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務拆分
1. 大系統分解微服務 管理界面要分開嗎
可以看到的呢,你的看不到想必是軟體功能不完善的 你在哪裡回想的這個軟體呢,答功能不好,卸載了它 重新在應用寶裡面下載一個。它上面的軟體功能是比較好的! 手機上打開你的應用寶軟體——在搜索框那搜索你的軟體名字——在彈出的列表找到你的軟體下載,安裝就可以 也可以在電腦上下載你的手機軟體的,手機連接電腦端的應用寶,就可以下載呢!自己安裝好驅動的,方便!望採納
2. 微服務架構下,進行前後端分離,前端怎麼寫
分離後的前端,不再是一個簡單的HTML文件,已經是一個獨立的應用系統。除了要考慮頁面的數據渲染展示,還要用工程化的思想來考慮前端的架構,前後端的交互和數據安全等事情。
RESTful介面交互
前後端分離之後,更多的是採用RESTful風格的介面與後端進行數據交互。
REST是「呈現狀態轉移(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縮寫,一種API的架構風格,在客戶端和服務端之間通過呈現狀態的轉移來驅動應用狀態的演進。
在 REST 樣式的 Web 服務中,每個資源都有一個地址。資源本身都是方法調用的目標,方法列表對所有資源都是一樣的。這些方法都是標准方法,包括 HTTP GET、POST、PUT、DELETE,還可能包括 HEADER 和 OPTIONS。
RESTful的API設計,使得後端通過介面向前端傳遞數據,數據的格式通常是JSON這種通用的格式。對前端來說,只要後端返回過來的是RESTful的數據就行,不管後端是用Java寫,還是用python或PHP,拜託對後端的依賴,做到前端系統的獨立。
工程化構建
Nodejs不止可以用來做前端伺服器,在開發階段,它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前端生態的發展,是圍繞著Nodejs進行的。用npm來管理項目依賴,可以很好的維護和運行在Nodejs環境上。
打包工具grunt、gulp、webpack和rollup等,都是運行在nodejs上,再結合語法編譯、打包部署等插件,將應用輸入成一個完整的應用。
如果你使用了Angular、React或Vue框架,或者你使用瀏覽器暫時還不兼容的ES6語法,還需要在應用打包前用babel將語法編譯成瀏覽器可識別的ES5的語法。
SPA
SPA是單頁Web應用(single page web application,SPA)的簡寫,就是只有一張Web頁面的應用,是載入單個HTML 頁面並在用戶與應用程序交互時動態更新該頁面的Web應用程序。
像Angular、React或Vue就是為了SPA而設計的,結合前端路由庫(react-router、vue-router)和狀態熱存儲(rex、vuex)等,可以開發出一個媲美Native APP的Web APP,用戶體驗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當然,SPA也不是完美的,也不是適合所有的web應用,需要結合項目和場景來選擇。
SPA有如下缺點:
初次載入耗時增加。可以通過代碼拆分、懶載入來提升性能,減少初次載入耗時。
SEO不友好,現在可以通過Prerender或Server render來解決一部分。
頁面的前進和後端需要開發者自己寫,不過現在一些路由庫已經幫助我們基本解決了。
對開發者要求高,由於做SPA需要了解一整套技術棧,所以,要考慮後期是否有合適的人選進行維護。
3. 什麼是微服務
什麼是微服務
微服務架構的系統是一個分布式的系統,按業務進行劃分為獨立的服務單元,解決單體系統的不足,同時也滿足越來越復雜的業務需求。
一.單體架構
1.1什麼是單體架構
在軟體設計的時候經常提到和使用經典的3層模型,即表現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雖然在軟體設計中劃分了3層模型,但是對業務場景沒有劃分,一個典型的單體架構就是將所有的業務場景的表現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放在一個工程中最終經過編譯,打包,部署在一台伺服器上。此時服務架構如圖:
1.2單體架構存在的不足
在小型應用的初期,訪問量小的時候這種架構的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開發速度快,成本低,但是隨著業務的發展,邏輯越來越復雜,代碼量越來越大,代碼得可讀性和可維護性越來越低。用戶的增加,訪問量越來越多單體架構的應用並發能力十分有限。可能會有人想到將單體應用進行集群部署,並增加負載均衡伺服器,再來個緩存伺服器和文件伺服器,資料庫再搞個讀寫分離。這種架構如圖:
這種架構雖然有一定的並發能力,及應對一定復雜業務,但是依然沒有改變系統為單體架構的事實。大量的業務必然會有大量的代碼,代碼得可讀性和可維護性依然很差。如果面對海量的用戶,它的並發能力依然不夠。基於以上單體架構系統的不足,提出了微服務架構。
二.微服務
2.1什麼是微服務
說了這么多現在來看看到底什麼是微服務。微服務最初是由Martin Fowler提出來的他的理解如下:
微服務架構就是將單一程序開發成一個微服務,每個微服務運行在自己的進程中,並使用輕量級的機制通信,通常是HTTP RESTFUL API。這些服務圍繞業務能力來劃分,並通過自動化部署機制來獨立部署。這些服務可以使用不同的編程語言,不同資料庫,以保證最低限度的集中式管理。
1
總結起來微服務就是將一個單體架構的應用按業務劃分為一個個的獨立運行的程序即服務,它們之間通過HTTP協議進行通信(也可以採用消息隊列來通信,如RoocketMQ,Kafaka等),可以採用不同的編程語言,使用不同的存儲技術,自動化部署(如Jenkins)減少人為控制,降低出錯概率。服務數量越多,管理起來越復雜,因此採用集中化管理。例如Eureka,Zookeeper等都是比較常見的服務集中化管理框架。
2.2微服務的優勢
1)將復雜的業務拆分成多個小的業務,每個業務拆分成一個服務,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利於分工,降低新人的學習成本。
2)微服務系統是分布式系統,業務與業務之間完全解耦,隨著業務的增加可以根據業務再拆分,具有極強的橫向擴展能力。面對搞並發的場景可以將服務集群化部署,加強系統負載能力。
3)服務間採用HTTP協議通信,服務與服務之間完全獨立。每個服務可以根據業務場景選取合適的編程語言和資料庫。
4)微服務每個服務都是獨立部署的,每個服務的修改和部署對其他服務沒有影響。
2.3微服務和SOA的關系
SOA即面向服務的架構,SOA是根據企業服務匯流排(ESB)模式來整合集成大量單一龐大的系統,微服務可以說是SOA的一種實現,將復雜的業務組件化。但它比ESB實現的SOA更加的輕便敏捷和簡單。
4. 微服務中 web層和service層要分開工程嗎
個人覺得不需要。獨立service層是為了復用,微服務的web層本身就是能夠復用的服務。
5. 「微服務」是什麼意思
微服務是對於微信公眾平台帳號提供的輔助管理平台,強化了微信公眾號的互動營銷推廣與客戶關系維護功能。
6. 微服務架構資料庫如何拆分
根據康威定律,團隊的交流機制應該與架構設計機制相對應。因此,在微服務架構下,職能團隊的劃分方法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一個核心要素。
7. SOA和微服務架構的區別
SOA與微服務架構,在架構劃分、技術平台選擇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區別。
一、架構劃分不同
1、SOA強調按水平架構劃分為:前、後端、資料庫、測試等;
2、微服務強調按垂直架構劃分,按業務能力劃分,每個服務完成一種特定的功能,服務即產品。
二、技術平台選擇不同
1、SOA應用傾向於使用統一的技術平台來解決所有問題;
2、微服務可以針對不同業務特徵選擇不同技術平台,去中心統一化,發揮各種技術平台的特長。
三、系統間邊界處理機制不同
1、SOA架構強調的是異構系統之間的通信和解耦合;(一種粗粒度、松耦合的服務架構);
2、微服務架構強調的是系統按業務邊界做細粒度的拆分和部署。
四、主要目標不同
1、SOA架構,主要目標是確保應用能夠交互操作;
2、微服務架構,主要目標是實現新功能、並可以快速拓展開發團隊。
參考資料
網路-SOA
網路-微服務架構
8. 如何決定微服務架構的拆分粒度
以下三種常見的狀態需要和業務服務拆分開來,否則擴展性將受到內很大限制。
(容1)定時任務。
因為大多數任務不能重復觸發,輕則重復做無用功(冪等的情況下),重則會導致不一致。例如從A表中把數據遷移到B表中,如果在兩個服務中同時處理,沒有一個協調器的話,會導致重復拉取。所以,需要把定時任務從業務服務中提取出來,通過分布式任務調度統一協調。
(2)本地存儲。
在本地存儲文件也是比較常見的,當有多個實例的時候,要麼全部同步一遍,要麼需要根據用戶路由到同一個實例,並且在伸縮的過程中,需要遷移。
(3)本地緩存。
某些業務會將數據存放在本地做緩存,例如Session數據,如果要去掉本地緩存,則可以通過分布式緩存和Cookie解決業務服務帶狀態的問題。
當然,本地緩存也有適用的業務場景,不能一概而論。
9. 微服務,一個服務會影響整個系統嗎
摘要: 最近大家都在談微服務,隨著越來越多的在線業務需要提供更大並發的scale-up 和 scale out能力,微服務確實提供了比較好分布式服務的解決方案。
阿里雲高級解決方案架構師 楊旭
世界最大混合雲的總架構師,4年前,開始作為雙11阿里雲技術負責人,負責搭建全球最大的混合雲結構,把 「雙11」的電商業務和技術場景在阿里雲上實現,並保障這個混合雲在雙11當天能夠滿足全球客戶的購物需求。
正文:
最近大家都在談微服務,隨著越來越多的在線業務需要提供更大並發的scale-up 和 scale out能力,微服務確實提供了比較好分布式服務的解決方案。
微服務並不陌生,知道SOA其實也就很容易理解微服務,可以把微服務當做去除了ESB的SOA。ESB是SOA企業服務架構中的匯流排,而微服務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軟體架構,個人認為最大的設計區別在於設計初衷:
SOA是為了最大化的實現復雜系統代碼的可復用性
而微服務是為了最大限度的解耦,不同業務系統甚至可以是不同語言之間的通信
沒有最優的架構,只有最合適的架構,一切系統設計原則都要以解決業務問題為最終目標,脫離實際業務的技術情懷架構往往會給系統帶入大坑。所有問題的前提要搞清楚我們今天面臨的業務量有多大,增長走勢是什麼樣,而且解決高並發的過程,一定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的過程。
網上的一張圖很經典,總結的非常好:
整個系統進化分為三個階段:
x軸,水平擴展階段,通過負載均衡伺服器不斷的橫向擴充應用伺服器,水平擴展最重要的問題是需要注意不用伺服器之間的如何保持session和會話同步,不能讓用戶在不通伺服器之間切換時有感知應用擴展後自然遇到的問題就是DB的瓶頸:連接數,iops等。
z軸,就是對資料庫的拆分,難度上了一個台階,Sharding的基本思想就要把一個資料庫如何進行切分,可以分為水平切分和垂直切分,水平切分相對簡單,一主多從,多主都可以,根據業務的需要,多主切分設計時需要注意主鍵的關系,解決多寫在進行數據同步時候的沖突問題,垂直拆分更加復雜,一般都會涉及到架構邏輯的改造,需要引入中間件,來進行數據源的管理,垂直拆分時把關系緊密(比如同一模塊)的表切分出來放在一個庫上,或者通過hash進行拆分,從而將原有資料庫切分成類似矩陣一樣可以無限擴充的隊列。
y軸擴展,最後就是功能分解了,也就是我們講的微服務切分。微服務拆分將巨型應用按照功能模塊分解為一組組不同的服務,淘寶的系統當年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通過五彩石項目從單一的war包拆分成了今天的大家看到買家,賣家中心,交易等系統。
引入微服務前你要知道的兩三事:
1、成本升高,引入微服務架構,需要對原來單一系統進行拆分,1到100以後多服務的部署會帶來成本的升高
2、解決分布式事務一致性問題
以前單一的系統好處很多,一條sql解決完成所有業務邏輯,微服務做完一件事情需要涉及多系統調用,系統間網路的不確定性給結果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如今天淘寶的系統,完成一次交易下單需要在上百個系統之間調用,如何保證系統的可靠性,以及核心數據如錢的最終一致性是設計之初就要想明白的,這里大多都要藉助中間件來實現。
3、微服務的邏輯設計原則
隨著不斷拆分微服務,以及業務的迭代發展,系統之間極有可能出現混亂調用,所以微服務的頂層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架構師需要搞清楚微服務的架構模型。那核心的設計思想就在於如何進行服務的分層,以及服務的重用,通過分層將服務進行分配,上層服務包裝下層服務,下層服務負責原子性的操作,上層服務對下層服務進行業務性的組合編排,一定要理解業務,微服務拆分不是簡單的系統組合,再說一遍一定要理解業務,否則上層服務一定會出現大量的交叉調用,系統復雜度會指數級上升,好的微服務架構師一定是業務架構師,基於業務的建瓴,微服務設計三部曲,遵循自下而上的設計原則:
原子服務
首先確認最基本業務最維度的原子服務,原子服務定義就是大家都會最大化重用的功能,需要在應用內的閉環操作,沒有任何跨其他服務的分支邏輯,杜絕對其他服務的調用,有自己獨立的數據存儲,作為最底層服務抽象存在,以淘寶為例,賣家數據,賣家數據,訂單數據就屬於最基本的原子服務。
服務組合
在業務場景下,一個功能都需要跨越多個原子服務來完成一個動作。組合服務就是將業務邏輯抽象拆成獨立自主的域,域之間需要保持隔離,服務組合會使用到多個原子服務來完成業務邏輯,如淘寶的交易平台會調用用戶,商品,庫存等系統。
業務編排
最外層就是面向用戶的業務流程,一個產品化的商業流程需要對組合服務進行邏輯編排來完成最終的業務結果,這個編排服務可以完全是自動化的,通過工作流引擎進行組合自動化來完成特定SOP定義,這對企業應用的自動化流程改進也很有意義。如淘寶類目的雙十一活動,通過對不通服務組合進行重用實現不通的營銷活動邏輯。
4、運維管理的復雜度提升
微服務讓應用數量增加很多,鏈路的集成、測試、部署都成為新的挑戰,以前一個war包解決的問題,需要通過多應用發布來完成,發布時服務之間的依賴影響,會導致功能不可用,測試階段的依賴性可能會讓用例跑不下去,這些都會是需要新考慮的問題,需要有平台化的工具來支撐,目前阿里通過aone產品來保證從日常到預發到線上的持續集成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