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有溫情
⑴ 對歷史還有溫情和敬意出自哪裡
我們不是憑空誕生的,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生命流之中。我們和孔子等諸多先人已經有了一種歷史的親緣,我們的血管里也跳動著他們的血液。
近日,接連讀到徐友漁文《別把祭孔活動變成「國祭」》(9月27日《新京報》)和鄢烈山文《誰要玩祭孔,就讓他們玩去》(9月28日《新京報》),我同意他們的一些分析和批評,我也相信,與祭者多有不懂其禮儀者,更勿論其精神,這種儀式後面可能羼入了商業的動機或政治的考慮。我不喜看到儒學過分的政治化、商業化、儀式化以至庸俗化,而認為儒學新生的主要希望是在民間,是出現越來越多真心實意、身體力行的信仰者,而與權力或市場結盟則反易損害自身。
但是,讀完他們的批評和譏彈文字,我心裡還是有一種深深的不安,因為我覺得文中透露出缺少足夠的、對於我們自己歷史的溫情和敬意。錢穆在抗戰中撰《國史大綱》,他在書前寫道:一個在知識平均水平線之上的人,應對本國歷史略有所知,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我們現在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
孔子也屬於歷史,而且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主要的人格象徵和標識符號。
孔子思想的確是支配性地影響了中國漢朝以後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和制度,而且,他正是在這一歷史過程中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人格和精神代表,故20世紀的反傳統也始終是與反孔相伴而行。如唐君毅所言,孔子的偉大還是一種層累的偉大,是不斷有推崇孔子的人如朱子、陽明將自己卓異的人格加入其中,由此形成了一種傳統。文化比政治更永久、德業比霸業更偉大,難道我們願意讓一個政治人物來替換孔子,而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或人們感懷追祭的對象?
不過,我首先來談談「祭孔」在今天是否具有危險或不適宜性。我覺得友漁文可能高估了這次祭孔活動的地位和性質,它還遠非是「舉國同慶、全民公祭」,甚至有多少國人知道祭孔這件事都是一個疑問。可能有些地方政府比較熱心,也有一些官員參加儀式,但還談不上是「國祭」,至於「獨尊儒術」則更談不上。還有一個判斷是看這種祭祀是否有強制的因素,是否運用了政治權力要國人必須參加或觀看儀式,規定國人從此必須學習儒家經典或有關文件,但顯然是沒有這種強制。而央視直播也沒有什麼奇怪,央視直播過多少各種類型的節目?
而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今人為什麼還要視「尊孔」為洪水猛獸?儒學早已與政治體制脫鉤,又經過反復批判,尤其以「文革」期間的「破四舊」和「批林批孔」為高峰。儒學及其影響下的民俗,其實恰恰是在中國大陸被破壞得最為徹底,反倒在港台乃至韓國等地保留較多。經過這樣的百年摧殘,儒門早已淡泊、儒學花果飄零,稍有一點恢復,視作「死灰復燃」可也,視作「劫後重生」可也,但遠談不上是「全面復辟」。而現在的一些祭孔儀式和活動,也可說是對多年來孔子思想和形象一直被壓制和批判的稍稍反彈,縱有被利用之嫌,或其中人有激越之語或過高期望,是否就值得大動干戈、討之伐之?我雖不會熱心參與有些儀式,但也樂觀其成。總之,這種祭孔活動離「國祭」還差得很遠,孔教更非「國教」,今天也並非一個傾向「政教合一」的時代,退一萬步說,倘若孔子之道真的作為「國教」,它也不會差到哪裡去,而且它真正是我們自己的東西。
如果說儒家主張的綱常是贊成等級制,那麼,人類諸文明的大部分時間里其實都生活在公開的等級制下,而古代西方即便是在以民主著稱的雅典,也還同時存在著奴隸制,並且是將婦女排除在公民之外,但是,我們並沒有見西方人激烈地否定和批判古希臘,更別說成為一個百年不衰的運動,相反,西方進入近現代倒是以對古希臘的「文藝復興」為標志的。世界上大概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這樣,在20世紀里如此激烈地否定自己的歷史、否定自己的傳統文化、否定自己的祖先。而在西方以外的後發國家中,像韓國、日本也都沒有像中國這樣激烈地反傳統,而它們的現代化之路並不就比中國更坎坷。具體到人物,西方哲人並不因柏拉圖主張等級制就否定或輕慢他的哲學,且多為其「注腳」;今天的美國人也不因華盛頓、傑弗遜等也是奴隸主就不尊他們為「國父」。
歷史就當以歷史識之。而且,我們不僅要看到制度,還要看到制度後面的精神。
科學、民主、自由、法治、憲政的大敵是什麼?倒有可能是極端的反傳統者。我並不認為從儒學能直接開出上述價值原則,但我認為儒學完全可以和它們相容,甚至對這些核心的價值給予某種強有力的精神支持,它就像是羅爾斯所說的那種不必在其上建立政治共識、但卻是一種包含了人生哲學和宗教意蘊的合理的「廣泛理論」。
而它除了可用來支持一種基本的社會政治倫理,它也可以被人們信仰,信仰者是可以由此引出一種有德有思乃至有詩意的生活的。如果說儒學歷史上也曾是一種統治的意識形態,它也是一種相當寬容的意識形態。儒學在歷史上被「獨尊」之後,其實也還是容有釋、道等學說和信仰發展的頗大空間,在中國歷史上也極少見大規模的源於宗教信仰的流血沖突和迫害。所以,為以上目標奮斗的人今天不僅不應該再反對儒學,再反對孔子,而是應該與之攜手。
簡言之,我們對中華文化的歷史抱有一種溫情和敬意,就因為這是我們自己民族的歷史而非別國的歷史。
我們不是憑空誕生的,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生命流之中。
我們和孔子等諸多先人已經有了一種歷史的親緣,我們的血管里也跳動著他們的血液。而孔子之道本身其實也是一種有溫情、有敬意、重追思和感懷的智慧,是與我們親近、切己的智慧。它重視親情、主張慈孝、揭提惻隱之心、提倡忠恕之道、致意中和思想。它尊重祖先,尊重歷史、敬天親人、慎終追遠。人類早期的幾大文明,迄今或是湮沒、或是換人,只有中華文明延續至今,不能不說其功厥偉。而如果今天的中國不想往暴戾和失敬的社會走,而要向有溫情和敬意的社會走,還正有賴於孔子之道多多。
⑵ 人間自有溫情在。這句話什麼意思
可兒雲: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活在有情的世界裡,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其他的情感,一定都會有真心對你的人給你真情,在你最需要鼓勵幫助支持的時候給你力量~!
⑶ 「我有一個溫馨的家」
———記河南省寧陵縣陽驛國土資源所所長楊忠偉
在豫東平原寧陵縣城西10千米「325」省道南側150米處,有一座綠樹掩映的兩層獨院辦公樓———這便是寧陵縣國土資源局陽驛國土資源所。
「游擊戰」打出一片新天地
三年前的陽驛國土所總共6人,其中男4人,女2人,平均年齡23.5歲,年齡較大一點的所長楊忠偉,也剛到而立之年。
別看這幾個「娃娃兵」沒有辦公場所,「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可干起工作來卻有板有眼,一步一個腳印。特別是所長楊忠偉,雖然個頭不高,但兩眼炯炯有神,充滿睿智,令其他人望塵莫及。
陽驛鄉位於寧陵縣西部,轄32個行政村,79個自然村,4.8萬人,耕地面積5.38萬畝。過去,這里土地違法案件層出不窮,一度成為全縣的「重災區」。尤其是對由政府主導的違法用地,國土部門限於自身權力序列及執法體制的障礙,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和左右為難。
那時候,剛剛走馬上任的楊忠偉,頭一天便面對一場權力與法律的博弈。在鄉政府對面的公路北側,有一宗580平方米的學校門面房閑置土地。當時,地價飆升,用地十萬火急,鄉黨委、鄉政府由於對土地法規不熟,決定越權處理。
楊忠偉無論如何也不能眼睜睜看著政府在這個問題上違法。他拿著土地法律條文,親自找有關領導,不厭其煩地反復做工作,一遍又一遍地講,法律大於權力,它是國家意志和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政府部門應當成為土地法規的堅定捍衛者和模範執行者,而不能充當違法用地的主體。結果,當地政府根據他的勸說和提醒,依法履行手續,報請縣國土資源局實行招、拍、掛,最後以31.5萬元成交,進一步顯化了土地價值。
後來真的有人節外生枝,到處上訪,並提起行政訴訟。但慶幸的是,政府非但沒有敗訴,還意外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此事對鄉黨委、鄉政府領導觸動很大,教育很深,他們對國土所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更加到位,也為建立國土資源共同管理責任體系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為了迅速遏制土地違法蔓延勢頭,楊忠偉和他的同事採取「片警」管理模式,建立執法巡查責任制,按行政村分兵把守,加大巡查密度和力度,他親自督促檢查。他們強化教育和布控,從事後查處向防查並重轉變;規范執法監察行為,從對外執法監察向對外和對內執法監察並重轉變;密切結合有關單位,從單部門執法向單部門與部門聯合協同執法並重轉變;拓寬執法監察范圍,從平面執法監察向平面與立體執法監察並重轉變。
密集而有效的執法監察,像春風化雨滋潤著萬畝良田,似威力無比的利劍刺向形形色色的土地違法行為。不到半年時間,該鄉的土地違法案件同比降低4.5個百分點,楊忠偉因此受到縣國土資源局的通報表彰。
妻子的體重減少4公斤
楊忠偉為人處事的哲學是站著做人,打開窗戶說話。「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決不能授人以柄」,是他的口頭禪,他說到做到,一點不含糊。作為一所之長,由於責任所系,各種土地違法者都把打通關節的著眼點鎖定在他身上。他坦然面對,不怯不懼,一年內竟拒絕各種吃請25人次之多。有一佔地建房戶為其預支手機話費200元,他發覺後,立即趕到其家如數退還。那位建房戶認為對楊忠偉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無計可施,只得避開小道走大道,老老實實地接受懲罰。
楊忠偉對待情同手足的國土人員也是令出法隨,毫不遷就。前年5月一天,他獨自到該鄉小王莊明察暗訪,發現路邊耕地上新蓋三間瓦房,分管人員由於跟事主同村,又是親近爺們,既不制止,也不上報。他不僅依法追究了違法者的法律責任,還對這位責任人罰款100元,並給予點名批評,以正視聽。
楊忠偉對別人要求嚴,對自己更是近乎「苛刻」。誰都知道蓋房乃家中頭等大事,建樓房更是百年基業,非同小可。可為了不影響工作,他跟在縣勞動就業局供職的妻子小李反復商量:「你是一般幹部,我是單位『頭頭』,做工作或者請假,都應當小局服從大局。」妻子拗不過他,終於肩負起建房的重任。
誰知小李一接手這差事就長達8個月。她白天忙於監督質量,供應茶水,購買東西,晚上還要熬眼守夜。遇到刮風下雨,擔心害怕,還要搬運收拾東西,常常一身汗水,一身泥水。每天吃飯不香,睡覺不甜,渾身酸軟,眼皮打架,不知流了多少眼淚。後來實在沒招,索性隔三差五把年邁的父母請來幫忙。
有一天,楊忠偉給4個黏土磚瓦窯主開會,要他們限期關閉,停止毀壞耕地,妻子正好打手機告訴他急等用磚,被其中兩個窯主聽到。他們便不聲不響地運去8000多塊紅磚。忠偉知道這事後,趕快通知愛人讓他們原封不動地拉走。
妻子就這樣獨自含辛茹苦地操心建房子,楊忠偉就這樣勤政廉政地干工作。要說不掛念蓋房,不憐惜妻子,誰會相信呢!他太感謝夫人了,對她無怨無悔的付出總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歉意和內疚。
等到樓房蓋好後,楊忠偉掰著手指頭算了一下,從3月動工到10月竣工,正好245天。妻子天天盼著他回來,他又何嘗不想回來呢!兩個人都是一天一天地數著過。小李原本白皙的臉龐,因過度操心勞累變得黝黑。看著消瘦憔悴的愛妻,楊忠偉心裡酸酸的,小李勉強地笑著,不由自主地流出了眼淚。
他的行為感動了「上帝」
三年來,楊忠偉沒有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他整天風里來雨里去,不是調解土地糾紛,就是制止土地違法行為。全鄉79個自然村,村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全鄉5萬多畝耕地,塊塊都灑下了他的汗水。對於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廣大幹群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不經意間萌生一種疼愛心理。據統計,先後曾有15個村委主要領導,不止一次地對他建言獻策:「楊所長,俺看出來您真心實意為大夥謀福利,村委經過認真研究,拿出1000元,為您買一部工作用車。」這話說得他心裡熱乎乎的,但他又怎能同意呢!
「楊忠偉他們一班人工作這樣勤奮,不遺餘力地保發展,保資源,我們再也不能讓他們跟其他單位合署辦公了,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為他們選址建辦公樓。」黨委、政府兩套班子作出決定,自籌資金10萬元,又從縣政府土地收益中申請爭取20萬元,依法在鄉政府院內高標准、高質量建起兩層12間辦公樓,獨門獨院,並配有車庫、廚房、餐廳、衛生間和綠地,為國土人員創建了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
在當地黨政部門的關懷重視和廣大群眾的支持下,更加煥發了楊忠偉的工作激情,他逢人便說,陽驛鄉就是我的家,廣大幹部群眾就是我的親人,有家的感覺真好。他把每期的《中國國土資源報》和《資源導刊》送給書記、鄉長學習參考。鄉黨委、鄉政府也責無旁貸地把國土資源管理當作自己分內的工作任務。
彩虹總在風雨後,楊忠偉的辛勤付出得到了應有的回報。陽驛國土所年年被評為市、縣先進單位和「人民滿意的國土資源所」,他本人也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人民滿意的國土資源幹部」。當別人問及他的工作成績時,他總是動情地說,「因為我有一個溫馨的家,工作都是大家做的。」
(原載《資源導刊》2009年第5期)
⑷ 既有溫情的回憶,又有犀利的批判什麼意思
就是一件事情,一個人雖然對它很懷念,但是他也要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這件事情的對錯。
⑸ 你覺得當今社會,真的還有溫情存在嗎
當然有了,世界上還是好人多,還是善良的人比較多,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有一些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對我們伸出援手。
⑹ 如何理解對本國歷史應有溫情與敬意
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
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錢穆《國史大綱》
滿滿一頁的歷史。一群人一年甚至兩年的故事。無限的記憶躍然紙上。或艱苦,或安逸;或奮斗,或消沉。然而都只是這么一兩句話就寫完了的。
這就好比,史書上有一個故事,叫「崔杼弒君光」。春秋時,齊國大夫崔杼殺了國君呂光。於是史官記錄說:「崔杼弒君光」。崔杼不滿,殺了史官,毀掉史籍。史官的弟弟繼承官位後依然記錄道:「崔杼弒君光」。崔杼更加憤怒,他又一次殺掉史官、毀掉史籍。史官家裡再沒有兄弟,於是從家族裡選了一位堂弟來繼承官位。而新來的這位史官卻也依然記載道:「崔杼弒君光」。
《正氣歌評》上說,「太史兄弟以書崔杼弒而死者三人矣,其次弟仍書。崔杼乃知天地正氣之終不可磨滅,乃止,不殺。」
這位史官回到家後,發現族弟在家裡穿戴整齊、正襟危坐。族弟當時對這位史官說:「我以為你也要死了,我在等朝廷的公文,准備接替你的使命,去成全真正的歷史。」
當時齊國南方邊境有個記錄野史的家族,號稱「南史氏」。他們聽說崔杼殺史官的消息後,非常害怕。他們不是害怕自己也會因記錄歷史而被殺,而是害怕真實的歷史會因此不能傳給後人。他們專程帶上刀筆趕往齊國都城,冒著被殺的危險,要記錄下「崔杼弒君光」這一史實。
無論是正史官員,還是野史家族。他們都是在用生命去捍衛一種叫做「正義」的東西。「太史兄弟,以生死爭正義,固史官之模範。南史氏特犯危難,欲與同殉,亦開野史之典型」。
然而這個故事在《春秋》里不過就是「齊崔杼弒其君光」,這么一句話罷了。
就像這篇文章一樣。書寫歷史的過程,就是把一個人變成了幾句話甚至幾個字的過程。然而品讀歷史,卻總讓人為這每一個故事而感慨萬分,為每一個瞬間而激動不已。
彷彿我就站在朝堂之上,能看見一個並不強壯的身軀卻如同利劍一般剛硬。他說:「秉筆直書,乃史官之職。失職而生,則生不如死!」聲音如同磐石一般堅毅而絕決。就連在場的崔杼都不禁嗟息不已,喟然長嘆。
感慨萬千。
所以我愈發地相信,每個接觸歷史的人,都應該對歷史、對那些人物、那些故事懷有一種「溫情」與「敬意」。
因為歷史絕不僅僅是一段年表。歷史是一個人、一個人、一個人的故事。是每一個人的故事,是他們的記憶。是無限個靈魂在史書里,是他們在回憶、在訴說。所以每看到一段故事,都感到身臨其境,就如同親眼見證了它的發生一樣,觸目驚心,彷彿只要伸出手便能觸摸到那一個時代、那一批人的情懷,能觸摸到他們心裡最最柔軟卻又最最剛毅的地方。這就是對待歷史的「溫情」與「敬意」。他們的惘自嗟嘆,還有他們的慷慨激昂。就好像只要閉上眼睛,就能感覺得到有微風吹過他們的衣襟,能看見他們隨風搖曳的衣緣與躊躇滿志的眼神。能看到生命如同泰山那樣力挽狂瀾時的壯烈,能體會一個國家如同天崩地裂一般轟然倒下時的撕心裂肺與哭天搶地,還有黯然神傷……
歷歷在目。歷歷在目。
一頁輝煌,一頁滄桑。歷書泛黃,娓娓生香。
做到了這樣,然後可以和別人聊天。聊一聊歷史,聊一聊什麼是「華夏史觀」。聊一聊什麼叫「天地有正氣」,聊一聊什麼叫「丹青為重,七尺為輕」,聊一聊什麼叫「華夏多忠魂,後先照千古」,聊一聊什麼叫「煌煌華夏生鐵骨,昭昭日月映漢魂」。
以你我之肅穆,止眾生之喧嘩。以你我之虔誠,喚眾生之覺醒。以你我之奮力,鑄眾生之華夏。
⑺ 酒有餘溫情有餘情是什麼意思
hhgg
⑻ 有溫情,沒激情,算不算愛情
看你的要求!你要求激情它沒有,就不算愛情!什麼事情都分檔次,你給了對方什麼級別的情感,又要求對方回報什麼級別的情感,你定義!
⑼ 有關溫情執法綁架遵紀守法的作文―900字
因為在違章停放的車輛上張貼了一張「小孩急看病」的條子,這位交警採取了人性化的執法手段,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不再教條執法的溫暖,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贊譽。不過,我們也需要注意這樣一個細節:在看到了車主留條之後,交警的處理是不假思索的。未經核實,僅僅依據一張留言條,就決定了放過一馬未免太過草率。 就事論事,提出觀點
作為一名執法民警,不能說時時刻刻堤防百姓,不相信百姓,但是要有起碼的警惕心理。正如有群眾質疑的一樣,萬一條子的內容是虛假的呢?從車主的情況來看,寫這樣一張留言條,需要找到一張紙,需要找到一支鋼筆,還需要寫出來,再張貼上,這是需要時間的。有這個時間寫留言條,難道真的沒有時間將車子找個合適的地方停放?這是其中的疑點。交警執法需要多些質疑的精神,不能輕易相信「小孩急看病」。結合事件具體分析。
即使,這張留言條內容是真實的。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交警的人性化執法就沒有問題?其實,也不是的。這是因為交警在做出如此處理決定的時候,沒有進行任何的核實,只是憑著一張留言條就如此這般處理了。即使是真實的,交警在沒有調查的時候,就無法知道其真實性。假如說,這位交警能夠在違章停發的車子附近等待,在與車主見面調查清楚之後,再做出放一馬的寬容處理,才應該得到稱贊和表揚。層層緊扣,思維嚴謹,假設對比,權衡思考。
只是看到車主的「孩子急看病」的條子就寬容處理,今後是不是也會出現其他車主的效仿?如此這般,違章車主的留言條豈不成了萬能神葯?假如有犯罪分子在被查車的時候說自己不是犯罪分子也能輕易相信?假如貧困人員為了給父親看病而去偷盜是否也應得到同情免罪?執法人員必須保持必要的警惕性,否則就不是合格的執法人員。 分析後果,指出弊端。
這起「溫暖的人性化執法」還暴露出一個問題,那就是自由裁量權的問題。雖然說,查處違章停車還算不上多復雜的事情,也算不上多大的權力。可是,我們在意的是執法人員是依法辦事,還是依據自己的心情辦事?如果是一位刑事警察,他也能因為自己的好惡和同情,決定是不是抓獲一個犯罪嫌疑人嗎?
當執法人員可以隨心所欲決定是「放一馬」還是「依法辦」的時候,這樣的自由裁量權是不是太大了?法律法規的剛性又如何體現?如果同樣的行為,因為執法人員的不同,執法人員心情的不同,性格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結果,是不是也是一種法律的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