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管服務 »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

發布時間: 2020-11-26 01:32:29

『壹』 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目錄清單接收匯總分析]

姜愛玲 李建波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從2012年1月起,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按照國土資源部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工作方案》的要求,開始接收實物地質資料,至2012年底,共接收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2634份,從中篩選應匯交實物地質資料11份。本文總結了該工作過程,統計了目錄清單報送情況,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工作建議。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接收;統計

2011年6月16日,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78號),按照文件要求,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以下簡稱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開始應用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以下簡稱監管平台)接收實物地質資料,通過一年多工作,取得顯著進展,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和不足。筆者通過本文對該項工作進行初步總結,重點分析實物地質資料匯交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工作建議。

一、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工作概況

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工作方案》的要求,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開展了下列工作:

1)在國土資源部儲量司領導下,與全國地質資料館一道完成完善監管平台,開展了監管平台的技術服務工作。

2)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內部,落實了工作責任,在篩選採集室內成立了工作組,經過專門學習培訓,全面掌握了監管平台要求及工作方法,負責接收處理「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解答和處理各種問題。

3)從2012年1月開始,正式開始接收匯交人報送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經篩選後,按要求向匯交人出具回執或發送匯交通知書。

4)對選中的實物地質資料,按照《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進行接收,並辦理驗收、移交手續。

5)運用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匯總分析實物地質資料匯交情況,並將結果匯報給國土資源部。

截至2012年12月底,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共接收匯交人報送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2634份,經篩選後下發實物地質資料匯交通知書11份(表1),約佔全部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的0.5%,其餘2623份均及時回復了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回執。從總體上看,各項工作規范,均達到了國土資源部的文件要求。

表1 下發實物地質資料匯交通知項目一覽表

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接收情況的統計分析

2012年1月至12月底,共收到來自貴州、山西、山東、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內蒙古、安徽、青海、浙江、天津、上海、重慶、四川、福建、雲南、河北、河南、吉林、黑龍江、遼寧、寧夏、西藏、新疆、廣西、廣東、甘肅、海南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報送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2634份。

從接收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的數量看,有的省份報送的目錄清單數量較多;從報送時間和信息內容看,多數省份報送目錄清單比較及時,而且項目信息錄入齊全准確,因此目錄清單處理也比較及時。但也有個別省份至今仍未上報一份目錄清單,還有一些省份或單位報送不及時或信息不全、不準。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報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情況見表2。

表2 接收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統計

續表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報送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數量統計圖、分月接收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統計圖、不同資金來源項目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報送統計圖分別見圖1至圖3。

圖1 2012年1~12月接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統計

圖2 2012年1~12月接收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統計

圖3 2012年1~12月不同資金來源項目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統計

由圖1可以看出報送目錄清單最多的是貴州省,共上交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332份;第二為內蒙古(247份),第三為山西省(231份)。

由圖2可以看出,由於國土資源部對匯交管理工作力度不斷加強,目錄清單上報數量呈逐月上升趨勢。

由圖3可以看出,中央財政安排項目231個,地方財政安排項目530個,其他資金安排項目1850個,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出資安排項目8個,地方財政和其他資金共同安排項目15個。

四、存在的問題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監管平台里項目數據不夠齊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目錄清單報送方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清單報送情況不平衡,仍有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沒有要求匯交人向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報送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另外,一些匯交人對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內容的填寫不夠熟悉,導致信息不全、不規范,形成單位與提交單位不一致。有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只有紙質文件而無電子文件。

2)數據錄入方面:報送的相當一部分目錄清單在監管平台中無數據或數據有出入,這說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信息錄入或補錄工作方面尚未完全展開。

3)新增數據方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存在新項目數據錄入不及時的情況,導致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以及後續處理工作嚴重滯後。

4)時效性方面:清單上報的時效性不強,往往是需要發放憑證時才上報清單,因此處理清單時間非常緊急。

5)軟體方面:監管平台軟體方面尚有一些需要改進之處。

五、建議

1)應加大力度宣傳並督促匯交人按照《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和監管平台的規定報送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

2)建議對匯交人及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人員進行監管平台的培訓。

3.隨著地礦市場化進程,社會資金支持的地質工作項目不斷增加,因此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數量越來越多,這部分實物地質資料也是匯交監管的重要方面,為此建議國土資源部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進一步完善項目信息來源,將所有地質工作項目和礦權類項目導入平台。

4)建議在《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格式)中增加「項目編號、探(采)礦權證號」一欄,以方便查詢及定位的准確性。

『貳』 山東省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及平台應用探討

馬卓敏 王 蕊

(山東省國土資源資料檔案館)

摘 要 本文總結了山東省地質資料匯交監管現狀及平台應用基本情況,分析了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存在的問題,總結了工作經驗和體會,並從管理體制、監管平台建設、業務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 山東省地質資料 匯交監管 平台應用 經驗 問題及建議

1 山東省地質資料匯交監管現狀及平台應用概況

1.1 山東省地質資料匯交監管現狀

截至 2012 年 3 月底,我省館藏各類成果地質資料 8166 檔,其中 2001—2011 年間形成的資料 4005 檔。近年來我省把地質資料匯交納入礦證管理里,把監管職能向市地延伸,礦權人只有依法履行匯交義務並取得匯交憑證才能辦理礦權的終止、變更、轉讓及申報科技獎項。

從 2009 年開始加大對往年地質資料清理清欠力度,採用分年度分地區的方法進行資料清理清查。自2009 年至 2011 年,連續 3 年對全省 1998 以來形成的地質資料匯交情況進行集中清查,清查范圍包括地勘項目、礦產勘查、兩權項目、環境治理及壓覆礦等,共清查欠交資料上千檔。截至目前,此項工作進展順利。

1.2 平台應用概況

作為第一批試點省,我省積極開展平台測試工作,總結了測試期間監管平台使用情況,寫出了《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測試報告》,提出了修改意見和改進建議。為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做好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有關工作的函》(國土資廳函 [2011]1079 號)文件精神,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山東省地質資料監管平台建設實施方案。

為在全省開展好監管平台建設工作,資料管理人員認真學習文件精神和監管平台操作流程使用手冊及各項功能,並用實際數據進行了試用。從 2012 年 1 月開始,資料館安排 2 人進行匯集憑證補錄工作,截至目前已補錄到 2003 年,共補錄數據 444 條,其中地勘項目 7 條,探礦權 383 條,采礦權 54 條。

2 山東省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及平台應用工作詳析

2.1 嚴格執法,建立通報制度,全面提升監管水平

地質資料主管部門要嚴格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第 349 號令)及實施辦法進行管理,嚴把質量關,前移管理關口,把監管職能向市縣延伸,充分發揮市縣兩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地質資料管理中的作用,積極開展專項清理,逐步加大監管力度,轉變匯交人匯交意識,較好地解決地質資料欠交和滯後問題。

把全省地質資料匯交情況匯交數量、質量,利用省廳和資料館網站、《山東省國土資源導報》、《山東省地質資料管理動態參考》進行發布,對依法按時匯交且質量好的單位進行表彰和獎勵,對欠交嚴重、匯交質量差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對逾期匯交或者拒不匯交的單位進行處罰。

2.2 任務明確,分工合理,職責明晰

為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好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我省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山東省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實施方案》。該方案任務明確,分工合理,職責清晰。其中:廳儲量處負責統籌管理、模板數據的整理、資料的催交、憑證的發放等;廳財務處負責落實我省專項工作經費;廳地勘處與礦管處負責提供礦業權及非礦權類地質工作項目信息;廳信息中心負責我省數據和技術維護;省國土資源檔案館負責協助省廳落實監管平台使用和實施,主要負責接收、驗收、轉送和保管地質資料等。各部門根據分工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避免了重復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為我省地質資料匯交監管體系的建成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2.3 擴大地質資料匯交監管范圍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只監管國家(中央、地方)出資的地質工作項目,以及部、省級頒發礦業權的地質工作形成地質資料,工程地質、城市地質、地質災害、環境評價與質量、壓礦資料等不在監管范圍內。就目前山東省情況看,匯交人只有取得了資料匯交證明,才能辦理後期的礦權變更、延期、轉讓,項目評獎也要有匯交證明,所以我省國家(中央、地方)出資的地質工作項目和兩權項目形成地質資料基本上能按時匯交。而那些工程地質、城市地質、地質災害、環境評價等項目形成的地質資料不在監管平台的監管范圍內,這些項目大多是由企業及個人出資,欠交情況比較嚴重。為了加大地質資料監管力度,我省逐步要把這部分資料加入到監管的范圍內。

2.4 建立地質資料匯交人員持證上崗制度

為規范管理,提升地質資料匯交質量,我省擬建立地質資料匯交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凡參與地質資料匯交的工作人員都要經過培訓,持證上崗,從源頭上提高地質資料製作水平,保證地質資料質量。

2.5 加強業務學習,提升資料管理人員技術力量和工作能力

在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中,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在工作任務、環境、服務對象、管理模式方面都發生了本質的變化。資料管理人員必須是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不僅具備較強的地質和檔案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廣博的學識,具備操控計算機等現代設備的能力,具備能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要求資料管理人員一定要加強業務學習,定期上黨課、保密課和微機課,提升履職能力和工作技巧。

2.6 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地質資料匯交人技術與能力

從 2001 年開始,我省堅持每年至少舉辦一期由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地勘單位、礦山企業以及有關人員參加的業務培訓班,詳細講解與地質資料有關的法律法規以及原始、成果和實物地質資料的具體製作方法。近來我們相繼出版了《國土資源資料管理工作手冊》、《山東省礦產資源儲量報告編制指南》、《地質圖件編制國家標准與規范匯編》等書籍,建立了全省電子文檔經驗交流群,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和溝通。

3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3.1 存在問題

3.1.1 地質資料管理體系不順暢,資料欠交現象嚴重

山東省國土資源資料檔案館為獨立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在省國土資源廳資源處的監督和指導下開展工作。地質資料製作單位大都為各地勘單位、礦山企業和社會團體,這些地勘單位、礦山企業分屬地礦、冶金、建材、化工等各個部門。實際工作中,責任和權責界定不夠清晰,容易造成多頭管理、交叉管理等現象,大大影響了地質資料的管理。

目前市場項目較多,這些項目周期短,人員變換頻繁,管理人員重視程度不夠,多數地勘單位只注重實際經濟效益,對最後的資料匯交關口不夠重視,導致地質資料漏交、欠交現象嚴重。

3.1.2 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匯交不規范

經過近 10 年的不斷工作,山東省成果地質資料質量已經排在全國前列,但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還比較滯後。實物中心剛剛成立,庫房等基礎設施薄弱,不具備接收能力。

原始地質資料匯交也不太規范,好多單位單純為匯交報告而製作資料,有很多單位來到省館匯交資料被告知缺少原始資料目錄,大多數僅作稍微修改,個別單位甚至當場製作。由於缺少對原始地質資料的驗收檢查,資料管理人員對資料的齊全性很難判定。

3.1.3 地質資料憑證補錄工作問題較多

我省地質資料匯交憑證是從 2003 年開始發放的。2003 年以前的都是三聯單形式的。經過近 3 個月的時間,對2001—2010年度3423份匯交證明進行核對,只有433條數據符合要求。此項工作數據核對量較大,平台中的信息和館藏資料信息存在較大的出入,需要把報告一個個的拿出來進行核對,大大影響了工作進度。經分析主要原因是:

(1)館藏資料與平台信息項目名稱不一致。特別是采礦權項目名稱只有簡單的礦區名稱,無法核對。

(2)館藏資料中礦權證號與平台不一致。同一個報告礦權經過幾次變更,其中的礦權證有的平台里有,館藏報告里沒有;有的平台里沒有,館藏報告里也沒有,工作人員核對時無從下手,給補錄工作造成很大的不便。

(3)同一個項目經過礦權多次變更,每一次變更信息平台上都有顯示,補錄工作過程中,我們對其中任意一條進行補錄合格後,平台上其餘幾條依然保留。這樣核對起來容易出現重復工作,大大延緩了工作進度。

3.2 建議

3.2.1 簡化匯交流程,優化監管平台各項功能

沈陽和武漢會議後山東省立即開展准備工作,向匯交人傳達了部對於地質資料匯交監管的工作部屬,演示平台各項功能。他們普遍認為利用監管平台匯交資料,需要先往部實物中心和省級館報實物目錄清單,然後再進行原始和成果地質資料的驗收,行政主管部門看到三種資料全部合格後才能發放匯交憑證,匯交周期大大延長。目前工作模式他們已經對資料匯交產出了畏懼和抵觸情緒,如果再使用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很多匯交人表示將不敢匯交資料了。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的立足點是充分調動資料匯交人的積極性,提升地質資料匯交率,提高地質資料管理水平。平台建設應充分考慮各地實際工作,優化和合並平台中各功能項,簡化資料匯交流程,充分調動匯交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感覺到匯交資料是一件很容易和愉快的事情,這樣才能從源頭上真正解決問題。

3.2.2 制定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製作和驗收標准

《原始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規則》(DA/T 41-2008)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國土資發 [2008]8 號)規定了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的分類、歸檔立卷要求,但相對籠統,沒有詳細的製作方法,建議像成果地質資料一樣制定詳細的匯交格式要求及使用說明。

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目前大多提交目錄,資料管理人員不能到基層進行驗收,不能認定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建議增加對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驗收,管理人員對照驗收意見進行驗收,杜絕資料造假和不全的現象發生。

3.2.3 為更好地開展工作,建議平台增加些功能項

(1)平台中只有數據導入功能,缺少信息導出功能,建議增加此項功能。

(2)模板中增加地質資料報告名稱。

目前清單模板中只有項目名稱,項目名稱是立項時的名稱,實際工作中可能發生變化,最終的成果報告和項目名稱很多時候存在出入,建議增加地質成果報告名稱,以便更好地進行監管。

(3)增加資料匯交統計分析功能。

監管平台只能查詢資料匯交情況,不能對匯交情況自動統計和分析。建議監管平台加上此功能,地質資料管理者就可以根據礦權人、勘查單位、許可證號、項目名稱、礦權(項目)有效期等項進行匯總、統計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匯交進度。

(4)增加修改、刪除功能。

監管平台的信息一經錄入,就不能進行修改和刪除,實際工作中難免會出現錯誤,一旦出現錯誤就得重新導入,所以應增加修改和刪除功能,以方便工作。

(5)原始資料驗收中應增加補充、修改通知和退回通知功能。

在我省實際驗收過程中,經常發現原始資料目錄清單中有資料缺失和漏報現象,需要讓匯交人進行補充和修改,應和成果地質資料一樣增加補充、修改通知和退回通知功能。

(6)增加《地質資料修改、補充通知書》簽發次數統計功能。

(7)增加《地質資料修改、補充通知書》和匯交證明簽發文號自動編號功能。

(8)《地質資料修改、補充通知書》和匯交證明的編輯器,建議與 WORD 等工具軟體相關聯,以方便對通知書文本的編輯。

『叄』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進展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吳小平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摘要 本文結合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工作實際,從匯交監管業務數據、匯交監管情況方面介紹了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現狀,重點闡述了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的定位、部署、功能等主要工作進展,並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為進一步做好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地質資料 匯交 監管平台

0 引言

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一步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提高地質資料匯交水平,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32號)、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78號)等有關文件要求,通過掌握地質工作項目信息,建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

1 開展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的重要性

一是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是貫徹落實《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等規章制度,推進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業務體系建設的需要。通過開展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深入貫徹落實《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和國土資源部關於地質資料工作的安排等法規制度的要求,以監管信息化手段促進地質資料匯交。

二是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是進一步加大地質資料匯交力度,提高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水平的需要。地質資料匯交是保障地質資料服務有效開展的基礎,應加大地質資料匯交力度,提高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水平,保障地質資料應交盡交。

三是通過加強匯交監管進一步促進地質資料資源匯聚,夯實地質資料服務基礎,為找礦突破提供基礎資料信息保障的需要。通過開展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以匯交保障服務,以開放促進服務,以數字化和互聯互通提升服務,進一步夯實地質資料服務基礎,為找礦突破提供基礎地質資料信息保障。

四是開展匯交監管平台建設,進一步推進匯交信息共享,提高網路監管與社會監督水平的需要。通過匯交監管信息公開查詢使地質資料匯交人及社會公眾能在線查詢各類地質項目匯交情況,推進匯交信息共享,促進社會監督。

2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工作現狀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啟動於2009年,主要目標是在國土資源部和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其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建立統一的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對成果、實物、原始地質資料的匯交實行全程監管,促進匯交人依法匯交地質資料。監管范圍主要是:依法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地質資料,中央和地方財政出資開展地質工作形成的地質資料,《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規定應匯交的其他地質資料。

2.1 監管數據情況

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共有各類地質項目數據198944條。其中地質項目記錄14129條,佔8%;探礦權記錄120066條,佔60%;采礦權記錄62657條,佔32%。為做好匯交監管工作,將2010年以來的各類項目納入正常流程監管,其餘項目納入補錄流程。目前在正常流程中監管的各類項目共計68672個,占項目總數的34%,其中探礦權、采礦權、地質項目分別占正常流程總數的59%、29%、12%;補錄流程中各類項目總計130182 條,其中完成62173個,占總項目數的47.9%,天津、河北、上海、安徽、河南、四川、甘肅、青海、寧夏等9省已基本完成補錄。

2.2 匯交監管情況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自2012年4月運行以來,各級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單位、六大區中心通過監管平台開展匯交管理的有關業務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一是規范地質資料匯交憑證管理。各有關單位嚴格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有關制度,成果、原始、實物三類地質資料均驗收合格後才可發放匯交憑證,自監管平台上線運行以來,累計發放地質資料匯交憑證11736個,累計接收資料11927種,基本實現了地質資料匯交憑證的在線規范發放。二是加大地質資料催交力度。各級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及館藏機構加大了匯交監管力度,嚴格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有關規定開展地質資料催交有關工作,截至2014年6月,監管平台共發放催交通知6018份,其中四川、內蒙古、山西、福建、江西、青海、湖北等省(區)共發放地質資料催交通知4960份。三是推進地質資料轉送工作規范化。各省級館藏機構、全國地質資料館以及六大區中心地質資料轉送業務逐步規范有序,2013年至2014年6月,20個省(區、市)及天津、沈陽、西安、武漢中心共配置轉送2070檔資料。

3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進展

3.1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緊密結合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運行,按照不同的業務應用已形成省級、油氣、大區3套業務流程一體化運行。一是固體礦產類項目匯交監管業務流程進一步優化與完善,匯交人須完成成果、原始、實物3類地質資料匯交後方可領取地質資料匯交憑證;成果、原始地質資料由相關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轉送全國地質資料館;實物地質資料由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驗收後交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驗收。二是建立了油氣委託類礦業權項目匯交監管業務流程,即成果地質資料直接交全國地質資料館,原始、實物資料由委託保管單位驗收,三大油氣公司審核後完成匯交。三是逐步理順了中央財政出資類項目匯交監管業務流程,即成果、原始地質資料直接匯交全國地質資料館,實物資料匯交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有明確地域的地質工作項目資料由全國地質資料館委託六大區中心驗收發證並轉送相關省份。

3.2 系統設計思想

系統建設根據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類型的特點採用面向對象技術、模塊化設計思路、低耦合的方式進行交互,系統結構清晰,易於移植,容易擴充,維護方便,並且能為將來添加新功能提供可重用的功能模塊,加快開發效率;用戶數據與應用程序相分離,用戶數據的任何變更都不會引起運行程序的變更,同時系統本身應提供容錯或恢復機制來保證系統的高可用性;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採用集中式管理的體系結構,數據集中管理,各省(區、市)館藏機構等通過互聯網連接應用程序進行操作,數據更新和維護按照《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78號)要求,各單位都承擔部分更新維護任務,集中管理、遠程訪問,有助於保證各類數據的一致性。

3.3 系統部署情況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自正式運行以來,在全國31個省(區、市)地質資料主管部門、31個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35家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單位、國土資源部、全國地質資料館、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部署運行,系統穩定,保障了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的正常運行。

3.4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2.0 版基本功能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採用瀏覽器/伺服器模式(B/S模式),功能涵蓋了資料匯交監管「導入、驗收、發證、轉送、查詢」等5個環節,充分結合了業務工作實際進行數據的傳輸、交換,實時進行動態更新,有利於各類數據查詢統計及實施動態監管。按照業務流程,系統設置了辦公信息、任務管理、資料驗收、資料轉送、匯交監控、綜合查詢、統計分析、系統管理8個一級菜單,涉及40 多個功能點,見圖1和圖2。主要功能如下:

圖1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系統功能結構

1)任務管理。主要指管理與建立各類項目,包括探礦權、采礦權、項目的建立以及任務分配功能。任務建立的方式分為卡片著錄及數據導入兩種方式。

2)資料驗收。館藏機構按照條例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探礦權、采礦權、非礦權類地質工作項目的資料驗收任務,驗收匯交人匯交的原始、實物、成果資料,驗收合格後,向匯交人發放相應類型的資料匯交回執。當資料未通過館藏機構的驗收時,向匯交單位發放補充修改通知書。

3)資料轉送。根據地質資料管理相關規定,在各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全國地質資料館、六大區之間轉送資料,通過轉送實現對資料流轉過程的記錄。主要功能包括資料轉送、資料接收等。

4)匯交監管。主要實現對各類項目成果、原始、實物地質資料匯交過程的查看以及資料催交、延期、保護、發證等管理業務環節的記錄。主要功能包括匯交監控、匯交延期、資料催交、匯交憑證發放等。

5)查詢統計。對各類項目匯交情況、資料匯交狀態、匯交人、催交等進行查詢及分析。查詢統計實現了各級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和館藏機構之間的互查。

圖2 系統界面

4 下一步工作建議

通過近年來的工作,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業務體系逐步建立,各級館藏機構利用匯交監管平台開展資料匯交監管、辦理催交、延期申請、憑證發放等工作,但同時存在匯交監管機制不完善、匯交處罰力度不夠、匯交人匯交意識不強、相關業務系統協同應用能力有待加強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主要包括:

一是進一步完善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機制。目前,地質資料匯交不及時、應當匯交的沒有匯交、匯交處罰力度不夠等問題依然存在。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涉及礦業權及地質項目等,這些項目信息分別在不同的部門管理,存在項目來源不全、更新不及時等問題,需建立數據交換和共享,進一步加強匯交監管機制研究,充分掌握除礦業權、國家出資地質項目外的其他重大地質專項、科研地質專項及重要工程類地質項目信息,拓展地質資料匯交監管范圍,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在線動態監管,提高匯交監管的實時性、准確性、便捷性。

二是推進地質資料匯交信息公開。提高地質資料匯交監管的透明度,促進地質資料匯交工作的互動性,提高網路監管與社會監督水平,使社會公眾、地質資料匯交人及相關地質資料管理者能夠方便地在線查詢查看地質資料內容及狀態,了解與地質資料管理相關的最新信息。

三是加大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力度,加強對地質資料匯交人的監管。地質資料匯交人是做好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基礎,目前基層單位資料匯交與項目管理脫節,資料匯交人員不能有效地掌握項目開展情況,需要將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延伸至匯交人,試點從匯交人開始實物清單報送,將匯交監管工作落實到匯交人,以更好地促進匯交工作。

四是制定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管理辦法。規范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運行制度,地質資料匯交延期、保護、發證、轉送等業務環節通過監管平台做好記錄,制定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管理辦法,從數據更新、資料驗收、憑證發放、資料催交及保護延期等方面規范監管平台的業務運行。

『肆』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

在地質資料匯交及處理數據的基礎上,建立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監管成果地內質容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的整體匯交情況,包括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的目錄清單,各項目、探礦權、采礦權的匯交階段及狀態顯示,全國及各省匯交情況的顯示等,實現地質資料匯交過程的監管。監管內容可以細化到地質資料匯交處理的各個階段,如清單填報、館藏機構處理、匯交通知、合格確認、催交通知、匯交憑證發放等,將館藏機構的處理結果及時反饋到上級管理部門,讓管理部門及時掌握全國地質資料的匯交動態信息,從而實現對全國地質資料匯交情況的實時監管,為決策分析提供基礎數據。

『伍』 地質資料匯交

根據全國地質資料館成果地質資料、原始資料的現行管理方式,建立統一的成果、原始資料目錄清單的上報、清單在線處理(確認驗收合格、修改補充通知、退回通知、資料轉送等)系統及資料庫。全國地質資料館及省級館藏機構分別對匯交到各單位的資料進行處理。建立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在線匯交系統,統一協調全國地質資料館與省級館藏機構的匯交處理工作,確保匯交及處理的信息能及時反饋到國家管理部門。

匯交人將需要匯交的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提交給館藏機構的管理人員,由館藏機構管理人員將目錄清單錄入資料庫。館藏機構依據目錄清單,根據實際資料的接收處理結果,在線完成資料驗收和轉送工作,並將所有處理信息及狀態信息存入資料庫。地質資料主管部門通過監管平台,能及時查看地質資料的匯交結果,根據實時匯交情況進行決策,加強地質資料的管理工作。

通過建立統一的全國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與服務信息資料庫,可以保存在整個地質資料匯交業務中形成的管理性數據和後期編錄的服務性數據,並按照誰接收、保管地質資料,誰進行數據採集、錄入的原則,由國家級、省級館藏機構分別承擔各自的資料庫維護工作,包括匯交信息、服務信息和業務管理3個部分的數據。

通過建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平台,由國家館藏機構在網上統一發布、接收信息,解決地質資料匯交、館藏和服務管理方面的3個問題,並解決國土資源部與省級相關部門間的通訊銜接和上報清單、地質資料的流轉問題,實現地質資料的匯交、接收在線管理。

『陸』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中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和共享機制的初步探索—以黃石市為例

曾 俊 劉忠明 韓培光

( 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

摘 要 黃石市地質資料類型復雜、分散、信息化程度低,嚴重製約了地質資料的利用和信息共享服務。為了推動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化集群化和地質資料管理向市縣延伸的工作,本文對地級市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和共享機制進行了初步探索。建立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以匯交為主的地質資料集群機制、匯交網路系統,加強地質資料匯交驗收力度,是實現地市級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的有效途徑。建立地質資料信息共享體系、共享平台體系、共享機制,實現信息共享與服務,是實現地級市地質資料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徑。通過建立和完善地級市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和共享機制,提高地質資料的社會利用率,服務於城市經濟建設。

關鍵詞 地質資料 匯交管理 共享機制 黃石市

0 引言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產業化工作,涉及地質資料匯交制度和社會共享機制、信息化標准和工作流程、海量異構空間地質信息管理多個技術標准規范,還需要從機制建設方面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業化發展。初步形成全覆蓋的地質資料匯交制度。為了探索地質資料全覆蓋匯交機制,我們與黃石市市政府、城建委員會、國土資源局聯合成立了黃石市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工作小組,並由黃石市市長擔任組長,推進相關工作的開展。

1 黃石市地質資料基本現狀

黃石市是一個礦業城市,是我國重要的鐵、銅、水泥生產基地,礦產資源豐富。經過幾十年的地質勘查、礦山生產和城市建設,形成了豐富的地質、礦產、水文、工程、環境、市政建設、科研等地質資料,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

黃石市地質資料類型復雜,類型較齊全,是礦業城市的典型代表。地質資料主要涉及礦產勘查、礦政管理、城市建設、環境治理四個方面。根據不同地質專業和地質資料管理要求,結合黃石市的地質特點,我們詳細研究了收集到的地質資料目錄,對地質資料進行分類,主要分為區調、勘查、地質綜合研究、國土資源管理、其他 5 大類別。在此基礎上,又分為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區域物化遙調查等 11 大類。在11 大類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分為區域地質調查、區域礦產調查等 22 類。根據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的要求,結合黃石市城區地質特點,將地質數據分為 11 類,計 100 多個數據類型,作為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的基礎[1]

地質資料分散。經詳細調查,地質資料主要分布在地質、礦山、建材、非金屬、冶金、土地、煤炭、水文、水利、環保、文物、地震、化工、城建、旅遊等行業部門。初步統計,涉及地質資料保管單位共有 600 多家,其中礦山資料室 500 多家。

地質資料信息程度低。絕大部分地質資料以紙介質為主,少量為電子介質。尤其是工程地質資料全部為紙介質。僅部分礦政管理資料實現了電子台賬管理,鐵山礦山建立了鑽孔資料庫。

地質資料匯交與管理嚴重滯後。地級市沒有地質資料匯交機制,也沒有具體的地質資料館來管理地質資料。多個單位形成的地質資料沒有匯交或不及時匯交。一部分匯交的地質資料中存在紙質與電子文檔不一致的情況。僅部分礦產勘查資料和礦政管理資料能匯交到黃石市國土資源局。部分地質資料存在文圖不符、內容殘缺、自相矛盾、電子文檔命名不妥等問題。

2 地質資料匯交工作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匯交機制不健全

經過三年的試點研究,我們初步總結了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的技術路線,即:地質資料收集、匯交→地質資料分類→地質資料整理、編碼→數據標准化和錄入→地質三維建模和可視化→地質資料、數據、圖形、模型的管理、統計、分析、評價[2]。其中地質資料匯交和收集是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的基礎。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和各省(市、區)地質資料館有一套完善的地質資料匯交規章制度、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由於地級市沒有專門的地質資料館,這套管理機制無法運行下去。黃石市地質資料與傳統地質資料類型相比,還有新增部分,如礦政管理資料。如何實現地質資料管理向地級市 ( 縣)延伸,應進行市縣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和共享機制的研究與探索。

2.2 缺乏地質資料共享機制

地級市地質資料保管單位眾多,由於長期的封鎖,造成地質資料信息交流不暢,項目投資重復,增加了投資風險。也沒有建立起共享服務機制,更沒有建立起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共享平台,造成地質資料難以利用和利用程度不高。部分地質資料保管單位由於擔心地質資料匯交後自身利益受到損失,而不匯交地質資料。實際上國家投資形成的公益型地質資料,必須匯交;商業性投資形成的地質資料,也應按照相應的規定匯交。

2.3 匯交渠道不暢

地級市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職能放在國土資源局,大部分沒有專門的地質資料匯交管理人員,也沒有相應的地質資料匯交制度,也沒有建立起地質資料匯交聯系人制度。地級市內許多地質資料形成單位沒有地質資料管理員。部分地質資料形成單位的管理員對地質資料歸檔還不熟悉,給匯交造成了很大的麻煩。部分單位僅將地質資料上交給主管部門,還不清楚要上交到地質資料管理職能部門。部分單位將地質資料視為私有財產,擔心一旦上交自身利益受到損失。

2.4 匯交意識淡薄

近幾年地質工作處於大發展時期,地質項目較多。部分地質單位淡化了地質項目管理、地質資料歸檔管理和地質資料匯交登記管理,出現了地質資料拖交、欠交和不交的現象,給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麻煩。許多地質項目結題後,沒有專門的地質人員對地質資料進行歸檔,這是地質資料匯交的瓶頸。

3 地質資料匯交管理機制初步探索

目前全國和省級的匯交有相關機制,但是地市級卻沒有。地質資料收集的費用很大,收集海量資料全靠經費來支付是行不通的。如何將全國地質資料館和各省(市、區)地質資料館的地質資料匯交與收集的規章制度、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延伸到市縣級地質資料館,需要進行探索和實踐,最終建立一套完整的匯交機制,進而建立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

第一,成立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立並完善機構設置,起草並實施《地級市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根據地級市地質資料特徵和地質資料需求,細化國家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務院第 349 號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資料管理條例,2002;國土資源部,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2003)。

第二,建立以匯交為主的地質資料集群機制。建立以匯交為主、信息共享與收集為輔的地質資料集群機制。所有地質單位和用戶在地質項目結束後,需將地質資料(電子版和紙質)及時匯交到數據中心。一年不交者,由省國土資源廳、市國土資源局不延發其地質資料涉密借閱證;在項目立項上進行一票否決。待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技術較成熟後,所有地質單位和用戶應提供資料庫。由國家投資形成的地質資料,應依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實施細則,按時保質匯交。由市場投資形成的地質資料,由國家制定優惠管理政策,由投資主體自覺進行地質資料匯交。

第三,建立地級市地質資料匯交網路系統。加強地質資料管理員的培訓工作,建立地質資料匯交聯系人制度,充分利用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嚴格按規定要求進行地質資料匯交。對於地質資料匯交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對於地質資料不匯交的單位和個人,提出警告,對於屢教不改者,進行行政處罰。

第四,加強地質資料匯交驗收力度。對每份匯交資料做到專人負責,跟蹤到底。對匯交內容、匯交時間、驗收意見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登記,並及時反饋給製作人員,以便於進行及時修改。對於未通過匯交驗收的匯交人,不予出具資料匯交憑證。匯交驗收人員也需加強業務學習,以提高自身素質,並在實踐工作中發現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促進地質資料匯交工作的順利開展。

4 地質資料共享機制的初步探索

4.1 建立地質資料共享體系

把地級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納入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和省級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管理體系之中,成為數據中心建設的一個結點。在地級市內,建立地質資料形成單位、保管單位和匯交管理單位網路體系。

4.2 建立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平台體系

建立地級市地質資料管理服務平台系統,加強地質資料信息的網路建設,實現地質資料信息和地質數據的資源共享和分布管理,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和指導。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選擇幾家地質資料形成單位、保管單位和匯交管理部門進行信息共享試點。待方法成熟後,擴大信息共享范圍,完善信息共享平台系統。

4.3 建立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制度

建立和完善地質資料服務體系和機制。統籌安排,上下聯動。在全國、大區中心、省級地質資料服務結點體系下,延伸市縣級地質資料服務節點。制定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分級管理辦法,實現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服務許可制度,簽訂保密協議或合同。用戶超范圍使用,或不經中心同意而向第三方提供服務,後果自負。也可以實行地質資料擔保使用,擔保方提供擔保資質,承諾擔保協議。地質資料共享方應加強各單位中地質資料管理員的約束,確保地質資料管理有序,共享適度。

建立用戶信譽分級制管理。一年一評,嚴重損害數據中心利益者,中心將按制度、合同、協議進行處理,違法者將被移交司法部門進行處理。建立資料利用監督機制,請公眾、媒體、執法員對資料使用人員進行實時監督。

4.4 地質資料信息的共享服務

地質資料信息的共享服務可分為地質資料服務、礦政服務、城市建設服務等。地質資料的共享平台服務主要是地質資料電子瀏覽、電子資料復印、需求表列印、地質科普等。礦政平台服務主要是在礦政管理電子台賬的基礎上建立不同類型的資料庫,為礦政管理部門提供快捷直觀的審批和管理服務,為公益性地質活動和商業性地質活動提供礦政信息和地質資料服務。城市建設平台服務主要是通過建立資料庫和地質三維模型為城市規劃、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信息服務。

通過信息發布提供服務信息,根據地質需求,通過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品研發,提供服務產品。

5 結語

黃石市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產業化工作還處於起步階段,地級市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服務機制有待建立,工作框架和保障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地質資料匯交與管理辦法的建立和共享機制標准化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開展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工作,大力推進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和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服務,主動融入城市建設主流程。構建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產業化保障機制,為城市建設、礦政管理、環境恢復治理、地下水監測等提供地質資料服務。

通過建立和完善地級市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和共享機制,充分挖掘地質資料的潛力,提高地質資料的社會利用率,對於創新服務機制、減少重復投資、降低投資風險、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柒』 中海油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李玉艷

(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摘要 地質資料匯集著在各種地質工作中形成的紙電介質及岩心、岩屑等海量信息資源及其載體。進行地質資料匯交,開發利用好其信息財富,既具有現實意義,也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本文將通過中海油近年來地質資料匯交的情況,介紹匯交管理工作建設取得的成果,並針對地質資料匯交工作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地質資料 資料匯交 紙介質 電子介質

0 前言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的重要成果,是一代又一代地質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是資料利用者進一步開展地質工作的重要基礎,是所屬國家的寶貴財富。其具有形成成本昂貴、數量龐大、類型復雜、應用范圍廣泛、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巨大、可重復利用等諸多特點。對一個國家而言,保管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不僅具有現實意義,也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進行地質資料匯交,加強地質資料管理,實現地質資料信息共享,並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不僅可避免日後重復的工作和投資,亦可顯著提高當前的工作效率和社會經濟效益。因此,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既有利於更好地對其進行保護,也更有利於對其進行開發和利用,並且能夠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務。而地質資料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按國家相關要求及時進行地質資料的匯交。

本文將通過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近年來完善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相關法律制度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新技術應用、硬體設施投入與資料開發利用等方面,淺談中海油在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建設取得的進展及其成果,並通過分析地質資料匯交驗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1 中海油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建設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地質資料管理和資料匯交手段也隨之發展並更加現代化。這就需要不斷加強管理制度建設,更新管理理念,以適應新時期的地質資料匯交要求,這也要求地質資料管理人員要不斷接受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要不斷更新應用軟體和硬體設備,以便用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現代化的信息服務平台,開發利用好現有地質資料成果。

1.1 匯交管理制度建設

目前,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的現行依據是2002年國務院頒布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2003年國土資源部頒布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16號)以及《油氣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製作匯交細則》(國土資發〔2007〕237號)和《油氣等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工作規則(試行)》(國土資廳發〔2012〕24號)。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依據上述管理條例和工作規則,並根據《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勘探開發技術檔案管理規定》以及《關於海洋石油科技檔案資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結合中海油地質資料管理現狀,制定了《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勘探地質資料管理規定(試行)》,對中海油地質資料所有權、資料匯交范圍、地質資料的披露、出售與交換、資料匯交管理職責與分工、資料匯交程序與匯交時限和資料匯交要求等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和劃分。規定指明中海油勘探地質資料所有權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授權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負責中國近海所轄礦區以及海外油氣勘探區塊勘探地質資料的管理工作。實行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各分公司分級負責的原則。地質資料匯交實行「分區實施、集中管理、統一匯交」的匯交原則。適用對象范圍包括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內部的地質資料上交管理和向國家匯交的地質資料的匯交管理。

為進一步規范地質資料匯交職責、匯交范圍和具體匯交要求,做好中海油地質資料匯交工作,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於2012年特製定了《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細則》,此細則明確規定了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及各分公司和研究總院的地質資料匯交的職責分工、地質資料匯交的范圍、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原始地質資料匯交、實物地質資料匯交和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工作年報等各項工作要求(表1)。特別明確了資料受託保管單位製作匯交項目須經研究總院檢查驗收合格後統一匯交的管理制度。依據這些具體要求、工作細則和格式要求等,在成果地質資料製作、裝訂和質量檢查以及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等具體工作流程中就有了可操作性的技術規范。

表1 中海油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職責分工表

1.2人才隊伍建設

地質資料管理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它不僅要求工作人員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也要求其具有扎實的科技理論知識,特別是要具備能夠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先進管理理念進行地質資料管理的基本技能。為適應新形勢下的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要求,就要摒棄過去落後的資料檔案管理觀念,與時俱進,重視資料管理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根據總公司要求,中海油各級受託單位均成立了地質資料匯交管理項目組。為更加切實有效提高資料管理者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做好中海油的地質資料匯交工作,所有地質資料管理人員除每年積極參加國土資源部和全國地質資料館舉辦的理論技術培訓外,中海石油有限公司每年也在海油系統內部,不定期舉辦地質資料管理培訓班和技術交流會議,宣講地質資料管理相關條例,培養職業道德和標准化意識,總結地質資料匯交工作情況和要求,匯總各分公司在資料匯交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逐一分析,統一認識,嚴格要求。通過理論知識學習、系統內外的技術交流和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製作軟體以及委託保管軟體的培訓等舉措,使整個中海油系統的地質資料管理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不斷得到提高,資料匯交的成果質量、人員素質也不斷得到提升。目前,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員已佔到整個中海油地質資料管理隊伍的90%以上。所有地質資料匯交人員均能熟練掌握並能使用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系統軟體進行資料匯集統計及資料匯交工作。

1.3 新技術應用

地質資料類型復雜,門類眾多。既包括探井地質成果報告、油氣成果報告和儲量報告等成果地質資料,也包括各類勘探的原始數據、錄井、測井和分析化驗報告等原始地質資料,還包括與成果地質資料相符的探井鑽井取心、岩屑等實物地質資料。匯集著在各種地質工作中形成的紙介質、電子介質、岩心、岩屑等以文字、圖像、聲音和礦物質等形式記錄的海量信息資源及其載體。其整理匯總工作煩瑣,勞動強度大,重復勞動多。必須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和具有友好操作界面的信息管理平台來管理、開發和利用這些海量地質資料。這樣才能發揮計算機的現代化管理優勢,大大降低勞動強度,顯著提高工作效率,縮短資料匯交周期,提升資料匯交質量,及時方便地解決地質資料匯交中出現的問題。為滿足地質資料匯交要求,中海油各級資料匯交單位均統一安裝並使用《成果地質資料製作瀏覽系統V2.2》製作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項目,生成統一的匯交清單便於匯交;使用《石油天然氣地質資料委託管理系統V1.1》實施對匯交礦權的下發以及原始、實物資料的入庫匯交統計等;還安裝了《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V2.0》將匯交礦權的成果、原始和實物資料數量信息及時上傳至國土資源部以便進行匯交憑證的發放;並使用《全國地質資料管理信息報送系統》對地質資料委託保管工作年報進行報送匯交等。同時,也及時對匯交管理系統軟體進行更新。這些現代化管理技術的使用,使得地質資料成果的形成、利用和開發、公共信息服務等各個環節與現代化辦公體系有效銜接起來。提高了地質資料的整理匯總的效率、資料匯交的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滿足了國家標准化的相關要求。

1.4 硬體設施建設

中海油在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先進管理理念和新技術引進與發展等軟實力加強的同時,也重視地質資料保存保管和維護保障等硬體環境的改善和建設。地質資料保存設施建設及保管和維護條件近年來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實現了資料檔案庫房、資料借閱利用和管理辦公三分開。各級受託保管單位庫房建設均符合各類地質資料保管要求。所有庫房全部配備了齊全的安防、環境控制等設施,滿足檔案庫房的「八防」要求。為滿足未來幾年對地質資料的保管和維護要求,僅 2013年度新增岩屑庫房面積就達1500m2。並對已有庫房進行了改造,面積達2300m2。中海油地質資料庫房總面積現已達17000千多平方米。其中,成果資料庫房面積3000 多平方米,原始資料庫房面積近6000 平方米,實物資料庫房面積近8000平方米。同時,自主研發岩心掃描儀1台,攜帶型岩屑掃描儀1台。隨著攜帶型岩屑掃描儀的研發成功,實現了岩屑在井場的現場圖像採集。提升了岩屑圖像的採集質量和採集的及時性。目前,使用的實物採集儀器包括岩心掃描儀、岩屑掃描儀、攜帶型岩屑掃描儀、岩心地面伽馬測量儀、岩心切割機、岩心地面伽馬測量儀等。使用的計算機包括伺服器和台式電腦總計近百台。其他外設設備包括磁帶機、普通復印機、普通掃描儀和列印機若乾颱。資料庫房專用設備包括升降平台、叉車、專用空調、滅火器、除濕機等。這些設備的投入使用,為中海油地質資料成果的形成、保存和維護、資料的管理和匯交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 成果應用及社會服務

中海油自2004年開展地質資料匯交工作以來,經全體地質資料管理人員的辛勤努力,已完成78個礦區共415口井的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取得國土資源部發放的資料匯交憑證89個。自2010年起開始進行油氣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建設,4家分公司全部通過國土資源部的檢查驗收取得地質資料委託保管資格。已完成78個礦區的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的入庫匯交工作。同時,中海油也不斷加大信息共享服務網站數據的更新力度。目前,在線資料目錄已做到了與館藏成果地質資料入庫同步。表2所示為截至2013年底已向國家完成的資料匯交情況統計,表3則為截至2013年底地質資料利用情況統計。近幾年,地質資料成果在海洋油氣勘探開發中的貢獻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譬如,為國家重大專項「南海北部深水區碳酸鹽岩儲層識別與評價」項目提供62口井的曲線、28口井的分層數據、301件電子文檔資料;為「ENI公司申請利用2012公開招標區塊50/34資料」項目提供LT35-1-1、YC8-1-1、YC8-2-1、YC14-1-1、YC7-4-1、YING6井地質成果資料共186份;為「殼牌公司申請利用62/02合同區外LD22-1-7井資料」項目提供LD22-1-7井井地、井化、鑽完井總結報告、井場調查(定位)報告共115份等。成果利用事例不勝枚舉。

這些成果不僅在油氣勘探開發和科學技術研究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也為提高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為今後開展地質資料的其他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數據保障。

表2 地質資料匯交情況統計表(截至2013年底)

表3 地質資料利用情況統計表(截至2013年底)

3 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地質資料門類多、范圍廣,在資料匯交時既需要較強的責任心,也需要細致的工作態度。根據中海油近幾年的地質資料匯交驗收情況,發現了一些經常存在的普遍性問題。

1)成果地質資料製作不符合要求。成果地質資料有報告缺頁或裝訂倒置現象。地質資料立卷歸檔要求是折疊成270mm×190mm,但有些資料附圖折疊不規范,寬度超出A4紙且寬窄不一。大部分資料沒有雙面列印;多數資料及附圖冊封面沒有蓋單位公章;有些成果報告無摘要、儲量報告缺評審意見書等。這些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們的資料匯交人員工作責任心還不強,對相關規定和要求理解還不到位。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大國家匯交管理制度和管理軟體系統培訓力度,使有關人員熟知匯交制度法規,熟練使用匯交管理軟體。希望資料匯交人員不僅要加強工作責任心,也要不斷地提高職業素養。同時,也要對資料管理人員經常進行適當的專業科技普及培訓,提高知識水平,並建議加強資料管理人員年度培訓,集中匯總問題,明確整改要求,討論匯交中的難點,抓典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2)製作電子文檔的辦公軟體版本不統一。經常導致電子文檔中的圖件出現打不開的現象,影響資料成果二次再利用。建議主管部門限定各單位均採用一致的辦公軟體版本。

3)地質資料委託管理系統運行不穩定。出現總公司下發礦權後分公司接收不到,或者是分公司已經入庫的資料目錄而總公司看不到的現象,影響工作效率。建議有關單位要及時加強與國土資源部及全國地質資料館的溝通,及時解決資料匯交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捌』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信息服務系統建設

彭秋月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中心承擔國家重要實物地質資料採集、管理、開發研究和利用,為政府主管部門提供決策與業務技術支撐,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其信息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對於地質資料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從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平台、門戶平台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 管理與服務平台 門戶平台

0 引言

實物地質資料是進行地質工作的基礎信息資源,是整個社會和經濟的信息支撐。地質資料可循環使用,能夠長期提供信息服務。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已經擁有了大量的地質資料,它們中的大部分分布在全國和各省級地質資料館、各類地質工作單位。隨著我國地質工作的不斷開展和深入挖掘,對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當下更著重於能源資源增長需求、管理決策以及應用方式等諸多方面。實物地質資料從採集到對外輸出社會化服務,在這個動態過程中,實物資料通過現代化技術包裝、科技服務平台、資料庫形式、網路平台,向社會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全國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形式單一,信息管理分散問題,達到了通過信息化建設統一管理,統一輸出服務的效果。為此,本文分別從地質中心信息化服務體系的組成管理與服務平台、網路平台、門戶網站三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1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中心信息化服務體系

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根據單位層面的業務需求將信息化服務系統分為管理與服務平台、網路平台、門戶平台三部分進行規劃與建設。其中管理與服務平台由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系統組成;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系統主要有單位業務層面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構成;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系統由實物地質資料在線服務與專題地質資料服務組成。門戶平台(中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實物資料中心對外服務的信息化管理服務平台之一,為外界提供給一個便捷,快速獲取資料服務的窗口。圖1是實物中心信息化服務體系結構圖。

中心信息化服務系統由管理與服務平台、網路平台、門戶平台構成。具體通過一個服務平台、兩個資料庫、三個管理與服務系統實現。成為支撐實物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與服務的主體,初步形成了網路信息化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系統。

其中,「服務平台」指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信息化平台。它是通過全國實物資料信息網面向社會提供互聯網關鍵字查詢、館藏實物資料信息查詢、圖形圖像查詢、空間查詢、三維數字展廳、青藏高原實物資料專題服務等產品化公共服務。

「兩個資料庫」指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庫和全國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截至2013年,實物中心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庫涵蓋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匯交、驗收、整理、編錄、庫藏管理和服務等相關業務信息,以及到目前為止更新的全國重點成礦區帶254 份實物資料的數據查詢檢索。全國試點鑽孔資料庫涵蓋了地質礦產、媒體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鑽孔等相關數據信息,已經匯總整理包括山東、四川、江蘇等多個試點鑽孔單位的資料信息,並推出了鑽孔資料庫實用軟體,在全國開展了試運行工作。

圖1 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系統結構圖

「三個管理系統」指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系統。①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作為實現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工作的網路化和動態化系統,成為國家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地質資料匯交與管理的一種手段和措施。實物資料管系統重點抓住了中心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各個環節,對工作中產生的數據,信息進行整理,提高工作效率。②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其主要是為了利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管理國家資料中心庫,開展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即根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匯交、提交、驗收、整編(偏重實物描述、背景資料整理)建檔、入庫、服務、維護等,建立以管理數據為主、實物說明數據為輔的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庫,用於保存國家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庫內的實物地質資料數據,並通過開發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庫管理系統,為國家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庫的正常運行,提供計算機管理平台。③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系統。主要包括網站系統、內網、外網建設三方面,通過實物資料服務系統建設來提高實物地質資料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內、外網採用物理隔離,每個辦公室設置外網信息點1個、內網信息點1個、網路IP電話視頻點1個。內網由實物地質資料中心辦公主樓、資料庫、行政樓組網連接構成,用於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日常辦公。外網通過互聯網、中國地質調查局骨幹網,向社會提供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主要提供下列信息:①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庫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數據信息;②與實物地質調查資料產生、保管動態有關的信息;③與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收集、入庫有關的信息;④國家、行業頒布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盒管理辦法等。

Web在前台運行,針對用戶的請求,Web伺服器運行一個應答程序對資料庫操作,把結果傳送給客戶機,客戶機的瀏覽器將結果顯示給用戶。

後台數據管理的主要模塊包括許可權驗證模塊、實物數據檢索模塊、用戶管理模塊、信息統計模塊、數據備份恢復模塊等。資料庫系統(SQL Sever)在後台運行,完成數據的安全存儲和快速的檢索(圖2)。

資料庫概念模型採用關系型資料庫-行、列表格形式,利用軟體Acess97、SQL Sever2000 建立資料庫,進行數據存取、管理。資料庫中主要存儲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法律法規、技術標准、部門公告、政策文件、利用辦法、管理動態、用戶留言、友情鏈接等信息。

圖2 後台數據管理

2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

自2002年《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2003年《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16號)、2008年《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國土資發〔2008〕8號)發布實施以來,實物地質資料的匯交、保管和服務取得明顯成效。為了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成果、實物、原始地質資料的實時、在線的一體化匯交監管,全面、及時掌握地質工作項目進展和礦業權設置情況,國土資源部決定在全國部、省兩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其地質資料館藏機構部署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2011年6月16日,國土資源部下發了《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78號文),對部、省任務分工、進度安排及整個監管流程涉及的文書進行統一規定。按照該通知要求,監管平台於2012年3月正式在全國范圍內布置實施。

實物監管平台的監管范圍:①依法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地質資料。②中央和地方財政出資開展地質工作形成的地質資料。③《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規定應匯交的其他地質資料。通過監管平台實現成果、實物、原始地質資料匯交的一體化管理,只有成果、實物、原始地質資料都依法匯交後,才能頒發匯交憑證。與以往只匯交成果地質資料即可獲得地質資料匯交憑證不同,監管平台實施後,真正實現了實物地質資料與成果、原始地質資料的一體化匯交監管,相當於將實物原始資料的匯交監管間接納入礦業權項目管理之中,不依法匯交實物地質資料的匯交人,將無法辦理礦業權手續,無法申請項目評獎。因此,監管平台的成果有效地提高了監管力度與水平,實現了對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的科學化運行。

3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系統

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初步實現了實物地質資料全程業務流程信息化。根據中心層面業務流程實現單位的管理服務業務流程結構圖見圖3。

圖3 管理業務流程結構圖

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建設中,其核心內容主要涉及資料庫的建設以及運行環境的建設。隨著中心展開地質工作信息化的不斷深入,大量礦產資源項目以及其他地質項目更多地涉及地質資料庫的建設中,逐漸滿足了單位館藏實物地質資料中專業性強、種類多的特點,建立專門的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庫來提高數據的質量,進行數據集成,開展分類應用和專題應用並提供館藏實物資料目錄索引、青藏高原1:25萬專題服務目錄、典型礦山實物資料目錄等。

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庫管理的對象為種類繁多的地質資料數據,其中利用率最高、使用價值對大的資料庫是存儲數萬米鑽孔信息的資料庫以及實物資料目錄資料庫。這些資料庫中包含①全國范圍的區調以及固體礦產礦區的岩心(包括煤礦的岩心)、標本等數據;②區調化探掃面所留下的副樣;③標准地層剖面的地層標本與薄片數據信息。

這些數據信息的二次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實物地質資料社會需求和中心管理部分分類,將實物資料管理系統功能劃分為實物地質資料匯交與驗收、整理與建檔、入庫與管理、利用與服務這四個部分,此管理系統是基於單位業務管理層面開發的系統。系統資料庫採用SQL Server 2000語言開發,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並分為三個界面、數據錄入界面、數據查看編輯界面、信息搜索界面。系統涵蓋了實物以及相關資料從進庫保管到輸出服務利用全過程。

實物資料管理系統主要功能為:

1)綜合查詢。通過網站綜合查詢,可以查找到用戶所需的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館藏資料目錄,以及相關的實物資料產地、資料類別;以及相關資料詳細信息。

2)岩心圖像。以全國地質調查的典型礦床為主,通過信息資源整合——以19個重點成礦區帶和47個整裝勘查區為單元,整合各類信息,包括地質背景、成礦模式、找礦模型、鑽孔信息、岩心信息、岩心圖像、標本信息、標本照片等。以圖文形式通過網路載體呈現給用戶端。截至2013年底,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通過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向全國發布31個省(區、市)1165個單位館藏的鑽孔信息、鑽孔總數618972個,其中信息完整的鑽孔數496734個,在全國地質鑽孔清查的基礎上,開始啟動全國重要地質資料資料庫建設。提供信息詳盡的部分鑽孔目錄80649個。

3)地圖空間。地圖空間是把全國地調項目信息、礦區、剖面、鑽孔與衛星地圖關聯,通過在地圖上點擊相關項目地點,在檢索界面中呈現出以省份劃分為依據的館藏全國各個項目地理分布圖和相關實物資料信息。

4)數字展廳。數字展廳是通過三維立體成像技術,把部分館藏的實物標本通過數碼照相技術和顯微成像技術等動態技術展現在展廳里。通過建立虛擬數字展廳,把實物在網路上立體化。不再是圖片二維的形式,而是可以點擊多個角度立體旋轉展示實物。用戶可以在網上遠程直觀立體的查看到館藏的具有地學價值的大標本化石系列,如同身臨展館。

5)圖幅系統。青藏高原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①發布資料目錄(案卷目錄)從整合區調實物資料出發。進入資料庫,從建立的圖幅信息表中,查詢實測剖面信息(薄片信息等)。實測剖面目錄(文件級目錄)。②標本與薄片目錄。發布標本描述和薄片鑒定報告。展示了青藏高原1:25萬部分圖幅資料數據集成」的數據成果,收集青藏高原岡底斯成礦區帶1:25萬圖幅的成果、原始、實物地質資料,並在線提供數據服務。

4 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系統

實物資料地質中心採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完善、更新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系統——中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及時發布實物地質資料信息,向社會提供權威的查詢服務,為用戶提供在線瀏覽服務,保證網路的暢通、安全。到2013年實物中心通過信息化建設,以網路形式、目錄形式等為社會公眾提高館藏資料在線服務,專題實物地質資料數據集成與服務,以及涉及地質項目的分類服務等。服務系統通過中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cgsi.cn實現網上查閱功能。基於天地圖的鑽孔、剖面、礦區、項目信息的綜合檢索功能。完成了新增項目、鑽孔等空間數據製作,以及新增鑽孔岩心圖像的連接、發布。

4.1 網路環境

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網站由網路設備(包括區域網)和Web信息服務系統組成。系統架構採用分布式多層系統架構,並具高度的擴展性,以降低系統擴充的成本。外部埠採用DDN專線接入方式與地調局骨幹網連接,並實現互聯網的接入。內外網之間的通信採用非同步高位加密機制,防止信息涉密,保證通信安全。

為防止伺服器不可預測的故障,或者伺服器的定期維護對整個業務造成的影響,使用兩台伺服器,兩台伺服器構成雙機熱備份,中間使用Watchdog電路,以保證整個系統能長時間不間斷工作。

伺服器應支持熱插拔電源,並配備UPS(不間斷電源)。為保證數據存儲的絕對可靠,採用光存儲器。伺服器上禁止安裝與支持網路運行無關程序,以減少程序的混亂或者程序的意外沖突。

操作系統採用Windows Server 2000伺服器操作系統。後台資料庫採用SQL Server 2000。網站安全採用軟體、硬體相結合安全保障體系,防止病毒入侵和惡意攻擊。

主要硬體設備包括刀片式伺服器6台、核心業務路由器1台、硬體防火牆1台、入侵檢測設備1台、核心交換機1台、匯聚交換機1台、樓層交換機40台、UPS電源和光碟陣列及其他配套設備。

4.2 系統頁面

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建立健全地質資料網路服務體系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98號)中要求提供的服務信息(資料目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技術標准、辦事程序、借閱利用辦法、管理動態等)內容,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路系統主要欄目如圖4所示。

圖4 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系統框圖

4.3 門戶網站建設

其實現如下功能:

1)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網站整合信息資源,並進行地質信息科學分類,形成資料中心信息資源庫。

2)政務專題欄目公開模塊系統,網站(欄目)應同時向社會提供地質資料管理法律法規、政策文件、技術標准、辦事程序、借閱利用辦法、信息交換、資料管理動態等管理信息並體現實物資料中心隊伍建設形象。

3)整合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項目,(8)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擴展閱讀中心門戶網站功能,對社會大眾提供資料在線服務。當前實物中心根據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開辟了網站專題服務模塊,其中包括原來已有的全國重點成礦區實物查詢檢索系統外,2013年新增「青藏高原區調圖幅數據採集成果」及「服務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專題產品」,主要提供:①全國整裝勘查區地質資料目錄;②區調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查詢。

4)網路體系結構。實物地質資料服務體系網路將採用Web和資料庫相結合的工作模式。通過資料庫把網站的各種數據組織起來,自動生成動態的Web頁面,並根據用戶的請求顯示不同的頁面內容。總體結構包括用戶層、網路通信層、數據管理與處理層、數據存儲層(圖5)。

圖5 網路體系結構

5)網路維護。實物地質資料在滿足中心管理服務系統網路環境正常健康運行的前提下,在日常運維方面,完成了網路基礎交換設備更新換代工作,針對項目需求對新購伺服器上架部署、配置操作系統、殺毒軟體,資料庫軟體和KVM設備連接。通過部署流控設備、IDS、防病毒網關和抗分布式攻擊等設備,動態調整安全控制策略等方式,實現了被動防護到主動防禦的轉變,為後期開展網路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打下基礎。在機房物理環境方面,新增艾默生(Adapt PM150 30KVA含主機櫃、電池、通信模塊等)替換故障UPS,應對市電不穩定環境對設備沖擊,提高了機房配電安全。安裝機房動力監控系統安之源AZY-2008,實現空調、UPS、漏水、溫濕度、煙感、視頻監控和門禁的全方位集中監控。升級機房空調為380V動力電、來電自啟動基站空調,可與安之源監控系統實現實時監控。以上基礎環境設施建設保障了中心網路系統正常運行,提升了安全保障能力。

6)客戶端維護。及時解決中心各處室個人計算機、外圍設備出現的軟硬體問題,如網上辦公軟體、殺毒軟體和硬體故障問題,以及財務系統軟體故障維護和數據備份、恢復。對中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進行了改版升級工作,網站布局更加合理、界面風格更加美觀。在內容上更加註重實物資料信息的新聞時效性。在服務方式上為用戶提供了更便利的資料網上查閱功能。

7)網站升級。到2013年底,對地圖空間查詢服務模塊進行了升級,利用測繪局發布的天地圖替換了原來的空間地圖,重新設計開發了基於天地圖的鑽孔、剖面、礦區、項目信息的綜合檢索功能,完成了新增項目、鑽孔等空間數據製作,以及新增鑽孔岩心圖像的連接、發布(圖6)。

圖6 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首頁與服務界面

5 結束語

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體系構建對於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實物地質資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信息化的不斷深入已經開啟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與維護的新階段。在配合國土資源部頒布相關政策法規推進地質資料實現「兩化」建設的步伐中,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不斷加快網路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質量,並逐步提高了實物地質資料的現代化服務水平。

『玖』 一體化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及數據中心初步設計

劉國華

(遼寧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

摘要 本文設計了成果、原始、實物和重要鑽孔資料庫匯交和借閱的一體化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涵蓋了匯交報盤、接收檢查、電子閱覽室、共享服務平台和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等內容,對目前地質資料信息化應用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和辦法。

關鍵詞 一體化 地質資料 信息化 數據中心

0 引言

2002年國務院頒布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2003年國土資源部發布《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16號),實施辦法中明確指出:全國地質資料館,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地質資料館和地質資料保管單位負責建立和維護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系統。

從2002年起,圍繞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基礎工作,國土資源部陸續下發了《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2〕93號)、《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的通知》(國土資發〔2008〕8號)、《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32號)、《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113號)、《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原始地質資料管理的通知》(國土資廳辦發〔2012〕57號)和《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全國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3〕88號)。

在國土資源部的統一領導下,經過多年努力,全國地質資料信息化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已初步構建完成了以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共享服務平台、電子閱覽室、油氣委託管理平台、鑽孔資料庫和管理信息系統為內容的「五平台一支撐」格局。但在深入開展以「五平台一支撐」格局的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方面,在執行部制定的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制度及相關標准、規范方面,省級層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成果、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基礎信息內容和標准需要統一。根據一個項目地質工作的不同階段,成果、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反映的內容是截然不同的,但是該項目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的基礎信息應該是統一和共用的。如項目名稱、匯交人及聯系方式、工作性質、工作程度、起始截止時間、工作區起始截止經緯度、項目編號或礦權許可證號、項目來源、原始資料保存單位和實物資料保存單位等。成果、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應該以統一和共用的目錄信息為基礎,分別疊加不同的專用目錄信息,進而形成前後一致、先後關聯的成果、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

二是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成後的更新與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匯交銜接問題。《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全國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3〕88號)中要求,對於新匯交的電子類地質鑽孔資料,匯交人應將地質鑽孔「三圖一表」轉換生成規定格式電子文件,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利用系統軟體將新匯交的數字化後的地質鑽孔「三圖一表」和重要地質鑽孔數據信息著錄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並及時更新和維護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及其服務平台。但是,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由於館藏機構大多不具備專業技術人員,著錄重要地質鑽孔數據工作難以得到很好的實施,並且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後期更新維護工作與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匯交工作相脫節更會帶來許多的麻煩。可以探討的解決辦法是,開發集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與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後期更新於一體的實物地質資料匯交報盤系統,由匯交人組織填報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三圖一表」電子文件和重要地質鑽孔屬性數據,經館藏機構檢查驗收後,直接導入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庫和重要鑽孔資料庫。

三是一體化電子閱覽室建設問題。要擴展電子閱覽室可以調閱的內容和調閱方法,在成果地質資料電子閱覽的基礎上,增加原始資料、實物資料和重要鑽孔資料庫的電子閱覽。要在以項目為單元調閱的基礎上,增加以區域范圍為單元的調閱方法。

本文通過一體化的設計思路,面向建立完整的匯交、借閱工作流程和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探索解決目前地質資料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 一體化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

1.1 一體化地質資料匯交驗收

地質資料包括成果資料、原始資料和實物資料。從匯交的角度來說,實物資料的匯交主要以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為主,按照2013年88號文件,重要鑽孔資料庫的更新也應納入實物資料的匯交范疇,與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一並匯交。因此,一體化地質資料匯交驗收包括一體化匯交報盤、一體化匯交驗收和一體化匯交憑證。

1.1.1 一體化匯交報盤

一體化匯交報盤是整個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的基礎和起始原點,是解決匯交工作存在問題的核心,對於後續的電子閱覽室建設、共享服務平台建設和數據中心建設至關重要。圖1 為一體化匯交報盤數據內容。

圖1 一體化匯交報盤數據內容

一體化匯交報盤系統以項目為單元,按照內容和標准統一的原則生產地質資料匯交的電子數據,充分體現資料的完整性和關聯性。

(1)目錄資料庫

其中地質資料目錄基礎信息為成果、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中共用的信息,如:項目名稱、匯交人及聯系方式、工作性質、工作程度、起始截止時間、工作區起始截止經緯度、項目編號或礦權許可證號、項目來源、原始資料保存單位和實物資料保存單位等。

成果地質資料目錄信息為成果目錄資料庫的專用信息,原始地質資料目錄信息為原始目錄資料庫的專用信息,實物地質資料目錄信息為實物目錄資料庫的專用信息。通過專用目錄信息疊加目錄基礎信息,即可產生相應成果、原始和實物目錄資料庫。

(2)資料信息

成果地質資料信息包括文字、圖、表等7類信息和涉密情況登記表。

原始地質資料信息包括底、測、觀、探、樣、試、錄、像、綜、文等10類報告和涉密情況登記表。

實物地質資料信息包括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和重要鑽孔數據,重要鑽孔數據包含三圖一表、項目信息表、鑽孔基礎信息表、鑽孔屬性信息表、鑽孔岩心屬性信息表和涉密情況登記表。其中鑽孔岩心屬性信息表需標注實物資料保管的詳細信息。

(3)匯交報盤標准

匯交報盤數據分為可編輯數據和不可編輯數據,可編輯數據包括目錄數據信息、項目信息表、鑽孔基礎信息表、鑽孔屬性信息表、鑽孔岩心屬性信息表、涉密情況登記表,可編輯數據標准依據國家規范格式。不可編輯數據包括成果地質資料的文字、圖、表等信息,原始地質資料的底、測、觀、探、樣、試、錄、像、綜、文等10類報告信息,重要鑽孔數據的「三圖一表」,不可編輯數據採用PDF格式。

(4)報盤數據合規性檢查

報盤系統自動關聯報盤數據,設置必填項,統一匯交資料的項目區域坐標系,對偏離項目區域的鑽孔坐標進行自動告警。

1.1.2 一體化匯交驗收

一體化匯交驗收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一體化匯交驗收流程

(1)匯交接收和分發

館藏機構前台受理接收匯交人提交的一體化報盤數據,按類別標注接收的數據,列印受理通知單,分發相關角色檢查,啟動辦理時限控制。將接收的數據按類別標注是一個重要環節,標注分為「首次接收」、「再次接收」、「補正」、「合格」4種狀態,「首次接收」、「再次接收」由前台人員標注,「補正」、「合格」由檢查人員標注。通過狀態標注,確保二次匯交時,前台人員只需導入補正修改的文件,同樣,檢查人員只需要檢查補正修改的文件。

(2)資料檢查和匯總意見

檢查人員接收前台分發的報盤文件,對於檢查通過的文件標注「合格」狀態,未通過的文件標注「補正」狀態,填寫補正意見。檢查意見經匯總後,由前台人員向匯交人發出補正通知,其中補正時間不計入辦理時限控制。

(3)列印匯交憑證和數據入庫

對於驗收合格的匯交資料,一方面由前台列印匯交驗收合格通知書,另一方面將網上報盤數據自動導入地質資料數據中心,並直接供電子閱覽室調閱。

1.2 一體化地質資料電子閱覽室

1.2.1 擴展電子閱覽室的內容

現階段電子閱覽室以成果資料調閱為主,伴隨原始、實物和重要鑽孔資料庫的一體化匯交,電子閱覽室應完整反映和調閱成果、原始、實物和重要鑽孔資料庫資料。

1.2.2 統一報盤信息和電子閱覽室的數據標准

統一報盤信息和電子閱覽室的數據分類,報盤信息和電子閱覽室採用相同的數據組織結構和數據標准,確保匯交檢查合格的數據能直接為電子閱覽室調用。

1.2.3 改進電子閱覽室的調閱模式

1)提供成果目錄資料庫查閱方式。提供以檔案號、項目名稱、工作性質、工作程度、礦權許可證號、礦種等信息為索引的查閱方式。

2)提供按照勘查區塊查閱方式。參照勘查區塊管理方式,將行政轄區劃分經緯度查閱區塊,選擇相應區塊,即可調閱出該區塊下的所有資料。

3)提供自定義范圍查閱方式。通過在行政區底圖上任意編輯區塊,查閱該區塊下的所有資料。

1.3 一體化地質資料共享服務平台

一體化地質資料共享服務平台依託互聯網建設,內網可公開共享信息定期導入地質資料共享服務平台。一體化地質資料共享服務平台提供如下服務:

1)主動公開的地質資料發布服務。

2)成果、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查詢服務。

3)按照經緯度區塊方式或自定義范圍方式,提供地圖檢索查詢服務。

4)館藏機構和地勘機構實物岩心(標本、樣品、光片、薄片等)保存管理系統。

5)實物篩選管理系統。

6)匯交服務,如匯交預訂、補正通知、匯交查詢、匯交公告、催交提示等。

7)微信查詢服務。

2 一體化地質資料數據中心

按照全國國土資源「一張圖」及其核心資料庫建設要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按照目錄資料庫、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和專題資料庫三大類進行建設,空間數據採用1980西安坐標系、1985國家高程基準、高斯-克呂格投影。

2.1 數據內容

2.1.1 目錄資料庫

目錄資料庫包含成果資料目錄資料庫、原始資料目錄資料庫、實物資料目錄資料庫和重要鑽孔目錄資料庫,各個目錄資料庫中的基礎信息必須是統一和共用的,如項目名稱、匯交人及聯系方式、工作性質、工作程度、起始截止時間、工作區起始截止經緯度、項目編號或礦權許可證號、項目來源等。通過工作區起始截止經緯度和工作程度等信息,建立反映地質勘查區域特徵的空間目錄資料庫,目錄資料庫中需要建立與成果圖文資料庫、原始圖文資料庫、實物資料庫和鑽孔資料庫的索引,實現空間、目錄、圖文信息的關聯。

2.1.2 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

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包括成果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原始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和實物資料庫等。

2.1.3 專題資料庫

專題資料庫包括重要鑽孔資料庫、地質工作程度資料庫、礦產地資料庫、1:20萬地質空間資料庫、區域重力資料庫、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1:20萬自然重砂資料庫、1:20萬數字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礦產資源規劃資料庫、地質勘查規劃資料庫、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探礦權/采礦權核查、礦業權設置方案資料庫和礦業權登記資料庫等。

2.2 應用方式

地質資料數據中心主要提供通過空間屬性查閱地質資料的功能,具體如下:

2.2.1 快速瀏覽

通過切片技術,提供對空間目錄資料庫和各種專題資料庫的快速瀏覽,提供單一數據瀏覽、數據對比瀏覽(多窗口對比)、數據疊加瀏覽(在一個窗口中展現多層圖形疊加效果並通過設置圖層透明度實現對比)等3種瀏覽模式,且具備距離丈量、面積計算、屬性信息查詢等功能。

2.2.2 空間查詢

通過區塊或自定義范圍,查詢和展示該空間下的目錄資料庫和專題資料庫,輸出資料清單和屬性信息報告。

3 系統技術框架

一體化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及數據中心採取工作流和服務方式構建,工作流用於匯交管理和借閱管理,服務方式須符合國土資源「一張圖」及其核心資料庫建設要求(圖3)。

圖3 一體化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及數據中心架構示意圖

數據層:包括目錄資料庫、圖文資料庫和專題資料庫,其中目錄資料庫和圖文資料庫為非空間資料庫,專題資料庫為空間資料庫,需要將目錄資料庫配置空間屬性。同時建立空間和非空間的數據服務管理平台,實現服務的注冊、發布、授權和監控等功能。

平台層:提供工作流管理、表單管理、角色管理、許可權管理、組件管理和圖形分析等功能。

應用層:包括一體化地質資料匯交驗收管理系統、匯交監管系統、借閱管理系統、電子閱覽室、數據中心瀏覽查詢展示系統和數據交換系統,其中數據交換系統一方面與外網共享服務平台進行數據交換,另一方面實現與全國地質資料館的數據交換。

4 結束語

當前,地質資料管理工作任務繁重,既要進行歷史資料的數字化和重要鑽孔資料庫建設,又要開展原始資料和實物資料的匯交工作。因此,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地質資料進行一體化管理是當前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必然選擇。解決思路就是「立新補舊並舉」,關鍵在「立新」,通過一體化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及數據中心的建設和應用,避免產生新的「欠賬」,為「補舊」贏得時間。但圍繞一體化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及數據中心的建設和應用,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探討,本文僅僅是在總體框架下進行了初步設計,希望從事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同行共同深入研究。

『拾』 監管平台功能

為了對地質資料匯交全過程進行監管,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設置了11個功能菜單,可以完成43項工作,見圖3.4和表3.3。

地質資料匯交的監管時間統一以《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規定的時間為准。匯交期:探礦權有效期滿30個工作日前;采礦權有效期滿90個工作日前,關閉礦井或勘探結束之日起180個工作日內;地質工作項目結束之日起180個工作日內。催交期:探礦權有效期滿之日起31~90個工作日;采礦權有效期滿之日起91~150個工作日內,關閉礦井或勘探結束之日起181~240個工作日內;地質工作項目結束之日起181~240個工作日內。處罰期:探礦權有效期滿超過90個工作日;采礦權有效期滿超過150個工作日、關閉礦井或勘探結束之日起超過240個工作日內;地質工作項目結束之日起超過240個工作日內。)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