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管服務 » 差別監管模型

差別監管模型

發布時間: 2021-02-23 06:45:57

『壹』 我想做管理模型,但不知道怎麼著手,想請教一下從哪些方面研究管理模型和管理案例有什麼差別謝謝.

所謂管理模型,就是你確定你的研究結論,作為因變數,找到起始因素,作為自變內量,影響自變數到因變數的因容素稱之為中間變數,把他們的關系確立下來,就是管理模型。
管理案例就是一個案例,用管理理論去分析,得出一些推論和經驗教訓,和管理模型相差太大。

給你一片管理模型的論文看看吧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ct.free.2902055.1/

『貳』 什麼是服務質量差距分析模型拜託各位大神

服務質量差距模型(Service Quality Model),也稱5GAP模型 服務質量差距模型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內, 美國營銷學家容 帕拉休拉曼 (A.Parasuraman), 贊瑟姆 ( Valarie A Zeithamal)和 貝利 (Leonard L. Berry)等人提出的, 5GAP模型是專門用來分析質量問題的根源。顧客差距(差距5) 即顧客期望與顧客感知的服務之間的差距——這是差距模型的核心。 要彌合這一差距,就要對以下四個差距進行彌合:差距1 ——不了解顧客的期望;差距2——未選擇正確的服務設計和標准; 差距3——未按標准提供服務;差距4—— 服務傳遞與對外承諾不相匹配。

『叄』 層次模型,網狀模型和關系模型的根本區別在於什麼不同

一、三者的特點不同:

1、層次模型的特點:

(1)有且僅有一個節點,無父節點,它為樹的根;(有且僅有一個結點沒有雙親,該節點就是根結點。)

(2)其他節點有且僅有一個父節點。(根以外的其他結點有且僅有一個雙親結點 )這就使得層次資料庫系統只能直接處理一對多的實體關系。

(3)任何一個給定的記錄值只有按照其路徑查看時,才能顯出它的全部意義,沒有一個子女記錄值能夠脫離雙親記錄值而獨立存在。

2、網狀模型的特點:

(1)允許有一個以上的節點無雙親。

(2)至少有一個節點可以有多於一個的雙親。網狀模型中每個結點表示一個記錄型(實體),每個記錄型可包含若干個欄位(實體的屬性),結點間的連線表示記錄類型(實體)間的父子關系。

3、關系模型的特定:

(1)數據結構單一。關系模型中,不管是實體還是實體之間的聯系,都用關系來表示,而關系都對應一張二維數據表,數據結構簡單、清晰。

(2)關系規范化,並建立在嚴格的理論基礎上.構成關系的基本規范要求關系中每個屬性不可再分割,同時關系建立在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的嚴格數學概念基礎上。

(3)概念簡單,操作方便。關系模型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用戶容易理解和掌握,一個關系就是一張二維表格,用戶只需用簡單的查詢語言就能對資料庫進行操作。

二、三者的概述不同:

1、層次模型的概述:層次模型是指用一顆「有向樹」的數據結構來表示表示各類實體以及實體間的聯系,樹中每一個節點代表一個記錄類型,樹狀結構表示實體型之間的聯系。層次模型是最早用於商品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數據模型。

2、網狀模型的概述:用網路結構表示實體類型及其實體之間聯系的模型。顧名思義,一個事物和另外的幾個都有聯系,這樣構成一張網狀圖。

3、關系模型的概述:關系實際上就是關系模式在某一時刻的狀態或內容。也就是說,關系模式是型,關系是它的值。

三、三者的相關要求不同:

1、層次模型的相關要求:在層次模型中每個結點表示一個記錄類型,結點間的連線或邊表示記錄類型間的關系,每個記錄類型可包含若干個欄位,記錄類型描述的是實體,欄位描述實體的屬性,各個記錄類型及其欄位都必須命名。如果要存取某一記錄型的記錄,可以從根節點起,按照有向數層次向下查表。

2、網狀模型的相關要求:網狀模型取消了層次模型的不能表示非數狀結構的限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結點都可以有多個雙親結點,則此時有向樹變成了有向圖,該有向圖描述了網狀模型。

3、關系模型的相關要求:關系模式是靜態的、穩定的,而關系是動態的、隨時間不斷變化的,因為關系操作在不斷地更新著資料庫中的數據。但在實際當中,常常把關系模式和關系統稱為關系,讀者可以從上下文中加以區別。

『肆』 服務質量差距模型的簡介

服務質量差距模型(Service Quality Model),也稱5GAP模型

首先,模型說明了服務質量是如何形成的。模型的上半部涉及與內顧客容有關的現象。期望的服務是顧客的實際經歷、個人需求以及口碑溝通的函數。另外,也受到企業營銷溝通活動的影響。
實際經歷的服務,在模型中稱為感知的服務,它是一系列內部決策和內部活動的結果。在服務交易發生時,管理者對顧客期望的認識,對確定組織所遵循的服務質量標准起到指導作用。
當然,顧客親身經歷的服務交易和生產過程是作為一個與服務生產過程有關的質量因素,生產過程實施的技術措施是一個與服務生產的產出有關的質量因素。
分析和設計服務質量時,這個基本框架說明了必須考慮哪些步驟,然後查出問題的根源。要素之間有五種差異,也就是所謂的質量差距。質量差距是由質量管理前後不一致造成的。最主要的差距是期望服務和感知(實際經歷)服務差距(差距5),

『伍』 請問什麼是銀行的監管資本和經濟資本,他們的區別又是什麼

編者按:從1998年第一版的巴塞爾資本協議(文中簡稱「舊協議」),到2004年6月最後公布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文中簡稱「新協議」)對銀行最直接的監管要求就是資本充足比率,即資本約束業務發展的要求。通過新舊協議的發展,帶動了國際銀行業資本管理的發展和銀行自身加強資本管理的願望。本文認為,法定資本管理是中國銀行業當前實事求是的選擇,經濟資本管理是未來共同奮斗的目標。

法定資本是指符合監管當局對合格資本法規定義的銀行發行的合格資本工具,包括:核心資本,股東權益、公開儲備;附加資本,未公開儲備、重估儲備、一般准備金、合成債務資本工具、次級定期債務;扣除商譽、對附屬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投資,且該資本數額必須達到監管當局的最低要求。

經濟資本指用於承擔業務風險或購買外來收益的股東投資總額。經濟資本=風險資本+商譽。如果沒有購買外來收益計劃,經濟資本和風險資本的差別可以忽略。而風險資本是指抵補一定時間段內,給定置信區間內資產和其他頭寸價值的潛在損失金額,即指能夠令損失超過資本的概率小於一定水平的資本要求。

本文所討論的法定資本指舊協議和新協議標准法的資本要求,而經濟資本將包含新協議內部評級法的資本要求。一、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銀行資本管理的要求法定資本的計算是按照監管機構設置的參數進行對照計算,無法反映銀行資產的風險特點,雖然新協議的標准法在這方面有較大的改善,但是其對風險的敏感度還是較低。經濟資本的計算是以內部評級法為基礎,大大提高了風險敏感度。

1、增加資本要求對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敏感性。經濟資本將會根據復雜程度不同、風險敏感性不同的風險資產進行不同的計算,銀行可以根據各自資產和業務的復雜程度進行選擇。在資本要求上給予使用較復雜方法的銀行,且其資產質量良好的銀行一定的優惠,以此鼓勵銀行提高風險測量和管理水平。

2、增加資本要求對操作風險的敏感性。把操作風險的資本要求從以往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資本要求中剝離出來,新增了操作風險經濟資本的計算方法。這一處理將促使銀行重新審視過去被視為「無風險」而快速發展的業務,並更加准確地核算有關業務的風險資本佔用。

3、增加了資本要求對各種風險因素的敏感性。經濟資本計算吸收了風險管理技術進步的成果,適應風險管理發展的趨勢。如通過風險因素PD/LGD/EAD測算預期損失EL/非預期損失UL的方法;允許銀行選擇用內部違約經驗與外部數據配對或統計模型技術預測風險因素;認可風險緩解手段更加多樣化,承認信用風險衍生工具、非經合組織國家中央政府債券和擔保的風險資本減免作用。二、法定資本與經濟資本對銀行管理的不同要求根據對法定資本和經濟資本的描述,我們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在計算方法和對風險的敏感度方面有較大差距,而這種表面的差距背後隱含著對銀行的不同管理要求。1、法定資本管理與經濟資本管理對銀行管理流程有不同的要求

經濟資本管理要求銀行能夠用量化技術比較精確地測算現有資產將來一段時間內的非預期損失大小,並據此衡量業務的風險成本和股東價值增值能力。相應的風險衡量、監督和控制方法也要細分到客戶評級和授信條件評級兩維評級、客戶的違約可能性(PD)、授信工具的違約損失率(LGD)和貸款交易的違約敞口(EAD)三個關鍵風險因素,以及這些風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在藉助這些量化工具進行貸款決策前,銀行管理層要先確定本銀行可接受的客戶違約率上限、授信業務經風險調整回報(RAROC)的下限。如果整體資產經營結果不能產生正的經濟利潤,股東價值增值難以達到,銀行就需要通過降低客戶違約率、違約損失率和違約敞口偏離預期水平的幅度設法降低經濟資本成本。如果銀行無法降低經濟資本成本,就要能夠增加業務的凈收益,否則將達不到股東價值增值目的。

而法定資本(現行協議下)的管理在精細程度上沒有經濟資本要求高,風險衡量和控制同在貸款分類一個維度進行。業務的風險差異評估可以不用細化到萬分位(新協議內部法最低PD是0.03%),風險權重按監管當局的標准只分為四檔:0%、10%、50%和100%(或新協議標准法按外部資信評級對應五檔:0%、20%、50%、100%和150%),這比由PD、LGD和EAD決定的風險權重要簡單得多,在資本成本核算上也就相應簡單得多。這樣,授信決策只要在分出「好」、「壞」兩種貸款的基礎上就可以進行。

2、法定資本管理與經濟資本管理對銀行管理體制有不同的要求

經濟資本的作用是幫助銀行達到股東價值增值和計算經風險調整績效的目的。在經濟資本管理目標下,銀行為保證風險管理過程的有效性和各種模型工具得到合理使用,需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組織、業務流程等制度平台。經濟資本計算所依靠的內部評級包括客戶評級和授信條件評級兩個方面,據此可以提供客戶違約概率(PD)、違約損失率(LGD)、預期損失率(EL)、非預期損失率(UL)、違約敞口(EAD)等關鍵指標,並將其應用到授信審批、貸款定價、限額管理、風險預警等基礎信貸管理中,發揮決策支持作用,而且也是制定信貸政策、審批授權制度、計提准備金、分配經濟資本以及RAROC考核等組合管理的重要基礎。經濟資本管理需要有效的企業管制、內部控制和外部監督配合。具體而言,就是需要強大的IT體系、完整的管理信息體系、全面的財務管理體系、完善的績效考核體系、獨立的風險管理體系、主動的資產管理體系相配合,才能確保企業經理人的經營策略受到股東價值增值的導向約束,並且在短期規模增長和風險成本之間主動尋求平衡,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風險現狀。

而法定資本管理由於其資本計算簡單,風險敏感性相對較弱,所以,對銀行管理體制要求不是很高,它可以在現有IT基礎上,整合管理信息和財務信息,通過撥備調整後的法定資本回報進行績效考核,並據此實現法定資本限額的風險管理。

3、法定資本管理與經濟資本管理對銀行資本額有不同的要求最低法定資本要求根據監管當局給定的風險資產權重體系和8%的最低資本充足比率確定。它假設相同風險權重資產對資本的要求是相同的。

經濟資本是根據非預期損失確定,能夠比較細致地反映不同風險水平差異的資產對資本要求的差異。由於經濟資本的風險敏感性高,對擁有大量不良資產的銀行,其經濟資本要求會高於用法定資本計算出的資本要求。

三、法定資本管理是中國銀行業必經階段巴塞爾委員會強調新協議的調整主要為國際活躍銀行而設,其他非國際活躍銀行應該根據資產和業務的復雜程度,選擇適合的資本要求計算方法。美聯儲將要求美國最大的10家銀行採用新協議關於內部計量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的高級法,美國另有10家大銀行將自願採用高級法。這20家大銀行的海外資產占所有美國銀行海外資產的99%,國內資產佔美國銀行本土資產的2/3。美聯儲允許美國的中小銀行繼續採用1988年巴塞爾協議來計算資本要求。因此,銀行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審慎選擇資本管理的方法,避免好高騖遠,在不好的地基上建立華麗的建築,盲目追求銀行的「形象工程」。

1、中國銀行業如何選擇自己的資本管理框架(1)銀行管理水平不同導致對資本要求也不同。按照國際監管當局的監管原則,如果監管者認為銀行風險管理水平不足或對其風險衡量的准確性不足,監管當局可以要求銀行在最低資本充足率基礎上增加資本基礎,以防範未能准確衡量到的風險,保障銀行的穩定性。

如果銀行現在還沒有進入到一個完整的以價值增值為核心的經營文化階段,經濟資本計算框架很難貫徹到實際管理導向中。根據巴塞爾委員會對一些國家銀行的調查,銀行管理水平將直接影響到銀行對資本需求的多寡。對於歐美大銀行來說,使用內部評級法可以節省銀行對資本的需求量,而對於大多數非歐美銀行來說,由於其管理水平與歐美大銀行存在著顯著的差距。所以,運用內部評級法所測量出來的資本需求量往往會大於法定資本的要求。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反對新巴塞爾協議的根本原因。(2)銀行業務結構與客戶結構的差異。

經濟資本基於風險敏感性較高的內部評級技術,對於不同資產質量、業務結構、客戶結構的銀行,其資本成本的影響是不同的。資產質量較差的銀行經濟資本要求高,經過調整後的業務回報可能比扣減法定資本成本後更低。

以新協議內部評級法為例,經濟資本要求最低的是零售資產為主的銀行;經濟資本要求提高較多的銀行是那些在公司、主權和銀行間業務方面風險暴露較大的銀行,尤其是那些大的資本市場交易商將為他們的衍生業務風險和操作風險增加資本要求,如德意志銀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JP.摩根大通銀行等。如果資本要求的差異恰當地反映了銀行業務結構、客戶結構的風險差異,那麼,這正是經濟資本風險敏感度相對法定資本高的標志。

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正在發展之中,基本上都是公司和銀行間業務方面風險暴露較大的銀行。在此基礎上實施經濟資本的管理,勢必帶來資本需求的增加,也進一步增加銀行的經營成本。

2、法定資本管理是中國銀行業資本管理的必經之路雖然西方商業銀行風險評級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但是風險計量則是近30餘年來才逐漸發展起來的,特別是信用風險的計量僅僅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隨著金融理論、統計理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商業銀行風險計量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風險計量技術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從市場風險計量到信用風險計量,乃至操作風險計量;從早期的零售業務信用評分,到公司客戶違約率的測算,風險計量已經成為大型先進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核心。巴塞爾新協議內部評級法的思想正是來自於這些先進大銀行的現行做法,但並非所有的銀行都在使用這些風險管理技術。法定資本為一些風險管理起點不高、衡量手段不足的銀行提供了一個簡單、標准化的資本要求計算方法。有了這一基本的資本基礎保障,銀行可以將短期的管理重點放到改善資產質量、降低不良貸款水平和穩定經營盈利上,在降低資產風險水平後,再引入對於風險更加敏感的經濟資本管理系統,作為提升競爭力的工具。

實際上,我國商業銀行雖然已經進入法定資本管理層次多年,但大部分還停留在被動的法定資本管理階段,停留在年底計算資本充足率的階段,還沒有進入主動的法定資本管理階段,將法定資本管理真正引入到業務管理流程之中,引入到事前的約束業務發展管理之中,引入到法定資本撥備調整回報的績效管理之中。在銀行管理中,脫離實際基礎跨越階段是管理中的大忌。經濟資本管理在理念上是先進的,是我們努力奮斗的目標。但是,目前經濟資本管理還沒有成為市場評價銀行業投資價值的普遍依據,法定資本仍然是投資者評估銀行的資本使用效率的統一基礎,同時基於我們現時的管理水平、IT結構、信息整合程度、績效考核方法和人員整體素質,法定資本管理是中國銀行業實事求是的選擇。

綜上所述,法定資本管理是經濟資本管理的基礎,經濟資本管理是在法定資本管理充分實施基礎上的發展,經濟資本管理是我們未來發展的目標。法定資本管理是我們現實惟一可行的方法,清醒地分析和認識自己的基礎,選擇合適的資本管理方法是當今中國銀行業管理抉擇的關鍵時刻。如果只顧「形象工程」,忽略自己的實際狀況,將會出現管理上的「爛尾工程」,產生新的損失,增加管理經營成本。(作者系中國銀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

『陸』 服務質量差距模型的應用意義

差距分析模型指導管理者發現引發質量問題的根源,並尋找適當的消除差專距的措施。差距分析是一屬種直接有效的工具,它可以發現服務提供者與顧客對服務觀念存在的差異。明確這些差距是制定戰略、戰術以及保證期望質量和現實質量一致的理論基礎。這會使顧客給予質量積極評價,提高顧客滿意度。

『柒』 機器學習 一 監督學習和無監督學習的區別

你有一些樣本,已經知道每一個樣本屬於哪一類,然後用機器學習訓練一個模型,回對未知分類的新樣本進答行預測分類,就叫有監督學習。
無監督學習就是你有一些樣本,只知道大致應該分為幾類,但不知道具體每個樣本屬於哪一類,這時用聚類演算法訓練一個模型,把每一個樣本歸到一類中去,叫無監督學習。
簡單說兩者區別就是訓練數據的類標簽是否已知。

『捌』 推進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包括哪些

一、我國保險監管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隨著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保險監管體制機制也幾度變更。1950年1月,保險業明確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管理。1 952年,保險業劃歸財政部管理。1959年,保險業再度被劃歸中國人民銀行領導。1965年,人民銀行、財政部明確國內保險業務由財政部管理,國際保險業務由人民銀行管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民銀行統一負責保險監管。1998年11月,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方針,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依法統一監督管理全國保險市場,標志著我國保險監管走向了專業化、規范化的新階段,我國保險監管制度體系不斷發展完善。
(一)監管法規不斷健全。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相關法律為核心、行政法規為支撐、部門規章為主幹、規范性文件為補充等四個層次構成的保險監管法規體系。一是法律層面。1 995年《保險法》正式頒布,並分別於2002年、2009年兩次進行修訂,完善了保險經營行為基本規范和保險監管主體框架。《海商法》和《刑法》中也分別對海
上保險和保險犯罪進行了規定。二是行政法規層面。國務院曾於1 983年頒布《財產保險合同條例》,1985年頒布《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加入WTO後,國務院分別於2001年出台了《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2006年出台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201 2年出台了《農業保險條例》,對保險經營管理的一些重點領域進行了專門規范。三是部門規章層面.保監會現行有效的部門規章共50部,大體分為經營主體、產品費率、資金運用、專業人員、償付能力、依法行政等六個方面,夯實了保險監管的制度基礎。四是規范性文件層面。保監會及各派出機構針對監管實際,制定了大量的規范性文件,為加強和改進監管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監管體系初步形成。認真落實國家金融監管部署,保險監管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一是監管框架逐步完善。改革開放初期,保險監管以市場行為監管為主。1995年頒布的《保險法》首次提出償付能力概念,1998年保監會成立後,提出市場行為監管和償付能力監管並重。隨著國有保險公司實施股份制改革,2003年保監會發布指標規定,償付能力監管實質性起步。隨著保險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上市,2006年保監會發布指導意見,正式引入公司治理監管,探索建立償付能力、公司治理、市場行為為支柱的監管框架,並於2009年設立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公司治理監管委員會。新形勢下,保監會於2012年啟動了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建設。根據國際金融危機後的監管改革趨勢,強化公司治理監管。二是監管組織逐步健全。保監會目前設置16個職能部門和2個事業單位。從2000年開始,保監會陸續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平行設立了36個保監局。為加強基層市場監管,保監會於201 0年在蘇州、煙台、汕頭、溫州、唐山五個地級市試點設立區域保監分局。三是監管格局逐步建立。加強與黨政部門、司法機關、其他金融監管機構等的溝通合作,推動社團組織發揮自律、維權、協調等作用,支持新聞媒體、會計審計、評級機構、消費者等發揮監督作用,初步形成了專業監管、部門辦作、行業規范、社會監督的大監管格局。
(三)監管手段日益豐富。不斷創新和豐富監管方式方法監管的執行力和有效性得到提升。一,是分類監管。從償付能力、公司治理、內控合規、財務、資金運用,業務經營等方面對保險公司實分類監管,提高了監管效率。二是非現場監管。建立保險監管統計制度體系,積累保險數據資產,加強市場運行和保險風險的監測、分析、預警,提高非現場監管效力。推動保險業和保險監管信息化建設,建立「三網一庫」,基礎架構,開發保險統計信息系統等25個應用系統,設立保險信息平台公司,推進監管電子政務建設。三是現場檢查。制定現場檢查規程和手冊,規范檢查流程和標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現場檢查效率。組織開展綜合性、系統性和專項檢查,提高現場檢查的針對性。加大違法違規處罰力度,對保險機構和高管人員實施「雙罰」,提高監管威懾力。四是信息公開。建立保險信息披露制度,發揮保監會官網、新聞發布會、微博微信、行業網站等平台作用,及時發布保險新聞、統計數據、行政許可和處罰等信息。五是其他手段。逐步建立保險保障基金等制度,率先在我國金融業創建了市場化的風險自救機制,為保護消費者權益提供了堅實屏障。
一、推進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的基本
思路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深化改革理念,加強頂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順應保險業發展趨勢,遵循監管規律,立:足我國實際,借鑒國際經驗,落實「抓服務、嚴監管、防風險、促發展」要求,深化保險監管改革,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保險監管制度,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市場在保險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監管作用,推動保險業發揮風險管理和財富管理功能,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徵的現代保險業,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總體要求。一是遵循基本規律。推進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最基本的要求是借鑒國內外保險監管的歷史經驗和有效做法,深刻把握保險發展和監管規律。要堅持保險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保險監管與保險業發展相適應,監管制度與保險監管需要相適應。要發揮市場配置保險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激勵和約束機制,激發市場活力,提升市場運行效率。要健全法律法規,依法嚴格監管,維護市場秩序,防範保險風險,彌補市場不足和解決市場失靈。要從保險市場實際出發,把握階段性特徵,科學確定監管目標、原則和支柱。
二是體現中國特色。推進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最核心的要求是立足國情,符合我國保險業發展和監管實際。要圍繞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及總目標,推進保險監管制度現代化。要把握我國保險業處於發展初級階段、保險深度和密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保險服務能力不強的特徵,堅持在加強監管中促進行業發展,推動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要把握我國保險消費者還不理性、經營主體還不成熟、市場機制還不健全的特徵,完善市場規則,強化公司治理和市場行為監管,營造良好市場環境。要把握我國保險業基礎薄弱、發展迅速、正在轉型升級和成為全球主要保險市場的特徵,兼顧審慎性與經濟性,合理確定監管約束特別是償付能力和資本約束的標准。
三是順應時代趨勢。推進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最鮮明的要求是把握國際金融改革的最新動向,順應當今國際保險監管的變革趨勢。要把握國際保險監管趨於統一的趨勢,在形成監管框架、制定監管制度、完善監管規則中,更加註重保護消費者權益,注重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注重公司治理、保險集團、償付能力和資本約束監管。要把握國際保險監管強調自主的趨勢,結合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實情和自身利益訴求,匯集各家之長,積極推進我國保險監管改革,在國際保險市場和保險監管改革中爭取更大話語權。
(三)主體框架。推進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要立足我國經濟社會和保險發展實際,總結保險監管實踐,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的「3 -4-3」保險監管主體框,即三個監管目標、四項監管原則、三大監管支柱。
1.監管目標。一是保護消費者權益。保險產品服務相對復雜,保險市場信息不對稱廣泛存在,要通過保險監管,加強對保險供給者行為的約束,防止保險消費者權益受到惡意侵害。消費者權利保護是理性消費行為的重要保障,要通過保險監管,加強對消費者安全、知情、選擇、求償、公平交易、監督等權利的保護,促進合理消費,優化保險資源配置,提升保險市場運行效率。我國保險業服務廣度、深度還十分有限,要通過保險監管,推動保險業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保險產品和服務。
二是防範市場風險。保險市場的持續健康穩定運行與消費者權益息息相關,與國家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直接相關。要強化全面風險管理,建立健全涵蓋承保、信用、市場、操作、流動性、信譽等各類風險的全方位風險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囊括風險識別、評估、計量、監測、控制、處置等各環節的全流程風險防範機制。要強化保險市場主體的自我約束和風險管控,加強保險監管的外部約束和風險防範,築牢防範化解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三是促進市場繁榮。只有繁榮發展的保險業,才能為消費者和經濟社會提供更加全面豐富的風險保障。要完善市場規則,維護市場秩序,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讓各類市場主體有序競爭。要完善市場體系,優化市場結構,推動市場主體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增強綜合競爭力。要爭取政策法規支持,推動保險業發揮功能作用,在現代金融、社會保障、災害救助、社會管理和農業保障等五大體系建設中發揮支柱作用。
2.監管原則。一是維護公平與促進效率相統一。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堅持使市場在保險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推動保險資源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堅持更好發揮監管作用兼顧效率和公平,營造競爭環境,規范市場行為,維護保險市場穩定運行。
二是功能監管與機構監管相統一。建立有效的保險監管治理機制,統籌協調功能監管與機構監管。順應保險創新趨勢,強化功能監管和全流程監管,加強跨產品、跨機構、跨市場監管協調,推進監管的統一性和連續性,避免監管「真空」和監管重疊。注重整體風險防範,改進機構監管,加強保險集團和法人機構監管。
三是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相統一。在注重防範單一保險機構風險的同時,分析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對保險業的整體影響。關注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的風險狀況,重視金融風險的跨境與跨行業傳遞,重視逆周期監管,防範順周期對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放大效應。
四是原則監管與規則監管相統一。完善保險監管法規,制定標准明確、程序規范的具體規則,提高監管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注重運用原則監管,提高監管的指導性、靈活性、適應性,為鼓勵創新、增強市場活力創造空間。
3.監管支柱。一是公司治理監管。良好的公司治理是現代保險企業制度的核心內容,是強化市場主體自我約束的內生機制,也是加強保險監管的微觀基礎。要強化公司治理監管理念,完善制度機制,深化股權監管,突出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要強化公司章程約束,提高董事、監事和管理層專業水平,完善制衡機制,強化公司治理的剛性約束。要推動公司治理從「形式規范」向「治理實效」轉變,防範治理僵局、管控薄弱、資產安全、高管瀆職等風險,從保險市場源頭保護消費者權益。
二是償付能力監管。償付能力監管是保險監管的重要內容,是風險監管的主要手段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最終防線。要借鑒吸收國際上償付能力監管的最新成果,結合我國保險市場實際,按照風險導向、中國特色、國際可比的原則,加快建設我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要強化定量資本、定性監管、市場約束等三方面要求,完善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的整體架構和具體規則。要嚴格落實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強化償付能力監管的剛性約束。
三是市場行為監管。市場行為監管是確保市場健康有序運行的重要保障,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直接方式。要明確市場行為監管的邊界和內容,發揮好市場機制和政府監管的作用。要加強市場行為監管的統籌規劃和系統管理,建立市場行為監管與公司治理監管、償付能力監管等制度的聯動與觸發機制,形成有效銜接、相互協調的市場風險防範體系。
三、推進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的著力點
現在我國保險監管改革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重大的歷史考驗,推進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的任務很重,必須在一些重點領域和環節不斷取得突破。
(一)加強保險公司治理和內控監管。有效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是維護金融穩定的重要基石,也是防範化解保險風險的第一道防線。要全面提升公司治理監管水平,強化市場主體自我激勵約束的這一內生機制,夯實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制度保障。一是強化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落實董事會的全面與首要責任及履職要求,加強董事資格審查,完善董事培訓機制,建立健全董事會及成員的履職評價與問責機制,增強董事的盡責履職能力,提高董事會專業、高效、勤勉水平。二是強化內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基礎地位。制定保險公司內部控制評價辦法,引導保險公司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完善內部控制機制,提高內控執行力。強化保險總公司對分支機構的管控責任。三是強化集團監管在公司治理中的突出地位。完善保險集團防火牆制度,規范保險集團內部資源整合和關聯交易。制定保險集團並表監管辦法。建立保險集團風險控制標准。強化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監管。四是強化高管和關鍵崗位人員在公司治理中的關鍵地位。健全保險機構高管人員任職資格管理和關鍵崗位專業人員資質管理制度。加強董事會秘書管理,強化總精算師、合規責任人、審計責任人等關鍵崗位職責,增強經營管理層的執行力。加強對司高管層高管層的穩健薪酬和執業行為監管。
(二)改進市場行為監管。市場行為監管是對保險業務全流程監管的重要內容,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直接手段。要注重標本兼治,制定科學規則,明確監管重點,抓好制度落實,提高市場行為監管的有效性。一是加強市場監測檢查。堅持非現場監管與現場檢查相結合,不斷豐富保險監管工具箱。構建涵蓋各類風險的風險模型和監管指標體系,加強對風險的識別、評估、預警、控制和處置。改進現場檢查方法,規范檢查流程和標准,提高現場檢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是改進保險產品監管c積極推進費率市場化改革和條款標准化、通俗化,探索建立產品創新保護機制,鼓勵行業產品創新和結構調整。完善監管規則,改進保險產品審批和備案標准,建立科學的費率形成、條款執行、事後評估、產品糾正等全過程監管機制。三是強化保險中介監管。完善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准人退出制度,強化公司法人治理和內控建設。穩妥推進保險營銷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保險兼業代理監管制度,探索兼業代理法人機構集中管理模式。加強保險中介從業人員資質管理。四是建立健全互聯網保險監管制度。制定互聯網保險監管辦法。建立互聯網保險的經營行為、數據信息、信息安全等技術標准,健全數據獲取、電子簽名、隱私保護等法規制度,促進互聯網保險規范運行。五是加強反保險欺詐工作。構建政府主導、執法聯動、公司為主、行業協作四位一體的反保險欺詐工作體系。
(三)完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建設以風險為導向、符合我國實際、具有國際可比性的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提升保險業風險管理能力,是加強和改進保險監管的重要任務。一是完善資本約束機制。科學把握我國保險公司實際風險狀況,按照共同而有差別的原則,建立與風險緊密掛鉤的資本要求。建立定量風險和定性風險相結合的綜合評級機制,科學評價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流動生風險,全面反映公司風險狀況。完善逆周期資本監管制度。二是強化全過程風險監管。充分運用定量監管、定性監管和市場約束等手段,形成對風險的事前、事中和事後全過程監管。建立和完善保險公司流動性風險監管體系。完善償付能力壓力測試體系,健全償付能力J預測分析和風險預警系統。三是完善資本補充機制。建立健全多層次和多元化的資本補充機制,支持保險公司創新和豐富資本補充工具,拓寬資本補充渠道,利用國內外金融市場和各種社會資本,增強保險業資本實力。
(四)完善保險法規體系。法規制度具有長遠性和根本性的特徵。完善保險監管法規制度,必須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做好「一法兩條例」的相關工作。積極推動《保險法》和《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修訂,加快研究制定《巨災保險條例》。二是加快制度的「廢改立」工作。本著急用先建的原則,加快建立健全市場准人退出、治理理賠難和銷售誤導、網路保險、資金運用等關鍵監管環節的規章制定工作。探索負面清單模式下的監管方式,擬定保險業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方案。三是推動相關領域保險立法工作。加強保險宣傳和溝通協調,推動相關立法工作,進一步明確商業保險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健全商業保險參與現代金融、社會保障、農業保障、防災減災、社會管理等五大體系建設的制度安排。
(五)積極推進監管信息化建設。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加快構建「兩地三中心」的數據管理架構。完善信息化建設標准體系,搭建一體化的保險信息監管應用平台。推進保險信息共享平台的公司化、專業化運營,深化保險數據開發利用,建設全國統一規范的行業運行和風險數據採集研究中心,構建「一站式、智能化」的保險監管信息
公共服務系統。研究探索保單登記、通賠通付、第三方支付、數據託管等服務領域,不斷開發數據衍生應用領域。探索保險業首席信息官制度。加強監管政策引導和制度約束,從維護金融安全穩定的戰略高度,提升全行業信息安全意識,抓住信息設備購置、軟體應用、維護維修、日常保障等重點領域,全面加強網路和信息安全管理。
(六)充分發揮保險行業協會等自律組織的作用。行業自律是實現金融穩定的重要力量,要加強各級保險行業協會建設,發揮自律、維權、協調、交流、宣傳等功能作用,防範化解保險風險,提升服務、協調和專業能力。建立覆蓋全行業的自律體系,增強自律公約束力,依法維護行業合法權益,維護市場公開、公平、公正,促進行業科學發展。
(七)充分利用保險監管派出機構資源,加強基層保險監管工作、、加強監管自身建設,是提高監管科學性有效性的內在要求,要進一步加強監管組織、機制和隊伍等建設,提高監管能力,提升監管質量與效率。修訂《派出機構監管職責規定》,進一步明確派出機構監管職責,完善派出機構內設部門設置。堅持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統一,完善保監會機關內部協作機制,促進監管的統籌協調、溝通會商相信息共享。完善保監會機關部門與派出機構之間的縱向聯動機制,促進監管的統一規范、協作有力。逐步擴大法人機構屬地監管試點,有序推進屬地監管常態化。建立健全監管績效評價機制。積極探索因地制宜的差異化監管。

『玖』 如何推進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

一、我國保險監管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隨著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保險監管體制機制也幾度變更。1950年1月,保險業明確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管理。1 952年,保險業劃歸財政部管理。1959年,保險業再度被劃歸中國人民銀行領導。1965年,人民銀行、財政部明確國內保險業務由財政部管理,國際保險業務由人民銀行管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民銀行統一負責保險監管。1998年11月,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方針,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依法統一監督管理全國保險市場,標志著我國保險監管走向了專業化、規范化的新階段,我國保險監管制度體系不斷發展完善。
(一)監管法規不斷健全。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相關法律為核心、行政法規為支撐、部門規章為主幹、規范性文件為補充等四個層次構成的保險監管法規體系。一是法律層面。1 995年《保險法》正式頒布,並分別於2002年、2009年兩次進行修訂,完善了保險經營行為基本規范和保險監管主體框架。《海商法》和《刑法》中也分別對海
上保險和保險犯罪進行了規定。二是行政法規層面。國務院曾於1 983年頒布《財產保險合同條例》,1985年頒布《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加入WTO後,國務院分別於2001年出台了《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2006年出台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201 2年出台了《農業保險條例》,對保險經營管理的一些重點領域進行了專門規范。三是部門規章層面.保監會現行有效的部門規章共50部,大體分為經營主體、產品費率、資金運用、專業人員、償付能力、依法行政等六個方面,夯實了保險監管的制度基礎。四是規范性文件層面。保監會及各派出機構針對監管實際,制定了大量的規范性文件,為加強和改進監管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監管體系初步形成。認真落實國家金融監管部署,保險監管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一是監管框架逐步完善。改革開放初期,保險監管以市場行為監管為主。1995年頒布的《保險法》首次提出償付能力概念,1998年保監會成立後,提出市場行為監管和償付能力監管並重。隨著國有保險公司實施股份制改革,2003年保監會發布指標規定,償付能力監管實質性起步。隨著保險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上市,2006年保監會發布指導意見,正式引入公司治理監管,探索建立償付能力、公司治理、市場行為為支柱的監管框架,並於2009年設立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公司治理監管委員會。新形勢下,保監會於2012年啟動了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建設。根據國際金融危機後的監管改革趨勢,強化公司治理監管。二是監管組織逐步健全。保監會目前設置16個職能部門和2個事業單位。從2000年開始,保監會陸續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平行設立了36個保監局。為加強基層市場監管,保監會於201 0年在蘇州、煙台、汕頭、溫州、唐山五個地級市試點設立區域保監分局。三是監管格局逐步建立。加強與黨政部門、司法機關、其他金融監管機構等的溝通合作,推動社團組織發揮自律、維權、協調等作用,支持新聞媒體、會計審計、評級機構、消費者等發揮監督作用,初步形成了專業監管、部門辦作、行業規范、社會監督的大監管格局。
(三)監管手段日益豐富。不斷創新和豐富監管方式方法監管的執行力和有效性得到提升。一,是分類監管。從償付能力、公司治理、內控合規、財務、資金運用,業務經營等方面對保險公司實分類監管,提高了監管效率。二是非現場監管。建立保險監管統計制度體系,積累保險數據資產,加強市場運行和保險風險的監測、分析、預警,提高非現場監管效力。推動保險業和保險監管信息化建設,建立「三網一庫」,基礎架構,開發保險統計信息系統等25個應用系統,設立保險信息平台公司,推進監管電子政務建設。三是現場檢查。制定現場檢查規程和手冊,規范檢查流程和標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現場檢查效率。組織開展綜合性、系統性和專項檢查,提高現場檢查的針對性。加大違法違規處罰力度,對保險機構和高管人員實施「雙罰」,提高監管威懾力。四是信息公開。建立保險信息披露制度,發揮保監會官網、新聞發布會、微博微信、行業網站等平台作用,及時發布保險新聞、統計數據、行政許可和處罰等信息。五是其他手段。逐步建立保險保障基金等制度,率先在我國金融業創建了市場化的風險自救機制,為保護消費者權益提供了堅實屏障。
一、推進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的基本
思路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深化改革理念,加強頂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順應保險業發展趨勢,遵循監管規律,立:足我國實際,借鑒國際經驗,落實「抓服務、嚴監管、防風險、促發展」要求,深化保險監管改革,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保險監管制度,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市場在保險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監管作用,推動保險業發揮風險管理和財富管理功能,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徵的現代保險業,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總體要求。一是遵循基本規律。推進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最基本的要求是借鑒國內外保險監管的歷史經驗和有效做法,深刻把握保險發展和監管規律。要堅持保險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保險監管與保險業發展相適應,監管制度與保險監管需要相適應。要發揮市場配置保險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激勵和約束機制,激發市場活力,提升市場運行效率。要健全法律法規,依法嚴格監管,維護市場秩序,防範保險風險,彌補市場不足和解決市場失靈。要從保險市場實際出發,把握階段性特徵,科學確定監管目標、原則和支柱。
二是體現中國特色。推進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最核心的要求是立足國情,符合我國保險業發展和監管實際。要圍繞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及總目標,推進保險監管制度現代化。要把握我國保險業處於發展初級階段、保險深度和密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保險服務能力不強的特徵,堅持在加強監管中促進行業發展,推動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要把握我國保險消費者還不理性、經營主體還不成熟、市場機制還不健全的特徵,完善市場規則,強化公司治理和市場行為監管,營造良好市場環境。要把握我國保險業基礎薄弱、發展迅速、正在轉型升級和成為全球主要保險市場的特徵,兼顧審慎性與經濟性,合理確定監管約束特別是償付能力和資本約束的標准。
三是順應時代趨勢。推進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最鮮明的要求是把握國際金融改革的最新動向,順應當今國際保險監管的變革趨勢。要把握國際保險監管趨於統一的趨勢,在形成監管框架、制定監管制度、完善監管規則中,更加註重保護消費者權益,注重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注重公司治理、保險集團、償付能力和資本約束監管。要把握國際保險監管強調自主的趨勢,結合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實情和自身利益訴求,匯集各家之長,積極推進我國保險監管改革,在國際保險市場和保險監管改革中爭取更大話語權。
(三)主體框架。推進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要立足我國經濟社會和保險發展實際,總結保險監管實踐,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的「3 -4-3」保險監管主體框,即三個監管目標、四項監管原則、三大監管支柱。
1.監管目標。一是保護消費者權益。保險產品服務相對復雜,保險市場信息不對稱廣泛存在,要通過保險監管,加強對保險供給者行為的約束,防止保險消費者權益受到惡意侵害。消費者權利保護是理性消費行為的重要保障,要通過保險監管,加強對消費者安全、知情、選擇、求償、公平交易、監督等權利的保護,促進合理消費,優化保險資源配置,提升保險市場運行效率。我國保險業服務廣度、深度還十分有限,要通過保險監管,推動保險業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保險產品和服務。
二是防範市場風險。保險市場的持續健康穩定運行與消費者權益息息相關,與國家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直接相關。要強化全面風險管理,建立健全涵蓋承保、信用、市場、操作、流動性、信譽等各類風險的全方位風險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囊括風險識別、評估、計量、監測、控制、處置等各環節的全流程風險防範機制。要強化保險市場主體的自我約束和風險管控,加強保險監管的外部約束和風險防範,築牢防範化解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三是促進市場繁榮。只有繁榮發展的保險業,才能為消費者和經濟社會提供更加全面豐富的風險保障。要完善市場規則,維護市場秩序,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讓各類市場主體有序競爭。要完善市場體系,優化市場結構,推動市場主體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增強綜合競爭力。要爭取政策法規支持,推動保險業發揮功能作用,在現代金融、社會保障、災害救助、社會管理和農業保障等五大體系建設中發揮支柱作用。
2.監管原則。一是維護公平與促進效率相統一。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堅持使市場在保險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推動保險資源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堅持更好發揮監管作用兼顧效率和公平,營造競爭環境,規范市場行為,維護保險市場穩定運行。
二是功能監管與機構監管相統一。建立有效的保險監管治理機制,統籌協調功能監管與機構監管。順應保險創新趨勢,強化功能監管和全流程監管,加強跨產品、跨機構、跨市場監管協調,推進監管的統一性和連續性,避免監管「真空」和監管重疊。注重整體風險防範,改進機構監管,加強保險集團和法人機構監管。
三是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相統一。在注重防範單一保險機構風險的同時,分析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對保險業的整體影響。關注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的風險狀況,重視金融風險的跨境與跨行業傳遞,重視逆周期監管,防範順周期對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放大效應。
四是原則監管與規則監管相統一。完善保險監管法規,制定標准明確、程序規范的具體規則,提高監管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注重運用原則監管,提高監管的指導性、靈活性、適應性,為鼓勵創新、增強市場活力創造空間。
3.監管支柱。一是公司治理監管。良好的公司治理是現代保險企業制度的核心內容,是強化市場主體自我約束的內生機制,也是加強保險監管的微觀基礎。要強化公司治理監管理念,完善制度機制,深化股權監管,突出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要強化公司章程約束,提高董事、監事和管理層專業水平,完善制衡機制,強化公司治理的剛性約束。要推動公司治理從「形式規范」向「治理實效」轉變,防範治理僵局、管控薄弱、資產安全、高管瀆職等風險,從保險市場源頭保護消費者權益。
二是償付能力監管。償付能力監管是保險監管的重要內容,是風險監管的主要手段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最終防線。要借鑒吸收國際上償付能力監管的最新成果,結合我國保險市場實際,按照風險導向、中國特色、國際可比的原則,加快建設我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要強化定量資本、定性監管、市場約束等三方面要求,完善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的整體架構和具體規則。要嚴格落實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強化償付能力監管的剛性約束。
三是市場行為監管。市場行為監管是確保市場健康有序運行的重要保障,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直接方式。要明確市場行為監管的邊界和內容,發揮好市場機制和政府監管的作用。要加強市場行為監管的統籌規劃和系統管理,建立市場行為監管與公司治理監管、償付能力監管等制度的聯動與觸發機制,形成有效銜接、相互協調的市場風險防範體系。
三、推進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的著力點
現在我國保險監管改革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重大的歷史考驗,推進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的任務很重,必須在一些重點領域和環節不斷取得突破。
(一)加強保險公司治理和內控監管。有效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是維護金融穩定的重要基石,也是防範化解保險風險的第一道防線。要全面提升公司治理監管水平,強化市場主體自我激勵約束的這一內生機制,夯實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制度保障。一是強化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落實董事會的全面與首要責任及履職要求,加強董事資格審查,完善董事培訓機制,建立健全董事會及成員的履職評價與問責機制,增強董事的盡責履職能力,提高董事會專業、高效、勤勉水平。二是強化內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基礎地位。制定保險公司內部控制評價辦法,引導保險公司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完善內部控制機制,提高內控執行力。強化保險總公司對分支機構的管控責任。三是強化集團監管在公司治理中的突出地位。完善保險集團防火牆制度,規范保險集團內部資源整合和關聯交易。制定保險集團並表監管辦法。建立保險集團風險控制標准。強化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監管。四是強化高管和關鍵崗位人員在公司治理中的關鍵地位。健全保險機構高管人員任職資格管理和關鍵崗位專業人員資質管理制度。加強董事會秘書管理,強化總精算師、合規責任人、審計責任人等關鍵崗位職責,增強經營管理層的執行力。加強對司高管層高管層的穩健薪酬和執業行為監管。
(二)改進市場行為監管。市場行為監管是對保險業務全流程監管的重要內容,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直接手段。要注重標本兼治,制定科學規則,明確監管重點,抓好制度落實,提高市場行為監管的有效性。一是加強市場監測檢查。堅持非現場監管與現場檢查相結合,不斷豐富保險監管工具箱。構建涵蓋各類風險的風險模型和監管指標體系,加強對風險的識別、評估、預警、控制和處置。改進現場檢查方法,規范檢查流程和標准,提高現場檢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是改進保險產品監管c積極推進費率市場化改革和條款標准化、通俗化,探索建立產品創新保護機制,鼓勵行業產品創新和結構調整。完善監管規則,改進保險產品審批和備案標准,建立科學的費率形成、條款執行、事後評估、產品糾正等全過程監管機制。三是強化保險中介監管。完善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准人退出制度,強化公司法人治理和內控建設。穩妥推進保險營銷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保險兼業代理監管制度,探索兼業代理法人機構集中管理模式。加強保險中介從業人員資質管理。四是建立健全互聯網保險監管制度。制定互聯網保險監管辦法。建立互聯網保險的經營行為、數據信息、信息安全等技術標准,健全數據獲取、電子簽名、隱私保護等法規制度,促進互聯網保險規范運行。五是加強反保險欺詐工作。構建政府主導、執法聯動、公司為主、行業協作四位一體的反保險欺詐工作體系。
(三)完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建設以風險為導向、符合我國實際、具有國際可比性的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提升保險業風險管理能力,是加強和改進保險監管的重要任務。一是完善資本約束機制。科學把握我國保險公司實際風險狀況,按照共同而有差別的原則,建立與風險緊密掛鉤的資本要求。建立定量風險和定性風險相結合的綜合評級機制,科學評價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流動生風險,全面反映公司風險狀況。完善逆周期資本監管制度。二是強化全過程風險監管。充分運用定量監管、定性監管和市場約束等手段,形成對風險的事前、事中和事後全過程監管。建立和完善保險公司流動性風險監管體系。完善償付能力壓力測試體系,健全償付能力J預測分析和風險預警系統。三是完善資本補充機制。建立健全多層次和多元化的資本補充機制,支持保險公司創新和豐富資本補充工具,拓寬資本補充渠道,利用國內外金融市場和各種社會資本,增強保險業資本實力。
(四)完善保險法規體系。法規制度具有長遠性和根本性的特徵。完善保險監管法規制度,必須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做好「一法兩條例」的相關工作。積極推動《保險法》和《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修訂,加快研究制定《巨災保險條例》。二是加快制度的「廢改立」工作。本著急用先建的原則,加快建立健全市場准人退出、治理理賠難和銷售誤導、網路保險、資金運用等關鍵監管環節的規章制定工作。探索負面清單模式下的監管方式,擬定保險業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方案。三是推動相關領域保險立法工作。加強保險宣傳和溝通協調,推動相關立法工作,進一步明確商業保險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健全商業保險參與現代金融、社會保障、農業保障、防災減災、社會管理等五大體系建設的制度安排。
(五)積極推進監管信息化建設。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加快構建「兩地三中心」的數據管理架構。完善信息化建設標准體系,搭建一體化的保險信息監管應用平台。推進保險信息共享平台的公司化、專業化運營,深化保險數據開發利用,建設全國統一規范的行業運行和風險數據採集研究中心,構建「一站式、智能化」的保險監管信息
公共服務系統。研究探索保單登記、通賠通付、第三方支付、數據託管等服務領域,不斷開發數據衍生應用領域。探索保險業首席信息官制度。加強監管政策引導和制度約束,從維護金融安全穩定的戰略高度,提升全行業信息安全意識,抓住信息設備購置、軟體應用、維護維修、日常保障等重點領域,全面加強網路和信息安全管理。
(六)充分發揮保險行業協會等自律組織的作用。行業自律是實現金融穩定的重要力量,要加強各級保險行業協會建設,發揮自律、維權、協調、交流、宣傳等功能作用,防範化解保險風險,提升服務、協調和專業能力。建立覆蓋全行業的自律體系,增強自律公約束力,依法維護行業合法權益,維護市場公開、公平、公正,促進行業科學發展。
(七)充分利用保險監管派出機構資源,加強基層保險監管工作、、加強監管自身建設,是提高監管科學性有效性的內在要求,要進一步加強監管組織、機制和隊伍等建設,提高監管能力,提升監管質量與效率。修訂《派出機構監管職責規定》,進一步明確派出機構監管職責,完善派出機構內設部門設置。堅持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統一,完善保監會機關內部協作機制,促進監管的統籌協調、溝通會商相信息共享。完善保監會機關部門與派出機構之間的縱向聯動機制,促進監管的統一規范、協作有力。逐步擴大法人機構屬地監管試點,有序推進屬地監管常態化。建立健全監管績效評價機制。積極探索因地制宜的差異化監管。

『拾』 服務質量差距模型的五大差距有哪些

服務營銷管理模型的五大差距是:
差距1:管理者認識的差距(對顧客服務內期望的了解容與真實顧客期望之間的差距)
差距2:服務質量標準的差距(服務標准與所了解的顧客期望之間的差距)
差距3:服務交易的差距(服務實績與服務標准之間的差距)
差距4:營銷溝通的差距(服務承諾與服務實績之間的差距)
差距5:服務質量差距(服務期望與服務感知之間的差距)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