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城牆機關

城牆機關

發布時間: 2021-01-09 08:16:33

Ⅰ 古代城池的解構

城池結構
城牆
城牆是城市的主要防禦線,也界定出城市的范圍。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柵為主;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改為土石或磚等材料為牆。
雉堞:女牆上的磚砌凹凸小牆,中央有射孔。
女牆:外牆垣上及腰的矮牆。
外牆垣:城外側的牆垣。
馬道:城牆上的表面鋪磚。
中腹填土:內、外牆垣之間的填土。
內牆垣:城內側的牆垣。
城門
城池的城門數量由行政層級或規模決定。通常府城有8門,縣城開4門。通常分置於東、西、南、北四方。
城門樓:城門座上的城樓,可分為樓閣式和碉堡式。
城門座:城門樓的底座。城門洞:出入城門的孔道。瓮城:圈繞城門外的一道城牆,又稱為「月城」。
炮台城池通常在城牆的險要處或轉角處設置炮台,增加防衛性。
炮孔:女牆上留的大型射孔,方便炮筒伸出。炮位:放置大炮的地坪。
城內街道與設施城內的基本設施與建設有官衙、市街、廟宇、學校、農田等。城內道路以聯系各向城門的街道為主。
衙署:城市行政管理與軍事守備的官方機構。書院:城市的文教設施。
文廟:祭祀文昌帝君或孔子的廟宇。
武廟:祭祀關公或岳飛的廟宇。
城隍廟:祭祀城市的守護神 - 城隍爺的廟宇。
現況
城池多位於現代城市的中心區,與近代的都市計劃沖突很大,因此多被拆除。目前多僅存斷垣殘壁,或孤立的城門可供憑吊。

--
中國早期的城池,絕大多數是土築,到了明代以後,各地的城牆才開始大規模包磚。因此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里,城池都是一副黃禿禿的模樣。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版築的技術。所謂版築,就是築牆時用兩塊木板(版)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後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築(搗)緊,築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牆。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版築的技術更是大大提高,普遍採用懸版夯築法,即用木棍穿過兩側夾板,以繩索固定取直,中間填土夯實,《詩經》中的「其繩則直,縮版以載」,說的便是這種方法。用這種版築技術築成的城牆,比以往更結實,因此可以取消舊法中兩側的護城坡,從而增加城牆的攀爬難度。當時有的城牆還採用土坯(單塊土坯尺寸約為1米×0.4米×0.2米)壘砌,上下交錯疊壓,以此提高牆體的密度和強度。 自春秋以降,中國城池一直採用這種樸素的土築辦法,近兩千年過後,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牆,依然是由夯土築成。這種土築的城牆,樣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結實,特別是一下雨就會因雨水淋蝕而損壞。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東晉十六國時夏國赫連勃勃大單於(407~425年在位)修建的統萬城,便是土築史上的奇跡。統萬城採用「蒸土築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築而成,雖為土城,但具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力。傳說負責施工的叱干阿利大將軍要求非常嚴格,近乎殘酷,修建好的城牆,他命人以鐵錐檢驗,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工匠殺死,填屍於牆內。在這種瘋狂的高壓政策下,歷時六年修建而成的統萬城,建築質量奇好,「其堅可以礪刀斧」,完全可以和現代水泥相媲美。 當然,這只是特別的個例,大多數的土城牆,為保證牢固度和強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攏。譬如兩千多年前齊國的都城臨淄,城牆寬度就達20米,楚國都城郢的牆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厚度,其抗擊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為保險起見,在高大厚實的城牆外,與城牆平行的還有人工挖掘的寬深壕塹(也可以引注河水,成為護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環周的護溝壕,通常寬度達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過,土城也有土城的好處,那就是容易修補。譬如當安史之亂,李光弼鎮守太原時,叛將史思明的大軍將至,如果要對方圓40里的太原城進行加固肯定是來不及的,於是一邊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一邊命人將挖掘的壕土做成幾十萬個土磚坯,命令用土坯修築營壘,哪裡被破壞,就用土坯補上。 從軍事防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城池的構築,可謂布局精妙,機關重重。在高大的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有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稱作雉堞,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風孔,用來保護牆體。內側矮牆稱為女牆,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護欄作用,防止士兵往來行走時跌下。此外,城牆內部也都修有環城馬路和登城道。 城牆每座城門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樓,這是城牆頂上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日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而在高大的牆體外側,每隔一定距離,還會有凸出於牆體外側的一段,這就是馬面(又稱敵台、墩台、牆台)。馬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馬面的使用是為了與城牆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它的一般寬度為12~20米,凸出牆體外表面8~12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這符合宋·陳規《守城錄·守城機要》中的記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時代,這個距離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內。 為了增強馬面的防禦和戰爭能力,在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敵樓,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儲藏武器,使城牆的防禦性能發揮到最高點。戰時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築的特點,觀望敵人,觀察敵情,防止敵人迂迴城下攻城;又可以憑借敵樓從正面及左右兩樓間三個方面的交叉火力,狙擊敵人,隨時點線相連,編織嚴密的高空火力網,是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城牆四角的角台,各建樓櫓一座,名為角樓。角樓的朝向與大牆呈135度角,樓的高度、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戰時,角樓內的守御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 從軍事進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環節,自然是城門。因此城池的設計者自然會對其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其防禦能力。規模小一點的城池,一般是設置懸門或吊橋,而大一些的城池,則要設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專為保衛城門而設的小城。《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瓮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 即便敵軍攻破了瓮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瓮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瓮中捉鱉。《詩經·鄭風·出其東門》雲:「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闉闍」,指的便是瓮城。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城池的城防技術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由城牆、城樓、護城河、馬面、敵樓、角樓、瓮城等組成的立體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成熟定型,並一直持續到明清時代。

Ⅱ 長城的城牆 城門 城門樓 水關 瓮城 羅城 關城的圖片是什麼。

長城的構成
長城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 、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
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

長城重要組成部分
城牆
城門
城門樓
水關
瓮城
羅城
關城
烽火台
城河(壕塹)

城牆
城牆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米,牆頂寬約四五米。里的長城城牆,一般特別堅固,內外檐牆多用巨磚,條石等包砌,內填黃土,碎石,高度一般在十米上下 長城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 。它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 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

長城城牆的具體作用
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高一米余,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 。
使攻城的敵人難於攀登,而且可以給人望而生畏的感覺.城牆頂上一般都有四馬並騎的寬度,即有四,五米寬,以便作戰時部隊機動和運送糧秣,兵器等.這里還有上下城牆的馬道和梯道.在城牆的外檐上築有提供瞭望和射擊的垛口,在內檐牆上築有女牆(宇牆),起保護人馬不至於從牆頂跌落下來的作用.

城牆的設施
券門
垛口
擂石口
垛牆
宇牆
單邊牆
障牆
擋馬牆
城牆頂面
馬道
排水溝及吐水嘴

城門
門是平時進出關口的通道,戰時是反擊敵人的出口.早期多用木過梁,元朝以後一般均改用磚或石塊砌成拱券形的門洞.為了增加穩固性,城門附近的一段台基多採用條石砌築.
不少城門上均鐫刻
著門的名稱.門洞內
裝巨大雙扇木門,
木門鐵皮,
用巨釘嵌鑲,
門內側裝有門閂及鎖環,有的還裝有機關.
城門樓
城門上方一般均築有城門樓.它是戰斗的觀察所和指揮所,也是戰斗據點.城門樓多為一層,二層或三層的木結構及磚木結構的建築物,其屋頂多為廡殿式或懸山式,歇山式結構.這些結構普遍使用斗拱.並且對整個建築物內外用油漆彩繪進行建築裝飾.這樣就使整個城門樓不僅具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而且也增添了它尊嚴威武的氣魄,以適應戰斗的功能和審美的要求.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城門樓就是一座歇山式屋頂的二層建築物.在嘉峪關的」光華門「和「柔遠門」頂方形上的兩座三層城樓,被陽光塗上了一層橙紅色,歇山式屋頂
上綠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屋脊上裝飾
的獸形瓦,蟠龍,獅子等顯得更加光亮
活躍.
"柔遠門"的城樓下,紅油漆的明柱迴廊,雕梁畫棟,五彩繽紛,集中地表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給祖國的建築寶庫增添了光彩.
水關
城在於溪流,河谷相交處為達到水流通過和防禦目的而設計的種種通道式結構.比較著名的有九門口長城,八達嶺水關,黃崖關長城水門等.
瓮城
瓮城是在預想的敵人主攻方向的城門外,再構築一個"∏"形的城牆,形成二道城牆,故叫"瓮城".其作用是增大防禦縱深,加強城門的防禦能力.瓮城也有城門,但其主軸方向與主城門的主軸方向多形成直交,這是為了加強防禦,使敵人在攻破瓮城城門時,不至直沖主城門,同時也便於在城牆上向下射殺敵人.例如山海關城的東門原名"真東",因為它面向關外,有人以"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詩句來形容它的險要,所以它建有堅固的瓮城,瓮城的城門是向南開的,與東門的城門主軸成直交.嘉峪關的"柔遠門"與"會極門"的軸線很明顯也是直交的.

羅城
羅城是在預想的敵人主攻方向瓮城外,再構築的一道"∏"形城牆,不過這一道城牆比較長,它不僅起掩護瓮城的作用,而且能掩護內城城牆較長的地段.在嘉峪關瓮城的西邊,相距五,六米處,就築有一道羅城,長近兩百米,是城關的第一道防線,起增大防禦縱深的作用,有利於取得戰斗的准備時間.在羅城的城牆上,一般也建有城樓,用以觀察敵情,指揮作戰.在城牆兩端,一般都建有箭樓,以加強瞭望和巡邏.嘉峪關的這道羅城與內城,形成了一道重牆,它是面向敵人主攻方向的最前防線.
護城河(壕塹)
利用地形挖成深溝灌水代替城牆,一般在城關的四周均有護城河.它是在築城挖掘土方時形成的,後來再引入河水,形成了關城的又一道防線.在山海關城外有一道深約二丈,寬五丈的護城河,迫使敵人必須涉水過河才能到達城下,增加了攻城的難度,給守衛在城牆上的士兵創造了射殺敵人的有利機會.
關城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
關城位置均是選 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 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
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這些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系統。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 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

烽火台
烽火台也稱作烽燧,烽台,煙墩,狼煙台等.烽火台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軍事聯絡,傳遞軍情.它是一個獨立的高檯子,檯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檯子下有士兵住的房屋和倉庫,馬圈等.檯子的建築材料和結構與長城一樣,有土夯的,石砌的,磚石合砌的等等. 烽火台上有發煙用的種火,牛馬糞,發火草,火池,火繩,燈籠,白旗,可供懸掛燈籠,旗幟的旗桿,木梆,銃等等.白天懸掛旗子,敲梆,放炮或點燃放於火池種的乾柴枯草發煙(叫做燧),夜裡點上燈籠或點燃一種掛在架子上的籠子內的乾柴枯草,發出火光(叫做烽),作為通訊聯絡的信號.
作用:傳遞軍情、保護來往使節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
烽火台的位置
在長城兩側,緊靠長城;
在長城以外向遠處延伸的烽火台;
在長城以內向王朝首都聯系烽火台;
與相鄰的郡縣,鎮相聯系的烽火台。

長城的建築美——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熟,它以漢 族木結構建築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築,是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 一個獨特的藝術體系。
萬里長城,是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的一項空前雄偉浩大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人類建築史上舉世罕見的偉大奇跡。千百年來,萬里長城一直今華夏兒女自豪,今國際友人贊嘆。長城的雄姿、長城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奉獻給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Ⅲ 古劍奇譚秦始皇陵前端機關門的機關怎麼開

嘎嘎!剛摸索到!地圖左邊的路沿著它走,會通往一個大屋子,裡面有許多兵馬俑進去有段劇情動畫,屋子中央的高牆,左右兩邊有機關!你走到城牆面前看下!兩邊都有個小的機關!打開它就能通了!剛摸索出來 哎!

Ⅳ 戰國時期的築城和守城戰術中有關於城牆工事設施方面的大致情況是怎樣的

城牆頂部,一般寬7~10米,以便於守軍機動以及與登上城牆的敵人進行格鬥。頂部內外兩側,均築有厚約1米、高約0.6~1.4米的女牆(堞、俾倪),外側女牆較高,中部開有外寬內窄的射孔(爵穴),牆上築有垛口。城牆四角及城門頂部,築有土木結構的敵樓。每隔180米,修建一座突出於外側女牆約3米的木樓,它不但可用以消滅城下死角,而且當敵軍以蟻傅方式,用密集隊形攻城時,守軍可據此樓對爬城之敵實施交叉側射,使城牆由單純正面防禦變為有翼側掩護的三面防禦。這是後來城牆構築」馬面」的濫觴。每隔360米,修建一座突出於內側女牆約4.6米的木樓(立樓),以備同突入之敵戰斗時,消滅城牆內側下死角。每隔180米左右,還在外側女牆內築建土樓一座和木橫牆(隔棧)一道。敵人如登上城頂時,土樓用於據守,橫牆用以阻止敵人向兩翼擴張。橫牆一般高3米,由削尖頂端的木樁聯結而成,開有可啟閉的小門,供守軍平時通行。

城門共有兩重:門洞前部裝有兩扇木質大門,固定門扇的門框和門扇外側可旋轉的立柱,均以粗大堅實的大木製成,並以銅、鐵箍聯結、固定。門閂有上下兩根,也以堅實粗木製成,用寬厚的鐵環固定門閂。門洞中部,另建一道轆轤操縱升降的懸門(板閘門),在敵軍攻破大門時放下。懸門及大門門扇上,開有若干弓弩射孔,用以射擊攻門的敵軍。射孔內側,裝有護板,以繩索操縱啟閉。為防止敵軍以火箭(煙矢)或其他引火器物焚燒城門,在懸門及門扇外側塗有一層厚泥;為使泥土能牢固地附著門板上不致下落,門上鑿孔安裝突出2~3厘米的圓頭小木樁,間、距各為16厘米,交錯排列。城上門樓中,放置若干貯水容器及滅火用具,如陶瓮及帶兩米長柄的麻袋和革盆等,同時在城門及懸門外側門洞頂部,鑿有一條適當寬度的塹溝,以便當城門燃燒時,用帶柄的濕麻袋及革盆盛水,由塹溝向下撲滅門火。

在城外距門約10米處,挖一深壕(陷阱),上設」轉關橋」。橋僅中間一梁,梁兩端有橫木,橫木由凸出壕沿的木榫支撐,木榫可由繩索操縱使其伸縮。當木榫凸出時,橋面平穩,可以正常通行人馬。當敵人行至橋上時,拉動機關,木榫縮回,橋面以梁為軸翻轉,橋上行人跌入壕中。

城內沿城牆構築環城路一道,與城內各主要道路連接,城門兩側及四城角處,構築登城梯道或斜坡道,以便於兵力、兵器及作戰物資、器材機動。通常在城牆底部,每隔約200米,修建一條由城內通向城外的通道——突門,以作為突擊隊出城反擊的道路。在通道內築建窯灶,安裝風箱和貯存柴草及准備塞門的」「(連軸車輪,中間填束木條成圓柱體,外塗泥土),以備敵軍沖入突門時鼓煙熏敵及堵塞通道。

必要時,在城內距環城路適當距離處,再修築一道土牆(傅堞),由環城路與土牆之間挖壕取土,壕深一般為3.5米,寬約3米,壕內填塞樹枝柴草。一旦敵軍突入城內,守軍預備隊可據土牆防守,並可引燃壕內柴草,在城牆守軍與土牆守軍夾擊下,將突入敵軍殲滅於此狹窄地帶內。當柴草燃燒畢,即成為內土牆之外壕。

Ⅳ 西安城牆景區管理委員會是什麼性質的單位

西安城牆景區管理委員會是一個機關單位,隸屬於西安市政府。是事業單位。

Ⅵ 清朝北京城共有9門嗎正陽門、午門、德勝門……是所謂京師9門嗎有什麼特殊來歷和功能

因為這些門原本都是修好的城門啊,現在城門拆了,地名卻保留下來了。不過有些留著呢,像德勝門就還有個門樓子。德勝門是以前往北出城打仗之後慶功的地方,還有幾個們是運蔬菜、運煤等等,各有作用。
看看這個:

北京的城區格局基本形成於明代,城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紫禁城有四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皇城有七門:

北安門:皇城北面城牆的正中,清代改稱地安門。

大明門:皇城的第一道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1912年中華民國改為中華門;

承天門:皇城的正門,清代改為天安門;

東安門:位於皇城東牆的中部偏南,與紫禁城的東華門相對;

西安門:位於皇城西牆偏北;

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是皇城大明門的左右門,取長治久安之意,長安街由此得名。

外城有七門:東便門、西便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

內城有九門:

正陽門:元代稱麗正門,俗稱前門,因只有皇帝龍車出入此門,又稱國門;

崇文門:元代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是當時京城收稅的總機關;

宣武門:元代稱順治門,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囚車從此出入,又稱死門;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城內所需糧食都從此門運進;

阜成門:元代稱平則門,京西的煤炭車,大多出入此門;

東直門:元代稱崇仁門,九門中最貧之門,為木材進京之門;

西直門:元代稱和義門,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所有御水車都走此門;

德勝門:元代稱健德門,為出兵征戰必走之門,又稱為軍門;

安定門:元代稱安貞門,此門為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

九門中有八門啟閉有時,那時有句俗語「城門響點不等人,出城進城要緊跟」。如果你走慢了,城門准時關閉,無論進城還是出城都毫無辦法,除非官方有事命令開城門。惟獨崇文門通宵達旦地開著,因為此門為收稅關口,通宵有差役守衛。(摘自《走遍北京》)

Ⅶ 絲路英雄中,別人攻打你的城堡時,是不是靠城牆上的機關來抵擋敵人的攻擊和進攻

是靠城防抄+軍隊來防禦的,這兩個是一起的,就是防禦數值加起來就是總的防禦值。
城防的防禦值是5個格子都算的,就是一個陷阱假如是10的話,每個格子都會有10的防禦,而軍隊是算單個的,放在哪個格子就算哪個的防禦。

Ⅷ 中國古代的機關術究竟有多厲害呢

關於機關術,就不得不提到墨家,而墨家的祖師爺墨子更是古代特斯拉、愛迪生般的存在。我們墨子擅長工巧和製作,堪稱博學多才。據說他能在頃刻之間將三寸之木削為可載300公斤重的軸承。

我們都知道三國里的諸葛亮這位大能,三國殺里的“諸葛連弩”是一個能連發的神器,可將敵人直接送走。

許多人只知道“諸葛連弩”卻不知它是諸葛亮將墨家的連弩車升級改造而來。連弩車是一種置於城牆上可同時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無數的大型機械城防裝置,威力驚人。

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傳說木牛流馬這種工具“載多而行少”,“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載數十人所食一月之糧,人不大勞,牛不飲食。”這就是跑得快,拉的多,還省油。

Ⅸ 中國的古代真的有機關很厲害嗎

百日袖箭千日鏢復:袖箭和制鏢都是暗器,鏢,剛制,長三寸六分,重六兩。重一斤著稱斤鏢,俗稱「金鏢」。拋擲擊人,有揚手鏢、陰手鏢等法。袖箭是含機械裝置的暗器,圓筒中裝箭,筒內設彈簧,一按機關,箭即射出。兩種暗器雖大致相同,但袖箭用來省力,射程遠近全憑彈簧彈力大小,而鏢的擲程遠近全憑手腕力量的強弱。二者又都要求擲射准確,因此,使鏢顯而易見要難於袖箭了。 根據《墨子》中關於機關術的記載,當時墨家發明出來的機關器械有:
1. 連弩車 見於《墨子·備高臨》。連弩車是一種置於城牆上可同時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無數的大型機械裝置,需十個人駕駛,最為巧妙的是長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繩子系住,射出後能用轆轤迅速捲起收回。
2. 轉射機 見於《墨子·備城門》。轉射機也是一種置於城牆上的大型發射機,機長六尺,由兩人操縱,與連弩車不同的是轉射機更為靈活,能夠在一人射箭的同時由另一人將機座旋轉。
3. 藉車 見於《墨子·備城門》。藉車外部包鐵,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夠投射炭火的機器,由多人操縱用來防備敵方的攻城隊。

Ⅹ 中國古代的機關術究竟有多厲害

想必一提到機關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諸葛亮的木牛流馬 和能10連發的諸葛連弩 。

如果說武侯機關術是大眾了解機關術的入門級作品,那麼更加神奇的墨家機關術就是正式登入機關術的殿堂。

墨家機關術作為中國古代科技水平的代表,無論是在工作生活還是軍事作戰各方面都有它的出現。通過聯系事物間的關系,運用機械來控制事物以達到想要的效果,這正是古人對自然的深入研究與思考得出的結果。

機關術帶給大家的另一個印象是用來守墓也為數不少。

如連環陷阱板。很多都是令人防不勝防。

雲梯屬於古代戰爭的標配戰爭器械,雲梯上配備著盾,抓,鉤,絞繩,還有滑輪組升降裝置。若是攻城用雲梯加上床弩,那攻起城來就事半功倍了。

看了這些古人智慧的結晶,令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精妙設計與其中玄妙原理,中國古代的科技是足以讓我們這些後人為之驕傲的人類瑰寶。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