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管服務 » 監察冗官

監察冗官

發布時間: 2020-12-13 08:35:48

1. 彩雲國物語里的人物有哪些

劇情介紹
故事的舞台為中國風的架空國度 - 彩雲國。傳說中,一名青年藉助彩八仙的力量,建立彩雲國。因此,彩雲國領土劃分成紅州、黃州、碧州、藍州、紫州、黑州、白州、茶州共八州。約600年前,當時的國王命令各州豪族以這八色為姓,並禁止平民與這八侯同姓,所以擁有這八色姓氏的人便意味著是貴族中的貴族。另外,由於首都所在的紫州侯兼任為王,因此從此紫氏便成為代錶王族的姓氏。 紅秀麗雖然出身於名門紅家,但卻過著貧窮的生活。只好為了生計而經常四處工作賺錢以便貼補家用。幼時經歷過王位之爭的動亂,深知民間疾苦,因此自小她便用功學習,希望能通過國試當上官吏,輔佐國王,建立一個富足安樂的國家。可是,身為女性的她不能參加國試。一天,秀麗因高額報酬而接受了霄太師的委託,以貴妃的身份進入後宮,教導輔助不理政事的昏君。以此作為契機,秀麗邁向官吏之路,並邂逅各式各樣的人。

人物介紹
紅秀麗(聲:桑島法子/香港:張頌欣/台灣:郭馨雅) 18歲,(開頭為16歲,故事已過兩年而長為18歲)是本作的主角,紅邵可和薔薇姬的女兒,紅黎深和紅玖琅的侄女。 堅強獨立,勤奮節儉,擅長烹飪和拉二胡,很害怕雷雨。 紅秀麗
在薔薇姬去世後,家僕把他們的財產和薔薇姬的遺物搜刮一空,所以雖然貴為名門紅家直系長千金,但是家境卻十分貧困。因此,需要經常四處做兼職而賺取生活費。 小時候經歷過動亂,眼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因此立志成為能為百姓帶來幸福的官吏。 當得知女性不能參加國試後,便將夢想寄予孩子們,在私塾里當老師。 因高額報酬而接受了霄太師的委託,以貴妃的身份進入後宮,扶助假裝昏庸的國王紫劉輝。並經常彈二胡給劉輝聽。 後來,國家開放女性參加國試,秀麗探花及第,成為彩雲國第一位女性官吏,後被以「武有藍茈,文有李紅」、「紅花馭雙玉」所流傳於後世的奇女子。 與杜影月和藍龍蓮是同期國試考生,分別成為該期的狀元和榜眼。 曾與影月於茶州任職州牧,為茶州帶來了新氣象,後由權瑜接手茶州州牧(其實是劉輝為了壓下對秀麗的反對聲而對她停職處分)。現任職於御史台。 在被任命為茶州州牧的儀式中,紫劉輝御賜「蓓蕾」發簪給秀麗,並說希望能夠看到「蓓蕾」開花。秀麗非常珍惜此發簪。 縹琉花曾對邵可透露過秀麗的命運。「這女孩的命運就是會讓她周圍的男人瘋狂。無論是你,還是那個年輕的王,或者是茶朔洵。只要有一絲想要幫助這個女孩的想法,他的命運就將往最壞的方向發展。如果她接受所愛的男人的幫助,那麼這個男人就將追隨她,直到死亡。而她會為了這個男人生存。竭盡全力,卻也不得不為了他而離開。這就是命運。無論是好是壞,都已經深入她的骨髓中了……即使想要改變,似乎也已經太遲了。」 現在身在縹家解決縹琉花和蝗災的問題。 紫劉輝(聲:關智一/香港:黃榮璋/台灣:李景唐) 紫劉輝
21歲,(開頭為19歲,故事已過兩年而長為21歲)現任彩雲國國王,喜歡秀麗,是茈靜蘭(紫清苑)同父異母的弟弟。被後世稱為「最盛世」的明君,年號「上治」。 由於生為先王最小的六王子,因此被母親嫌棄,更被異母兄弟欺凌。 在八年前的王位之爭中,除清苑外,其他異母兄弟均同歸於盡,因此登上王位。 唯一對他溫柔的兄長清苑在他6歲時遭到流放。為了等待王兄回來,讓他取代自己登上王位,假裝為好男色的昏君,其實他劍藝高超,才華出眾。 秀麗受霄太師委託入宮之後,對秀麗漸漸有了愛慕之意,為了秀麗立志成為明君,整頓朝政,並實現了秀麗要成為官吏的夢想而開放女性參加國試。 劉輝經常造訪府庫找邵可談心,是少數能忍受邵可極苦「父茶」的人。 現在劉輝的王座有點不穩定。旺季等貴族派有謀反跡象。會彈古琴。 茈靜蘭(聲:綠川光/香港:梁偉德/台灣:官志宏) 自稱 茈靜蘭
21歲,實則已經27歲了。紅家的家僕,12歲時在茶州相遇秀麗的父母並被收養。性格腹黑精明。真正的身份是被流放的二皇子紫清苑,在六歲被流放至茶州,被茶朔洵送進殺刃賊,號稱「小旋風」。其間是不堪的回憶,卻也因此結識浪燕青。曾被誤會與劉輝斷袖。 因為在武藝表現出色和效忠劉輝與秀麗,而被後世以「武有藍茈,文有李紅」、「紅花馭雙玉」所贊揚。 當皇子時很精通琴棋書畫,劍藝出眾,文武雙全的他被譽為最優秀的皇子,更曾受先王御賜「干將」、「莫邪」兩把寶劍,因此曾被認定為繼任國王的人選,但後來他的外祖父試圖謀反卻失敗,清苑也被流放到茶州。 在秀麗與影月擔任茶州州牧時,被任命為敕宣武官,擁有州將軍以上的權力。 現屬右御林軍,擔任鄭悠舜的護衛官。 藍楸瑛(聲:森川智之/香港:陳廷軒/台灣:孫誠) 年輕的武官,左御林軍將軍(已辭職),紫劉輝的近臣。 藍楸瑛
名門藍家直系出身,藍龍蓮的兄長。藍龍蓮叫他做愚兄之四。 與李絳攸是同期國試考生,同屆18歲以榜眼及第,卻在數年間辭去文官之職轉而成為武官。(因為劉輝沒有對楸瑛採取行動,在藍家的命令下轉為武官)。 初戀情人是玉華,但後來其嫁給了哥哥雪那,傷心前往貴陽。目前喜歡的人是珠翠。在《白虹貫日》里,珠翠離開了他,讓他傷心不已。 從參加國試開始,便與李絳攸結下孽緣,常常戲弄他。 故事開始的半月前,曾經和絳攸一起見過秀麗的母親薔薇姬(的鬼魂)。 精通劍術、騎術、棋藝,真正的實力隱藏的很完美,相當的深藏不露,輕浮的外表是保護色。被後世流傳著「武有藍茈,文有李紅」所贊揚。 與司馬迅是摯友。藍十三姬是楸瑛最疼愛的妹妹。 在《月草搖曳》中,在被御史台調查前辭去將軍地位並把「花」退還。回到藍家後與藍家斷絕關系後,決定效忠劉輝,目前是靜蘭的部下。 現在隻身一人闖入縹家救出珠翠。 藍龍蓮(聲:木內秀信) 藍龍蓮
——彩雲國國主近臣藍楸瑛的弟弟, 上治三年國試榜眼。有天賦的才能。不過,以出奇的服裝表現獨特的感性。常常被當成古怪的人一樣對待。 稱秀麗和影月為知心好友1號和知心好友2號 ,所以, 和紅秀麗、杜影月在一起時最開心。 四歲時, 因其天才的能力而獲得了「龍蓮」這個名字,關鍵時刻擁有顛覆藍家宗主決定的能力, 一直以來都是孤獨的,因為「藍龍蓮」不能被任何人利用,甚至不能讓人產生它可以被利用的想法,但後來遇見了真心對他的影月和秀麗, 因而甘心幫助他們,被他們「利用」。 在《暗宮黃昏》中,表示了龍蓮是藍仙的宿體,但龍蓮和藍仙都有自己的意識。最後藍仙狀態的龍蓮把楸瑛和迅傳送到了縹家。 李絳攸(聲:檜山修之/香港:陳卓智/台灣:何志威) 年輕的文官,吏部侍郎(已降職)。紅黎深的養子,亦是他的部下。16歲時高中狀元,與藍楸瑛是同窗。被譽為朝廷第一才子的有名能吏,亦是劉輝的近臣。不折不扣的路痴,走出三十步以外的范圍就會迷路(包括自己家)(喝酒後不會迷路)。雖然自稱「理性如銅牆鐵壁」,但迷路之後暴躁易怒,到歇斯底里的狀態。
從劉輝那收下和楸瑛接受的紫色菖蒲(稱為「御賜之花」)。花菖蒲的花語是「信賴」。紫色花菖蒲又另有一「保護王之花(秀麗)」之意。兩人因此被後世譽為「雙花菖蒲」 。 因為在文官和紅秀麗同樣表現出色,而被後世以「武有藍茈,文有李紅」所贊揚。 曾經被玖琅要求跟秀麗結婚以繼承紅家宗主之位。 因為被黎深收養而視以他的意願為優先,在十三卷中因沒有盡到吏部侍郎勸諫的工作而被御史台審查並入獄,還中了縹琉花的咒術昏迷不醒,但在羽羽和縹璃櫻(小)全力下恢復意識。 在秀麗的指示下彈劾黎深而免被趕出朝廷,目前被貶為小官,專心效忠劉輝。最後獨自去拜訪鄭悠舜(姬鳳麟)。 浪燕青(聲優:伊藤健太郎) 浪燕青
因為茶州的混亂形勢,先王破例任命了當時連地方的准試都未通過的燕青為茶州州牧,狀元及第的鄭悠舜自動請願成為他的副官。第二年,發生了王位之爭,兩人共同治理茶州並使之成為了「連朝廷也遺忘了的事情」,作為州牧治理茶州十年之久,把茶州的治安管理的非常好。茶家宗主茶鴛洵死後,茶州陷入動亂,燕青獨自來到貴陽,並碰巧地暈倒在了紅家的門口,被秀麗收留,並遇到了舊友靜蘭。曾因為天氣炎熱,戶部人手緊缺,負責保護秀麗的安全,跟秀麗一起到戶部打工掙錢。 豪放磊落,天衣無縫的性格,武藝高強。受秀麗的為人所吸引,決心考取准試合格。在秀麗通過國試之際,他也成功通過了地方准試,雖然是倒數第二名,但他自己卻得意洋洋「本以為是吊車尾的,想不到居然有人比我還笨。」雖然他的武藝連靜蘭都在心裡自嘆不如,但是卻想當一個文官。是唯一的一個會讓靜蘭露出真性情的人。 紅邵可(聲:池田秀一/香港:招世亮/台灣:何志威) 紅邵可
紅家的長子,秀麗的父親,黎深和玖琅的兄長。 負責管理府庫的書籍,平易近人的有識之士。 他亦是負責統領傳說中的暗殺集團「風之狼」的頂尖刺客「黑狼」。 深受黎深的仰慕,然而玖琅卻認為他為人太過和善,不適任宗主之職而將他逐出家門。 由於他很早已隱藏自己的能力,所以人們不易發現他的學識高深莫測。不擅長泡茶和家事(泡茶極苦、傢具全碎)。 在十四卷中,因黎深的離開,成為紅家宗主。 紅玉環—— 百合的母親,紅邵可三兄弟的大姑母。曾為劉輝、靜蘭之祖父的愛妾。 因彈奏琵琶技巧在碧家與藍家之上,人稱「當代第一的琵琶姬」。政治手腕相當高明,幕後掌握紅家大權的女中豪傑。少數可看出邵可所隱藏的才能之人,認為邵可最有資格成為紅家宗主。 讓自己的女兒百合分飾邵可的未婚妻「百合姬」和輔佐黎深的男孩「讓葉」,讓「讓葉」輔助紅家,磨煉她的政治手腕的同時也能成為「百合」的保護罩。同時把「百合」指定為邵可的未婚妻,讓周圍的人認可「百合」的存在,並計劃讓百合成為女王並讓邵可成為他的丈夫,讓紅家掌握最高權力,但被先王察覺且被身為「黑狼」的邵可毒殺。 百合姬 ——紅黎深的妻子,李絳攸的養母,紅玉環與先王的父親所生的女兒,先王(紫戩華)的異母妹妹,紫劉輝與茈靜蘭的姑姑。擅長彈琵琶。從小的願望是見一見異母哥哥紫戩華,並為此努力存旅費。 百合一直以讓葉的身份輔佐著黎深和玖琅。後來黎深帶著百合一起來到了貴陽,並在途中收養了絳攸,對教育絳攸功不可沒。在探望黎深的時候認識了同宿舍的鄭悠舜和黃鳳珠,因為是當時唯一不會對鳳珠的相貌產生狀況的女性,使鳳珠對她一見鍾情。後來黎深發現了自己無法離開百合,於是模仿百合的筆跡寫了「無法以夫人的身份站在這張臉旁邊」的理由拒絕了鳳珠,使百合為此感到很對不起鳳珠。 紅黎深
紅黎深(こぅ れいしん Kou Reishin)——紅家宗主,邵可的弟弟,玖琅的哥哥,秀麗的叔叔,百合的夫君,絳攸的養父。秀麗在戶部打工時,經常在朝廷里碰見的一個官員,他總是非常熱心的幫秀麗搬東西,問寒問暖。生怕被秀麗知道自己是她的叔叔,因為據說自己喜歡的女人卻是自己的侄女,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有人發現這個大叔似乎總是事先埋伏在秀麗必經之地…… 現在辭職。 紅玖琅——紅家代理宗主,紅邵可及紅黎深之弟。很疼愛秀麗,秀麗受命在茶州執行公務時,為了保護秀麗而把紅家專利——「七彩夜光塗料」轉讓給全商聯。有一子紅伯邑,一女紅世羅。 薔薇姬
薔薇姬(聲:園崎未惠/香港:謝潔貞/台灣:黃珽筠)------秀麗之母,彩八仙之一,曾一被縹家宗主縹璃櫻囚禁,後被紅邵可救出。紅邵可原是要殺薔薇姬的刺客,後愛上薔薇姬,結為夫妻。後為了延續秀麗的生命,選擇了自己死亡附身於秀麗體內。 杜影月——黑州西華村出身的少年。被親生父親砍傷後的月昏倒在路上被華真遇到,華真無法救活他,就在華真為月傷心時白仙救活了影月。白夜寄居在其體
內,使月繼續活命,從此月體內多了個陽月,陽月給月改了另一個名字為「影月」。養父是堂主華真,非常偉大的醫生。熱愛生命與大自然,對影月的性格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彩雲國歷史上最年少的(13歲)國試狀元。與同期的紅秀麗、藍龍蓮有深的緣。影月只要一沾酒,那隱藏在他體內的「陽月」(其實是彩八仙之一的白仙——白夜)就會出來搗亂。後來,影月與秀麗一同,被紫劉輝欽點為彩雲國史上首例茶州雙州牧。茶州的混亂中,影月險些喪命,但終化險為夷。喜歡香鈴。為救他人,不惜犧牲自己。處理完邪仙教後,被紫劉輝降下一職,但卻給他創造了大展宏圖的機會。 杜陽月—— 彩八仙之一的白仙白夜(陽月,現沉睡在杜影月體內)在影月四歲時救活了影月並附身於他體
內的仙人白夜,自稱陽月,影月的名字是陽月給他起的(影月的原名為「月」)。表面上厭惡人類,認為人類淺薄虛偽,對影月冷言冷語,經常用嘲諷的語氣說話,其實內心很關心影月,對人類的態度也有改觀,只是不願意承認。在影月死後,他使影月再度復活,而自己永遠沉睡,直到影月死去。職期間,影月被邪仙教抓走,被茶朔洵所救,扔在山洞較淺的的位置,可影月最後在山洞中死去,而白仙犧牲自己救了他。 藍雪那——藍家宗主,「三胞胎」中的老大。討厭鞋子、煎蛋,敬重邵可,與黎深是死敵。 玉華——雪那的妻子,因為「甜煎蛋」經常和雪那吵架。 黃鳳珠——戶部尚書,因不知為何春夏秋冬都帶著面具而都叫他「黃奇人」。過去與紅黎深、管飛翔、鄭悠舜同科考試,(曾經在會試時將許多考生嚇暈過去,很少有人通過)當年的國試被稱為「夢魘國試」。經常戴上面具(面具經常根據心情的變化而選擇不同的面具),以這樣的奇特行為,被稱為「奇人」「怪人」。真實姓名除了同在戶部工作的景柚梨景侍郎和其他少數幾人以外已經沒有人知道,大家除了知道他是個男的以外,年齡、長相和聲音均不詳,原因是他一直戴著面具。 因為當年的國試有「美若天仙的考生」(黃鳳珠)、「惡魔般的考生」(紅黎深)、「行動不便但優秀過人的考生」(鄭悠舜)、「嗜酒如命的考生」(管飛翔)這幾個特例的存在,所以通過的人少之又少,通過的幾個都成為了國家不可或缺的高層人才,所以是下一任宰相的公認人選之一。有彩雲國第一美人之稱。 霄太師一一朝廷三師中的太師。當朝第一重臣,表面上是一個老奸巨猾的臣子,其實是彩雲國傳說中的彩八仙之一,身為紫仙的霄太師名喚「霄瑤璇」,與茶太保,宋太傅交情甚深。有極其殘酷的一面,劉輝就經常吃他的苦頭。為了報復他,劉輝在宮中散布了一個謠言(「超級腌梅子」),差點沒要了霄太師命。可以變回20歲的模樣。喜歡茶鴛洵,也因此被縹英姬憎恨,但似乎對縹英姬有著特殊的情感(推測是喜歡)。 葉宗庚——彩八仙之一的黃仙,與紅仙薔薇姬要好。經常為小時候的秀麗看病。在治癒茶州病患時帶領御醫們進行切開人體手術。同樣可以變回年輕的模樣。 茶鴛洵一一即朝廷三師之一的茶太保。在《紅風乍現》中因為謀反而被霄太師殺死,但是事情並未因此而結束,霄太師把茶太保的靈魂裝在了茶家宗主象徵的戒指里。茶太保似乎和霄太師有個鮮為人知的約定,小說至今尚未把疑團解釋清楚。比任何人都愛國愛民,所謂的謀反只是為了重整茶州。 茶仲障——茶鴛洵的弟弟,想像茶鴛洵一樣有才能,但最後也沒能成功。有一獨子,但一直很瞧不起這個獨子,最後他的獨子為了保護最小的兒子茶克洵而殺了他。 茶草洵——茶家大公子,性格粗暴,曾想奪取茶家宗主位置,但卻因茶二公子茶朔洵為了成為宗主迎娶秀麗的計劃而遭殺刃賊殺害。 茶朔洵—— 茶朔洵
29歲,茶家二公子,看起來是浪盪公子,無所事事,游手好閑,實際心狠手辣,是個和藍龍蓮一樣聰明絕頂的人,十五歲就把叱剎一方的「殺刃賊」玩弄於股掌,因與茶家宗主茶太保有仇而借機殺害了茶太保的兒子與媳婦,把茈靜蘭送進「殺刃賊」的也是他。在准備殺秀麗的途中與秀麗相遇,喜歡上了秀麗,於是化名「琳千夜」與秀麗同行。為賭秀麗是否願意為其泡甘露茶而最終被毒死。後又有復活跡象,動畫版中救了杜影月,小說版中還救了秀麗,是個少見的美男子。十五卷里透露說他是「黃昏之門之主,主宰黑暗的狹間之君」(黑仙),藉助秀麗身體里的力量復活,並且破壞了碧州的祠堂。 茶克洵——茶家三公子,茶太保弟弟茶仲障的孫子,性格懦弱,和茶春姬從小就很要好。是繼茶太保之後茶家的現任宗主。 茶春姬——茶太保與縹英姬的孫女,茶克洵的妻子,其聲音有催眠人使其聽從指令的力量。 縹璃櫻(大)——縹家宗主,姐姐是縹琉花(他倆的名字組合起來是琉璃,櫻花).,擁有奇異的力量和不老的容顏,只對薔薇姬感興趣,現在已經80多歲了。 縹璃櫻(小)——縹璃櫻的兒子,兒子沿用了父親的名字。現在仙洞宮工作,會觀星明,面相,有預知能力。本人不是很會說話,但很懂得尊重女性(縹家母系社會),劉輝很喜歡他,經常邀他在府庫談話。與父親不同,屬於偏理性的人。十五卷里他帶著秀麗去了縹家看病。 縹琉花——縹璃櫻(大)的姐姐,喜歡弟弟縹璃櫻,為此設計奪取秀麗的身體,但最後失敗了,兒子縹漣也因此死去。貌似年輕時殺死了親生父親,清洗了縹家,被譽為「流血的女皇」。 縹珠翠——宮中女官,「風之狼」成員,擁有能力「千里眼」。喜歡秀麗的父親(純粹單戀)。 縹英姬——茶太保(茶鴛洵)的結發妻子。英明果斷,堅強勇敢。身為縹家的女子,執意嫁給了平凡的茶太保。比任何人都深愛、深愛、深愛著鴛洵,無論天涯海角都緊緊追隨的少女。鴛洵這輩子唯一深愛的女子——縹英姬。 兩人的兒子和媳婦被茶朔洵設計害死,為保住孫女茶春姬的生命安全,要求春姬隱藏自己的聲音。 胡蝶——貴陽首席名妓,最大妓院姮娥樓老闆,也是貴州地下勢力眾老大之一,對秀麗非常照顧。 凌晏樹——在貴族的根據地門下省內擁有強大實力,貌似知道很多事情,屬於說一套做一套的人,旺季的副官。不知為何非常中意秀麗,因而出手試探。在秀麗十歲時向她求過婚。喜歡吃桃子。 葵皇毅——御史台長官,與凌晏樹青梅竹馬,是一個非常冷酷的人,面部表情很嚴肅。貴族葵家的唯一倖存者,吹得一手很好的龍笛。 旺季——門下省長官,和孫陵王是好友關系,「鬼姬」之弟。曾對好友孫陵王說過自己的願望是「王座」。(代表旺季想要謀反)與幼時劉輝關系很好。 孫陵王——兵部尚書,前藍州州牧。旺季的好友和支持者。黑家失蹤的「劍聖」。 碧珀明——彩七家之碧家的後代,姐姐是名畫家碧幽谷(碧歌梨)。與秀麗同科的進士,第四名,雖然因是大貴族比較高傲,但心眼不壞。十分崇拜李絳攸,視其為目標。在吏部工作。 碧歌梨——碧珀明的姐姐,幽谷是她的雅號,下任碧家宗主。對男人極其討厭,很喜歡秀麗。《白虹貫日》中,因邵可破壞了九彩江的神鏡,要再鑄造一塊,貌似這樣會付出自己性命。 碧萬里——碧歌梨的兒子。 歐陽純——歌梨的丈夫,珀明的表哥。非常會唱歌。 歐陽玉——碧家一門歐陽當家,工部侍郎。喜歡在家穿花哨的衣服,有「成人版的藍龍蓮」之稱。和楊修是好友。 香鈴-----茶太保養女,十分仰慕茶太保,喜歡杜影月。曾因誤解茶太保意思,設計毒害紅秀麗,後來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羞愧,與秀麗成為好朋友。 藍十三姬——藍家千金,酷似秀麗,是藍楸瑛最疼愛的妹妹。與司馬迅是青梅竹馬,是迅未婚妻,但最終沒能在一起。迅為她取名為「螢」。後入宮接替走了的縹珠翠做了總管女官。 司馬迅——藍家一門司馬勇之子,因殺害自己的父親,被處以極刑,後被人救出。 榛蘇芳——迫於父親的命令向紅秀麗提出爽快求婚的青年。是下等貴族的大少爺。因身帶諸多狸貓被秀麗稱為狸狸。l此後,成為秀麗在冗官時期的好朋友。在贗品案調查期間,給紅秀麗很大幫助(甚至還大義滅親地揭發自己被騙的父親)。冗官案件解決後,被御史台長官葵皇毅相中,答應和紅秀麗一同進入御史台工作。後來在與秀麗相識及在御史台工作的半年後,深深的敬佩秀麗。在圓滿完成上司葵皇毅交待的藍州之行的任務後,被葵皇毅從御史里行晉升,任命為監察御史。 之後,榛蘇芳的名字作為精明強乾的監察御史而名留青史。據說在他面前不可能隱瞞事情真相。而且就算他聲名遠揚,卻不知為何仍然是「誰也沒有看穿其真實身份」的謎之監察御史。「因為紅秀麗而使得自己的人生變得波瀾萬丈」據說他有這樣的口頭禪。彩雲國物語(12張)
陸清雅——紫家四門的陸家的優秀青年,20歲。在小說的第十卷初登場。一時被超編政府工作人員丟落了到冗官位置的好青年。在各種各樣的場面開始了搶救其他的超編政府工作人員們的教育的紅秀麗。頭腦轉彎很快、悟性也好,所謂天才青年就是這樣。跟秀麗的組合好像步調一致…!?其實是長官要放他假而被罷官,以幫助秀麗為名,搶去了紅秀麗關於贗品案的所有功勞!事後,秀麗視其為競爭對手。是唯一能夠被人緣和脾氣都很好的秀麗討厭到極點的人,在御史台總是和秀麗吵架。右手戴著代表陸家當家的銀手鐲(實際上也就只剩下他了),全家在八年前被先王滅門。擅長綁女生的頭發。性格認真,對工作很執著,很清楚自己的實力。對女人有強烈的不信任感,據燕青的說法,那是因為他曾被女人騙過的關系。 羽羽——仙洞省的令尹,是一名老官吏,看來也該有百歲以上的年紀了。長的非常可愛,同時也非常能幹是縹家羽門的術士,現在由他和縹琉花兩人支撐著「門」不被打開。

2. 古代廉正的人或故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
近千年來,包公在歷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包青天。今天,包公的形象仍然活躍於戲曲、小說和民間傳說里。
官場生涯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於官僚家庭。生於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鍘包勉》和《包公賠情》等 戲曲里,說包拯從小受父母遺棄,由包拯大嫂帶養成人,這不符合歷史實際。事實上,包拯的幼少年時代,深受父母寵愛和教養。包拯長大後,也極為孝順父母。與包拯同時代的歐陽修,曾經彈 劾包拯「素少學問」。這里的「學問」,主要不是指讀書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歐陽修其實不是貶低包拯,而是認為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應該給他以 更合適、恰當的官職。 包拯的青少年時代,也曾刻苦讀書,所以在他二十九歲時,終於考中了進士甲科。按照宋朝規定,考取進士之後,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水修)任職。但包拯認為父母親年事已高,應該盡孝奉養雙親,因而請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但是,父母親希望兒子在自己身邊,包拯便決定辭職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仍不想離開故土。當時,這種封建孝道,受到家鄉人的稱道。近年,安徽合肥發現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
由於家鄉父老的勸告,包拯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靈地,到天長縣(今安徽天長)任知縣。這時,包拯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廣東肇慶)。端州出產一種有名的硯台,叫端硯。端硯每年要向朝廷進貢。由於當地官吏和豪紳等層層加碼剋扣,端硯的產量雖多,卻變成了百姓的沉重負擔。包拯下令豪強官吏,不得貪污,只能按規定數量,向朝廷進貢。而他自己,直到離開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硯。
或許由於包拯這種鐵面無私的性格,被大臣們賞識,所以朝廷於慶歷三年(1043年)將包拯調到首都開封。這是自從進京考試之後,包拯第二次來到京城。包拯被任命為監察御史。當時,監察御史雖然沒有多大實權,但對包拯來講,卻十分重要。這是因為,從此包拯可以直接參與朝政,並且可以對於朝廷各個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議。實際上,包拯在任監察御史期間,確實對北宋的內政外交,提出過許多批評和改進辦法,並且還曾出使契丹(遼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慶歷六年(1046年)夏,包拯調任為三司戶部判官。當時的三司是中央財政機構,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兩稅等,戶部判官協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省)的財政、監察等行政事務。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視體察民情,要求朝廷讓百姓休養生息而安居樂業.兩年之後,包拯被召回開封,提升為戶部副使。在此期間,他曾前往河北解決軍糧問題,又曾到陝西解決運城(今屬山西)鹽業問題。在河北,他奏請用作養馬的田地,還給地方和農民。在運城,他改革鹽稅法令,以便利於商販經營鹽業。
出色的工作,利國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天章閣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待制之銜,有名而無權。包拯又叫包待制,不過是對他的尊稱。然而,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卻十分重要。諫官的任務是向皇帝進諫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諫官期間,不但對橫行不法的權臣屢次抨擊,而且對時政的許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議。可惜的是,兩年之後,包拯改命為龍圖閣直學士,這也是個虛銜(從此人們又稱他為包龍圖),並且又一次離開京城,到河北、廬州、池州(今安徽貴池),江寧(今江蘇江寧)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等官職,上升為當時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之職。但是,年過六旬的包拯,這時已經夕陽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開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後一別,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賜謚「孝肅」,所以包拯死後又叫包孝肅。 他晚年在家裡立了一塊石碑,上刻《戒廉家訓》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非吾子若孫也。"他的事跡長期流傳民間,過去小說、戲曲多取為題材。元雜劇已有《陳州糶米》等作品。以後流傳日廣,形成豐富的傳說。遺著有《包孝肅奏議》。
主張改革
包拯所處的仁宗時代,已經不象宋初那樣生氣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費成為當時的三大災害,老百姓的負擔加重,各地出現了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面對這樣的形勢,包拯從憂國憂民出發,主張對時政進行整頓和改革。應當說,包拯的改革主張,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但從客觀效果上看,卻有利於當時的下層人民.包拯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所愛戴,原因就在這里。
北宋龐大的官僚機構,冗官成災,包拯認為必須加以整頓和革新。他不但主張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姦邪的小人,而且建議提拔「奮不顧身,孜孜於國」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彈劾「苛政暴斂」的轉運使王逵,而且不畏風險,力主將皇帝的親戚,「凡庸之人」張堯佐免去要職。在包拯看來,「在政府無所建明」的平庸之輩,不論其官職有多大,都必須下台。他曾建議改革選人、用人制度。他主張官員年到七十歲必須離職。他揭露不願離職的官僚,是不知廉駐,「貪冒相尚,但顧子孫之計」。他主張不能任意封官許願,即使是恩賜即由父親的功勞而錄用的子孫,也要通過考試。這些,都是為了解決冗官問題。包拯其實並不反對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新政失敗,許多官員受到處分,包拯全力為這些敢作敢為的官員嗚不平,主張起用他們。
在經濟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張壓縮開支,另一方面又主張不能苛剝平民。當時有一種政策,由政府向城鎮百姓強行購買國家需要的物資,價格比市場價格低。這就成了剝削民眾的一種手段。包拯堅決反對這種害民政策。他列舉陝西強購軍用物資的危害,「前後人戶破藹家產不少」,因而要求廢除這種辦法。包拯建議,國家急需物資應該「置場收買」,以公平的價格,自由收購。這一建議,無論對減輕百姓負擔,還是對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都是有利的。前面提到的運城解鹽問題,也是由於包拯極力支持改革,使解鹽的生產與銷售,由原來官方壟斷,改革為允許商人買賣。這一改革,不僅解除了百姓為政府搬運官鹽之苦,而且同樣有利於食鹽的流通.沈括稱贊這種「通商法」,「行之幾十年,至今以為利,」此外,包拯還曾主張方田均稅,即丈量地主豪強的土地,防止他們漏稅逃役。他還曾鼓勵民間采礦煉鐵等等。可見,包拯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改革,目的在於「寬國利民」。
在宋朝的國防和對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樣主張民富國強,改善邊防措施,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他在出使遼國時,遼國刁難他,他義正詞嚴地據理力爭,不卑不亢。回國後,他立即將在遼國的所見所聞,報告朝廷。他說,遼國在山西北部集結兵馬,聚集糧草,其意圖不可不防。他建議,一定要加強山西宋遼邊境的 代州(代縣)、應州(應縣)、雁門關一帶的戰備,以前,遼國蠶食 邊境領土,是由於邊防之臣膽小怕事,不敢對抗,如今應該下令邊臣,讓其嚴加防守,不能丟失一寸土地.另外,原來這里的守將,在軍事上是外行,現在必須派懂得軍事的人去領導指揮。朝廷採納了包拯的意見,加強河北,山西的防衛.更重要的是,包拯對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減「老病冗弱」的主張,以利於訓練及加強戰鬥力。同時,他還提出加強邊境民間義勇的訓練。宋朝將士經常調動,以防武將專權,但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弊病。包拯認為要改變這種政策,使將官有職有權,不要輕易調動。可貴的是,包拯建議加強國防與軍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 負擔為前提。當時中原地區,尤其是河北、山西的農民,苦於運送軍糧,包拯曾提出,在豐收之年,可以購買當地農民糧食,儲備起來,作今後軍糧,減少運輸困難。 包拯之主張改革朝政以利國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礎的。他始終認為,普通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好過了,不受 貪官酷吏欺壓了,國家才能富強和太平無事。如果過分榨取,使天下蒼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麼,不但國家不能富強,而且會造成官逼民反,動搖封建統治.他之所以主張改革,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淵源就在於此.盡管包拯的出發點和動機,是為了宋朝天下的長治久安,而不是全然為了天下百姓,但比起對被剝削者盡情欺壓的「貪官」來,無論對社會,還是對人民,總要好得多.那種認為清官比貪官更狡猾,對老百姓更有害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
剛正不阿
一個人的功過歷史,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譜寫。一旦自己的行為被實踐證明對社會、對人民有功有利,那麼,人民終究會給他以恰當的評價.這評價,恐怕不會以一些暫時的貶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拯為人民所歌頌與懷念,正是由於包拯一生的實踐,有利於社會與人民。這實踐,不僅是由於他為當時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於他個人的道德品質,確實有不少同時代人,甚至後來人難以企及之處。
首先,他為人剛直,既不兩面三刀,更不會搞陰謀.他從不趨炎附勢,看顏色行事,更不說大話,假話。即使是在皇帝面前, 他也是直言不諱,不怕冒犯皇帝.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 直諫,公開對皇帝說,我已經老了,而且沒有兒子,如果認為我說得不對,也不要緊,反正不是為了自己想陞官發財.幸而宋仁宗倒也過得去,沒有處理包拯,反而說,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說,宮內的親信宦官,權力太大,待遇太多,應該精簡人員和開支.這當然要得罪皇帝的親信左右,招來不測之禍。還好,皇帝說,「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設或無益,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之。」包拯總算碰上了一位比較開明的宋仁宗。 否則,早巳人頭落地了。這種剛正不阿的大無畏氣概,使當時的 老百姓和一些有正義感的臣僚,對包拯都很欽佩。歐陽修就欽佩 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時甚至不顧有關規定和 禮節,當面斥問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們下不來台。歐陽修不贊成包拯這種作法,認為包拯剛直有餘,「思慮不熟」。其實,因循守舊、無所視事的宋仁宗時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這樣的人。這對於糾正時弊,總有好處。至於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可惜宋仁宗終究認為包拯不夠理想,沒有提拔他當參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職。 包拯剛直,卻並不主觀武斷.他既善於調查研究,又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他的臉上很少有笑容,但當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時,卻能虛心接受。所以司馬光稱道他「剛而不復,此人所難也」。
其次,他大公無私,不謀私利。他一生儉朴,即使是當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習慣,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 曾經寫過一則家訓,刻在家中壁上.家訓的全文是:「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就是說,包拯嚴厲要求後代不貪不好,不要欺負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麼,就不是包家子孫,死了之後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墳。這一著名的家訓,體現了包拯不謀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這種情操,並不是包拯故意做出來,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動准則.早在廬州家鄉做官時,包拯就以無私而遠近聞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親戚鄉里都很高興,認為從此有了靠山.然而,鐵面無私的包拯秉公辦事,即使是自己的親戚犯了法,他也是執法如山.這樣,包青天的名聲大震,包拯死後,其威名傳播四方,有一個官員,是少數民族,歸顧了宋朝。這個官員對宋神宗說,我聽說包拯是忠臣,我沒有別的要求,請准許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將他改姓名為包順,傳說邊境士兵搶了一位婦女。那位婦女急了,說自己是包拯的孫女。那婦女病了,有一個巫女聽說之後,裝模作樣地折騰一番,便大罵是誰欺侮了我的孫女,並且要限十天之內將那婦女放了。人們認為那巫女真的是包拯的化身,叩頭跪拜之後,立即將那婦女放了。
維護法制
在小說、戲曲中,黑包公是法律與正義的典型形象。這是由歷史上的包拯演化、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不過,歷史上的包拯 確實愛民如子,不畏權貴,執法嚴明,因而博得當時和後代人民 的頌揚,把他作為受苦受難的救世主。包拯嚴明法紀,當然是為了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維持封建秩序。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群眾的領袖,反抗封建統治的先鋒。但是,在封建社會里,統治階級中有遠見的官僚士大夫,都能認識到,對於人民群眾,應該愛護,不要對他們橫征暴虐,更不能不依王法辦事,對百姓任意欺壓。否則,其結果必然反過來動搖甚至摧毀封建王朝的統治,因而從根本上來說,暴政顯然不如仁政.包拯就是這樣的人.他 之所以為人們千古傳頌,也由於他的法律思想和執法行動,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與願望.比起貪贓枉法來,兩袖清風,依法辦事 總要好一些,對廣大人民有利些。
盡管宋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是,一個被欺壓的普通百姓,要想告狀還是難於上青天。不但手續很多,而且根本見不到官員的面.這樣,官吏豪強狼狽為奸,既可以敲詐勒索,又可以將法律作兒戲。
包拯在開封府任職時,作出了新的規定:大開正門,凡是告狀的,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直接面陳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攔刁難.不要以為這是一件小事.無論從有助於百姓申冤上講,還是從有助於審理案件上講,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改革。這改革,在我國法律史上,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又有進步意義。 包拯辦案,有兩個特點,一是不怕權勢,二是為民申冤。兩者結合起來,便是包公。 不怕權勢,敢於頂風辦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那錯綜復雜的關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權的繩索,把官僚、貴族、豪紳、惡霸們聯系在一起。要沖破這個已經編織好的、保護地主貴族利益的網路,談何容易。但是,包拯迎難而上,以不怕身敗名裂的勇氣,使得「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這里舉一個突出的例子。
開封城裡有一條惠民河,河的兩岸,既有平民住著,也有達官貴人的住宅。包拯任開封府尹時,天下大雨,河水泛濫,淹沒街道,使許多平民無家可歸.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泛濫成災呢?包拯經過調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於大官僚和貴族們在河上築起了堤壩,將壩內的水面據為已有,種花養魚,並且同自己的住宅連在了一塊,成了水上花園.因此,要為民造福,要疏通惠民河,只有將這些堤壩挖掉,挖掉堤壩,沖走水上花園,貴族們能答應嗎?包拯畫了地圖,拿 了有關證據,下令將所有堤壩與花園拆毀。有人自恃權大位顯,告到宋仁宗那裡。包拯拿出證據,證明他們非法建造水上花園。這樣,惠民河疏通了。宋仁宗也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能為皇親貴戚們說話了。 包拯不畏權勢,反對以權代法,客觀上維護了人民的利益.也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社會上的一批無賴,偷盜者,這些人雖無權勢,卻同樣危害人民。包拯對他們也毫不留情。
有一次,開封的一條小街上發生火災。有些無賴竟然戲弄起包拯來。他們追到包拯面前,問包拯: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還是到苦水巷取水?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現在要來破壞救火工作,下令把他們統統殺了。
早在天長縣時,包拯就處理過一件偷牛案.有一個無賴,將農家的牛舌割掉了.農民告到官府,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宰殺吃了。那農民真的回家把牛殺了。宋代法律規定,擅殺耕牛是犯法的。因此,那個無賴到縣里,控告那農民殺牛。包拯大怒,立即審問那無賴,你為什麼把人家的牛舌割了。無賴只得招供,並且暗自吃驚:你包拯怎麼會知道是我作案的?其實,包 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斷:既然有人要害別人,那麼別人犯法,那人一定要乘機告狀,所以包拯叫農人乾脆把牛殺了,以引誘割牛舌者來告狀。
打擊權貴與罪犯,是維護平民利益,直接替民做主,減輕農民負擔,也是維護平民利益。包拯任監察御史時,曾出現過一件怪事;轉運使王逵,向皇帝告狀,告的是陳州(今屬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師苛剝農民,多收錢糧。在當時人心目中,任中師廉潔,王逵貪卑,這是否是惡人先告狀?所以要派人去調查。許多人都畏懼王逵的權勢,不願前往。包拯為弄清真相,為民除害,毅然來到陳州,經過調查,並且掌握了證據,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報告,向農民任意搜括,引起農民不滿與無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將王逵撤職,將多收錢糧還給農民。戲曲《陳州放糧》,就是依據包拯這一事跡,加以渲染、虛構而成的。 包拯辦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當時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首都的群眾更把包公傳為救世主。他們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關節就是打通關節,如果你找不到打通關節的路,也不要著急,因為有包拯替我們做主。 不過,包拯是人而不是神。盡管他辦案注重調查研究,重證據,但他也有失誤的時候。在開封府時,有一個囚犯買通了執法吏人。吏人欺騙了包拯,讓囚犯從輕發落了。這說明包拯也可能犯錯誤,並且勇於改正錯誤。
歷史上的包拯,不愧為值得肯定與歌頌的政治家、改革家與律專家。他為民請命的一生,將永遠使人懷念。

3. 歸納概括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監察制度的演變歷程

歸納概括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監察制度的演變歷程: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一、秦漢中央管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為丞相(最高行政長官)、御史大夫(最高監察長官)和太尉(最高軍事長官),分掌行政、監察和軍事。九卿為中央政府各部門的主要行政長官:奉常為九卿之首,掌宗廟禮儀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宮殿門戶守衛,為宿衛侍從長官;衛尉為宮門警衛之官;太僕掌皇帝車馬,兼掌全國馬政;廷尉為中央最高司法長官;典客掌民族事務及朝聘;宗正專管皇室親屬事務;治粟內史職責為徵收鹽鐵錢谷租稅和國家財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 漢武帝為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建立中朝制,即選用一批地位較低的內廷人員參與朝政。
漢成帝時,大司馬(武帝時由太尉改稱)、大司空(成帝時由御史大夫改稱)和丞相(哀帝時改稱大司徒)三公權力進一步削弱。尚書權力擴大,尚書令為主管,設五曹。東漢時尚書權力進一步擴大,尚書機構稱台,有令、僕射各1人,尚書6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職權。東漢至魏晉,中央政務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轉移,行政事務漸由九卿向六部過渡。

二、隋唐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由中書省決策,通過門下省審核,經皇帝御批,然後交尚書省執行。六部為尚書省直接下轄的行政部門。吏部(官僚人事任命)、禮部(全國考試、外交禮儀以及國家大典制度)、戶部(民事戶口經濟)、刑部(法律刑法實行)、工部(建築)、兵部(軍事)。

三、宋元中央官制——
宋朝的中央機構在神宗元豐前後有很大的不同。元豐以前,雖仍有三省六部,但形同虛設。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真宰相之任,參知政事為副相,總揆行政;又設樞密院掌軍事,轉運使司、鐵鹽使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財政,這樣形成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權力大大削弱。六部的權力也被不斷增設的機構所侵奪。如吏部,權歸審官東院、流內銓、審官西院、三班院;戶部,權歸三司;禮部,權歸禮儀院;兵部,權歸樞密院;刑部,權歸審刑院,糾察在京刑獄司;工部,權歸三司修造案等。九寺五監中部分寺、監權力的轉移也有類似的情形。神宗元豐五年(1082),實行中央官制改革,罷去三司及一切叢雜機構,基本恢復到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局。與唐代不同的是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之事、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為宰相之任(後改稱左右丞相);此外,樞密院職任得以保留。元朝中央行政制度變唐、宋的三省制為一省制——中書省,以中書省為最高政務機關,六部為其所屬。

四——明代中央官制——內閣學士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廢除中書省,獨攬大權。但是由於政務十分繁忙,永樂皇帝即位後,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仁宗時,任用楊士奇、楊榮為華蓋殿、謹身殿大學士,權力加重。明世宗時,改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

五,清代中央官制——軍機處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成立於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軍機房」,不久改稱「辦理軍機處」,乾隆以後省去「辦理」二字,遂簡稱為「軍機處」了。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軍機處的職官有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有 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由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內特選,有些也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大臣之任命,其名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行走者」,即入值辦事之意。軍機大臣沒有定額,軍機處初設時為三人,以後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中國古代地方制度
秦漢郡縣制。後來漢末成為州、郡、縣三級。
宋代統一中原後,除收軍權於中央外,地方行政機構採取分路而治,成為路—府、州、軍、監—縣三級政區。路以水陸轉運使為行政長官,又置安撫使、刑獄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場平□與鹽鐵專賣,恢復秦漢以來地方分權而治的狀況。府州機構沿襲唐代。軍原為五代時的軍區,後因兼理民政而成為行政區,仍保留軍的舊名。監多半設於工礦地區,以加強礦產開發的管理。為進一步控制地方,北宋朝廷常派京師供職官員到州縣執行中央政令,其職銜為知府、知州、知縣等。同時在各府州置通判,規定一切政令須經通判副署,通判並可隨時向朝廷奏報府州情況。於是各級官吏層層牽制,事事聽命於朝廷,地方無主動性可言,並使機構臃腫,冗官充塞,行政費用猛增。縣以下行政機構,隋唐為鄉里制,北宋一度推行保甲制,但因新舊黨爭而時行時廢。

元代「行省制。後來各代基本沿用了這一制度。

監察制度
國古代封建王朝為監察政府官員,維護統治秩序,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而設立的制度。監督法律、法令的實施,維護國家法律、法令的統一,參與並監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機關對重大案件的審理活動,是中國古代監察機構及監官的主要職責。

沿革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起源甚早。戰國時,職掌文獻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顯的監察職能。秦代開始形成制度,之後便成為歷代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經過長期的發展,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備。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建立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並創建了監察制度。中央設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貳丞相,御史府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書和監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駐郡縣,稱「監御史」,負責監察郡內各項工作。

漢承秦制,但較秦制更嚴密。在西漢,中央仍設御史大夫作為長官,御史中丞為副,兼掌皇帝機要秘書和中央監察之職。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廢監御史,由丞相隨時委派「丞相史」,分刺諸州。漢武帝時,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叫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1人,為專職監察官,以「六條問事」,對州部內所屬各郡進行監督。丞相府設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朝官如諫大夫加官給事中,皆有監察劾舉之權。郡一級有督郵,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帝時,會侍御史二人掌法律文書,也有評斷決獄是非之權。因特別使命而設的符璽御史、治書御史、監軍御史、綉衣御史(亦稱綉衣直指)等,分別行使御史的職權。西漢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監察事務。東漢時,御史台稱憲台,仍以御史中丞為長官,但職權有所擴大。御史台名義上轉屬少府,實為最高的專門監察機關。它與地位顯要的尚書台、掌管宮廷傳達的謁者台,同稱「三台」。東漢侍御史,掌糾察;治書侍御史,察疑獄。把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包括1個司隸(中央直轄區)和12個州。司隸設司隸校尉1人,地位極為顯赫,朝會時,與尚書台、御史中丞一樣平起平坐,號曰「三獨坐」。司隸校尉負責監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師近郡犯法者。每州置1刺史,用以監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由於事權混雜,後來刺史逐漸變為凌駕於郡之上的一級地方行政長官,失去監察作用,故改稱州牧,州也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地方監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基本處於封建割據的分裂狀態。各朝的監察機構名目不一,但體制與漢代相同,亦有部分變化。魏晉時,御史台不再隸屬少府,而成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全國性的監察機構。南梁、後魏、北齊的御史台(亦稱南台)和後周的憲台,仍以御史中丞為主官,北魏稱御史中尉。由於監察長官權勢日大,出現了防範監察官員犯法瀆職的規定。群臣犯罪,若御史中丞失糾,也要罷官。魏晉以後,為防止監察機構徇私舞弊,以發揮其監察效能,明確規定大士族不得為御史中丞。晉以後,御史中丞下設殿中御史、檢校御史、督運御史等,分掌內外監察之權。此時,地方上不再設置固定的監察機構,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監察地方官員。此外,御史「聞風奏事」的制度也在這個時期形成。

隋唐時期隋代時,中央的監察機構仍為御史台,改長官御史中丞為御史大夫,下設治書御史2人為副;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共12人,專執掌外出巡察。唐代發展了隋代的監察制度,使監察機構更趨完備。唐初,中央設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為台長,設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為輔佐。御史台稱憲台,大夫稱大司憲。武則天時,改御史台為左右肅政台。中宗後又改為左右御史台。御史台的職權是「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設三院:①台院,侍御史屬之,「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②殿院,殿中侍御史屬之,「掌殿廷供奉之儀式」;③察院,監察御史屬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同前)。唐初全國分為10個監察區,稱10道(後增為15道),每道設監察御史1人(先後稱為按察史、采訪處置使、觀察處置使等),專門巡迴按察所屬州縣。唐代進一步擴大了監察機構和御史的權力。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權,有權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審判案件。

諫官系統在唐朝也趨於完備。諫官的設置,秦漢時已有,魏晉南北朝時有較大發展。至唐代,中央朝廷實行三省制,其中門下省的主要職責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諫諍為任。門下省置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補闕、拾遺(其中右補闕、右拾遺隸中書省)、給事中等職,舉凡主德缺違、國家決策,皆得諫正。其中給事中掌封駁(即復審之意)詔制,權力更重。

宋代監察機構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的發展而加強。中央沿襲唐制,御史台仍設三院。地方如設通判,與知州平列,號稱監州,有權隨時向皇帝報奏,成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級的轉運使、提點刑獄公事等,也負有監察州縣的責任。為保證監察御史具有較多的從政經驗,宋代明確規定,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職。按規定,御史有「聞風彈人」之權,每月必須向上奏事一次,稱「月課」;上任後百日必須彈人,否則就要罷黜為外官或受罰俸處分,名為「辱台錢」。從此開御史濫用職權之例。御史可以直接彈劾宰相,亦有勸諫之責。御史台還有權分派御史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

元代中央設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從一品,「非國姓(蒙古貴族)不以授」(《元史·太平傳》)。還在江南和陝西特設行御史台,其組織與中央御史台相同,作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機關。這是元代監察制度的重大發展。全國分為22道監察區,各設肅政廉訪使(即監察御史)常駐地方,監察各道所屬地方官吏。

明代監察制度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而得到充分發展和完備。中央將御史台改為都察院,「主糾察內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僉都御史。下設13道監察御史,共110人,負責具體監察工作。監察御史雖為都御史下屬,但直接受命於皇帝,有獨立進行糾舉彈劾之權。明代還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務。擔任總督和巡撫的官員,其權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從事」之權。都察院除執行監察權外,還握有對重大案件的司法審判權。戰時,御史監軍,隨同出征。

明代還將地方分區監察和中央按系統監察相結合,專設六科給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強皇帝對六部的控制。禮、戶、吏、兵、刑、工六科,各設都給事中1人,左右都給事中各1人,給事中若幹人。凡六部的上奏均須交給事中審查,若有不妥,即行駁回;皇帝交給六部的任務也由給事中監督按期完成。六科給事中與各道監察御史合稱科道。科道官雖然官秩不高,但權力很大,活動范圍極廣。因此,對科道官的選用十分嚴格。同時還規定,對監官犯罪的處分比一般官吏要重,「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明史·職官志》)。

清代清代監察機構沿襲明代,又有所發展。在中央,仍設都察院。早在入關之前,皇太極即下詔:「凡有政事背謬及貝勒、大臣驕肆慢上、貪酷不清、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倘知情蒙弊,以誤國論」(《大清會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各級官吏均置於都察院監督之下。清代都察院以都御史為主事官,他與六部尚書、通政使、大理寺卿等重要官員共同參與朝廷大議。都察院下設15道監察御史(清末增至22道),專司糾察之事。雍正年間,專察六部的六科給事中並入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和各道監察御史共同負責對京內外官吏的監察和彈劾。唐代的台、諫並列,明代的科、道分設,清代的科、道則在組織上完全統一。監察權的集中,是清代監察制度的一大特點。

清代,一方面允許監察官風聞言事,直言不諱;另一方面為了防止監察官權力過大,規定御史對百官彈劾要經皇帝裁決。到宣統年間,新內閣成立,都察院被撤銷。作用與特點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監察制度,對加強政府對官吏的監督,清□除害,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皇權、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監察制度是皇權的附屬品,它能否發揮正常作用,與皇帝的明昏有密切關系。同時,由於封建政權和封建官吏的階級本性所決定,監官本身因貪贓枉法而獲罪者也不乏其人。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點:①組織獨立,自成系統。自兩漢後,監察機構基本上從行政系統中獨立出來,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專門機構和職官,自成體系。地方監察官直接由中央監察機構統領,由中央任免;作為「天子耳目」的監官有相對的獨立性,從而為監察制度的逐漸完善和監察效能的發揮提供了組織保證。②歷代對官吏的監察滲透於考核、獎懲制度之中,並實行重獎重罰。③以輕制重,對監官採用秩卑、權重、厚賞、重罰的政策,給級別低的監官以監察級別高的官吏的權力。④監察機構的權力來自皇權。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皇權的膨脹,監察機構的權力也隨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擴大或濫用,從而使監察制度畸形發展,如元代的監察制度帶有民族壓迫的性質。元世祖時明確規定:「凡有官守不勤於職者,勿問漢人回回,皆以論誅之,且沒其家」(《元史》卷十,《世祖紀》),但蒙古人不在此限。明代除了公開的監察機構六科和都察院外,廠衛等秘密的特務機構也成為監察網的組成部分。

選官制度 : 兩漢 察舉制。舉孝廉。也就是各地推薦孝順、廉潔品行好的人做官。
兩晉南北朝:j九品中正制:社會上人分九品,九品之內不通婚,各自繼承。社會沒有階層間的流通。
隋代以後:科舉制度。

4. 《彩雲國物語》的每一集的劇情~!

故事的舞台為中國風的架空國度 - 彩雲國。傳說中,一名青年藉助彩八仙的力量,建立彩雲國。因此,彩雲國領土劃分成紅州、黃州、碧州、藍州、紫州、黑州、白州、茶州共八州。約600年前,當時的國王命令各州豪族以這八色為姓(如藍州侯改為藍氏,紅州侯改為紅氏,如此類推),並禁止平民與這八侯同姓,所以擁有這八色姓氏的人便意味著是貴族中的貴族。另外,由於首都所在的紫州侯兼任為王,因此從此紫氏便成為代錶王族的姓氏。
紅秀麗雖然出身於名門紅家,但卻過著貧窮的生活。只好為了生計而經常四處工作賺錢以便貼補家用。幼時經歷過王位之爭的動亂,深知民間疾苦,因此自小她便用功學習,希望能通過國試當上官吏,輔佐國王,建立一個富足安樂的國家。可是,身為女性的她不能參加國試。一天,秀麗因高額報酬而接受了霄太師的委託,以貴妃的身份進入後宮,教導輔助不理政事的昏君。以此作為契機,秀麗邁向官吏之路,並邂逅各式各樣的人。
—————小說每卷概要——————
彩雲國物語 - 紅風乍現
秀麗是彩雲國數一數二的名門貴族,紅家的千金小姐,因家中父母十分善良,處處接濟窮人,導致生活拮據。為了維持生計,自動上門的生意當然是來者不拒,孰料職務竟是擔任甫登基不久的「昏君」的指導老師,而且工作期間必須以貴妃身份進入後宮。在毫無任何嬪妃、空盪盪的後宮里,對女人毫不感興趣的古怪國王與秀麗老師之間的微妙關系即將展開!
彩雲國物語 - 黃金約定
在第一集的故事裡,名門閨秀紅秀麗以貴妃的身份進宮,圓滿達成教育國王的任務。這回長年經濟拮據的她又接下了新差事,起因是彩雲國正迎接炎熱的夏季,朝廷文武百官因酷熱中暑與超時加班而陸續病倒,而為了彌補人手不足的空缺,秀麗臨危受命前往提供協助。然而外廷一向女人止步,況且不久前的初春她才剛拒絕國王的追求並離開後宮,這次倘若又跟經常在宮內蹓躂的國王撞個正著,情況一定尷尬極了;因此秀麗不得已女扮男裝,偷偷摸摸入宮。豈料她的上司偏偏是個朝中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怪人,她能在不穿幫的情況下順利完成繁重的工作嗎?而向來以天真無邪聞名的天兵國王紫劉輝,似乎正在計劃一項破天荒的提案,而且主要動機就是為了心愛的秀麗!?再加上紅家偶然「撿到」的神秘大鬍子男,以及為了追殺他而湧入京城的山賊們,看來彩雲國今年的夏天會很不平靜。精彩逗趣的古代宮廷劇碼,更引人入勝的第二集爆笑登場!
彩雲國物語 - 紫殿花開
紅秀麗實現了多年以來的夢想,正式成為彩雲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官員。一夕之間的飛黃騰達讓左鄰右舍大為震驚,秀麗感覺眾人似乎對自己有些敬而遠之,內心不禁受到打擊,不過她仍然決定咬牙進入全新的環境。……然而,清一色男性打拚忙碌的外廷對於秀麗態度顯得冷漠,正式分發之前的新生訓練也似乎前途多難。秀麗一方面繼續閃躲國王笨拙的追求,一方面也即將面臨重大挑戰!?色彩繽紛的暢銷幻想小說第3集登場!
彩雲國物語 - 茶都遙想
在彩雲國國王.紫劉輝的刻意安排之下,紅秀麗與國試同期上榜的杜影月兩人一同受命擔任茶州州牧。然而赴任地茶州目前是內政最為混亂的區域,彩七家敬陪末座的地方豪族.茶家,以及官派州府官員們之間相互敵視對峙、隨時可能一觸即發的危險地帶。秀麗一行人沿途避開了可能的突發狀況,經過隱秘的漫長旅程終於抵達茶州,不過事情怎麼可能如此順遂……!? 色彩繽暢的暢銷幻想小說第4集登場!
彩雲國物語 - 黑之月宴
由國王任命成為茶州州牧的紅秀麗一行人,一路往茶州州都.琥璉前進。假如不在指定時間之內正式到任,他們的官階將不保。對於新任州牧介入茶州政權心生不滿的地方豪族.茶家,仍然不屈不撓的多方阻礙,秀麗為了一碰運氣展開對決。另外,以令人不解的理由展開求愛行動的危險男子.茶朔洵再度現身……!?出乎意料的結局保證讓人大吃一驚!色彩繽暢的幻想小說,高潮迭起的第5集登場!
彩雲國物語 - 銀沙飛逝
因為朝賀,紅秀麗來到了王都貴陽。難以置信的是,龍蓮竟然成為了茶克詢的服裝與禮儀指導(!?),並且也出現在貴陽。秀麗與許久不見的彩雲國國主劉輝重逢,她以為劉輝仍然是個愛撒嬌的孩子,但劉輝卻好好地盡到了王上的職責,與過去有了很大的變化。另一方面,在秀麗看不到的地方,居、居然在秘密地商議著她與那個人的婚事--!?秀麗的戀情與工作瞬間都掀起了萬丈波瀾!事態到底會怎麼發展呢?超人氣的幻想作品正傳第六彈火熱面世!
彩雲國物語 - 心比藍深
為了讓提案成形,紅秀麗在久違的王都忙碌地奔走著。看著在雪片一樣紛至沓來的求婚之中努力奮戰的她,王上紫劉輝和身為提親對象的那個人雖然心中不爽,但也一樣支援著她!可是這時秀麗卻接到一封信件,得知茶州正在流行一種怪病!在得知了更加沖擊的事實後,秀麗無法不採取行動。。。。。。這樣哪裡有談情說愛的空閑嘛!?超人氣的幻想作品正傳迎來風雲突變的第七彈!
彩雲國物語 - 光耀碧野
身為女性州牧的紅秀麗,為了解決流行中的怪病,以及尋找突然消失的影月而迅速地回到茶州。可是她卻發現--造成怪病流行的「邪仙教」卻在這里肆意蔓延!秀麗懷疑這是因為自己的緣故,秘密地下定了覺悟。身為副官的浪燕青與靜蘭拚死地想要保護這樣的她,但他們能夠成功嗎?秀麗要怎樣與怪病的流行、以及邪仙教的肆虐對抗!?影月篇迎來沖擊性的結局!!超人氣幻想作品正傳第八彈隆重推出!
彩雲國物語 - 紅梅暗香
彩雲國史上第一位女性官吏紅秀麗,從自己的任職地茶州回到了王都。但是沒來得及細細品味回到久違故鄉的喜悅,就因某個突發事件被迫追究責任,從高官淪為冗官。禁止入宮參政的秀麗,一個人在王都尋找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她在周圍人的保護下堅持努力著,此時,在秀麗面前出現了一位奇怪的貴族公子哥,他,他竟然要向秀麗求婚。!?難道真的要再次平地起風波嗎!?超人氣系列,令人激動的新篇——開始!!
彩雲國物語 - 綠風如刃
被責令閉門思過的秀麗,好容易等到處分撤銷,以冗官的身份重新入朝,迎接她的卻是殘酷的通告——「一個月內,不能被任何部門任用的冗官一律革職!」這是針對所有閑置官吏的嚴厲解僱宣言。為了能繼續為官而奮發努力的秀麗,居然又不得不管起了其他窩囊冗官們的閑事?!而對期限迫近的難題,秀麗爆發了前所未有的潛力?!而新人物亦將出場,更讓人手難釋卷!!超人氣系列第十彈閃亮登場!
彩雲國物語 - 月草搖曳
在新職場御史台開始工作的秀麗,做為新進的監察御史,一邊應付死對頭——天才美少年陸清雅的刁難,一邊努力工作著。擺在她面前的巨大任務居然是——扮作候選嬪妃藍家十三姬的替身入宮,秀麗又要見到劉輝了!因劉輝的選妃問題而芳心動搖的秀麗,以及為把妹妹送入後宮這件事而苦惱不堪的藍楸瑛,等著他們的會是什麼呢?!秀麗與清雅的對手關系也是超熱看點!愛不釋手的第十一彈!
彩雲國物語 - 白虹貫日
秀麗作為監察御史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前進。另一方面,國王劉輝為了找回返還忠誠之證而離去的側近藍楸瑛,決定前往藍州!劉輝帶著進入後宮的藍家十三姬作為向導,秘密開始了旅程。然後,緊隨其後的秀麗的工作是……!?迷茫的將軍·楸瑛,作為國王而煩惱的劉輝,還有心情略為復雜的秀麗,他們各自的旅程會如何呢!?疾風怒濤的極速展開·系列第十二彈堂堂登場。
彩雲國物語 - 珀耀黎明
從藍州回來的秀麗得到一個驚人的消息。吏部侍郎李絳攸竟然被關進大牢!罪名是身為侍郎,卻沒有制止尚書·紅黎深玩忽職守的行為。將絳攸逼到如此境地的,是秀麗的天敵——御史·陸清雅。再這樣下去絳攸就會被迫辭官!!為了替他辯護二在危機之中挺身而出的秀麗又將如何?!絳攸的過去也將逐漸浮出水面!?人氣系列小說,眾望所歸的地第13彈!!
彩雲國物語 - 檻中黑蝶
吏部尚書·紅黎深被削職一事在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為了討論如何處分吏部侍郎·李絳攸,朝中決定召開御史大獄!雖然秀麗拚命保護絳攸,但認為紅氏之名蒙羞的紅姓官員居然全部拒絕出面!!甚至還利用紅家之力進行了經濟封鎖,導致王都物價飛漲!!與水火不容的同僚·陸清雅一起忙於應付嚴重事態的秀麗會怎麼做!?王的官吏·秀麗決不後退!人氣系列小說第14彈!
彩雲國物語 -外傳1近朱者赤
文官絳攸和武官楸瑛被指定為即位時間尚短的沒用君王·劉輝的近臣。可是這位號稱不喜政務,終日在後宮與「美男」相伴的劉輝卻對他們避之唯恐不及。因此他們只能每天過著連君主的模樣都見不到的無聊日子,就在這個時候,城內傳言出現了幽靈?除了這篇《幽靈退治大作戰》以外,本書還收錄了講述秀麗和杜影月相識過程的《臨近會試前的大騷動》, 講述秀麗感冒後眾人為了替她治病而手忙腳亂地各出絕招的《探病戰線不同尋常?》以及精彩短篇《薔薇公主》。
彩雲國物語 - 外傳2青出於藍
天才·藍龍蓮來到了大考前夕的王都!天性自由的他所做出的種種離奇古怪的行為,讓他的兄長楸瑛深感頭痛。但是毫不介意周圍聲音的龍蓮,為了「心中的好友」(秀麗和影月)還是引發了巨大的騷動!除了這篇《王都上陸 龍蓮台風》以外,本書還收錄了講述在相愛的男女互相傳達心意的「秋祭」上所發生的不可思議的事件的《初戀成就大奔走》,龍蓮式的破天荒的茶州紀行《為了心中的摯友》,以及眾多人氣角色完全出動的《當夢境成為現實》。
彩雲國物語--外傳3身畔白百合
··秀麗作為彩雲國首位女性官吏,通過了錄用考試。而傾心於秀麗的國王劉輝為了縮短與她的距離,而不辭勞苦!羽林軍士兵們的戀愛指南大作戰開始!!!!~(很搞笑!)
··另一方面,對於不顧危險,朝著夢想奮勇前進的女兒,父親邵可只能默默地守候。這份擔心化為焦躁,不知不覺中從前的幻影不斷地湧上心頭~··童話之始大開展!!
··對哥哥邵可與侄女秀麗過度疼愛的紅家家主黎深,只對哥哥和侄女有興趣的他的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即將明朗化~~~!?前進吧!有你能使鬼推磨!!!!!!!(年輕的黎深,鳳珠,悠舜,幼小的絳攸和漂亮的百合姬,很好看~~)

5. 宋的政治措施為何會導致冗官冗兵冗費和積貧積弱

宋朝統治者為防止藩鎮割據的重現和大臣、外戚、宗室、宦官的擅權,鎮壓勞動回人民的反抗,答以及防禦遼、夏等侵擾,把政治、軍事、財政大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 度,包括官制、軍事等制度。
官制:
中央分為三省六部,即門下省、中書省和尚書省以及吏、戶、 禮、兵、刑、工等六部。為分散宰相的事權,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主管財政的最高機構「三司」,設置樞密院,作為主管全國軍政的最高機構。專管監察的機構是御史台。
地方分為州(府、軍、監)、縣二 級制(見府、州、軍、監)。
軍事:
由於宋代推行重文輕武政策,以致文人理軍事,士兵素質低下,其戰鬥力弱,難以抗敵;而且又無退役制度,令冗兵充斥,對外戰斗屢遭敗績。
官多兵多必然是冗官冗兵冗費了,由於宋朝的兩次改革的失敗,這樣的局面就進一步惡化,導致積貧積弱。

6. 結合史實,從中央行政體制,地方行政體制,選官制度,監察制度,思想

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歷程
中國的歷史悠久,古時帝王政權更替是極為頻繁,被權臣,大將或者外戚所奪權的有:西漢,東漢,東晉等;被其它民族所攻滅的有:西晉,北宋,南宋等;被農民起義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
因此,帝王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防止權力的分化,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斷演變完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了.帝王通過專制來加強自己的權力,達到控制臣民以及國家的目的,並且保證中央政府以及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歷朝歷代都不斷從財政,政治,司法,軍事等制度上不斷完善.
最早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當時秦始皇完成了中國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可以穩定國家的政權,促進社會的安定.
政治方面:秦王自稱「始皇帝」擁有一切大權並且建立中央集權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機構的郡縣制度.
經濟方面: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便於經濟發展和國家統一.
思想文化方面:統一了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這些制度對整個社會影響深遠!皇帝制度,郡縣制度等都成為了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西漢時期,漢高祖首先鏟除異性王(韓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諸侯.到了漢武帝時期,諸侯勢力日益強大並威脅到中央政府,於是,劉徹頒布了「推恩令」來消弱諸侯的力量並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來鞏固中央集權.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為了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
到了唐宋元時期,唐太宗繼續完善中央集權制度,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下設工,兵,刑,吏,戶,禮,六部.這樣,分工合作,又互相牽連監督,消弱了相權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後來六部制度為各朝所沿襲.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較完善,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而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由於是黃袍加身奪取兵權,所以怕歷史重演,於是將軍權過於集中,軍隊力量加強,邊防力量減弱,雖然有利於消除分裂割據,維護統一,但是造成長期「冗兵冗官冗費」的後果,最終導致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從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現了統治危機.元朝主要加強了對台灣,西藏等邊疆的聯系與控制,鞏固了發展奪民族的統一國家.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空前加強的時期可是說是明清時期了.明清時期業是中國封建制度的衰弱時期.此時,封建制度僅僅依靠正常的統治已經無法維持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壓迫剝削了,從而只能依靠加強皇權的絕對化,控制人民的思想.朱元璋時,立時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了,六部的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由皇帝直接領導的秘密特務機構-東廠,西廠的設立更凸顯了專制制度的腐朽性.為了禁錮人們的思想,中央政府採取八股取士,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皇權具有絕對的權威了.清朝設置的軍機處是總攬軍國大計的中樞機構,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進一步體現,里番院的設置業空前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民族的控制管轄.清末的科舉制度,也是為了選舉官吏服務中央政府,加強皇權.文字獄興起也對知識分子起了極大的摧殘.此時,高強度的君主專制已經對整個社會造成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當然,對於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要在特定的環境中分析情況.總的來說,在封建社會前期,其主要作用是積極的.能夠有力於維護國家統一,有里於社會經濟發展,民族融合.但是,中國步入封建社會的後期,由於君權專制的過於集中,導致了腐敗的出現,文化的衰敗,並且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以及科技的發展.
歷史證明,地方割據會大大消弱中央集權,而高度的中央集權又會造成政府財政危機,這是封建統治者無法解決的問題.皇帝雖然想擁有絕對的至高無上權力,可是又不能事事親歷親為,還是需要放任權力給機構官員,而過於放任的權力又使得君王感到了威脅,這也是一個令封建統治者頭疼的問題.
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存在的基本矛盾與發展總趨勢?
兩個基本矛盾:一個是地方分裂勢力和中央之間的矛盾
一個是中央內部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
趨勢:一個是不斷削弱地方權力,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一個是君權日益加強,相權日益削弱直至被廢除
我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是隨著夏朝——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而開始出現;商周時期,經過了從方國聯盟到天下共主的轉變;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也長期延續,但整個趨勢是專制皇權日益加強.
一是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二是秦的統一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
三是漢朝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唐朝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宋元時期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強化,清朝達到了頂峰.標志是雍正時期軍機處的設置.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對於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與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監察制度、選官制度、法制建設、古代治亂興衰與分裂統一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1、主要含義:封建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主要特徵是皇帝個人專制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而中央集權是相對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於中央.
2、三個發展階段:
(1)西周時期萌芽;(2)秦漢至隋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建立、完善時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權力逐步削減直至取消,皇帝集政、軍、財政於一身時期.
3、具體內容(演變過程):
(1)萌芽——戰國時期:韓非子從理論上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主張;商鞅變法初步確立.
(2)創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其特點是皇帝掌握各種大權.意義:客觀上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需要,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3)鞏固——西漢:西漢推行郡縣封國並行制,導致王國勢力膨脹.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國的威脅;思想上實行「大一統」(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4)完善——隋唐:隋首創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承並完備.其特點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機構的權力.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來的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又把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權力分給六部,防止專權.科舉制選拔了一批優秀人才做官,其機構運轉更加靈活.
(5)加強——北宋: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組建禁軍並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點是削弱地方權力和剝奪大將的兵權,財權、行政權和兵權收歸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發展——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省);還設宣政院(直接管轄西藏地區)和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台灣).行省制度是古代郡縣制的新發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當代省區的規模,對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起了積極作用.
(7)強化(或頂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權分六部,設廠衛特務機構和三司,採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特點是分散丞相權力和地方長官的權力,加強皇權,同時加強思想控制.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專制主義集權的政治特徵:
①中國為農業大國,土廣民眾,於分散中求穩定需要集權;
②是封建地主階級經濟、政治需要的產物;
③封建社會早、中期進步作用明顯:創造出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經濟、文化發展,促進國家統一、中華民族形成和中對外文化交流.也有對廣大人民的統治、鎮壓加強的一面.
④晚清消極、反動作用為主:經濟上束縛生產力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成長;政治上拒絕民主,人民毫無地位;思想上禁錮、抑制科學文化發展.但也有維護國家主權、鞏固統一的一面.
⑤專制主義本質上是政治文明的對立物,它滋養保守,是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源.
5、評價:
積極作用: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在封建社會的初期和中期具有進步意義,表現在:
①維護了國家的統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②防止了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保持社會穩定;
③便於組織公共工程建設,保證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消極作用:表現在封建社會後期:
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
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
③導致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
6、近代以來,清政府對專制主義中央集制度的維護、最終廢除和復辟帝制活動:
①晚清王朝的維護:四次自救運動即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清末預備立憲.
②最終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
③兩次帝制復辟:袁世凱1915年當上「中華帝國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1915年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雲南發起護國運動,袁世凱於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張勛擁戴清廢帝溥儀復辟帝制,恢復宣統年號,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全國人民一致反對,段祺瑞組織「討逆軍」乘機打敗張勛.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1、三個發展演變階段:(1)西周封國制(貴族等級制);(2)秦漢至宋郡縣、州縣制;
(3)元以後省府縣制.2、具體內容:(1)周朝的分封制(內容、作用);
(2)秦朝的郡縣制和漢朝的郡縣與封國並行制(內容和作用);
(3)金朝的猛安謀克制; (4)遼蕃漢分治制度(南北雙軌制);
(5)元朝的行省制度; (6)明朝的廢行省設三司和僧官制度;
(7)後金和清政權的八旗制度; (8)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
3、重難點剖析:
(1)分封制與郡縣制
都屬於統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在周朝以分封制為主,從秦朝統一全國起,以郡縣制為主,也有分封制存在.在西漢和西晉兩種制度並存,明朝也實行過分封制,但與先秦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
區別在於:地方與中央的制約關系及其他地方權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領地等都是世襲的.雖對上承擔一定的義務,但獨立性很大,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在中央政權力量衰弱時,被分封者就稱霸一方,形成割據稱雄的局面.而在郡縣制下,郡縣長官都是中央的派出機構,權力集中於君主一人手中.郡、縣兩級官員按能力選任,打破了貴族制下的血緣關系.對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劃分,進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殘余.
(2)府兵制與募兵制
都是重要的兵制.從南北朝到唐朝後期,我國主要實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則實行募兵制.
區別:一是士兵職業性質:府兵制下的士兵是與農業緊密結合,「寓兵於農」「兵農合一」.府兵平時在家鄉從事農業生產,戰時應征作戰並自備武器、糧食等,軍費由農民負擔.軍事結束,解甲歸田.募兵制下的士兵應國家招募當兵,是一種職業兵,完全脫離農業生產,由國家供給衣食,免徵賦役.二是兵將關系:府兵制的兵將平時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將帥擁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系,會導致軍閥的形成.安史之亂、藩鎮割據與此極有關系.
(3)猛安謀克制與八旗制度
都是女真人兵農合一的社會組織,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各戶壯丁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出征,都對各自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猛安謀克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創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組織.八旗制度由明朝後期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所創,是清代軍事力量的核心.
(4)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
明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沿襲元朝的統治辦法,在那裡設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級政府機關,任用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土司長官,這就是土司制度.
明朝永樂年間,貴州等宣慰司發動叛亂,明朝派軍平叛,取消土司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統治的變革,稱改土歸流.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便大規模改土歸流.其作用不僅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改變了當地落後閉塞和紛爭的狀況,而且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三)古代監察制度的演變:
(1)秦朝: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監察百官)
(2)漢朝:漢武帝後期,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州作為監察區.每州設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東漢時,刺史的監察權進一步加強,東漢末年,刺史執掌州的軍政大權,成為州的最高長官.
其影響是:刺史制度是一套嚴密的監察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隨著刺史掌握州的軍政大權,失去了監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如後來的曹操和袁紹集團.
(3)北宋:中央派遣文臣擔任地方長官知州,又在各州設通判.通判負責監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情況.各州的公文須由知州和通判聯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們互相牽制,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4)明朝:設承宣布政使司,負責地方監察事務;另設廠衛特務機構,監視、偵查官民的不法行為.
評價:中國封建社會的監察制度,對加強政府對官吏的監督,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皇權、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

7. 評價中國古代監察諫議制度

先撿好聽的說,監察機構位低而權重,受皇帝掌控。監察制度的設立使回得官員在工作積極答性和財政方面都大有裨益。諫議制度,也就是歷史上的「言官」,他們可以隨意對皇帝的舉措提出質疑,而且可以彈劾官員。勇於「唱反調」,而且最重要的是言官是不能因為亂說話而被責罰,所以,言官對朝政的清明還是頗有功勞的。但是!無論是前者或是後者,它們產生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這只不過是他們的工具而已!而且有利必有弊,監察機構過多使得冗官冗員,加重國家負擔使得辦事效率低下。而言官制度則使得官員不敢標新立異,也為朋黨之爭創造了條件

8. 結合高中歷史必修1概述我國古代中央官制,地方制度,監察體制,選官制度的演變。

一、秦漢中央管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為丞相(最高行政長官)、御史大夫(最高監察長官)和太尉(最高軍事長官),分掌行政、監察和軍事。九卿為中央政府各部門的主要行政長官:奉常為九卿之首,掌宗廟禮儀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宮殿門戶守衛,為宿衛侍從長官;衛尉為宮門警衛之官;太僕掌皇帝車馬,兼掌全國馬政;廷尉為中央最高司法長官;典客掌民族事務及朝聘;宗正專管皇室親屬事務;治粟內史職責為徵收鹽鐵錢谷租稅和國家財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 漢武帝為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建立中朝制,即選用一批地位較低的內廷人員參與朝政。
漢成帝時,大司馬(武帝時由太尉改稱)、大司空(成帝時由御史大夫改稱)和丞相(哀帝時改稱大司徒)三公權力進一步削弱。尚書權力擴大,尚書令為主管,設五曹。東漢時尚書權力進一步擴大,尚書機構稱台,有令、僕射各1人,尚書6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職權。東漢至魏晉,中央政務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轉移,行政事務漸由九卿向六部過渡。

二、隋唐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由中書省決策,通過門下省審核,經皇帝御批,然後交尚書省執行。六部為尚書省直接下轄的行政部門。吏部(官僚人事任命)、禮部(全國考試、外交禮儀以及國家大典制度)、戶部(民事戶口經濟)、刑部(法律刑法實行)、工部(建築)、兵部(軍事)。

三、宋元中央官制——
宋朝的中央機構在神宗元豐前後有很大的不同。元豐以前,雖仍有三省六部,但形同虛設。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真宰相之任,參知政事為副相,總揆行政;又設樞密院掌軍事,轉運使司、鐵鹽使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財政,這樣形成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權力大大削弱。六部的權力也被不斷增設的機構所侵奪。如吏部,權歸審官東院、流內銓、審官西院、三班院;戶部,權歸三司;禮部,權歸禮儀院;兵部,權歸樞密院;刑部,權歸審刑院,糾察在京刑獄司;工部,權歸三司修造案等。九寺五監中部分寺、監權力的轉移也有類似的情形。神宗元豐五年(1082),實行中央官制改革,罷去三司及一切叢雜機構,基本恢復到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局。與唐代不同的是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之事、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為宰相之任(後改稱左右丞相);此外,樞密院職任得以保留。元朝中央行政制度變唐、宋的三省制為一省制——中書省,以中書省為最高政務機關,六部為其所屬。

四——明代中央官制——內閣學士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廢除中書省,獨攬大權。但是由於政務十分繁忙,永樂皇帝即位後,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仁宗時,任用楊士奇、楊榮為華蓋殿、謹身殿大學士,權力加重。明世宗時,改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

五,清代中央官制——軍機處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成立於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軍機房」,不久改稱「辦理軍機處」,乾隆以後省去「辦理」二字,遂簡稱為「軍機處」了。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軍機處的職官有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有 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由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內特選,有些也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大臣之任命,其名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行走者」,即入值辦事之意。軍機大臣沒有定額,軍機處初設時為三人,以後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中國古代地方制度
秦漢郡縣制。後來漢末成為州、郡、縣三級。
宋代統一中原後,除收軍權於中央外,地方行政機構採取分路而治,成為路—府、州、軍、監—縣三級政區。路以水陸轉運使為行政長官,又置安撫使、刑獄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場平□與鹽鐵專賣,恢復秦漢以來地方分權而治的狀況。府州機構沿襲唐代。軍原為五代時的軍區,後因兼理民政而成為行政區,仍保留軍的舊名。監多半設於工礦地區,以加強礦產開發的管理。為進一步控制地方,北宋朝廷常派京師供職官員到州縣執行中央政令,其職銜為知府、知州、知縣等。同時在各府州置通判,規定一切政令須經通判副署,通判並可隨時向朝廷奏報府州情況。於是各級官吏層層牽制,事事聽命於朝廷,地方無主動性可言,並使機構臃腫,冗官充塞,行政費用猛增。縣以下行政機構,隋唐為鄉里制,北宋一度推行保甲制,但因新舊黨爭而時行時廢。

元代「行省制。後來各代基本沿用了這一制度。

監察制度
國古代封建王朝為監察政府官員,維護統治秩序,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而設立的制度。監督法律、法令的實施,維護國家法律、法令的統一,參與並監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機關對重大案件的審理活動,是中國古代監察機構及監官的主要職責。

沿革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起源甚早。戰國時,職掌文獻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顯的監察職能。秦代開始形成制度,之後便成為歷代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經過長期的發展,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備。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建立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並創建了監察制度。中央設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貳丞相,御史府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書和監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駐郡縣,稱「監御史」,負責監察郡內各項工作。

漢承秦制,但較秦制更嚴密。在西漢,中央仍設御史大夫作為長官,御史中丞為副,兼掌皇帝機要秘書和中央監察之職。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廢監御史,由丞相隨時委派「丞相史」,分刺諸州。漢武帝時,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叫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1人,為專職監察官,以「六條問事」,對州部內所屬各郡進行監督。丞相府設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朝官如諫大夫加官給事中,皆有監察劾舉之權。郡一級有督郵,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帝時,會侍御史二人掌法律文書,也有評斷決獄是非之權。因特別使命而設的符璽御史、治書御史、監軍御史、綉衣御史(亦稱綉衣直指)等,分別行使御史的職權。西漢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監察事務。東漢時,御史台稱憲台,仍以御史中丞為長官,但職權有所擴大。御史台名義上轉屬少府,實為最高的專門監察機關。它與地位顯要的尚書台、掌管宮廷傳達的謁者台,同稱「三台」。東漢侍御史,掌糾察;治書侍御史,察疑獄。把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包括1個司隸(中央直轄區)和12個州。司隸設司隸校尉1人,地位極為顯赫,朝會時,與尚書台、御史中丞一樣平起平坐,號曰「三獨坐」。司隸校尉負責監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師近郡犯法者。每州置1刺史,用以監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由於事權混雜,後來刺史逐漸變為凌駕於郡之上的一級地方行政長官,失去監察作用,故改稱州牧,州也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地方監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基本處於封建割據的分裂狀態。各朝的監察機構名目不一,但體制與漢代相同,亦有部分變化。魏晉時,御史台不再隸屬少府,而成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全國性的監察機構。南梁、後魏、北齊的御史台(亦稱南台)和後周的憲台,仍以御史中丞為主官,北魏稱御史中尉。由於監察長官權勢日大,出現了防範監察官員犯法瀆職的規定。群臣犯罪,若御史中丞失糾,也要罷官。魏晉以後,為防止監察機構徇私舞弊,以發揮其監察效能,明確規定大士族不得為御史中丞。晉以後,御史中丞下設殿中御史、檢校御史、督運御史等,分掌內外監察之權。此時,地方上不再設置固定的監察機構,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監察地方官員。此外,御史「聞風奏事」的制度也在這個時期形成。

隋唐時期隋代時,中央的監察機構仍為御史台,改長官御史中丞為御史大夫,下設治書御史2人為副;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共12人,專執掌外出巡察。唐代發展了隋代的監察制度,使監察機構更趨完備。唐初,中央設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為台長,設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為輔佐。御史台稱憲台,大夫稱大司憲。武則天時,改御史台為左右肅政台。中宗後又改為左右御史台。御史台的職權是「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設三院:①台院,侍御史屬之,「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②殿院,殿中侍御史屬之,「掌殿廷供奉之儀式」;③察院,監察御史屬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同前)。唐初全國分為10個監察區,稱10道(後增為15道),每道設監察御史1人(先後稱為按察史、采訪處置使、觀察處置使等),專門巡迴按察所屬州縣。唐代進一步擴大了監察機構和御史的權力。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權,有權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審判案件。

諫官系統在唐朝也趨於完備。諫官的設置,秦漢時已有,魏晉南北朝時有較大發展。至唐代,中央朝廷實行三省制,其中門下省的主要職責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諫諍為任。門下省置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補闕、拾遺(其中右補闕、右拾遺隸中書省)、給事中等職,舉凡主德缺違、國家決策,皆得諫正。其中給事中掌封駁(即復審之意)詔制,權力更重。

宋代監察機構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的發展而加強。中央沿襲唐制,御史台仍設三院。地方如設通判,與知州平列,號稱監州,有權隨時向皇帝報奏,成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級的轉運使、提點刑獄公事等,也負有監察州縣的責任。為保證監察御史具有較多的從政經驗,宋代明確規定,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職。按規定,御史有「聞風彈人」之權,每月必須向上奏事一次,稱「月課」;上任後百日必須彈人,否則就要罷黜為外官或受罰俸處分,名為「辱台錢」。從此開御史濫用職權之例。御史可以直接彈劾宰相,亦有勸諫之責。御史台還有權分派御史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

元代中央設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從一品,「非國姓(蒙古貴族)不以授」(《元史·太平傳》)。還在江南和陝西特設行御史台,其組織與中央御史台相同,作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機關。這是元代監察制度的重大發展。全國分為22道監察區,各設肅政廉訪使(即監察御史)常駐地方,監察各道所屬地方官吏。

明代監察制度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而得到充分發展和完備。中央將御史台改為都察院,「主糾察內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僉都御史。下設13道監察御史,共110人,負責具體監察工作。監察御史雖為都御史下屬,但直接受命於皇帝,有獨立進行糾舉彈劾之權。明代還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務。擔任總督和巡撫的官員,其權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從事」之權。都察院除執行監察權外,還握有對重大案件的司法審判權。戰時,御史監軍,隨同出征。

明代還將地方分區監察和中央按系統監察相結合,專設六科給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強皇帝對六部的控制。禮、戶、吏、兵、刑、工六科,各設都給事中1人,左右都給事中各1人,給事中若幹人。凡六部的上奏均須交給事中審查,若有不妥,即行駁回;皇帝交給六部的任務也由給事中監督按期完成。六科給事中與各道監察御史合稱科道。科道官雖然官秩不高,但權力很大,活動范圍極廣。因此,對科道官的選用十分嚴格。同時還規定,對監官犯罪的處分比一般官吏要重,「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明史·職官志》)。

清代清代監察機構沿襲明代,又有所發展。在中央,仍設都察院。早在入關之前,皇太極即下詔:「凡有政事背謬及貝勒、大臣驕肆慢上、貪酷不清、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倘知情蒙弊,以誤國論」(《大清會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各級官吏均置於都察院監督之下。清代都察院以都御史為主事官,他與六部尚書、通政使、大理寺卿等重要官員共同參與朝廷大議。都察院下設15道監察御史(清末增至22道),專司糾察之事。雍正年間,專察六部的六科給事中並入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和各道監察御史共同負責對京內外官吏的監察和彈劾。唐代的台、諫並列,明代的科、道分設,清代的科、道則在組織上完全統一。監察權的集中,是清代監察制度的一大特點。

清代,一方面允許監察官風聞言事,直言不諱;另一方面為了防止監察官權力過大,規定御史對百官彈劾要經皇帝裁決。到宣統年間,新內閣成立,都察院被撤銷。作用與特點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監察制度,對加強政府對官吏的監督,清□除害,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皇權、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監察制度是皇權的附屬品,它能否發揮正常作用,與皇帝的明昏有密切關系。同時,由於封建政權和封建官吏的階級本性所決定,監官本身因貪贓枉法而獲罪者也不乏其人。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點:①組織獨立,自成系統。自兩漢後,監察機構基本上從行政系統中獨立出來,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專門機構和職官,自成體系。地方監察官直接由中央監察機構統領,由中央任免;作為「天子耳目」的監官有相對的獨立性,從而為監察制度的逐漸完善和監察效能的發揮提供了組織保證。②歷代對官吏的監察滲透於考核、獎懲制度之中,並實行重獎重罰。③以輕制重,對監官採用秩卑、權重、厚賞、重罰的政策,給級別低的監官以監察級別高的官吏的權力。④監察機構的權力來自皇權。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皇權的膨脹,監察機構的權力也隨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擴大或濫用,從而使監察制度畸形發展,如元代的監察制度帶有民族壓迫的性質。元世祖時明確規定:「凡有官守不勤於職者,勿問漢人回回,皆以論誅之,且沒其家」(《元史》卷十,《世祖紀》),但蒙古人不在此限。明代除了公開的監察機構六科和都察院外,廠衛等秘密的特務機構也成為監察網的組成部分。

選官制度 : 兩漢 察舉制。舉孝廉。也就是各地推薦孝順、廉潔品行好的人做官。
兩晉南北朝:j九品中正制:社會上人分九品,九品之內不通婚,各自繼承。社會沒有階層間的流通。
隋代以後:科舉制度。

其他的建議你在網路里搜搜看看就行了!

9. 求彩雲國物語的人物分析

紅秀麗(聲:桑島法子/香港:張頌欣/台灣:郭馨雅) 18歲,(開頭為16歲,故事已過兩年而長為18歲)是本作的主角,紅邵可和薔薇姬的女兒,紅黎深和紅玖琅的侄女。 堅強獨立,勤奮節儉,擅於烹飪和拉二胡,很害怕打雷。
在薔薇姬去世後,家僕把他們的財產和薔薇姬的遺物搜刮一空,所以雖然貴為名門紅家直系長千金,但是家境卻十分貧困。因此,需要經常四處做兼職而賺取生活費。 小時候經歷過動亂,眼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因此立志成為能為百姓帶來幸福的官吏。 當得知女性不能參加國試後,便將夢想寄予孩子們,在私塾里當老師。 因高額報酬而接受了霄太師的委託,以貴妃的身份進入後宮,扶助假裝昏庸的國王紫劉輝。並經常彈二胡給劉輝聽。 後來,國家開放女性參加國試,秀麗探花及第,成為彩雲國第一位女性官吏,後被以「武有藍茈,文有李紅」、「紅花馭雙玉」所流傳於後世的奇女子。 與杜影月和藍龍蓮是同期國試考生,分別成為該期的狀元和榜眼。 曾與影月於茶州任職州牧,為茶州帶來了新氣象,後由權瑜接手茶州州牧(其實是劉輝為了壓下對秀麗的反對聲而對她停職處分)。現任職於御史台。 在被任命為茶州州牧的儀式中,紫劉輝御賜「蓓蕾」發簪給秀麗,並說希望能夠看到「蓓蕾」開花。秀麗非常珍惜此發簪。 在《白虹貫日》里,縹琉花對邵可透露過秀麗的命運。「這女孩的命運就是會讓她周圍的男人瘋狂。無論是你,還是那個年輕的王,或者是茶朔洵。只要有一絲想要幫助這個女孩的想法,他的命運就將往最壞的方向發展。如果她接受所愛的男人的幫助,那麼這個男人就將追隨她,直到死亡。而她會為了這個男人生存。竭盡全力,卻也不得不為了他而離開。這就是命運。無論是好是壞,都已經深入她的骨髓中了……即使想要改變,似乎也已經太遲了。」 現在身在縹家解決縹琉花和蝗災的問題。 紫劉輝(聲:關智一/香港:黃榮璋/台灣:李景唐) 紫劉輝
21歲,(開頭為19歲,故事已過兩年而長為21歲)現任彩雲國國王,喜歡秀麗,是茈靜蘭(紫清苑)同父異母的弟弟。被後世稱為「最盛世」的明君,年號「上治」。 由於生為先王最小的六王子,因此被母親嫌棄,更被異母兄弟欺凌。 在八年前的王位之爭中,除清苑外,其他異母兄弟均同歸於盡,因此登上王位。 唯一對他溫柔的兄長 - 清苑皇子在他6歲時遭到流放。為了等待王兄回來,讓他取代自己登上王位,假裝為好男色的昏君,其實他劍藝高超,才華出眾。 秀麗受霄太師委託入宮之後,對秀麗漸漸有了愛慕之意,為了秀麗立志成為明君,整頓朝政,並實現了秀麗要成為官吏的夢想而開放女性參加國試。 劉輝經常造訪府庫找邵可談心,是少數能忍受邵可極苦「父茶」的人。 現在劉輝的王座有點不穩定。旺季等貴族派有謀反跡象。會彈古琴。 茈靜蘭(聲:綠川光/香港:梁偉德/台灣:官志宏) 自稱 茈靜蘭
21歲,實則已經27歲了。紅家的家僕,12歲時在茶州相遇秀麗的父母並被收養。性格腹黑精明。真正的身份是被流放的二皇子紫清苑,在六歲被流放至茶州,被茶朔洵送進殺刃賊,號稱「小旋風」。其間是不堪的回憶,卻也因此結識浪燕青。曾被誤會與劉輝斷袖。 因為在武藝表現出色和效忠劉輝與秀麗,而被後世以「武有藍茈,文有李紅」、「紅花馭雙玉」所贊揚。 當皇子時很精通琴棋書畫,劍藝出眾,文武雙全的他被譽為最優秀的皇子,更曾受先王御賜「干將」、「莫邪」兩把寶劍,因此曾被認定為繼任國王的人選,但後來他的外祖父試圖謀反卻失敗,清苑也被流放到茶州。 在秀麗與影月擔任茶州州牧時,被任命為敕宣武官,擁有州將軍以上的權力。 現屬右御林軍,擔任鄭悠舜的護衛官。 藍楸瑛(聲:森川智之/香港:陳廷軒/台灣:孫誠) 年輕的武官,左御林軍將軍(已辭職),紫劉輝的近臣。 藍楸瑛
名門藍家直系出身,藍龍蓮的兄長。藍龍蓮叫他做愚兄之四。 與李絳攸是同期國試考生,同屆18歲以榜眼及第,卻在數年間辭去文官之職轉而成為武官。(因為劉輝沒有對楸瑛採取行動,在藍家的命令下轉為武官)。 初戀情人是玉華,但後來其嫁給了哥哥雪那,傷心前往貴陽。目前喜歡的人是珠翠。在《白虹貫日》里,珠翠離開了他,讓他傷心不已。 從參加國試開始,便與李絳攸結下孽緣,常常戲弄他。 故事開始的半月前,曾經和絳攸一起見過秀麗的母親薔薇姬(的鬼魂)。 精通劍術、騎術、棋藝,真正的實力隱藏的很完美,相當的深藏不露,輕浮的外表是保護色。被後世流傳著「武有藍茈,文有李紅」所贊揚。 與司馬迅是摯友。藍十三姬是楸瑛最疼愛的妹妹。 在《月草搖曳》中,在被御史台調查前辭去將軍地位並把「花」退還。回到藍家後與藍家斷絕關系後,決定效忠劉輝,目前是靜蘭的部下。 現在隻身一人闖入縹家救出珠翠。 藍龍蓮(聲:木內秀信) 藍龍蓮
——彩雲國國主近臣藍楸瑛的弟弟, 上治三年國試榜眼。有天賦的才能。不過,以出奇的服裝表現獨特的感性。常常被當成古怪的人一樣對待。 稱秀麗和影月為知心好友1號和知心好友2號 ,所以, 和紅秀麗、杜影月在一起時最開心。 四歲時, 因其天才的能力而獲得了「龍蓮」這個名字,關鍵時刻擁有顛覆藍家宗主決定的能力, 一直以來都是孤獨的,因為「藍龍蓮」不能被任何人利用,甚至不能讓人產生它可以被利用的想法,但後來遇見了真心對他的影月和秀麗, 因而甘心幫助他們,被他們「利用」。 在《暗宮黃昏》中,表示了龍蓮是藍仙的宿體,但龍蓮和藍仙都有自己的意識。最後藍仙狀態的龍蓮把楸瑛和迅傳送到了縹家。 李絳攸(聲:檜山修之/香港:陳卓智/台灣:何志威) 李絳攸
年輕的文官,吏部侍郎(已降職)。紅黎深的養子,亦是他的部下。16歲時高中狀元,與藍楸瑛是同窗。被譽為朝廷第一才子的有名能吏,亦是劉輝的近臣。不折不扣的路痴,走出三十步以外的范圍就會迷路(包括自己家)(喝酒後不會迷路)。雖然自稱「理性如銅牆鐵壁」,但迷路之後暴躁易怒,到歇斯底里的狀態。 從劉輝那收下和楸瑛接受的紫色菖蒲(稱為「御賜之花」)。花菖蒲的花語是「信賴」。紫色花菖蒲又另有一「保護王之花(秀麗)」之意。兩人因此被後世譽為「雙花菖蒲」 。 因為在文官和紅秀麗同樣表現出色,而被後世以「武有藍茈,文有李紅」所贊揚。 曾經被玖琅要求跟秀麗結婚以繼承紅家宗主之位。 因為被黎深收養而視以他的意願為優先,在十三卷中因沒有盡到吏部侍郎勸諫的工作而被御史台審查並入獄,還中了縹琉花的咒術昏迷不醒,但在羽羽和縹璃櫻(小)全力下恢復意識。 在秀麗的指示下彈劾黎深而免被趕出朝廷,目前被貶為小官,專心效忠劉輝。最後獨自去拜訪鄭悠舜(姬鳳麟)。 浪燕青(聲優:伊藤健太郎) 浪燕青
因為茶州的混亂形勢,先王破例任命了當時連地方的准試都未通過的燕青為茶州州牧,狀元及第的鄭悠舜自動請願成為他的副官。第二年,發生了王位之爭,兩人共同治理茶州並使之成為了「連朝廷也遺忘了的事情」,作為州牧治理茶州十年之久,把茶州的治安管理的非常好。茶家宗主茶鴛洵死後,茶州陷入動亂,燕青獨自來到貴陽,並碰巧地暈倒在了紅家的門口,被秀麗收留,並遇到了舊友靜蘭。曾因為天氣炎熱,戶部人手緊缺,負責保護秀麗的安全,跟秀麗一起到戶部打工掙錢。 豪放磊落,天衣無縫的性格,武藝高強。受秀麗的為人所吸引,決心考取准試合格。在秀麗通過國試之際,他也成功通過了地方准試,雖然是倒數第二名,但他自己卻得意洋洋「本以為是吊車尾的,想不到居然有人比我還笨。」雖然他的武藝連靜蘭都在心裡自嘆不如,但是卻想當一個文官。是唯一的一個會讓靜蘭露出真性情的人。 紅邵可(聲:池田秀一/香港:招世亮/台灣:何志威) 紅邵可
紅家的長子,秀麗的父親,黎深和玖琅的兄長。 負責管理府庫的書籍,平易近人的有識之士。 他亦是負責統領傳說中的暗殺集團「風之狼」的頂尖刺客「黑狼」。 深受黎深的仰慕,然而玖琅卻認為他為人太過和善,不適任宗主之職而將他逐出家門。 由於他很早已隱藏自己的能力,所以人們不易發現他的學識高深莫測。不擅長泡茶和家事(泡茶極苦、傢具全碎)。 在十四卷中,因黎深的離開,成為紅家宗主。 紅玉環—— 百合的母親,紅邵可三兄弟的大姑母。曾為劉輝、靜蘭之祖父的愛妾。 因彈奏琵琶技巧在碧家與藍家之上,人稱「當代第一的琵琶姬」。政治手腕相當高明,幕後掌握紅家大權的女中豪傑。少數可看出邵可所隱藏的才能之人,認為邵可最有資格成為紅家宗主。 讓自己的女兒百合分飾邵可的未婚妻「百合姬」和輔佐黎深的男孩「讓葉」,讓「讓葉」輔助紅家,磨煉她的政治手腕的同時也能成為「百合」的保護罩。同時把「百合」指定為邵可的未婚妻,讓周圍的人認可「百合」的存在,並計劃讓百合成為女王並讓邵可成為他的丈夫,讓紅家掌握最高權力,但被先王察覺且被身為「黑狼」的邵可毒殺。 百合姬 ——紅黎深的妻子,李絳攸的養母,紅玉環與先王的父親所生的女兒,先王(紫戩華)的異母妹妹,紫劉輝與茈靜蘭的姑姑。擅長彈琵琶。從小的願望是見一見異母哥哥紫戩華,並為此努力存旅費。 百合姬
百合一直以讓葉的身份輔佐著黎深和玖琅。後來黎深帶著百合一起來到了貴陽,並在途中收養了絳攸,對教育絳攸功不可沒。在探望黎深的時候認識了同宿舍的鄭悠舜和黃鳳珠,因為是當時唯一不會對鳳珠的相貌產生狀況的女性,使鳳珠對她一見鍾情。後來黎深發現了自己無法離開百合,於是模仿百合的筆跡寫了「無法以夫人的身份站在這張臉旁邊」的理由拒絕了鳳珠,使百合為此感到很對不起鳳珠。 紅黎深
紅黎深(こぅ れいしん Kou Reishin)——紅家宗主,邵可的弟弟,玖琅的哥哥,秀麗的叔叔,百合的夫君,絳攸的養父。秀麗在戶部打工時,經常在朝廷里碰見的一個官員,他總是非常熱心的幫秀麗搬東西,問寒問暖。生怕被秀麗知道自己是她的叔叔,因為據說自己喜歡的女人卻是自己的侄女,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有人發現這個大叔似乎總是事先埋伏在秀麗必經之地…… 紅玖琅——紅家代理宗主,紅邵可及紅黎深之弟。很疼愛秀麗,秀麗受命在茶州執行公務時,為了保護秀麗而把紅家專利——「七彩夜光塗料」轉讓給全商聯。有一子紅伯邑,一女紅世羅。 薔薇姬
薔薇姬(聲:園崎未惠/香港:謝潔貞/台灣:黃珽筠)------秀麗之母,彩八仙之一,曾一被縹家宗主縹璃櫻囚禁,後被紅邵可救出。紅邵可原是要殺薔薇姬的刺客,後愛上薔薇姬,結為夫妻。後為了延續秀麗的生命,選擇了自己死亡附身於秀麗體內。 杜影月
杜影月——黑州西華村出身的少年。被親生父親砍傷後的月昏倒在路上被華真遇到,華真無法救活他,就在華真為月傷心時白仙救活了影月。白夜寄居在其體內,使月繼續活命,從此月體內多了個陽月,陽月給月改了另一個名字為「影月」。養父是堂主華真,非常偉大的醫生。熱愛生命與大自然,對影月的性格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彩雲國歷史上最年少的(13歲)國試狀元。與同期的紅秀麗、藍龍蓮有深的緣。影月只要一沾酒,那隱藏在他體內的「陽月」(其實是彩八仙之一的白仙——白夜)就會出來搗亂。後來,影月與秀麗一同,被紫劉輝欽點為彩雲國史上首例茶州雙州牧。茶州的混亂中,影月險些喪命,但終化險為夷。喜歡香鈴。為救他人,不惜犧牲自己。處理完邪仙教後,被紫劉輝降下一職,但卻給他創造了大展宏圖的機會。 杜陽月—— 彩八仙之一的白仙白夜(陽月,現沉睡在杜影月體內)在影月四歲時救活了影月並附身於他體內的仙人白夜,自稱陽月,影月的名字是陽月給他起的(影月的原名為「月」)。表面上厭惡人類,認為人類淺薄虛偽,對影月冷言冷語,經常用嘲諷的語氣說話,其實內心很關心影月,對人類的態度也有改觀,只是不願意承認。在影月死後,他使影月再度復活,而自己永遠沉睡,直到影月死去。職期間,影月被邪仙教抓走,被茶朔洵所救,扔在山洞較淺的的位置,可影月最後在山洞中死去,而白仙犧牲自己救了他。 藍雪那——藍家宗主,「三胞胎」中的老大。討厭鞋子、煎蛋,敬重邵可,與黎深是死敵。 玉華——雪那的妻子,因為「甜煎蛋」經常和雪那吵架。 黃鳳珠——戶部尚書,因不知為何春夏秋冬都帶著面具而都叫他「黃奇人」。過去與紅黎深、管飛翔、鄭悠舜同科考試,(曾經在會試時將許多考生嚇暈過去,很少有人通過)當年的國試被稱為「夢魘國試」。經常戴上面具(面具經常根據心情的變化而選擇不同的面具),以這樣的奇特行為,被稱為「奇人」「怪人」。真實姓名除了同在戶部工作的景柚梨景侍郎和其他少數幾人以外已經沒有人知道,大家除了知道他是個男的以外,年齡、長相和聲音均不詳,原因是他一直戴著面具。 因為當年的國試有「美若天仙的考生」(黃鳳珠)、「惡魔般的考生」(紅黎深)、「行動不便但優秀過人的考生」(鄭悠舜)、「嗜酒如命的考生」(管飛翔)這幾個特例的存在,所以通過的人少之又少,通過的幾個都成為了國家不可或缺的高層人才,所以是下一任宰相的公認人選之一。有彩雲國第一美人之稱。 霄太師一一朝廷三師中的太師。當朝第一重臣,表面上是一個老奸巨猾的臣子,其實是彩雲國傳說中的彩八仙之一,身為紫仙的霄太師名喚「霄瑤璇」,與茶太保,宋太傅交情甚深。有極其殘酷的一面,劉輝就經常吃他的苦頭。為了報復他,劉輝在宮中散布了一個謠言(「超級腌梅子」),差點沒要了霄太師命。可以變回20歲的模樣。喜歡茶鴛洵,也因此被縹英姬憎恨,但似乎對縹英姬有著特殊的情感(推測是喜歡)。 葉宗庚——彩八仙之一的黃仙,與紅仙薔薇姬要好。經常為小時候的秀麗看病。在治癒茶州病患時帶領御醫們進行切開人體手術。同樣可以變回年輕的模樣。 茶鴛洵一一即朝廷三師之一的茶太保。在《紅風乍現》中因為謀反而被霄太師殺死,但是事情並未因此而結束,霄太師把茶太保的靈魂裝在了茶家宗主象徵的戒指里。茶太保似乎和霄太師有個鮮為人知的約定,小說至今尚未把疑團解釋清楚。比任何人都愛國愛民,所謂的謀反只是為了重整茶州。 茶仲障——茶鴛洵的弟弟,想像茶鴛洵一樣有才能,但最後也沒能成功。有一獨子,但一直很瞧不起這個獨子,最後他的獨子為了保護最小的兒子茶克洵而殺了他。 茶草洵——茶家大公子,性格粗暴,曾想奪取茶家宗主位置,但卻因茶二公子茶朔洵為了成為宗主迎娶秀麗的計劃而遭殺刃賊殺害。 茶朔洵—— 茶朔洵
29歲,茶家二公子,看起來是浪盪公子,無所事事,游手好閑,實際心狠手辣,是個和藍龍蓮一樣聰明絕頂的人,十五歲就把叱剎一方的「殺刃賊」玩弄於股掌,因與茶家宗主茶太保有仇而借機殺害了茶太保的兒子與媳婦,把茈靜蘭送進「殺刃賊」的也是他。在准備殺秀麗的途中與秀麗相遇,喜歡上了秀麗,於是化名「琳千夜」與秀麗同行。為賭秀麗是否願意為其泡甘露茶而最終被毒死。後又有復活跡象,動畫版中救了杜影月,小說版中還救了秀麗,是個少見的美男子。十五卷里透露說他是「黃昏之門之主,主宰黑暗的狹間之君」(黑仙),藉助秀麗身體里的力量復活,並且破壞了碧州的祠堂。 茶克洵——茶家三公子,茶太保弟弟茶仲障的孫子,性格懦弱,和茶春姬從小就很要好。是繼茶太保之後茶家的現任宗主。 茶春姬——茶太保與縹英姬的孫女,茶克洵的妻子,其聲音有催眠人使其聽從指令的力量。 縹璃櫻(大)——縹家宗主,姐姐是縹琉花(他倆的名字組合起來是琉璃,櫻花).,擁有奇異的力量和不老的容顏,只對薔薇姬感興趣,現在已經80多歲了。 縹璃櫻(小)——縹璃櫻的兒子,兒子沿用了父親的名字。現在仙洞宮工作,會觀星明,面相,有預知能力。本人不是很會說話,但很懂得尊重女性(縹家母系社會),劉輝很喜歡他,經常邀他在府庫談話。與父親不同,屬於偏理性的人。十五卷里他帶著秀麗去了縹家看病。 縹琉花——縹璃櫻(大)的姐姐,喜歡弟弟縹璃櫻,為此設計奪取秀麗的身體,但最後失敗了,兒子縹漣也因此死去。貌似年輕時殺死了親生父親,清洗了縹家,被譽為「流血的女皇」。 縹珠翠——宮中女官,「風之狼」成員,擁有能力「千里眼」。喜歡秀麗的父親(純粹單戀)。 縹英姬——茶太保(茶鴛洵)的結發妻子。英明果斷,堅強勇敢。身為縹家的女子,執意嫁給了平凡的茶太保。比任何人都深愛、深愛、深愛著鴛洵,無論天涯海角都緊緊追隨的少女。鴛洵這輩子唯一深愛的女子——縹英姬。 兩人的兒子和媳婦被茶朔洵設計害死,為保住孫女茶春姬的生命安全,要求春姬隱藏自己的聲音。 胡蝶——貴陽首席名妓,最大妓院姮娥樓老闆,也是貴州地下勢力眾老大之一,對秀麗非常照顧。 凌晏樹——在貴族的根據地門下省內擁有強大實力,貌似知道很多事情,屬於說一套做一套的人,旺季的副官。不知為何非常中意秀麗,因而出手試探。在秀麗十歲時向她求過婚。喜歡吃桃子。 葵皇毅——御史台長官,與凌晏樹青梅竹馬,是一個非常冷酷的人,面部表情很嚴肅。貴族葵家的唯一倖存者,吹得一手很好的龍笛。 旺季——門下省長官,和孫陵王是好友關系,「鬼姬」之弟。曾對好友孫陵王說過自己的願望是「王座」。(代表旺季想要謀反)與 孫陵王——兵部尚書,前藍州州牧。旺季的好友和支持者。黑家失蹤的「劍聖」。 碧珀明——彩七家之碧家的後代,姐姐是名畫家碧幽谷(碧歌梨)。與秀麗同科的進士,第四名,雖然因是大貴族比較高傲,但心眼不壞。十分崇拜李絳攸,視其為目標。在吏部工作。 碧歌梨——碧珀明的姐姐,幽谷是她的雅號,下任碧家宗主。對男人極其討厭,很喜歡秀麗。《白虹貫日》中,因邵可破壞了九彩江的神鏡,要再鑄造一塊,貌似這樣會付出自己性命。 碧萬里——碧歌梨的兒子。 歐陽純——歌梨的丈夫,珀明的表哥。非常會唱歌。 歐陽玉——碧家一門歐陽當家,工部侍郎。喜歡在家穿花哨的衣服,有「成人版的藍龍蓮」之稱。和楊修是好友。 香鈴-----茶太保養女,十分仰慕茶太保,喜歡杜影月。曾因誤解茶太保意思,設計毒害紅秀麗,後來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羞愧,與秀麗成為好朋友。 藍十三姬——藍家千金,酷似秀麗,是藍楸瑛最疼愛的妹妹。與司馬迅是青梅竹馬,是迅未婚妻,但最終沒能在一起。迅為她取名為「螢」。後入宮接替走了的縹珠翠做了總管女官。 司馬迅——藍家一門司馬勇之子,因殺害自己的父親,被處以極刑,後被人救出。 榛蘇芳——迫於父親的命令向紅秀麗提出爽快求婚的青年。是下等貴族的大少爺。因身帶諸多狸貓被秀麗稱為狸狸。l此後,成為秀麗在冗官時期的好朋友。在贗品案調查期間,給紅秀麗很大幫助(甚至還大義滅親地揭發自己被騙的父親)。冗官案件解決後,被御史台長官葵皇毅相中,答應和紅秀麗一同進入御史台工作。後來在與秀麗相識及在御史台工作的半年後,深深的敬佩秀麗。在圓滿完成上司葵皇毅交待的藍州之行的任務後,被葵皇毅從御史里行晉升,任命為監察御史。 之後,榛蘇芳的名字作為精明強乾的監察御史而名留青史。據說在他面前不可能隱瞞事情真相。而且就算他聲名遠揚,卻不知為何仍然是「誰也沒有看穿其真實身份」的謎之監察御史。「因為紅秀麗而使得自己的人生變得波瀾萬丈」據說他有這樣的口頭禪。 陸清雅——紫家四門的陸家的優秀青年,20歲。在小說的第十卷初登場。一時被超編政府工作人員丟落了到冗官位置的好青年。在各種各樣的場面開始了搶救其他的超編政府工作人員們的教育的紅秀麗。頭腦轉彎很快、悟性也好,所謂天才青年就是這樣。跟秀麗的組合好像步調一致…!?其實是長官要放他假而被罷官,以幫助秀麗為名,搶去了紅秀麗關於贗品案的所有功勞!事後,秀麗視其為競爭對手。是唯一能夠被人緣和脾氣都很好的秀麗討厭到極點的人,在御史台總是和秀麗吵架。右手戴著代表陸家當家的銀手鐲(實際上也就只剩下他了),全家在八年前被先王滅門。擅長綁女生的頭發。性格認真,對工作很執著,很清楚自己的實力。對女人有強烈的不信任感,據燕青的說法,那是因為他曾被女人騙過的關系。 羽羽——仙洞省的令尹,是一名老官吏,看來也該有百歲以上的年紀了。長的非常可愛,同時也非常能幹是縹家羽門的術士,現在由他和縹琉花兩人支撐著「門」不被打開。

網路上就有的說~~~~~

10. 整頓吏治和載汰冗官的區別

二者完全不一樣。
整頓吏治的主要是抓貪腐問題,明確官吏權利內,並對績效評估容等。
載汰冗官則是精簡機構,簡化臃腫的職能部門,並且撤換其中不發揮作用能力低下的官員。
舉例來說,原本鄉長擁有管理一個鄉的權利,我現在增加一個專門調查他的官員,向我定時匯報這個鄉長的政績,或者是否有貪腐問題,這就是整頓吏治。
而裁汰冗官則是我覺得調查這個鄉長的檢察官員完全沒必要,這個鄉長我可以定期直接走訪。於是把這個官給撤了。
【所以您可以發現整頓吏治有時會和裁汰冗官造成截然相反的結果。】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