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規定,堅持黨內監督和什麼相結合
就是第三章的十種監督制度: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重要情況通報和報告,述職述廉,民主生活會,信訪處理,巡視,談話和誡勉,輿論監督,詢問和質詢,罷免或撤換要求及處理。
② 黨內監督與什麼相結合
堅持黨內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相結合。這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對全面從嚴治黨提出的基本要求。
③ 黨內監督有哪些基本原則其實質和核心是什麼
一、黨內監督的基本原則有:黨務公開原則、黨內民主原則、黨內平等原則、黨員權利原則和依規治黨原則。
二、黨內監督的實質就是我們黨按照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進行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保證自身肌體健康,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三、黨內監督的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
加強黨內監督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管」和「治」都包含監督。
新形勢下,全面從嚴治黨,要把加強黨內監督貫穿管黨治黨全過程,增強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不斷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向前進。

(3)黨內監督與擴展閱讀
全面從嚴治黨的重點是主要領導幹部,必須破解一把手監督難題。黨要管黨,首先要管好主要領導幹部;從嚴治黨,首先要治好主要領導幹部。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查處的違紀違法案件看,一把手違紀違法最易產生催化、連鎖反應,甚至造成區域性、系統性、塌方式腐敗。
④ 黨內監督要與什麼相結合
黨內監督要與黨外監督相結合。
⑤ 黨員在黨內監督方面的責任和權利有哪些
(一)及時向黨組織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維護群眾的正當利益;
(二內)對黨的決議和政策容如有不同意見,在堅決執行的前提下,可以在黨的會議上或向黨的組織提出保留,並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見向黨的上級組織直至中央反映,但不得公開發表同中央決定相反的意見;
(三)在黨的會議上有根據地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勇於揭露和糾正工作中的缺點、錯誤;
(四)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違紀違法的事實,同消極腐敗現象作斗爭;
(五)參加黨組織開展的評議黨員領導幹部活動,發表意見。

(5)黨內監督與擴展閱讀:
充分發揮黨員監督作用不斷推進黨內監督創新發展:
1、明確黨員在黨內監督中的權利和職責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增強黨自我凈化能力,根本靠強化黨的自我監督和群眾監督。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2、完善黨內監督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構建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貫通起來,增強監督合力。」
⑥ 黨內監督必須加強對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和什麼監督
黨內監督必須加強對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和關鍵崗位領導幹部的監督。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第十七條規定,「黨內監督必須加強對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和關鍵崗位領導幹部的監督」,這是在《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第六條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各級黨組織主要負責人作為黨內監督的重中之重,並明確了監督的主要內容和措施。
重點監督內容包括:黨內監督必須加強對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和關鍵崗位領導幹部的監督,重點監督其政治立場、加強黨的建設、從嚴治黨,執行黨的決議,公道正派選人用人,責任擔當、廉潔自律,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情況。

(6)黨內監督與擴展閱讀:
各級黨組織主要負責人是黨政領導集體的「班長」,是一個地方或部門貫徹落實中央大政方針和上級黨組織決策部署的第一責任人,其作風、素質、能力和形象如何,直接決定領導班子的面貌,影響幹部隊伍的狀況,關系事業發展的全局。
黨章總綱明確指出,「加強對黨的領導機關和黨員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各級黨組織主要負責人是「關鍵少數」中的關鍵,位高權重,一旦失去有效監督,很容易帶壞班子、搞亂風紀,給所在地方和部門帶來長期負面影響。在查處的腐敗分子中一把手佔有一定比例。
這說明對一把手的監督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我們黨教育培養領導幹部非常不容易,一旦出現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黨組織多年的培養和本人的一切努力就會毀於一旦。加強對黨組織主要負責人的監督,既是嚴管更是厚愛,是黨組織對幹部、對黨和國家事業高度負責的表現。
⑦ 黨內監督條例中,規定黨內監督和什麼監督相結合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在總則中明確規定,堅持黨內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相結合。
⑧ 黨內監督的主體和對象是什麼
在黨內,監督的主體是黨的各級組織、專門機關(即各級紀委)和全體黨員。監督的對象則是這些組織的活動和黨員個人的行為。也就是說,一切黨的組織和黨員既是監督者,又是被監督者。他們在行使監督權的同時,也履行接受監督義務。在黨內不開展監督或者不接受監督是不能允許的,從黨中央到基層黨支部,從黨的領袖到普通黨員都概莫能外。黨內監督的重點是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和其他重要崗位上的黨員幹部。
⑨ 黨內監督和黨外監督的區別
1、監督人身份性質不同。黨內監督一般是黨員之間互相監督,黨外監督回是非黨員監督,主要是各民主黨派答/無黨派人士,或者是群眾。
2、監督的內容存在不同。主要是監督其是否存在違法亂紀行為,黨內監督除此之外,還需要監督其是否違反了黨規黨章。
3、監督的有效性不同。黨外監督對被監督人而言較為陌生,只有被人舉報發現才能進行有效監督,而黨內監督由於時時處處在黨的監督下,容易被發現問題。

(9)黨內監督與擴展閱讀:
黨內監督在各種監督中起著核心的作用,但由於這種監督主體與監督對象利益相關密切,有時容易使監督流於形式。
相比之下,黨外監督有其優勢。由於這種監督屬於異體監督,監督者與被監督者不存在隸屬關系,通常有助於監督的客觀性與公正性。
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需要相互補充,任何一個方面的監督都不可能獨自承擔起整個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全部監督任務。因此,各個監督體系之間必須在監督職能上互相補充。
⑩ 黨內監督要與什麼監督相結合
黨外監督
黨內監督要與黨外監督相結合。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應當自覺接受並正確對待黨和人民群眾的監督。黨內監督和黨外監督相結合,是黨內監督條例的一個顯著特點,它要求我們科學把握和充分運用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的辯證關系,真正做到統一目標、優勢互補、形成合力。是針對黨內部分組織存在權力失控、決策失誤、行為失范、嚴重損害黨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各種問題,從原則、對象、職責、制度等方面作出的規定。

(10)黨內監督與擴展閱讀:
實踐證明,要使黨內監督落實到位,必須實現黨內監督和黨外監督的有機結合。黨內監督是黨外監督的重要基礎。離開了黨內監督,黨外監督不可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同時,加強黨內監督,絕不意味著排斥或拒絕黨外監督。來自人民群眾的監督和輿論監督不僅能幫助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掌握問題,督促問題的解決,還能起到警示作用,防範問題的發生。應該清醒地看到,監督的強大力量來自於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