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統監察組
① 軍統是怎麼回事當時國民黨還有什麼機構
軍統前身只是藍衣社的特務處,武漢政府時期復興社解散,特務處重新整合改成的軍統。軍統成立後接管原復興社的分部和子社。抗日時期,全國幾十萬忠義救國軍統規軍統。
中統主要接近紀委的作用,對內功能更強。
② 軍統特工組的組長是啥級別官
一般情況為少校到中校不等
參考沈醉的《軍統內幕》,抗戰前,他是軍統上海站行動組組長,少校軍銜
抗戰時期,參考陳恭澍的《英雄無名》即可發現當時上海站和天津站、北平站的行動組長是中校
抗戰後,軍統進一步劃分,大站的站長是少將,小站是上校
行動組的級別一般不超過中校
③ 中統,軍統是什麼組織
國民黨的軍統的全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處,後期發展成為軍委會統計調查局、國防部保密局,因其屬於軍隊序列,所以一般稱其為軍統。
而中統的全稱是, 國民黨中央黨部統計調查處,中央黨部調查委員會,國民政府統計調查局。因其始終為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所掌控,故稱其為中統。
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統的勢力非常大,因為實際上國民黨的各級基層黨組織,都是中統的特務網延伸。許多基層黨部的負責人,本身就是中統的基層負責人。
抗戰以後,由於國民黨的情報工作對象有所改變,從以對付中國共產黨向對付日本侵略轉變,因此中統的地位開始下降,而軍統的地位不為提升。同時,由於大片國土淪陷,中統的組織系統嚴重破壞,而其又不能及時的聯絡這些基層組織。逐漸為軍統所取代。加之軍統頭子戴笠對蔣有知遇之恩和師生之情,對蔣言聽計從。而中統主要為國民黨CC系的大老陳立夫、陳果夫叔侄所掌握,在人事上蔣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漸失去了蔣的扶持。到了國民黨退台後,中統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全部組織系統。而軍統的組織系統到是得以保存和發展。
由於中統與軍統在爭奪秘密工作的主導權上,進行了長期的明爭暗鬥,雙方的合作非常有限。國民黨逃台後,蔣介石對兩個特務組織進行了改組,成立了國家安全局和軍事情報局。這實際上就是中統與軍統的延伸。對雙方的工作范圍也進行了區分,明確了國安局以對內安全為主,重點是偵查島內的中共組織。軍統以對大陸為主,重點是對大陸偵察、派遣、破壞和武裝襲擾。但到蔣經國後期,特別是「江南事件」以後,蔣經國開始改組台灣情報特務組織的系統與任務范圍。國安局逐漸取代軍事情報局,成為島內最大的情報機關,並開始掌握對大陸的特務與情報活動的主導權。而軍情局反而變成了單純的軍事情報機構了,主要負責對大陸軍事系統的情報工作。
④ 中紀委相當於以前的中統軍統嗎
不太一樣。中紀委是整肅共產黨內部紀律的組織;國民黨軍統是個間諜機構,主要任務是國家安全。
⑤ 軍統組織裡面分支是什麼
軍統局內勤組織共有八處、六室、一所;外勤組織在各在城市設「區」,在各省設「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別班」。其基本組織為「組」及直屬情報人員。
1946年戴笠乘坐飛機失事死後,軍統局進行改組,其公開特務武裝部分與軍委會軍令部二廳合並為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任廳長;秘密核心部分組成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為局長。1949年,軍統主要機構撤至台灣。
⑥ 國民黨中統和軍統各是什麼機構組織,有何區別
都是特務機構,軍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是民國時期聽命於蔣介石的情報特務機關之一。早期的領導人是戴笠,戴1946年死後由毛人鳳繼任。軍統前身為軍事委員會密查組特務處,於1932年成立,同年9月成立「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下轄二處,一處負責黨務,二處負責特務。抗戰開始後,1938年8月將一、二處分開,一處另成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中統)。軍統則交由戴笠負責。除負責刺探情報,進行反諜工作外,軍統亦以刺殺等手段對付敵人。抗戰期間軍統曾多次刺殺投日的軍政人員。1946年8月軍事委員會改組成國防部,軍統的正式名稱亦改為國防部保密局。
1928年初,國民黨在中央組織部中設立專職情報的「黨務調查科」,此時,軍隊系統也有「參謀本部第二廳」,負責軍事諜報與電訊偵測;1931年,「中華民族復興社」(又稱「藍衣社」)的秘密核心組織「力行社」下設「特務處」,從事情報暗殺活動。1932年,黨務調查科擴充為「特工總部」,1935年改組為「黨務調查處」。1937年4月,徐恩曾負責的「黨務調查處」與戴笠負責的「力行社」合並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陳立夫任局長;原調查處為一處,仍由徐恩曾任處長;原力行社為二處,仍屬戴笠管理。可以看出,初創階段的國民黨特務機關,組織機構變動相當頻繁。
1937年七七事變全國抗戰,1938年初國共達成合作,天真的人們以為,主要用於反共的國民黨特務機關,大概要失業了。沒想到,蔣介石卻於1938年4月,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這一個局擴大成為兩個局!
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一處擴大成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朱家驊任局長,徐恩曾任副局長。這個局簡稱「中統」。
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二處,擴大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首任局長由陳立夫兼任,戴笠任副局長。這個局簡稱「軍統」。
⑦ 國民黨軍統局下轄哪幾個處
國民黨軍統,即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其存在歷史上共有十個處。分別是:
一、軍事處(第一處),主管軍事情報及國際情報,下設軍事科,負責對汪偽武裝進行軍事策反工作;國際科,負責國際情報,布置搜集有關中國抗戰的國際情報兼及國統區外事活動;考核科,負責核派軍事人員;檔案科;收發科。
二、情報處(第二處),主營項目是黨政情報和中共情報,先是摘報研究,而後進行處理分類,逐項分析,並提出處理意見,分別報送甲乙丙丁等,報甲是送給蔣介石,報乙是送給何應欽,報丙是送戴笠,報丁是交秘書處存檔備核;
三、行動處(第三處)負責軍統特務行動板塊,每逢有任務執行,都由行動處事先進行策劃和部署指揮。行動處下設行動科、航檢科,其中行動科是軍統局內部最重要部門,各地行動隊、爆破隊的成立都要經該科研究決定,各地外勤組織布置暗殺、縱火等行動,也要由該科具體計劃安排。
四、電訊處(第四處),負責電訊傳遞、監聽、偵察、破譯,下設業務科、工務科、電檢科、材料科、考核股、文書股、檔案股、事務室、譯電室、特技室、重慶總台、息烽總台、蘭州總台、監察台、偵察台等等。其機構頗為龐大,電台分布相當密集,遍布全國,並跨洋過海建到國外,總數在三百處以上。
五、總務科(第五處),負責購買分配辦公用品,修建房屋,保管各種器材,對外交際、職工伙食等等,下設庶務股、保管股、文書股、交際股、汽車隊、電話隊等等;後擴大為總務處,後勤部門。
六、人事科,後擴大為人事處,主管局內外全部人事,包括吸收、任免、調派以及組建等等。人事科原設秘密人事股、公開人事股、注冊福利股、檔案股、收發股、文書股;改為人事處後只設行政科、考銓科,科下設股。 凡是想進入軍統者,首先要經過人事處的核定批准。
七、經理處(第七處),設綜計、審計、預算、財務等科和現金出納股。
八、訓練處,負責軍統幾十個訓練班的訓練工作,並負責編輯軍統局出版的局機關刊物《家風》月刊,領導各大專院校內的職業特務學生和一個從華北撤退到四川的,旨在高等院校中從事特務活動的所謂「抗日殺奸團(抗H除奸團)」。
九、警務處,設警務科和稽查科,主管公開控制的警察機構和稽查處等方面的工作。
十、布置處,專司對淪陷區的各項工作的布置和安排之事,1945年添設。
要注意,軍統的組織結構有「八處、六室、一所」的說法,這是沒有包括訓練處和1945年設置的布置處。
(7)軍統監察組擴展閱讀:
「軍統」組織形式:
軍統局的組織形式是局-區-站-組-隊,有的地方設有相當區、站的辦事處。組是軍統局特工組織的基本單位。由於任務不同,組又分普通組、潛伏組、行動組、策反組、隨軍組、防諜組等。每組通常由十人左右組成。
軍統局內勤組織共有八處、六室、一所。「軍統」的特工人員分布到國民黨的軍隊、警察、行政機關以及交通運輸等各個部門。
此外,軍統局還設有電訊組織、武裝組織、訓練機構以及在軍、政、警、憲等機關中的控制運用組織和「特種」組織。如中共一大代表張國燾主持的特種政治問題研究所。
⑧ 軍統局八處六室一所都是什麼
軍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國民黨統治集團為維護其統治而設立的特務組織。1938年8月成立。
軍統前身是「軍事委員會密查組」(1927年)、復興社特務處(1932年4月)、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1937年)。主要負責人為戴笠。軍統局內勤組織有軍事情報、黨政情報、電訊、警務、懲戒、訓練和策反等八處、六室、一所;外勤組織在各在城市設「區」,在各省設「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別班」。其基本組織為「組」及直屬情報人員。
當年「軍統局」特務,專門以監視、逮捕、綁架和暗殺等手段,進行反共活動。另一方面,軍統特務在抗日戰爭時期深入淪陷區,製造針對日軍的恐怖活動,對打擊日本侵略和漢奸,起了一定作用。
1946年戴笠乘坐飛機失事死後,軍統局進行改組,其公開特務武裝部分與軍委會軍令部二廳合並為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任廳長;軍統局的正式名稱亦改為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為局長。專責保密防諜工作,確保國家安全。
1949年,軍統主要機構撤至台灣。1950年,保密局恢復正式編組,於台北士林芝山岩設立局本部,以持續執行國內保防工作及情報搜集之重責大任,並主導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案及台北市工作委員會案等白色恐怖。
1955年,情報機構改制。保密局改組為國防部情報局,專責執行戰略預警情報搜集、研整之任務。保防偵查等業務撥歸「司法行政部調查局」接管。
1984年發生江南案,當時之情報局長汪希苓亦被捕入獄,情報局再次大改組。1985年7月1日,情報局與國防部特種情報室並編成立軍事情報局,隸屬國防部參謀本部,受參謀總長直接指揮。其總部在台北陽明山下的芝山,設有情報學校訓練間諜,軍方內部稱該處為山竹營區。
⑨ 軍統情報站有多少個啊,負責人分別是誰
你的題目范圍太大了,軍統發展從1927建立到1955年改組期間站點數量只能通過檔案資料來統計。所以簡單說一下吧,你要是有興趣可以去檔案館查資料。軍統發展過程:
1927年,蔣介石牽頭成立了「軍事委員會密查組」,它是由戴笠、張炎元、黃雍、周偉龍、徐亮、馬策、胡天秋、鄭錫麟、梁干橋、王天木等十人開始搞起來的,在軍統內部稱它為「十人團」這是軍統的前身。
1932年3月,以黃埔生為核心,仿效德國在南京成立「中華復興社」(復興社,對內也稱為「力行社」),社員穿著藍衣,故又名「藍衣社」,由蔣介石任社長。下設:「中央幹事會」和「中央監察會」。由劉健群、曾擴情、賀衷寒、酆悌、袁守謙、俞濟時、康澤、桂永清、杜心如、肖贊育、鄧文儀、宣鐵吾、劉詠堯、鄭介民、任覺五、余灑度、黃珍吾、蔡勁軍、滕傑、黃仲翔、李士珍、陳春霖、葉維、劉慶瑛、王受慕等任中央幹事會幹事。由周復、梁干喬、潘佑強、戴笠、李國干、劉伯龍、孫常鈞、胡軌等任中央監察會監察。又有中央常委幹事會,有幹事九人:賀衷寒、酆悌、滕傑、周復、康澤、桂永清、潘佑強、鄭介民、邱開基。候補幹事三人:侯志明、趙范生、戴笠。特務處開始在南京雞鵝巷53號辦公,後擴充到鼓樓四條巷洪公祠。1936年遷到曹都巷。1937年11月24日(南京淪陷前夜)撤出南京,遷到湖南省長沙市梓園。特務處的工作叫特種工作,包括情報工作、策反工作和行動工作。特務處的組織包括內勤組織與外勤組織,外勤組織又分為秘密組織和公開機關:
內勤組織:
處長:戴笠;
幫辦:鄭介民
書記:張師、徐亮、梁干喬、李果諶、周偉龍等先後任過書記。
人事股:鬍子萍等先後任股長。主管內外勤的升遷調補、考核和獎懲工作。
督察股:柯建安等先後任股長。主管內外勤的監督查察、執行紀律、考查各人言行和勤惰。
會計股:股長徐人驥。主管經費的預算和會計出納。
譯電股:股長姚敦文。主管來往電報的翻譯和密電碼的編訂和保管。
繕寫股:股長李祖維。主管繕寫各種檔案材料。
電訊總台:總台長魏大銘。主管各地無線電台的秘密建立,收發電報機的製造,進行機務和工務的訓練,對各種可疑電台方位的偵測,密電碼的譯破,竊聽各種無線電話的對話,搜集各種電訊情報。
第一科(情報科):科長唐縱。主管國內外情報的搜集,調查研究,分析匯編,擬定對策。下轄華東、華中、華南、華北、統計、編審和國際7個股,附設1個圖書室。
第二科(行動科):科長戴笠兼任。主管司法案件的處理和監獄管理,各種行動案的執行和對特務處的警衛工作。下轄司法股和特務隊。
第三科(總務科):主管外勤的交通傳遞和特務處財產、伙食、勤雜兵的管理。
1937年,復興社特務處和中組部調查處兩個特務組織的內在矛盾,成立「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陳立夫當局長。把原gmd中央組織部調查處編為第一處,徐恩曾為處長,原中華復興社特務處編為第二處,戴笠為處長。1938年,蔣介石把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第一處擴編為gmd中央d部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局,原第一處處長徐恩曾升任局長。把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擴編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主任賀耀祖兼任局長,原任該局第二處處長戴笠升為副局長。實際上由戴笠負責。設在四川省重慶市中二路的羅家灣。1946年戴笠死後,由鄭介民任局長。
1938年 軍統在武漢成立時的情況:局長賀耀祖;副局長戴笠;主任秘書鄭介民;秘書毛人鳳、陳世賢、劉啟瑞、曾堅、谷兆芬。第一科科長何芝園,主管情報。第二科科長徐業道,主管行動。第三科科長余鐸,主管司法。第四科科長魏大銘,主管電訊。總務科長楊繼榮。人事股長李肖白。警衛組長張業。會計徐人驥、林堯民。出納張兗甫、毛忠亮。當時每月經費約5萬元左右,但不久這些科又都擴編成處,各處的組織、人事又有變動。局本部機構在不同時期稍有變化,內勤組織最龐大的時候有按番號數字排列的八個處和幾個不用數字的處,與十來個和處一樣的室,還有些比處略小的區和組,以及委員會等機構。全部工作人員最盛時達1500餘人。
⑩ 軍統和中統相當於紀委和檢察院
不是。雖然都有監察或監督職能,但軍統,中統是獨裁者的工具,經常秘密調查甚至處決人。紀委和檢察院是要依法辦事的,而且未經人民法院審判,任何機關或個人不能判定任何人或單位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