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管服務 » 靖遠市場監管

靖遠市場監管

發布時間: 2021-02-24 00:58:58

①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人才市場怎樣存檔案

你檔案現是「死檔」,處理比較麻煩。一、如果檔案不存入人才將是死檔。影響到你的社保,就業,工齡認定,轉正定級,職稱評定,幹部身份保留,考試(考研考研究生,考各種證書),出國留學,各種證明甚至是辦理退休等各項手續。
二、將「死檔」變成「活檔(存人才)」。(一)報到證的報到單位是戶口所在地人力資源和社會勞動保障局。是二分即畢業生是在畢業時沒有簽訂三方協議,由學校直接將畢業生檔案通過郵局以機要形式郵寄到畢業生戶口所在地人力資源和社會勞動保障局名稱(師范畢業生的檔案實在戶口所在地教育局存檔),憑報到證將檔案存入社保局;(二)報到證是報到單位是企事業單位。派遣是簽訂三方協議,由學校直接將畢業生檔案通過郵局以機要形式郵寄到報到證報到單位名稱(即三方協議簽約單位)或者報到證報到單位委託存檔人才(簽約單位指定的人才中心)。需要辦理改派手續,將檔案直接轉入戶口所在地人社局或現現工作單位。改派手續附後。
三、現工作單位是否要求調檔。(一)如果你現在工作單位是國企或者企事業單位,具有接收檔案人事權,憑現工作單位開具檔案調函到你檔案原存檔人社局辦理調檔手續轉入現工作單位。(二)如果你的單位沒有接收檔案人事權,但你的單位在人才開戶,委託人才代管你單位的人事檔案,憑現人才開具檔案調函到你檔案原存檔人才辦理調檔手續轉入先工作單現。(三)如現工作單位無接收檔案人事權或不要求檔案,檔案無須轉遞,保存在原存檔機構。
四、改派即辦理檔案轉遞手續。畢業兩年之內回學校辦理改派手續,兩年之外在人才辦理改派手續。辦理改派手續需要帶上報到證和畢業時簽約單位的離職證明,如新單位需要檔案需提交與新工作單位簽訂三方協議,無工作單位無效提交三方協議。
大學畢業生檔案的存檔流程:大學畢業生檔案的存檔流程:(一)二分。二分即畢業生是在畢業時沒有簽訂三方協議,由學校直接將畢業生檔案通過郵局以機要形式郵寄到畢業生戶口所在地人力資源和社會勞動保障局(師范畢業生的檔案實在戶口所在地教育局存檔);(二)派遣。派遣即簽訂三方協議,由學校直接將畢業生檔案通過郵局以機要形式郵寄到三方協議簽約單位或者簽約單位指定的人才中心;(三)專升本。專升本即參加學校升本考試且被錄取的畢業生,專科畢業生檔案由學校通過機要形式郵寄或畢業生本人提交到本科錄取學校。二、轉正定級。畢業一年就可以到人才中心辦理轉正定級,到檔案存檔機構(人才)領取辦理轉正定級申請表,然後在在到報到單位(畢業時簽約單位)蓋章,然後將該申請表交回人才中心,存入檔案。檔案才正式由學籍檔案轉入正式人事檔案。

② 靖遠縣永龍羊羔肉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靖遠縣永龍羊羔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甘肅省靖遠縣的一家從事靖遠清真羊羔肉產品研發、生產、儲存及銷售於一體的一家民營公司。成立於2012年3月,位於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闇門村,佔地面積7000㎡,現有員工200人。其法人代表是馬永龍,回族,是從事羊羔肉產業近30年的業界代表,現擔任靖遠縣羊羔肉產業協會副會長,靖遠縣伊斯蘭教協會常委,公司總經理。多年的經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信譽,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公司注冊資金三百萬,自成立初期即引進一流的加工設備和加工工藝,格按照《食品衛生通則》、《肉類加工廠衛生規范》、《甘肅省清真食品條例》等質量控制體系的要求,建成清真牛羊肉標准化屠宰、肉品深加工生產線,保證產品質量達到國家及國際標准,讓廣大消費者吃上放心肉。公司秉承「誠信、綠色、健康」的宗旨,以市場為導向,以食品安全為己任,秉著「顧客第一,誠信合作,品質安全」的經營理念,踐行「重品質、重健康、重信譽」的責任意識。所生產的牛、羊肉完全按照伊斯蘭的傳統工藝屠宰加工、採用一流的製冷設備,嚴格的衛生檢疫標准,確保肉的品質優良、鮮嫩、美味、色澤艷麗、衛生安全、營養價值高。公司的牛羊肉產品從工廠至消費者手中全程實現無菌加工、低溫冷鏈運輸,嚴格按照《清真食品管理條例》生產加工儲運規范要求,即保證了產品質量,保障了消費者的消費權益。為社會大眾提供環保、安全、綠色、優質的牛羊冷鮮肉及深加工產品。
法定代表人:馬永龍
成立時間:2012-04-11
注冊資本:3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2042120000985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白銀市靖遠縣闇門村

③ 甘肅靖遠枸杞比寧夏中寧枸杞

其實內行人都知道,中寧枸杞只是完成注冊而已,中寧你枸杞由於連年種,品質已下降,反而是靖遠,酒泉等地你枸杞,被中寧人收去,以中寧枸杞價格賣出。由於靖遠一帶是剛井始種,所以,枸杞品質比中寧好多了。

④ 聽說甘肅省靖遠縣要搬遷了,去內蒙,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您好!首先,感謝你通過網路反映的信息,只能通過網路回復。目前黃委會及天津水電設計院,正在開展黑山峽河段移民和庫區淹沒實物調查,通過調查研究提出高壩、二級、多級水電開發方案的庫區淹沒方案。提供給國家高層決策之用。

多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認真學習運用科學發展觀,處理黑山峽河段水電開發的方案選擇問題,充分考慮庫區和移民問題,堅持多級水電開發方案,堅決反對高壩、二級方案,因此,不會發生大量搬遷外地的情況。

主要有以下因素:

移民是重要的人口地理及社會現象,隨著人類文明進步,移民的廣度和頻度不斷增強。社會移民按其遷移的起始動因可分為自願移民和非自願移民兩大類。工程建設佔地移民,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設移民,在非自願移民中所佔比例較高,影響面廣,穩定安置和促進發展難度最大。

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處理好發展與移民的關系,是各級政府的責任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把依靠人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准則,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各種工程項目建設,工程項目建設需要佔用土地,因此各種工程性移民活動[Y1] 在不斷增加。這就需要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充分尊重當地人民群眾的意願,不能為了局部的利益或工程建設而佔用大量耕地,動遷大量居民,需要認真進行多方案比較,做到統籌兼顧,選擇少佔地,動遷少,經濟可行的方案,正確處理發展與移民的關系。

二、移民活動具有復雜性,移民問題既是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雖然移民政策、補償安置標准和實施效果都在不斷改善,但是移民的不滿也在一些項目中確實存在,其因素非常復雜。比如,移民過程中對社會關系網路、社區文化、傳統生計和生活方式、人力資本、民族與宗教等產生了大量的影響,這些無形的社會因素在人的生產、生活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是移民的無形資產和社會資本,但是,這些受影響的社會資本的損失目前基本沒有得到合理補償。移民搬遷後,不僅失去了原有的生產生活資料,而且失去了熟悉的生活環境和原有的社區網路資源,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一切都需要重新建立。

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深入人心的今天,「非自願」移民已經成為歷史。移民及其安置不僅是一個經濟補償問題,而且是一個重要的、復雜的社會問題,涉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人口、資源、環境、民族、工程技術等諸多領域,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特別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人多地少,耕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經濟高速發展需要佔用大量耕地的國家,能否處理好發展和移民的關系問題,將直接影響到區域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注重民生,尊重民意,應該成為國家制定黑山峽開發方案的根本宗旨

三、與時俱進,實事求是,認真做好黑山峽河段開發研究;面對現實,科學決策,認真落實中央政策;以人為本,人水和諧,切實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黑山峽水電項目開發方案選擇的基本原則。

黑山峽河段的開發從1952年開始規劃,一直得到國務院有關部委及寧夏、甘肅兩省區的高度重視,已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按照寧夏提出的方案建高壩大庫進行一級開發,還是按照甘肅提出的方案進行多級開發。多年以來,庫區淹沒、移民安置和環境影響是制約黑山峽河段開發的「瓶頸問題」。

(一)兩個方案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對比。按照最新統計,一級開發方案,將淹沒甘肅白銀耕地面積21.44萬畝(占白銀市有效耕地面積的16.62%),其中:經濟林地68951畝、日光溫室25533畝。直接淹沒人口11.97萬多人(占白銀市鄉村人口的8.78%),淹沒植被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淹沒沿黃各類提灌站241座,影響110萬畝灌區和30萬人的用水問題,還將淹沒國家地質公園黃河石林的主要景區,不僅需要整建制外遷大量移民,而且需要大規模開發高揚程灌區,對於生態環境容量有限的甘肅省來說,存在較多的社會環境制約因素。多級開發與原規劃相比,淹沒耕園地減少89.98%,直接淹沒人口減少95.6%。在水能資源的利用上,多級開發方案裝機減少了約30萬千瓦,發電量減少約7.4億千瓦時,分別減少了16%和10%。多級開發以少量水能資源損失,使大量的耕園地和國家地質公園等自然資源得以保護,大大減少了人口遷移,移民可以就地安置。顯而易見,多級開發方案淹沒少、投資省、工期短,經濟合理,更符合中央政策,更符合國情和甘肅省省情,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國家法律法規,一是白銀景泰黃河石林是國家批準的4A級地質公園,高壩方案將淹沒損毀景泰黃河石林的主要景點,多級開發對景泰黃河石林沒有任何影響。

二是如果按照一級開發,將大量佔用耕地,與目前中央的政策和嚴峻的國情不符。眾所周知,我國耕地保護形勢異常嚴峻,耕地已由2000年的19.24億畝減少到18.26億畝,中央決策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在工作和決策中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從嚴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為了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國家強化了用途管制。一是層層落實責任,地方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應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負總責。二是強化耕地佔補平衡的法定責任,嚴格落實《決定》提出的「耕地實行先補後占,不得跨省區市進行占補平衡」的精神。三是按照《決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保護補償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的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嚴格保護,不得佔用。四是國家高度重視移民安置。2006年,國務院以第471號令頒布的《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列》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思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往那種「重工程,輕移民」的做法已經成為歷史。尊重農村居民居住權的「自願移民」理念已經成為國家政策取向,因此,移民問題是選擇黑山峽開發方案的決定性因素。

(三)環境限制,按照國家規定佔用「耕地實行先補後占,不得跨省、區、市進行占補平衡」的精神,甘肅農業本身就是以高揚程灌區為主,從黃河提灌發展耕地,一是我省主要是高山丘陵地貌,沒有可供安置大規模搬遷移民進行開發的土地,高壩移民安置需要土地59.85萬畝,其中耕地41.895萬畝;二是甘肅省每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任務艱巨,僅2008年就對7.5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三是多級開發方案比高壩方案少淹沒植被面積約173平方公里。

(四)當地居民意願,一是黑山峽(小觀音)高壩水電站建設項目曾經因移民和庫區問題而擱淺。1975年,國家將靖遠黑山峽水電站列入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當年安排投資1000萬元,開展對外交通、臨建等施工准備。水電四局做為承建單位進入小觀音施工現場。由於當時甘肅省無法解決移民問題,迫使該項目停建。

二是多級開發方案已經深受當地老百姓的贊同和支持。連續多年,「黑山峽多級開發方案」是甘肅省、白銀市和相關縣區三級「兩會」期間重要的焦點提案、議案;連續多年,甘肅省將「黑山峽多級開發方案」列為1號提案議案向全國「兩會」提出。2007年7月,省政府向國務院辦公廳呈報了任繼周、湯中立院士及有關專家聯名形成的關於《黃河黑山峽不宜修建高壩大庫》的意見。

三是「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充分反映了當地居民不願搬離家鄉的心願。一方面,有許多農民你給錢多少他們不願意失去土地。黑山峽庫區是甘肅農業經濟的精華部分,該地區為自流灌溉區,水土肥沃,投入產出高,是甘肅重要的水稻產區和重要的農產品基地,黃河蜜瓜、大棗、香水梨、蘋果等瓜果品質優良,暢銷全國;2008年蔬菜年產量達117.62萬噸,是全國高原反季節蔬菜基地,盛產辣椒、黃瓜、番瓜等蔬菜,在國內的冬季蔬菜市場上不可缺少;另一方面,黃河沿岸農村經濟飛速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5年,白銀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9元/年,2008年達到2676元/年。黃河沿岸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更加可觀,他們的家庭財富增速逐年加快,追求生活質量的預期更加高遠。

(五)移民和庫區費用,多級開發方案比高壩方案節約資金280.35億元。一是高壩方案需要搬遷11.97萬多人,約需房屋拆遷費85.5億元;要徵用21.44萬畝耕地,征地費用約需189億元;學校、道路、水利等公用設施約30億元。三項費用合計304.5億元。二是多級開發方案影響人口共計1.46萬人,其中直接淹沒人口僅5305人,約需房屋拆遷費3.79億元;淹沒總耕地面積約2.17萬畝,征地費用約需17.36億元;學校、道路、水利等公用設施約3億元。三項費用合計24.15億元。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中央的耕地保護法規,甘肅省從黃河流域大局出發,充分考慮上游防凌、防洪、攔沙減淤和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生態用水需要,按照慎重、客觀、科學的原則,經多年、多方論證和反復研究,於2005年提出了將原規劃小觀音高壩調整為小觀音、五佛、紅山峽三級低壩,形成包括大柳樹在內的黑山峽河段多級徑流式開發方案。基本不影響七座大中型提灌站,不影響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是目前較為可行的開發方案。有利於促進人和河流的和諧共存,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中央耕地保護和移民搬遷方面的法律法規。

以上答復,不知是否滿意?

如有什麼疑問,請打電話到白銀市發改委交通能源科進行交流,電話號碼:0943-8223762 。

⑤ 甘肅白銀靖遠的民俗及變遷

靖遠是黃河岸邊一個古老的縣城,縣城的中央聳立著一座古老的城樓,這座古城樓的名字叫做鍾鼓樓。在全國好多地方,都有被稱作鍾鼓樓的古老建築,僅僅望文生義可知,這里便是古代安置鍾和鼓的地方,而鍾和鼓則是古代用來報時的工具。但是,靖遠縣城的這座鍾鼓樓,它的得名或許更多地包含一些鮮為人知的東西,給人非常厚重的歷史滄桑感。因為這座樓,以前的名字叫做譙樓,這個譙樓過去似乎是用來瞭望的所在,或者是用作鼓樓的別稱。據說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那場「文化大革命」運動中,縣城東西兩座古老的鼓樓被毀於一旦,原來放在其中的鍾和鼓之類的報時工具被迫轉放在譙樓之上,於是譙樓便更名鍾鼓樓,時間長了,人們忘記了譙樓這個歷史的稱謂,而且後來的人本來就不知道譙樓是哪個樓了。被毀的東西兩座鼓樓,位於舊城東門的叫做東鼓樓,位於舊城西門的叫做西鼓樓,古代有晨鍾暮鼓的說法,所以東邊的鼓樓放著報時的鍾,應該叫做鍾樓才對,而西邊的鼓樓,則是名副其實的。可惜,今天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很少有人知道這些過往的事情了。

這座鍾鼓樓始建的年代是明朝正統二年,即公元一四三七年,距今正好五百七十年。當時為了防禦北元蒙古人的南下入侵,明英宗朱祁鎮同意了大臣的奏報,令置靖虜衛,時任漢中守備的安徽廬州府人房貴,率領一對人馬,奉旨來到西北邊陲黃河上游的這塊風水寶地,在廢棄的古會州舊址上建起一座新的城池,這便是靖遠方誌所載房貴「相地築城」的來歷。明代新築的這座城市,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虜衛城。數百年來,她經歷了無數的劫難,堅強的城市終於保存了下來,猶如居住在這里的人們一樣,一代又一代頑強地生存著。就是這座城樓,也在戰爭和地震中被毀多次,後來又經過多次重建修繕,但是原貌被完好地繼承了下了,堅如磐石一般,高高地聳立在縣城中心位置,成為靖遠悠久歷史的象徵。

過去的所有繁華,以及經歷過的災難,都成了歷史。但是,這鍾鼓樓依然雄風當年,見證著人間的滄桑變遷。夏天的早晨,迎著燦爛的朝陽,無數的燕子飛翔在鍾鼓樓周圍,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蔚藍的天空下,琉璃瓦映射出斑斕的色彩,飛燕環繞,呢喃不絕,佇立在鍾鼓樓前,誰能不感到心曠神怡呢?

居住習慣

歷史上的靖遠,是一個通過移民而得到開發的地方,人們的生活習俗經歷了不斷演變的過程。移居這里的人們為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選擇居住地點以出路方便、避風禦寒、接近水源等為主要考慮因素,慢慢形成了不同類別的人口集聚居住點,從境內許多小地方的命名即可略見一斑。人們歷來多選擇以城、堡、灣、灘、水、井、泉、梁、峴、塬、溝、墩、鋪、川、坪、寺為聚集點,如古城、裴家堡、東灣、糜灘、營盤水、劉家井、紅柳泉、砂梁、曹峴、三場塬、煙洞溝、十里墩、二十里鋪、吳家川、五大坪、劉家寺等等。在這些聚集點中,有的以同族為核心,有的為歷代軍屯點,有的以地形地貌等命名。此外,由於這里曾為邊陲地帶,人們集中一處而居,和防禦外敵入侵也有直接關系。住所的形式有堡子、樓房、土房、高房子、土窖、箍窯、棚道、卧鋪子等。

住戶聚集點廣布黃河兩岸,河谷灘地,土壤肥沃,人口眾多,村落密集。有大面積可耕地的川塬一帶,人們選擇在有泉水的地方居住,海拔較高的二陰山區,因雨水多,氣候寒冷,一般都居於避風向陽的地方。

堡子是用土夯築而成的小型城池,高牆厚壁,多為軍事守望據點,或作為軍政合一的建制單位。亂世年間,一些特別富有的家庭,為了安全,偶有一戶修築一座堡子者,也有多戶人家集資共築一座者,遇有變亂,臨時移居其中避難,目前散見於境內各處的堡子遺址,即為此類建築。

民用住房,在1949年以前,農村居民普遍生活貧困,山區居住多以土窯為主。城區以及沿河兩岸川塬地帶因不具備挖窯居住的條件,多住簡易平房或土箍窯,極少數富裕人家建造有寬敞的院落式住房。

土窯,即二陰高寒地帶或乾旱山區的老百姓,依據自然地形條件,選擇高大的黃土山體,削成平齊的斷面,並在其中挖窯洞居住。窯洞一般深達4~6米,正面開設門窗。民國九年發生大地震,境內住窯洞者居多,人口傷亡將其慘重,現今一般不再建造。

箍窯,即為用土坯箍成的下為方形上呈半圓形狀的窯洞,又稱為箍窯洞。箍窯大多橫著修築,門開在正中,長為6~9米,深至2~3米。在過去貧困的年代裡,箍窯不失為為貧寒人家的好住處,現今也不再建造。

石窯,或稱窨子,多分布在東灣至北灣一帶的黃河沿岸,於兩岸陡立的峭壁上鑿石為洞,口小內大,有的還雕有各種花紋,其中設有石磨、石碾、水缸、炊灶等生活用具。這與境內偏遠山溝土山中存留的窨子一樣,曾經成為人們躲避戰亂災難的的藏身逃命之所,今殘跡猶存。

簡易土房,是一種土建的簡陋住房,數間小房子連成一排,牆壁屋頂皆用草泥土坯,結構門窗均極其簡單,空間稍大,安全性差,多為人口較多,生活貧困的家庭所建,現今生活較為困難的農村以及灌區移民初期移居時仍在建造。

棚道,是以土基作牆,架設簡單梁椽,以草泥摸頂,多用於圈養牲畜及米面加工用的小作坊。

卧鋪子,以木料作支架,可以移動,多用於農戶看守田園的臨時居所。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群眾生活逐漸富裕,農戶住宅狀況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農家新居多為傳統的院落式建築,修建北房七間,中間三間為主房,俗稱上房,為年長者居住或作為客廳,兩邊各兩間稍低,俗稱耳房,東面修建廚房三間,房屋有土木結構與磚木結構之分,四周院牆相連,圍成一座院落。這種院落結構的住宅,在靖遠城鎮及農村極為普遍,約佔全縣民居的一半以上。

近年來,典型的院落式房屋建築日臻完善,以往主次分明的外觀結構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以高檔次的房屋建築設計。普遍追求寬敞大方,住房美觀適用成為新的時尚,諸如四面柱式出檐上房、虎抱頭上房、大門窗飛檐上房、磚混結構的平板一層樓房等越來越多,少數人家開始建造封閉式極為講究的住房。農村富裕人家,建造鋼筋水泥新式二層樓房者也日益增多,城鎮居民有三分之二住進了樓房,樓房的建築面積越來越大,一般為50~120平方米。隨著地方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眾的居住條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飲食習慣

民以食為天。在靖遠農村,人們保持著一日三餐的習慣,清晨起來先勞動兩個多小時,於九點鍾左右吃早飯,一般以黃米或白米糝飯炒菜為主,在一日中最為重要。午飯在下午一點鍾就餐,冷季吃蒸饃,暖季吃涼粉、涼面。太陽落山時吃晚飯,多為煮麵食。城鎮居民一日三餐,早晨吃早點,一般簡單量少,中午米飯、炒菜,晚上也多以煮麵食為主。

食品主食類以大米、黃米、小麥麵粉為主,間以少量雜糧。蒸食類有蒸饃、花捲、月烙餅、馬蹄子、包子、發糕等,烙餅以鍋盔為主,加以油饃、攤餅。煮食最多最普遍,各類麵食、水餃等都以煮食為主,油炸類以油餅、油條、麻花為主。

副食原料主要為各類蔬菜以及肉蛋等,分為熱炒與涼拌兩種。貧困山區農民,仍以素菜為主,平時很少吃肉。城鎮居民,則以大米飯、炒菜為主。冬令時節,大白菜缸腌酸菜仍普遍食用,將辣子、西紅柿、韭菜等混合在一起腌制的鹹菜,也是本地人喜愛的菜食之一。春節前後,多做酸菜炒肉片、糝飯,味道純真,十分可口,是當地老百姓最喜愛的食譜。

每逢婚喪嫁娶等大事,俗稱「過事情」,皆邀請親朋好友參加,擺設宴席,款待來賓。婚嫁食譜,在過去盛行八個碗、十全、十三花等名目,如今更為豐盛,一般都做以魚肉、雞肉、牛肉、肘子肉等肉食為主的十三碟炒菜。高檔豪華的宴席還有海參、魷魚等名菜,配以涼拌菜類和好酒。喪葬菜餚則較為儉約,一般均為含有紅燒肉、炸丸子、千刀酥、炒菜之類的大雜燴,每人一碗。

野生菜類如苦苣、野韭菜、野蔥、灰條、苜宿,以及地軟軟、頭發菜、蘑菇等野生菌類,農村居民根據季節採食較多。近些年由於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日光溫室反季節蔬菜上市,各類蔬菜常年供應市場,四季嘗鮮,食用野生菜只是品嘗而已,不再大量採集。

服飾習慣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由於存在貧富差距,民眾著裝差異很大。生活條件極貧困者,衣服夏以蔽體,冬以禦寒,油污補丁,無式無樣。普通百姓,春秋以大腰褲短褂為主,夏穿汗衫、短褲,多以自製粗布為主,冬著大襟棉衣,俗稱 「裹肚子」,天氣寒冷時穿羊皮襖。夏戴瓜皮小帽或頭裹毛巾,冬戴氈帽、棉帽。富戶人家以上等布料綢緞為主,春秋穿長袍短褂內襯外套,冬著二毛裘衣。夏天頭頂灰絨禮帽,冬天戴平頂黑絨帽。一些大中專學生職員身著中山裝,男子穿自製圓口平底布鞋,年輕婦女穿綉花鞋。已婚婦女用青布扎褲腳,頭發盤成圓盤狀,發髻固定於腦後,俗稱「盤頭」,有錢人家插各種金銀頭飾於發髻上,未婚女子則將頭發紮成一束長辮子。

自五十年代開始,服裝發生巨大變化。盛行男人身穿中山裝,青年男子留分頭,上衣口袋掛水筆以顯示為讀書者或有文化之人。青年婦女著裝,有「膠皮鞋、洋襪子、剪發頭搭肩子」的時興民謠。六十年代後,男女服裝皆向輕便短衣轉化,有中山裝、軍便服、列寧服、工人服、學生服、青年服等名號。布鞋式樣有方口、八眼、牛眼窩等式樣,還有機制運動鞋、解放鞋、皮鞋等。帽子有解放軍帽、鴨舌帽、棉絨帽等,農村婦女長時間講究包頭巾。

到了八十年代以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很快提高,人們的穿著習慣不斷發展演變,講究舒適大方,瀟灑氣派,追求艷麗美觀,雍容華貴。夏季服裝有長短袖襯衫、筒褲、健美褲、短裙、超短裙,以及西裝、T恤衫、牛仔服等,冬天有棉絨呢大衣、風雪大衣、航空服、宇宙服,以及各類毛衣、皮夾克罩衫等,鞋有中高跟皮鞋,各類涼鞋、布鞋、棉鞋、運動鞋、旅遊鞋等,服裝名類繁多,色彩紛呈,難以盡述。

喪葬禮俗

生死是人生的大事。自古至今,喪葬的禮規習俗衍生繁雜,沿襲不衰。有關靖遠民間的喪葬禮俗,其大致情形簡要記述如下。

一是喪之禮俗,分為臨終、守鋪、居喪、戴孝、家祭等幾個程式。

臨終。依據古制,死者男稱正寢,女稱內寢。人死之後,隨即套衫穿壽衣,停放亡靈,俗稱「落草」。搭設靈堂,置辦棺材、紙貨等亡者所用之物。棺材又稱壽材,有大小材、連身轉及金匣,紙貨有童男童女、牲口馬匹、鹿鶴碑、金銀斗、花圈、花籃等。

守鋪。自死者亡故至入殮期間,親屬必須守候死者鋪側,以示服孝。期間,亡者遺體置於堂屋正中,前有帷簾遮掩。停放遺體的房子稱作喪鋪,遺體前安放一張桌子,懸掛白帳,桌上擺放供品、香爐、燭台和長明燈等,在沒有收殮之前,這盞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讓它熄滅。為防止遺體變腐,傳統保護法為採取敷冰塊等降溫措施,近些年來,地方上採用了全自動電腦控制的豪華水晶棺盛殮,地方喪葬文化更趨文明。

居喪。在此期間,死者親屬須脫冠踏履,身穿素服,婦女則去掉裝飾品。禁止外出會友、參與娛樂等社交活動。

戴孝。死者親屬穿戴不同的孝服,男女有別。死者的長子、長孫身穿扎有麻繩的白色長衫孝衣,頭戴白布做成的孝帽,俗稱披麻戴孝。玄孫除戴孝帽外,還紅綠附身。其他子、媳亦穿戴孝服,侄子以及其他親屬,則只戴孝帽。

接三。死者亡故第三天,親朋前去祭奠,薦以三獻之類祭品。

家祭。死者家屬擇日舉行家祭,出紙放告,向親友送訃告,報告亡者的喪期、葬期有關事項,請姑舅即娘家人(男為舅家,女為娘家),親朋吊喪,女婿外甥送銘旌、獻羊等。家祭之日舉行弔唁儀式,請姑舅當眾向死者子女訓話,並給孝子披麻帶孝,賜喪棒。有功名的人家還要請禮賓,行祭祀。如今,家祭活動日益革新,除傳統的領羊、游銘旌等,主要為揭碑儀式,請有功名的讀書人書寫碑文,做成紙碑,與死者遺像安放院內供桌之上,敬獻果茶奠酒,上香燒紙焚黃。參加揭碑儀式的禮賓就位,披紅掛花,然後鳴炮奏樂。主持人簡要介紹葬禮情況,接著請禮賓兩人揭碑,然後由碑文的撰寫者或他人宣讀碑文,其餘禮賓垂手恃立兩旁。其後,由孝子跪讀祭文,並致答謝辭。禮畢後,禮賓退位,孝子致哀。晚間舉行家祭與餞靈活動,向死者遺體告別,獻上家饌果酒,關閉靈堂門窗並熄燈,行幽食禮,直至深夜。

靖遠北部地區的喪事活動時間長,儀式較為隆重。開吊至少為兩天,更長的有小三元,最長最復雜的是大三元。小三元開吊時間為整三天破五天,大三元開吊時間為整五天破七天,如此長的時間里,主要是為死者做法事念經,超度亡靈。

二是葬之禮俗,分為擇塋、安葬、修陵園、做旬等程式。

擇塋。即尋找並選擇確定墳塋的位置。死者亡故之後,要請風水先生(俗稱陰陽、高工等),除選擇安葬的時間外,主要的活動在於踏山盤水,卜選吉地安葬死者。

安葬。有三個步驟。出殯,靈柩出門,穿街過巷送往墓地。點主,由陰陽用紅筆在「神主」之上點朱。埋葬,靈柩入墓穴並掩埋。

出殯是安葬過程中的隆重活動,在安葬之日的清晨進行。靖遠老百姓講究對死者高抬深埋,送葬的人要多,棺材被眾人抬著走的路程要長,過去大多由人力一直抬至墓地,現在改用車輛運送。送葬的車輛為數很多,高達數十兩,一路浩浩盪盪,氣勢非凡。到達墳地後按選定的時辰安葬,安葬時鼓樂鞭炮齊鳴,孝子們更是哭得痛不欲生。棺材沉入墓穴後,要由風水先生分內外經。掩埋前,須請娘家人先動三掀土,接著再由他人掩埋。安葬完畢眾人返回,進門前先用清水洗手洗臉,表示洗盡與死者的一切關系,有的地方在水盆里放一把刀,喻意著與死者一刀兩斷。

修陵園。在墓地造墓冢,樹墓碑、墓耳、印頭,設墓桌、豎石獅等。

做旬。死者安葬後,其親屬每七日到墓地祭奠一次,稱為做旬。一般分為七旬,七天為一個旬期,也叫「七期」。頭期,每晚送水火,點墳燈,孝子守墓伴睡。五期,祭奠儀式在次日凌晨時分進行,死者的兒女全部參加。七期,又稱「盡七」,死者的所有親屬來到墳地,為其舉行做旬的最後一個祭奠儀式。

死者安葬後,其親屬要守孝三年時間,以表示對逝去親人的長久懷念之情。守孝期間,禁止死者親屬舉行婚禮、修繕房屋等一切重大活動,也忌諱隨便走親訪友。三年到期後,施行換孝禮節,一切禁俗方才解除。隨著時代的進步,喪俗也在變革之中,古老的禮俗逐漸被時尚的文明方式所取代。

人類社會在不斷地發展進步,民間的風俗習慣也在不斷地變化著。民俗有其悠久歷史淵源,更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靖遠作為歷史上的一個移民居住地,其民俗必然傳承著來自不同地域的古老的風俗特點,了解並深入探究靖遠民俗,或許能從中發現一些彰顯其歷史文化價值的東西。

過年

說到過年,最難忘的還是童年。每每到了年關,總是曲指數著過年的日期,盼望著快點過年,盼望著天天過年。那時候過年的誘惑力之所以如此之大,自有一番樂趣在其中。

臘八一過,村子裡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火起來,擇吉日掃房呀,推磨碾米呀,過了臘月二十三,節日的氣氛就更濃了,殺豬宰羊辦年貨,蒸饃煮肉貼春聯,大人小孩都忙得不亦樂乎。家鄉有個習俗,要在過年之前備好節日里所需的一切,過年不可以再干,特別是初一,辛苦了一年,大年初一,應該好好休息一下,也取吉祥之意。即此,臨近過年這幾天,都炊煙裊裊,家家戶戶都忙忙碌碌的。按家鄉的風俗,過年乃至正月里都要吃蒸饃,說是象徵著來年的日子蒸蒸日上。到了年三十下午,一切都准備就緒,剩下的就是吃年飯拜年了。家鄉一般在除夕夜及初一初二吃臊子面,初三早晨吃餃子。初一這天,還有個講究,不準掃地掃屋子,老人們講,那叫掃財,說是如果掃了屋子,就是掃走了財富。可見,鄉親們期盼早日過上富裕的日子。

那時候,總感覺天黑得特別慢,好不容易,天幕總算拉了下來,於是就急不可待地穿上新衣服,和弟弟妹妹們一起尾隨父親去拜年。家鄉拜年還有許多的規矩。一般除夕夜,初一初二初三在本家族拜,初四起,才能提著禮品去拜親戚。我們家爺爺奶奶輩份最高,自然要從他們拜起。在這之前,也不能忘了先逝的祖宗,一家人按大小順序排開,爺爺領拜,他為先祖上完香,說一聲:「給先人拜年。」緊接著大家一起下跪磕頭,接下來就該給爺爺奶奶拜年了,爺爺奶奶坐在炕上,由父親領拜,父輩們拜完坐在炕頭,就該我們這一輩了,先給爺爺奶奶磕頭,再給父輩們拜年。不過不同的是小孩子們給長輩拜年是有報酬的,只要雙膝一落地,受禮的長輩就得趕忙掏壓歲錢,多則一元兩元,少則一毛兩毛不等。那時候,我總將屬於自己的這一筆不多的財富用來買些喜歡的書籍,而弟弟們則不同,他們會拿出多半的年錢去買煙花爆竹,盡情地放,玩得開心玩得過癮是他們最大的樂趣!

看大戲耍社火要算農村過年最大最常見的娛樂活動了,一般在初三四就會有省或縣劇團來村裡演戲,也有村民們自演的。出演的戲演員們穿著各式各樣的戲服,臉上塗抹著花花綠綠的油彩,盡情地吼著村民們最喜歡的秦腔。雖說那時候我和弟弟們並不懂戲劇,但還是擠在人群里看戲,幾個小時下來,戲沒看懂,人倒被擠得夠嗆!嘿!與其說是去看戲,倒不如說是去湊熱鬧!

耍社火是挺有意思的,不過也很有講究。社火隊在正式出演之前,要舉行隆重的出行儀式,請村裡德高望重者選定集聚的吉祥地,帶領社火隊去拜祭神靈,村民們也能夠一起參加,特別是有車的村民,更不會放過這次出行機會,因為能跟著社火隊一起出行,可以得到神靈平安吉祥的保佑,這也是村民們祈盼平安幸福的願望。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來到集聚地,為神靈上香,燒紙錢,放爆竹……臨回之際,更有迷信的村民還會撿幾塊吉祥地的石頭帶回家,說是撿了塊「寶」,其實這是村民們期盼富裕日子能早些到來。待出行儀式結束之際,舉辦者還要為所有參加出行儀式的村民們每人佩帶一根用紅布或紅毛線做成的吉祥物,保佑所有的村民,雖說迷信的盛行與色彩濃了些,但這也是村民們祈盼新一年能平平安安,幸福健康,順利如意的心願哪!

出行儀式結束後,社火隊就可以正式上演了。村裡的社火隊一般說有獅子舞,跑旱船,舞龍燈,踩高蹺之類的。這些活動都有很高的技巧性,所以基本上都是由大人來操縱表演的。獅子舞由兩個人來跳,一人在前撐頭,一人在後耍尾,舞時搖頭擺尾,起跳,打滾,坐、立、卧……無不體現出耍獅人的靈活瀟灑。跑旱船、舞龍燈都有領舞之人,他們拿著舞棍在前指引著耍舞的姿式與方向,並不時地散放煙火,使其更加活靈活現。高蹺適時穿梭其中,合著鼓樂一起助興。整場演出都在震耳欲聾的鼓樂聲中,顯得熱鬧非凡,妙趣橫生,惹得觀望的村民們贊不絕口,我們這幫小孩子圍站一旁,樂得又蹦又跳,也一個勁兒拍手叫好。

雖說現在的生活條件比過去優越了許多,然而過年的誘惑力似乎已遠不如從前了,期盼過年之心也淡了再淡,甚至有些害怕過年,害怕年前的忙碌,害怕年中的熱鬧,更害怕年後一成不變的日子……想起兒時過年的樂趣:那少之又少的壓歲錢,那盼了一年的新衣服,那絲毫不懂煩憂的瘋玩兒……都是一種甜蜜。而那甜蜜的回憶,也往往能讓人更加留戀童年,留戀兒時的過年,更懷念兒時的歡樂與純真。

鬧社火

每逢春節,從舊年臘月開始,到新年的元宵節期間,靖遠城鄉都要排練和表演由當地民眾自發參與的系列文化娛樂活動,為歡快的節日增添更多的喜慶氣氛,這些慶祝活動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民間俗稱社火,亦稱其鬧社火或耍社火。

靖遠老百姓的鬧社火活動,多以表達鄉情民意的傳統類型為主,歡快詼諧,別具一格,主要有告廟、舞獅、龍燈、綵船、高蹺、鐵芯子、天平鼓、跑驢、大頭和尚等。這些活動,由來已久,歷代延續,成為習俗。

告廟 俗稱出窩。社火排練完畢公開演出的前一天,要舉行告廟儀式。因為農村排練社火,一般都是以神的名義來組織,故出演前必須前往廟堂,焚香禱告,率先為神靈表演,即為告廟。告廟時,選挑精悍青壯年十數人,妝扮成為戲劇人物,騎上高頭大馬,浩浩盪盪,敲鑼打鼓,走街串巷,一路緩行,觀眾則扶老攜幼,夾道欣賞,熱鬧異常。

舞獅 俗稱跳獅子。即用紙筋殼製作獅頭,彩畫成型,再將大麻染成綠色作為獅毛,縫綴於數尺長的布面上形成獅身。舞獅由兩人表演,身著彩色服裝,與獅毛顏色一致,前者舞頭為首,後者隨身作尾,上下翻跳,動作協調,形成一體。用來表演獅舞的桌子長一米四,高一米二,表演時桌下需蹲二人,以免獅桌搖晃。獅子一般為兩只,綠色頭為公獅,藍色頭為母獅,也有跳獨獅的,跳獅時除鑼鼓助威外,並燃放焰火。舞獅初登場,先放三把助威,接著在跳「四角」、「翻身」、「打能能(站立)」、「下獅娃」等環節,還要輔之以焰火,技藝精湛,情節誘人,實為當地一絕。

龍燈 以白布彩畫墨綠色為龍身,用鐵絲紮成龍頭,糊以亮紗,全身制裝九至十三節,每節安一手把,又一人掌握,龍頭、龍身各節均裝燈泡,龍尾裝一條竹掃帚,由龍頭率領集體舞動,快慢一致,渾然一體。

綵船 或稱耍旱船。有單船、雙船、群船(6~12隻)之分,船身扎滿花朵、明鏡、燈籠,船體下方裙幔拖地,每隻綵船由一人掌握,作假腳置於船面,似人坐在船艙,表演者將船身帶動作船游水上之飄逸狀態。群船表演多作戲劇裝扮,如「游西湖」、「回荊州」等,船前由一武功較好者扮演船工導航,開場前先耍一套拳腳,接著再由群體進行表演。

高蹺 用優質木椽刨成木腿,高約兩米左右。在木腿上端約二尺處,安裝有木腳台。踩高蹺者多扮演成戲劇人物,將兩腿綁縛於高蹺台上,行走起來,步伐較大。踩高蹺者隊伍中間,夾雜有大頭娃娃、瘋婆婆、倒騎驢者等丑角,挑逗看客捧腹大笑,以取樂觀眾,在鑼鼓鞭炮聲中,同步緩行,煞是熱鬧。

鐵芯子 用鋼筋做成支柱,固定於木桌上,以十歲左右男女小孩,身穿戲裝,將其固定在彎曲的鋼筋上,不露扎綁痕跡,一台有二至三人,演員巧立於寶劍、馬鞭、花朵之上,臨空搖曳,前後擺動,但不出聲唱說,僅以扮裝奇巧稱著。

天平鼓 有跳鼓、抬鼓兩類。跳鼓,據說在民國中期從蘭州、皋蘭一帶傳入當地,開始由西灘村農民排練表演,延續至今。每個跳鼓隊由九至十三人組成,各自扮成武夫,左手提桶鼓,右手執鼓棰,上下翻騰擊鼓,其套路有九點、七點之分,由大鑼指揮,鼓鈸齊鳴,陣容龐大,聲震四野。抬鼓,先興起於平堡,據說為「四十八門軍戶」自陝西帶入。在當地農村,都有自臘月初八至元宵佳節打太平鼓的習慣。這種鼓,鼓身為圓柱狀木桶體,高約二至三尺,直徑約一尺五至二尺,上下頂端鞔上牛皮,鼓身漆成紅色,裝鐵拴,以粗壯鼓棰敲打,並配有鑼鈸打擊樂器。鼓聲熱烈歡快,鼓點節奏為一節,循環往復,聲震天地,傳至數里。夜晚,各村莊鼓聲,此起彼伏,熱鬧異常。社火走村串戶以及地攤子表演,鼓由二人用杠抬著,沿途伴隨敲打,歡慶太平盛世,企盼人壽年豐。

跑驢 用鐵絲綁就骨架,然後糊以紗布,彩畫成毛驢形狀,模樣逼真,騎驢人扮作少婦回娘家的情節,有丈夫護送,另一人作騎驢趕路姿態相遇,演出各種姿態,博得觀眾嘻笑。

大頭和尚 用紙筋括成較大的人頭面具,表演者戴在頭上。男角為一胖大和尚,身穿黃道袍,項戴念珠,手執佛塵,演出開始,作起床、揉眼、凈手、擊鼓、鳴鍾、點香、磕頭、跪拜等動作,然後盤膝靜坐念佛。女角頭戴少女面具,身穿肥大綵衣,手持彩帕,往返於和尚之側,以手帕擊和尚頭部肩部,不讓其靜坐念佛,意欲談情說愛,動作滑稽,逗引取笑,使觀眾忍俊不禁。

⑥ 靖遠縣手工饃饃食品檢測到哪裡檢測

手工毛毛檢測到哪裡檢測?你可以上專業的食品,你市場監管局檢測

⑦ 靖遠二手傢具市場在哪裡

網上有線上二手傢具市場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