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扶貧 » 教育扶貧成效調查

教育扶貧成效調查

發布時間: 2020-12-16 05:31:42

⑴ 政府精準扶貧,確定調查的對象,怎麼保證調查工作的有效性

我對這個從來不信,真正的貧困戶沒扶持幾個,多數都是到了有關系的人家,我見到的公司社會都一樣,很多富得流油的還低保貧困戶,太扯了

⑵ 求一篇社會調研報告,題目是關於重慶城鄉統籌情況、重大民生工程實施情況、農民增收脫貧情3000-5000字

重慶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

設立重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和發揮重慶西部大開發戰略支點作用的重大舉措。設立直轄市以來,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鄉二元結構特徵仍很突出,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和民族地區於一體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變,當前又面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新挑戰。新形勢下,國家對重慶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賦予了新的使命。近期,專門出台了《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以下簡稱《意見》)。為做好《意見》的貫徹落實工作,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批准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發改經體〔2007〕1248號)要求,結合重慶市實際,制訂本方案。
一、改革試驗的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以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為支撐,遵循「統籌兼顧、科學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試驗。著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差距不斷縮小的長效機制;著力探索富有西部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模式,推進自主創新,構建大城市帶動大農村、促進城鄉經濟社會逐步一體化的良性機制;著力推進三峽庫區移民安穩致富和生態環境保護,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發展持續、社會和諧的科學發展新機制,全面加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加快把重慶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為全國統籌城鄉發展探索新路子。
(二)基本措施。
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是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近期重點圍繞三條主線推進改革試驗,探索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12項新機制。同時,著力改善市場經濟環境,探索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力爭在改革和發展上有新的突破。
――推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主城為核心、一小時車程為半徑的經濟圈(簡稱「一圈」)和以萬州為中心、重慶三峽庫區為主體的渝東北地區,以黔江為中心、少數民族聚居的渝東南貧困山區(簡稱「兩翼」)是重慶二元結構在區域上的表現形態。要加快把「一圈」建成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的核心區域、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主要載體、城鄉統籌發展直轄市的重要平台,把渝東北地區建成長江上游特色經濟走廊和重要生態屏障,把渝東南地區建成扶貧開發示範區,促進「一圈兩翼」協調發展,實現大城市帶大農村、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一是建立產業合理布局與有序發展的導向機制,落實主體功能定位,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二是建立政府財力向公共服務特別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傾斜的投入機制,構建合理的公共財政體制框架;三是構建區域對口幫扶、互動發展機制,建立和完善「一圈」在產業布局和社會事業發展、扶貧開發等方面幫扶「兩翼」的合作方式;四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運行要求的政府服務機制,不斷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推進城鄉勞務經濟健康發展。發展勞務經濟是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的需要,對於一個農業人口比重很高的直轄市特別重要。要把統籌解決農民工問題作為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的突破口。一是建立提升勞動力素質和引導其就業創業的新機制,進一步加強城鄉教育事業和勞動力培訓;二是建立覆蓋城鄉、有序轉接的社會保障新機制,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建立引導城鄉人口合理分布的新機制,不斷完善城鄉戶籍管理制度;四是建立促進和諧的現代社會管理新機制,保障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推進土地流轉和集約利用。遵循依法、自願、有償原則,有序引導土地流轉和集約化經營。一是探索農村土地流轉和征地補償新機制,促進農村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探索農業現代化的新模式、新機制,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和現代農業服務體系;三是建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網路加快向鄉村延伸的新機制,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四是建立招投標方式配置扶農資源的新機制,落實集約節約用地制度。
(三)實現目標。
到2012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經濟實力、人民生活和城鄉統籌發展水平邁上新台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達到西部地區較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20%,三峽庫區長江幹流水質達到II類。一是基本形成大城市帶大農村發展的良性機制,「一圈」與「兩翼」人均GDP之比、城鄉居民收入比分別縮小到2.2?1和3.15?1,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不低於11%;二是基本形成開發與保護並重、收益合理分配、規范有序的土地流轉和利用制度,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比例超過25%;三是基本形成農民工穩定就業、有序遷居城鎮的政策制度,非農產業就業比重超過65%,城鎮化率達到55%以上;四是基本形成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框架,擴大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並建立城鄉低保標准聯動調整機制;五是基本形成保障公共服務城鄉均衡的公共財政框架,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全市新增社會事業投入主要用於農村;六是基本形成城鄉統籌的行政管理體制,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一步理順。
到2020年,各項改革全面深化,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體系,支撐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結構優化、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統籌城鄉發展水平在西部領先,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的功能形成,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取得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明顯成效。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收入差距縮小至2.5?1,城鎮化率達到70%;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進一步顯著下降;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45%,三峽庫區長江幹流水質穩定保持II類。
二、改革試驗的重點任務
按照改革試驗的總體思路和分階段目標,加快推進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向農村延伸,市場機制和市場要素向農村延伸;著力攻克農村土地制度創新、農民工轉移就業和安居扶持機制創新、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公共財政制度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五大難點。主要實施以下重點改革任務:
(一)加快形成市域主體功能區布局。加快推進全市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充分考慮人口空間分布的影響,明確區域主體功能,合理確定區域開發強度。引導區縣錯位發展,營造與資源要素流動和產業發展要求相銜接的政策環境。貫徹實施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推進城鄉一體規劃建設,促進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協調。完善市、區縣、鄉鎮、村規劃體系,按照本地主體功能定位,統籌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生態環保規劃,分區域確定產業結構、人口密度、建設用地標准、投入產出強度、環境保護要求,建立各類規劃統籌協調的新機制。
(二)構建城鄉統籌公共財政框架。優化公共財政投向,財政性資金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加大對「三農」、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投入。以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引導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優化,促進建立向農村傾斜的投入機制,逐步提升財政對公共服務特別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水平。著眼於增強重慶自我發展能力和提高統籌城鄉的財力水平,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以及其他中央專項資金對重慶市的投入力度。用好各類專項補助和項目資金,加快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投入生產領域的財政性資金,優先支持節能減排、自主研發、循環經濟等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項目。完善財政管理體制,提高市對區縣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加強預算管理和監督。繼續完善「鄉財縣管」體制,提前清償鄉鎮債務。
(三)建立城鄉經濟互動發展機制。以「一圈」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為重點,加快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引導產業向城鎮和園區集聚,建設現代產業基地。加大「兩翼」地質勘探和資源調查力度,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實施林業發展和特色農業發展戰略,建設現代畜牧業示範區。創新扶貧機制,實行新的扶貧標准,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實施整村推進扶貧。建立「一圈」對口幫扶「兩翼」的機制,著力在園區發展、公共資源共享和對口扶貧方面創新,通過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人口轉移就業崗位,減輕三峽庫區、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資源環境壓力,促進「兩翼」地區可持續發展,縮小區域差距。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和資金向「兩翼」傾斜,主城區產業園區建設佔用耕地主要通過在「兩翼」地區定向開發整理土地予以平衡和補償,創新產業園區多元共建和異地投資利益分享新機制。探索建立區域橫向轉移支付機制,促進「一圈兩翼」公共資源共享。進一步加大對「兩翼」區縣的政策扶持和對口幫扶力度,落實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工作五年規劃綱要,探索更有效的對口支援方式。盡快編制報批三峽庫區後續工作規劃,在研究制定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管理辦法和分配方案時統籌考慮三峽庫區後續資金需求,爭取盡快依法開征三峽電站水資源費,支持庫區移民安穩致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地災防治、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提高水庫管理能力。
(四)構建統籌城鄉行政管理體系。鞏固直轄市行政管理體制優勢,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調整,實現政府管理和服務對農村工作的全覆蓋。合理劃分市、區縣、鄉鎮三級政府管理許可權,增強區縣統籌管理能力。認真實施「農村基層人才隊伍建設計劃」,2008―2012年選派32000名大學生到鄉鎮和村「兩委」工作,完善鄉鎮綜合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整合行政資源,將可由社會承擔的職能逐步轉移到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改革行政績效考核機制,將符合主體功能定位和部門職責定位,體現統籌城鄉發展的內容納入對區縣和部門的考核,形成科學的分類考核制度。
(五)健全城鄉就業創業培訓機制。建立統籌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加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力度,實現勞務經濟由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對新生勞動力和長年務工者實行區別化培訓,促使部分農民工轉向中高端就業,加速向新型產業工人轉化。支持職業培訓社會化、市場化,鼓勵用人單位加大對農民工在崗培訓和技能培訓的投入,完善政府購買勞務培訓的辦法。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逐步把農村新生勞動力納入系統化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完善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和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市、區縣、鎮鄉、村互聯互通的勞務信息體系。規范發展勞務中介組織和勞務經紀人,加大勞務品牌建設投入,提升勞務附加值。鼓勵農民經商辦企業,增強勞動者創業意識,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改進工商、稅務、融資、用地、用工等服務。
(六)建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推進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靈活轉續。完善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制度。構建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農村社會救助對象全覆蓋,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探索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與經濟發展水平掛鉤、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聯動調整機制,縮小城鄉低保差距。著力研究解決城鎮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遺留問題,將被征地農轉非人員納入城鎮社會保險體系。完善城鄉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實現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接軌,不斷提高城鄉合作醫療保障水平。提高對生活困難人員的醫療救助水平。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信息網路。
(七)均衡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支持重慶建設國家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在「普九」全覆蓋基礎上推進「雙高普九」,2012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擴大高校招生計劃,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健全城鄉基本醫療服務,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重慶城市定位相匹配的醫學中心體系。深化研究計生獎勵扶助政策,促進城鄉優生優育。統籌城鄉文化建設。推進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地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搶救性文物保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建設。加大政府投入支持,促進公共資源向農村社會事業傾斜,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扶持農村社會事業及相關產業發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村級基礎醫療、鄉村文化室等標准化工程,逐步從硬體上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加快建立有利於城鄉社會事業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對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績效評價考核。加強對農村教師、衛生等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培訓,改善基層公共服務人才待遇,引進人才,穩定隊伍,提高素質。
(八)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改革完善戶籍管理制度,引導人口隨就業在各級城鎮合理、有序流動。實行積極的產業政策,引導人口合理布局。以縣城和小城鎮為重點,放寬入戶條件,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與宅基地使用權的流轉機制,鼓勵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家庭自願退出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進入城鎮安家落戶,享有城鎮居民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增加縣城和中心鎮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投入,結合農村危舊房改造和宅基地整理復墾,在小城鎮規劃建設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新居工程,不斷增強縣城和小城鎮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吸納的承載能力。結合農民工遷居城鎮,加快「城中村」、城鎮危舊房、工礦成片棚戶區改造步伐,探索在「城中村」改造中留出適量土地由轉為市民的當地居民組織經濟實體進行開發。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逐步建立起以常住人口為基礎的社會管理、財政投入、轉移支付和考核評價制度體系。
(九)加強農民工服務與管理。嚴格執行勞動合同制度,構建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和工資合理增長調控機制,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方便農民工子女在城鎮就近入學,確保農民工子女依法接受義務教育。完善農民工聚居區醫療設施和服務體系,保障農民工按居住地享有國家規定的免費公共衛生服務和計劃生育服務。建設必要的文體設施,組織流動影視、圖書站、新市民學校等服務,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規劃管理好農民工進城居住區,鼓勵為農民工提供集體宿舍、務工公寓和低租住房,改善農民工在務工地的居住條件。保障農民工政治權利,在社區居住滿半年的農民工依法享有居委會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吸納流動人口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加強城市社區居民與農民工遷居家庭的融合,促進城鎮新老市民和諧共處。關注和保障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權益。推進「城中村」、城鄉結合部、新型農村居民點等綜合治理,適時推進「村改居」,完善服務和管理。
(十)促進農村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強化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意識,確保全市耕地保有量按照國務院確定的面積一畝不減,糧食年產量不低於1100萬噸。從穩定數量和提升質量兩個方面加強耕地保護,推進土地整理、移土培肥、土壤改良等工作,穩步提高耕地質量。實行農用地分類保護,制定耕地和基本農田分區保護規劃,盡快完成耕地和基本農田劃定工作,並落實到具體地塊。鼓勵採取轉包、轉讓、出租、互換、股份合作等多種流轉形式,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步伐,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為現代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建立區縣、鄉鎮、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各類土地流轉服務機構作用,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秩序,建立農地流轉價格評估和風險防範機制。引導農用地集約化經營,財政性支農資金重點支持經營大戶和規模農業發展。鼓勵社會資本、人才、管理等要素參與農業長期開發,把現代市場經濟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建設規模化糧食、蔬果、肉類、水產等生產基地,實現市域內主要農副產品基本自給。推進農村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和林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民分享承包地、林地流轉後增值收益的長效機制,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十一)建立新型土地利用和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在確保耕地保有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在市域內探索補充耕地數量、質量按等級折算占補平衡制度,健全城鄉建設用地置換和跨區域耕地佔補平衡市場化機制。在國家指導下開展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穩步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規范開展農村土地交易所土地實物交易和指標交易試驗,爭取條件成熟時發展成為城鄉一體化的土地交易市場。引導城鄉建設集約用地,鼓勵節地型產業發展。對不同行業、不同區域項目實行差異化供地政策,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優化布局。規范和嚴格管理農村宅基地,盤活和高效利用宅基地,推廣節地型住宅標准,鼓勵農村居民自願聯建住宅和相對集中居住。鞏固完善城鎮土地儲備制度,加強城鎮土地招拍掛工作。改革征地制度,探索開展農用地轉用、土地徵收審批和實施分離改革試點,建立征地補償安置標准適時增長機制及與社會保障制度的聯動機制。創新國土規劃計劃管理制度,開展國土規劃編制試點,在新增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變的前提下推行年度用地指標的彈性管理。
(十二)統籌城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健全節能減排工作機制,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完善統計監測和考核實施辦法,把重慶建成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示範區。加強城鄉污染綜合治理,防止污染企業向農村轉移。全面加強城鎮生活污染防治及垃圾處理和再利用力度,加大水污染防治、環境質量整治和環保執法力度,形成政府監督、企業自律、公眾參與的環保監督機制。以改水改廁、垃圾集中處理、養殖業廢棄物無污染治理、農村沼氣建設、減少化肥農葯使用等為重點,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實施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保護好長江、嘉陵江流域水體和生態環境,保護好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等生態走廊。加快納入規劃的污水和垃圾處理、重點工業污染源治理、次級河流污染整治等項目建設,用好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加強長江流域重慶段防護林體系建設,穩步實施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還林,加強天然林保護,力爭森林覆蓋率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2020年達到45%。探索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十三)完善農村綜合服務體系。健全農村生產生活服務體系,推進城鎮公共設施網路和服務向鄉村延伸,加強農村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山水田林路氣綜合整治。加快建設「澤渝」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小型水源工程,實施蔬菜、柑桔、煙葉基地水利配套工程,增強城鄉居民飲水、農業灌溉用水、防洪減災安全保障。加快實施公路鄉村通達工程,促進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發展,改善農村居民出行條件。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保障體系,在推進重大能源項目建設的同時,加快農村沼氣及配套服務體系建設,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加強城鄉大型防災骨幹工程和信息系統建設,提高農村災害監測預警和防禦水平。積極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試驗,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完善農產品質量技術服務,支持農產品品牌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及種養殖業技術服務覆蓋面。完善農村流通體系,提高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保障水平。加快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積極開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探索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鄉村房屋產權抵押融資服務。建立多層次農業農村保險與再保險體系,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逐步形成農業災害風險轉移分攤機制。
(十四)推進建立高效的「三農」投入機制。提高財政資金投入「三農」的績效,建立以競爭方式安排鄉村產業及建設類財政資金的制度,加快支農資金、扶貧資金整合運用,集中資金保障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關鍵環節的投入。統籌鄉村建設資金,引導農民新村建設與土地集約化經營、易地扶貧、生態移民、減災救災等相結合,鼓勵相對集中居住。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支持生產要素和市場機制向鄉村延伸,培植各類市場主體,加快農村市場化進程。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提升集體經濟自我發展能力,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加大稅收優惠、財政貼息等政策運用,進一步開放鄉村經營性公共服務領域,擴大財政購買鄉村公共服務的范圍,加快社會資本進入「三農」發展,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鄉村投入機制。
(十五)著力改善市場經濟環境。努力消除制約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深化審批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准入寬松、監管嚴格、懲處及時的管理新體制。壯大行業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發展就業吸納能力強的中小企業,落實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扶持政策,貫徹實施西部開發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國家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抓好重點產業、優勢企業的兼並重組和技術改造,通過體制創新和機制轉換形成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集群。健全宏觀調控機制,綜合運用政策調控手段,激勵自主創新,促進資源節約,加強環境保護,轉變生產方式,推進產業向園區集中。加快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推進國有經濟布局與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支持非公經濟進入金融、經營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公用事業等領域。大力發展資本、產權、技術等要素市場,完善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加快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適時把重慶納入全國場外交易市場體系。支持期貨交易所在渝設立本地優勢品種商品的期貨交割倉庫,創造條件設立以生豬等畜產品為主要交易品種的遠期交易市場。待時機成熟後,優先考慮在重慶設立全國性電子票據交易中心。擴大直接融資和中小企業擔保規模,引導金融企業實施金融創新,開發更多適合中小市場主體的金融產品。設立保險業創新發展試驗區,開展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等試點。穩步開展外匯管理體制改革試點。
(十六)探索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建設暢通重慶、森林重慶、健康重慶、宜居重慶、平安重慶,著力完善長江上游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功能,改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重慶對內對外開放能力,以大開放促大改革。開放投資領域,改進產業配套條件,完善物流配送、公共研發、人才培訓、企業融資、污染治理、質量標准等公共服務平台,吸引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投資興業。與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合作推進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示範項目。創新涉外經濟體制,建設內陸商貿、旅遊、物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建設西部地區服務外包基地,大力承接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和產業轉移,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條件。以北部新區為基礎,研究設立「兩江新區」問題。加快建設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借鑒國內外經驗做法,開展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建設電子口岸,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優勢,推進江海直達,將重慶打造成為長江上游的航運中心,輻射帶動長江上游和西南地區先進製造業、現代物流業發展邁上新台階。構建區域經濟合作新機制,促進重慶與周邊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資源共同開發、產業分工協作。加快成渝經濟區建設,加強與沿江省市的產業協作聯動,著力建設東西部合作示範基地。加強旅遊資源保護和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旅遊業發展。
重慶市建設全國統籌城鄉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目標測算表

指標
類別 指 標 名 稱 單 位 2007年 階段性目標
2012年 2020年
城鄉
經濟 1.城鎮化率 % 48.3 55 70
2.農業勞動力人均耕地 畝 2.3 3.1 5
3.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 13.2 30 40
4.農產品商品率 % 58.6 62 85
5.土地規模經營比例* % 15.1 25 50
生活
水平 6.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收入比 以農為1 3.6 3.15 2.5
7.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比 以農為1 2.63 2.5 1.8
8.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電量比 以農為1 5.2 2.0 1.6
9.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比 以城為1 1.46 1.3 1.2
10.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醫療保健支出比 以農為1 4.4 3.4 2
公共
服務 11.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之比 以農為1 1.82 1.7 1.5
12.村公路通暢率 % 27.9 55 75
13.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 % 2.2 80 95
14.農民生產生活信息化程度 % 42.9 60 100
15.農村安全飲水人口佔比 % 33 100 100
資源
環境 16.萬元GDP綜合能耗 % 1.31 1.05 0.8
17.森林覆蓋率 % 32 38 45
18.人口自然增長率 ‰ 3.8 4 4
19.城鎮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二級及以上的天數 天 289* 305 310
20.三峽庫區長江幹流及重要支流水質 Ⅲ類 Ⅱ―Ⅲ類 Ⅱ類
註:1.「土地規模經營比例」指農村連片經營面積達到5畝及以上規模的耕地佔農村承包經營土地總面積的比重。
2.「城鎮空氣質量滿足優良的天數」2007年數據為主城區數據。

⑶ 求一篇關於某地區的扶貧脫貧調查報告!

某某區扶貧辦關於如何扶持牧區中小戶脫貧致富情況的調研報告
按照上級扶貧辦《關於對如何扶持牧區中小戶脫貧致富進行調研的通知》要求,我辦及時下派2個工作小組,深入巴音胡碩鎮9個嘎查村,走訪調查了60餘戶中小牧戶,聽取了廣大中小牧戶生活狀況介紹及脫貧想法。結合管理區實際,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巴音胡碩鎮下轄的9個嘎查村共有貧困戶803戶2339人,占管理區農村牧區人口比例為22%。此次調研走訪的60餘戶中小牧戶中,人均草場面積258畝,戶均426畝。飼養牲畜共計3800餘頭只,其中:羊3600餘只,牛200餘頭,人均19頭(只)。除7戶住房為磚木結構外,其餘均為土坯結構,人均住房面積不足10平方米。2007年度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多為牧業收入,近三年來,因受旱災影響種植業無收益。2008年初,我辦及時將因災特困戶607戶1425人納入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確保了特困家庭基本生活穩定。
二、近三年扶貧項目情況
一項目資金投入情況
2005—2007年,共對管理區巴音胡碩鎮3個嘎查村實施了整村推進項目,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23萬元。
二扶貧項目效益情況
整村推進方面。2005—2007年,在整村推進項目中,累計購進基礎母畜2529隻,扶持貧困人口177戶628人,戶均扶持母畜12隻,人均4隻。當年人均增收300元左右,扶持後與扶貧前人均800元左右相比提高了2倍。貧困農牧民80%的生產資料、農牧機械得到更新和改善。
勞動力轉移培訓方面。2006年,我地實施了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共計培訓農牧民200人次(其中:化工38人,美容美發46人,汽車駕駛69人,電氣儀表18人,廚師15人,平面設計14人)。通過培訓,極大地提高了農牧民文化技術水平,為轉移進城務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培訓後的90%以上農牧民通過向二、三產業轉移,年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三、對扶持中小牧戶致富的措施
一調整養殖業結構,實現「減羊增牛」及「多種養殖」
巴鎮9個嘎查村草場面積共有65萬畝,適合放牧草場54萬畝,人均僅160餘畝。由於草場退化及禁休牧政策的實施,「減羊增牛」成為目前重要的扶貧之路。走訪的大多數牧戶認為,人均草牧場只有200餘畝,養羊收益漸少,調整養殖結構勢在必行。由於多年自然災害,目前自備資金不足,受扶持願望迫切。在這方面,巴鎮霍伯爾欽烏拉村的牧戶郭鳳雲深有感觸,2007年,他將自家100多隻羊全部賣出,利用這部分錢購進20頭牛,當年收益雖少,但2008年初已接犢11頭,估計年內收益將達4萬余元。以往每年他家羊的凈收益只有1.5萬元左右。比較來看,飼養牛成本低,短期效益雖不明顯,但有持續增收潛力。
面對環境的日趨惡化,一部分牧戶及時調整了養殖種類,在養牛、養羊的基礎上,開始發展養禽業。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巴鎮9個嘎查村共養鵝5.8萬只,涉及13戶農牧民,鵝的死亡率在15%左右。在實地調查過程了解到,養鵝基礎設施差,衛生防疫工作不到位,缺少必要的專業技術,均是導致鵝死亡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村民購進雛鵝時,未與銷售方簽訂單,鵝的出欄周期為4個月,銷路問題須提前解決。在與溫都爾敖包村及舍伯爾圖嘎查負責人交談時,他們結合村嘎查草場退化嚴重且水灘少的實際情況,想聯戶集中養豬。
二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訂單農業
管理區耕地以黑鈣土為主,質地疏鬆,土壤結構良好,腐殖層厚度40cm-60cm。為切實減輕天然草場壓力使之得以休養恢復,建立人工飼草料地是扶貧開發可選之路,而水利設施是建立人工飼草料地的必備條件。由於地下水埋深往往超百米,工程投資大,需要扶貧投資給予補貼,以利於調動廣大中小牧戶加快水利建設的積極性,使他們建得起,發展種植業用得上。
目前,巴鎮九個嘎查村均有一定數量的高產飼草料基地,各村民也有自耕地,發展訂單農業前景看好。走訪調查中,霍伯爾沁烏拉村、德勒哈達村均想規模種植馬鈴薯、胡蘿卜,發展訂單農業。霍村現有耕地8000多畝,灘地佔30%左右,完全可以形成規模種植。德村有移民時耕作的高產飼料地,具備種植馬鈴薯、胡蘿卜的條件。但目前兩村遲遲沒有實施是因為建設水源井缺少資金,實現澆灌尚不具備條件。
三切實轉移牧區人口,實現農牧民增收與環境改善「雙贏」目標
在入戶調查走訪過程中,巴鎮9個嘎查村中,已有360餘戶1100餘人轉移進城。自然環境差及人均資源相對少的霍伯爾沁烏拉村、舍伯爾圖嘎查、溫都爾敖包村、呼仍陶勒蓋村、有近40%的村民已轉移入城,多轉向巴鎮、錫市、霍市、赤峰市。上述村常住人口中,仍有近10%的村民有轉移願望,且多以20—40歲群體為主。做好轉移農牧民技能培訓,提高從業能力,才能實現農牧民增收與環境改善「雙贏」目標。
四、扶持牧區中小牧戶脫貧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政策宣傳監察力度。如今,廣大農牧民對禁休牧政策已家喻戶曉,但對管理區農牧民轉移政策還處於稍有了解,不甚明確狀態下。加強此方面宣傳力度,通過入戶宣傳,選樹典型的方式,宣傳鼓勵廣大農牧民轉移出居住地,入城謀發展。同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各自職責,提高服務能力,做好轉移進城鎮農牧民生活醫療住房保障、就業培訓、從業稅費減免、子女就學等方面工作,保障農牧民入城後穩得住、能脫貧。針對廣大農牧區養殖戶缺少必要的衛生防疫知識,飼養畜禽銷路不暢的實際,加強防疫技能培訓,增強鄉土防疫人員防疫能力。
二認真組織實施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進一步加快農牧民轉移就業進程。按照集中發展戰略要求,妥善安置進巴鎮、哈場、賀場從事二、三產業的農牧民,使農牧區青壯年富餘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統拓寬就業信息服務渠道。二要通過深入調研,准確判斷勞動力市場用工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短、平、快」為主的專項培訓。三要進一步抓好異地扶貧和勞務輸出工作,扶持貧困群眾異地脫貧致富。通過調查摸底,完善勞動力資源檔案,編制務工需求信息,准確捕捉和定期發布勞務信息,認真做好勞務輸出組織和輸出後的跟蹤服務工作。四要選派幹部,鼓勵支持能人帶隊到外地謀生,開辟新的致富途徑。
三積極爭取扶貧資金,扶持廣大中小牧戶致富。調查走訪了解到,廣大中小牧戶缺少資金及技術支持,難以擺脫貧困現狀。一是通過積極爭取扶貧貼息貸款,重點扶持適合我地的高產飼草料基地、馬鈴薯種植基地等產業化扶貧項目的實施,加大對農牧戶在種植、養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扶持力度,實現產業扶貧增收。二是以實施整村推進項目為契機,大力推廣科技增收項目,穩步實施優質西門塔爾牛扶持到戶,促進農牧業增長方式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三是積極開展相關部門結對幫扶村嘎查工作,建立幫扶效果與部門領導工作績效掛鉤的考核機制。四是要積極培育壯大各種行業協會、營銷、中介組織、經紀人隊伍,提高貧困農牧民群眾的組織化程度,促進生產經營方式由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為主向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轉變,並積極尋找可靠的銷售渠道,讓廣大農牧民飼養的畜禽實現產銷兩旺。

⑷ 寫出貧困原因分析和脫貧致富金點子為主題調查報告

一是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貧困群眾主要分布在邊遠高寒山區,山大溝深、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而這些地區通路、通水、通訊、上學、就醫等設施改善投資大、成本高、難度大。致使這些地區信息閉塞、文化落後、觀念保守、與外界交往溝通難,謀生發展能力低,脫貧致富無門路、無條件、無能力。如楊樹埡村108戶貧困戶,80%以上分布在偏遠的7、8組,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耕地掛坡、望天而收,由於沒有實施二次電網改造,最邊遠的農戶到了晚上仍然是「頭上電燈,桌上油燈」。十字沖村全村6個村民小組僅在省道附近的2個村民小組通水泥路,其餘4個小組、涉及全村60%的地區至今還是泥巴路,給蔬菜銷售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二是因病因殘致貧多,脫貧致富無門路。在調查中發現,因病返貧、因殘喪失勞力、因智無法勞動的貧困戶比較常見。農村低保、五保除了依靠民政的兜底政策外,種養無勞力、發展無技術、致富無門路。芭桃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153人,其中因疾病、弱智、殘疾的五保低保達26戶67人,分別占總戶數、總人數的43.3%、43.8%。他們成為實現整體脫貧的最大難題。

三是貧困人口觀念落後,新生代勞力流失嚴重。調查了解到貧困村勞動力流失嚴重,新生代多願意外出務工,而留守人員多數年齡偏大、觀念落後,一貫視農為本、小農思想嚴重,寧願守著土地受窮,也不願冒險加入產業化經營;許多貧困群眾聽天由命、消極懶散,把希望寄於「老天爺」的風調雨順;依靠國家支持、救濟的「等靠要」思想嚴重,視吃救濟、拿補貼為理所當然;勞動力文化素質低,只能從事簡單或低收入的生產活動,難以脫貧。十字沖村唯一一戶沒有種植蔬菜、也沒有發展養殖的貧困戶王玉正,全家3口人,均為勞動力,但是由於習慣游手好閑、坐等國家救濟,多年的幫扶仍難以脫貧。芭桃村地處偏遠,距縣城100公里、集鎮20公里,由於山高路遠人們普遍不願在村內發展,外出務工達200餘人,佔全村總人口的24%、勞動力總數的41.7%。且全村搬遷外地超過20戶,勞動力流失嚴重。
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縣貧困地區發展現狀,徹底摸清導致貧困的「攔路虎」,匯聚民智找到脫貧致富的「金點子」,切實踐行「確保扶貧到村到戶」的精準扶貧理念,縣扶貧辦調研組深入三個鄉鎮走訪調研、收集數據,並以三個不同類型的村為重點樣本,採取聽、看、查、訪的調研方法,聽取各村工作匯報,查閱樣本村檔案資料,深入農戶座談,取得了第一手資料。

⑸ 如何開展教育扶貧調研的建議

首先是精準,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貧困,然後才去扶持,這是一個最大的難點,因為很多時候你看到的只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因此,想要做到精準,就要去實地調研,多聽聽周圍人的聲音,相信你會有所發現,但是也要注意有些人是因為害怕而不敢去舉報說實話,這也會影響你的判斷,因此,合適的調查方式也是一個選擇的難點,個人建議是通過多種渠道去調查,因為多種渠道如果得到不同的消息,或者是彼此沖突的消息,相信你會有自己的判斷。
如果所有人都說一個人的好話的時候一定要多加註意,以為沒有人是絕對的好人,每個人都會有說壞話的和說好話的,要學會去判斷

⑹ 精準扶貧調查怎樣確保確保准確性全面性

當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工作緊迫感和使命感,下大氣力抓好各項工作落實,確保按時間節點完成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目標任務。要切實加強各項精準扶貧政策的學習宣傳,引導廣大貧困戶准確全面了解政策,最大限度推動扶貧政策落地見效。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干群攜手改變貧困面貌。要在提高扶貧精準度上再下工夫,確保做到對象、目標、內容、方式、考評、保障「六個精準」,切實增強精準施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真正惠及貧困群眾。

⑺ 有關精準扶貧調研報告怎麼寫

一篇內質不錯的文章,字跡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回評分要求答要扣分,其二,試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閱卷者打分的情緒。美觀整潔的書寫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對閱卷者評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筆劃要清楚。字跡筆劃清楚,字體端正,就能給閱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龍飛鳳舞,一路狂草,但難以辨認,就算文章寫得好,也難以讓人欣賞。其次,字體要適中。字體過大,卷面有擁擠繁亂之感,觀之不雅。字體過小,閱讀起來如覺蟻行,極其費神。再次,盡量少塗改。要塗改也須規范地塗改,切忌亂塗亂畫,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點,造成凌亂之感。

⑻ 如何做好扶貧工作,提高扶貧精準度調研報告

大多政府部門會針對群眾做調研,您可以聯系與政府部門有業務聯系的專業的第三回方調查公司,據我所答知,匯調研在政府第三方評估、測評、群眾滿意度調查方面擁有很高的知名度。

服務評估檢測:
專注於為政府、金融、電信、電力、煙草、高檔百貨、大型超市、中西餐廳、車站、交通運輸及其它窗口服務行業提供定期客戶滿意度調查和窗口服務規范化監測,並與客戶建立戰略服務夥伴關系,提供常年外包顧問式全程監測服務。

新產品市場研究:
為適應產品在市場營銷各階段的需要,為企業新品研究提供從產品概念設計到市場需求測試,從產品測試到廣告效果評估等多項服務。

品牌形象研究:
品牌形象研究是成熟企業或產品經常會進行診斷和測試的研究方向。為企業提供包括品牌形象測試、品牌價值測定、品牌定位與傳播等多個維度的服務。

⑼ 求扶貧調查報告400字

答復:以(精準扶貧)主題為中心思想?
①工作提綱,簡單闡述扶貧日記工作時間、內內容、容事例、對象及性質、要求;
②工作提綱,精準扶貧過程中突出的問題,和需要羅列詳細事務清單(改進方案);
③工作提綱,扶貧工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相關問題,予以大家討論會,以集中分析問題,更要求集中協商處理問題,(事例)予以大家討論達成共識;
④工作提綱,跟進上級領導指示要求,以進行下一步工作目標部署與規劃,以回望過去工作總結整體效益、業績與成果,並作出扶貧工作匯報,以集中討論精準扶貧過程中突出性問題,以進行大會集中研究和討論,並作出會議議題的記錄,以領導作指揮和評論扶貧工作;
⑤個人對扶貧工作的事務紀要,以進行總結分析提論,以針對事務清單(列、項),以進行事務清單評估與考察,並批閱工作事務量的完成進度與工作進度的考核指標;
⑥個人修改草稿及扶貧日記詳細內容,最後並整理工作內容文案書稿,並裝訂成冊(宗卷文件名稱、扶貧工作時間、工作內容、工作性質、工作要求)等等。
謝謝!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