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管服務 » 漢唐監察區

漢唐監察區

發布時間: 2020-12-03 23:28:01

㈠ 唐代設十道作為監察區是始於什麼時期

經過隋末農民起義及割據戰爭,唐初戶口銳減而州縣倍增,不便於中央政權專的監督和屬領導,至太宗貞觀元年(627),一方面下令並省州縣,一方面又依據山川形勢,劃分全國為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十道。開始並沒有在每道設置固定的官員和辦事機構,只是臨時差遣中央或地方官員兼任大使去進行巡察,名稱有巡察、按察、黜陟、巡撫、安撫、存撫等使,分道有時也不是十個。
由於十道監察區域過大,巡察不易,武周時開始有將其縮小的趨勢。到了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才正式分十道為十五道。即從關內道中析出京畿道,河南道中析出都畿道,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江南道分為東、西及黔中三道。其餘河北、河東、淮南、劍南、隴右、嶺南仍各為一道。置十五道采訪處置使,三年一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制。道的采訪處置使既有固定轄區和治所,又有專停所屬刺史職務,差人權攝的任免權,故"道"已漸向州的上一級行政機構轉化。不久,邊境諸道的采訪使又多為節度使兼任,加上兼任支度、營田使,使軍、民、財政三權集於一身,卒致釀成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之禍。

㈡ 漢代的州什麼設置全國劃分什麼歌監察區域每周設什麼

C 州牧、刺史本來也不是常駐地方,也是巡查的職責,黃巾之亂後成為地方長官

㈢ 唐代監察制度有哪些創制

唐朝的監察制度來在隋朝之上進行源發展,設立御史台,將全國分為10個監察區,稱為10道,每道都設有監察御史,簡單來說唐朝擴大了監察機構的全力,監察范圍,同時唐朝,實行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門下省,主要職責就是諫諍,比較有名的像是,魏徵 可以說是監察皇帝.

㈣ 唐朝監察機構的職責是什麼分析其積極意義

唐朝監察制度的特點及作用
對於唐王朝監察制度的特點,從其制度體系及運作過程來講,主要包括以
下幾個方面:
第一,監察權具有相對獨立性和權威性。御史台作為中央的專門監察機關,與行政機構互不隸屬,監察官的權力不受同級乃至上級行政長官的干預,其行使監察職權是代表皇帝,只向皇帝負責,但是其權力受到皇帝的約束,要按皇帝的旨意辦事,所以其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同時,唐律還賦予監察官員特殊的禮遇,以加強其權威性。
第二,監察對象具有廣泛性。唐律規定的監察官員的監察職能全面而具體,它不但繼承了古代的御史監察職能,而且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又擴大了監察范圍,對各類官吏的職守履行情況都進行監督,包括對司法審判的監督,也包括對禮儀、政紀、財政經濟的監督等。
第三,設立了專門的諫議官,對皇權進行一定的約束。唐朝形成了一套言諫制度,使得言諫官員能通過多種方式對皇帝的行為加以約束,為實現君臣共治,實現唐朝的強大繁榮、政治清明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唐太宗之所以能成為一
代聖君,就在於他知道即使是皇帝也是會出錯誤的,是需要群臣的糾正,否則,錯誤經過日積月累,越積越多,國家就會最終走向滅亡。
第四,監察官員位卑權重。唐朝法律規定,除御史大夫是三品,中丞四品下以外,侍御史從六品下,監察御史僅八品。1監察官員職位雖低,但職權極重,其可以檢查尚書省等三省的政務。古人將他們稱為「秩卑則其人激昂,權重則能行志」。
從以上對唐朝監察制度特點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其監察體系的嚴密性和系統性。唐朝的御史台制度和言諫制度並行互補,共同組成了唐朝的監察制度,其在治國、治吏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1)御史台通過參加對疑難案件的審理,來監督大理寺及刑部的審判活動,使得冤假錯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抑制 ,達到了依法治國的效果。
(2)監察制度的有效運行使得唐朝統治者的錯誤決策,得到了及時的調整,鞏固和加強了唐朝的封建統治,維護了社會秩序,使得社會能夠修養生息,百姓安居樂業。
(3)有力的懲治了貪官污吏,使得唐朝吏治清明,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並有效的提高了辦事效率,維護了唐王朝的封建秩序,李氏家族也因此得到了二百九十年的統治地位。

㈤ 漢唐時期中國有多少個州郡

東漢有十三州一部,大州相當於現在好幾個省。唐朝的州相當於漢朝的郡。唐朝大概有100多州。 州之上設「道」,貞觀年間有10道,開元年間有15道。


中國先秦時即有州的名稱。傳說禹治水以後,將天下分為九州。也有堯時天下分為12州之說。秦朝建立以後實行郡縣制,無州之設置。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於元封五年( 前106 )創部刺史制,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監察區名為州,州設刺史。除13州之外,另在三輔(京兆、右扶風、左馮翔)、三河(河內、河南、河東 )、弘農 7 個郡設司隸校尉部 , 與州同級 ,由中央直轄,主管京師附近地區,與13州合稱14部州。東漢時,州已成為一級行政區劃,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全國仍為13州。魏晉南北朝時沿用。隋煬帝時為郡縣二級制。唐高祖又改郡為州。以後中國歷朝不再設郡。唐代的大州稱為府,仍為州級。自從在邊境設立節度使後 , 節度使發展成為州之上 、道之下的行政區。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 ),盡罷天下節鎮所領支郡,從此全國諸州直轄於中央,州的長官稱知州事,簡稱知州。

遼代諸州有節度州、刺史州之分,分別置節度使和刺史。金代的州隸屬於路,分節鎮州、防禦州、刺史州 3 類,以節度使、防禦使、刺史為長官。元代的州有的屬於路,有的則屬於省,即直隸州。

明代的州有直隸州和屬州之分。直隸州上隸於京師或各布政使司,地位視府;屬州上隸於府,地位視縣。州的長官也稱知州。清承明制,直屬於布政使司的州稱直隸州。直隸州有屬縣 ,是相當於府一級的地方行政區 。隸屬於府的州,稱散州、屬州,是相當於縣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劃。直隸州和州的長官都稱為知州。

東漢十三州一部。

司州(司隸校尉部):分置河東、平陽、河內、弘農、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轄55縣,。約於今陝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幽州:分置涿郡、代、漁陽、上谷、遼西、玄菟、樂浪、右北平、燕國、遼東等十郡一國,下轄69縣。約於今河北、遼寧與北朝鮮。

冀州:分置魏郡、廣平、鉅鹿、常山、博陵、渤海、河間、清河、趙國、中山國等九郡二國,下轄123縣,約於今河北、山西東部、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之地。

並州:分置太原、上黨、樂平、西河、雁門、新興等六郡,下轄44縣,約於今山西省與陝西省部分。

青州:分置齊郡、濟南、樂安、北海、城陽、東萊、平原等七郡,下轄62縣。約於今山東省與遼寧省遼河以東之境。

兗州:分置東郡、濟陰、山陽、泰山、濟北國、陳留國、任城國、東平國等四郡四國,下轄71縣,約於今山東省西界與河南省東北。

豫州:分置潁川、汝南、弋陽、陳郡、譙郡、魯郡、梁國、沛國等六郡二國,下轄94縣。約於今河南省。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東海、琅琊、東莞、廣陵等六郡,下轄50縣,。約於今江蘇省、山東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縣之地。

雍州:分置京兆、馮翊、扶風、北地、新平、隴西、天水、南安、廣魏、安定、武都、陰平等十二郡,下轄70縣。約於今陝西省、甘肅省東部。

涼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轄44縣。約於今甘肅省。

荊州:南陽、南鄉、江夏、襄陽、南郡、武陵、長沙、零陵、貴陽等九郡167縣。約於今湖南、湖北、廣西北境、貴州東北部、四川東部以及廣東連縣等地,腹地頗大。

益州:分置蜀郡、犍為、朱提、越雋、牂柯、建寧、永昌、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等十三郡,下轄146縣。約於今四川、貴州、雲南及陝西漢中盆地。

揚州:九江、廬江、丹陽、會稽、建安、吳郡、豫章、廬陵、廬陵南部等七郡160縣。約於今江蘇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數省之地。

交州:分置交趾、九真、日南、南海、蒼梧、合蒲、珠崖、鬱林、桂林、等九郡,下轄104縣。約於今廣西、廣東二省與越南國。
參考資料:http://k-fung.net/viewtopic.php?p=133451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03020.html

--------------------------------------------------------------------------------

唐朝行政區劃

轉自:行政區劃網

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為15道,即將山南道、江南道各分為東、西道,又增設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道 名
治 所

所 轄 州 府

古 名
今 地

關內道
鳳翔府
陝西鳳翔
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鳳翔府、邪州、涇州
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
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

河南道
洛 陽
汴 州
河南洛陽
河南開封
東都(洛陽)、河南府、孟州、陝州、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
陳州、亳州、宋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河東道
河中府
山西永濟西
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雲州、單於都護府

河北道
魏 州
河北大名東南
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
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
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1]

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陽
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
忠州

淮南道
揚 州
江蘇揚州市
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

江南道
蘇 州
江蘇蘇州市
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黔州
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隴右道
鄯 州
青海樂都
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
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2]
北庭都護府[3]

劍南道
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瀘州、茂州、翼州、塗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嶺南道
廣 州
廣東廣州市
廣州、韶州、循州、賀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瀧州、恩州
春州、高州、藤州、義州、竇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
蒙州、龔州、潯州、鬱林州、平琴州、賓州、澄州、綉州、象州
柳州、融州、邕州、貴州、黨州、橫卅、田州、嚴州、山州、巒州
羅州、潘州、容州、辯州、白州、牢州、欽州、禺州、滾州、湯州
岩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粵州、芝州、愛州、福祿州、長州
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陸州、廉州、雷州、籠州、環州、德化州
郎茫州、崖州、儋州、瓊州、振州、萬安州、赤土國、丹丹國

[1]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室韋部(住在黑龍江上、中游和額爾古納河兩岸)遣使來唐。以後,唐朝政府就在這個地區設置行政機構,任命室韋部首領為都督等官。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唐朝政府在粟末靺鞨地區(松花江上游)設置忽汗州(治所在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南的東京城),任命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州都督,並封他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此後,粟末靺鞨即專稱渤海。轄地包括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等流域,東邊直至大海。
開元十年(722年),唐朝政府封黑水靺鞨(住在黑江龍中下游地區)首領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勃利州治所在烏蘇里江口東岸的伯力(今蘇聯境內哈巴羅夫斯克)。
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區設置黑水軍。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為黑水都督府,其餘各部為隸屬於都督府的州。都督府轄地包括黑龍江中下游兩岸,北抵小海(今鄂霍次克海),東臨大海。
[2] 唐武後長安二年(702年),唐朝政府設置安西部護府,轄地包括天山南路和帕米爾以西地區。
[3]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政府設置北庭都護府,轄地包括天山北路和巴爾喀什湖以西至雷翥海(今中亞鹹海)的廣大地區。

唐玄宗天寶年間,在邊境設十節度使

節度使
駐 地

古 名
今 地

安 西
龜茲鎮
新疆庫車附近

北 庭
庭 州
新疆吉木薩爾附近

河 西
涼 州
甘肅武威

朔 方
靈 州
寧夏寧武南

河 東
太原府
山西太原市西南

范 陽
幽 州
北京市

平 盧
營 州
遼寧錦州市西

隴 右
鄯 州
青海樂部

劍 南
成都府
四川成都市

嶺 南
廣 州
廣東廣州市
http://..com/question/2584469.html?si=2

㈥ 唐代設十道作為監察區是始於什麼時期

唐代以「道」為監察區,唐太宗時全國劃分十道,玄宗時增為十五道。每道派監察御史一人,後來也稱巡按使、觀察使、按察使等。

㈦ 漢朝監察官員的名稱

漢承秦制,但較秦制更嚴密。在西漢,中央仍設御史大夫作為長官,御史中丞為副,兼掌皇帝機要秘書和中央監察之職。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廢監御史,由丞相隨時委派「丞相史」,分刺諸州。漢武帝時,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叫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1人,為專職監察官,以「六條問事」,對州部內所屬各郡進行監督。丞相府設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朝官如諫大夫加官給事中,皆有監察劾舉之權。郡一級有督郵,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帝時,會侍御史二人掌法律文書,也有評斷決獄是非之權。因特別使命而設的符璽御史、治書御史、監軍御史、綉衣御史(亦稱綉衣直指)等,分別行使御史的職權。西漢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監察事務。東漢時,御史台稱憲台,仍以御史中丞為長官,但職權有所擴大。御史台名義上轉屬少府,實為最高的專門監察機關。它與地位顯要的尚書台、掌管宮廷傳達的謁者台,同稱「三台」。東漢侍御史,掌糾察;治書侍御史,察疑獄。把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包括1個司隸(中央直轄區)和12個州。司隸設司隸校尉1人,地位極為顯赫,朝會時,與尚書台、御史中丞一樣平起平坐,號曰「三獨坐」。司隸校尉負責監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師近郡犯法者。每州置1刺史,用以監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由於事權混雜,後來刺史逐漸變為凌駕於郡之上的一級地方行政長官,失去監察作用,故改稱州牧,州也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地方監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㈧ 西漢監察制度的特點

我隨便說說把!
首先,監察制度是在變的!
武帝以前都是三公坐而論道,宰相,御史大夫,太尉!回最高監察長官是御史大夫,他可以監察內外,內既是皇帝由御史中丞來搞,外就是朝廷也就是御史!武答帝以後,三公被架空,監察對外而不能再對內了!為什麼是御史中丞負責推薦刺史,因為當時皇帝只有六尚,政府歸宰相搞,能經常給予皇帝幫助其實就是中丞,後來因為武帝需要獨佔大權,以便用兵!後來唐又有了監察制度,中國又中興。所以漢唐的監察其實也是國家強大的一個因素。武帝以後,漢朝的命運什麼樣?被王莽篡了!權利沒了監管,不造反,干什麼?

㈨ 都是監察制度,漢朝和唐朝可以從哪些事中看出不同

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

這是《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的記載,打督郵的是劉備,所以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應當不是《三國演義》中哭哭啼啼的性格。

《三國演義》第二回為“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為了塑造劉備忠厚仁慈的形象,便把打督郵的人改成了張飛。

唐朝的道設監察使,即監察的御史之意,後來改稱觀察使,觀察地方行政之意。

漢唐的刺史、觀察使,論其本源都是一個御史官,其本身的職責最初都是監察,但最終都演變成了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郡縣變成了他們的下級。

漢末,十三州刺史演變為州牧,群雄割據。

唐末,各道觀察使與節度使河流,形成藩鎮,尾大不掉。

漢唐的覆亡,如出一轍,且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名字都相似,一個黃巾起義,一個黃巢起義,二者隨都以失敗告終,但漢唐的滅亡卻由此註定。

3、史學家趙翼曾言,監察制度的關鍵在於“用之得人”

御史也好,言官也罷,制度再好,還是要人去執行。如果監察官可以真正秉公辦事,於國於民必然有利。但如果監察官貪贓枉法、知法犯法,其危害則會更大。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