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肯尼迪聽證會

肯尼迪聽證會

發布時間: 2021-01-08 13:53:23

㈠ 愛德華·肯尼迪的成就及榮譽

肯尼迪雖然沒能當選美國總統,但對美國的對內對外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被普遍認為是三四十年來業績最為卓著的國會議員之一。他在1964年通過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和1990年通過的《美國殘疾人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立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肯尼迪畢生致力於醫療制度、教育、民權、移民制度改革和保護自然資源的事業。他在擔任參議員期間主持起草的法案超過2500項,其中數百項已成為法律。肯尼迪在臨終前一直積極工作並參與政治事務,大力推動醫療制度改革並爭取讓馬薩諸塞州議會修訂一項該州的法律,允許補選空缺的參議員席位,因為他不想讓這個席位在他一旦去世後長期空缺。 盡管肯尼迪將很多時間和精力用於尋求國內改革,但在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他也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呼籲實現人權、社會正義和民主的主要人物,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定作出了實質性的貢獻。
1970年以後,他為北愛爾蘭的民權事業發出有力的聲音,與英國和愛爾蘭領導人一道為實現北愛爾蘭的持久和平而努力。1998年,肯尼迪參議員在由前參議員喬治·米切爾(George Mitchell)主持的和平談判中會見了沖突雙方的領導人。談判促成受難日協議(Good Friday Accords)的簽署,為雙方分享政治權力奠定了基礎。
肯尼迪在美蘇關系領域也十分活躍,特別是堅持不懈地主張自由移民。他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對俄羅斯的多次訪問中,幫助包括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姆斯基斯拉夫∙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在內的很多著名藝術家和異議人士獲得出境簽證,還促成自1977年起因從事猶太人維權活動而被監禁的安納托利∙夏蘭斯基(Anatoly Sharansky)於1986年獲得釋放,並幫助另外25名 「移民被拒者」獲釋。
1980年代,肯尼迪為結束南非的種族隔離作出努力,他會見了德斯蒙德·圖圖大主教、當時身陷囹圄的納爾遜·曼德拉之妻溫妮·曼德拉和南非內閣成員。肯尼迪提出的對南非實施制裁的議案促使羅納德·里根總統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實施制裁。參議員肯尼迪繼而通過一系列法案、聽證和辯論繼續施加政治壓力,確保公眾繼續關注南非人民的困境,直至種族隔離終止。
在拉丁美洲,自1970年代初以來,肯尼迪參議員孜孜不倦地提倡民主與人權。當年他堅決反對智利和阿根廷的軍事獨裁。針對理查德·尼克松總統孤立智利民選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的政策,肯尼迪要求接受智利人民1970年選舉馬克思主義社會黨人阿連德為總統的決定。在智利軍方推翻阿連德後,肯尼迪捍衛智利人民的利益,竭力主張以恢復民主和保護人權為提供美國援助的條件。在帕特里西奧∙艾爾文(Patricio Aylwin)1990年當選智利總統後,肯尼迪提出議案授權向智利提供5000萬美元的援助,敦促恢復其貿易和投資優惠,呼籲提供技術援助以幫助智利應對其環境問題。
肯尼迪在其整個作為參議員的政治生涯中自始至終都積極從事國際事務方面的活動。2007年,他舉行了國會對伊拉克難民問題的首次聽證會,並導致美國努力解決他所稱的嚴重人道危機的問題。他發起了向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筆譯和口譯工作者增發特別移民簽證的法案,並授權加大安置伊拉克難民的努力。

㈡ 公務員正確對待群眾意見有什麼意義

首先,要努力創造一個容易讓人接近、容易讓人敢於暢所欲言的局面和寬松環境,形成一種下邊的同志敢於同領導爭論問題的氛圍。而我們現在有些領導,很少徵求群眾意見,就連群眾通過書信反映的情況、提出的意見也不看一眼。我想,暫且不談這些意見對不對,起碼我們這些領導對待群眾意見的態度是不對的。它與我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格格不入的。

其次,要做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只有這樣,才能使那些勇於向領導提意見的人心無餘悸,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當然,群眾意見也並非都是正確的,片面性、甚至錯誤也是難免的。這就要求我們當領導的高瞻遠矚,寬宏大度,並對那些片面性、錯誤的意見給以及時地糾正和正確引導,切不可一聽逆耳之言,就火冒三丈,「聞過則怒」,堵塞了群眾言路,影響了群眾路線的實行。

再次,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我們的一切都是為著人民的利益而存在的。只要對人民有利,不管是什麼人提的意見,我們都應愉快地接受。我們的先輩們,為了人民的利益,把鮮血和生命都奉獻出去了,難道我們為了人民的利益,連自己這點面子都不肯丟棄嗎?

然而,我們今天有些領導者對群眾提的意見,認為是找岔子;還有的害怕人多嘴雜,說多了「不好收拾」,喪失領導威信,丟了自己的面子。這些領導聽不進群眾意見,要面子都不要真理,根本不懂得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是由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性質所決定的。因而,在如何對待群眾意見、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問題上,必然是束手無策,無所作為。

八、做好群眾聽證會工作要注意哪幾點?

(一)有為了人民的思想

從我國聽證會制度誕生的歷史來看。聽證會就是為了黨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加強與公眾的交流溝通,聽取公眾的意見,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聽證會是我們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

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個稅修正案的立法聽證會,就直接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個稅起征點,聽取了社會各界的意見。這是為人民在第二次收入分配中更好地實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保護人民的利益。

同年重慶市召開的網上立法聽證會,網民劍指的「野蠻暴力執法」等一百多條建議和意見最終被採納,為進一步規范政府在今後工作中的執法行為,保障人民合法權利提供了法律依據。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聽證單位漠視人民群眾的利益,聽證會成了一個無用的擺設,聽證會上沒有為人民群眾說話的代表,沒有體現老百姓利益訴求的聲音。這些都是與聽證會的宗旨格格不入的。政府的聽證單位負責人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認真態度對待聽證工作。

(二)做好聽證會工作要依靠人民

只有把人民的力量調動起來,把人民的聲音、人民的智慧匯集起來,聽證會才能召開的有聲有色,聽證會的生命力才會展現出來。要依靠人民首先要保障人民的事前知情權,不要讓聽證會成為一次「秘密會議」。

在聽證會召開之前把聽證會的議題、時間、地點、聽證代表名單,聽證材料等及時公布出來,讓廣大人民群眾「看個明白」。如果老百姓連最基本的知情權都沒有,老百姓對聽證會的熱情和積極性從哪裡來呢?以人為本的聽證會又從何說起?

我國很多城市的價格聽證會子所以面臨公眾質疑,大有聲譽掃地之虞與損害了公眾的知情權是分不開的。要依靠人民做好聽證工作,選好代表非常關鍵。

美國著名的肯尼迪聽證會的成功就是得益於高素質代表的參加。一個政治覺悟高、專業知識強的聽證代表一方面能忠誠地為人民服務,講出代表人民利益的話,另一方面又能從全局的高度,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的聽證代表正是人民所要推選的代表。我們要通過民主推薦、委任等多種方式選好人民的聽證代表。

(三)加強聽證會宣傳力度

近年來一些聽證會的聽證代表「來路不明」,備受質疑。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職業聽證人。據《新安晚報》2007年4月28日報道,安徽省合肥市物價局4月18日在合肥物價網上公布的污水處理費調價聽證會消費者代表名單上,消費者代表共有八人。其中,曾以消費者代表身份參加過其他聽證會的就有四人。

一些聽證會的聽證代表,在遴選程序、標准、數量和比例上都不明確,有的代表在開會之前僅做了小范圍或比較膚淺的調查,有的甚至沒有進行調查,代表性不強。

另外,部分聽證會主辦方在會前就和代表達成了默契,一些與政府部門持不同意見的群眾或團體沒有充分發言權,甚至無緣與會。應該說這類現象比較常見,為此就必須加強聽證會宣傳力度。

(四)最大程度公開相關信息

申請調價的企業,不應把選擇漲價當作首選,即便非要調價,也須最大程度公開相關信息。一些壟斷企業申請調高公共用品價格時,理直氣壯,以成本壓力增大為由,但漲價不能是唯一的選項,申請漲價起碼做到三方面,一是完全而准確地公開成本、公開家底,以接受公眾檢驗和質疑;二是降低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壟斷行業的高薪酬、高福利向來為人腹誹,經營壓力增大應先拿自己開刀;三是提供平衡的服務,如果提供的服務質量差,更沒有理由漲價。

當下,不少公共產品為壟斷企業所掌控,其動輒以虧損為名而行漲價之實,已久為公眾所詬病。壟斷企業依靠其壟斷特性,往往是挾持性漲價。因此,為避免貽人口實,申請漲價的企業必須率先提供翔實的信息,如此方有可能減少公眾的不滿。

(五)價格主管部門要保持不偏不倚

媒體報道,鄭州熱力價格聽證會出現令人匪夷所思的「內幕」:2008年9月21日,鄭州物價局還沒有接到供熱企業調價申請、「初審意見」還沒有作出是否聽證決定之前,就通過新聞媒體發布了此次熱力價格調整聽證會的公告,並於9月26日作出了價格成本監審報告,程序嚴重顛倒。

實際上,在一些地方舉行聽證會時,價格主管部門坐偏了位置。其實,作為價格主管部門,物價局完全有權力對調價幅度過大、調價頻率過快、調價依據不充分的調價方案,建議糾正或暫停價格調整。但一些物價部門偏偏默認或者推動一些企業提出的漲價要求。

當然,需要明晰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漲價方案都不合理,也並不是說聽證會不能聽漲,問題是,要漲也要漲得合理,漲得明白,不能使聽證會徒有其表。

同時,如果企業確屬經營困難,如果不漲價會造成兩敗俱傷,企業生存不下去,公眾享受公共用品的質量難以保證,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積極介入,加大財政投入。

還需一提的是,政府要加大補貼,比如就在各地紛紛進行熱力價格聽證,要求漲價之際,北京卻聲明居民供熱不漲價,原因就在於北京政府將拿出二十二億元對該市居民供暖實施補貼。

此外,我們還有創新發展聽證會制度,召開電視直播聽證會,網上聽證會,從專業學者中選主持人等,讓人民在聽證會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總之,只要我們在思想上對聽證會工作重視起來,行動上堅定起來,心中時刻裝著人民,緊緊地依靠人民,聽證會就一定能體現其宗旨,發揮其作用。

㈢ 約翰·肯尼迪的早期經歷

約翰·肯尼迪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布魯克萊恩,父親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 P. Kennedy,Sr.)和母親羅斯·菲茨傑拉德·肯尼迪(Rose Fitzgerald Kennedy)於1914年10月結婚,共育有子女9人,4子5女,肯尼迪是次子。
約翰·肯尼迪的一生都在與各種疾病做著斗爭。在三歲生日前三天,他患上了惡性猩紅熱。1930年秋天開始,他患上了一種無法確診的疾病,後來確診為愛迪生氏症(Addison's Disease)。這種疾病使得他的內分泌發生紊亂,免疫力降低。由於擔心自己的健康問題影響到政治前途,所以一直以來,肯尼迪都在嚴格保密著自己的醫療史,他一直以類固醇類葯物來抵禦愛迪生氏症帶來的身體虛弱的影響,並依賴大量的鎮靜劑、止痛葯、睾丸素、抗生素和安眠葯等來對付其他並發症。但另一方面,他的健康問題卻一直是公眾和媒體關注的話題之一。
約翰·肯尼迪在他五歲的時候進入愛德華奉獻學校(Edward Devotion School)學習,1922~1924年期間,他在那裡學習幼兒園到三年級的課程。1924年,7歲的肯尼迪和他九歲的哥哥小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 Patrick Kennedy,Jr.)被送入德克斯特學校學習。
後來肯尼迪又被送到位於康涅狄格州瓦林福德(Wallingford)的坎特伯雷寄宿學校繼續學習、生活。1935年秋季,他請求插班學習普林斯頓大學的課程,但是遭到了該學校的拒絕。後來,他的父親經過努力,安排他於11月初入學。由於疾病纏身,他只堅持到12月就中斷了學習。1936年7月,肯尼迪申請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並被順利錄取。
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他曾兩度到歐洲訪問。1937年夏季,他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在法國和英國旅行。探詢羅斯福政府新政下的美國的發展和歐洲的發展的情況、納粹德國與法西斯義大利是否使人們擔憂會再次爆發歐洲戰爭等問題。1939年春季,他再次訪問了倫敦和羅馬等地,並從天主教最高領袖教皇庇護十二世那裡領受了聖體。在這兩次訪問的間隙,他還於1938年7月大學二年級畢業後到達倫敦,利用暑假時間在美國大使館工作,並於假期結束後返回美國,參加哈佛大學三年級課程的學習。
約翰·肯尼迪的歐洲之行和課程學習的主要成果,是一篇論述英國綏靖政策根源的大學四年級優等生論文。他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寫成了長達148頁的論文:《慕尼黑的綏靖政策——英國民主從裁軍政策緩慢轉化為重整軍備政策的必然後果》,《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阿瑟·克羅克幫助他進行了風格方面的修改,並根據溫斯頓·丘吉爾的作品《英國沉睡的時候》推薦了一個標題:《英國為什麼沉睡》(Why England Slept)。肯尼迪寫成這篇論文之後,他的父親鼓勵他出版成書,這本書在美國和英國都得到了好評,銷量巨大。1940年6月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並獲得了國際關系榮譽學位。
1940年9月-12月,肯尼迪到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學習。 1940年秋季,約翰·肯尼迪成為第一批被選定加入美國陸軍的青年。由於他被斯坦福大學錄取學習1940~ 1941年的課程,因此他要到學年結束的時候才會被徵召。但在1941年春季,他在體檢時未能被陸軍、然後是海軍的軍官預備役學校錄取。
後來通過艾倫·柯克上校(Alan G. Kirk)——柯克曾經是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在美國駐英國大使館里的海軍武官,當時負責華盛頓特區的海軍情報局(the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ONI)——的幫助,肯尼迪於1941年10月以海軍少尉的身份到海軍情報局外國情報處工作,成為一名情報資料傳遞人員。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他結識了英戈·阿瓦德(Inga Arvad)並開始了一段充滿浪漫的關系。
1942年7月海軍批准了肯尼迪的出海請求,安排他到芝加哥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一個分部的海軍學校學習。肯尼迪的願望是要指揮一艘魚雷艇(即PT艇,patrol-torpedo)。這一願望在1943年1月得以實現。他離開訓練工作,受命帶著4艘船前往佛羅里達州的傑克遜維爾,並在那裡得到了新的任務,被安排到巴拿馬運河執行巡邏任務,由於他不願意「在戰爭結束前陷在巴拿馬」,便請求調到南太平洋。
1943年3月,他踏上了前往美國和日本正值激烈交戰的索羅門群島的征程。成為PT-109艇(Motor Torpedo Boat PT-109)的艇長。6月,肯尼迪的船被派往新喬治亞東南的拉塞爾群島,7月被派往位於戰區中部的新喬治亞西部的隆巴里島。8月1日,他的船前往布萊克特海峽參與攔截一個躲過美國驅逐艦攔截的日本船隊。
1943年8月2日,約翰·肯尼迪的船參加了攔截一個日本船隊的夜間攻擊任務。在戰斗中,他的PT-109艇被一艘日本驅逐艦撞成兩截後沉沒,船上兩人喪生,11人落水,包括肯尼迪在內的6人抓住了漂在水面上的船殼,並將另外五名倖存者領回到漂浮的魚雷艇殘骸處。船上的工程師嚴重燒傷,因此肯尼迪不得不拽著他以抵禦強勁的水流。當日14:00,在漂浮了9個小時之後,魚雷艇殘骸開始下沉,肯尼迪用牙咬著受傷艇員的救生衣帶子,在經過5個小時之後終於游到了一塊60多米寬的小島上。由於該島位於弗格森水道南部,是魚雷艇的常用通道,因此,肯尼迪決定立即出發,以便打信號攔截船隻等待救援。當時他已經36個小時沒有休息。由於沒有與任何船隻相遇,他只能游回小島。
1943年8月4日,肯尼迪與其他艇員一起游到附近的歐拉薩納島。1943年8月5日,他與另外一名軍官游到克羅斯島。1943年8月6日,艇員們被兩名當地島民發現,肯尼迪在椰殼上刻了一段話:「當地人知道位置,可以引路,11人活著,需要小船。肯尼迪。」托島民帶到魚雷艇基地所在地倫多瓦島。1943年8月7日,島民帶回一封紐西蘭步兵中尉的回信,信中說:「我強烈建議你們跟這些當地人到我們這里來,同時,我將用電台聯系你們在倫多瓦島的上級,然後落實如何去接你們剩下的艇員。」 1943年8月8日,肯尼迪到達紐西蘭人的駐地。在經歷了7天艱苦逃生後,所有艇員在不到24小時里都被送到了倫多瓦島接受治療。
肯尼迪在這一事件中表現出的勇氣和決心使他成為了各大報紙的頭條新聞人物,並先後獲頒二戰紫心勛章、亞洲-太平洋戰役獎章、二戰勝利紀念章、海軍勛章以及海軍陸戰隊勛章等諸多獎章。後由於身體上面的原因,他於1944年初回到美國就醫,其間在邁阿密魚雷艇基地當教官。1945年3月1日,他的名字上了美國海軍退役人員名單,僅僅幾個月之後,日本就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2002年5月一個由國家地理學會組織的探險隊在索羅門群島附近海域找到了據說是PT-109艇的殘骸。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約翰·肯尼迪進入美國政壇(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哥哥小約瑟夫·肯尼迪在英國戰場上執行任務時不幸犧牲,而他哥哥是全家寄予厚望,將來要培養成美國總統的人選。這樣一來,家人都將維護家族名聲的重任寄託在了肯尼迪的身上)。1946年,他參加了眾議院選舉。在那一年的選舉當中,民主黨的形勢不容樂觀,自1930年以來首次失去了國會參眾兩院的控制權。但肯尼迪的表現卻依然不錯,由於馬薩諸塞州的國會眾議員詹姆士·柯利(James Michael Curley)將出任波士頓市長,在國會中留出了一個空缺,經過努力,肯尼迪在競選中獲得了勝利。
1947~1952年,眾議員
1947年1月,約翰·肯尼迪到華盛頓特區上任。當時恰逢民主黨經濟狀況發生重大變化、全國上下開始擔心共產主義威脅的時候,而且哈里·杜魯門總統當時也受到了猛烈的抨擊。
在眾議院里,他反對塔夫托·哈特利勞工法(即哈特利提案),發起國家退伍軍人住房會議。1948年11月他再次當選眾議員。此間,他提出過低房租公共住房和援助公私立學校的議案,建議削減對非洲和近東地區的浪費性援助。
1952~1960年,參議員
1952年他以肯尼迪將為馬薩諸塞做的更多(Kennedy Will Do More For Masschusetts)為口號參加了參議院席位的競選,並戰勝了勢頭強勁的對手亨利·洛奇(Henry Lodge)贏得了一個馬薩諸塞州參議員席位,在總計2 353 231票中領先洛奇70737票,兩人的得票率為51.5%和48.5%。
在成功當選參議員後,約翰·肯尼迪的首要考慮是要建立一個辦公室,以滿足他為之服務的馬薩諸塞州的需要。而肯尼迪將進入參議院視為他獲得更高權力的一個跳板是個不爭的事實。1955年9月,在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心臟病發作,傳言他不可能競選連任的情況下,肯尼迪計劃獲得1956年副總統候選人的提名,並成為他擔任8年副總統的前奏,然後是1954年競選入主白宮,而到那時,他剛剛37歲。
但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田納西州的參議員埃斯蒂斯·基福弗(Estes Kefauver)獲得了副總統候選人的黨內提名。競爭提名失敗後,肯尼迪於1956年~1957年間制訂了一項戰略,以照顧到民主黨在民權問題上的各個派別,在1956年,圍繞陪審團庭審修正案(Jury Trial Amendment)的爭論引起了相當的關注,而肯尼迪投票表示支持陪審團庭審。
1953年9月12日,約翰·肯尼迪與傑奎琳·李·布維爾(Jacqueline Lee Bouvier)在羅德島州結婚,他們的結合被描寫為「年度名人婚姻」。從1953年7月開始,他的背部疾病開始嚴重,在1954年4月進行的一次X光檢查中顯示,他的第五節腰椎已經斷裂。10月21日,他做了一個長達3個多小時的手術,將一個金屬盤插進了腰椎里以固定脊椎骨,但由於插入的金屬盤被感染,1954年2月的又一次手術將它取出。
肯尼迪一直休養到當年5月才返回參議院。在這段時間及其後的近兩年時間里,肯尼迪數次面臨生命危險,曾先後四次接受了天主教的終傅聖事。1956年他發表了一篇有關自己脊背外科手術的文章《我的病中體會》(What My Illness Taught Me),最後定名為《當仁不讓》(Profiles in Courage),書中講述了美國歷史上8位著名參議員的職業生涯,該書出版後成為全美暢銷書,並在1957年獲頒普利策傳記文學獎。
肯尼迪家族對麥卡錫主義的支持
自從1950年之後,約瑟夫·雷芒德·麥卡錫與肯尼迪家族的交往日漸頻繁,麥卡錫在成為參議院的焦點人物之前就與肯尼迪的父親老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老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曾花費數千美元的資金支持麥卡錫,並在後來成為了他主要的支持者之一。
20世紀40年代之後,老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常常在自己位於海厄尼斯港(Hyannis Port)的別墅里與麥卡錫共渡周末。而且麥卡錫曾經追求過肯尼迪的四妹帕特·肯尼迪(Patricia Kennedy Lawford)。在1952年的參議院競選當中,老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與麥卡錫達成了一筆交易:麥卡錫在馬薩諸塞州的投票中支持民主黨候選人,而約翰·肯尼迪則不會在國會關於譴責麥卡錫主義的表決時投票支持該決議。
1953年,肯尼迪的父親又要求麥卡錫聘請約翰·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Robert Francis Kennedy)為自己的高級職員。1954年9月,在經過了9天的聽證之後,國會的一個特別委員會建議「譴責」麥卡錫破壞參議院規則。當年12月2日,參議院以67:22的表決結果通過了這一譴責。而在民主黨中,惟一一個沒有投票反對麥卡錫的(更確切地說,沒有就此問題投票的)是約翰·肯尼迪。
1960年,他在一次為自己的辯解中說:「我從來沒有說過我是個十全十美的人。我見過大多數人犯過的錯誤。麥卡錫的事情?我當時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處境。我的弟弟在為麥卡錫工作。」但肯尼迪後來十分後悔自己的決定,因為他沒有同民主黨夥伴和參議院的大多數人一起譴責麥卡錫的這一不光彩行為成了此後一個長期的政治遺留問題。事實上,在1954年7月,在陸軍聽證會結束的時候,即參議院第一次考慮公開譴責麥卡錫的時候,肯尼迪准備投票反對他。 約翰·肯尼迪相信,由於他的年輕、天主教的信仰、來自民主黨內領導人的有限支持以及自己身體方面的疑問,都表明他無法在1960年有把握地競選總統。事實上,肯尼迪覺得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政治能力的表現。雖然在美國歷史上曾有一小批候選人在不到50歲的時候會入主白宮,但還沒有誰在43歲就登上總統寶座。在威廉·麥金萊總統遇刺後,西奧多·羅斯福繼任了總統職務,但他在1904年競選連任的時候已經46歲了。更重要的是,歷史上只有一位天主教徒競選過總統——1928年的阿爾·史密斯(Al Smith),並且他慘敗在赫伯特·胡佛的手下。
盡管如此,肯尼迪仍宣布他有意在1960年大選中競選美國總統。
肯尼迪在馬薩諸塞州成功連任參議員以及自1956年民主黨代表大會以來在全國范圍內越來越大的知名度,使他成了許多人心目中1960年總統競選的有吸引力的候選人。他的活力被看作是應對蘇聯挑戰、經濟蕭條、種族隔離和「雜亂無章的美國生活」的優勢。1957年,全美各地邀請他進行演講的邀請函多達2500多份,而他同意在47個州做144場演說,平均兩天一場。1958年初,他每星期收到的此類邀請函平均達100份。民主黨在48個州的領導人大都表示肯尼迪是個很有可能參加競選的人物。1956年民主黨代表大會的1220名代表中有409人支持肯尼迪參加1960年總統競選。在對肯尼迪有所認識的所有潛在選民里,有64%的人相信他具有當總統的背景和經驗。
盡管肯尼迪取得了廣泛的支持,但畢竟他太年輕,國會中的民主黨人在總統候選人提名問題上將他排在第四位,列在林登·約翰遜、阿德萊·史蒂文森和密蘇里州參議員斯圖爾特·塞明頓之後。傾向於讓他競選副總統。肯尼迪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他曾說過:「我沒有興趣競爭副總統,我的興趣是競選總統。如果我要當選總統,我就會在1960年成功。如果我這次不成功,那麼我可能要等上8年時間,那時會出現一些新的面孔,而我就會靠邊站。」
為了抵抗阻礙他的勢力,肯尼迪在一開始便公開否認自己是個候選人。在民主黨進行的初選中,他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明尼蘇達州的參議員休伯特·漢弗萊和德克薩斯州參議員林登·約翰遜。到1959年秋季,盡管肯尼迪還沒有宣布參加競選,但他已經啟動了緊張而疲憊的日程安排,奔波於全國各地,在形形色色的場合向規模不等的人群發表演講。提高肯尼迪的支持率是贏得勝利的關鍵,為此,他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放棄了在參議院的工作,擔任了競選運動的經理。並立刻於1959年10月底在海厄尼斯港別墅里召開了17位主要人員參加的會議。
1960年1月2日,星期六,肯尼迪在參議院秘密會議廳里向300名支持者正式宣布競選總統。4月5日,在威斯康星州的初選中,肯尼迪獲得了56.5%、總計476 024張選票,為該州57年來候選人在初選中獲得的最多票數。而且肯尼迪在10個地區中贏得了6個地區的多數票,從而贏得了該州60%的大會代表。
1960年5月10日,肯尼迪在西弗吉尼亞州取得了60.8%:39.2%的壓倒性勝利,戰勝了休伯特·漢弗萊,此後10天內,肯尼迪又在馬里蘭州以70%:17%擊敗了韋恩·莫爾斯,在俄勒岡州同樣以51%:32%取勝。到此時,肯尼迪已經是第7次大獲全勝,打通了總統候選人提名的道路。但形式並不就此一片樂觀。林登·約翰遜於1960年6月5日宣布參加總統競選,並就麥卡錫問題等話題公開抨擊肯尼迪。1960年7月13日,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肯尼迪獲得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盡管林登·約翰遜在這之前對他進行過中傷,但肯尼迪仍然邀請他加入競選隊伍,成為副總統候選人。
肯尼迪的天主教徒身份一直被認為是能否公正履行總統職務的一大疑問。就這一問題,肯尼迪於1960年9月12日,在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美國的太空城)對一群新教牧師進行的一次公開演說中作出了明確答復:「我不是天主教的總統候選人,我是民主黨的候選人,只是恰好還是個天主教徒。在公共事務上我不是代表我的教派——教派也不代表我。」(I am notCatholiccandidate for President.I am the Democratic Party's candidate for President who happens also to be a Catholic.I do not speak for myChurchon public matters—and the Church does not speak for me.)
在這次演說中,他還強調,相比於宗教信仰,1960年的大選中還有很多更加關鍵的問題。因為戰爭、飢餓、愚昧和絕望是沒有宗教界限的,並且懇求用宗教的寬容心服務於國家的安康。這次演說暫時抑制住了圍繞宗教問題的喧囂聲。
取得最後勝利
在1960年11月8日舉行的大選中,肯尼迪以極其微弱的優勢戰勝了尼克松。當天夜裡,雖然根據已經統計出的選票情況表明,肯尼迪可以充分肯定自己已經獲得了勝利,但由於在賓夕法尼亞州、密蘇里州、伊利諾伊州、明尼蘇達州、密歇根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數字十分接近,無法做出決斷,因此他拒絕宣布獲勝。
第二天上午他起床後,他獲知已經贏得了這六個州的勝利。事實上,加利福尼亞州還在混戰之中。並且最終倒向了尼克松,但這已經無關大局。直到中午,最終結果傳來之後,他才肯定取得了勝利。尼克松的新聞秘書發表了承認失敗的聲明後,肯尼迪才同意以當選總統的身份與媒體見面。
在總計6883.7萬張選票中,肯尼迪的優勢極其微弱,只有118 574票。尼克松的支持者幾乎在選舉結果揭曉的同時指責說,肯尼迪取勝的原因是伊利諾伊州和德克薩斯州的選票欺詐行為所致。但這種指責無法得到證實。而且尼克松公開採取高姿態,拒絕置疑選舉結果。
肯尼迪之所以能夠獲勝,是有著諸多原因的,但主要的原因在於:
1.大選年出現的經濟萎縮。
2.民眾對美國失去應對蘇聯威脅的能力的擔憂。
3.肯尼迪的個人魅力和尼克松在電視辯論中的欠佳表現。
4.林登·約翰遜在贏得南方7個州(亞拉巴馬州、阿肯色州、喬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北卡羅萊納州、南卡羅萊納州、德克薩斯州)方面提供的幫助。
5.民主黨內部的團結一致和強有力的支持。
6.黑人選民的大力支持。
7.少數民族選民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天主教徒,但遠非僅限天主教徒的支持(尤其體現在紐約、布法羅、芝加哥、紐瓦克、費城、匹茲堡等大城市)。
8.尼克松在競選過程中提出的不明智的允諾。

㈣ 肯尼迪總統為什麼被刺

對於美國人來說,1963年11月22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肯尼迪總統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噩耗傳來,整個美國都陷入了震驚和悲傷之中。幾十年以後,人們在說起這一時刻時,很多人都能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在干什麽。究竟是誰,為什麽刺殺肯尼迪至今仍眾說紛紜。美國官方的沃倫委員會的最終結論是一個名叫奧斯瓦德的兇手單獨作案,但是此案的疑點實在太多,幾十年來社會上流傳著各種陰謀論。

最明顯的疑點是兇手被警方抓獲不到48小時,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另一名猶太殺手近距離槍殺,上百萬人在電視機旁看到了謀殺全過程,而該兇手的動機竟然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展示猶太人的膽量」。

Jack Rubyshooting Lee Harvey Oswald.

另一個巨大的疑點是到底幾個人參與了謀殺肯尼迪,沃倫委員會的結論是奧斯瓦德在5.6秒的時間里連發三槍,其中一發子彈打飛,一發擊中肯尼迪的頸部,另外一發致命的子彈命中頭部。幾乎沒有人相信奧斯瓦德能在這樣短的時間里准確射擊三次,更奇怪的是打中肯尼迪的頸部的子彈是先擊中了坐在肯尼迪前方的德州州長後,再射中肯尼迪的,而這樣的幾率幾乎為零,所以人們稱之為一發「神奇的子彈」。更多的專家相信,不只一人從不同的方向朝肯尼迪開槍,而且不止三發子彈。

據後來護衛肯尼迪車駕的一名巡警回憶,「當肯尼迪在機場忙著和歡迎的人群握手時,約翰遜(副總統)的秘密特勤(Secrete Service)走過來給我們做安全工作指示。最讓我吃驚的是他們說總統在德利廣場(刺殺現場)的行車路線臨時作了修改。如果保持原來的路線,殺手可能完全沒有機會下手。他們還給我們下了一個聞所未聞的命令,通常情況下,我們四個摩托護警應該緊靠總統座車的四周,但是他們這次讓我們全部退到車後,任何情況下不得超過總統座車的後輪。他們說這是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沒有遮攔的視野』……我的另一位朋友(保護副總統約翰遜)看見他(約翰遜)在聽到第一發子彈前30或40秒時,開始在車里彎下身來,甚至在車隊拐上休斯敦大街之前。也許他在車里的地毯上找什麼東西,但是他看起來就好像預感到會有子彈飛過來一樣」。

當第一夫人傑奎琳隨著丈夫的遺體乘空軍一號到達華盛頓機場時,她仍然穿著濺滿肯尼迪鮮血的大衣,她堅持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他們看看犯下的罪惡」,此時的兇手奧斯瓦德仍被警方看押,傑奎琳所說的「他們」又是?傑奎琳在自己的遺囑中說道,在她死後50周年(2044年5月19日),如果她的最小的孩子已經去世,她授權肯尼迪圖書館公開一份500頁的關於肯尼迪的文件。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她最小的兒子在1999年的一次飛機失事中喪了命。

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著名的民權運動推動者,在1968年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之後,幾乎肯定可以最終當選總統,但是就在他歡慶勝利的時候,又是在大庭廣眾的場合被亂搶打死。

在肯尼迪被刺殺後的短短三年中,18名關鍵證人相繼死亡,其中6人被槍殺,3人死於車禍,2人自殺,1人被割喉,1人被擰斷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英國的一名數學家在1967年2月的倫敦星期日時報聲稱,這種巧合的概率為10萬萬億分之一。從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關證人在各種離奇的事件中自殺或被謀殺。〔注 7.8〕

沃倫委員會讓人生疑的還有封存所有文件、檔案和證據長達75年直到2039年才解密,這些文件涉及CIA、FBI、總統特警保鏢、NSA(國家安全局)、國務院、海軍陸戰隊等機構。另外,FBI和其它政府機構還涉嫌銷毀證據。

2003年肯尼迪遇刺40周年,美國ABC廣播公司搞了一次調查,70%的美國人認為刺殺肯尼迪是一個更大規模的陰謀。

如此大規模地協調和組織,如此明顯的證據和證人的封殺都說明肯尼迪刺殺事件其實已經不是一次秘密謀殺,而更像是公開處決,意在警告今後的美國總統們要搞清楚誰才是這個國家的真正主宰。

問題是,肯尼迪家族也是國際銀行家集團中的「圈裡人」,其父約瑟夫就是1929年股票崩盤時大發其財,後來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的首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主席,早在40年代就躋身在億萬富豪的行列中了,如果不是這樣顯赫的家境,肯尼迪也不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總統。那麽肯尼迪何以開罪了整個統治精英階層,以至於落得殺身之禍呢?

毫無疑問,肯尼迪是一位富有雄心和才乾的人物,當年紀青青的他坐上了總統的寶座,就碰上了古巴導彈危機這樣重大挑戰,他的表現堅定陳穩,可圈可點,面對和蘇聯可能爆發核戰爭的巨大危險而毫不妥協,最終逼退了赫魯曉夫。肯尼迪還意氣風發地推動了美國航天計劃,最終使人類的足跡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盡管他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偉大的時刻,但他的神奇的感召力卻伴隨著整個計劃。在推動民權運動方面,肯尼迪兄弟更是功勛卓著。1962年當第一名黑人大學生試圖到密西西比大學注冊時,引發了當地白人的激烈反對,全美國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民權運動的這個焦點上。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動400名聯邦執法人員和3000名國民警衛隊護送這名黑人學生上學,此舉震驚美國社會,肯尼迪頓時深得人民愛戴。在他的號召下,美國青年踴躍參加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奔赴世界第三世界國家去幫助當地的教育、衛生和農業的發展。

在肯尼迪主政的短短3年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政績,的確堪稱一代豪傑。這樣雄才大略的抱負,如此果斷堅毅的心志,再加上美國人民的熱愛和世界各國的敬仰,肯尼迪豈是願做「傀儡」的人物?

當肯尼迪越來越強烈地想按照自己良好的意願來運作這個國家時,他就必然與他背後的強大而無形的統治精英集團產生尖銳的沖突。當沖突的焦點涉及到國際銀行家所主導的統治精英的最核心最敏感的問題 - 貨幣發行權的時候,肯尼迪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經到了。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11110號總統令(Executive Order),著令美國財政部「以財政部所擁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銀,包括:銀錠、銀幣和標准白銀美元作為支撐,發行『白銀券』(Silver Certificate)」,並立刻進入貨幣流通。肯尼迪的意圖十分明顯,從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手中奪回貨幣發行權!如果該計劃最終得以實施,美國政府將逐步擺脫必須從美聯儲「借錢」並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謬境地,並且以白銀為支撐的貨幣不是「透支未來」的債務貨幣,而是基於人們已有勞動成果的「誠實貨幣」。「白銀券」的流通將逐漸降低美聯儲發行的「美元」(Federal Reserve 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終迫使美聯儲銀行破產。

如果失去控制貨幣發行的權力,國際銀行家對美國這個最大的財富創造國將失去大部分影響力,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

要搞清楚11110號總統令的由來和意義,我們必須從白銀在美國的幾起幾落說起。

白銀在美國成為合法貨幣始於1792年的《1792年鑄幣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該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純銀24.1克,金銀比價1比15。美元作為美國貨幣最基準的度量衡是基於白銀之上的。此後美國長期保持金銀貨幣雙軌制。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鑄幣法案》在歐洲羅斯切爾德家族的壓力下,廢除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實行了單一的金本位,由於羅斯切爾德家族掌握著世界上大部分的黃金礦產和黃金供應,他們實際上控制了整個歐洲的貨幣供應。白銀的產地比黃金更為分散,產量和供應量也大得多,控制起來難度更大,所以在1873年前後,羅斯切爾德家族先後脅迫歐洲大部分國家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實行完全的金本位。美國也是這個總體步驟中的一步。這個法案在美國西部產銀州激起了強烈反對,人們稱這個法案為「1873年惡法」(Crime of 1873),隨後產生了轟轟烈烈的支持白銀的民間草根運動。

美國國會為了平衡紐約地區歐洲勢力背景的銀行家的影響力,又通過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 of 1878),要求美國財政部必須每月購買價值200到400萬美元的白銀,金銀比價重新設定為1比16。銀幣與金幣同樣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用於支付所有公共和私人債務。和「黃金券」一樣,財政部同樣發行「白銀券」,一美元的「白銀券」直接對應一美元的銀幣,以便於流通。

(一美元的「白銀券」,可直接兌換一美元等價銀幣)

後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被《1890年謝爾曼白銀采購法》(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所取代,新法案增加了財政部必須購買白銀的數量,在以前的基礎上,財政部必須每月增加450萬盎司的購買量。

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來,「美聯儲券」(Federal Reserve Note)開始發行,到1929年大衰退時,「美聯儲券」已經逐漸佔有貨幣流通的主要份額。到1933年時,「美聯儲券」仍能兌換等價黃金。

(1914年一美元「美聯儲券」,可以間接兌換等價金幣)

在1933年時,在貨幣流通領域中還有「黃金券」(Gold Certificate)和「美國政府券」。

(1913年50美元黃金券,可直接兌換50美元等價金幣,1933年後持有該貨幣違法

「美國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就是林肯在內戰時期發行的美國第一種法幣,即「林肯綠幣」(Greenbacks)。它的總發行量被限定在6,681,016。1960年,它僅佔美國貨幣流通總量的1%。

(「美國政府券」,即「林肯綠幣」)

除了上述4種主要貨幣,還有少量的其它貨幣形式共存。

在1933年羅斯福廢除金本位並宣布擁有黃金非法之後,黃金券即退出流通。美國貨幣流通領域僅剩下「美聯儲券」、「白銀券」和「美國政府券」,由於「美國政府券」先天不足,有發行上限,所以不被國際銀行家視作重大威脅。「白銀券」就麻煩多了。

由於美國財政部被法律規定常年購買白銀,到30年代,美國財政部已經擁有高達60多億盎司(Troy Once)的白銀,大致接近20萬噸的龐大儲備,再加上白銀礦產遍布世界,生產量也頗為可觀,要是全部實現貨幣化發行「白銀券」,勢必成為國際銀行家最大的夢靨。

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案》中規定,如果美聯儲解散,所有還在流通領域的美聯儲券必須以等價白銀回收,1933年羅斯福幫助國際銀行家廢除了金本位之後,美國貨幣流通實際上是處在「銀本位」之下。

不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廉價貨幣」和「赤字財政」的「大業」就會受到嚴重掣肘,國際銀行家夢寐以求的通過通貨膨脹這種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來神不知鬼不覺地掠奪公民財富的計劃就會受到牽制。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規模赤字財政的推行,再加上戰後重建歐洲經濟的龐大開支以及朝鮮戰爭的捲入和越南戰爭升級,美聯儲大規模發行國債貨幣逐漸被市場發覺,美國人民從40年代開始不斷用「白銀券」兌換成銀幣和銀錠,導致財政部天文數字的白銀儲備急劇縮水。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電子工業和航天工業對白銀的需求量急劇增長,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宮時,財政部的白銀儲備已銳減到19億盎司。同時白銀的市場價格猛漲,已逐漸逼近銀幣的貨幣價值1.29美元。當「白銀券」被兌換成白銀實物後,「白銀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幣驅除好幣」的「格雷欣法則」的效應顯現了出來。

這一切就是肯尼迪簽署11110號總統令的大背景。

保衛白銀和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成為肯尼迪和國際銀行家斗爭的焦點。

對於國際銀行家而言,徹底廢除黃金的貨幣地位已在全盤計劃之中,但解決白銀問題擁有著更高的優先順序別。由於白銀的潛在礦藏資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國在市場價格引導下開始更大規模的勘探和開發,不僅廢除金本位的目標將難以實現,而且還將陷入黃金和白銀的兩線作戰。一旦白銀供應量大漲,「白銀券」 很可能死灰復燃,重新與「美聯儲券」一爭高下,由於美國政府掌握著發行「白銀券」的大權,到時候鹿死誰手尚無定論。「白銀券」如果佔了上風,美聯儲的生存就面臨著極大的風險。

所以國際銀行家最緊迫的任務是盡最大可能壓低銀價,一方面讓世界銀礦行業處在虧損或是微利狀態,從而延緩銀礦的勘探和開發,減少供應量;另一方面促使工業用銀量猛增,使得替代白銀材料的研究和應用變得毫無必要,從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美國財政部僅存的白銀儲備。當財政部拿不出白銀的時候,「白銀券」 自然就不戰而降,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也就順理成章了。關鍵是爭取時間。

肯尼迪自然是對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對國際銀行家表態適當時機可以考慮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另一方面卻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Douglas Dillon)並非他的心腹,第倫出身於華爾街銀行大家族,身為共和黨人被國際銀行家強塞到肯尼迪的民主黨內閣中,主要財政大權由第倫向國際銀行家們負責。在第倫上任後,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財政部的白銀儲備。果然第倫不負眾望,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場價向工業用戶大量傾銷白銀。1947年成立的美國白銀用戶協會(TheSilverUsersAssociation)與第倫遙相呼應,強烈要求「賣掉(財政部)剩餘的存銀來滿足白銀用戶的需求」〔注 7.9〕

1961年3月19日的紐約時報這樣報道:

參議員抱怨美國(財政部)低價拋售(白銀)

參議員艾倫.百博(Alan Bible)今天向財政部提出重新審查以低於國際市場的價格大量拋售白銀的政策。這位內華達的民主黨議員在給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的信中說,美國國內的銀礦開發已經落後於消費需求,而財政部的傾銷行為是控制一個不現實的價格上限。世界性的白銀短缺只有通過在北美和南美地區大量開發新產能來解決。他說『只有當財政部緩解對國內市場和鄰國的嚴酷的價格壓力後,這一切才談得上。」

1961年8月19日的紐約時報還登載了這樣一篇消息:

主要來自產銀州的13個西部民主黨參議員今天向肯尼迪總統提交了一封聯名信,信中要求財政部立刻停止拋售白銀的行為。財政部的傾銷壓低了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白銀價格。

1961年10月16日,紐約時報:

財政部拋售白銀儲備已經對白銀市場的價格加上了一個緊緊的蓋子。工業用戶知道他們可以從財政部得到每盎司91到92美分的白銀,所以他們拒絕支付更多的錢給新的白銀生產商。

1961年11月29日,紐約時報:

白銀生產商們昨天欣喜地聽到一則消息,肯尼迪總統已經下令財政部體停止向工業界拋售貨幣白銀。白銀的工業用戶被震驚了。

1961年11月30日,紐約時報:

白銀的價格沖上了41年來紐約市場的最高價位,隨著星期二肯尼迪總統宣布全面改變美國政府的白銀政策,決定由市場來決定白銀的價格。第一步就是立刻停止財政部出售不必支撐紙幣(「白銀券「)的白銀的行為。

肯尼迪總統終於出手了,雖然時間已經稍顯晚了一些,因為財政部的白銀此時已剩下不足17億盎司了。但是他的果斷措施已經使市場銀價向世界各地的白銀生產廠家發出了明確的信號,白銀產量的上升和財政部的存量企穩都是可以預期的事。白銀公司的股票一飛沖天。

肯尼迪的這一行為顛覆性地破壞了國際銀行家的圖謀。

1963年4月,美聯儲主席威廉.馬丁在國會聽證會上說:「美聯儲委員會確信,沒有必要在美國貨幣系統中使用白銀。盡管有人覺得把白銀從支撐我們一部分貨幣系統中抽出可能會造成貨幣貶值,我不能認同這種觀點。」

按照一般規律,當白銀市場得到明確的價格上漲的信號,到重新開始新的資源勘探,新增設備擴大生產規模,最後提高總供應量,需要5年左右的周期,所以能否最終保住白銀的貨幣地位,從而保留下美國政府直接發行貨幣的希望,關鍵時刻將是1966年。

肯尼迪與國際銀行家爭奪的制高點就是白銀的貨幣地位,整個戰役關系著美國民選政府是否能夠最後保留住貨幣發行權。一旦白銀重新開始大量供應,肯尼迪就可以與西部白銀生產州聯手進一步推動美元貨幣的白銀含量重估的立法,加大「白銀券」的發行量,「白銀券」勢必再度崛起。

到那時,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的11110號總統令就會立刻成為對付「美聯儲券」的利害殺招。

可惜的是,國際銀行家也同樣看出了肯尼迪的部署。這個深受選民熱愛的總統幾乎可以肯定會在1964年底的大選中獲得連任,如果肯尼迪再作4年總統,局面將變得無法收拾。除掉肯尼迪成了唯一的選擇。

當國際銀行家中意的副總統在肯尼迪被刺當天在飛機上繼任美利堅第36屆總統時,他深知國際銀行家們對他的期許是什麼,他不能也不敢辜負這種「期許」。

㈤ 肯尼迪總統1963年華盛頓大學演說《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和平》全文

「讓我們重新檢討一下我們對待冷戰的態度吧。……

「我們應當與今日實際存在的世界打交道,而不是與假設過去18年歷史不是這樣走過來的一個虛幻的世界打交道。……即使我們現在還不能結束我們的分歧,至少也要促使一個多樣化的世界相安無事。因為,歸根到底,我們之間存在著最根本的聯系,這就是我們都生活在這個行星上,都呼吸著同樣的空氣,都關心著孩子們的美好前程。況且,我們之中誰都不能永生。」

但是,6月26日,約翰·肯尼迪從美國乘飛機來到西柏林。他看到了在一夜之間聳立起來的後來在歷史書中非常著名的柏林牆。這堵牆使約翰·肯尼迪非常惱火。他在那兒發表了演說,宣稱支持保衛西柏林,抵抗蘇聯和統一德國的一切努力。他向歡呼的人群高聲說,他是他們最可靠的朋友。他還用德語說了一句「我是柏林人」,使人們的情緒更加高漲。接著,他去祖籍愛爾蘭進行了四天訪問,到義大利會見了新任教皇保羅六世,參加了北大西洋公約國家在那不勒斯的會議,在會上發表了演說,強調西方聯合。

在肯尼迪關於禁核試驗的演說公開之後,赫魯曉夫對肯尼迪的演說表示贊許。他欣然保證,只要其他國家不採取類似行動,蘇聯將遵從肯尼迪關於禁止在大氣層進行核試驗的聲明。肯尼迪因此就宣布在此時已奄奄一息的裁軍談判將於7月在莫斯科舉行的三國會議上恢復。

到8月初,肯尼迪的妻子傑奎琳要分娩了。傑奎琳當時在海恩尼斯港學騎馬,腹痛開始時被送到一家空軍基地醫院。電話打到白宮,肯尼迪正在開會,20分鍾後,他乘一架只有八個座位的洛克希德噴氣式小飛機趕往醫院。傑奎琳還未等到丈夫到來,就進行了剖腹產手術,孩子由於早產,只有四磅重,是個男孩,由於太瘦小虛弱,基地的隨軍教士急忙給他施行了洗禮。孩子取名帕特里克·布維爾·肯尼迪。這是肯尼迪夫婦的第三個孩子。前面兩個孩子,一個女孩,叫卡羅蘭·布維爾·肯尼迪,一個兒子,叫小約翰·布維爾·肯尼迪。

肯尼迪抵達時,孩子已放在保育箱里,黃昏時,護士把用暖箱保育著的孩子用輪車推入傑基的病房。由於孩子感染了透明膜病,決定第二天一早就把他送到醫療條件較好的波士頓兒童醫療中心。但是這天下午,孩子夭折了。

肯尼迪在羅伯特的陪同下,在波士頓兒童醫療中心度過了一夜,隨後又飛回奧梯斯,來到傑奎琳身邊。傑奎琳對丈夫說,盡管孩子夭折對她是個大的打擊,「我最不能忍受的是失去你!」在她丈夫被暗殺以後,這句話還會縈繞在她心間。

傑奎琳的一位朋友聽說了她孩子夭折後,給她寫了一封慰問信,信中引用了阿士基臘斯的一句詩:「悲傷一滴一滴地滴在我心頭」。傑奎琳非常感動,這正是她當時的心情。

就在這個時候,著名的希臘船王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奧納西斯向傑奎琳和小李兩姐妹發出邀請,建議她們到希臘游覽各島,他將把他的遊艇「克麗絲蒂娜」交給她們支配,連同船上的人員一起。

傑奎琳一刻也沒猶豫就接受了邀請,她渴望歐洲之行能使她的心情得以改變。但是約翰·肯尼迪有些矛盾,一方面他希望傑奎琳能夠在遊玩中心情變好,另一方面,由於朝野關於奧納西斯想變成總統的姻兄弟將娶小李為妻的流言,肯尼迪又比較猶豫,因為這樣對他次年的競選不利。

最後,總統同意傑奎琳和小李在拉茨維爾以及小羅斯福夫人的陪同下前往歐洲。「克麗絲蒂娜」號遊艇,是世界上最豪華的遊艇,有325英尺長,以奧納西斯的女兒的名字來命名。它是傑奎琳見到過的精力最充沛、最生氣勃勃的男人——奧納西斯漂亮的家。奧納西斯是個傑出的人,沒有受到過正規教育,但很有教養。他博學多閱,對流行世界各式事情知道的非常詳細。奧納西斯光彩照人,富有魅力。登艇後的第一天晚上,奧納西斯設宴招待傑奎琳,利用甲板上鑲鋪著馬賽克的游泳池舉行了舞會。傑奎琳第二天開始游覽,幾天後又作為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的客人觀光了摩洛哥,然後飛回華盛頓。

此時肯厄迪在國內正忙著禁止核試驗的說服工作。在達成莫斯科協議後,肯尼迪又向全國發表了一篇頗具說服力的演說。他說:「人類在核武器出現以後所進行的避免在地球上發生大規模毀滅的陰暗前景」的斗爭中,莫斯科條約可以比作「一道劃破黑暗的陽光」。他冷靜地分析說:「簽訂了這個條約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不過,它是一個重要的起點——向和平邁進了一步,向理智邁進了一步,離戰爭走遠了一步。」不到兩個月,條約愈來愈受到公眾支持。軍方及其在參議院中有勢力的朋友們證明是很難說服的。空軍將領是最頑固的反對者。由空軍界人士及國防工業承包商組成的空軍協會,竭盡其疏通議員反對批准這個條約之能事。參議院於1963年9月24日以80票對19票批准禁止核試驗條約。

禁止核試驗的條約被認為是美蘇之間消除齟齬的一劑良葯,並有助於將冷戰轉變為一種不太瘋狂的對抗。這個條約事實上是讓美國得了便宜。條約穩定了美國居於核優勢而蘇聯居於核劣勢這一現狀。從赫魯曉夫的政治前途看,承認這一點,使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剛剛從古巴危機中脫身不久,又對美國繼續進行地下核試驗的立場表示讓步,再加上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發表的關於美國在導彈方面居優勢,以及美國還打算進一步擴大軍備差距的巨額軍費計劃,凡此種種都無疑地是他在13個月以後被趕下台的重大因素。約翰·肯尼迪在向美國軍方兜售禁試條約上也花了高昂的代價。一半出於自己的意願,一半是為了使三軍參謀長接受這個條約,肯尼迪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向三軍參謀長保證「……仍存在全面的、積極的和繼續進行的地下核試驗計劃」,如果確屬對國家安全有必要,即使是毀約也要恢復大氣層試驗。軍界要人被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所舉出的事實有力地說服了,即無限制試驗核武器更有可能使蘇聯縮短其與美國的差距;而地下核試驗,由於需要更多的經費與技術經驗,可以確保美國長期的優勢。

規定可以進行地下核試驗的有關條款為集中力量將武器競賽轉入地下開了方便之門,甚至後來造成了武器競賽的升級。美國科學家一度認為只有在大氣層才能發展和試驗的所有武器,都成功地轉入地下。在簽訂部分禁試條約後的五年內,由於有了允許在地下試驗的條款,所以在實際上,核試驗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

禁止核試驗條約盡管得到一百個國家的簽字,但是中國拒絕簽字,因為在核時代的這樣一個協定,只會成為美蘇聯合阻止中國成為世界強國的陰謀。法國總統戴高樂也拒絕簽字,他指出兩個超級大國處於核特權地位,條約並不能真正削減世界軍備。肯尼迪想通過許諾幫助法國進行地下核試驗來使法國就範,但戴高樂不為所動。

為了保證能防止兩個超級大國因情報不確或相反誤會而走上戰爭的道路,美蘇兩國於1963年8月達成協議,在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建立熱線。這種為了迅即取得通訊聯系的途徑,實際上是取道倫敦和赫爾辛基的電傳打字機,美蘇兩國在各自首都藉助電子設備當場譯成和譯出雙方通話的密碼。肯尼迪展望未來,滿懷希望,預計美國將會走上他精心策劃的繁榮和強大的道路。誰也不會想到肯尼迪的達拉斯之行竟發生一場可怕的悲劇。

隨著1964年大選年的臨近,肯尼迪及其顧問們越來越重視那些可能阻礙他蟬聯下一任總統的雄心抱負的戰略性問題。這方面的一個次要性的麻煩是民主黨在副總統林登·約翰遜家鄉得克薩斯州發生了分裂,以參議員拉爾夫·亞巴勒為代表的自由派和以州長約翰·康納利為首的極端保守派不和睦,危及民主黨在該州的選票人的選票,肯尼迪決定在1963年11月下旬飛往得克薩斯州和佛羅里達州,他指靠副總統與兩派的聯系

以及總統親自出馬的場面來促成喜爭好鬥的得克薩斯州民主黨人的團結。

在肯尼迪預定要發表談話的幾個得克薩斯城市中,達拉斯聲名狼藉。1960年支持約翰·肯尼迪競選時,林登·約翰遜夫婦在該市區一家旅館休息室里曾受到一群大聲嗥叫的極端保守派暴徒的唾罵和威脅。這種對東部自由主義國際派的病態仇恨僅在總統訪問前幾個星期又以更加惡毒的方式表現了出來。這一次的起因是艾德萊·史蒂文森大使在聯合國成立紀念日的一次談話。埃德溫·沃爾克將軍屬下的一隊大聲喧嘩的超級愛國佬們不僅搗亂並中斷了史蒂文森的談話,而且在民警護送史蒂文森登車時,還向他吐唾沫,用尖樁牌子敲這位駐聯合國大使先生的頭。帶有肯尼迪畫像並寫上「捉拿叛國犯」字樣的傳單在全市到處可見。劇院入口處貼著一幅表示肯尼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勇作戰的事跡——109號偵察魚雷艇的畫,上面寫著,「看日本鬼子怎樣差點搞掉肯尼迪。」有一道謎語說:「倘若傑克、鮑勃和特迪(肯尼迪三弟兄的昵稱)同在一條即將沉沒的船上,誰會得救?」答案是:「國家」。一份廣為流傳的油印傳單,說計劃要給肯尼迪在華盛頓修建一座紀念碑:「把它建在喬治·華盛頓紀念塔旁邊是不妥的,因為華盛頓一生沒有說過一句假話;把它建在羅斯福紀念碑旁邊也不妥,因為他一生沒有說過一句真話,而約翰·肯尼迪卻根本分辨不出假話和真話。」接下來傳單還寫道:

「5000年前,摩西對以色列的兒女們說:『拿起你們的鐵鍬,騎上你們的驢子①和駱駝,我領你們到幸福之國去。』大約5000年後,羅斯福說:『放下你們的鐵鍬,一屁股坐下來,點上一支駱駝牌香煙,這里就是幸福之國。』如今,肯尼迪正在偷竊你們的鐵鍬,踢著你們的屁股,提高駱駝牌香煙的價格,把幸福之國據為己有。」

㈥ 肯尼迪是怎麼死的

1、被刺殺身亡。

2、人物簡介
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通常被稱作約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JFK或傑克·肯尼迪(Jack Kennedy),美國第35任總統。
3、遇刺事件
1963年11月已經就任三年的肯尼迪在內政和外交上表現傑出。他不僅成功處理了上任之初一直困擾美國政府的" 古巴導彈危機"、"柏林危機",緩和了緊張對峙的美蘇關系,而且他對國民採取的溫和扶助的政策深得民心,也因此贏得了越來越多美國人的愛戴和支持。面臨 1964年的新一屆總統大選,肯尼迪為了幫助所在的民主黨開展競選活動募集資金和為謀求連任做准備工作,計劃了這次達拉斯之行。
為了讓熱情的達拉斯市民一睹總統夫婦的風采,肯尼迪所乘的林肯轎車沒有安裝防彈罩,市民如願以償地看到了他們心中的總統,卻也將他無情地暴露在了刺殺者的槍口前。中午12:00,總統車隊以每小時15公里的緩慢速度駛入達拉斯市,市民對總統的到來表現出極高的熱情。總統車隊先是由迪利廣場入口進入了休斯敦大街,接著左轉行至埃爾姆大街,12:30:30正當肯尼迪和妻子傑奎琳向市民頻頻揮手致意的瞬間,一顆急速飛至的子彈深深嵌入了肯尼迪的喉嚨,緊接著是致命的第二顆,這一次它擊中了肯尼迪的後腦,頓時腦漿四濺,鮮血流滿全身。
幾分鍾之後,肯尼迪便躺在了手術台上,但由於傷勢過重,最終於美國中部時間13點搶救無效而亡。另據為肯尼迪做最後儀式的牧師透露很有可能在去往醫院的路上,總統就已經死了。

㈦ 肯尼迪總統遇刺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在背後操作嗎

應該說是有關系的,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肯尼迪和林肯總統都不是共濟會會員,而共濟會是操縱歐美的神秘組織,羅斯柴爾德家族和共濟會基本上連為一體的,以下是具體環節:

肯尼迪遇刺前兩分鍾

對於美國人來說,1963年11月22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肯尼迪總統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噩耗傳來,整個美國都陷入了震驚和悲傷之中。幾十年以後,人們在說起這一時刻時,很多人都能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在干什麽。究竟是誰,為什麽刺殺肯尼迪至今仍眾說紛紜。美國官方的沃倫委員會的最終結論是一個名叫奧斯瓦德的兇手單獨作案,但是此案的疑點實在太多,幾十年來社會上流傳著各種陰謀論。

最明顯的疑點是兇手被警方抓獲不到48小時,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另一名猶太殺手近距離槍殺,上百萬人在電視機旁看到了謀殺全過程,而該兇手的動機竟然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展示猶太人的膽量」。

Jack Rubyshooting Lee Harvey Oswald.

另一個巨大的疑點是到底幾個人參與了謀殺肯尼迪,沃倫委員會的結論是奧斯瓦德在5.6秒的時間里連發三槍,其中一發子彈打飛,一發擊中肯尼迪的頸部,另外一發致命的子彈命中頭部。幾乎沒有人相信奧斯瓦德能在這樣短的時間里准確射擊三次,更奇怪的是打中肯尼迪的頸部的子彈是先擊中了坐在肯尼迪前方的德州州長後,再射中肯尼迪的,而這樣的幾率幾乎為零,所以人們稱之為一發「神奇的子彈」。更多的專家相信,不只一人從不同的方向朝肯尼迪開槍,而且不止三發子彈。

據後來護衛肯尼迪車駕的一名巡警回憶,「當肯尼迪在機場忙著和歡迎的人群握手時,約翰遜(副總統)的秘密特勤(Secrete Service)走過來給我們做安全工作指示。最讓我吃驚的是他們說總統在德利廣場(刺殺現場)的行車路線臨時作了修改。如果保持原來的路線,殺手可能完全沒有機會下手。他們還給我們下了一個聞所未聞的命令,通常情況下,我們四個摩托護警應該緊靠總統座車的四周,但是他們這次讓我們全部退到車後,任何情況下不得超過總統座車的後輪。他們說這是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沒有遮攔的視野』……我的另一位朋友(保護副總統約翰遜)看見他(約翰遜)在聽到第一發子彈前30或40秒時,開始在車里彎下身來,甚至在車隊拐上休斯敦大街之前。也許他在車里的地毯上找什麼東西,但是他看起來就好像預感到會有子彈飛過來一樣」。

當第一夫人傑奎琳隨著丈夫的遺體乘空軍一號到達華盛頓機場時,她仍然穿著濺滿肯尼迪鮮血的大衣,她堅持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他們看看犯下的罪惡」,此時的兇手奧斯瓦德仍被警方看押,傑奎琳所說的「他們」又是?傑奎琳在自己的遺囑中說道,在她死後50周年(2044年5月19日),如果她的最小的孩子已經去世,她授權肯尼迪圖書館公開一份500頁的關於肯尼迪的文件。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她最小的兒子在1999年的一次飛機失事中喪了命。

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著名的民權運動推動者,在1968年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之後,幾乎肯定可以最終當選總統,但是就在他歡慶勝利的時候,又是在大庭廣眾的場合被亂搶打死。

在肯尼迪被刺殺後的短短三年中,18名關鍵證人相繼死亡,其中6人被槍殺,3人死於車禍,2人自殺,1人被割喉,1人被擰斷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英國的一名數學家在1967年2月的倫敦星期日時報聲稱,這種巧合的概率為10萬萬億分之一。從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關證人在各種離奇的事件中自殺或被謀殺。〔注 7.8〕

沃倫委員會讓人生疑的還有封存所有文件、檔案和證據長達75年直到2039年才解密,這些文件涉及CIA、FBI、總統特警保鏢、NSA(國家安全局)、國務院、海軍陸戰隊等機構。另外,FBI和其它政府機構還涉嫌銷毀證據。

2003年肯尼迪遇刺40周年,美國ABC廣播公司搞了一次調查,70%的美國人認為刺殺肯尼迪是一個更大規模的陰謀。

如此大規模地協調和組織,如此明顯的證據和證人的封殺都說明肯尼迪刺殺事件其實已經不是一次秘密謀殺,而更像是公開處決,意在警告今後的美國總統們要搞清楚誰才是這個國家的真正主宰。

問題是,肯尼迪家族也是國際銀行家集團中的「圈裡人」,其父約瑟夫就是1929年股票崩盤時大發其財,後來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的首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主席,早在40年代就躋身在億萬富豪的行列中了,如果不是這樣顯赫的家境,肯尼迪也不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總統。那麽肯尼迪何以開罪了整個統治精英階層,以至於落得殺身之禍呢?

毫無疑問,肯尼迪是一位富有雄心和才乾的人物,當年紀青青的他坐上了總統的寶座,就碰上了古巴導彈危機這樣重大挑戰,他的表現堅定陳穩,可圈可點,面對和蘇聯可能爆發核戰爭的巨大危險而毫不妥協,最終逼退了赫魯曉夫。肯尼迪還意氣風發地推動了美國航天計劃,最終使人類的足跡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盡管他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偉大的時刻,但他的神奇的感召力卻伴隨著整個計劃。在推動民權運動方面,肯尼迪兄弟更是功勛卓著。1962年當第一名黑人大學生試圖到密西西比大學注冊時,引發了當地白人的激烈反對,全美國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民權運動的這個焦點上。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動400名聯邦執法人員和3000名國民警衛隊護送這名黑人學生上學,此舉震驚美國社會,肯尼迪頓時深得人民愛戴。在他的號召下,美國青年踴躍參加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奔赴世界第三世界國家去幫助當地的教育、衛生和農業的發展。

在肯尼迪主政的短短3年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政績,的確堪稱一代豪傑。這樣雄才大略的抱負,如此果斷堅毅的心志,再加上美國人民的熱愛和世界各國的敬仰,肯尼迪豈是願做「傀儡」的人物?

當肯尼迪越來越強烈地想按照自己良好的意願來運作這個國家時,他就必然與他背後的強大而無形的統治精英集團產生尖銳的沖突。當沖突的焦點涉及到國際銀行家所主導的統治精英的最核心最敏感的問題 - 貨幣發行權的時候,肯尼迪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經到了。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11110號總統令(Executive Order),著令美國財政部「以財政部所擁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銀,包括:銀錠、銀幣和標准白銀美元作為支撐,發行『白銀券』(Silver Certificate)」,並立刻進入貨幣流通。肯尼迪的意圖十分明顯,從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手中奪回貨幣發行權!如果該計劃最終得以實施,美國政府將逐步擺脫必須從美聯儲「借錢」並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謬境地,並且以白銀為支撐的貨幣不是「透支未來」的債務貨幣,而是基於人們已有勞動成果的「誠實貨幣」。「白銀券」的流通將逐漸降低美聯儲發行的「美元」(Federal Reserve 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終迫使美聯儲銀行破產。

如果失去控制貨幣發行的權力,國際銀行家對美國這個最大的財富創造國將失去大部分影響力,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

要搞清楚11110號總統令的由來和意義,我們必須從白銀在美國的幾起幾落說起。

白銀在美國成為合法貨幣始於1792年的《1792年鑄幣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該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純銀24.1克,金銀比價1比15。美元作為美國貨幣最基準的度量衡是基於白銀之上的。此後美國長期保持金銀貨幣雙軌制。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鑄幣法案》在歐洲羅斯切爾德家族的壓力下,廢除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實行了單一的金本位,由於羅斯切爾德家族掌握著世界上大部分的黃金礦產和黃金供應,他們實際上控制了整個歐洲的貨幣供應。白銀的產地比黃金更為分散,產量和供應量也大得多,控制起來難度更大,所以在1873年前後,羅斯切爾德家族先後脅迫歐洲大部分國家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實行完全的金本位。美國也是這個總體步驟中的一步。這個法案在美國西部產銀州激起了強烈反對,人們稱這個法案為「1873年惡法」(Crime of 1873),隨後產生了轟轟烈烈的支持白銀的民間草根運動。

美國國會為了平衡紐約地區歐洲勢力背景的銀行家的影響力,又通過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 of 1878),要求美國財政部必須每月購買價值200到400萬美元的白銀,金銀比價重新設定為1比16。銀幣與金幣同樣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用於支付所有公共和私人債務。和「黃金券」一樣,財政部同樣發行「白銀券」,一美元的「白銀券」直接對應一美元的銀幣,以便於流通。

(一美元的「白銀券」,可直接兌換一美元等價銀幣)

後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被《1890年謝爾曼白銀采購法》(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所取代,新法案增加了財政部必須購買白銀的數量,在以前的基礎上,財政部必須每月增加450萬盎司的購買量。

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來,「美聯儲券」(Federal Reserve Note)開始發行,到1929年大衰退時,「美聯儲券」已經逐漸佔有貨幣流通的主要份額。到1933年時,「美聯儲券」仍能兌換等價黃金。

(1914年一美元「美聯儲券」,可以間接兌換等價金幣)

在1933年時,在貨幣流通領域中還有「黃金券」(Gold Certificate)和「美國政府券」。

(1913年50美元黃金券,可直接兌換50美元等價金幣,1933年後持有該貨幣違法)

「美國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就是林肯在內戰時期發行的美國第一種法幣,即「林肯綠幣」(Greenbacks)。它的總發行量被限定在6,681,016。1960年,它僅佔美國貨幣流通總量的1%。

(「美國政府券」,即「林肯綠幣」)

除了上述4種主要貨幣,還有少量的其它貨幣形式共存。

在1933年羅斯福廢除金本位並宣布擁有黃金非法之後,黃金券即退出流通。美國貨幣流通領域僅剩下「美聯儲券」、「白銀券」和「美國政府券」,由於「美國政府券」先天不足,有發行上限,所以不被國際銀行家視作重大威脅。「白銀券」就麻煩多了。

由於美國財政部被法律規定常年購買白銀,到30年代,美國財政部已經擁有高達60多億盎司(Troy Once)的白銀,大致接近20萬噸的龐大儲備,再加上白銀礦產遍布世界,生產量也頗為可觀,要是全部實現貨幣化發行「白銀券」,勢必成為國際銀行家最大的夢靨。

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案》中規定,如果美聯儲解散,所有還在流通領域的美聯儲券必須以等價白銀回收,1933年羅斯福幫助國際銀行家廢除了金本位之後,美國貨幣流通實際上是處在「銀本位」之下。

不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廉價貨幣」和「赤字財政」的「大業」就會受到嚴重掣肘,國際銀行家夢寐以求的通過通貨膨脹這種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來神不知鬼不覺地掠奪公民財富的計劃就會受到牽制。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規模赤字財政的推行,再加上戰後重建歐洲經濟的龐大開支以及朝鮮戰爭的捲入和越南戰爭升級,美聯儲大規模發行國債貨幣逐漸被市場發覺,美國人民從40年代開始不斷用「白銀券」兌換成銀幣和銀錠,導致財政部天文數字的白銀儲備急劇縮水。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電子工業和航天工業對白銀的需求量急劇增長,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宮時,財政部的白銀儲備已銳減到19億盎司。同時白銀的市場價格猛漲,已逐漸逼近銀幣的貨幣價值1.29美元。當「白銀券」被兌換成白銀實物後,「白銀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幣驅除好幣」的「格雷欣法則」的效應顯現了出來。

這一切就是肯尼迪簽署11110號總統令的大背景。

保衛白銀和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成為肯尼迪和國際銀行家斗爭的焦點。

對於國際銀行家而言,徹底廢除黃金的貨幣地位已在全盤計劃之中,但解決白銀問題擁有著更高的優先順序別。由於白銀的潛在礦藏資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國在市場價格引導下開始更大規模的勘探和開發,不僅廢除金本位的目標將難以實現,而且還將陷入黃金和白銀的兩線作戰。一旦白銀供應量大漲,「白銀券」 很可能死灰復燃,重新與「美聯儲券」一爭高下,由於美國政府掌握著發行「白銀券」的大權,到時候鹿死誰手尚無定論。「白銀券」如果佔了上風,美聯儲的生存就面臨著極大的風險。

所以國際銀行家最緊迫的任務是盡最大可能壓低銀價,一方面讓世界銀礦行業處在虧損或是微利狀態,從而延緩銀礦的勘探和開發,減少供應量;另一方面促使工業用銀量猛增,使得替代白銀材料的研究和應用變得毫無必要,從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美國財政部僅存的白銀儲備。當財政部拿不出白銀的時候,「白銀券」 自然就不戰而降,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也就順理成章了。關鍵是爭取時間。

肯尼迪自然是對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對國際銀行家表態適當時機可以考慮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另一方面卻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Douglas Dillon)並非他的心腹,第倫出身於華爾街銀行大家族,身為共和黨人被國際銀行家強塞到肯尼迪的民主黨內閣中,主要財政大權由第倫向國際銀行家們負責。在第倫上任後,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財政部的白銀儲備。果然第倫不負眾望,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場價向工業用戶大量傾銷白銀。1947年成立的美國白銀用戶協會(TheSilverUsersAssociation)與第倫遙相呼應,強烈要求「賣掉(財政部)剩餘的存銀來滿足白銀用戶的需求」〔注 7.9〕

1961年3月19日的紐約時報這樣報道:

參議員抱怨美國(財政部)低價拋售(白銀)

參議員艾倫.百博(Alan Bible)今天向財政部提出重新審查以低於國際市場的價格大量拋售白銀的政策。這位內華達的民主黨議員在給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的信中說,美國國內的銀礦開發已經落後於消費需求,而財政部的傾銷行為是控制一個不現實的價格上限。世界性的白銀短缺只有通過在北美和南美地區大量開發新產能來解決。他說『只有當財政部緩解對國內市場和鄰國的嚴酷的價格壓力後,這一切才談得上。」

1961年8月19日的紐約時報還登載了這樣一篇消息:

主要來自產銀州的13個西部民主黨參議員今天向肯尼迪總統提交了一封聯名信,信中要求財政部立刻停止拋售白銀的行為。財政部的傾銷壓低了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白銀價格。

1961年10月16日,紐約時報:

財政部拋售白銀儲備已經對白銀市場的價格加上了一個緊緊的蓋子。工業用戶知道他們可以從財政部得到每盎司91到92美分的白銀,所以他們拒絕支付更多的錢給新的白銀生產商。

1961年11月29日,紐約時報:

白銀生產商們昨天欣喜地聽到一則消息,肯尼迪總統已經下令財政部體停止向工業界拋售貨幣白銀。白銀的工業用戶被震驚了。

1961年11月30日,紐約時報:

白銀的價格沖上了41年來紐約市場的最高價位,隨著星期二肯尼迪總統宣布全面改變美國政府的白銀政策,決定由市場來決定白銀的價格。第一步就是立刻停止財政部出售不必支撐紙幣(「白銀券「)的白銀的行為。

肯尼迪總統終於出手了,雖然時間已經稍顯晚了一些,因為財政部的白銀此時已剩下不足17億盎司了。但是他的果斷措施已經使市場銀價向世界各地的白銀生產廠家發出了明確的信號,白銀產量的上升和財政部的存量企穩都是可以預期的事。白銀公司的股票一飛沖天。

肯尼迪的這一行為顛覆性地破壞了國際銀行家的圖謀。

1963年4月,美聯儲主席威廉.馬丁在國會聽證會上說:「美聯儲委員會確信,沒有必要在美國貨幣系統中使用白銀。盡管有人覺得把白銀從支撐我們一部分貨幣系統中抽出可能會造成貨幣貶值,我不能認同這種觀點。」

按照一般規律,當白銀市場得到明確的價格上漲的信號,到重新開始新的資源勘探,新增設備擴大生產規模,最後提高總供應量,需要5年左右的周期,所以能否最終保住白銀的貨幣地位,從而保留下美國政府直接發行貨幣的希望,關鍵時刻將是1966年。

肯尼迪與國際銀行家爭奪的制高點就是白銀的貨幣地位,整個戰役關系著美國民選政府是否能夠最後保留住貨幣發行權。一旦白銀重新開始大量供應,肯尼迪就可以與西部白銀生產州聯手進一步推動美元貨幣的白銀含量重估的立法,加大「白銀券」的發行量,「白銀券」勢必再度崛起。

到那時,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的11110號總統令就會立刻成為對付「美聯儲券」的利害殺招。

可惜的是,國際銀行家也同樣看出了肯尼迪的部署。這個深受選民熱愛的總統幾乎可以肯定會在1964年底的大選中獲得連任,如果肯尼迪再作4年總統,局面將變得無法收拾。除掉肯尼迪成了唯一的選擇。

當國際銀行家中意的副總統在肯尼迪被刺當天在飛機上繼任美利堅第36屆總統時,他深知國際銀行家們對他的期許是什麼,他不能也不敢辜負這種「期許」。

㈧ 求翻譯!!!追加高分!追加高分!2009年普利策新聞獎作品 太陽報

在拉斯維加斯地帶的來320億美元建源設熱潮中,每六周就有一名建築工人死亡。去年《拉斯維加斯太陽報》在網站上揭露了當地嚴重的安全漏洞,詳細地道出了監督人員是如何地放鬆安全管理而未能防止事故的發生。在報道發表之後,死亡事件再沒有出現.
該報道迫使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對此類事件進行調查,並在美國眾議院和參議院舉行了聽證會。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希拉里·柯林頓、特德·肯尼迪、哈里·里德和其他議員們致函布希總統,要求勞工部改革安全條例。
太陽報追蹤報道了安全監管機構和建築商之間的曖昧關系。工人們對揭露出事實以及持續增加的死亡人數而感到憤怒,他們紛紛離開米高梅公司的移民城中心(MGM Mirage's CityCenter),停止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私營商業發展項目,直到承包商同意增強安全。
在過去18個月中,有12名工人死亡。但經過改進,沒有出現死亡事故。自2008年6月後,沒有工人死亡的情況出現。
本頁轉載了《太陽報》的一系列報道,包括整個事件,視頻,互動,來自職業健康安全局的關於工人死亡的文件以及後續的事件進展。

㈨ 聽證會的其他信息

常見聽證會場紀律和注意事項分為如下幾點:1、全體參會人員須佩戴會務組制發的有效證件,憑證入場參加會議。
2、請提前10分鍾進入會場,會議期間請關閉通訊工具。
3、會場內請勿吸煙,請不要隨意走動,請不要喧嘩或進行其他妨礙聽證秩序的活動。
4、考慮到聽證代表發言時間有限,本次聽證會不安排旁聽代表發言和新聞記者提問。旁聽代表如有意見或建議可填寫《旁聽代表意見表》,會後交給會務組。
5、聽證會代表發言時請先舉手示意,經主持人同意後發言;聽證代表發言時,其他聽證代表經主持人同意後可插話,但要盡量簡短。發言時請講普通話。
6、聽證代表初次發言請作自我介紹,發言時間請控制在10分鍾之內。如時間許可,經主持人同意,可再次簡短發言。
7、發言時請觀點鮮明、簡明扼要、不要重復。發言內容請集中在向申請人提出質詢和對方案提出意見上。最後要表明自己對調價方案的意見。
8、會後請聽證代表留下,對聽證筆錄進行審閱並簽名。全體與會人員須將會務組制發的證件交回給會務組。 中國的三大類聽證是:
一、1996年建立的行政處罰聽證
二、1997年建立的價格決策聽證
三、2000年建立的立法聽證。 由於聽證會組織者的獨立性不足,並且缺少一個成本監審程序,導致中國聽證會制度很容易淪為某些既得利益集團操縱價格、壓制民眾利益訴求的工具。這些弊端亟待通過改革加以解決。尤以價格決策聽證因時時涉及民眾的切身利益,舉行得最多,也最受關注。
首先,聽證會組織者的獨立性問題亟待解決。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只有由獨立、超脫、具有權威性的機構主持聽證,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聽證會不會流於形式,不會被相關利益集團操縱。比如,美國1975年舉行的「肯尼迪聽證會」,原本是就航空票價問題進行聽證的,而結果卻催生出了《1978年民航放鬆管製法》,通過降低准入門檻促進了航空票價的全面下調,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謂一勞永逸。
其次,在中國價格聽證會制度上,缺少一個成本監審程序。從根源上來看,價格聽證是公眾與壟斷集團利益博弈、維護自身權利的「公器」。但是,價格管理部門常常既是價格的制訂者和維護者,又往往是聽證會的組織者,這本身就決定了聽證會制度加大了公眾維護自身利益的難度。
添加一個成本監審程序是有明確依據的。成本監審是保護民眾利益不被相關強勢利益集團侵害的有效利器,中國應該以法律的形式,強制性要求所有的聽證會必須由獨立的審計部門對相關產品的成本進行全面審計,並確保這種審計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做到了這一點,聽證會的弊端至少可以去掉一大半。

㈩ 美國總統肯尼迪是怎麼被刺殺的

肯尼迪遇刺前兩分鍾

對於美國人來說,年11月22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肯尼迪總統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噩耗傳來,整個美國都陷入了震驚和悲傷之中。幾十年以後,人們在說起這一時刻時,很多人都能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在干什麽。究竟是誰,為什麽刺殺肯尼迪至今仍眾說紛紜。美國官方的沃倫委員會的最終結論是一個名叫奧斯瓦德的兇手單獨作案,但是此案的疑點實在太多,幾十年來社會上流傳著各種陰謀論。

最明顯的疑點是兇手被警方抓獲不到48小時,就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另一名猶太殺手近距離槍殺,上百萬人在電視機旁看到了謀殺全過程,而該兇手的動機竟然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展示猶太人的膽量」。

Jack Rubyshooting Lee Harvey Oswald.

另一個巨大的疑點是到底幾個人參與了謀殺肯尼迪,沃倫委員會的結論是奧斯瓦德在5.6秒的時間里連發三槍,其中一發子彈打飛,一發擊中肯尼迪的頸部,另外一發致命的子彈命中頭部。幾乎沒有人相信奧斯瓦德能在這樣短的時間里准確射擊三次,更奇怪的是打中肯尼迪的頸部的子彈是先擊中了坐在肯尼迪前方的德州州長後,再射中肯尼迪的,而這樣的幾率幾乎為零,所以人們稱之為一發「神奇的子彈」。更多的專家相信,不只一人從不同的方向朝肯尼迪開槍,而且不止三發子彈。

據後來護衛肯尼迪車駕的一名巡警回憶,「當肯尼迪在機場忙著和歡迎的人群握手時,約翰遜(副總統)的秘密特勤(Secrete Service)走過來給我們做安全工作指示。最讓我吃驚的是他們說總統在德利廣場(刺殺現場)的行車路線臨時作了修改。如果保持原來的路線,殺手可能完全沒有機會下手。他們還給我們下了一個聞所未聞的命令,通常情況下,我們四個摩托護警應該緊靠總統座車的四周,但是他們這次讓我們全部退到車後,任何情況下不得超過總統座車的後輪。他們說這是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沒有遮攔的視野』……我的另一位朋友(保護副總統約翰遜)看見他(約翰遜)在聽到第一發子彈前30或40秒時,開始在車里彎下身來,甚至在車隊拐上休斯敦大街之前。也許他在車里的地毯上找什麼東西,但是他看起來就好像預感到會有子彈飛過來一樣」。

當第一夫人傑奎琳隨著丈夫的遺體乘空軍一號到達華盛頓機場時,她仍然穿著濺滿肯尼迪鮮血的大衣,她堅持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他們看看犯下的罪惡」,此時的兇手奧斯瓦德仍被警方看押,傑奎琳所說的「他們」又是?傑奎琳在自己的遺囑中說道,在她死後50周年(2044年5月19日),如果她的最小的孩子已經去世,她授權肯尼迪圖書館公開一份500頁的關於肯尼迪的文件。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她最小的兒子在1999年的一次飛機失事中喪了命。

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著名的民權運動推動者,在1968年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之後,幾乎肯定可以最終當選總統,但是就在他歡慶勝利的時候,又是在大庭廣眾的場合被亂搶打死。

在肯尼迪被刺殺後的短短三年中,18名關鍵證人相繼死亡,其中6人被槍殺,3人死於車禍,2人自殺,1人被割喉,1人被擰斷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英國的一名數學家在1967年2月的倫敦星期日時報聲稱,這種巧合的概率為10萬萬億分之一。從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關證人在各種離奇的事件中自殺或被謀殺。〔注 7.8〕

沃倫委員會讓人生疑的還有封存所有文件、檔案和證據長達75年直到2039年才解密,這些文件涉及CIA、FBI、總統特警保鏢、NSA(國家安全局)、國務院、海軍陸戰隊等機構。另外,FBI和其它政府機構還涉嫌銷毀證據。

2003年肯尼迪遇刺40周年,美國ABC廣播公司搞了一次調查,70%的美國人認為刺殺肯尼迪是一個更大規模的陰謀。

如此大規模地協調和組織,如此明顯的證據和證人的封殺都說明肯尼迪刺殺事件其實已經不是一次秘密謀殺,而更像是公開處決,意在警告今後的美國總統們要搞清楚誰才是這個國家的真正主宰。

問題是,肯尼迪家族也是國際銀行家集團中的「圈裡人」,其父約瑟夫就是1929年股票崩盤時大發其財,後來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的首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主席,早在40年代就躋身在億萬富豪的行列中了,如果不是這樣顯赫的家境,肯尼迪也不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總統。那麽肯尼迪何以開罪了整個統治精英階層,以至於落得殺身之禍呢?

毫無疑問,肯尼迪是一位富有雄心和才乾的人物,當年紀青青的他坐上了總統的寶座,就碰上了古巴導彈危機這樣重大挑戰,他的表現堅定陳穩,可圈可點,面對和蘇聯可能爆發核戰爭的巨大危險而毫不妥協,最終逼退了赫魯曉夫。肯尼迪還意氣風發地推動了美國航天計劃,最終使人類的足跡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盡管他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偉大的時刻,但他的神奇的感召力卻伴隨著整個計劃。在推動民權運動方面,肯尼迪兄弟更是功勛卓著。1962年當第一名黑人大學生試圖到密西西比大學注冊時,引發了當地白人的激烈反對,全美國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民權運動的這個焦點上。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動400名聯邦執法人員和3000名國民警衛隊護送這名黑人學生上學,此舉震驚美國社會,肯尼迪頓時深得人民愛戴。在他的號召下,美國青年踴躍參加和平隊(Peace Corps),志願奔赴世界第三世界國家去幫助當地的教育、衛生和農業的發展。

在肯尼迪主政的短短3年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政績,的確堪稱一代豪傑。這樣雄才大略的抱負,如此果斷堅毅的心志,再加上美國人民的熱愛和世界各國的敬仰,肯尼迪豈是願做「傀儡」的人物?

當肯尼迪越來越強烈地想按照自己良好的意願來運作這個國家時,他就必然與他背後的強大而無形的統治精英集團產生尖銳的沖突。當沖突的焦點涉及到國際銀行家所主導的統治精英的最核心最敏感的問題 - 貨幣發行權的時候,肯尼迪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經到了。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11110號總統令(Executive Order),著令美國財政部「以財政部所擁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銀,包括:銀錠、銀幣和標准白銀美元作為支撐,發行『白銀券』(Silver Certificate)」,並立刻進入貨幣流通。肯尼迪的意圖十分明顯,從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手中奪回貨幣發行權!如果該計劃最終得以實施,美國政府將逐步擺脫必須從美聯儲「借錢」並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謬境地,並且以白銀為支撐的貨幣不是「透支未來」的債務貨幣,而是基於人們已有勞動成果的「誠實貨幣」。「白銀券」的流通將逐漸降低美聯儲發行的「美元」(Federal Reserve 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終迫使美聯儲銀行破產。

如果失去控制貨幣發行的權力,國際銀行家對美國這個最大的財富創造國將失去大部分影響力,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

要搞清楚11110號總統令的由來和意義,我們必須從白銀在美國的幾起幾落說起。

白銀在美國成為合法貨幣始於1792年的《1792年鑄幣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該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純銀24.1克,金銀比價1比15。美元作為美國貨幣最基準的度量衡是基於白銀之上的。此後美國長期保持金銀貨幣雙軌制。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鑄幣法案》在歐洲羅斯切爾德家族的壓力下,廢除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實行了單一的金本位,由於羅斯切爾德家族掌握著世界上大部分的黃金礦產和黃金供應,他們實際上控制了整個歐洲的貨幣供應。白銀的產地比黃金更為分散,產量和供應量也大得多,控制起來難度更大,所以在1873年前後,羅斯切爾德家族先後脅迫歐洲大部分國家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實行完全的金本位。美國也是這個總體步驟中的一步。這個法案在美國西部產銀州激起了強烈反對,人們稱這個法案為「1873年惡法」(Crime of 1873),隨後產生了轟轟烈烈的支持白銀的民間草根運動。

美國國會為了平衡紐約地區歐洲勢力背景的銀行家的影響力,又通過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 of 1878),要求美國財政部必須每月購買價值200到400萬美元的白銀,金銀比價重新設定為1比16。銀幣與金幣同樣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用於支付所有公共和私人債務。和「黃金券」一樣,財政部同樣發行「白銀券」,一美元的「白銀券」直接對應一美元的銀幣,以便於流通。

(一美元的「白銀券」,可直接兌換一美元等價銀幣)

後來《1878年布蘭德-埃勒森法案》被《1890年謝爾曼白銀采購法》(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所取代,新法案增加了財政部必須購買白銀的數量,在以前的基礎上,財政部必須每月增加450萬盎司的購買量。

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來,「美聯儲券」(Federal Reserve Note)開始發行,到1929年大衰退時,「美聯儲券」已經逐漸佔有貨幣流通的主要份額。到1933年時,「美聯儲券」仍能兌換等價黃金。

(1914年一美元「美聯儲券」,可以間接兌換等價金幣)

在1933年時,在貨幣流通領域中還有「黃金券」(Gold Certificate)和「美國政府券」。

(1913年50美元黃金券,可直接兌換50美元等價金幣,1933年後持有該貨幣違法)

「美國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就是林肯在內戰時期發行的美國第一種法幣,即「林肯綠幣」(Greenbacks)。它的總發行量被限定在6,681,016。1960年,它僅佔美國貨幣流通總量的1%。

(「美國政府券」,即「林肯綠幣」)

除了上述4種主要貨幣,還有少量的其它貨幣形式共存。

在1933年羅斯福廢除金本位並宣布擁有黃金非法之後,黃金券即退出流通。美國貨幣流通領域僅剩下「美聯儲券」、「白銀券」和「美國政府券」,由於「美國政府券」先天不足,有發行上限,所以不被國際銀行家視作重大威脅。「白銀券」就麻煩多了。

由於美國財政部被法律規定常年購買白銀,到30年代,美國財政部已經擁有高達60多億盎司(Troy Once)的白銀,大致接近20萬噸的龐大儲備,再加上白銀礦產遍布世界,生產量也頗為可觀,要是全部實現貨幣化發行「白銀券」,勢必成為國際銀行家最大的夢靨。

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案》中規定,如果美聯儲解散,所有還在流通領域的美聯儲券必須以等價白銀回收,1933年羅斯福幫助國際銀行家廢除了金本位之後,美國貨幣流通實際上是處在「銀本位」之下。

不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廉價貨幣」和「赤字財政」的「大業」就會受到嚴重掣肘,國際銀行家夢寐以求的通過通貨膨脹這種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來神不知鬼不覺地掠奪公民財富的計劃就會受到牽制。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規模赤字財政的推行,再加上戰後重建歐洲經濟的龐大開支以及朝鮮戰爭的捲入和越南戰爭升級,美聯儲大規模發行國債貨幣逐漸被市場發覺,美國人民從40年代開始不斷用「白銀券」兌換成銀幣和銀錠,導致財政部天文數字的白銀儲備急劇縮水。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電子工業和航天工業對白銀的需求量急劇增長,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宮時,財政部的白銀儲備已銳減到19億盎司。同時白銀的市場價格猛漲,已逐漸逼近銀幣的貨幣價值1.29美元。當「白銀券」被兌換成白銀實物後,「白銀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幣驅除好幣」的「格雷欣法則」的效應顯現了出來。

這一切就是肯尼迪簽署11110號總統令的大背景。

保衛白銀和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成為肯尼迪和國際銀行家斗爭的焦點。

對於國際銀行家而言,徹底廢除黃金的貨幣地位已在全盤計劃之中,但解決白銀問題擁有著更高的優先順序別。由於白銀的潛在礦藏資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國在市場價格引導下開始更大規模的勘探和開發,不僅廢除金本位的目標將難以實現,而且還將陷入黃金和白銀的兩線作戰。一旦白銀供應量大漲,「白銀券」 很可能死灰復燃,重新與「美聯儲券」一爭高下,由於美國政府掌握著發行「白銀券」的大權,到時候鹿死誰手尚無定論。「白銀券」如果佔了上風,美聯儲的生存就面臨著極大的風險。

所以國際銀行家最緊迫的任務是盡最大可能壓低銀價,一方面讓世界銀礦行業處在虧損或是微利狀態,從而延緩銀礦的勘探和開發,減少供應量;另一方面促使工業用銀量猛增,使得替代白銀材料的研究和應用變得毫無必要,從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美國財政部僅存的白銀儲備。當財政部拿不出白銀的時候,「白銀券」 自然就不戰而降,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也就順理成章了。關鍵是爭取時間。

肯尼迪自然是對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對國際銀行家表態適當時機可以考慮廢除白銀的貨幣地位,另一方面卻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Douglas Dillon)並非他的心腹,第倫出身於華爾街銀行大家族,身為共和黨人被國際銀行家強塞到肯尼迪的民主黨內閣中,主要財政大權由第倫向國際銀行家們負責。在第倫上任後,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財政部的白銀儲備。果然第倫不負眾望,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場價向工業用戶大量傾銷白銀。1947年成立的美國白銀用戶協會(TheSilverUsersAssociation)與第倫遙相呼應,強烈要求「賣掉(財政部)剩餘的存銀來滿足白銀用戶的需求」〔注 7.9〕

1961年3月19日的紐約時報這樣報道:

參議員抱怨美國(財政部)低價拋售(白銀)

參議員艾倫.百博(Alan Bible)今天向財政部提出重新審查以低於國際市場的價格大量拋售白銀的政策。這位內華達的民主黨議員在給財政部長道格拉斯.第倫的信中說,美國國內的銀礦開發已經落後於消費需求,而財政部的傾銷行為是控制一個不現實的價格上限。世界性的白銀短缺只有通過在北美和南美地區大量開發新產能來解決。他說『只有當財政部緩解對國內市場和鄰國的嚴酷的價格壓力後,這一切才談得上。」

1961年8月19日的紐約時報還登載了這樣一篇消息:

主要來自產銀州的13個西部民主黨參議員今天向肯尼迪總統提交了一封聯名信,信中要求財政部立刻停止拋售白銀的行為。財政部的傾銷壓低了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白銀價格。

1961年10月16日,紐約時報:

財政部拋售白銀儲備已經對白銀市場的價格加上了一個緊緊的蓋子。工業用戶知道他們可以從財政部得到每盎司91到92美分的白銀,所以他們拒絕支付更多的錢給新的白銀生產商。

1961年11月29日,紐約時報:

白銀生產商們昨天欣喜地聽到一則消息,肯尼迪總統已經下令財政部體停止向工業界拋售貨幣白銀。白銀的工業用戶被震驚了。

1961年11月30日,紐約時報:

白銀的價格沖上了41年來紐約市場的最高價位,隨著星期二肯尼迪總統宣布全面改變美國政府的白銀政策,決定由市場來決定白銀的價格。第一步就是立刻停止財政部出售不必支撐紙幣(「白銀券「)的白銀的行為。

肯尼迪總統終於出手了,雖然時間已經稍顯晚了一些,因為財政部的白銀此時已剩下不足17億盎司了。但是他的果斷措施已經使市場銀價向世界各地的白銀生產廠家發出了明確的信號,白銀產量的上升和財政部的存量企穩都是可以預期的事。白銀公司的股票一飛沖天。

肯尼迪的這一行為顛覆性地破壞了國際銀行家的圖謀。

1963年4月,美聯儲主席威廉.馬丁在國會聽證會上說:「美聯儲委員會確信,沒有必要在美國貨幣系統中使用白銀。盡管有人覺得把白銀從支撐我們一部分貨幣系統中抽出可能會造成貨幣貶值,我不能認同這種觀點。」

按照一般規律,當白銀市場得到明確的價格上漲的信號,到重新開始新的資源勘探,新增設備擴大生產規模,最後提高總供應量,需要5年左右的周期,所以能否最終保住白銀的貨幣地位,從而保留下美國政府直接發行貨幣的希望,關鍵時刻將是1966年。

肯尼迪與國際銀行家爭奪的制高點就是白銀的貨幣地位,整個戰役關系著美國民選政府是否能夠最後保留住貨幣發行權。一旦白銀重新開始大量供應,肯尼迪就可以與西部白銀生產州聯手進一步推動美元貨幣的白銀含量重估的立法,加大「白銀券」的發行量,「白銀券」勢必再度崛起。

到那時,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簽署的11110號總統令就會立刻成為對付「美聯儲券」的利害殺招。

可惜的是,國際銀行家也同樣看出了肯尼迪的部署。這個深受選民熱愛的總統幾乎可以肯定會在1964年底的大選中獲得連任,如果肯尼迪再作4年總統,局面將變得無法收拾。除掉肯尼迪成了唯一的選擇。

當國際銀行家中意的副總統在肯尼迪被刺當天在飛機上繼任美利堅第36屆總統時,他深知國際銀行家們對他的期許是什麼,他不能也不敢辜負這種「期許」。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