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王衡
⑴ 王錫爵的家族歷史
明清兩代,王姓為太倉第一大姓,蓋始於王錫爵與王世貞。兩人同姓不同宗,王錫爵始於「太原王氏」,而王世貞始於「琅琊王氏」。 王錫爵這支始祖為唐代滑州黎陽縣令王言。王言生子王徹。王徹之子王祜在後漢後周任官,宋代時在太祖朝任監察御史,太宗朝官至兵部待郎。王祜次子王旦為宋宰相,封魏國公。王旦第三子王素官至工部尚書。王素第三子王鞏任宗正丞。
王鞏第四子王皋隨宋廷遷入江南,定居無錫。王皋長子王易遷入婁東。王易長子王繪。王繪子王巘。王巘次子王述祖。王述祖子王竺。王竺子王壽三。
王壽三長子王榮官河南元帥府保義副尉,遇紅巾起義棄官逃入澄江(今太倉東北沿江一帶)。王榮長子王求一遷入嘉定縣樂智鄉(今太倉瀏河鎮)。王求一子王伯皋。王伯皋子王道昭。王道昭子王瑁。王瑁子王瑾,字有謙,任福建莆田縣丞。王瑾子王侃。王侃子王銑。 曾祖:王銑,號自然
祖:王涌(王銑次子),號友荊。善於經營,是太倉一帶巨富。
祖母:徐氏
父:王夢祥,字奇征,號愛荊,生於正德十一年(1516年),卒於萬曆十年十月九日(1582年11月3日),因母親徐氏孕時,父親王涌夢到一隻角鹿馱圖籍進來,故取名為王夢祥。
母:吳氏,生於正德十年五月初十(1515年6月21日),於嘉靖十年(1531年)嫁入王家,卒於萬曆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595年1月24日)。
弟:王鼎爵,隆慶二年(1568年)會試第五名,殿試進士第九名,官至河南提學副使。為人樂善好施,在太倉一帶有王菩薩之稱。 王錫爵比其妻朱氏小一歲,兩人共育有一子三女。
妻:朱氏,生於嘉靖十二年八月七日(1533年8月26日),歿於萬曆二十六年七月四日(1598年8月5日),嘉定人,黃縣知縣朱邦臣之女。
子:王衡,字辰玉,號緱山,別署蘅蕪室主人,生於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九日(1562年10月6日),卒於萬曆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1609年3月4日)。著有《緱山集》等,同時他又是明代南劇的名家,編寫有《郁輪袍》、《真傀儡》、《沒奈何》等雜劇名篇。萬曆十六年(1588年)順天鄉試第一,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會試第二名,廷試第二名。王錫爵、王衡父子又被譽為「父子榜眼」。
長女:名不詳,嫁中書舍人周秉中。
次女:王桂,字燾貞,道號曇陽子,生於嘉靖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558年12月30日),卒於萬曆八年九月九日(1580年10月17日)。許配崑山士人徐景韶,未嫁,徐景韶死,居家守貞,自稱得道飛仙,士人紛紛拜為師,造成了震動當時的「曇陽子事件」。
三女:名不詳,嫁太學生吳嘉征。
⑵ 王衡的人物成就
一、在戲劇中對科舉的批判。
而王衡的《郁輪袍》全劇專注描繪官場百般丑態和各種奇怪現象,官場中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成為王衡筆下批判的對象。既是在寫王維的心跡,也是王衡的真實感受,表明了自己勢要與科舉官場決裂的態度,從而徹底批判否定科舉考試。
二、對人性的兩面性的描寫,避免元代劇的人物刻畫的單一。
在王衡戲曲中的官場描寫與元代雜劇中的也有不同之處,元代戲曲中稗與惡、忠與奸的界限十分明晰,好官就是好官,貪官就是貪官,劇作家對二者的態度是愛僧分明。而王衡出身於內閣首輔之家,深諳官場形形色色的人物,因此在他的筆下更多的是對官場以及與官場結合在一起的眾生相,雜劇的批判反思力度更加深刻。如《真傀儡》中的杜衍辭官後,穿著道袍騎著毛驢,粗茶淡飯,每日棍跡市井,過著通世逃名悠然自在的生活,王衡並沒有給他頂上過多賢良的光環,而極力把他描繪得和普通百姓一般。而對愚盆可笑、附庸風雅的趙大爺、商員外他們,作者也沒有把他們刻畫成十惡不赦的形象,使其更加真實可信,符合生活。
三、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採用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
戲劇是王衡介入戲曲活動的第一步,是他在歷經世間滄桑之後對人生的獨特的感受和冷峻思考,他的雜劇雖然數里不多,但卻深深烙上了屬於他自己的獨特印記,真切感受到了王衡的內心世界和他獨特的人格魅力,為明中後期雜劇做出貢獻。
四、王衡的戲劇受自身文人的影響,有時用典過多,沖淡了戲劇的故事性。
典故過多,曲文艱澀是王衡雜劇的瑕疵之處,這使得他的作品有時不能淋演盡致地發揮。在《郁輪袍》的第七折中,王維在看進官場的黑暗腐朽之後毅然辭官而去,與好友裴迪在輞川過著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故事講到這里結束,整個劇本已經完整,但是作者又搬出來個文殊菩薩出來點化王維,借佛家的口吻勸世作為結局不免讓人覺得多餘。 一、筆調樸素,清淡之風。
王衡筆下的田園詩中,詩人把田園生活的自然平淡、村人的真摯淳樸,作為腐朽官場和黑暗現實的反面來加以歌頌,這些田園詩表現了農村牧歌式的美好和田園的勃勃生機,給人一種清淡自然之感。如《田園》有「枯桑又生耳,宿莽在抽心……雨過燒痕青,日日挑生菜。日向病邊余,閑從愁里學,弄水怕驚魚,刈草時逢樂。」;又如《初秋月夜外散步》有「我田占城稻,七月先登場。橋西歷歷黃,半傾收夕陽。」
二、情景交融,幽靜與雄渾之氣。
王衡在他的山水詩歌中,創造了多種意象,除了「淡」,就要數在詩人筆下「雄」和「幽」的意象了,這兩種雖然在數量上遠不及「清淡」這樣的主流愈象,但其藝術造詣卻有獨到之處,「雄」與「幽」是對王衡詩歌主流意象之外的一個孟要補充,是使其詩歌藝術風格呈現多樣性、豐富性的原因。如《太湖》中有「蕭然吾意在滄浪,亂水如天不可量。千片曉灘千片月,蘆花白似夜來霜。」又如《登泰山日觀觀日》「捫星夜半歷虛台,海畔青陽左個開。陽谷先含諸界動,濤光忽擁眾山來。封中雲氣成宮闕,欄外扶桑落酒杯。晴色漸分輕謁後,島煙點點辨蓬萊。」
三、逞性任氣,慷慨悲涼
王衡的詩歌還有沉雄悲壯的一面,雖然此類詩歌數量不多,但別具特色,感概萬千。王衡才兼文武,胸懷大略,為人也重義倜儻,然而歷經幾十年的科考風雨使他心力憔悴,故發而為詩,其詩內容雄厚深沉,格調悲壯。這種風格的作品一般體現在王衡科舉官場詩中,一般為他人生後半期所作,是詩人歷經滄桑之後對人生的一種體驗,透露著一種悲涼慷慨之氣。如《渡黃河》「客思如流急,河聲帶雨渾。滔滔今古恨,淡淡夕陽痕。壯甚呂梁水,高於雲夢村。孤舟去飄忽,倚棹寂無言。」又如《登大觀樓》「愁看夕鳥投遙岸,曾此伐船擁上游。無限壯心銷欲盡,一年頭白兩瓜州。」 始祖為唐代滑州黎陽縣令王言,屬太原王氏後裔。王言生子王徹。王徹之子王祜在後漢後周任官,宋代時在太祖朝任監察御史,太宗朝官至兵部待郎。王祜次子王旦為宋宰相,封魏國公。王旦第三子王素官至工部尚書。王素第三子王鞏任宗正丞。
王鞏第四子王皋隨宋廷遷入江南,定居無錫。王皋長子王易遷入婁東。王易長子王繪。王繪子王巘。王巘次子王述祖。王述祖子王竺。王竺子王壽三。
王壽三長子王榮官河南元帥府保義副尉,遇紅巾起義棄官逃入澄江(今太倉東北沿江一帶)。王榮長子王求一遷入嘉定縣樂智鄉(今太倉瀏河鎮)。王求一子王伯皋。王伯皋子王道昭。王道昭子王瑁。王瑁子王瑾,字有謙,任福建莆田縣丞。王瑾子王侃。王侃子王銑。王銑次子王涌。
曾祖:王涌,善於經營,富甲一方。時為太倉一帶之巨富。
祖父:王夢祥,正德年間諸生,太學生。因出生時其父王涌做夢,夢中子讀書高中,故取名夢詳。後因王夢祥在南京國子監讀書期間,家中出現了官司糾紛,被迫棄儒經商,操持家業。
祖母:吳氏,富家出生。
父親:王錫爵,生於明嘉靖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1534年8月30日),卒於萬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611年2月11日)。字元馭,號荊石,進士及第榜眼,萬曆年間首輔。
母親:朱氏,生於嘉靖十二年八月七日(1533年8月26日),歿於萬曆二十六年七月四日(1598年8月5日),嘉定縣人,出嫁前是黃縣知縣朱邦臣之女。
叔父:王鼎爵,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第九名,官至河南提學副使。為人樂善好施,在太倉一帶有王菩薩之稱。王衡少年跟隨叔父讀書,愛好戲劇也是深受叔父影響。 妻妾
元配:金氏,嘉定舉人金濂石之女。
繼娶:徐氏,長洲太學生徐存石之女。
再繼娶:馮氏,華亭人,慶元縣知縣馮岱宗之女。
妾:周氏。
兒子
長子:王鳴虞(與申時行長孫女訂親、未娶夭亡),馮氏出。
次子:王庚虞(早夭)
幼子:王贊虞(即王時敏,明末清初的大畫家),妾周氏出,娶崑山縣人,翰林院編修李允之女。
女兒
長女:嫁崑山縣,舉人李公之子李轂,縣學生員。
次女:嫁華亭縣,徐文貞公(徐階)曾孫徐本高,錦衣衛千戶。官至升左軍都督府左都督。
三女:嫁太倉州,吳鳴珙,太學生。
四女:嫁嘉定縣,參議李公之子李宗之。
五女:嫁太倉州,知府黃公之子黃翼聖,生員。明代官至四川新都知縣、安吉州知州,著有《黃攝六詩選》2卷,《蓮蕊居士詩選》,《躍影齋詩集》。
六女:嫁嘉定巨富秦家(秦家乃秦觀後裔),在清代購下了明末代皇帝崇禎的周國丈府。該府第面積龐大,被秦家改為花園後,以十二景點為主,秦家花園園主曾多次請王時敏去為「小山園」為首的十二景點題匾書銘。
孫子
長孫:王挺,字周臣,號減庵,官至中書舍人。有《減庵公詩存》、《不盲集》、《離憂集》等。
次孫:王揆,字端士,號芝廛,明崇禎十二年舉人,清順治十二年進士。有《芝廛集》。妻為申時行的曾孫女,畫家王原祁生母。
三孫:王撰,字異公,一字大年,號隨庵,生員。有《三餘集》、《隨庵詩稿》、《五異公詩稿》。
四孫:王持,字平宰,貢生。
五孫:王抃,初名掄,又名揚,字清尹,清後改字懌民,後改鶴尹,號巢松,生員。有《健庵集》、《巢松集》、《舜華庄》、《籌邊樓》、《浩氣吟》等。
六孫:王扶,字匡令,號砥庵,貢生。
七孫:王攄,字虹友,號汲園。著有《步檐集》、《蘆中集》。
八孫:王掞,字藻儒,號顓庵,康熙九年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有《西田集》、《西田詩集》、《一覽集》。
九孫:王抑,字誦侯,康熙十六年舉人,官太原府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