3 貧困與政黨政策無關
是什麼引發了這樣的研究興趣呢?原因之一是最近的總統選舉。這次選舉令我陷入焦慮。在重新統計佛羅里達州選票的要求被最高法院駁回之前的那段日子裡,我對朋友說,我擔心這個懸而未決的結果將會成為美國窮人的災難。公眾新聞媒體連續幾個星期連篇累牘地報道選舉結果的後續反應。人們關注的焦點涉及眾多方面,包括布希的上台會對最高法院的任命、國防部開銷以及環境問題產生何種影響。我曾經在華盛頓工作過8年,和聯邦機構打過交道,也擔任過爭取聯邦政府開發扶持的社團代表。因此我認為,政策的改變極有可能帶來巨大的倒退,因為這個國家再次遠離了對窮人以及弱勢群體的關注。對美國的很多地方來說,政策的改變意味著它們將陷入黑暗,回到被嘲笑和否定的時代。
毫無疑問,這種劇本在很久之前就寫定了。這次的總統選舉決不會為美國的窮人創造一個獨特的途徑或者帶來全新的實際內容。實際上,就算是民主黨入主白宮也無法保證窮人的問題得到認真考慮。有些人會說,沒有哪個政黨的政策是為窮人服務的。無論哪個政黨入主白宮,窮人的日子一樣不好過。別忘了,在民主黨執政期間,既發生了社會福利改革也發生了眾所周知的福利制度的終結。盡管過去100年來,窮人們在民主黨的執政下過得更好些,但是不要被這個表象蒙蔽。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內心深處從來沒有同情過那些生活窘迫的人、那些掙扎在社會邊緣的人和那些本身沒有錯卻在錯誤的時間來到錯誤的地點的人。
重要的是,所謂「錯誤的地點」通常由地理學來界定,並且和地理學有解不開的聯系。在我們這樣一個流動的社會里,空間相互作用、距離衰減、引力和集聚——這些我們所熟知並信手拈來的概念,時常被我們用來解釋貧困現象或為貧困的存在自圓其說,甚至造成我們對持續貧困的忽視。難道地理學家助長了貧困的持續嗎?在一些案例中,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人們對增長極(growth pole)與增長中心(growth center)政策狂熱支持的年代。確切的說,在那個年代,空間理論被運用於粉飾和支持對特定地區的集中投資,而對鄰近的貧困地區人們真正的需求未能予以足夠重視。事後可以看到,這使我們陷入這樣的境地:我們栽在未經驗證的理論面前。總之,我認為在制定清晰明確的關於貧困問題的政策方面,我們(地理學家)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事實上,比起渴望在美國不平等問題上對輿論有所貢獻,地理學家更執著於爭取地理學科在學術界內部的地位。實際上,已經有例子證明,我們的思想和洞察力常常被其它學科思想控制,在風向變化時,只有我們仍然堅持這些曾經「公認的理論」(proverbial bag)。
詳情參考:http://www.china-up.com/newstrs/viewtrs.asp?title=%D2%BB%B8%F6%D7%DF%CF%F2%C7%F8%D3%F2%B7%D6%BB%AF%B5%C4%B9%FA%BC%D2%A3%BA%C3%C0%B9%FA%B3%D6%D0%F8%D0%D4%C6%B6%C0%A7%B5%C4%BB%F9%B4%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