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個人隱私
監督權、隱私權都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利。
當公民同時行使這兩種權利專時,容易出現邊界模糊的情屬況,期間應該有個平衡的問題。隨意曝光他人視頻的做法侵害到了公民的隱私權,應當予以限制。如果曝光的對象是普通公民,這種做法就侵害了他人的權利,不僅應當受到譴責,還要追究法律責任。而作為官員或公眾人物,因其手中掌握權力或有公眾影響力,就理應受到更多的監督和約束,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必須犧牲一部分隱私權,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Ⅱ 《監察法》規定,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監督、調查過程中知悉的(),應當保密
《監察法》規定,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監督、調查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應當保密。
《監察法》第十八條監察機關行使監督、調查職權,有權依法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情況,收集、調取證據。
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監督、調查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應當保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隱匿或者毀滅證據。
(2)監督個人隱私擴展閱讀:
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
《侵權責任法》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 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Ⅲ 網路監督和個人隱私權的界限在哪裡
一、看你是什麼目的,
二、看你揭露的事情是否和他的職務內容有關,
三、不能像揭露明星一樣
四、遵守法律,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情。
這樣基本上不存在侵犯隱私的可能了
Ⅳ 關於幹部監督涉及個人隱私的侵犯,如何理解
對幹部的監督,是歷來就有規定的,一般都是由當地紀檢委來執行的,不過老百姓也可以舉報的。
現在對幹部監督體制越來越健全,監督也越來越嚴格,勢必會對個人隱私造成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怎麼做只是一個度,做少了,起不了監督的作用,做多了,影響幹部的正常生活。
Ⅳ 現代社會是如何監管個人信息的
沒人監管的,互聯網時代信息泄露極其嚴重啊,馬化騰3日晚間舉行兩會媒體見面會,介紹其將於本次全國人大會議提出的七個建議。馬化騰表示,大數據環境下亟待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可以試一下騰 訊手機管家軟體,可以很好的保護手機上的隱私,精準識別出釣魚網址並進行風險提醒;查殺識別高仿的山寨手機軟體的支付風險,並對用戶網上支付的驗證碼簡訊進行加密保護
Ⅵ 不清楚啊,檢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監督調查過程中知悉的個人隱私應當保密,是正確還是錯誤
正確的。
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四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
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
Ⅶ 如何檢測家長是否在手機上監督個人隱私
檢測不了的。。
Ⅷ 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監督調查過程中知悉的什麼應當保密。
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監督、調查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應當保密。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第十八條監察機關行使監督、調查職權,有權依法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情況,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
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監督、調查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應當保密。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隱匿或者毀滅證據。
(8)監督個人隱私擴展閱讀:
泄密的法律責任
1、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理:
(一)未經批准、授權處置問題線索,發現重大案情隱瞞不報,或者私自留存、處理涉案材料的;
(二)利用職權或者職務上的影響干預調查工作、以案謀私的;
(三)違法竊取、泄露調查工作信息,或者泄露舉報事項、舉報受理情況以及舉報人信息的;
(四)對被調查人或者涉案人員逼供、誘供,或者侮辱、打罵、虐待、體罰或者變相體罰的;
(五)違反規定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的;
(六)違反規定發生辦案安全事故,或者發生安全事故後隱瞞不報、報告失實、處置不當的;
(七)違反規定採取留置措施的;
(八)違反規定限制他人出境,或者不按規定解除出境限制的;
(九)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行為。
2、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Ⅸ 單位可能在後台監督個人的微信嗎
當然不可能了,首先技術角度就很難實現,其次個人微信是隱私,真能監督也是違法的
Ⅹ 紀檢監察機關結案處分材料中涉及與違紀無關的個人隱私問題屬不屬於侵權
侵權,就屬性來說,是一個行為或事實狀態,如果站在事實的角度,那麼當然是侵權。
但是,如果你提出這個問題是為了找到推翻因侵權所得的結果,或獲得侵權賠償,那麼:
1,如果要憑此推翻紀檢監察的結果,基本不可能,因為紀檢的職責很模糊,很多情況下都涉及個人隱私。
2,如果要憑此獲得賠償,必須先有危害結果(比如精神失常、自殺等),然後才能走國家賠償程序(即:確認違法/復議/訴訟-->行政賠償)
另:可以申訴以對處分進行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