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城管服務 » 司隸校尉監督

司隸校尉監督

發布時間: 2021-02-22 03:51:10

『壹』 司隸校尉有無監察郡守的權利

司隸校尉是中國西漢、東漢、曹魏和西晉等朝代中的一個監察官職,其職責原本在於監督朝內專的大臣與皇親國戚,屬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河東、河南、河內和弘農等七個郡的官員。司隸校尉的職權范圍與刺史相似,但是刺史是監督地方上的官員,而司隸校尉是監督中央的官員,因此在地位上比刺史要高。

『貳』 漢武帝時設置的司隸校尉和十三部刺使是中央還是地方官

刺史本是中央官。是朝廷臨時派出監察地方郡太守的。後來刺史從臨時派出變成了常駐,最後更徹底變成地方大員。
司隸校尉是漢代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本是中央官,後來兼任司隸部的地方官。
漢武帝創建了刺史制度。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每州為一個監察區,設置刺史一人,負責監察所在州部的郡國。刺史的職權,有明確的規定,即「奉詔六條察州」。
刺史有固定的治所,而且地位在郡國之上,這和監御史地位和郡守、郡尉並稱的情況不同。刺史也不受丞相的制約,而是直接隸屬於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和丞相史受制於丞相的情況不同。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漢武帝刺史巡行郡縣,以「六條」問事。然《漢官典職儀》於六條條文之下,又概括為「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對地方政事,實無所不包。刺史秩六百石。所察之對象則為二千石之太守。武帝之意,以為斷進之士勇於任事,故用低級官監察高官。刺史可乘傳奏事,總隸於御史中丞。成帝綏和元年(前8),罷部刺史,置州牧,秩亦二千石,哀帝一度復舊制,不久又為州牧。
西漢末年刺史雖然在行使監察權的過程中逐漸異化,發生了不斷侵漁守相權力的事件,並且刺史一度改稱州牧,但無論是刺史還是州牧,其作為監察官的本質並沒有變。不過,這正是刺史開始由監察官向地方官轉化的一個重要階段。
東漢建武十八年(42),依舊制再改為刺史,但只設十二人,州一人,餘一州隸司隸校尉,變西漢刺史無固定治所為各有駐地;奏事可遣計吏代行,不復自往。東漢刺史權力逐漸擴大。詔書常雲:「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領兵作戰之事,刺史奏聞之事不必經三公委派掾吏按驗,郡守、縣令對之頗為忌憚,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棄官之事。靈帝中平五年(188),劉焉謂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權輕。遂改部分資深刺史為牧。刺使實際已為一州軍政的長吏、太守的上級,州郡兩級制隨之形成。
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京城的治安而置司隸校尉,監察京師百官和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河(河東,河內,河南)及弘農七郡的官員。初置時能持節,表示受君令之託,有權劾奏公卿貴戚。元帝時諸葛豐曾案劾貴幸的外戚許章,成帝時王尊則劾奏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張譚。司隸校尉除監督朝中百官外,還負責督察三輔(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和河東、河南、河內、弘農七郡的京師地區,起到和刺史相同的作用,但它比刺史地位高。
東漢初年,漢光武帝劉秀省去丞相司直,使司隸校尉獲得更大的權勢,朝會時和尚書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專席,當時有「三獨坐」之稱。東漢時司隸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為百僚所畏憚。司隸校尉對京師地區的督察也有所加強,京師七郡稱為司隸部,成為十三州之一(見兩漢州部)。
在外戚與宦官的斗爭中,一方常借重司隸校尉的力量挫敗對方,如宦官單超等謀誅梁冀,漢桓帝派司隸校尉張彪率兵圍困梁冀住宅,將他殺死。漢末,外戚何進欲誅宦官,以袁紹為此職,並授予他較大權力,後來袁紹果然盡滅宦官。從此,司隸校尉成為政權中樞里舉足輕重的角色,所以董卓稱之為「雄職」。李傕專政時也領司隸校尉(《後漢書·董卓傳》:「 傕(李傕)又遷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汜後將軍,稠右將軍,張濟為鎮東將軍,並封列侯。傕、汜、稠共秉朝政。濟出屯弘農。」)。曹操在奪取大權後,也領司隸校尉以自重。

『叄』 司隸校尉是什麼

漢至魏晉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始置於漢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成帝元延四年版(前9年)曾省去,哀帝時復置,省權去校尉而稱司隸。東漢時復稱司隸校尉。司隸校尉秩為二千石,東漢時改為比二千石。屬官有從事、假佐等。又率領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隸所組成的武裝隊伍,司隸校尉因此而得名。

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京城的治安而置司隸校尉,監察京師百官和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河(河東,河內,河南)及弘農七郡的官員。初置時能持節,表示受君令之託,有權劾奏公卿貴戚。司隸校尉除監督朝中百官外,還負責督察三輔(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和河東、河南、河內、弘農七郡的京師地區,起到和刺史相同的作用,但它比刺史地位高。

『肆』 古代司隸校尉有多重要,職責和權力相當於現代什麼職位

其實古代的司隸校尉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官職不大,倒是權力很大的一個官職。這種職位其實也不是因為權利大,而是皇帝任命的人都是心腹之人。最早開始是漢武帝初置,所以在西漢時期就有這種職位。最鼎盛時期就是東漢、三國、晉朝。我們下面就來看看這個司隸校尉有多重要。


曹魏政權建立後,司隸校尉權勢更為擴大。按照級別,當時司隸校尉排在各部門首長之後,但在朝會的時候,大臣們坐在宮殿的正南門外,這時司隸校尉坐在各部門首長的上首,一個人單坐,比東漢時的「三獨坐」更為顯貴。進入宮殿後,再按職務高低,司隸校尉坐在各部門首長的下首,即回到了自己應該坐的位子上也不單獨坐了。

曹魏時司隸校尉屬官有從事史、假佐等100人,人數遠遠超過前代。而且張飛死後,諸葛亮還兼任了這司隸校尉,這就說明這司隸校尉在那個時期是多麼的重要。

『伍』 漢武帝時設置的司隸校尉的職責是什麼

職責:司隸校尉是監督京師和京城周邊地方的秘密監察官。

漢武帝設置司隸校尉的初衷是治「巫蠱之獄」,捕奸滑之徒。開始時雖非真正意義上的監察職官,但其監察職能已初見端倪。「巫蠱之亂」平息後,司隸校尉屬兵被罷而掌監察權,「察三輔、三河、弘農七郡」,具體職掌是「督察三公以下為職」。

司隸校尉由臨時機構演變為監察百官為主要職掌的常設監察機構。它的職能不僅是監察三輔、三河、弘農地區各郡官吏,而且可以監察中央百官。

漢光武帝省去丞相司直,使司隸校尉獲得更大的權勢,朝會時和尚書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專席。在外戚與宦官的斗爭中,一方常借重司隸校尉的力量挫敗對方。司隸校尉在曹魏、西晉時職務與兩漢基本相同,至東晉罷廢。

(5)司隸校尉監督擴展閱讀

司隸校尉在督治陽石公主及決太子巫蠱之獄中,確實具有非常大的權威。這時的司隸尉官品雖不高(位在比二千石的司直之下),卻具有皇帝欽命持節使者的身份。

武帝初置司隸校尉時,曾遭到諸王貴戚的反抗,所以才派給司隸校尉一千二百名徒兵,這就使司隸校尉不僅有督察權,而且有逮捕權、懲治權。在督治陽石公主、決太子巫蠱之獄中,司隸校尉就充分運用了這一巨大的權力。

漢武帝置司隸校尉督察皇太子、三公以下百官,是歷代統治者以低治高,以賤治貴的慣用手段。這是司隸校尉權勢最重的時期。

『陸』 司隸校尉 是多大的官 相當於幾品官

二品左右。
司隸校尉是漢至魏晉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始置於漢武帝征和四內年(前89年),成容帝元延四年(前9年)曾省去,哀帝時復置,省去校尉而稱司隸。東漢時復稱司隸校尉。
司隸校尉秩為二千石,東漢時改為比二千石。屬官有從事、假佐等。又率領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隸所組成的武裝隊伍,司隸校尉因此而得名。
東漢初年,漢光武帝劉秀省去丞相司直,使司隸校尉獲得更大的權勢,朝會時和尚書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專席,當時有「三獨坐」之稱。東漢時司隸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為百僚所畏憚。司隸校尉對京師地區的督察也有所加強,京師七郡稱為司隸部,成為十三州之一(見兩漢州部)。

『柒』 司隸校尉管諸候國嗎

古代王朝的皇權一旦確立,總是呈現想要加強自身集權的過程,尤其是秦漢之後,皇權逐漸開始壓制相權和地權。其中自漢到魏晉時期,司隸校尉官職的確立及其職權的不斷演變,對統治者加強自身皇權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司隸校尉的確立及職權演變
司隸校尉在漢武帝時為處理王公及巫蠱等事而專門設立,源於周官司寇的屬官司隸。其周代司隸職責為「掌五隸之法,辨其物而掌其政令,帥其民而搏盜賊,役國中之辱事」。漢武帝時設立司隸校尉的官職,利用司隸的「役國中之辱事」的職權,處理御史大夫及御史中丞無法處理的皇家之事。

漢武帝設立司隸校尉時,因為司隸校尉有督查王公貴族的權力,因此遭到了許多王公的反對,因此漢武帝給予司隸校尉一千二百人的部下,「持節,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蠱,督大姦猾」。由此之後,司隸校尉擁有了兵權,並且「持節」擁有代表皇帝行使權力的身份。司隸校尉的職權不僅限於皇家之事,「糾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國,無所不統」,司隸校尉依仗最初漢武帝的信任,逐漸擁有了監察京師官員的職權。至此司隸校尉的官職確立下來,其初期的主要職權是幫助統治者穩固皇室及監察京師官員,是擁有兵權的武官。

在司隸校尉權勢逐漸擴大之後,漢武帝剝奪了司隸校尉的兵權,但卻擁有了 「督察三輔、三河、弘農」的權力,這是司隸校尉由原本只為皇權監督皇家之事,逐漸朝著地方監察官職轉變。而且,三輔、三河、弘農便屬京師地區,雖然司隸校尉的兵權被剝奪,但是其對京師百官的監察作用仍然存在,司隸校尉也由皇帝設立的京師武官,轉變為擁有監察職權的特權監察官。但是司隸校尉的官職並不高,其官職尚在九卿及三輔之下,但是因受統治者的信任卻有監察京師百官之權,可見其地位的特殊。

漢元帝時,司隸校尉的「持節」被剝奪。漢成帝時,司隸校尉被撤銷。漢哀帝時,設立司隸,是大司空的屬官,地位同司直相當。由此來看,司隸校尉在西漢後期逐漸受到壓制,「持節」被奪是對其代表皇帝行使權力身份的剝奪,而「校尉」被取消則是相當於徹底斷絕司隸校尉所能行使的軍事權力。漢哀帝設立司隸,讓其成為大司空的屬官,是將其歸為中央官制監察體系當中。

不過進入東漢之後,司隸校尉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漢武帝取消司直,讓司隸校尉的權勢更進一步擴大。並且東漢時司隸校尉監察京師七郡,逐漸讓司隸校尉部也成為東漢十三州之一。司隸校尉除了監察京師百官的職權之外,又逐漸擁有了地方監察官員的身份。而隨著司隸校尉職權的擴大,其地位也跟著提升,在東漢時司隸校尉與尚書令、御史中丞能在上朝時擁有專座,被稱作「三獨坐」,可見東漢的司隸校尉地位很高。不過司隸校尉在東漢時依舊並非極高官職,官秩為比兩千石,還是低於中兩千石的九卿。因為其在東漢具有能夠監察京師百官甚至三公的權力,司隸校尉也享有與其官職並不匹配的待遇,除了「三獨坐」之外,還享有「初除,謁大將軍、三公,通謁持板揖。公議、朝賀無敬」的特權,平時見到大將軍和三公時,司隸校尉需要持板作揖,而在公議、朝賀可以「無敬」不用行禮,更能看出當時司隸校尉的獨特地位。

正是由於東漢時司隸校尉職權的擴大,東漢末期時司隸校尉擁有了左右局勢的作用。袁紹、李傕和曹操都曾任司隸校尉,可見司隸校尉在胡亂局勢之中的重要性。東漢末期皇權不振時,司隸校尉已經能夠不依靠皇權而左右朝局,可見其職權較之西漢進一步得到加強。曹魏時期,司隸校尉職權進一步得到發展,較之東漢的「三獨坐」,司隸校尉能夠獨坐上首。蜀漢的諸葛亮和張飛都曾任司隸校尉。西晉時,司隸校尉依舊有設。等到東晉時,因司隸部已經具備了地方屬性的問題,江左政權撤銷司隸校尉的官職。

以上便是司隸校尉的確立過程及職權的演變發展,從其最初只是漢武帝用來解決「國中之辱事」的武官,到監察京師及周邊官員的監察官,再到司隸部的一州地方官,司隸校尉最終成為兼具京師監察百官職權和地方監察職權的特殊官職。

而司隸校尉職權的演變,也伴隨著統治者加強皇權的過程。給予司隸校尉一千二百人的軍事力量,是用其「持節」代表皇權鞏固京師,這是統治者解決京師潛伏危機的考量,也統治者加強自身皇權不受阻礙的基礎。而依靠皇權而逐漸勢大的司隸校尉,被統治者所忌憚,因此有了剝奪兵權、撤銷、去「校尉」武官稱號、受大司空節制等各種削弱司隸校尉職權的方式出現,這依舊是統治者加強自身皇權的必然選擇。想要振作皇權的統治者,不會坐看如司隸校尉這般地位特殊又威脅京師穩定的強權武官出現,因此才有了削弱其威脅,保留其監察作用的壓制。

但是等到東漢之時,司隸校尉的職權又進一步得到了擴大,甚至由原本只監督京師州官百官的監察職權,確立為了十三監察部州之一的司隸部監察長官,由此司隸校尉轉變成了兼具京師及地方的特殊官員。不過,司隸校尉在東漢的職權逐漸擴大,並不意味著皇權放縱其做大,而是在司隸校尉職權擴大的過程中,對於司隸校尉的限制也在增大。皇權利用司隸校尉職權擴大來加強對京師百官及司隸部監察的同時,也在利用司直、御史中丞等各種手段來限制司隸校尉,這也能體現統治者加強皇權的過程。

從司隸校尉與司直、御史中丞的互相監督關系,看皇權加強的過程
跟司隸校尉同樣具備監察官員職權的還有司直和御史中丞。司直也是漢武帝時設立,是丞相的屬官,因此也稱丞相司直,代表丞相對官員進行監察作用。丞相司直的職權極重,「職無不監」,不僅能夠監察京師百官,地方官員也受司直監察。御史中丞原本為御史大夫副官,三公制度確立之後,御史中丞逐漸成為御史府的實際長官,成為中央監察體系的重要構成。漢武帝時,「以中丞督司隸,司隸督丞相,丞相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刺史督二千石以下……」,由此形成了一套相互監督的古代王朝監察體系。其中司隸校尉監督丞相司直,又受御史中丞監督,可見在這種監察體系之下,司隸校尉的職權雖然有進一步擴大,能夠監察丞相三公等高官,但卻是也有一定的限制。

從司隸校尉、司直和司隸校尉的職權來看:司隸校尉由原本軍事武官,變成監察百官和司隸部的特殊官職;而司直歸屬丞相,擁有監察地方刺史等官員的權力;御史中丞又有監察百官的權力。三者之間形成了互相監督的狀態——司隸校尉為京師官員,受御史府的御史中丞監督;而對於司隸部的監察職權,司隸校尉地方官員的身份,讓其也受到丞相司直的監督。反之,司隸校尉「無所不舉」能夠監察在京師的御史中丞和丞相司直,那麼就與御史中丞和司直形成了互相監察,形成了相互節制。而在這個過程中,三者雖然擁有了監察官員的極重權勢,但卻能夠被其他監察機構和官職限制,有效地避免了其權勢打過於膨脹而威脅皇權,這也便是統治者加強自身皇權的有效手段。

由此看來,司隸校尉職權擴大的同時,也在被各種其他監察手段限制,這符合統治者加強自身皇權的需要。御史中丞、司直和司隸校尉之間的相互監督和限制,正是皇權在加強司隸校尉職權的同時,又預防其權勢過於膨脹的重要手段。

而等到東漢光武帝取消丞相司直,從司直對司隸校尉的監察作用來看,這是對於司隸校尉職權的有效提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司隸校尉的職權不受限制,御史中丞的監察百官作用依舊起到作用,並且東漢時台省的地位逐漸提升。東漢「三獨坐」中與司隸校尉和御史中丞地位相當的尚書令,便是台省官制中尚書台的長官。由此可見,雖然東漢時司隸校尉和御史中丞這兩個具備監察職權的官職權勢依舊穩固,但是為了鞏固皇權而出現的台省,逐漸成為統治者加強皇權,限制司隸校尉等官員職權的重要方式。

結合古代官制的發展,看司隸校尉對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
司隸校尉的職權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伴隨著皇權想要利用司隸校尉職權來鞏固自身權力的過程。鑒於西漢後期權臣弄權等情況,光武帝劉秀加強司隸校尉的職權,也是利用具有監察京師及司隸部官員的司隸校尉,來避免東漢步入西漢後期權臣專權情況的出現,這也是撤銷丞相司直給予司隸校尉更大權力的原因。不僅如此,既然是為限制權臣亂政而加強司隸校尉職權,那麼就需要預防司隸校尉權勢過重的出現,也就逐漸確立了以台省為主要中樞官署的東漢官制。尚書台的出現,是為避免權臣專政,「天下樞要,在於尚書」,也同樣是對司隸校尉權勢過重的預防。不僅如此,自漢武帝設立司隸校尉以來,兩漢及魏晉時期官制的發展中,司隸校尉職權的演變,也能體現出中央集權加強的過程。

漢武帝設立司隸校尉的同時,為了消除丞相府及御史府正式不專等弊端,逐漸將詔令等政事交給尚書台處理。並且結合漢武帝設立丞相司直,以及司隸校尉,這是有意識地將丞相職權進行削弱,也是三公分權的開始。漢哀帝時改丞相為大司徒,漢成帝給大司馬設置官署,哀帝、成帝確立大司空,這是將丞相原本無所不統的職權分散到三公,是皇權壓制相權的過程。不過,西漢末期權臣專政證明即便分權也並未消除相權威脅皇權的危機,而且結合司隸校尉自漢武帝之後,職權也逐漸受到了壓制,甚至在三公確立過程中,元帝剝奪其「持節」,成帝直接撤銷官職,哀帝重設去掉「校尉」,並且受三公之一的大司空管轄。可見漢武帝時,司隸校尉監察百官鞏固皇權的作用,逐漸被削弱。三公的確立,讓朝政大權落入三公之手,而受到三公轄制的司隸校尉無法實現對三公的有效監察,也便造成了西漢末期權臣專政打出現。

鑒於西漢末期的情況,東漢光武帝劉秀加強司隸校尉的職權,享受與御史中丞、尚書令「三獨坐」的地位,也讓司隸校尉成為十三州之一司隸部的地方監察長官。這樣司隸校尉不僅能夠擁有監察京師的地位,也有了拱衛中樞震懾四方的作用。簡而言之就是司隸校尉職權的加重,能夠有效避免西漢末期那種三公等權臣專政情況的出現,這是司隸校尉職權擴大的最重要原因。而隨著東漢末期,州刺史、州牧逐漸成為地方實際行政、軍事長官,擁有和刺史同樣地位的司隸校尉,也一樣逐漸成為司隸部的實際長官。只不過相對於地方其他各州來說,司隸部所處京畿要地,能夠對政權穩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如若司隸校尉擁立皇權,那麼皇權便能夠依靠司隸校尉獨特的職權和地理優勢,實現對中樞官員及地方的壓制,實現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但是如果司隸校尉脫離皇權而成為中樞的威脅,那麼也具有了超過其他地方州刺史和中樞官員的威懾。

結合東漢滅亡的原因看,宦官和外戚干政,以及地方割據的崛起都是重要原因,這與西漢因削弱司隸校尉職權,朝中權臣專政導致西漢滅亡的情況有著較大不同。在東漢末期的群雄割據中,曾經擔任司隸校尉的袁紹、曹操等人,都有利用司隸校尉職權來謀取中樞權力的過程,而這的確是司隸校尉職權過大導致的弊端。但結合東漢官制發展,司隸校尉職權的擴大,伴隨著州刺史職權擴大、三公的作用被尚書台取代等過程。這是皇權想要利用司隸校尉等官職來加強集權過程中,為限制朝中官員及鞏固京畿要地,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司隸校尉職權。董卓曾經稱司隸校尉為「雄職」,便能看出這一官職的重要性。

東漢三公體系的破壞、台省官制的確立發展和司隸校尉及州刺史職權的擴大,都是統治者在加強皇權過程中的必要手段。利用尚書台來限制三公的權勢,利用司隸校尉和州刺史來監察限制百官,但卻都不得不面對尚書台官吏及司隸校尉、州刺史權勢的崛起。但這些原因只是東漢滅亡的推動而並非全部,魏晉時司隸校尉的權勢進一步擴大,可知司隸校尉的職權擴大並非完全與加強皇權形成對抗,而是需要皇權使用更加有效的手段來節制司隸校尉。結合魏晉官制發展,中書省的地位逐漸取代了尚書省成為主要的中樞官署,而司隸校尉職權在魏晉擴大,也就意味著司隸校尉所具備的「無所不糾」監察百官職權,進一步擴大。魏晉朝堂之中,一方面皇權依靠中書來削弱相權,另一方面又利用提升對司隸校尉的職權,來加強對百官的監察力度。司隸校尉在台省興盛的朝局之中,是統治者加強皇權的補充。

總結
司隸校尉的職權變化,伴隨著統治者加強皇權的過程。為皇權解決皇家事務而設立的司隸校尉,逐漸發展成為中樞和地方監察職能的特殊官職,這是統治者有意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

西漢時由漢武帝時軍事武官,被剝奪兵權成為監察京師及周邊官員的監察官職;而對於三公等官職的監察作用,伴隨三公等權臣專政,讓司隸校尉的職權在西漢後期逐漸削弱。等到東漢時,為了避免權臣專政,對百官有監察職權的司隸校尉地位逐漸提升。並且,給予司隸校尉監督司隸部的地方監察權,這是司隸校尉擁有監察中樞官員職權及地方監察職權的確立,也是司隸校尉權勢擴大的重要過程。而這也是皇權希冀給予司隸校尉較大的中樞監察權及司隸部監察權,來形成對於京師和地方的威懾。

皇權當然也不會放縱司隸校尉的權勢過於膨脹,因此也有了利用丞相司直和御史中丞來節制司隸校尉的出現。而隨著兩漢及魏晉官制的發展,司隸校尉也會發生改變。西漢時三公等權臣分散丞相權力,司隸校尉是與三公公卿官制一樣,對丞相職權的限制。而等到三公成為威脅皇權的威脅,為皇權監察百官的司隸校尉的職權,便被逐漸削弱。而缺少了像司隸校尉這樣對於朝中百官有監察作用的官署和官職存在,也就造成了西漢末期權臣專政壓制皇權。東漢、魏晉時,為了避免權臣專政的情況出現,利用尚書台、中書省來限制相權,司隸校尉的職權在東漢、魏晉時進一步得到擴大,這是皇權利用司隸校尉,補充台省官制對相權的壓製作用。司隸校尉因其特殊的職權演變,兼具中樞監察官職和地方監察官職雙重身份,使其具備了影響時局的重要作用。對其職權的提升或削弱,都與統治者皇權的加強與否有著很大關系。

『捌』 司隸校尉與刺史有什麼不同

一、形成時期不同:

1、司隸校尉,舊號卧虎,是漢至魏晉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始置於漢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漢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曾省去,漢哀帝時復置,省去校尉而稱司隸。東漢時復稱司隸校尉。

2、刺史:秦制,每郡設御史,任監察之職,稱監御史(監郡御史)。

二、管轄區域不同:

1、司隸校尉:京官,首都區長官

2、刺史:地方官長

刺史,又稱刺使,職官。「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即監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


(8)司隸校尉監督擴展閱讀:

司隸校尉既是御史大夫之屬官,反過來又可以監察御史大夫,身份頗為特殊。這種特殊的身份使其不依附於行政權力的制約,不會輕易受到行政權力的干擾,從而能夠更好的發揮監察的作用。

司隸校尉的司法監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各級官吏尤其是中央高官的不法行為,為整頓吏治和保障司法正常運作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漢代這種以司隸校尉為標志的特殊監察機構的設置,是中國古代司法監察史上頗具意義的一個舉措。

刺史制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面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察官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