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管服務 » 西漢的監察制度

西漢的監察制度

發布時間: 2020-12-04 00:13:06

『壹』 西漢時期的租禾與芻稾制度

【整體概括】

兩漢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漢朝在廢除苛法的前提下進行革新,在監察、選官、稅收等方面有所發展,使得兩漢社會的制度比秦朝更加完備。

【知識歸納】

一、兩漢時期的政治制度

1、監察制度——刺史制度:

①實行:漢武帝時實行的監察制度,全國分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進行監察,沒有固定的治所,級別不高,但巡察時代表中央,可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職權:代表中央監察諸侯王和地方官吏

③發展:東漢時監察權得到進一步加強,定期巡行郡國,檢閱刑獄,考察官吏政績,年終上奏皇帝,有固定的治所,開始掌握軍隊。東漢末年改為「州牧」,成為州的最高長官。

④實質:是為了加強對地方控制的監察制度

★兩漢時期監察制度的評價

①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起源於西周,形成於秦朝,確立於西漢。

②這對於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後代封建統治者所借鑒。(積極)

③不過,封建的監察機構本身是官僚機構的組成部分,它不可能根除官僚主義的種種惡習,也不可能擺脫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約,從而導致監察部門的腐敗,這是必然。(消極)

★中國古代社會監察制度的演變

秦:中央設御史大夫,地方設監御史。

西漢:漢武帝設州(13州)為監察區,設刺史進行監察,級別不高,可監察諸侯以及地方高官,後刺史演變為地方軍政長官。

東漢:加強監察制度。

北宋:設通判,負責監督知州。

明:地方設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監察司法;增設廠衛特務機構,監視百官與平民

2、地方行政——郡國並存:

實行:西漢初年王國問題形成:封國分王國和侯國,王國與割據無異;侯國相當於縣,無治民權,受郡監督;

目的: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影響:後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形成威脅,形成了「王國問題」

解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

注意《西漢郡國交叉局部示意圖》:此圖揭示西漢實行郡國並行制,此時的州不是地方行政區域,而是刺史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區

3、選官制度——察舉制:

發展:①西漢:漢武帝時,建立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徵召,其中察舉是兩漢最主要的選官途徑;②東漢:注重孝廉一科,先是鄉黨聲望,後是門第族望,累世公卿因此形成和發展。

目的: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

實質:是一種選官制度

二、兩漢時期的經濟制度:稅收制度--編戶齊民:

目的:加強對百姓的控制

內容: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自耕農、傭工和雇農等,被稱為編戶齊民,有獨立身份,隸屬地方政府,依據資產多少承擔國家賦稅、徭役、兵役等。人口稅和更賦很重

實質:成為徵收賦稅的依據

影響:編戶制度推行後,解決了隱蔽人口的現象,國家能夠控制賦稅的交納,促進了封建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但編戶制度實行後,人口稅加重,地主將賦稅分攤在農民身上,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西漢賦稅制度的內容

①田租——土地稅。自戰國以來,均為「十稅一」。後來劉邦稱帝,減為「十五稅一」。

②算賦和口賦——都是人口稅。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人每年納一百二十錢(一算),因稱算賦。口賦是兒童稅,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人每年納二十錢。

③更賦——代役稅。西漢規定,男子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之間,要服兵役兩年。此外,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役一個月,叫做更卒或卒更。不服役的,每月出錢二千,叫做踐更。每人每年還要戍邊三天,不服役的,出錢三百,叫做過更。

★兩漢政治經濟制度與中央集權的關系

①監察制度的完善,有利於中央控制地方進一步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②漢武帝「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了中央集權。

③察舉制在西漢中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控制了人才的選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權。

④編戶齊民制度增加了國家的賦稅,鞏固了統治。

★兩漢政治經濟制度特點:漢承秦制,又有所損益發展變化。

「漢承秦制」的主要表現:

①承襲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②承襲秦朝的監察制。漢武帝發展為刺史制度,監察郡國等地方高官。東漢時,刺史地位進一步提高,後成為地方長官,掌軍政。

③承襲秦朝的郡縣制,郡守縣令的任免權歸皇帝。

④承襲秦的田租、戶賦徭役、兵役制,西漢發展為編戶制度,以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知識拓展】

1、監察制度和刺史制度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它起源於西周,形成於秦,確立於西漢,東漢時有了新發展,貫穿於整個中國古代。

⑴秦朝設御史台,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供內廷差遣,又握有監察行政官吏之權。

⑵西漢初期,「漢承秦制」。至漢武帝時,建立了一套比秦朝更為嚴密的監察制度。主要表現在:

①分全國為十三郡,置刺史巡視以監察郡縣長官;

②採用「以小馭大」的原則,位卑而權重;

③制定對地方監察的「六條」標准,包括違法亂紀、以權謀私、以權代法、製造冤獄、任人惟親、縱容子弟為非作歹、收受賄賂等內容。這對於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後代統治者所借鑒。

⑶東漢時期,刺史監察權進一步加強,並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後成為州的最高長官。

⑷中國封建社會各朝代,都設置了完備的監察制度。

⑸封建社會的監察機構本身是官僚機構的組成部分,它不可能自外於官僚主義的種種惡習,也不可能擺脫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約,從而導致監察部門的腐敗,這是必然的。

2、西漢與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繼承,又有明顯發展

1)在政治上,西漢繼承了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其明顯的發展表現是在專制主義方面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宣揚皇帝的神聖性;提倡儒家學說,實行思想上的統一,從而鞏固政治上的統一。

2)在經濟上,對農民賦稅的徵收和兵役、徭役的負擔有了更嚴密的組織辦法,實行編戶制度。對農民剝削的數量比秦朝有所減輕,使西漢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3)在民族關繫上,秦朝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西漢時,中原和西域各族,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都得到加強。

4)在思想文化方面,秦朝採取法家思想,焚書坑儒;西漢則吸取法家、道家的合理成分,先實行無為而治,後又改造和發揮儒家學說,強調天人合一,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3、對比秦始皇和漢武帝,他們在政治政策、民族政策和經濟政策方面有那些相同與不同之處

⑴政治方面:

相同點是:他們都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對社會的思想控制。

不同點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重點是消弱諸侯王的勢力。秦始皇沒有。在思想控制上秦始皇採用焚書坑儒,而漢武帝則是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尊儒尚法的兩手政策。

⑵民族關系方面:

相同點:①他們都以戰爭方式打敗匈奴。②他們都注重對邊疆地區的開發。

不同點是:漢武帝還加強了與西域地區各民族的聯系。

⑶經濟方面:

相同點:①他們都注重發展經濟,並注重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改革和推行全國統一的貨幣。②他們都因對外戰爭而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而造成對生產的破壞。

不同的是:秦始皇的殘暴剝削不斷加重而激化了階級矛盾。而漢武帝後來有所調整、使西漢統治穩定下來

這些都是歷史里的考點,希望有用。

『貳』 西漢建立了什麼制度,監督官員,後來又建立了什麼

在西漢,中央設御史大夫作為長官,御史中丞為副,兼掌皇帝機要秘書和中央監察之職。
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廢秦朝監御史制度,由丞相隨時委派「丞相史」,分刺諸州。
西漢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監察事務。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您,並被您採納和點贊!

『叄』 東漢的監察制度和西漢的有什麼不同

西漢的時候主要是改州牧為刺史,東漢的時候主要是御史台為監察機構

『肆』 秦、西漢、隋唐、宋、元、明、清前期的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還有選官和監察制度是什麼

秦 三公九卿、郡縣制、世卿世祿制
西漢 中外朝制度、察舉制、郡縣回制、設刺史答
隋唐 三省六部制、郡縣制、科舉制
宋 路府州、設通判、科舉制、設三司使、參知政事、樞密使
明 廢丞相、設內閣、八股取士
清 設軍機處、科舉制

『伍』 西漢時期施行什麼制度,

【整體概括】兩漢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漢朝在廢除苛法的前提下進行革新,在監察、選官、稅收等方面有所發展,使得兩漢社會的制度比秦朝更加完備。【知識歸納】一、兩漢時期的政治制度1、監察制度——刺史制度:①實行:漢武帝時實行的監察制度,全國分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進行監察,沒有固定的治所,級別不高,但巡察時代表中央,可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②職權:代表中央監察諸侯王和地方官吏③發展:東漢時監察權得到進一步加強,定期巡行郡國,檢閱刑獄,考察官吏政績,年終上奏皇帝,有固定的治所,開始掌握軍隊。東漢末年改為「州牧」,成為州的最高長官。④實質:是為了加強對地方控制的監察制度★兩漢時期監察制度的評價①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起源於西周,形成於秦朝,確立於西漢。②這對於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後代封建統治者所借鑒。(積極)③不過,封建的監察機構本身是官僚機構的組成部分,它不可能根除官僚主義的種種惡習,也不可能擺脫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約,從而導致監察部門的腐敗,這是必然。(消極)★中國古代社會監察制度的演變秦:中央設御史大夫,地方設監御史。西漢:漢武帝設州(13州)為監察區,設刺史進行監察,級別不高,可監察諸侯以及地方高官,後刺史演變為地方軍政長官。 東漢:加強監察制度。 北宋:設通判,負責監督知州。明:地方設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監察司法;增設廠衛特務機構,監視百官與平民2、地方行政——郡國並存:實行:西漢初年王國問題形成:封國分王國和侯國,王國與割據無異;侯國相當於縣,無治民權,受郡監督;目的: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影響:後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形成威脅,形成了「王國問題」解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注意《西漢郡國交叉局部示意圖》:此圖揭示西漢實行郡國並行制,此時的州不是地方行政區域,而是刺史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區3、選官制度——察舉制:發展:①西漢:漢武帝時,建立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徵召,其中察舉是兩漢最主要的選官途徑;②東漢:注重孝廉一科,先是鄉黨聲望,後是門第族望,累世公卿因此形成和發展。目的: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實質:是一種選官制度二、兩漢時期的經濟制度:稅收制度--編戶齊民:目的:加強對百姓的控制內容: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自耕農、傭工和雇農等,被稱為編戶齊民,有獨立身份,隸屬地方政府,依據資產多少承擔國家賦稅、徭役、兵役等。人口稅和更賦很重實質:成為徵收賦稅的依據影響:編戶制度推行後,解決了隱蔽人口的現象,國家能夠控制賦稅的交納,促進了封建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但編戶制度實行後,人口稅加重,地主將賦稅分攤在農民身上,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西漢賦稅制度的內容①田租——土地稅。自戰國以來,均為「十稅一」。後來劉邦稱帝,減為「十五稅一」。②算賦和口賦——都是人口稅。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人每年納一百二十錢(一算),因稱算賦。口賦是兒童稅,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人每年納二十錢。③更賦——代役稅。西漢規定,男子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之間,要服兵役兩年。此外,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役一個月,叫做更卒或卒更。不服役的,每月出錢二千,叫做踐更。每人每年還要戍邊三天,不服役的,出錢三百,叫做過更。★兩漢政治經濟制度與中央集權的關系①監察制度的完善,有利於中央控制地方進一步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②漢武帝「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了中央集權。③察舉制在西漢中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控制了人才的選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權。④編戶齊民制度增加了國家的賦稅,鞏固了統治。★兩漢政治經濟制度特點:漢承秦制,又有所損益發展變化。「漢承秦制」的主要表現:①承襲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②承襲秦朝的監察制。漢武帝發展為刺史制度,監察郡國等地方高官。東漢時,刺史地位進一步提高,後成為地方長官,掌軍政。③承襲秦朝的郡縣制,郡守縣令的任免權歸皇帝。④承襲秦的田租、戶賦徭役、兵役制,西漢發展為編戶制度,以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和控制。【知識拓展】1、監察制度和刺史制度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它起源於西周,形成於秦,確立於西漢,東漢時有了新發展,貫穿於整個中國古代。⑴秦朝設御史台,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供內廷差遣,又握有監察行政官吏之權。⑵西漢初期,「漢承秦制」。至漢武帝時,建立了一套比秦朝更為嚴密的監察制度。主要表現在:①分全國為十三郡,置刺史巡視以監察郡縣長官;②採用「以小馭大」的原則,位卑而權重;③制定對地方監察的「六條」標准,包括違法亂紀、以權謀私、以權代法、製造冤獄、任人惟親、縱容子弟為非作歹、收受賄賂等內容。這對於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後代統治者所借鑒。⑶東漢時期,刺史監察權進一步加強,並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後成為州的最高長官。⑷中國封建社會各朝代,都設置了完備的監察制度。⑸封建社會的監察機構本身是官僚機構的組成部分,它不可能自外於官僚主義的種種惡習,也不可能擺脫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約,從而導致監察部門的腐敗,這是必然的。2、西漢與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繼承,又有明顯發展1)在政治上,西漢繼承了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其明顯的發展表現是在專制主義方面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宣揚皇帝的神聖性;提倡儒家學說,實行思想上的統一,從而鞏固政治上的統一。2)在經濟上,對農民賦稅的徵收和兵役、徭役的負擔有了更嚴密的組織辦法,實行編戶制度。對農民剝削的數量比秦朝有所減輕,使西漢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3)在民族關繫上,秦朝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西漢時,中原和西域各族,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都得到加強。4)在思想文化方面,秦朝採取法家思想,焚書坑儒;西漢則吸取法家、道家的合理成分,先實行無為而治,後又改造和發揮儒家學說,強調天人合一,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3、對比秦始皇和漢武帝,他們在政治政策、民族政策和經濟政策方面有那些相同與不同之處⑴政治方面:相同點是:他們都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對社會的思想控制。不同點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重點是消弱諸侯王的勢力。秦始皇沒有。在思想控制上秦始皇採用焚書坑儒,而漢武帝則是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尊儒尚法的兩手政策。⑵民族關系方面:相同點:①他們都以戰爭方式打敗匈奴。②他們都注重對邊疆地區的開發。不同點是:漢武帝還加強了與西域地區各民族的聯系。⑶經濟方面:相同點:①他們都注重發展經濟,並注重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改革和推行全國統一的貨幣。②他們都因對外戰爭而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而造成對生產的破壞。不同的是:秦始皇的殘暴剝削不斷加重而激化了階級矛盾。而漢武帝後來有所調整、使西漢統治穩定下來 這些都是歷史里的考點,希望有用,請採納。

『陸』 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漢有哪些監察制度

西漢初年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監察官員,既掌管監察,又擔任副丞相,雖內說這樣的地位便於協助丞相容處理政務和監督以丞相為首的百官,但是從國家機器的職能分工角度來看,這時監察權和行政權膠著在一起,副丞相的身份使御史大夫也受丞相的統制,難以實行監督權,並未成為獨立於行政之外的政治實體。

『柒』 西漢時期監察制度發生怎樣的變化

漢承秦制,但較秦制更嚴密。
在西漢,中央仍設御史大夫作為長官,御史中丞為副,兼掌皇帝機要秘書和中央監察之職。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廢監御史,由丞相隨時委派「丞相史」,分刺諸州。漢武帝時,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叫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1人,為專職監察官,以「六條問事」,對州部內所屬各郡進行監督。丞相府設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朝官如諫大夫加官給事中,皆有監察劾舉之權。郡一級有督郵,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帝時,會侍御史二人掌法律文書,也有評斷決獄是非之權。因特別使命而設的符璽御史、治書御史、監軍御史、綉衣御史(亦稱綉衣直指)等,分別行使御史的職權。西漢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監察事務。

東漢時,御史台稱憲台,仍以御史中丞為長官,但職權有所擴大。御史台名義上轉屬少府,實為最高的專門監察機關。它與地位顯要的尚書台、掌管宮廷傳達的謁者台,同稱「三台」。東漢侍御史,掌糾察;治書侍御史,察疑獄。把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包括1個司隸(中央直轄區)和12個州。司隸設司隸校尉1人,地位極為顯赫,朝會時,與尚書台、御史中丞一樣平起平坐,號曰「三獨坐」。司隸校尉負責監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師近郡犯法者。每州置1刺史,用以監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由於事權混雜,後來刺史逐漸變為凌駕於郡之上的一級地方一級的行政長官,失去了監督地方的作用,故改稱州牧,州也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地方的監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捌』 西漢時期監察制度發生怎樣的變化

西漢時期監察制度最明顯的變化是在地方各州設置刺史,監察地方官員。監察制度由中央推行到地方。

『玖』 列舉秦,西漢以及以後歷代王朝的監察體制,中國古代王朝的監察體制有什麼特點有何積極作用和局限性。

秦漢時期的形成階段。秦創建御史大夫府為中央監察機構,在地方設置監郡御史。漢承秦制,在中央設御史府的同時,增設丞相司直和司隸校尉為中央監察官,在地方設立十三部剌史,監察地方二千石長吏,並制定了第一個專門性的地方監察法規,給事中與諫議大夫等言官也已問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階段。中央御史台脫離少府,直接受命於皇帝,廢司隸校尉,監察機構初步統一,監察權擴大,自王太子以下無所不糾。諫官系統開始規范化、系統化,南朝建立了專門負責規諫的集---書省。
隋唐時期的成熟階段。隋設御史台、司隸台、竭者台,分別負責內外監察。唐在御史台下設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確,互相配合,地方則分十道(後增至十五道)監察區,形成比較嚴密的監察網。諫官組織分隸中書、門下兩省,形成台諫並立局面。
宋元時期的強化階段。宋設立諫院,台諫職權開始混雜,趨向合一,地方監察設監司和通判,直隸皇帝。至元朝,取消諫院,台諫合一。地方設行御史台,統轄二十二道監察區,每道設肅政廉訪使(提刑按察司),從而使中央與地方在監察機構上渾然一體。元朝還制定了一整套的監察法規。
明清時期的嚴密階段。明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又罷諫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為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科道並立。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臨察網路。至清朝,將六科給事中歸屬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監察沿用明制。至此,我國古代監察系統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嚴密。清朝還以皇帝的名義制定了我國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監察法典《欽定合規》。這時期,中國封建監察制度已發展到了歷史的頂峰~
特點
(一)皇帝握有最高監察權。在專制制度下,最高監察權歸於皇帝,整個監察過程,從糾參到議復,從核實到復劾都必須請旨進行,最後由皇帝裁決。監察效果有賴於皇帝的賢明,監察官有賴於皇帝的保護。
(二)監察機構獨立,自上而下垂直監察。自魏晉御史台脫離少府後,中央監察主體機構與行政機關分離,組成獨立的監察機關。地方監察機構和監察機關一般也不隸屬於地方衙門。這種監察體制有利於監察機構獨立行使監察權,排除同級或上級行政長官的干擾。
(三)重視監察官的選任。歷代統治者都非常注重監察官的遴選。即要求監察官有剛正不阿的品質,又要求監察官有豐富的為官經驗和優異的治績,還要求監官有較高的文化素質。
(四)憑實績黜陟,嚴格考核監察官。中國封建統治者根據實績對監察官進行考核,並採取了一些定量化的方法,這樣就可促使監察官盡職盡責、積極上進,減少察與不察一個樣的虛監現象。
(五)允許風聞言事。監察官可以風聞言事,是中古代監察制度中非常有益的一項規定。它可以使監察官大膽廣泛地行使監察權,以利於提高監察效率,加強君主對群臣的控制~

『拾』 西漢監察制度的特點

我隨便說說把!
首先,監察制度是在變的!
武帝以前都是三公坐而論道,宰相,御史大夫,太尉!回最高監察長官是御史大夫,他可以監察內外,內既是皇帝由御史中丞來搞,外就是朝廷也就是御史!武答帝以後,三公被架空,監察對外而不能再對內了!為什麼是御史中丞負責推薦刺史,因為當時皇帝只有六尚,政府歸宰相搞,能經常給予皇帝幫助其實就是中丞,後來因為武帝需要獨佔大權,以便用兵!後來唐又有了監察制度,中國又中興。所以漢唐的監察其實也是國家強大的一個因素。武帝以後,漢朝的命運什麼樣?被王莽篡了!權利沒了監管,不造反,干什麼?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