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汛期貧困戶

汛期貧困戶

發布時間: 2020-11-21 21:44:51

❶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今年災情及我部防範工作情況

今年,我國氣候極端異常,部分地區前旱後雨,瞬時暴雨,持續強降雨,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群發。1至6月,全國發生19522起,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8.61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932.3%、177.8%和190%。

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範工作,今年上半年作出60多次重要批示,為我們工作指明了方向。我部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年初開始早研判、早部署、早檢查、早落實,採取多種手段嚴防嚴控。一是精心部署,先後8次召開全國和重要地區的汛期防範工作會議,多次發文和聯合相關部門發文,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二是檢查督促,近百次派出由部領導和司局領導帶隊、相關部門參加的工作組檢查指導。三是強化應急,派出88名專家長期駐守18個重點省(區、市),指導排查、監測預警和群測群防等。多次啟動應急響應,在玉樹地震和關嶺滑坡等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組織開展隱患排查,協助和指導防範次生災害。四是重點防範,把地震災區和三峽庫區作為重中之重,派出150名專家協助四川、青海、重慶、湖北四省(市)開展排查和巡查,並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人口密集地區、交通幹道和重要工程周邊災害點再排查。五是聯控聯防,加強與氣象、水利、鐵路、交通運輸、教育等部門的協作配合,發揮部門優勢,落實防災責任,提升防控能力。

通過以上工作,今年上半年地質災害防範取得了顯著成效。轉移受威脅群眾20多萬,成功避讓477起,避免人員傷亡14839人。僅6月一個月,全國共成功預報320起,避免人員傷亡11014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38億元,為歷年來單月最多。與2009年1至6月相比,今年同期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增長了近10倍,而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人數同比大幅減少。

重點地區防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功預報和避免多起重大地質災害。三峽庫區已連續7年未因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汶川地震災區2年多來,雖然地質災害多發頻發,但災民安置點未因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實現了主汛期地質災害無重大群死群傷的目標。玉樹地震災區隱患排查迅速完成,重要隱患均被嚴密監控或應急排危除險。

二、以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主要成效和存在問題

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地質環境隊伍(工程地質隊、水文地質隊)作為地勘隊伍的組成部分連同地勘費一並下放地方。地質災害作為地質環境工作的一部分,是在機構改革之後的10年來逐步成為一項重要職能,越來越受到重視,三定規定我部的職能是組織、協調、指導、監督。近年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歷了調查、普查、工程治理從無到有的過程,初步形成了以地質災害調查為基礎,以三峽庫區、地震災區為重點的,少數隱患點實施專業隊伍監測,絕大多數採取群測群防監測,逐步開始重大隱患點工程治理的格局。

1、在山區縣地質災害調查基礎上形成了群測群防體系

從2003年至2008年,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部署完成了1640個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基於此項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群測群防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網路體系。現在全國24萬處隱患點均已納入群測群防體系,有10萬群測群防員。實踐證明群測群防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創舉,是在現行條件下最為有效的監測體系,創造了無數的奇跡,挽救了大量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

1640個縣的調查評價程度很低,每個縣只安排20萬元經費,只能做一些地表肉眼觀察工作,基本查清了房前屋後小開小裂小縫,但對較遠距離的、具有隱蔽性的、比較復雜的地質災害隱患還沒有查清楚。群測群防體系不健全,主要依靠兼職,缺少必要的經濟待遇和設施配備。原因是地質災害多數分布在山區,大多數都是貧困縣,縣鄉政府在財政上都比較困難。

2、組建了部級和省級及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機構

目前全國已形成了由1個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院、32個省級監測總站、233個市級監測分站和166個縣級監測站組成的全國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初步建立了三峽庫區滑坡崩塌專業監測網。在典型地區開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示範工作。

問題是全國地質災害行政管理人員太少,越到基層越少,絕大多數縣一個專職人員也沒有。香港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土力工程處有700多人從事地質災害管理,我們全國都算上專職管理人員也不到他們的一半。市、縣級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監測機構建立的還很不普遍,絕大多數市、縣沒有地質災害監測機構,現有的機構也還存在著人員少,技術人員更少的問題。經費普遍沒有保障,少數機構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多數是自收自支,與其公益性服務機構性質很不相宜。

3、法規規章逐步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加強

國務院於2003年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頒布了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國務院先後發布《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一五」規劃》。各省(區、市)和大部分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市、縣均發布實施了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9年我部印發了《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建立了部省兩級應急專家隊伍。2009年,在全國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群測群防 「十有縣」 (有組織、有規劃、有經費、有預案、有制度、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建設,已建成321個。在全國推進地質災害防治行政管理、事業支撐、應急處置、專家咨詢、中介服務「五條線」建設,努力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水平。2007年以來,在全國先後開展「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行動」和「縣、鄉、村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培訓基層幹部、監測人員和群眾、學生300多萬人。2010年,正在在全國開展針對基層國土所和群測群防員的地質災害防治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和人員「五到位」宣傳培訓活動,培訓10萬人。

4、各相關部門的工作配合逐步加強

從2003年起,我部與氣象局合作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截至2009年,國家、30個省(區、市)、223個市、1035個縣開展了這項工作。今年我部與氣象局又共同研究進一步提高預警預報的精度,聯合發文要求所有市、縣都要開展這項工作。我部與建設、交通、鐵道等部門聯控聯防,相關部門對建設工程區、交通幹道等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逐步加強。今年我部與交通部、鐵道部聯合發文,就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共同部署, 2次邀請10多個部委聯合召開視頻會議,共同開展汛期檢查,取得較好效果。

三、今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加強的工作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地質災害防治已經是中央領導高度重視、社會各界普遍關注、人民群眾充滿期盼的大事。我們一方面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指示精神,加強應急響應和應急處置。一方面積極探索深化改革完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

1、進一步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普查、排查等基礎工作

為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必須加大基礎工作力度。全國應開展全面的地質災害調查,重點地區(300萬平方公里)詳查工作應加快進度,地震災區、三峽庫區等應做到普查,排查工作應納入基礎工作由專業隊伍承擔,並每隔一年排查一次,人員集中區附近2000米范圍要提高工作程度,部署一批必要的工程勘查。

2、建立市、縣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

建立市、縣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是必要的,地下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礦山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等都需要監測,各地的監測機構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特點有所側重。監測機構承接地質災害調查、普查、排查等基礎工作成果,可以根據成果、根據群測群防員分布,劃定每個群測群防員的監測區域、監測隱患點、巡查路線等,使地調成果發揮作用。

3、以村支部書記、村長、村民小組長為主加強群測群防員隊伍

實踐證明村支部書記、村長和村民小組長擔當群測群防員是最合適人選,他們了解當地情況、熟悉村民、富有責任心。他們當群測群防員遇有災情險情最方便報告鄉鎮政府,立即就能使基層政府直接組織搶險救災。應該給這支群測群防員隊伍統一的經濟待遇,應由中央財政承擔他們的補助經費,這樣就能把群測群防的水平提高到現階段最高水平。

4、國家級和市、縣級地災防治指揮協調能力建設是當前應該加強的兩個重要環節

地質災害現在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自然災害,今年暴雨導致人員傷亡90%屬於地質災害。建議在國家層面成立國家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我部作為辦公室單位,組建地質災害防治應急中心。

地質災害防治關鍵在基層,而我們基層最為薄弱。要加強市、縣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形成中央出資由專業的地勘單位進行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由市、縣兩級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承接,群測群防員使用,發現災情險情報告市縣、鄉政府應急處置的防災體系。

5、進一步加大重大地質災害治理資金投入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由中央和省級政府負責特大和重大地質災害治理,現在用於面上的治理資金中央每年出資僅9個億,與各地需求相比杯水車薪。如能增加到每年40個億治理進度會大大加快。三峽庫區、地震災區之所以防災工作做得好,與國家投入力度大是直接相關的。現在有些省級政府也出一些資金,但不普遍,也沒有形成制度。各省都應該每年有專項納入財政預算。市、縣兩級的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的工作經費也應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❷ 請根據下列材料寫成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消息

人類目前的生活方式所需,使得我們的地球象是在供應兩個地球生命的需要,這使得世界正在進入一個「生態信貸緊縮危機」。

一是氣候反常。
二是共同促進生物多樣性。
三是污染與健康。
四是水資源。

當今世界正在面臨的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1、森林的減少
2、植被的破壞
3、土地的沙化
4、河流的污染
5、溫室效應
6、物種的滅絕

二、產生嚴重生態危機的原因
1、人口的增長
2、工業化進程加快
3、貧富差距嚴重
4、消費文化的盛行

環境污染主要包括十個方面的問題:
①臭氧層空洞,
②溫室效應,
③酸雨、酸霧,
④飄塵、有害氣體和光化學煙霧,
⑤河流污染,
⑥海洋污染,
⑦土壤污染,
⑧食物污染,
⑨放射性污染,
⑩雜訊污染。

資源銳減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問題:
①森林濫耗,
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土地佔用,
③能源短缺,
④水資源緊張,
⑤糧食匱乏,
⑥物種消亡。

目前,世界上個人「生態足跡」最大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科威特、丹麥等。全球平均「生態足跡」為2.7公頃,而地球可以承受的人均「生態足跡」是2.1公頃。人類現在使用的資源,相當於1.3個地球所能提供的。

科學家表示地球正處於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所有動植物物種有一半正在消失。這些言論並非全然是危言聳聽。兩年前,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朱格拉夫就曾發出警告:人類正處在自恐龍滅絕後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危急關頭,而導演這一悲劇的正是人類自身。人類過度活動正在導致動植物物種滅絕的危機。

非常獨特的物種如果滅絕將會比一些近親的物種滅絕造成更壞的後果。植物群落表現出更長的進化史,其產量就更多。卡多特解釋說,比如,毛茛科植物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物種,進化史很長,它們如果滅絕,將會比雛菊或向日葵滅絕造成較大的生態影響,其影響遠超過的影響。而雛菊和向日葵是近親的物種,具有更為相似的基因組成。即使在某個小生態環境中,如果一種植物滅絕,另一種就能夠替代它在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卡多特認為此項研究非常全面,包括歐美和亞洲所發現的草原植物都進行了研究。而研究結果表明遺傳多樣性能預測物種是否重要。

報告稱,人類向地球索取的自然資源超過地球能向我們提供的。人類對水、空氣和土地的需求,已經消耗了地球近三分之一的可再生資源能力,但地球卻不能及時補給,這會導致森林資源消失、土地沙化、空氣和水源污染以及魚類和其它物種減少。

人類每年由於過度使用自然資源造成的損失達4-4.5萬億英鎊,是全球金融危機造成損失的2倍。隨著人口增多和消費速度加快,這種情況會繼續惡化。專家預計到2030年,如果人類生活方式沒有任何變化,人類要想維持生存得需要兩個地球供應資源。

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的人們,能夠認識、理解、需要、並接受生態化了。因為,20世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的環境災難,人類再也無法承受起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損失、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以及由此給人類帶來的人地之間、人際之間、和代際之間的種種極度緊張關系。

在我國,可能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正確理解生態化的深刻含義,說不定有些人還在利用生態化的號召力達到贏利的目的。但是,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卻在憂心忡忡。2002年,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朱鎔基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談到生態環境問題時,語氣沉重:「生態環境問題仍然相當嚴重」。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曲格平認為:「局部環境的破壞可能引發全局的環境問題,甚至會使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條件受到威脅」。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自然保護司楊朝飛司長答記者問時說:「我國面臨的生態壓力仍然很大,在生態方面,一方治理多方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邊治理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 2000年國務院頒發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樹立科學的生態保護思想。大多數有識之士確信:生態化轉換是關繫到生存、發展、健康、幸福的根本,是各行各業以及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它將成為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唯一選擇,並在行動上付諸實施。「生態化」不僅是一個具有前瞻性、時代性、創新性、戰略性、方向性的詞彙、還是一股不容迴避的洪流、是人類社會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度。然而不幸的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過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由上世紀60年代的300公斤/畝下降到100公斤/畝以下;地下鼠量由過去的8~10隻/公頃增至30隻/公頃;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並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紅樹林由歷史上最大面積25萬公頃下降到目前不足1.5萬公頃。

中國水蝕、風蝕和凍融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全國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涉及全國30個省(區、市)。黃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億噸;長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億噸。隨土壤流失的還有各種營養元素,僅黃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氮、磷、鉀3種元素總量約4000萬噸,超出了2003年全國的化肥需求量(3990萬噸)。

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佔189種。中國瀕危或漸危高等植物4000~5000種,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棲息地環境改變、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種瀕危或滅絕的重要原因。1988年到2000年期間,黑龍江省嫩江縣天然林斑塊數由240上升為343,平均斑塊面積由80公頃下降為68公頃。長江上已難尋覓白鰭豚的蹤跡,科學家承認該物種功能性滅絕。

呼籲全球投入巨資預防生態危機

科研人員在報告中呼籲全世界的政治家們,採取類似於拯救全球經濟的巨額救援計劃來預防生態危機。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主席伊米卡·安耀庫稱:「他們現在需要轉移注意力,關注更值得關心的事情,也就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狀況。」前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大衛·金爵士說:「我們都要承認,目前人類存在理解方面的誤差,地球上多種資源正在迅速消亡,其狀況比白堊紀時發生的第5次生物大滅絕更可怕、更嚴重。」

根據2005年的統計數據,全球生物多樣性已經從1970年時的下降了近三分之一。其中,熱帶物種種類減少了一半。盡管溫帶生物差異性依然穩定,但已經下降到歷史最低點。另外,陸地、淡水、海洋、雨林以及草原等地區的物種差異性都有明顯下降。只有北極地區以及北美洲地區,沒有顯著變化。

報告還包括了世界自然系統的健康標准——「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它顯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指定的人口單位內(一個人、一個城市)需要多少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我們可以將「生態足跡」形象地理解成一隻「巨足」,它承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這只腳在地球上留下的腳印越大,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

目前,世界上個人「生態足跡」最大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科威特、丹麥等,佔地約為8公頃到20公頃;剛果(金)、海地、阿富汗和馬拉維等國家約為半公頃。全球平均「生態足跡」為2.7公頃,而地球可以承受的人均「生態足跡」是2.1公頃;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的佔用超過了地球生物圈可更新能力的至少30%以上。換句話說,人類現在使用的資源,相當於1.3個地球所能提供的。

黃河流域的生態危機

1 水資源短缺,斷流加劇

黃河流域大部分處於乾旱地區,水資源條件先天不足.據統計,黃河擁有水資源只有580億立方米.而且,黃河水因泥沙太多,每年16億噸泥沙至少需200億立方米的水來沖刷,其可利用之水還必須減去200億立方米.這樣黃河實際擁有的可利用水量是每年300億立方米.30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供沿河9個省區及河北.天津兩省市使用,本來已經供不應求,再加上不合理利用和浪費水資源,使得水資源浪費的狀況越來越嚴重.缺水,成為黃河面臨的一大難題.1979年,黃河領域有154個城市缺水,1988年,缺水城市增加到300個,總缺水量高達54億立方米.進入90年代以後,缺水城市每年都在增加.城市膨脹,流動人口劇增之後,城市用水不得不擠占農業用水,或在城市完全不顧後果地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現大面積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地下水質惡化等.因為缺水,華北糧倉河北省一方面年年旱災,另一方面農田保積年年降低.全省1986年的水田澆灌面積較1980年減少了900萬畝,糧食產量長期徘徊不前.寧夏,甘肅,因為嚴重缺水,大量人口生活在溫飽線以下,無法擺脫貧苦困.

黃河流域水資源條件先天不足,生態環境脆弱,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特別是近20年以來下游斷流頻繁發生,不僅造成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的加劇,而且對流域的生態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沖擊。據《黃河志》記載,1761年黃河花園口最大流量為3.2萬立方米,1958年7月17日為每秒200立方米。據水文資料記載,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60億立方米,黃河入海水量占徑流總量的比率,50年代為79%,60年代為60%,70年代為55.5%,80年代為51.2%。1972年黃河首次出現斷流現象,當年斷流17天,1991—1995年間平均每天斷流620公里;1997年斷流13次共226天,斷流河段長683公里。黃河可能成為季節性的內陸河。在斷流的地方,昔日黃河帆影已成無水之舟。斷流使下游沿黃城市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東營,濱州,濮陽等城市對居民實行定時供水,家家戶戶蓄水備荒,擺滿了壇壇罐罐。沿黃兩岸禾苗枯焦,斷流時間一長,便顆粒無收。斷流給工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例如:年產30萬噸尿素合成氨的」中原化肥廠」,因黃河斷流影響,不得不停產。總之,因斷流給沿黃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都非常嚴重。僅以山東省濱州為例:濱州地處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北瀕渤海,是黃河入海的必經之地。這一地區氣候乾燥,降雨量少,地下均為鹹水,很難食用,因而這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生活主要依靠黃河水,黃河水是其經濟命脈。

長江流域的生態危機

1998年夏季,中國南方罕見的多雨。持續不斷的大雨以逼人的氣勢鋪天蓋地地壓向長江,使長江無須臾喘息之機地經歷了自1954年以來最大的洪水。洪水一瀉千里,幾乎全流域泛濫。加上東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濫,中國全國包括受災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四省,共有29個省、市、自治區都遭受了這場無妄之災,受災人數上億,近500萬所房屋倒塌,2000多萬公頃土地被淹,經濟損失達1600多億元人民幣。

長江洪水泛濫是長江流域森林亂砍濫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圍湖造田、亂占河道帶來的直接後果。

長江兩岸有4億人口居住,5O年代中期,長江上游森林覆蓋率為22%,由於不斷進行的農地開墾、建廠和城市化,使兩岸80%的森林被砍伐殆盡。四川省193個縣中,森林覆蓋面積超過3O%以上的僅有12個縣,一些縣的森林覆蓋面積還不到3%。為此,長江流域18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有2O%發生水土流失,每年喪失表土24億噸,每年從上游攜帶下來5億噸以上的土砂順著長江流入了東海。由於年復一年的土砂淤積,長江的河床從多年前開始就已高出了地面,成為繼黃河之後的又一條「懸河」。長江的「碧水」早已盪然無存,其「渾黃」程度可以和黃河「媲美」。另一方面,長江中下游有蓄洪功能的湖泊則在迅速地萎縮著,洞庭湖水域面積從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縮減到2145平方公里,鄱陽湖在40年間縮小了1/5,還有數百個中小湖泊已經永遠地從地圖上消失了。這一切都是長江洪水泛濫的原因。

除此之外,這次的洪魔肆虐和1997年爆發的百年來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也有密切的關聯。厄爾尼諾的強大暖濕空氣帶來了強降水,造成長江流域洪峰不斷。緊隨著厄爾尼諾來的拉尼娜現象又使應當按期北移的副熱帶高壓突然殺了個「回馬槍」,使一度相對緩解的長江幹流汛情再度緊張起來,以致長江全線告急。長江洪水泛濫和地球溫暖化之間的密切關聯使專家們不無擔心——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增加一倍的話,地球上的降水量將增加3%—15%,大雨和洪水的增加與地球溫暖化狀況是並行進展的。

1998年的長江洪水無疑在向人們示警: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已危機四伏,它隨時可以給人們帶來新的巨大災難。

古印度有一句格言:「空氣、水和土地不是父輩給我們的禮物,而是我們向子孫的借款。」

每年污染造成的損失,是GDP的7%左右。

1、貧水大國。我國淡水資源人均佔有量排在世界第109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之一。我國城市河段70%受到污染;2/3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超標的環境里;很多城市正在使用只能供8~10年使用的深層岩水,眾多農村人群不得不飲用已被污染的地表和淺層水源。

2、黃河不再咆哮。1972年黃河第一次出現斷流以來,每年斷流次數還在增加。如此下去,黃河很可能成為一條既不注入大海、也不注入湖泊的內陸河。黃河源頭區瑪多境內原擁有4077個湖泊,現在只剩1000多個,而以面積計,90%以上的湖泊已經乾涸。

3、長江在掙扎。嚴重水土流失,使長江流域塘堰總庫容量被泥沙淤積了一半以上,每到汛期,洪水水位高出兩岸達數米到幾十米。水體污染:如2001年,廢水污水排放總量為220億噸,只有53%斷面達到三類以上水質,目前,我國七大水系污染最為嚴重的還不是長江(由重到輕:海河、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珠江)。

4、五大湖泊(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重病纏身。一是湖面萎縮。(例):鄱陽湖由建國初期的5100平方公里縮小到現在的3900平方公里,僅洞庭湖面積和湖容都減少了50%以上。二是污染。巢湖接廢水污水量為五大湖之首,2003年,巢湖水質已超過三類標准。

5、海洋的呼救。近年來,我國海域發生赤潮頻率提高,東海為我國赤潮高發區,浙江近岸海域基本無一類海水,四類以上水質占海域面積81%,污染程度居沿海省份第二位。以東海為例,2003年人們向東海傾倒了4245萬立方米的疏浚物(含大量銅、鉛、鋅、砷、鎘、鉻和油類),其中,上海海區的傾倒量佔55%以上,使長江口一帶海域元機氮和無機磷全部超標。
渤海在「死海」邊緣上。經國家海洋局檢測,渤海的環境污染已經到了臨界點,水體中的無機鹽、活性磷酸鹽、銅、氮、鋅、石油等全部超標,海底泥中重金屬竟超標2000倍,渤海產卵場污染面積達100%。專家警告:再不果斷採取措施,10年內渤海將成為「死海」。有「魚倉」美譽的渤海,近年來已幾近無魚可捕,20年間,對蝦產量銳減九成,原因是:狂捕濫撈。

6、耕地告急。我國耕地面積僅佔世界的7%,人口卻佔21%。2003年我國耕地面積比七年前少了1億畝,年均減少1429畝。有預測表明,到2030年,我國耕地人均佔有量將減少1/4。現在比較好的一等耕地面積占總耕地的41.33%,而60%以上的耕地無水源保障。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同時,每年還新增1萬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我國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葯已經到了極限,佔世界7%的耕地,卻使用了佔世界近30%的氮肥,化肥、農葯被農作物吸收的僅30%,有70%被大氣、土壤、江河湖海與地下水吸收,使耕地質量逐年下降。

7、土地荒漠化、沙化令人憂。我國現在荒漠化土地26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2600多平方公里。20世紀50年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大面積開發,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截水導致羅布泊乾涸。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正面臨著羅布泊的命運。我國沙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已達174.3萬平方公里。
沙塵暴肆虐。這已經成為我國北方的自然災害。建國至2001年的52年間,共發生88次沙塵暴(平均每年1.7次),進入2000年以後,沙塵暴急劇增加,當年,強和特強沙塵暴就達9次。

8、城市中彌漫著污染的空氣。「神舟」五號飛船拍回來的照片看,我們北方的俄羅斯是綠色的,南邊的東南亞是綠色的,只有我國是枯黃一片。我國600多個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符合一級標準的城市不到1%,空氣質量屬於三級與劣於三級的城市佔58.3%。全球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我國佔8個。我國1/3國土被酸雨侵害。

9、能源危機。改革開放20多年,卻在走著一條「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從1990年到2001年,中國石油消耗量增長100%,天然氣增長92%,鋼增長143%,銅增長189%,鉛增長380%,鋅增長11%,10種有色金屬增長276%,這迅速耗盡了國內資源。而我國,石油儲量僅佔世界1.8%,天然氣佔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超指出,按目前經濟高增長,能源高消耗情景設計,在未來中國20年裡,還需要增加26座兗州煤礦,6個大慶油田,8個天然氣西氣東輸工程,4.3年左右的三峽水電站的裝機容量,20個大亞灣核電站和400個大型火電站,還要用20年時間建起美國用50年時間增容起來的電網容量。到2020年我國的能源需求將達到31億噸標准煤,居世界第二,點當年全球的13.2%。目前,我國能源消耗強度仍較高,約為世界經合組織國家均值的4.6倍。
我國各類資源人均佔有量不同程度低於世界人均水平,但卻是世界上資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是世界上耗水量的第一大國(佔世界用水總量的15.4%),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位,污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相當於美國的3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不久可能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
1990年環境污染損失的經濟價值為367億元左右,約占當年GNP的2.1%,1992年環境污染損失為1096.5元,占當年GNP的4.5%,1993年的污染損失為1085.1億元,占當年GNP的3.16%。據1997年世界銀行統計,中國每年僅空氣與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54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6%,如果將所有的污染對經濟所造成的損失是GDP的7%左右。這一數字正好接近這些年的經濟增長所創造的價值(《暸望》2004年40期)。也就是說,我們千萬百計所創造的經濟增長奇跡,實際上被污染所造成的損失無情的抵消了。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創造一美元國民生產總值,消耗的煤、電等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水資源的消耗,我國萬元GDP用水量是美國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

10、高耗能建築,難以填平的黑洞。由於只考慮當前一次性基本建設的投資,無視長期能源消耗,結果是給後人留下了數百億平方米的高耗能建築。目前,我國已建房屋有近400億平方米屬於高耗能建築,新建房屋95%以上是高耗能建築。

11、環境污染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大氣、水體、土壤以及食品污染,對人類的健康威脅日見嚴重。一是癌症發病率越來越高,二是2003年SARP(非典)襲擊我國,變異的環境會產生變異的物質,變異的物質孕育出了人類的天敵,三是由於環境的毒化,人體血液中正常的白血球數已由20世紀70年代的7000~8000降到了20世紀末的4000左右。男子精子數1940年平均每毫升1.13億個,到1990年7700年,年遞減2%。照此速度,70年後,人類將喪失生育能力。

中國生態危機主要表現在:

第一,生態系統全面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度。然而不幸的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過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由上世紀60年代的300公斤/畝下降到100公斤/畝以下;地下鼠量由過去的8~10增至30隻/公頃;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並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紅樹林由歷史上最大面積25 萬公頃,下降到目前不足 1.5萬公頃。

第二,水土流失急劇,大量國土「淪喪」。中國水蝕、風蝕和凍融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全國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涉及全國30個省(區、市)。黃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億噸;長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億噸。隨土壤流失的還有各種營養元素,僅黃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 就含有N、P、K三種元素總量約4000萬噸,超出了2003年全國的化肥需求量(3990萬噸)。

第三,瀕危物種增加,生物多樣性下降。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佔189種。中國瀕危或漸危高等植物4000~5000種,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棲息地環境改變、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種瀕危或滅絕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間,黑龍江省嫩江縣天然林斑塊數由240上升為343,平均斑塊面積由80公頃下降為68公頃。由於三峽工程實施和環境污染,長江上已難尋覓白鰭豚的蹤跡,科學家承認該物種已功能性滅絕。

第四,天然濕地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過去50年來濕地消失了90%,即便僥倖存留的濕地,八成以上也變成了污水排泄場所;陝西關中一帶30多個縣,幾十年來消失上萬個「澇池」(池塘)。在南方,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水域面積從最高4000平方公里減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乾旱、半乾旱區濕地狀況更不容樂觀:內蒙古阿拉善盟,由於上游地區過度開發黑河水,進入綠洲的水量由9億立方米減少到目前的不足2億立方米,致使東西居延海乾枯,數百處湖泊消失。濕地被譽「地球之腎」,「腎」萎縮大大降低了其調節氣候、調蓄洪水、凈化水體的能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澇災害。

第五,人工林樹種單一,危害國土生態。幾十年來,大量發展人工純林的傳統不但未有改觀,反而愈演愈烈。以楊樹為例,原來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楊家將」,現已發展成了「東西南北中,全是楊家兵」。如今,楊樹已經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嶺。整個大西北、華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區,也以楊樹為主。高密度、單一樹種的人工純林對國土生態貽害無窮,單一樹種形成的種群實質上是一種生物多樣性極端下降的「綠色荒漠」。

第六,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危及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礎。現代農業過分強調技術,用地而忽視養地。「化學化」盡管帶來了產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現退化,食品安全受到沖擊。大化肥、大農葯、除草劑、激素、添加劑、農膜,甚至反季節種植、轉基因技術濫用,使得土壤板結、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下降、病蟲害加劇、產量下降。以前要一年才能長大的豬,現在四個多月就能催肥。兩只翅膀的雞,在激素的作用下可長出3~6隻翅膀。這樣的食品進入食物鏈的生態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國生態危機現狀還包括生物入侵、全球變暖、海洋生產力下降等等,限於篇幅,不再一一介紹。建議中央政府要像重視環境污染控制那樣高度警惕生態危機帶來的隱患,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解決這個難題,還中國一個真正的藍天。只有生態退化遏制了,環境才能夠從根本上得以改善。

1、水資源的枯竭和污染。

我國屬於貧水國家,人均佔有淡水資源僅2000多m3,約佔全世界人均水資源的22.5%。每年人均用水量(含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約560m3,並且正以人均約10m3∕a的速度增長,如此巨大的用水量使我國的水生態嚴重失衡,導致河水斷流、湖泊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新疆的塔里木河曾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其下游年平均流量從20世紀60年代的12.33億m3到90年代銳減為1.2億m3,實際幹流縮短了300km,塔里木河下游農田因此而減少了1萬hm2。黃河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斷流,到90年代,年平均斷流量達94d,斷流河段長度達700km。還有許多小河流,已經乾枯,或變成了接納污水的臭水溝。我國曾經是世界公認的多湖泊國家,20世紀70年代全國共有面積大於1km3的湖泊2800多個,到90年代減少了500多個。超強開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北京的地下水位下降了50m,華北的一些地區地下水開采已到盡頭。如此貧乏的水資源還要承受水污染的重壓,全國每年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達420多億t,造成我國的地表水普遍污染,在已監測的河流斷面中,70%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30%受到嚴重污染。

2、天然濕地正在減少。沼澤、灘塗這些由水和動植物組成的天然濕地系統,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重要功能,被形象地成為地球的腎。我國的濕地面積到20世紀90年代已經減少了400多萬hm2,每年以10hm2萬的速度減少,若再不能有效地控制,20年後我國的濕地將不復存在。

3、森林和草地遭到嚴重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是世界上人均森林佔有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森林覆蓋率遠低於世界平均值(27%),截至到2002年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6.55%。我國草地資源豐富,約占國土面積的40%,無計劃的開墾使草地面積正以每年65萬hm2的速度減少,開墾農田的草地由於沒有採取科學的種植,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產量低,逐步撂荒沙化。

❸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尼日河各河段的自然環境差異較大,表現出不同的水文特徵,還在庫


﹙1﹚6-9月的汛期來自下游流域的降水(2分),因為6-9月是流域下游濕季,降水量大(2分)。12-次年2月的汛期來自上游(2分),上游的汛期也在6-9月,由於上、中游地勢平坦(河床落差小),水流緩慢,(加上中游湖泊、沼澤的滯留作用),上游汛期在12-2月才到達下游(2分),形成第二個汛期。
6-9月汛期的洪峰流量大於12月-次年2月(2分)。因為上游來水流經中游沙漠地帶,支流稀少,蒸發、下滲嚴重,所以水量較小(2分);6-9月汛期的洪峰流量還有下游熱帶雨林氣候區的降水補給,所以流量大(2分)。
﹙2﹚尼日河中游流經地勢平坦的高原,流速降低(2分),加上水量減少(2分),上游攜帶的泥沙堆積(2分),形成(河汊眾多、湖沼廣布的)內陸三角洲。
﹙3﹚農田水利:奈及利亞農業分布區是熱帶草原氣候,干濕季節分明(2分),水旱災害嚴重(2分),需要興修農田水利設施排澇抗旱(2分)。
水稻種植:奈及利亞農業分布區是熱帶草原氣候,雨熱同期(2分),雨季水熱充沛,適合水稻的生長(2分);奈及利亞水稻種植技術落後(2分)。
滴灌種植技術:奈及利亞農業分布區是熱帶草原氣候,干濕季節分明(2分),乾季降水稀少,蒸發旺盛(2分),作物需水量大,發展滴灌種植技術可在旱季節約用水(2分)。

❹ 晏公之時

齊景公時,(有一年)陰雨連綿,連下了17天。景公不以為然,成天在宮中縱酒歡宴。晏嬰請求開倉賑濟災民,多次懇諫,得不到景公的應允。景公命令近臣柏遽巡視國都,收羅能歌善舞的人。晏嬰聽說後,很不高興,把自己家裡的存糧,分配給災民,把裝粟米的容器,放在田間小路上(任憑災民們用取)。(做完這些事情後)晏嬰徒步去拜見景公,對他說:「連綿陰雨下了17天了,房倒屋塌的,一鄉之中,就有幾十家人家;斷炊斷糧的百姓,一里之中,就有好多戶。許多百姓年老體弱,挨凍受寒不能得到粗布短衣遮體,肚子飢餓不能得到糟糠之食果腹,生活艱難無處可逃荒要飯,四下環顧無人可訴說艱苦。可是您不體恤(百姓的艱苦),日夜飲酒,命令在國都內不停搜尋歌女樂工。您養的馬,吃的是國庫里的糧食;狗吃牛羊肉,吃得飽飽的;達官貴人的仆妾,有吃不完的糧食和肉。狗馬室妾享有的,不是太豐厚了嗎?庶民百姓得到的,不是太微薄了嗎?所以鄉里他們處境困厄、忍飢挨餓無處訴說自己的苦難,就不喜歡自己的國君了。我隨百官,使百姓飢貧到極點而無處可告,又讓您沉溺於醉酒歡宴,忘記自己的職責,我的過錯太大了!」說完,便恭敬地向景公施禮,請求自己離開朝廷。於是,便快步離開了宮殿。
齊景公在後邊追趕他,路上泥濘不堪,行路艱難,沒有趕上。景公便催促車輛,趕到晏嬰家裡。晏嬰已經把家裡的糧食、器具都送給飢民了。齊景公在大路口追上晏嬰後,連忙下車,跟在晏嬰身後說:「我有罪,先生拋棄了我而不援救。我沒有儉仆的美德讓您屈從,難道先生還不顧及國家百姓嗎?希望先生能多幫助我,我願意奉獻出國庫的糧食財物,分發給百姓。拿出多少來賑濟,完全聽從先生的吩咐!」齊景公就在路上向晏嬰拜謝(得到了晏嬰的諒解)。晏嬰這才是回到朝廷(組織起救災賑濟工作),他命令主管糧食的官員去巡視流離失所的人家,對有紡織工具、原料而缺糧戶,讓他們有一個月糧的糧食儲備;對無紡織工具的缺糧戶,給一年糧;對沒有積聚柴薪的百姓,給柴草、木椽,讓他們足以度過汛期。讓柏遽巡視,家中房屋不能擋雨的人家,給他們錢。國都以上賑濟,限定三日內做完;超過時限的官員,按不執行命令治罪。
齊景公走出深宮,減少吃肉,撤去酒宴。三天後,官吏們報告已經辦妥了賑濟災民的事:貧困百姓有17000家,用去了97萬鍾粟米,薪橑13000乘。房倒塌的有2700餘家,用金3000斤。賑災結束後,齊景公才回寢宮減膳就食,不張琴瑟,不擺鍾鼓(以示體恤災民)。那些左右巧言善辯的人和用歌舞使國君(只顧)娛樂(而忘記職責)的人,被晏嬰遣散。

❺ 駐村扶貧工作抗洪日記

連日來,普降暴雨。老洲鎮駐村扶貧隊長奔赴抗洪一線,與群眾並肩作戰,以實際行動踐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
身先士卒
吳某海,縣計生委下派某村第一書記兼扶貧隊隊長.
7月4日,連續的暴雨致使老洲鎮羅墩村的臨江圩水位暴漲,圩堤上雜草小樹影響著對水情的判斷。如發生塌波潰堤現象,圩內的千畝良田就會毀於一旦。吳某海率領村支兩委以及村小組組長等人,身先士卒,拿起鐮刀砍掉所有的雜樹,確保埂堤視線清晰。下午5時許,臨江圩出現一處長約25米溜波險情,吳某海迅速調來挖土機、木料、花料紙等防汛器材,跳入齊腰的水中和村民一起打樁護波,組織村民填裝沙袋,壓實根基,用花料紙鋪實,奮戰4個多小時,終於將險情徹底排除。
吳某海家住縣城,連日暴雨使縣城部分小區被淹,妻子多次打電話催他回去搬家,他屢屢拒絕。說:「羅墩村有3000多群眾等著我,我是黨員,這里更需要我。家裡事自行解決。」
連續作戰
趙某明,市衛生監督局駐某村第一書記兼扶貧隊隊長。
7月1日上午,老灣村七圩普濟圩河外荒小圩發現兩處塌方和一處漫溢險情,趙某明同村兩委班子確定搶救方案,及時組織村民上堤自救,加高子埂封堵洪水。由於連夜強暴雨,洪水上漲迅速,外荒小圩於7月2日晨漫破,七圩大堤是老灣村最後一道防線。趙某明迅速調動民工,組織搬運防汛器材,全力以赴,守住七圩大堤。7月4日晚8時,趙某明和村兩委在巡查時發現兩處涵洞滲漏出現管涌現象,立即召集40餘人上堤搶險,下水堵漏,打樁護堤,一處管涌被及時封堵成功。另一處找不到外圩滲漏點,封堵十分困難。趙某明重新調整方案,組織摸水隊輪流下水,經過兩天兩夜奮戰,險情得到控制。7日6日,趙某明轉移第二戰場參與長江大堤巡堤任務。
全力以赴
張某義,市糧食局駐某村第一書記兼扶貧隊隊長。
6月底,隨著主汛期的到來,張某義同村兩委班子研究制定防汛預案,備足防汛物料,全身心的投入到防汛救災之中。7月3日下午,張某義在同心村後護堤巡查時發現一處溜坡現象,汛情就是命令,他立即同兩委班子調集人員,組織器材,調來挖土機,風雨中他不顧個人安危靠前指揮,打樁護坡,填裝沙袋,壓實根基,至凌晨1時終於控制住了險情。指揮在防汛第一線的張某義,不計較個人利益,私家車變成了防汛專用車,來回奔波於江堤和後湖堤等地。群眾的安危就是他的職責;白天、夜晚都是他的工作時間;巡查堤埂查看災情、檢查防汛人員值守、協調解決防汛物資等都是他的工作內容,全力以赴,率領兩委班子奮戰在防汛救災的一線。

❻ 藏區如何扶貧脫困方案

國務院的方案: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牢長遠發展基礎

擴大鐵路網規模。加強西部鐵路客運專線、區際通道和「三西」煤運通道建設。強化既有線路擴能改造,加快神朔線擴能改造和蘭渝、南廣、貴廣、太中銀等一批重點鐵路建設。開工建設西安至寶雞客運專線、西安至安康鐵路增建二線等。

加快乾線公路網和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銀川至武漢、西安至合肥等8條西部開發干線公路建設。開工建設連霍高速安西至星星峽段、庫爾勒至西寧西部通道敦煌至當金山口段等重點公路。加強西部地區國省道改造,繼續實施西部地區鄉村「暢通工程」和「通達工程」,重點解決鄉鎮、行政村通公路和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問題。繼續開展農村鄉鎮客運站、農村公路渡口碼頭改造和渡改橋等專項建設。進一步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北部灣沿海港口等水運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樞紐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加快推進西安、成都、重慶等區域樞紐機場改擴建,以及阿爾山、固原、吐魯番等支線機場建設。完善干線機場功能,新開工建設一批支線機場,積極促進支線航空發展。

大力推進實施重點水利工程。繼續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防洪工程建設,支持「潤滇」、「澤渝」、「興蜀」、「滋黔」等水源工程建設。加大四川都江堰、寧夏青銅峽、內蒙古河套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力度。開工建設四川亭子口、內蒙古海勃灣、西藏旁多等水利樞紐工程。

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西氣東輸二線、骨架電網、農村電網改造等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完善西電東送電網。推進寧東等大型煤電基地建設,盡快竣工投產發揮效益。

加強城鎮、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重慶、成都、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做好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大力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建設。推動西部地區統一電子政務網路建設。

做好重點項目儲備和前期工作。抓緊做好中亞、泛亞、南亞等國際運輸通道規劃研究。加快國家高速公路、西安—成都和重慶—貴陽—南寧等鐵路通道以及中國至周邊國家(地區)鐵路通道前期工作步伐。推進陸上能源資源戰略安全大通道建設。開展引漢濟渭、重慶觀景口、新疆布爾津河西水東引一期工程、卡拉貝利水利樞紐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

二、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鞏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組織實施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規劃,落實基本口糧田、農村能源、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補植補造和退耕農戶培訓等各項措施,解決退耕農戶當前困難和長遠生計問題。做好荒山荒地造林工作。完善退牧還草政策,加快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擴大實施范圍,加強人工飼草地、牧區水利和棚圈建設,以建促退推動草畜平衡和舍飼圈養。

繼續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扎實推進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建設、甘肅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甘肅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等重點工程。抓好黑河、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推動黃河、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和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加快編制祁連山水源涵養區、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加大雲南迪慶兩江流域生態保護力度。推進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

強化環境綜合治理。加大丹江口庫區及上游、三峽庫區、黃河中上游、滇池等重點流域、區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繼續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做好環境監測,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和工業污染治理。深化第二批國家循環經濟示範試點,支持建設一批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加快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嚴重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積極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重點地區土地開發與復墾。推進災區建築廢棄物等資源化。

三、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積極改造中低產田,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節水農業。啟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建設一批高標准基本農田。加強四川成都平原、陝西關中平原、內蒙古河套地區、寧夏沿黃地區、甘肅河西走廊等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優質棉、糖料、油料、煙葉、水果、花卉、茶葉、蠶桑、馬鈴薯、畜產品、中葯材、天然橡膠等生產基地建設,建成一批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培育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陝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甘肅天水航天育種示範區和廣西、雲南亞熱帶農業示範區建設。扶持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提高產業化水平,加強農業農村先進實用技術轉化應用和科技服務。

推進工業優化升級。組織實施和認真落實國家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積極發展技術引領型產業,提高航天航空、現代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國防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規模和水平,推動陝西閻良民用航空、甘肅金昌新材料、四川成都生物、德陽重大裝備製造等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優化發展資源利用型產業,促進能源化工及礦產資源加工業集約發展,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建成新疆獨山子石化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項目,加快長慶、澀北等一批重點油氣產能建設。逐步建設鄂爾多斯、塔里木、准噶爾、柴達木、四川盆地石油天然氣的開發、綜合利用和外輸基地。進一步加大企業技術改造步伐,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在西部地區部署國家科技基礎設施,繼續建設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科研院所、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圍繞西部地區面臨的共性關鍵問題開展科技攻關。繼續保持和加大對西部高新區的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發揮國防工業科技優勢,鼓勵軍民結合、軍地結合,支持綿陽科技城發展。

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遊區基礎設施,積極發展自然生態旅遊、鄉村民俗旅遊,培育和開發一批精品旅遊景區線路。繼續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市場工程」及農村商務信息服務工程。積極培育電子商務服務業,著力發展文化、會展、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外包。加大地方金融資源整合力度,大力完善地方法人銀行機構的公司治理,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到西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推動村鎮銀行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發展,擴大西部地區農村小額貸款覆蓋面。

引導產業有序轉移。發揮東部地區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優勢和西部地區資源、市場、勞動力優勢,引導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梯度轉移。依託交通干線、樞紐,選擇一批具備一定基礎條件的城市開展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試點,推動建立承接產業轉移的示範園區和東西部地區互動產業合作示範園區。嚴把產業政策關、環境保護關和資源集約利用關,防止落後產能向西部地區轉移。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具體政策。國家審批、核準的重大產業項目優先在西部地區布局。

四、加強民生工程建設,促進社會和諧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快城市廉租住房建設,加大國有林區(場)、墾區、礦區棚戶區、城市棚戶區以及中央下放地方煤礦棚戶區的改造力度。擴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和農村危房改造試點范圍,加快完成邊境一線地區茅草房、危房改造。推進邊遠地區鄉鎮教師、醫務人員周轉房建設。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逐步取消公益性建設項目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力爭用2—3年時間,基本解決西部地區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到2010年基本實現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加快發展小水電代燃料及農村沼氣。完善農產品(15.00,-0.14,-0.92%)市場體系,支持西部地區大宗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連鎖經營向農村延伸。建立農村客運政策性補貼制度。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繼續增加扶貧資金投入,落實對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的措施。加大整村推進力度,提升產業化扶貧水平,積極穩妥地推進移民扶貧工作,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優先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扶貧開發,加大對特殊類型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制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辦法。

做好農民創業就業工作。在總結四川南充、甘孜和甘肅甘南等地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選擇部分條件成熟的縣(市),擴大農民創業促進工程試點范圍。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星火科技培訓、雨露培訓計劃。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提高非農收入。

五、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優先發展教育。進一步普及鞏固九年義務教育,繼續支持並盡快完成西部地區剩餘42個縣的「兩基」攻堅任務。爭取3年內基本解決農村「普九」債務問題。支持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繼續實施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加大危房改造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基礎能力建設,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基本實現每個地級市和30萬人口以上的縣有1所獨立設置的特殊教育學校。繼續支持高等教育發展,逐步提高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地區的高考錄取率。

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優化區域衛生規劃,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在縣醫院標准化等醫療衛生專項建設經費中給予西部地區更大傾斜。大力發展中醫葯和民族醫葯。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提高受益程度。加強重大疾病、地方病預防控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等工作。加快婦幼衛生、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穩定低生育水平,擴大少生快富工程實施范圍。

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西新工程第四期、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流動舞台車和農村電影放映等工程建設,提高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等級標准。做好西部地區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大遺址保護,加強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等建設。加強搶救性文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保護工作。繼續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

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落實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困難群體就業的政策,努力提高就業水平。進一步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加強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全面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實行先保後征。提高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准,適當提高城市低保標准和補助水平。

加大人才開發力度。進一步完善西部地區人才開發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體制機制。採取多種形式,積極培養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專業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等西部開發急需的各類人才。鼓勵和支持設立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西部人才開發資金渠道。積極引進智力,大力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到西部地區創業。增加中央財政資金投入,對長期堅持在基層工作的教師、醫務人員給予獎勵,對符合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援西部邊遠貧困地區的教師、醫務人員給予資助。完善幹部交流機制,引導人才向西部地區流動,鼓勵社會志願者到西部基層服務。

六、統籌區域發展,積極培育經濟增長極

推動重點經濟區率先發展。積極推進成渝、關中—天水、廣西北部灣等重點經濟區成為引領和帶動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加快重慶、成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步伐,推動關中—天水經濟區率先構建創新型區域,支持西安建設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推動廣西北部灣地區開發開放,加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積極推進廣西欽州、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建設。研究設立西安陸港型綜合保稅區的可行性。開展成渝經濟區、陝甘寧革命老區、內蒙古呼包鄂、新疆天山北坡等重點地區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積極推進跨區域城市一體化建設,加快成渝城鄉一體化以及西安—咸陽、烏魯木齊—昌吉等城市一體化進程,引導各類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

引導資源富集區可持續發展。抓緊在青海柴達木、內蒙古鄂爾多斯、四川攀枝花、新疆准噶爾、貴州六盤水等資源富集區開展循環經濟區試點,推進資源有序開發。加大礦產資源勘探力度,形成一批能源、礦產資源重要接替區。加快甘肅白銀、寧夏石嘴山、雲南個舊、陝西銅川、重慶萬盛區等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研究制定資源富集區可持續發展指導意見。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發展。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西藏、新疆、寧夏以及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對貴州南部、廣西北部、雲南東部以及新疆南疆三地州、武陵山區、川北地區、甘南地區等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探索開發模式。支持發達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勞務輸出對口支援工作。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扶持一批特困人口集中的民族自治縣發展縣域經濟。進一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計劃,組織編制邊境地區開發開放規劃。增強革命老區自我發展能力,重點解決好革命老區的交通、水利、教育、衛生等突出問題,鼓勵依託能源、礦產、農業、紅色旅遊等優勢,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開展《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編制前期工作。

推動重點邊境城鎮跨越式發展。加快重點邊境口岸城鎮建設步伐,完善邊境經濟合作區功能,擴大邊境互市貿易規模,提高出口加工水平。積極推動廣西東興、雲南瑞麗、新疆伊寧、內蒙古滿洲里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資源能源開發利用合作,建成沿邊開放的橋頭堡。

七、深化改革開放,構建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

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提高行政效率。強化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構建責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優化發展環境,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加快推進資源稅改革,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補償費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研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先期在青海「三江源」等大江大河源頭區、生態位置極為重要的區域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建立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進一步完善西部大開發長期穩定的資金渠道。

加強東中西部地區互動。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機制創新、互利共贏的原則,鼓勵東中部地區設立各類區域合作專項資金,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推動東西部地區共建長期穩定的能源及礦產資源開發基地。建立和完善各類跨行政區的區域經濟協作組織和行業性組織。繼續建設好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西部國際博覽會等東西部地區互動平台。積極推動東部發達地區對口幫扶西部貧困地區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東中西部地區協調互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開展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加大引進國際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力度,提高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支持國際資本通過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投資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重點項目和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鼓勵和支持西部地區企業積極參與對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區域合作組織的平台作用,廣泛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和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建立中亞投資經貿合作示範中心,加快霍爾果斯國際合作中心、憑祥綜合保稅區建設。大力發展邊境貿易,積極探索邊境地區開發和對外開放的新模式。

八、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全面完成規劃任務

全面推進民生工程恢復重建。實施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優先保障災區群眾的住房建設,2009年底基本完成農村居民住房重建任務,全面啟動城鎮住房重建工作。抓好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恢復重建。重視解決邊遠貧困地區群眾的困難。

加快基礎設施和產業恢復重建。優先安排干線公路、農村公路、縣鄉公路客運站、通信、電網和供電設施等建設,積極推進農村飲水和新建城鎮水源工程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生態修復,做好受損堤防、水庫的除險加固和堰塞湖治理,確保汛期防洪安全。結合群眾就業推進產業重建,加快農業生產設施和農產品市場恢復,促進旅遊業振興。

加強綜合協調。完善綜合協調機制,切實解決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督促檢查,落實財稅、金融、土地、環保、產業等方面政策。統籌用好政府投入、對口支援、社會募集、國外優惠緊急貸款、企業自籌等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工程質量。完善對口支援實施方案,做好項目、資金、物資等銜接工作。完成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中期評估,根據實際及時調整、充實和完善,開展災區長期穩定發展規劃研究。

九、加大投入力度,落實組織保障

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資金投入要繼續向西部地區傾斜,逐步增加對西部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中央擴大內需新增投資繼續向西部地區傾斜,重點投向西部地區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災後恢復重建等領域,增加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通過政府投入帶動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引導民間資本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

狠抓政策和工作落實。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結合實際,按照職能分工,切實落實好各項任務。發展改革委要積極做好綜合協調,完善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研究解決西部大開發的重大問題,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❼ 晏子春秋譯文

❽ 為什麼中國年年洪水

受氣候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洪澇災害具有范圍廣、發生頻繁、突發性強、損失大的特點。
1.范圍廣。除沙漠、極端乾旱地區和高寒地區外,我國大約2/3的國土面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洪澇災害。年降水量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東部地區,常常發生暴雨洪水;占國土面積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常因暴雨發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區遭受風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襲擊;我國北方的黃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時還會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發生;水庫垮壩和人為扒堤決口造成的洪水也時有發生。
2.發生頻繁。據《明史》和《清史稿》資料統計,明清兩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圍涉及數州縣到30州縣的水災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發生3次,其中范圍超過30州縣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國成立以來,洪澇災害年年都有發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別是50年代,10年中就發生大洪水11次。
3.突發性強。我國東部地區常常發生強度大、范圍廣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較低,因此洪澇災害的突發性強。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還大面積乾旱,8月2日至8日,突發一場特大暴雨,使這一地區發生了罕見的洪澇災害。山區泥石流突發性更強,—旦發生,人民群眾往往來不及撤退,造成重大傷亡和經濟損失。如1991年四川華瑩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雲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風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號台風影響,從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過了解放以來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達5.04米,天津潮位達6.14米,許多海堤漫頂,被沖毀。
4.損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災就涉及河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沒農田1.46億畝,受災人口達5127萬,占當時8省總人口的25%,死亡40萬人。1991年,我國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發生了較大的洪水,盡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各族人民進行廠卓有成效的抗洪斗爭,盡可能地減輕了災害損失,全國洪澇受災面積仍達3.68億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79億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49億元,約佔全年工農業總產值的23%,受災人口4400萬,佔全省總人口的76%。
二、建國以來的洪澇災害損失

1998年中國的「世紀洪水」,在中國大地到處肆虐,29個省受災,農田受災面積3.18億畝,成災面積1.96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3千多人,房屋倒塌497萬間,經濟損失達1666億元。
1998年長江洪水是本世紀第二位的全流域型大洪水,僅次於1954年
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期間,鄱陽湖水面明顯擴大,並且部分重點圩堤倒塌
1998年鄱陽湖區水域面積達5900km2,洪澇災害非常嚴重
歷史上重大洪澇災害統計—1998年長江洪水 雨情:1998年汛期,長江以南地區降雨量較常偏多,暴雨日數多、強度大、降雨持續時間長、范圍廣、汛期,長江流域降雨大致分為4個階段:6月12日~26日,降雨集中在鄱陽湖和洞庭湖區,一般降雨300mm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這是由於降水量過大造成的,同時也與長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過量,水土流失
原因:
人為原因:長江流域內森林被嚴重破壞,和豆腐渣工程.
氣象原因:持續性全流域降水 .

❾ 不明白的問題

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人生觀,是科學高尚的人生觀

為人民服務作為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於其他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在我們國家,為人民服務不僅是對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的要求,也是對廣大群眾的要求。每個公民不論職位高低、能力大小,都能夠在不同崗位、不同層次,通過不同形式做到為人民服務。在新的形勢下,必須繼續大張旗鼓地倡導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融會貫通在各種具體道德規范中。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後福、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為人民服務做好事,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形成展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良好道德風尚。
2008年1月29日,安徽省建設廳副廳長李玉華帶領政府工作組到潁上縣督查冬春救災及困難群眾生活安排工作,深入到西三十鋪鎮洪單敬老院、八里河鎮邵圩敬老院和十八里鋪鎮花園村、十八里鋪村及八里河鎮邵圩村、潘郢村等地,走訪抽查了宋傳海、胡新安、汪繼宇、胡仁安、黃學金等困難農戶家中,詳細了解了困難群眾冬春口糧、過冬衣被、住房、救濟資金、建房補貼等落實情況,並檢查了各地救災責任制和救災熱線電話制度實施情況。
工作組聽取了縣委副書記、縣長劉樹生和副縣長張華久同志的工作匯報,查閱資料。元月12日至28日,潁上縣積雪達23厘米,降水量達79毫米,雪壓倒房71間,損毀115間,受災人口4787人,轉移146人,直接經濟損失568萬元。面對災情,潁上縣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扎實有效地開展了各項生產救災工作,通過組織捐贈、對口幫扶等共籌集452.36萬元,其中縣政府下撥冬春救助款70萬元;已落實2007年冬春救濟口糧132.6萬公斤。通過籌集、自購等方式,解決困難群眾過冬棉衣1.45萬件,棉被1.23萬床。目前,縣政府正把2008年第一季度493.2萬元五保戶供養資金和289萬元農村低保資金全部打卡發放到戶,確保困難群眾能夠安全渡過冬春。
通過現場檢查和聽取匯報,李玉華指出潁上縣冬春救助工作不僅完成了各項任務,而且還有創新,把救災工作做得很扎實、細致。他要求潁上縣要繼續深入到每家每戶去檢查,體察民情,掌握災情信息情況,把災情上報網路機制建立好,確保各項救災措施及時到位,確保災區困難群眾安全度過雨雪關,歡度新春佳節。
王瑛:女,回族,(1961年11月~2008年11月27日)王瑛,女,回族,1961年11月出生於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198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7月參加工作。
王瑛同志1982年7月畢業於西南民族學院畜牧系;1982年8月至1986年3月在原巴中縣畜牧局工作;1986年4月至1987年4月在原巴中縣整黨辦工作;1987年5月至1994年4月在原巴中市紀委工作,歷任紀委委員、信訪室副主任、紀委常委;1994年5月至1997年11月在原巴中地區紀委工作,任信訪室主任;1997年12月至2000年1月在中共南江縣委工作,任縣委常委、縣直工委書記;2000年2月至2001年2月任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2001年3月至2002年7月任縣委常委、組織部長;2002年8月至2006年11月任縣委副書記、縣紀委書記、縣總工會主席;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王瑛同志系省第八次黨代會代表,市第一屆、第二屆紀委委員。
王瑛同志生前曾先後多次榮獲上級表彰:
2002年10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
2003年被巴中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巴中十年創輝煌」勞動模範,被省紀委、省監察廳表彰為「辦案先進個人」。
2007年1月被中央紀委、人事部、監察部表彰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先進工作者標兵」。
2008年11月27日,黨的好女兒,領導幹部的楷模--南江紀委書記王瑛同志在赴重慶治病途中,不幸逝世。
王瑛在思考紀檢監察工作服務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還創造性地提出了簡稱為「五個零」的王瑛工作法。即:建立投訴中心,為民服務零距離;召開專題聽證會,干群關系零隔閡;開展「三最佳」創評,監督監察零空檔;評選誠信先進,再塑形象零起點;實行投訴查結制,案件查處零擱置。
(1)獨特的王瑛工作方法
通過開展「五個零」的活動,南江的投資環境大大改善,2003年以來,先後有15多個省市的50多家客商來南江投資興業,總投資達到6個多億。
(2)堅強的人格魅力
記者在采訪王瑛書記的生前好友時,發現許多人都用一個相同的詞來描述王瑛,那就是----堅強。作為王瑛的上級,巴中市紀委副書記雷超這樣評價她:作為一個女性,她卻有著令人佩服的果斷和理性;她體弱帶病,卻有著頑強不屈的精神和毅力。王瑛的堅強超乎她身邊所有人的意料,朋友們因此形象地把她稱為「鐵骨」。
(3)對他人無盡的關愛
王瑛是一個十分具有愛心的人。在生活中,王瑛象對待親人一樣關心機關幹部職工,心裡更裝著山區的老百姓。資助家境貧寒的黃霞上大學。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愛戴。2008年11月底,當聽聞王瑛書記去世的噩耗後,數名背二哥(從事搬運工作的苦力)趕赴巴中,代表數百名南江背二哥,在靈前打出「王瑛書記,一路走好」的標語,感動了無數巴中人。
做時代先鋒 為黨旗增輝

—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有感

寒假期間,作為一名共青團員的我,有幸來到位於黃浦江畔的上海檔案館參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的文獻圖片。

走進展覽大廳,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許多優秀共產黨員的照片、事跡和榮譽。有為困難群眾的溫飽而牽腸掛肚的市民政局救災處處長楊長海;有三顧家門而不入,以「平凡的工作中追求不平凡的事業」為信念的好刑警董福明;還有為我國4500萬畝低窪鹽鹼地開發水產養殖讓千百萬生活在哪裡的貧困農民脫貧致富而不懈努力,無私奉獻的水產研究員王慧……。

看著這些共產黨員先進事跡,我頗有感觸,我想正是因為有這些優秀的共產黨員具有立黨為公、勤政為民的思想,正是因為他們具有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正是因為他們具有奮發有為、顧全大局的意識,使得我們的黨和國家茁壯成長。

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應當要此機會學習他們先進的精神,學習他們認真扎實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為上海早日實現 「兩個率先」,建成「四個中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2\

參觀上海檔案館 感受黨員先進性

4月6日,我校全體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懷著激動的心情,參觀了「做時代先鋒,為黨旗增輝——上海市共產黨員先進事跡檔案文獻圖片展」。
走進紅色的展廳,首先吸引大家目光的是一根泛出光澤的扁擔。人們不會忘記,楊懷遠36年來用57根扁擔演繹出一個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崇高責任:「寧願自己多吃苦,不願乘客一時難。」轉過了一個彎,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突兀地躍入了記者的眼簾。這輛自行車屬於被稱為「生命保護神」的全國優秀醫務工作者、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俞卓偉。「全天候、全方位,一線作戰、靠前指揮」,這輛自行車正記錄著他在醫院來回奔波的路程,更承載著他對病人真誠的愛。在眾多的展品中,還有一本獨特的帳冊——黃浦區豫園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春根的《社情民意記事帳》。帳冊的第一頁,赫然寫著「關於對當前動遷的一點思考」。這本獨特的帳冊上每一筆都實實在在地記錄著這位好乾部為民的衷腸柔情和做人的凜然正氣。
一句句體現黨員崇高品質的語言,一幅幅生動感人的圖片,一篇篇彌足珍貴的文獻,一件件凝聚著對人民群眾款款深情的實物,講述了一個個真實動人的故事,展現了上海解放以來全市各條戰線具有時代特徵和代表性的50名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
老師們參觀後紛紛表達參觀感想。作為一位已有幾十年黨齡的老黨員,顧愛琴書記表示:先進性是歷史的,也是具體的,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真正體現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李鈺老師剛入黨,她覺得看了展覽很受教育,也很受鼓舞,使廣大黨員學有榜樣,趕有方向。年輕的入黨積極分子們也說,看了展覽後覺得對自己的思想觸動很大,認識又提高了一個層次,這些黨員的人生格言應成為自己的座右銘,他們也要成為這些優秀黨員的「追星族」。

3\

1月26日,浦東分局黨總支組織系統內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前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檔案館參觀學習。檔案館中的珍貴檔案文獻和歷史照片,展示了近200年來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發展的脈絡。同志們看老照片、讀歷史資料、觀老電影,靜心品味著歷史,追溯上海的「記憶」,深切的感受到了上海的風度、上海的速度、上海的高度和「海納百川,服務全國,追求卓越,艱苦奮斗」的上海精神。展覽中,我們既看到了上海日新月異的變化發展,也看到了浦東開發開放以來的滄桑巨變。尤其是現在的浦東,已成為人才和財富的聚集之地,先試先行的創新之地,超常發展的騰飛之地。通過參觀學習,大家表示:身為浦東的食品葯品監管人員,要努力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關、地位觀、利益觀。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為浦東的食品葯品監管事工作更上一樓層而努力。
月25日下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體會議,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草案)》等法案,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列席會議。 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

中新社北京二月二十五日電 (記者 孫宇挺 周兆軍)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二十五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主持會議。

這次常委會會議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為即將舉行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做准備。為此,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稿、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議程草案、主席團和秘書長名單草案、列席人員名單草案。同時,會議繼續審議食品安全法草案、刑法修正案(七)草案、保險法修訂草案。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錫榮向今天的全體會議作了關於食品安全法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匯報了草案關於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加強保健食品監管、強化食品安全全程監管、加強食品廣告管理、減輕食品生產經營著負擔、明確民事賠償責任優先原則等方面的修改情況。法律委員會認為,目前草案已比較成熟,建議本次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

會議聽取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適時、孫安民分別作的關於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關於保險法修訂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法律委員會認為,這兩部法律草案已經比較成熟,建議本次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

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批准中國和秘魯關於民事和商事司法協助條約、中國和墨西哥引渡條約、中國和日本領事協定的議案。受國務院委託,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就上述議案作了說明。

會議還聽取了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黃鎮東作的關於個別代表的代表資格的報告,審議了有關任免案等。(完
譚老伯是一名老黨員了,有38年的黨齡。盡管不住在這個小區里,但他卻堅持義務掃地已經有6年多了。除了在麗珠小區里義務掃地之外,譚老伯在自己居住的玻璃廠宿舍區里也同樣義務掃地,還因為宿舍樓的水壓低,高層的住戶經常沒有水用,譚老伯就義務幫開電抽水,一天三次,每次都要看守三四十分鍾,雖然沒有任何報酬,譚老伯卻能堅持多年.
我覺得這個人相當好,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簸箕,掃把這些工具全部是他的。星期天休息時間,他照樣騎自行車過來,把街道清掃干凈,再騎自行車回去。我覺得他這種精神相當可嘉。

❿ 汛期來臨,千千萬萬的火車司機,最應該記住的是什麼

加強瞭望嚴謹臆測行車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