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建監察
⑴ 秦始皇和漢武帝採取了哪些鞏固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就著手建立和健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
以鞏固其對全國的統治。
他首先確立了至高無上的皇權。
秦王政統一六國後,
認為自己德高
三皇,
功過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的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因此更改名號,把古代
傳說中的神和人最尊貴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為一,
號稱皇帝。
自此,
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
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在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三公是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丞相是皇帝的助手,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協助皇帝掌管全國軍隊。御史大
夫監察百官,輔助丞相處理事務。三公之下設九卿:奉常、郎中令、太僕、衛尉、典客、廷
尉、治粟內史、宗正、少府等,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襲。在地方行政機構上,
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的制度,
將戰國後期已經實行的郡縣制推行到全國,
分天下為
36
郡,
郡下設縣。
秦始皇設立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
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制
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遠的影響。
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統一。但戰國以來,各國貨幣、度量衡、文字
各不相同,
這種狀況不僅對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造成極大的不便,
而且還影響到國家統一
政權的鞏固。為此,秦滅六國以後,秦始皇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統一
度量衡,對尺寸、升斗、斤兩,作出整齊劃一的規定。秦朝還統一了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
規範文字,廢除原來六國的文字。後來,又推廣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
為了加強思想控制,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
實行「焚書坑儒」。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
下,為了鞏固統一,禁止「以古非今」的活動,採取統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
書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殘暴的,
特別是焚書毀滅了許多古代的文化典籍,
造成了文化上
的重大損失。
為了安定北邊,
維護國家的統一,
秦始皇對北方匈奴的不斷進擾,
採取積極防禦的策略。
他命大將蒙恬大舉反擊匈奴,
奪取河套地區,
並把內地民眾移居到那墾田戍邊。
又讓蒙恬負
責修築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用來抵禦匈奴。還派兵統一了東南、嶺南等地區,
興修靈渠,為中原與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作為秦王朝創始人的秦始皇,
順
應歷史潮流,完成統一事業,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他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是不能
2014年全國注冊建造師考試
建設工程造價管理 建設工程計價 建設工程造價案例分析 建設工程技術與計量
抹殺的。從這一點上說,他是當時新興地主階級的傑出政治家。
漢武帝是我國歷史上又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
他在位時,
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強中央
集權,使西漢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
為了鞏固劉氏江山,漢初統治者實行分封制,分封同姓王到各地做諸侯。到漢武帝時,
這些諸侯國的勢力相當強大,
嚴重威脅到中央的統治。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
武帝接受主父偃
的建議,頒布「推恩令」。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
建立較小的侯國。武帝還
找借口,逐漸削減侯國,將權力收歸中央。這樣,逐漸解除了諸侯國的威脅,加強了中央集
權,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漢武帝時期,
在財政經濟方面也採取了一些新的措施,
主要是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的
經營權收歸中央,
統一鑄造五銖錢,
從而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
大大的增加了中央的財政
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經濟勢力,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西漢初年,
諸子百家各派人物非常活躍。
諸王門下聚集許多賓客,
常常批評皇帝的政策,
指責中央,
對中央集權很不利。
漢武帝為改變這種局面,
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罷黜
百家,
獨尊儒術」。
並在長安設立太學,
大力推行儒學。
從而使漢武帝完成了思想文化上的
大一統。
儒家學說從此被作為封建正統思想而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推崇。
與此同時,
「罷黜
百家,
獨尊儒術」也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局面,
因而不利於學術交流和文化
發展。
漢初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
到漢武帝時,
國力強盛,
組織了強大的騎兵部隊,
開始
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反擊。
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經歷了較長時間,
其中大規模的戰役有三
次,公元前
119
年的漠北戰役,具有決定性意義。經過這次戰役的打擊,匈奴再也無力與西
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從而實現了軍事上的大一統。
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在政治、
經濟、思想文化和軍事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
時期。
⑵ 什麼是官無封建吏有封建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政治現象,稱為「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指的是官位不能世襲,官員不能把職位傳給親屬,胥吏職位同樣不能世襲,但卻通過種種辦法使得其職位實際上成為自家的「封建」領地。這個現象,南宋思想家葉適最早觀察到,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等對之也很關注。
「封建」,在中國歷史上是指一種封國建藩、列爵分土的政治制度。封國建藩,就是用武力取得天下的利益集團,其首領佔有最高權力,其親屬和親信被分封到各地,建立小王國,作為藩屏,拱衛最高權力。這種制度設計,既包含著有血緣或准血緣關系的一個小集團基於共同利益共同抗拒風險的意思,也包含著這個小集團坐地分贓、不準他人插手的意思。
始於殷周之際的「封建」制,包含一整套精密的制度設計,從保護利益集團自身利益的角度看,不無智慧之閃光。直到1917年,國學大師王國維仍不無贊嘆地說:「其立制之本意,乃出於萬世治安之大計,其心術與規摹,迥非後世帝王所能夢見也。」但這種制度包含著難以克服的內在缺陷,沿著這種制度的內在邏輯,很自然地發展出「官有封建」和「吏有封建」兩個歷史現象。
「封建」制度的最大缺陷,是被分封的親屬、親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坐大,開始覬覦更大的利益,從而威脅最高權力,進而導致戰爭和分裂的局面。克服這一缺陷,就是不再封國建藩、列爵分土,而只是暫時授予地方管理之權,這就是從秦漢到明清實行的郡縣制。
然而,實行郡縣制後,郡縣官員又有視所管轄的郡縣,為自己私人領地的傾向,這意味著產生了「官有封建」的新問題。唐代的藩鎮割據,可以看作是「官有封建」問題的惡性發展,其後更發展成五代十國的亂局。
宋代建國之初,吸取晚唐五代的歷史教訓,力圖從制度上徹底解決問題,其辦法是把軍權、財權等一切大權都收歸最高權力掌控。用朱熹的話說,就是「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同時發展出一切可能的限制官員的制度,如任期制和迴避制,以及加強監察力度、嚴格辦事程序等,終於使得「官有封建」的問題得以有效解決。
但是,在「官無封建」時,又發展出另一個問題:「吏有封建」。為了避免「官有封建」,必須實行任期制和迴避制。任期制要求一個官員不能在一個地方任職時間太長,迴避制則要求官員不得在自己家鄉及鄰近地區任職、有血緣關系的兩個人不能在同一部門或地方任職,其初衷都是避免形成勢力,影響中央政令的暢通。
這些措施使得一個官員到一個部門或一個地方後,常常還不十分熟悉政務就被調任別處,也因此產生必須依賴比他熟悉情況的衙門胥吏處理公事的情形。加強監察力度、嚴格辦事程序,目的是為了規范官員的施政行為,但結果是造成了煩瑣的文牘主義和復雜的法令律例。官員們不熟悉律例,沒有精力對付煩瑣的文牘,不得不依賴胥吏辦事。這一切都給胥吏上下其手留下廣闊的空間,所以不夠精明強乾的官員,往往被胥吏們牽著鼻子走,權力也旁落到胥吏手上。
為避免熟悉當地情況和衙門事務的胥吏們把持地方政務,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胥吏任職只能五年,但這些政策效果甚微。因為胥吏們可以改換名字,也可以讓有血緣關系者占據其職位,比如父傳子、兄傳弟及傳給親友等,使當胥吏成為「世業」。比如浙江布政司衙門(相當於現在的省政府)有一個「通供」的職位,雍正元年(1723)七月十二日御史汪繼燝在奏摺中說,「父以傳子,兄以傳弟,錢糧出入,盡歸掌握」。胥吏在衙門「子弟親戚,轉相承授」,「每有父子姻親,盤踞年久者」,這就實際上形成了「吏有封建」的現象,胥吏們把衙門發展成自己的「封建」領地,大發其財。
從打天下的皇族和親信以「封建」的形式內部分配權力和利益,到官員和胥吏想盡辦法發展自己的「封建」領地,中國三千年的歷史只是在驗證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政治不是公共政治,就會成為私人壟斷權力和利益的工具。避免權力和利益為某個集團所壟斷,惟一的辦法是讓政治成為公共政治、陽光政治。
⑶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
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監察,廢除分封制,內全面推行郡縣制。
他兼收採納傳說容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這個封建統一國家的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後世子孫世代相承,相繼而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他
規定皇帝自稱「朕」,並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顯示封建統一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無上權威,表示秦的統治將萬世一系,長治久安。
(3)國建監察擴展閱讀:
周代以來封國建藩的制度,與專制皇權和統一國家是不相容的,所以必須加以改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11 年),丞相王綰請求封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全面地推行郡縣制度。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這些郡完全聽命於中央和皇帝,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中央集權的制度,從此就確立了。
⑷ 關於北京的資料
北 京 概 況
一、歷史概況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中國的政治、文化和國內國際交往中心,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70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公元前1045年成為薊、燕諸侯國的都城。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到公元937年,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的重鎮和地方政權的都城。公元938年,統治中國北方的遼以北京(時稱燕京)為陪都;以後,金、元、明、清各代都以此地為首都,前後達650多年。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二、自然環境
北京位於北緯39°56',東經116°20';西北毗臨山西、內蒙古高原,南與華北大平原相接,東近渤海;市中心海拔43.71米;總面積16808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040平方公里。西、北、東三面環山,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等。北京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13°C,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3.7°C,七月最熱,平均氣溫為25.2°C,年平均降雨量507.7毫米。無霜期189天。
三、人口與行政區劃
1998年末北京常住戶籍人口1091.5萬人,每天還有300萬以上的流動人口,人口出生率6‰,人口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長率0.7‰,比上年下降1.2個千分點。中國的56個民族都有人在北京居住,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佔全市人口的3.5%,其中回、滿、蒙古族最多。
北京市劃分為13區5縣:東城區、西城區、崇文區、宣武區、朝陽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房山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大興縣、密雲縣、平谷縣、懷柔縣、延慶縣。
四、科教文化
1998年全市從事科技活動人員28.1萬人,比上年增長2.9%。科技活動經費支出191.7億元,增長14.8%,其中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52.3億元,增長19.4%,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6%。全市技術市場簽定合同20724項,合同金額達81.6億元,其中技術交易額73.9億元。全市申請專利6321項,專利授權3800項。
全市教育積極改革辦學管理體制,全面推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小學畢業生免試就近升入初中的改革全部到位;將高等院校原有的502個專業調整為249個;形成了以六所大學郊區分校為基地,其他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部分專業為補充的高等職業教育網路。1998年全市招收研究生1.6萬人,普通高校本科生和大專生6.2萬人,中等職業技術教育10.3萬人,普通教育30.8萬人,成人教育10.4萬人。向社會輸送各類高等教育人才6萬人,中等專業技術人才7.2萬人,成人教育9.9萬人。
全市有市屬文化館22個,文化站320個,公共圖書館23個,博物館(含歷史名人故居)101個,市屬電影院74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38個。北京新華書店分店遍布全市,廣播覆蓋率98.5%。群眾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夏日文化廣場、文化科技下鄉活動深受群眾歡迎。文物保護工作受到社會廣泛重視,天壇、頤和園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五、居民生活
1998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123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人均消費性支出6970.8元。消費結構日趨合理,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1.1%,比上年降低2.6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4029元。城鄉居民儲蓄余額2287.2億元,其中城鎮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2063.2億元,農村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22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14.8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積27.6平方米。市政府確立的19片共568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項目,已陸續開工。
六、名勝古跡
北京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古都,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花園北海、皇家園林頤和園、八達嶺、慕田峪、司馬台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全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項,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2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2個。
七、經濟發展
1998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0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地方財政收入227.3億元,比上年增長20%;財政支出281.1億元,比上年增長14.9%。
1、農業
1998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7億元,比上年增長1.8%。農業生產穩定,糧食總產量239.2萬噸,增長0.7%;畜牧業呈現較快增長,肉類總產量達44.9萬噸。農業在平原已基本實現機械化,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15.5萬千瓦;農村用電量27.5億千瓦小時。「菜籃子」工程取得成效,各類副食基地可提供豐富的副食品。
2、工業
1998年全市工業實現增加值614億元,比上年增長9.1%。北京市工業發展以「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佔地少、污染少和附加值高、技術密集程度高」為原則,根據市場需要,優先發展高新技術。主要扶植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醫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四個新興技術先導行業,重點發展汽車、電子、機械裝備三個技術密集型支柱行業。積極支持輕紡、醫葯、印刷等行業適合首都特點的優勢產品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支撐點。1998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138.7億元,比上年增長11.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9%,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2.6%,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6%,比上年提高15.2個百分點。
3、商業、服務業
1998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32.1億元,增長10.5%。全年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實現增加值207.8億元,比上年增長4.5%;社會商業商品購進總額2047億元,比上年增長5.5%;商品銷售總額2125.5億元,下降5.6%。全市以超級市場、便民連鎖店為主體的各類連鎖店鋪達到1500家,全市城鄉各類集貿市場986個,生產資料市場89個。
4、對外經濟貿易
1998年進出口總值305.2億美元,其中出口總值105.2億美元;地方完成出口28.3億美元,增長14.7%。1998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651家,合同總金額62.4億美元,合同外資金額41億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71.2%和1.4倍。1998年末,全球最大500家跨國公司已有151家來京投資。實際利用外資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28.7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額20.7億美元,增長29.6%。
5、金融、保險業
1998年實現增加值271.95億元,比上年增長8.62%。金融機構認真貫徹中央金融政策,加強監管、改進服務,保持金融平穩運行。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666.8億元,比年初增加1263.2億元;全市貸款余額3326.6億元,比年初增加610.8億元,增長20.2%。證券市場平穩發展,全年證券交易額10241.5億元,股票交易額3426.37億元,國債交易額1219.8億元。1998年完成國內外保險業務收入84.3億元,其中,人壽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60.2億元,全年保險理賠總額18億元,綜合賠付率21.4%。
6、房地產業
1998年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68.1億元,比上年增長55.8%。房地產施工面積3499.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1.6%;竣工面積842.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3.5%;銷售商品房409.1萬平方米,增長40.6%,其中銷售商品住宅376.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7.1%;商品房銷售額216億元,增長31.6%。
八、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制度
1998年下崗職工16.96萬人,其中10.21萬人實現了再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率60.2%;富餘人員分流安置率為72.9%。年末城鎮失業登記2.95萬人,登記失業率0.66%。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全市養老保險統籌覆蓋面為95%,失業保險統籌覆蓋面為94%,地方企業大病醫療統籌覆蓋面為85.2%,分別比上年增加12.6個、9.7個和12.2個百分點。
九、城市建設
1、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1998年全市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17.8億元,比上年增長45.6%。重點工程建設順利,年初確定的67項重大建設項目中的首都圖書大廈、首都醫科大學教學科研樓、小營世紀村住宅小區、國際金融大廈、首都師范大學文科教學樓、北京戲曲學校排演場、北京工業大學經貿樓、中國評劇院劇場等10項工程已經建成。城市道路建設日新月異,年末全市道路總長度達到3800公里,道路面積4200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4.5%和3.4%,具有國際水準的八達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建成通車。
2、城市公用事業
公共交通能力增強。1998年末,全市公共交通運營車輛達到7524輛,比上年增加278輛。運營線路總長度9384公里,增加927公里;新辟公共電汽車線路26條,調整延長線路26條。全年新增天然氣用戶超過26.6萬戶,其中為提高燃氣質量而置換天然氣的用戶達到19.9萬戶。年末,全市集中供熱採暖面積突破3800萬平方米。全年用電總量276.2億千瓦小時。全年售水量超過8.2億噸。
3、城市環境保護與綠化
1998年北京市大氣環境質量不容樂觀,空氣質量4級及以上的23周,佔42.2%,空氣質量3級的21周,佔40.4%。為此,經國務院批准,決定採取控制大氣污染18項緊急措施,主要包括控制煤煙型污染、控制機動車污染和控制揚塵污染三個方面的內容。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認真落實緊急措施,到年末改裝的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公交車可達515輛;強制報廢了1.4萬輛尾氣嚴重超標和超期服役的「面的」;出動10萬人次,取締露天燒烤4000多個;道路機掃面積擴大到74%,噴霧壓塵面積達到1000萬平方米;積極推廣使用低硫低灰優質煤和清潔燃料。由於採取了綜合防治措施,初步控制了污染加重的趨勢。積極開展植樹綠化工作,完成綠化面積538公頃,年末全市城近郊區公共綠地面積4945公頃,人均佔有公共綠地8.18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34.9%,比上年提高了0.26個百分點,新建改建公園7處。
4、組織機構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是北京市的國家權力機關。選民直接選舉區、縣人民代表,區縣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市人民代表,市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並作為常設機構,同時選舉市長、副市長。代表大會每屆任期5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是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和北京市的國家行政機關,受國務院領導,主要職權是執行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議,以及國務院的決議和命令,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定和命令,領導所屬各工作部門和區縣人民政府的工作,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管理本行政區域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體育、城鄉建設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務、司法行政、監察、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市政府由市長、副市長、秘書長、各委員會主任和辦公室主任、各局局長組成,每屆任期五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設置工作部門45個,其中:辦公廳和組成部門25個,直屬機構20個。此外,設置部門管理機構6個,設置議事協調機構的辦事機構3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是中共北京市委領導的由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團體、少數民族和各界代表、在京的台灣、港澳人士和歸國華僑的代表以及特邀人士組成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北京市統一戰線組織。中國8個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的北京市地方組織都有代表參加。市政協每屆任期5年。
關於北京的資料
⑸ 阮國建拖欠農民工資江蘇威達電儀
一、如果你是給用人單位工作,有兩個途徑可以要求支付工資:
1、你可以到內當地勞動容局勞動監察投訴;優點:方式簡單。缺點:各地執法力度可能不是很大;
2、可以到當地勞動局申請仲裁,要求支付工資。如果未簽訂勞動合同,還可以要求支付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如果是以拖欠工資提出的解除勞動關系,還可以要求支付經濟補償金。優點:除了工資外,還可以主張經濟補償、雙倍工資等,並且一般都可以最終解決;缺點:申請勞動仲裁就是打勞動官司,程序稍多,需要專業人士指導。
二、如果你是給個人工作,不算勞動關系,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訴該個人老闆,要求支付勞動報酬。
⑹ 古代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相當於現在哪些機關
六部:
1、吏部——組織部以及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
2、兵部——國防部、總參、總裝備部、總後勤部
3、禮部——外交部,教育部
4、邢部——司法部、最高法院、檢察院和公安部
5、戶部——農業部、財政部、民政部
6、工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部、水利部、林業部、發改委
古代六部作用:
1、吏部:主管全國文職官吏的挑選、考查、任免、升降、調動、封勛。
2、戶部:主管國家戶籍、田畝、貨幣、各種賦稅、官員俸祿。
3、禮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禮(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舉考試、接待外國來賓。
4、兵部:主管全國武職官員、練兵、武器。
5、刑部:主管國家司法、行政。
6、工部:主管興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築工程。
(6)國建監察擴展閱讀
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⑺ 中國秦朝的歷史
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佔領東周王室在關中的領地。
秦王嬴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後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服百越。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文化及對外開拓諸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對後世亦產生頗大的影響。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強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有說法「百代猶得秦政法」。
秦朝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別於其他國號為秦的政權。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與趙高合謀篡改秦法導致大規模平民暴動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秦朝從統一六國到滅亡,只有15年國祚。
⑻ 秦朝郡縣制的創立理論和現實依據分別是什麼
秦始皇在全國確立新制度的理論依據是:
第一,神權被皇權進一步利用。秦統一六國,始皇自稱「賴宗廟之靈」,進而又採用鄒衍」五德之運」的學說,利用天人感應論,「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從所不勝,為水德」。自此,五行相剋的學說便成為新王朝取代舊王朝的理論依據,「帝王之興,必俟天命;苟有代謝,非人事也」。漢武帝時,董仲舒發展了儒家的君權神授說,給君權披上了一層神聖而又神秘的外衣。君權與神權的結合,加強了君權不可侵犯的原則。侮君輕君即等於侮神輕神,是理應受到誅滅的。所以,當時一般社會意識,總認為皇帝就是真龍天子,是秉承天命的聖哲,皇帝本人更大力宣揚,凡登上皇帝寶座,便是「奉天承運」,成為皇天上帝授權處理人間政事的最高代表。「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為皇天子,下為黎庶父母,為天牧養元元」。這些帝王總是有「龍德在田,奇表見異」,他們奪得皇帝寶座又是「斯乃非止人謀,抑亦天之所贊也」等等。這一切說教都是為了論證皇帝權力理應獨尊無二,皇帝理應成為天下的「至尊」,皇帝之上除了有一個虛無飄渺而又人格化的「天」以外,再不容許有敢於超越或干擾其權力的任何事物存在了。
第二,為維護皇帝的尊嚴,禮樂制度被進一步強化利用。秦統一後,一些儒生勸說秦始皇用古禮,「始皇以其難施用,由此黜儒生」,他「焚書坑儒」,禁止民間私學,「若有欲學法令者,以吏為師」。秦始皇的方針是簡化古禮,強調法制,他僅採納了一些簡便易行之禮,並以嚴刑峻法作為主要的統治手段。秦不旋蹱而覆亡,一度出現法滅禮壞的混亂局面。至劉邦稱帝時,「群臣飲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劉邦亦無可奈何。他逐漸意識到禮儀秩序對於鞏固本身統治的重要意義,於是令著名儒生叔孫通率其諸弟子共定朝儀,「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在公元前200年,值長樂宮新建成,諸侯群臣朝賀之際,開始實行朝賀大禮。「先平明,謁者洽禮,以次引人殿門,陳東、西鄉。衛官挾陛及羅立廷中,皆執兵,張旗幟。於是皇帝傳警,輦出房,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復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嘩失禮者。」在庄嚴肅穆的大禮下,劉邦深有感觸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⑼ 江蘇揚州包工頭阮國建隊長王剛拖欠農民工工資
建議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九條【勞動監察】用人單專位違反屬國家規定,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拖欠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的,勞動者可以向勞動行政部門投訴,勞動行政部門應當依法處理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第十七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的調查,應當自立案之日起60個工作日內完成;對情況復雜的,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30個工作日
⑽ 行政法制監督
行政法制監督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上級行政機關、專門行政監督機關及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公民、組織依法對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和是否遵紀守法所進行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