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中庸與內控

中庸與內控

發布時間: 2021-01-31 00:48:08

㈠ 中庸之道的內涵是什麼,與折中主義有什麼區別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傳統儒家修行的法寶.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闡發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養以達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聖境界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
折衷主義/折中主義是一種哲學術語,導源於希臘文,意為「選擇的」,「有選擇能力的」.後來,人們用這一術語來表示那些戲認同某一學派的學說,又接受其他學派的某些觀點,表現出折衷主義特點的哲學家及其觀點.它把各種不同的觀點無原則地拼湊在一起,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固定的立場,只把各種不同的思潮、理論,無原則地、機械地拼湊在一起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

㈡ 關於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建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是說人的道德如果能達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實現,而是很難實現。為什麼?因為中庸沒有量化的標准,只能靠我們自己來感悟。如果將中庸進行量化處理,那中庸就容易實現了。
談中庸,必須要談道,道離不開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中國聖人的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談中庸要談到讓大家可以實踐為好,也就是現代的接地氣。
再就是,庸的基本詞義是需求,是追求目標過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間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量與所付出的量。比如吃飯要七成飽,就是人和食物之間的互動的量。比如要寬容,就是人與人互動中情緒的表現量在中度。沒有情緒是不可能的,但將情緒控制在一個度里還是可以修煉的。
引自月牙山人《中華心法》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原文之中,對中庸的定義如下:「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內心沒有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稱之為中。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始終用中的狀態來節制情緒,就是和。中的狀態即內心不受任何情緒的影響、保持平靜、安寧、祥和的狀態,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基礎)。而始終保持和的狀態,不受情緒的影響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緒,不讓情緒失控,讓情緒在一個合理的度里變化),則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這也是古人把中庸解釋為不偏不易的出處。展開來說,古人言「聖人不動情」即內心不發生喜怒哀樂的情緒,始終是平靜安寧祥和的狀態,此為中的狀態。動情時,也始終用平靜安寧祥和的內心來控制情緒,不被情緒所牽引和左右,此即「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標和修行標准。
建議:天地人,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三個物體。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三就是天地人。人死後與地合二為一。活著的人與天相互影響、相互斗爭,活的好的人與天合二為一,也就是天人合一。活的不好的人,與天鬥鬥不過,最後與地合二為一。到底如何與天相處,聖人雲:順勢而為。無為而治。
天人合一例子:坐船向下遊行駛。一個人打傘在雨中行走。冬天穿棉襖。
天人不合一例子:逆水行舟,冒雨走夜路,冬天穿背心。結合如果?可想而知。
天也代表環境或他人如:夫妻恩愛,團隊精神,山間小屋,人養狗、狗護主。都是天人合一的例子。
天道就是誠,人道就是追求誠。這就是原天以啟人,盡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與天道相吻合。《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中庸之道
鄭玄說:「言誠者天性也,誠之者,學而誠之者也。」孔穎達說:「此經明至誠之道,天之性也。則人當學其誠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為而誠,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殺信著四時,是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學此至誠,是人之道也。不學則不得,故雲人之道。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者,此復說上文誠者天之道也。唯聖人能然,謂不勉勵而自中當於善,不思慮而自得於善,閑暇而自中乎道,以聖人性合於天道自然,故雲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此復說上文誠之者,人之道也。謂由學而致此至誠,謂賢人也。言選擇善事而堅固執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誠也。」
按照鄭玄和孔穎達的解釋,中庸之道的天道與人道合一為兩種類型:一是聖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賢人的天人合一。聖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賢人的天人合一是通過學習而達到的天人合一。應該說,還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說:「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說,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聖人,學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賢人,困而知之、勉強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論是聖人、賢人,還是凡人,都能達到至誠、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學者不能至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㈢ 「中庸」和「平庸」有區別嗎

有區別的,中庸,不偏不倚謂之「中庸」;平庸,不高不低可謂「平庸」。據此,我認為中庸乃處世之道,不為無益之事而爭強。平庸乃謂能力一般,無甚出類拔萃之處,實不可取。

㈣ 中庸之道的原則和其現實意義

中庸和太極的平衡、馬哲的對立統一都差不多,平衡或者中庸確實是事物最理想的狀態,但是事物卻總在發展-平衡-再發展-再平衡的動態之中,中庸強調了平衡的重要性卻忽視了發展的動態(畢竟當時物質世界的發展變化遠不如今天)。馬哲則更全面的認識了平衡與不平衡(即發展/勢),同時指出了實踐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中庸有它的適用性,中庸更強調控制平衡,適合於維持狀態,或守成,同時屬於心道,適用於發展緩慢的過程;中庸也有不適用性,不適用於發展快速的物質性過程,不適用於趨勢發展過程,不適用於敵對狀態等等。

拓展資料

《中庸》的成書年雖無確考,但自宋以來卻是儒家學派,特別是新儒學即道學的最為重要的經典。要了解儒學、研究儒學、傳播儒學的精華,就不能不認真閱讀這部書。但是長期以來《中庸》的外文譯本不多,這部給使用外國文字研究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的學人和讀者帶來了不便,限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許多使用外文的學者和在域外讀讀書、做學問的朋友,都埋怨國內太不注意中國文化成果的外文翻譯工作,他們喜歡拿印度與中國比,他們說,印度民族的許多文化遺產多有外文譯本,特別是英文譯本,而中國經典遺產多有外文對本,特別是英文譯本。而中國經典遺產的外文本則寥若晨星,偶遇幾種,也多為外國人所譯,這不能不使人感到愧對古人,有負後人。

㈤ 中庸之道的真諦和,內涵

一、中庸的三大基本原則:

1、致中和

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回是平靜淡然的,叫做「中答」,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這就叫做「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達到中和的境界,世間萬物就各得其所了。

2、執兩用中

「叩其兩端」、「執兩用中」是中庸之道一個重要的原則,「兩端」就是過和不及兩個極端,「過猶不及」,是指的做一件事情,如果做過頭和沒有做到一樣不得其正,即做事須恰到好處。「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與「過猶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堅持「中」,戒其「過」,勉其「不及」。這是中庸之道所據以立論的最基本的法則

3、和而不同

《中庸》認為「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即多樣性事物之間可以和諧相處、互補共進、寬容包納。「和而不同」的原則最能體現中和之道的精神,它是正確處理各種關系的黃金規則,具有最普遍的意義。

㈥ 中庸之道和折中主義有什麼區別

折中是指在沒有完美結果的情況下,為了不得到的較壞的結果而作出的一個版讓步,有調整使權雙方都可接受的意思。中庸有不左不右,不激進不過於保守的中立姿態。有一些交集,但不可混用。

曾幾何時,儒家的「中庸」及「中庸之道」一度被一些人簡單而粗暴地批判為折中主義、調和主義,而且這一錯誤論調至今在學術界仍有市場,並非銷聲匿跡;但總的來說,它又正瀕臨著從未有過的致命性的挑戰和沖擊。諸如有人認為,把「中庸之道」說成是沒有原則、平衡調和的折中主義的流行說法實與「中庸」之本義風馬牛不相及。

㈦ 中庸之道和中庸思想的區別

相同方面主要有三點:(1)都視中庸之道為最高的德行與至善;(2) 都意識到了中庸之道是道德主體的道德評價與道德行為的統一體,分別認為中道是種相對中道與權變時中;(3) 都意識到了中庸之道所內涵的辯證法思想,尋求一種「德性之中」與「和而不同」。不同的方面有:(1) 亞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對來說,在內涵上包含有更多的求知成分,可說是種理性中道:孔子的中庸思想則相對具有較濃的人性意味,可說是種性情中庸;(2) 經驗德性論與先驗人性論的區別。亞里士多德認為中道德性並非是先天本有的,而是在後天的行為習慣中形成獲得的,所以,要想實現好的德性,實現中道,就得注重習慣的作用,在日常行為中積累達到。孔子則認為作為一種至德中庸實際上是「仁」在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與實現,是先天地內在於人自身的,是人生來就本有的,所以,只要通過個人自身的不斷修養就能逐漸體認自身本有的德性,從而實現中庸之道。(3) 德性自願與道德自覺的區別。亞里士多德認為,中道是種自願的德性,只有行為主體的自願行為才可能稱得上是種德性,強調意志自由在實現中道過程中的 然後我想補充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是建立在中產階級的基礎上,平衡了普通平民與政治寡頭之間的矛盾,是一種政體觀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