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貧困戶
❶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今年災情及我部防範工作情況
今年,我國氣候極端異常,部分地區前旱後雨,瞬時暴雨,持續強降雨,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群發。1至6月,全國發生19522起,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8.61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932.3%、177.8%和190%。
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範工作,今年上半年作出60多次重要批示,為我們工作指明了方向。我部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年初開始早研判、早部署、早檢查、早落實,採取多種手段嚴防嚴控。一是精心部署,先後8次召開全國和重要地區的汛期防範工作會議,多次發文和聯合相關部門發文,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二是檢查督促,近百次派出由部領導和司局領導帶隊、相關部門參加的工作組檢查指導。三是強化應急,派出88名專家長期駐守18個重點省(區、市),指導排查、監測預警和群測群防等。多次啟動應急響應,在玉樹地震和關嶺滑坡等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組織開展隱患排查,協助和指導防範次生災害。四是重點防範,把地震災區和三峽庫區作為重中之重,派出150名專家協助四川、青海、重慶、湖北四省(市)開展排查和巡查,並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人口密集地區、交通幹道和重要工程周邊災害點再排查。五是聯控聯防,加強與氣象、水利、鐵路、交通運輸、教育等部門的協作配合,發揮部門優勢,落實防災責任,提升防控能力。
通過以上工作,今年上半年地質災害防範取得了顯著成效。轉移受威脅群眾20多萬,成功避讓477起,避免人員傷亡14839人。僅6月一個月,全國共成功預報320起,避免人員傷亡11014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38億元,為歷年來單月最多。與2009年1至6月相比,今年同期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增長了近10倍,而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人數同比大幅減少。
重點地區防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功預報和避免多起重大地質災害。三峽庫區已連續7年未因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汶川地震災區2年多來,雖然地質災害多發頻發,但災民安置點未因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實現了主汛期地質災害無重大群死群傷的目標。玉樹地震災區隱患排查迅速完成,重要隱患均被嚴密監控或應急排危除險。
二、以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主要成效和存在問題
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地質環境隊伍(工程地質隊、水文地質隊)作為地勘隊伍的組成部分連同地勘費一並下放地方。地質災害作為地質環境工作的一部分,是在機構改革之後的10年來逐步成為一項重要職能,越來越受到重視,三定規定我部的職能是組織、協調、指導、監督。近年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歷了調查、普查、工程治理從無到有的過程,初步形成了以地質災害調查為基礎,以三峽庫區、地震災區為重點的,少數隱患點實施專業隊伍監測,絕大多數採取群測群防監測,逐步開始重大隱患點工程治理的格局。
1、在山區縣地質災害調查基礎上形成了群測群防體系
從2003年至2008年,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部署完成了1640個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基於此項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群測群防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網路體系。現在全國24萬處隱患點均已納入群測群防體系,有10萬群測群防員。實踐證明群測群防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創舉,是在現行條件下最為有效的監測體系,創造了無數的奇跡,挽救了大量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
1640個縣的調查評價程度很低,每個縣只安排20萬元經費,只能做一些地表肉眼觀察工作,基本查清了房前屋後小開小裂小縫,但對較遠距離的、具有隱蔽性的、比較復雜的地質災害隱患還沒有查清楚。群測群防體系不健全,主要依靠兼職,缺少必要的經濟待遇和設施配備。原因是地質災害多數分布在山區,大多數都是貧困縣,縣鄉政府在財政上都比較困難。
2、組建了部級和省級及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機構
目前全國已形成了由1個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院、32個省級監測總站、233個市級監測分站和166個縣級監測站組成的全國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初步建立了三峽庫區滑坡崩塌專業監測網。在典型地區開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示範工作。
問題是全國地質災害行政管理人員太少,越到基層越少,絕大多數縣一個專職人員也沒有。香港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土力工程處有700多人從事地質災害管理,我們全國都算上專職管理人員也不到他們的一半。市、縣級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監測機構建立的還很不普遍,絕大多數市、縣沒有地質災害監測機構,現有的機構也還存在著人員少,技術人員更少的問題。經費普遍沒有保障,少數機構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多數是自收自支,與其公益性服務機構性質很不相宜。
3、法規規章逐步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加強
國務院於2003年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頒布了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國務院先後發布《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一五」規劃》。各省(區、市)和大部分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市、縣均發布實施了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9年我部印發了《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建立了部省兩級應急專家隊伍。2009年,在全國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群測群防 「十有縣」 (有組織、有規劃、有經費、有預案、有制度、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建設,已建成321個。在全國推進地質災害防治行政管理、事業支撐、應急處置、專家咨詢、中介服務「五條線」建設,努力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水平。2007年以來,在全國先後開展「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行動」和「縣、鄉、村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培訓基層幹部、監測人員和群眾、學生300多萬人。2010年,正在在全國開展針對基層國土所和群測群防員的地質災害防治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和人員「五到位」宣傳培訓活動,培訓10萬人。
4、各相關部門的工作配合逐步加強
從2003年起,我部與氣象局合作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截至2009年,國家、30個省(區、市)、223個市、1035個縣開展了這項工作。今年我部與氣象局又共同研究進一步提高預警預報的精度,聯合發文要求所有市、縣都要開展這項工作。我部與建設、交通、鐵道等部門聯控聯防,相關部門對建設工程區、交通幹道等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逐步加強。今年我部與交通部、鐵道部聯合發文,就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共同部署, 2次邀請10多個部委聯合召開視頻會議,共同開展汛期檢查,取得較好效果。
三、今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加強的工作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地質災害防治已經是中央領導高度重視、社會各界普遍關注、人民群眾充滿期盼的大事。我們一方面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指示精神,加強應急響應和應急處置。一方面積極探索深化改革完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
1、進一步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普查、排查等基礎工作
為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必須加大基礎工作力度。全國應開展全面的地質災害調查,重點地區(300萬平方公里)詳查工作應加快進度,地震災區、三峽庫區等應做到普查,排查工作應納入基礎工作由專業隊伍承擔,並每隔一年排查一次,人員集中區附近2000米范圍要提高工作程度,部署一批必要的工程勘查。
2、建立市、縣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
建立市、縣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是必要的,地下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礦山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等都需要監測,各地的監測機構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特點有所側重。監測機構承接地質災害調查、普查、排查等基礎工作成果,可以根據成果、根據群測群防員分布,劃定每個群測群防員的監測區域、監測隱患點、巡查路線等,使地調成果發揮作用。
3、以村支部書記、村長、村民小組長為主加強群測群防員隊伍
實踐證明村支部書記、村長和村民小組長擔當群測群防員是最合適人選,他們了解當地情況、熟悉村民、富有責任心。他們當群測群防員遇有災情險情最方便報告鄉鎮政府,立即就能使基層政府直接組織搶險救災。應該給這支群測群防員隊伍統一的經濟待遇,應由中央財政承擔他們的補助經費,這樣就能把群測群防的水平提高到現階段最高水平。
4、國家級和市、縣級地災防治指揮協調能力建設是當前應該加強的兩個重要環節
地質災害現在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自然災害,今年暴雨導致人員傷亡90%屬於地質災害。建議在國家層面成立國家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我部作為辦公室單位,組建地質災害防治應急中心。
地質災害防治關鍵在基層,而我們基層最為薄弱。要加強市、縣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形成中央出資由專業的地勘單位進行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由市、縣兩級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承接,群測群防員使用,發現災情險情報告市縣、鄉政府應急處置的防災體系。
5、進一步加大重大地質災害治理資金投入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由中央和省級政府負責特大和重大地質災害治理,現在用於面上的治理資金中央每年出資僅9個億,與各地需求相比杯水車薪。如能增加到每年40個億治理進度會大大加快。三峽庫區、地震災區之所以防災工作做得好,與國家投入力度大是直接相關的。現在有些省級政府也出一些資金,但不普遍,也沒有形成制度。各省都應該每年有專項納入財政預算。市、縣兩級的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的工作經費也應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❷ 請根據下列材料寫成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消息
人類目前的生活方式所需,使得我們的地球象是在供應兩個地球生命的需要,這使得世界正在進入一個「生態信貸緊縮危機」。
一是氣候反常。
二是共同促進生物多樣性。
三是污染與健康。
四是水資源。
當今世界正在面臨的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1、森林的減少
2、植被的破壞
3、土地的沙化
4、河流的污染
5、溫室效應
6、物種的滅絕
二、產生嚴重生態危機的原因
1、人口的增長
2、工業化進程加快
3、貧富差距嚴重
4、消費文化的盛行
環境污染主要包括十個方面的問題:
①臭氧層空洞,
②溫室效應,
③酸雨、酸霧,
④飄塵、有害氣體和光化學煙霧,
⑤河流污染,
⑥海洋污染,
⑦土壤污染,
⑧食物污染,
⑨放射性污染,
⑩雜訊污染。
資源銳減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問題:
①森林濫耗,
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土地佔用,
③能源短缺,
④水資源緊張,
⑤糧食匱乏,
⑥物種消亡。
目前,世界上個人「生態足跡」最大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科威特、丹麥等。全球平均「生態足跡」為2.7公頃,而地球可以承受的人均「生態足跡」是2.1公頃。人類現在使用的資源,相當於1.3個地球所能提供的。
科學家表示地球正處於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所有動植物物種有一半正在消失。這些言論並非全然是危言聳聽。兩年前,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朱格拉夫就曾發出警告:人類正處在自恐龍滅絕後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危急關頭,而導演這一悲劇的正是人類自身。人類過度活動正在導致動植物物種滅絕的危機。
非常獨特的物種如果滅絕將會比一些近親的物種滅絕造成更壞的後果。植物群落表現出更長的進化史,其產量就更多。卡多特解釋說,比如,毛茛科植物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物種,進化史很長,它們如果滅絕,將會比雛菊或向日葵滅絕造成較大的生態影響,其影響遠超過的影響。而雛菊和向日葵是近親的物種,具有更為相似的基因組成。即使在某個小生態環境中,如果一種植物滅絕,另一種就能夠替代它在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卡多特認為此項研究非常全面,包括歐美和亞洲所發現的草原植物都進行了研究。而研究結果表明遺傳多樣性能預測物種是否重要。
報告稱,人類向地球索取的自然資源超過地球能向我們提供的。人類對水、空氣和土地的需求,已經消耗了地球近三分之一的可再生資源能力,但地球卻不能及時補給,這會導致森林資源消失、土地沙化、空氣和水源污染以及魚類和其它物種減少。
人類每年由於過度使用自然資源造成的損失達4-4.5萬億英鎊,是全球金融危機造成損失的2倍。隨著人口增多和消費速度加快,這種情況會繼續惡化。專家預計到2030年,如果人類生活方式沒有任何變化,人類要想維持生存得需要兩個地球供應資源。
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的人們,能夠認識、理解、需要、並接受生態化了。因為,20世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的環境災難,人類再也無法承受起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損失、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以及由此給人類帶來的人地之間、人際之間、和代際之間的種種極度緊張關系。
在我國,可能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正確理解生態化的深刻含義,說不定有些人還在利用生態化的號召力達到贏利的目的。但是,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卻在憂心忡忡。2002年,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朱鎔基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談到生態環境問題時,語氣沉重:「生態環境問題仍然相當嚴重」。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曲格平認為:「局部環境的破壞可能引發全局的環境問題,甚至會使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條件受到威脅」。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自然保護司楊朝飛司長答記者問時說:「我國面臨的生態壓力仍然很大,在生態方面,一方治理多方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邊治理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 2000年國務院頒發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樹立科學的生態保護思想。大多數有識之士確信:生態化轉換是關繫到生存、發展、健康、幸福的根本,是各行各業以及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它將成為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唯一選擇,並在行動上付諸實施。「生態化」不僅是一個具有前瞻性、時代性、創新性、戰略性、方向性的詞彙、還是一股不容迴避的洪流、是人類社會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度。然而不幸的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過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由上世紀60年代的300公斤/畝下降到100公斤/畝以下;地下鼠量由過去的8~10隻/公頃增至30隻/公頃;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並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紅樹林由歷史上最大面積25萬公頃下降到目前不足1.5萬公頃。
中國水蝕、風蝕和凍融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全國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涉及全國30個省(區、市)。黃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億噸;長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億噸。隨土壤流失的還有各種營養元素,僅黃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氮、磷、鉀3種元素總量約4000萬噸,超出了2003年全國的化肥需求量(3990萬噸)。
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佔189種。中國瀕危或漸危高等植物4000~5000種,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棲息地環境改變、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種瀕危或滅絕的重要原因。1988年到2000年期間,黑龍江省嫩江縣天然林斑塊數由240上升為343,平均斑塊面積由80公頃下降為68公頃。長江上已難尋覓白鰭豚的蹤跡,科學家承認該物種功能性滅絕。
呼籲全球投入巨資預防生態危機
科研人員在報告中呼籲全世界的政治家們,採取類似於拯救全球經濟的巨額救援計劃來預防生態危機。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主席伊米卡·安耀庫稱:「他們現在需要轉移注意力,關注更值得關心的事情,也就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狀況。」前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大衛·金爵士說:「我們都要承認,目前人類存在理解方面的誤差,地球上多種資源正在迅速消亡,其狀況比白堊紀時發生的第5次生物大滅絕更可怕、更嚴重。」
根據2005年的統計數據,全球生物多樣性已經從1970年時的下降了近三分之一。其中,熱帶物種種類減少了一半。盡管溫帶生物差異性依然穩定,但已經下降到歷史最低點。另外,陸地、淡水、海洋、雨林以及草原等地區的物種差異性都有明顯下降。只有北極地區以及北美洲地區,沒有顯著變化。
報告還包括了世界自然系統的健康標准——「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它顯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指定的人口單位內(一個人、一個城市)需要多少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我們可以將「生態足跡」形象地理解成一隻「巨足」,它承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這只腳在地球上留下的腳印越大,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
目前,世界上個人「生態足跡」最大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科威特、丹麥等,佔地約為8公頃到20公頃;剛果(金)、海地、阿富汗和馬拉維等國家約為半公頃。全球平均「生態足跡」為2.7公頃,而地球可以承受的人均「生態足跡」是2.1公頃;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的佔用超過了地球生物圈可更新能力的至少30%以上。換句話說,人類現在使用的資源,相當於1.3個地球所能提供的。
黃河流域的生態危機
1 水資源短缺,斷流加劇
黃河流域大部分處於乾旱地區,水資源條件先天不足.據統計,黃河擁有水資源只有580億立方米.而且,黃河水因泥沙太多,每年16億噸泥沙至少需200億立方米的水來沖刷,其可利用之水還必須減去200億立方米.這樣黃河實際擁有的可利用水量是每年300億立方米.30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供沿河9個省區及河北.天津兩省市使用,本來已經供不應求,再加上不合理利用和浪費水資源,使得水資源浪費的狀況越來越嚴重.缺水,成為黃河面臨的一大難題.1979年,黃河領域有154個城市缺水,1988年,缺水城市增加到300個,總缺水量高達54億立方米.進入90年代以後,缺水城市每年都在增加.城市膨脹,流動人口劇增之後,城市用水不得不擠占農業用水,或在城市完全不顧後果地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現大面積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地下水質惡化等.因為缺水,華北糧倉河北省一方面年年旱災,另一方面農田保積年年降低.全省1986年的水田澆灌面積較1980年減少了900萬畝,糧食產量長期徘徊不前.寧夏,甘肅,因為嚴重缺水,大量人口生活在溫飽線以下,無法擺脫貧苦困.
黃河流域水資源條件先天不足,生態環境脆弱,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特別是近20年以來下游斷流頻繁發生,不僅造成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的加劇,而且對流域的生態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沖擊。據《黃河志》記載,1761年黃河花園口最大流量為3.2萬立方米,1958年7月17日為每秒200立方米。據水文資料記載,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60億立方米,黃河入海水量占徑流總量的比率,50年代為79%,60年代為60%,70年代為55.5%,80年代為51.2%。1972年黃河首次出現斷流現象,當年斷流17天,1991—1995年間平均每天斷流620公里;1997年斷流13次共226天,斷流河段長683公里。黃河可能成為季節性的內陸河。在斷流的地方,昔日黃河帆影已成無水之舟。斷流使下游沿黃城市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東營,濱州,濮陽等城市對居民實行定時供水,家家戶戶蓄水備荒,擺滿了壇壇罐罐。沿黃兩岸禾苗枯焦,斷流時間一長,便顆粒無收。斷流給工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例如:年產30萬噸尿素合成氨的」中原化肥廠」,因黃河斷流影響,不得不停產。總之,因斷流給沿黃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都非常嚴重。僅以山東省濱州為例:濱州地處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北瀕渤海,是黃河入海的必經之地。這一地區氣候乾燥,降雨量少,地下均為鹹水,很難食用,因而這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生活主要依靠黃河水,黃河水是其經濟命脈。
長江流域的生態危機
1998年夏季,中國南方罕見的多雨。持續不斷的大雨以逼人的氣勢鋪天蓋地地壓向長江,使長江無須臾喘息之機地經歷了自1954年以來最大的洪水。洪水一瀉千里,幾乎全流域泛濫。加上東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濫,中國全國包括受災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四省,共有29個省、市、自治區都遭受了這場無妄之災,受災人數上億,近500萬所房屋倒塌,2000多萬公頃土地被淹,經濟損失達1600多億元人民幣。
長江洪水泛濫是長江流域森林亂砍濫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圍湖造田、亂占河道帶來的直接後果。
長江兩岸有4億人口居住,5O年代中期,長江上游森林覆蓋率為22%,由於不斷進行的農地開墾、建廠和城市化,使兩岸80%的森林被砍伐殆盡。四川省193個縣中,森林覆蓋面積超過3O%以上的僅有12個縣,一些縣的森林覆蓋面積還不到3%。為此,長江流域18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2O%發生水土流失,每年喪失表土24億噸,每年從上游攜帶下來5億噸以上的土砂順著長江流入了東海。由於年復一年的土砂淤積,長江的河床從多年前開始就已高出了地面,成為繼黃河之後的又一條「懸河」。長江的「碧水」早已盪然無存,其「渾黃」程度可以和黃河「媲美」。另一方面,長江中下游有蓄洪功能的湖泊則在迅速地萎縮著,洞庭湖水域面積從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縮減到2145平方公里,鄱陽湖在40年間縮小了1/5,還有數百個中小湖泊已經永遠地從地圖上消失了。這一切都是長江洪水泛濫的原因。
除此之外,這次的洪魔肆虐和1997年爆發的百年來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也有密切的關聯。厄爾尼諾的強大暖濕空氣帶來了強降水,造成長江流域洪峰不斷。緊隨著厄爾尼諾來的拉尼娜現象又使應當按期北移的副熱帶高壓突然殺了個「回馬槍」,使一度相對緩解的長江幹流汛情再度緊張起來,以致長江全線告急。長江洪水泛濫和地球溫暖化之間的密切關聯使專家們不無擔心——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增加一倍的話,地球上的降水量將增加3%—15%,大雨和洪水的增加與地球溫暖化狀況是並行進展的。
1998年的長江洪水無疑在向人們示警: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已危機四伏,它隨時可以給人們帶來新的巨大災難。
古印度有一句格言:「空氣、水和土地不是父輩給我們的禮物,而是我們向子孫的借款。」
每年污染造成的損失,是GDP的7%左右。
1、貧水大國。我國淡水資源人均佔有量排在世界第109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之一。我國城市河段70%受到污染;2/3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超標的環境里;很多城市正在使用只能供8~10年使用的深層岩水,眾多農村人群不得不飲用已被污染的地表和淺層水源。
2、黃河不再咆哮。1972年黃河第一次出現斷流以來,每年斷流次數還在增加。如此下去,黃河很可能成為一條既不注入大海、也不注入湖泊的內陸河。黃河源頭區瑪多境內原擁有4077個湖泊,現在只剩1000多個,而以面積計,90%以上的湖泊已經乾涸。
3、長江在掙扎。嚴重水土流失,使長江流域塘堰總庫容量被泥沙淤積了一半以上,每到汛期,洪水水位高出兩岸達數米到幾十米。水體污染:如2001年,廢水污水排放總量為220億噸,只有53%斷面達到三類以上水質,目前,我國七大水系污染最為嚴重的還不是長江(由重到輕:海河、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珠江)。
4、五大湖泊(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重病纏身。一是湖面萎縮。(例):鄱陽湖由建國初期的5100平方公里縮小到現在的3900平方公里,僅洞庭湖面積和湖容都減少了50%以上。二是污染。巢湖接廢水污水量為五大湖之首,2003年,巢湖水質已超過三類標准。
5、海洋的呼救。近年來,我國海域發生赤潮頻率提高,東海為我國赤潮高發區,浙江近岸海域基本無一類海水,四類以上水質占海域面積81%,污染程度居沿海省份第二位。以東海為例,2003年人們向東海傾倒了4245萬立方米的疏浚物(含大量銅、鉛、鋅、砷、鎘、鉻和油類),其中,上海海區的傾倒量佔55%以上,使長江口一帶海域元機氮和無機磷全部超標。
渤海在「死海」邊緣上。經國家海洋局檢測,渤海的環境污染已經到了臨界點,水體中的無機鹽、活性磷酸鹽、銅、氮、鋅、石油等全部超標,海底泥中重金屬竟超標2000倍,渤海產卵場污染面積達100%。專家警告:再不果斷採取措施,10年內渤海將成為「死海」。有「魚倉」美譽的渤海,近年來已幾近無魚可捕,20年間,對蝦產量銳減九成,原因是:狂捕濫撈。
6、耕地告急。我國耕地面積僅佔世界的7%,人口卻佔21%。2003年我國耕地面積比七年前少了1億畝,年均減少1429畝。有預測表明,到2030年,我國耕地人均佔有量將減少1/4。現在比較好的一等耕地面積占總耕地的41.33%,而60%以上的耕地無水源保障。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同時,每年還新增1萬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我國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葯已經到了極限,佔世界7%的耕地,卻使用了佔世界近30%的氮肥,化肥、農葯被農作物吸收的僅30%,有70%被大氣、土壤、江河湖海與地下水吸收,使耕地質量逐年下降。
7、土地荒漠化、沙化令人憂。我國現在荒漠化土地26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2600多平方公里。20世紀50年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大面積開發,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截水導致羅布泊乾涸。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正面臨著羅布泊的命運。我國沙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已達174.3萬平方公里。
沙塵暴肆虐。這已經成為我國北方的自然災害。建國至2001年的52年間,共發生88次沙塵暴(平均每年1.7次),進入2000年以後,沙塵暴急劇增加,當年,強和特強沙塵暴就達9次。
8、城市中彌漫著污染的空氣。「神舟」五號飛船拍回來的照片看,我們北方的俄羅斯是綠色的,南邊的東南亞是綠色的,只有我國是枯黃一片。我國600多個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符合一級標準的城市不到1%,空氣質量屬於三級與劣於三級的城市佔58.3%。全球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我國佔8個。我國1/3國土被酸雨侵害。
9、能源危機。改革開放20多年,卻在走著一條「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從1990年到2001年,中國石油消耗量增長100%,天然氣增長92%,鋼增長143%,銅增長189%,鉛增長380%,鋅增長11%,10種有色金屬增長276%,這迅速耗盡了國內資源。而我國,石油儲量僅佔世界1.8%,天然氣佔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超指出,按目前經濟高增長,能源高消耗情景設計,在未來中國20年裡,還需要增加26座兗州煤礦,6個大慶油田,8個天然氣西氣東輸工程,4.3年左右的三峽水電站的裝機容量,20個大亞灣核電站和400個大型火電站,還要用20年時間建起美國用50年時間增容起來的電網容量。到2020年我國的能源需求將達到31億噸標准煤,居世界第二,點當年全球的13.2%。目前,我國能源消耗強度仍較高,約為世界經合組織國家均值的4.6倍。
我國各類資源人均佔有量不同程度低於世界人均水平,但卻是世界上資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是世界上耗水量的第一大國(佔世界用水總量的15.4%),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位,污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相當於美國的3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不久可能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
1990年環境污染損失的經濟價值為367億元左右,約占當年GNP的2.1%,1992年環境污染損失為1096.5元,占當年GNP的4.5%,1993年的污染損失為1085.1億元,占當年GNP的3.16%。據1997年世界銀行統計,中國每年僅空氣與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54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6%,如果將所有的污染對經濟所造成的損失是GDP的7%左右。這一數字正好接近這些年的經濟增長所創造的價值(《暸望》2004年40期)。也就是說,我們千萬百計所創造的經濟增長奇跡,實際上被污染所造成的損失無情的抵消了。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創造一美元國民生產總值,消耗的煤、電等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水資源的消耗,我國萬元GDP用水量是美國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
10、高耗能建築,難以填平的黑洞。由於只考慮當前一次性基本建設的投資,無視長期能源消耗,結果是給後人留下了數百億平方米的高耗能建築。目前,我國已建房屋有近400億平方米屬於高耗能建築,新建房屋95%以上是高耗能建築。
11、環境污染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大氣、水體、土壤以及食品污染,對人類的健康威脅日見嚴重。一是癌症發病率越來越高,二是2003年SARP(非典)襲擊我國,變異的環境會產生變異的物質,變異的物質孕育出了人類的天敵,三是由於環境的毒化,人體血液中正常的白血球數已由20世紀70年代的7000~8000降到了20世紀末的4000左右。男子精子數1940年平均每毫升1.13億個,到1990年7700年,年遞減2%。照此速度,70年後,人類將喪失生育能力。
中國生態危機主要表現在:
第一,生態系統全面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度。然而不幸的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過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由上世紀60年代的300公斤/畝下降到100公斤/畝以下;地下鼠量由過去的8~10增至30隻/公頃;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並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紅樹林由歷史上最大面積25 萬公頃,下降到目前不足 1.5萬公頃。
第二,水土流失急劇,大量國土「淪喪」。中國水蝕、風蝕和凍融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全國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涉及全國30個省(區、市)。黃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億噸;長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億噸。隨土壤流失的還有各種營養元素,僅黃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 就含有N、P、K三種元素總量約4000萬噸,超出了2003年全國的化肥需求量(3990萬噸)。
第三,瀕危物種增加,生物多樣性下降。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佔189種。中國瀕危或漸危高等植物4000~5000種,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棲息地環境改變、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種瀕危或滅絕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間,黑龍江省嫩江縣天然林斑塊數由240上升為343,平均斑塊面積由80公頃下降為68公頃。由於三峽工程實施和環境污染,長江上已難尋覓白鰭豚的蹤跡,科學家承認該物種已功能性滅絕。
第四,天然濕地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過去50年來濕地消失了90%,即便僥倖存留的濕地,八成以上也變成了污水排泄場所;陝西關中一帶30多個縣,幾十年來消失上萬個「澇池」(池塘)。在南方,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水域面積從最高4000平方公里減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乾旱、半乾旱區濕地狀況更不容樂觀:內蒙古阿拉善盟,由於上游地區過度開發黑河水,進入綠洲的水量由9億立方米減少到目前的不足2億立方米,致使東西居延海乾枯,數百處湖泊消失。濕地被譽「地球之腎」,「腎」萎縮大大降低了其調節氣候、調蓄洪水、凈化水體的能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澇災害。
第五,人工林樹種單一,危害國土生態。幾十年來,大量發展人工純林的傳統不但未有改觀,反而愈演愈烈。以楊樹為例,原來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楊家將」,現已發展成了「東西南北中,全是楊家兵」。如今,楊樹已經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嶺。整個大西北、華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區,也以楊樹為主。高密度、單一樹種的人工純林對國土生態貽害無窮,單一樹種形成的種群實質上是一種生物多樣性極端下降的「綠色荒漠」。
第六,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危及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礎。現代農業過分強調技術,用地而忽視養地。「化學化」盡管帶來了產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現退化,食品安全受到沖擊。大化肥、大農葯、除草劑、激素、添加劑、農膜,甚至反季節種植、轉基因技術濫用,使得土壤板結、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下降、病蟲害加劇、產量下降。以前要一年才能長大的豬,現在四個多月就能催肥。兩只翅膀的雞,在激素的作用下可長出3~6隻翅膀。這樣的食品進入食物鏈的生態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國生態危機現狀還包括生物入侵、全球變暖、海洋生產力下降等等,限於篇幅,不再一一介紹。建議中央政府要像重視環境污染控制那樣高度警惕生態危機帶來的隱患,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解決這個難題,還中國一個真正的藍天。只有生態退化遏制了,環境才能夠從根本上得以改善。
1、水資源的枯竭和污染。
我國屬於貧水國家,人均佔有淡水資源僅2000多m3,約佔全世界人均水資源的22.5%。每年人均用水量(含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約560m3,並且正以人均約10m3∕a的速度增長,如此巨大的用水量使我國的水生態嚴重失衡,導致河水斷流、湖泊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新疆的塔里木河曾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其下游年平均流量從20世紀60年代的12.33億m3到90年代銳減為1.2億m3,實際幹流縮短了300km,塔里木河下游農田因此而減少了1萬hm2。黃河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斷流,到90年代,年平均斷流量達94d,斷流河段長度達700km。還有許多小河流,已經乾枯,或變成了接納污水的臭水溝。我國曾經是世界公認的多湖泊國家,20世紀70年代全國共有面積大於1km3的湖泊2800多個,到90年代減少了500多個。超強開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北京的地下水位下降了50m,華北的一些地區地下水開采已到盡頭。如此貧乏的水資源還要承受水污染的重壓,全國每年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達420多億t,造成我國的地表水普遍污染,在已監測的河流斷面中,70%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30%受到嚴重污染。
2、天然濕地正在減少。沼澤、灘塗這些由水和動植物組成的天然濕地系統,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重要功能,被形象地成為地球的腎。我國的濕地面積到20世紀90年代已經減少了400多萬hm2,每年以10hm2萬的速度減少,若再不能有效地控制,20年後我國的濕地將不復存在。
3、森林和草地遭到嚴重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是世界上人均森林佔有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森林覆蓋率遠低於世界平均值(27%),截至到2002年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6.55%。我國草地資源豐富,約占國土面積的40%,無計劃的開墾使草地面積正以每年65萬hm2的速度減少,開墾農田的草地由於沒有採取科學的種植,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產量低,逐步撂荒沙化。
❸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尼日河各河段的自然環境差異較大,表現出不同的水文特徵,還在庫
﹙1﹚6-9月的汛期來自下游流域的降水(2分),因為6-9月是流域下游濕季,降水量大(2分)。12-次年2月的汛期來自上游(2分),上游的汛期也在6-9月,由於上、中游地勢平坦(河床落差小),水流緩慢,(加上中游湖泊、沼澤的滯留作用),上游汛期在12-2月才到達下游(2分),形成第二個汛期。 6-9月汛期的洪峰流量大於12月-次年2月(2分)。因為上游來水流經中游沙漠地帶,支流稀少,蒸發、下滲嚴重,所以水量較小(2分);6-9月汛期的洪峰流量還有下游熱帶雨林氣候區的降水補給,所以流量大(2分)。 ﹙2﹚尼日河中游流經地勢平坦的高原,流速降低(2分),加上水量減少(2分),上游攜帶的泥沙堆積(2分),形成(河汊眾多、湖沼廣布的)內陸三角洲。 ﹙3﹚農田水利:奈及利亞農業分布區是熱帶草原氣候,干濕季節分明(2分),水旱災害嚴重(2分),需要興修農田水利設施排澇抗旱(2分)。 水稻種植:奈及利亞農業分布區是熱帶草原氣候,雨熱同期(2分),雨季水熱充沛,適合水稻的生長(2分);奈及利亞水稻種植技術落後(2分)。 滴灌種植技術:奈及利亞農業分布區是熱帶草原氣候,干濕季節分明(2分),乾季降水稀少,蒸發旺盛(2分),作物需水量大,發展滴灌種植技術可在旱季節約用水(2分)。 ❹ 晏公之時
齊景公時,(有一年)陰雨連綿,連下了17天。景公不以為然,成天在宮中縱酒歡宴。晏嬰請求開倉賑濟災民,多次懇諫,得不到景公的應允。景公命令近臣柏遽巡視國都,收羅能歌善舞的人。晏嬰聽說後,很不高興,把自己家裡的存糧,分配給災民,把裝粟米的容器,放在田間小路上(任憑災民們用取)。(做完這些事情後)晏嬰徒步去拜見景公,對他說:「連綿陰雨下了17天了,房倒屋塌的,一鄉之中,就有幾十家人家;斷炊斷糧的百姓,一里之中,就有好多戶。許多百姓年老體弱,挨凍受寒不能得到粗布短衣遮體,肚子飢餓不能得到糟糠之食果腹,生活艱難無處可逃荒要飯,四下環顧無人可訴說艱苦。可是您不體恤(百姓的艱苦),日夜飲酒,命令在國都內不停搜尋歌女樂工。您養的馬,吃的是國庫里的糧食;狗吃牛羊肉,吃得飽飽的;達官貴人的仆妾,有吃不完的糧食和肉。狗馬室妾享有的,不是太豐厚了嗎?庶民百姓得到的,不是太微薄了嗎?所以鄉里他們處境困厄、忍飢挨餓無處訴說自己的苦難,就不喜歡自己的國君了。我隨百官,使百姓飢貧到極點而無處可告,又讓您沉溺於醉酒歡宴,忘記自己的職責,我的過錯太大了!」說完,便恭敬地向景公施禮,請求自己離開朝廷。於是,便快步離開了宮殿。 ❺ 駐村扶貧工作抗洪日記
連日來,普降暴雨。老洲鎮駐村扶貧隊長奔赴抗洪一線,與群眾並肩作戰,以實際行動踐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 ❻ 藏區如何扶貧脫困方案
國務院的方案: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牢長遠發展基礎 ❼ 晏子春秋譯文 ❽ 為什麼中國年年洪水
受氣候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洪澇災害具有范圍廣、發生頻繁、突發性強、損失大的特點。 ❾ 不明白的問題
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人生觀,是科學高尚的人生觀 ❿ 汛期來臨,千千萬萬的火車司機,最應該記住的是什麼 加強瞭望嚴謹臆測行車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