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銜史
㈠ 杜牧哪個朝代的詩人的
杜牧是唐代詩人~ 代表作有《山行》等。
《山行》 杜牧 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㈡ 林則徐是哪裡人
1841年6月28日,清政府下令,將林則徐遣戌新疆伊犁。鴉片戰爭中,當英軍進犯天津海口時,投降派官僚乘機誣陷林則徐,道光帝於1840年10月3日以「誤國病民,辦理不善」的罪名,將林則徐革職查辦。1841年5月初,又令林則徐以四品卿銜去浙江隨營效力。但不久,昏庸的道光帝以奕山詩的廣東方面的軍事失敗歸罪為林則徐「廢弛營務」,本日下令將其革去四品卿銜,遣戌伊犁。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俟村老人,福建福州人,出身封建士大夫家庭。嘉慶進士,入翰林院。早年在京師曾參加過《宣南詩社》的活動,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輕世之學。歷任監察御史、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任內注重實際調查,革除弊政,興修水利、整頓鹽政、賑濟災荒,以才能優異和作風清廉聞名。1838年底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
鴉片戰爭爆發後,林則徐迭遭打擊。在遣戌途中,因大學士王鼎保薦,曾在河南治理黃河缺口,竣工後仍被充軍伊犁。在伊犁期間,曾興辦水利,勘墾屯田,推廣先進生產技術。1845年後復啟用為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1849年底病辭返鄉,1850年受命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拜上帝會,病卒於普寧途中。
林則徐不僅是一位熱切的愛國者。他一生最光榮的業績,是在鴉片戰爭時期。其主要功績在於:
一、厲行禁煙。林則徐早年在江蘇巡撫任上,就認真執行清政府禁煙法令,取得初步成效。 廣總督任上,又在漢口、長沙等地設禁煙局,用自己的薪俸配製戒煙葯丸,督率部下收繳煙土煙具,命令吸食者定期戒絕,成效卓著。1838年底辯論黃爵滋的禁煙主張時,道光帝舉棋不定。林則徐痛感鴉片流毒中華的危害,上書支持黃爵滋,力主禁煙。他指出:「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促使道光帝下禁煙的決心。林則徐遂命赴粵查禁鴉片,成為清朝統治階級中嚴禁派的代表和禁煙運動的實際領導者。1839年3月,林則徐到廣州,與總督鄧廷楨合力嚴緝走私煙販,懲處受賄官吏。他向外商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最後迫令英美煙販交出鴉片230多萬斤,於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取得了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給了英國侵略者沉重打擊,揭開了中國近代反侵略斗爭的光輝篇章。
二、林則徐相信「民心可用」,積極組織群眾堅決抵抗外來侵略。在廣州,他逐漸認識到禁煙的艱巨和西方侵略勢力的戰爭威脅,所以大力整頓海防,編練水勇,加強戰備。他認為要抵禦侵略,不僅要「器良、技熟、膽壯、心齊」,而且還應用「民」之「眾」去抵「夷」之「強」。因此他敢於公開曉諭和鼓勵民眾「英夷兵船一進內許以人人持刀痛殺。」在他領導下,多次挫敗英軍的武裝挑釁和進犯。即使在革職留粵期間,仍堅持與侵略者和賣國者琦善的斗爭。遣戌途中,還積極研究「恢復之策」、總結抗英經驗。在新疆三年,覺察到沙俄蓄謀侵略中國的野心,臨終前幾個月,猶大聲疾呼,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林則徐憂國憂時,不僅反侵略的立場始終如一,而且就其對於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的形勢認識來看,也是極有眼光的。林則徐當之無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
三、主張向西方學習。林則徐到廣州後的斗爭實踐,使他迅速擺脫了閉關鎖國的傳統偏見。他提出了「師敵之長技以制敵」的主張。因而積極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情況,設立譯館,翻譯外文書報、律例、軍事技術等著作,組織編譯《四洲志》,開創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風氣。此外,在對外貿易方面,他還提出了「奉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確原則。總之,在當時的條件下,林則徐能「實事求是,不涉時趨」,沒有「天朝大國」的虛驕,也不為千百年來視外國為「化外之民」的陳腐觀念氤囿,「創榛辟莽,前驅先路」。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虎門銷煙》就向後人昭示著林則徐不朽的歷史功績和地位。林則徐的抗英斗爭是悲壯的。林則徐的精神和品格,是中華數千年文化優秀傳統的體現。但林則徐的個人遭遇卻是不幸的,在一場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的斗爭中迭遭打擊。這是腐敗的政治和落後的經濟狀況下,民族的精英們往往不可避免的命運。這也是整個民族的大不幸。後人對此,能不深思!
林則徐著作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林則徐集》等。
㈢ 當警察需要有什麼條件
身體來健康,北方地區男生身自高1.70米以上(含1.70米),女生身高1.60米以上(含1.60米);南方部分地區男生168cm,女生158cm以上即可,男生體重不低於50公斤,女生體重不低於45公斤;左右眼單眼裸視力均在4.8以上(含4.8),無色盲、色弱;兩耳無重聽;
無口吃;五官端正,體型勻稱,面部無明顯特徵和缺陷(如唇裂、對眼、斜眼、斜頸、各種疤麻等),嗅覺不遲鈍,無雞胸,無腋臭,無嚴重靜脈曲張,無明顯八字步、羅圈腿,無重度平跖足(平腳板),無紋身、少白頭、駝背,無各種殘疾,直系血親無精神病史。
無傳染病,肝功能化驗指標必須在正常范圍內,無甲肝、乙肝、澳抗陽性。
㈣ 中國古代官員品級制度
中央官職:皇帝下有丞相或稱宰相佐理國政,統領百官。中央一般設六部分管政務,即吏部,戶部,
禮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為侍郎。
地方官職:大政區稱郡、州或稱省,長官分別稱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撫。
基層政權稱縣,縣官稱縣令或知縣,間乎大政區和縣之間高州(或府),長官稱知州(知府)。
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五代有史弘肇為鄭王、 南宋史浩為越 王 史彌遠封為衛王,元朝史天澤為鎮陽王。再如南北朝史文忻封英國公、唐朝史 懿 封灃國公、宋代史嵩之為魯國公、西漢有史恭為杜陵侯、史高封樂陵侯、史玄封平台侯、史丹封武陽侯、東漢史崇為溧陽侯、晉朝有史楚封安吉伯 ;唐朝史憲忠封北海縣子、唐朝史務滋封溧陽縣男。
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實宰相之職。
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明代史可法曾任右僉都御史。
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如史天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全國諸路軍馬。
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㈤ 元史 第六十九 翻譯 許有壬
許有壬,字可用,先祖原居於潁州,後遷居湯陰。有壬幼年聰穎,讀書一目五行,曾閱讀衡州《凈居院碑》,其文近千言,過目一遍即能背誦。二十歲時,暢師文推薦進入翰林院,未上報,授開寧路學正,升為教授,未上任,徵召為山北廉訪書吏。延..二年(1315)進士及第,授遼州同知事,適逢關中有警,鄰近各州聽任百姓外出躲避,道路上到處是被棄的嬰孩,有壬獨率弓箭手,關閉城門守衛,竟平安無事。州里追兵的足跡不準接近村邊,只給他們信牌,命令村裡的役夫呼喊,百姓平安無事。豪門大族中貪虐的受到懲辦,對冤案即使作了判決的,也都平反免罪,於是州中得到很好的治理。
延..六年(1319),授山北廉訪司經歷。至治元年(1321),遷職吏部主事。二年,任江南行台監察御史,巡視廣東時,副廉訪使哈只蔡衍因貪贓罪被罷官,巡視至江西時,適逢廉訪使苗好謙監督焚燒偽鈔,每天檢視鈔票的有上百人,好謙擔心其中有詐,於是用鞭子痛打他們。人們因畏於罪,都將真鈔剔出去,以迎合其意,管倉庫的官員都被打得體無完膚,有壬再進行檢查,發現都是真鈔,於是將那些人釋放了。凡是那些人們畏如虎狼的官吏和豪民,有壬都將他們抓起來,繩之以法,因此,本地區內紀律嚴整。
至治三年(1323),皇帝下詔拜有壬為監察御史,同年八月,英宗暴崩於南坡。賊臣鐵失派遣使者從上京到南坡,封閉了府庫,收繳了各個官員的印章。有壬得知事情緊急,就報告給御史中丞董守庸,守庸說宮中之事不是你該過問的。有壬就彈劾守庸及經歷朵爾只班、監察御史郭也先忽都等依附鐵失之罪,奏疏等候進呈。十月鐵失被誅。泰定帝向上都發兵,御史大夫紐澤先回京師,有壬向他呈上奏文。帝進京後,再上疏說:「鐵木迭兒之子瑣南,參與謀反,請求處以死刑。對其兄弟限令不準出入宮廷。中書平章政事王毅、右丞高日方,無辜免職,四川行省平昌政事趙世延,受冤更慘,皆請求雪冤復職。」不久又提出十點建議:一、輔佐太子,應以訓導為先;二、挑選高級官員,應先培養;三、出入宮中,應區分貴賤;四、慎握兵權,削去兼職;五、廢弛練武之事,應加整頓;六、對賊臣妻妾,應禁止有勢力的官員強取征索;七、以前實行赦免是為了防止有變,今應再次下詔重申;八、鐵木迭兒的幾個兒子的財產應登記沒收,以懲惡人;九、審核經費,以減輕百姓賦稅;十、節省浮費開支,緩解國家財政困難。皇帝採納了這些建議。
泰定元年(1324),設立詹事院,有壬被選為中議,後又改任中書左司員外郎。京畿發生飢荒,有壬請求賑濟。他的同僚責備說:「你的話固然好,虧了國家怎麼辦?」有壬說:「不能這樣說,百姓是國家的根本,不虧民,豈能虧國?」於是稟報丞相,發賑濟糧四十萬斛。災民賴此得以活命者很多。國學中舊的法規是以積分多少而委任以官,執政官監丞張起岩提議廢除這種辦法,代以推選德行好的為官。有壬反駁說「:積分制的辦法雖不盡善,但是可以得到博學能文的人才,如果僅以德行取人,其名固然好,恐怕只重外表,也可能是目不識丁的人。」議論很久而未能決定。三年六月,有壬升右司郎中。
天歷三年(1330),提升為兩淮都轉運鹽司使。原因是鹽法被破壞,朝廷議事非有壬不能集中,所以有此任命。有壬探究這方面的弊病,立法變通,國課得到充實。至順二年(1331)二月,召入朝參議中書省的事,不久,因母喪回里。元統元年(1333),再次召回任參議,次年又拜為治書侍御史,轉任奎章閣學士院侍書學士,仍然管理御史台事務。正在此時,達魯花赤完卜,依仗丞相的勢力,充東宮宿衛,行為淫穢,受到御史的彈劾,完卜藏於御史大夫家中,有壬捕獲將他放逐。九月拜為中書省參知政事、知經筵事。帝召集大臣們議論上皇太後尊號為太皇太後,有壬說:「皇上與皇太後是母子,若加封為太皇太後,則是孫子輩了,不合禮節。」眾人不同意,有壬說「:今之制度,封贈祖父母,而降到父母同一等級,大概施行恩德的方法,重近而輕遠,今天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是推而遠之,反而減輕了,還能說是尊重么!」這意見未被採納。
中書平章政事徹理帖木兒,因私憤而奏請取消進士考試,有壬在朝廷與之爭論甚烈,而不能改變,於是稱病在家,皇帝強行起用,拜為侍御史。不久汝寧棒胡造反,大臣中有忌妒漢官的人,用反叛者所制的旗幟及偽造的敕令,放在地上說「:這是要干什麼?」意思等漢官說不是造反,藉此辦漢官的罪。有壬說:「這幫人建年號,稱為李老君太子,部署士兵,以敵官軍,其謀反罪狀很清楚,還有什麼話可說?」對方啞口無言。朝廷議論要實行古代割鼻的刑法,行文樞密院,禁止漢人、南(朝)人學蒙古、維吾兒文字,有壬都為之力爭制止。
至元初年(1335),長蘆韓公溥因家中藏有兵器,被捕入獄,株連台省,只有有壬之名不在其中,由此更加遭忌。有壬考慮已不可久留,就回到彰德,不久又游歷湖北、湖南。至元六年,召至中書,仍任參知政事。第二年改年號為至正,有壬極力主張:皇帝要親臨太廟祭祀,母後之位空著,徽政院應撤消,改元與任命宰相事在同一詔書中宣布,淘汰多餘的官員,錢糧應當節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人們對這些事都迴避不語。後遷調任中書左丞。至正二年(1342),囊加慶善八及孛羅鐵木兒獻計,開西山金口引導渾河,流經京城,到達通州,以通水運。丞相脫脫極力主張,有壬說:「渾河之水,急流易決,足以為害,淤淺易塞,而不可行舟,地勢高低不異,這樣開鑿是勞民傷財。」不接受此建議,後來終於按有壬說的那樣辦。
早先,有壬的父親熙載在長沙做官,設立義學,培養學生。去世之後,這些學生思念他,為此建立了「東岡書院」,朝廷給予名額設官職,作為培育人才的地方。南台監察御史木八剌沙,頗有怨言,說不應建立,並捏造謊言,誣蔑有壬及其弟有儀、有孚。有壬稱病回家。至正四年改任江浙右丞,辭職。六年,召任翰林學士,到任後,又辭職。監察御史多次上奏為其辯誣。不久,再召任翰林學士承旨,仍任經筵。第二年夏,授任御史中丞,賜白玉束帶及御衣一套,不久,又因病回鄉。監察御史答蘭不花攻擊有壬,說長道短,極力彈劾他,不久就真相大白了。
至正十二年,河南盜匪猖獗,河北也受到威脅,有壬策劃抵禦計策十五條,授予郡城的守將,民心得以安定。十三年,拜為河南行省左丞,朝廷派遣將領出征,在河南沿邊,設立上百座軍營,所有糧餉,全靠河南供給。有壬從容籌集,就像平時一樣。十五年,遷職集賢大學士,不久改任樞密副使,再次任中書左丞。當時朝中廷臣們不敢說話,有壬則敢於指出朝廷實行了姑息政策,賞重罰輕,因此將士們掠奪少年男女和玉帛而無鬥志。有個僧人名開,從高郵來,說張士誠乞求投降,大家慶幸平叛事情將要成功,都很高興。只有有壬懷疑其真實性,找僧人來追問,果然無言以對。轉任集賢大學士,兼太子諭德,官階升至光祿大夫,因有壬在前朝時聲望高,太子很尊敬他。一天入內宮,見太子臂上立一鷙禽為樂,立即令左右的人將禽取走。十七年,因年老有病,極力請求隱退,皇上給以終身俸祿。至正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卒,終年七十八歲。
有壬歷任七朝官職,前後長達五十年,遇到國家大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當權臣任意胡為時,稍一違意,即遭迫害,有壬絕不迴避,政事辦得不當,他就明辨是非,據理爭辯,從不知道死生利害。有壬善於書信工於辭章,歐陽玄為其文寫序,稱其文氣魄雄偉,涌如層層波瀾,追而求之,則淵博至深。他的著作有《至正集》若干卷。謚號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