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描術
Ⅰ 元旦的朗誦詩詞
〔宋〕 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古代元旦宮廷有賀歲之禮,規模宏大而隆重。三國時曹植《元會》詩:
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描寫了曹魏時元旦賀歲的場面。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之二:
眾老憂添歲,余衰喜入春。
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表達了已過60歲的詩人不懼衰老、昂首挺胸進入新一年的風貌。
唐代另一詩人成文斡寫有《元旦》詩:
戴星先捧祝堯觴,鏡里堪驚兩鬢霜。
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嘗。「戴星」,即頂著星宿,比喻晚歸或早出。
唐人孟浩然寫了一首《回家元日》詩,雲: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古代元旦有貼春聯的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的《已酉元旦》詩:
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
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
宋伯仁《歲旦》詩:
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
桃板隨人換,梅花隔歲香。詩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聯。
明代陳獻章的《元旦試筆》有如一幅「樂歲圖」。詩人在詩中寫道:
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清代愛國詩人張維屏的《新雷》,雖未用「元旦」、「元日」等詞彙,卻以元旦為題,寫出人們賀歲、迎春的喜悅: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一代偉人毛澤東,1930年1月寫了一首《如夢令·元旦》: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1942年董必武在重慶寫了一首七律《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
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祝延安景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