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務設計
⑴ 設計微服務的最佳實踐是什麼
⑵ 微服務有哪些設計原則
微服務應用4個設計原則:
作為一個原則來講本來應該是個「無狀態通信原則」,在這里我們直接推薦一個實踐優選的Restful 通信風格 ,因為他有很多好處:
無狀態協議HTTP,具備先天優勢,擴展能力很強。例如需要安全加密是,有現成的成熟方案HTTPS可用。
JSON 報文序列化,輕量簡單,人與機器均可讀,學習成本低,搜索引擎友好。
語言無關,各大熱門語言都提供成熟的Restful API框架,相對其他的一些RPC框架生態更完善。
當然在有些特殊業務場景下,也需要採用其他的RPC框架,如thrift、avro-rpc、grpc。但絕大多數情況下Restful就足夠用了。
⑶ 微服務開發中的數據架構應該怎樣設計
前言
微服務是當前非常流行的技術框架,通過服務的小型化、原子化以及分布式架構的彈性伸縮和高可用性,可以實現業務之間的松耦合、業務的靈活調整組合以及系統的高可用性。為業務創新和業務持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平台。本文分享在這種技術架構下的數據架構的設計思想以及設計要點,本文包括下面若干內容。
微服務技術框架中的多層數據架構設計
數據架構設計中的要點
要點1:數據易用性
要點2:主、副數據及數據解耦
要點3:分庫分表
要點4:多源數據適配
要點5:多源數據緩存
要點6:數據集市
為了容易理解,本文用一個簡化的銷售模型來闡述,如下圖。圖1顯示了客戶、賣家、商品、定價、訂單的關系(這里省略支付、物流等其他元素)。
圖1 銷售模型
在這個銷售模型中,賣家提供商品、制定價格,客戶選擇產品購買、形成銷售訂單。根據微服務的理念設計,可以劃分為客戶服務、賣家服務、商品服務、定價服務、訂單服務,以及公共服務(比如認證、許可權、通知等),如圖2所示。
圖9 數據緩存
要點6:數據集市
數據集市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當現有的數據不能簡單地通過幾個表數據關聯以及簡單加工後就可以供業務使用的時候,就需要考慮構建數據集市。數據集市以數據運用的觀點來分析加工數據,通過多源數據的導入、清洗、加工、視圖做成等一系列的數據操作後,為業務提供可用的、穩定的數據源。例如,對銷售分析中、什麼樣的客戶喜歡什麼樣的商品、價格對銷售金額的影響、銷售金額跟地區日期的關聯關系等多維度分析,就要用數據集市的概念,如圖10所示。
圖10 數據集市
數據承載著信息,好的數據架構設計會使業務系統變得更加流暢、更加容易理解和維護。本文只是總結一些在實際工程中的體會,供大家分享。如果有不足之處、也請大家補充、賜教。
(此文轉載至GitChat技術雜談)
⑷ 什麼是微服務
什麼是微服務
微服務架構的系統是一個分布式的系統,按業務進行劃分為獨立的服務單元,解決單體系統的不足,同時也滿足越來越復雜的業務需求。
一.單體架構
1.1什麼是單體架構
在軟體設計的時候經常提到和使用經典的3層模型,即表現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雖然在軟體設計中劃分了3層模型,但是對業務場景沒有劃分,一個典型的單體架構就是將所有的業務場景的表現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放在一個工程中最終經過編譯,打包,部署在一台伺服器上。此時服務架構如圖:
1.2單體架構存在的不足
在小型應用的初期,訪問量小的時候這種架構的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開發速度快,成本低,但是隨著業務的發展,邏輯越來越復雜,代碼量越來越大,代碼得可讀性和可維護性越來越低。用戶的增加,訪問量越來越多單體架構的應用並發能力十分有限。可能會有人想到將單體應用進行集群部署,並增加負載均衡伺服器,再來個緩存伺服器和文件伺服器,資料庫再搞個讀寫分離。這種架構如圖:
這種架構雖然有一定的並發能力,及應對一定復雜業務,但是依然沒有改變系統為單體架構的事實。大量的業務必然會有大量的代碼,代碼得可讀性和可維護性依然很差。如果面對海量的用戶,它的並發能力依然不夠。基於以上單體架構系統的不足,提出了微服務架構。
二.微服務
2.1什麼是微服務
說了這么多現在來看看到底什麼是微服務。微服務最初是由Martin Fowler提出來的他的理解如下:
微服務架構就是將單一程序開發成一個微服務,每個微服務運行在自己的進程中,並使用輕量級的機制通信,通常是HTTP RESTFUL API。這些服務圍繞業務能力來劃分,並通過自動化部署機制來獨立部署。這些服務可以使用不同的編程語言,不同資料庫,以保證最低限度的集中式管理。
1
總結起來微服務就是將一個單體架構的應用按業務劃分為一個個的獨立運行的程序即服務,它們之間通過HTTP協議進行通信(也可以採用消息隊列來通信,如RoocketMQ,Kafaka等),可以採用不同的編程語言,使用不同的存儲技術,自動化部署(如Jenkins)減少人為控制,降低出錯概率。服務數量越多,管理起來越復雜,因此採用集中化管理。例如Eureka,Zookeeper等都是比較常見的服務集中化管理框架。
2.2微服務的優勢
1)將復雜的業務拆分成多個小的業務,每個業務拆分成一個服務,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利於分工,降低新人的學習成本。
2)微服務系統是分布式系統,業務與業務之間完全解耦,隨著業務的增加可以根據業務再拆分,具有極強的橫向擴展能力。面對搞並發的場景可以將服務集群化部署,加強系統負載能力。
3)服務間採用HTTP協議通信,服務與服務之間完全獨立。每個服務可以根據業務場景選取合適的編程語言和資料庫。
4)微服務每個服務都是獨立部署的,每個服務的修改和部署對其他服務沒有影響。
2.3微服務和SOA的關系
SOA即面向服務的架構,SOA是根據企業服務匯流排(ESB)模式來整合集成大量單一龐大的系統,微服務可以說是SOA的一種實現,將復雜的業務組件化。但它比ESB實現的SOA更加的輕便敏捷和簡單。
⑸ 微服務架構 如何影響傳統的軟體架構設計
ThoughtWorks首席咨詢師王磊通過一個互聯網門戶案例為大家解釋了微服務架構的概念,以及它如何影響傳統的軟體架構設計。
一年前,該門戶每簽一個10萬的合同所耗費的成本是3.5天。他們當時的CRM結構是典型的三層架構,整個應用程序由一個40萬行的代碼庫組成,後端有一個主動的資料庫。雖然使用三層架構的成本比較小,但隨著代碼和功能的增加,代碼庫不斷膨脹,修改代碼存在的風險很大,整個維護成本也變得越來越高。
每當開發人員提交代碼後,所需的數據集成和構建需要50分鍾,意味著每天8小時工作時間最多能有9次代碼提交。但為了系統的穩定性,持續集成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提交代碼,因此,整個團隊的交付能力受到了限制。此外,從准備部署包到上線需要3天,3天後才能讓用戶真正用到部署包,才能實現價值。而如果增加新人,要開發新的環境,包括測試和產品環境,培養周期會很長。針對以上難題,ThoughtWorks制定了如何在團隊中對系統進行改造從而滿足業務需求的策略。
將現有的系統保護起來,把所有開發新功能的優先順序都降下來,只需對系統做最緊急的修改,其他和部門進行協商,讓團隊保持新的精力和時間在重要的業務上。
功能剝離。通過定義新服務,在前端用一些代碼的機制讓用戶逐漸訪問新服務,可以達到從原有系統抽出小功能,讓客戶訪問小功能。
數據解耦。對於龐大的系統,因為無法很快將所有系統換掉,所以為了保證系統仍然可用,要啟用數據同步機制,讓服務里的數據同步到原有資料庫。
漸進替換。通過不斷地運行以上策略,將原有系統的復雜功能抽離出來用新的方式來做。
目前,每簽一個10萬的合同所耗費的成本由3.5天變為1天,持續集成構建從50鍾降低到18分鍾,團隊成員從10人降到7人,部署周期由3天降到2小時。
對於每個應用程序,可能有一組小的服務組成,每個服務運行在自己的進程中,服務與服務之間通過輕量級的機制進行交互。那麼,如何使用微服務做系統改造呢?
為每個服務建立獨立的環境,包括基礎設施、持續集成環境、運維、監控、日誌聚合、報警。
不斷演進的微服務開發模板,發現問題及時修改,讓模板更高效。
輕量級的通信協議。
消費者的契約測試,解決隨著服務增多帶來集成測試效率低的問題。
基礎設施自管理,幫助管理自己需要的資源。
⑹ 微服務架構有哪幾種常用的設計模式
自治是微服務的設計原則之一,就是說微服務是全棧式服務。但在重構現有的「單體應用(monolithic application)」時,SQL資料庫反規范化可能會導致數據重復和不一致。因此,在單體應用到微服務架構的過渡階段,可以使用這種設計模式,
⑺ 為什麼說DDD是設計微服務的最佳實踐
DDD簡史image
領域驅動設計這個概念出現在2003年,那個時候的軟體還處在從CS到BS轉換的時期,敏捷宣言也才發表年。但是Eric Evans做為在企業級應用工作多年的技術顧問,敏銳的發現了在軟體開發業界內(尤其是企業級應用)開始涌現的一股思潮,他把這股思潮成為領域驅動設計,同時還出版了一本書,在書中分享了自己在設計軟體項目時採用的建模方法,並為設計決策者提供了一個框架。
雖然那時候大部分的軟體應用都是單體的,但是使用DDD依然可以設計出來容易維護而且快速響應需求變化的單體應用出來。
⑻ 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微服務訪問安全設計方案
微服務訪問安全設計方案稍等 ,我現在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