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強監管
『壹』 為什麼說食品安全方面中國是全世界監管力度最強的國家
人民網北京6月30日電 今天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時指出,自己曾經說過的「食品安全方面中國是全世界監管力度最強的國家」系被斷章取義的誤讀,目前中國的食品抽樣檢驗數量是全世界最多的,但不應過度依賴抽樣檢驗,針對食品安全問題,不僅要政府監管,更需要食品生產經營者誠信守法。
陳君石表示,若以抽樣檢驗作為評價監管力度的主要指標,那麼中國是全世界監管力度最強的國家。因為發達國家的企業數量沒有那麼多,不需要做那麼多抽樣檢驗,比如嬰幼兒配方奶粉,美國只有四個企業,政府只要去監管那四個企業即可。而真正的發展中國家,比如大多數非洲國家,既沒有實驗室,也沒有檢驗經費,因此沒有能力做那麼多抽樣檢驗。
陳君石指出,我國目前的監管模式過度依賴抽樣檢驗,而忽略了過程監管,所以抽樣檢驗變成政府監管的主要手段,而且我國有農業部、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以及進出口等環節,加起來的抽檢數量非常多。因此,在食品安全方面,中國應轉變監管模式,加強過程監管,減少抽樣檢驗。但是,中國處在一個發展階段,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非常關注,所以,政府利用抽樣檢驗的結果來告訴消費者,為消費者建立食品安全的信心,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另外,陳君石還認為,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靠監管出來的,雖然政府有不可推卸的監管責任,但關鍵還在於食品生產經營者。據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數字,目前中國有1088萬戶食品生產經營者,還不包括農業生產的一億多農戶,這個數字是非常巨大的。我國的法律、法規、標准,盡管還有很多漏洞,但和國際上基本是接軌的,「這一億多農戶和1088萬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有沒有足夠的誠信來守法,是我國現在面臨的關鍵問題。」 (宋毅)
『貳』 世界各國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包括哪些方式
金融監管的定義金融監管是金融監督和金融管理的總稱。金融監管是指政府通過特定的機構(如中央銀行)對金融交易行為主體進行的某種限制或規定。金融監管本質上是一種具有特定內涵和特徵的政府規制行為。綜觀世界各國,凡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無不客觀地存在著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管制。從詞義上講,金融監督是指金融主管當局對金融機構實施的全面性、經常性的檢查和督促,並以此促進金融機構依法穩健地經營和發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當局依法對金融機構及其經營活動實施的領導、組織、協調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動。金融監管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金融監管是指中央銀行或其他金融監管當局依據國家法律規定對整個金融業(包括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實施的監督管理。廣義的金融監管在上述涵義之外,還包括了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和稽核、同業自律性組織的監管、社會中介組織的監管等內容。[編輯]金融監管的目的和原則[編輯]對金融機構實施監管的主要目的(1)維持金融業健康運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減少銀行業的風險,保障存款人和投資者的利益,促進銀行業和經濟的健康發展。(2)確保公平而有效地發放貸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資金的亂撥亂劃,制止欺詐活動或者不恰當的風險轉嫁。(3)金融監管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貸款發放過度集中於某一行業。(4)銀行倒閉不僅需要付出巨大代價,而且會波及國民經濟的其它領域。金融監管可以確保金融服務達到一定水平從而提高社會福利。(5)中央銀行通過貨幣儲備和資產分配來向國民經濟的其他領域傳遞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可以保證實現銀行在執行貨幣政策時的傳導機制。(6)金融監管可以提供交易帳戶,向金融市場傳遞違約風險信息。[編輯]金融監管的原則金融監管的原則為了實現上述金融監管目標,中央銀行在金融監管中堅持分類管理、公平對待、公開監管三條基本原則。所謂分類管理原則就是將銀行等金融機構分門別類,突出重點,分別管理。所謂公平對待原則是指在進行金融監管過程中,不分監管對象,一視同仁適用統一監管標准。這一原則與分類管理原則並不矛盾,分類管理是為了突出重點,加強監測,但並不降低監管標准。公開監管原則就是指加強金融監管的透明度。中央銀行在實施金融監管時須明確適用的銀行法規、政策和監管要求,並公布於眾,使銀行和金融機構在明確監管內容、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接受監管,同時也便於社會公眾的監督。[編輯]金融監管的方式1.公告監管公告監管是指政府對金融業的經營不作直接監督,只規定各金融企業必須依照政府規定的格式及內容定期將營業結果呈報政府的主管機關並予以公告,至於金融業的組織形式、金融企業的規范、金融資金的運用,都由金融企業自我管理,政府不對其多加干預。公告監管的內容包括:公告財務報表、最低資本金與保證金規定、償付能力標准規定。在公告監管下金融企業經營的好壞由其自身及一般大眾自行判斷,這種將政府和大眾結合起來的監管方式,有利於金融機構在較為寬松的市場環境中自由發展。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作為金融企業和公眾很難評判金融企業經營的優劣,對金融企業的不正當經營也無能為力。因此公告監管是金融監管中最寬松的監管方式。2.規范監管規范監管又稱准則監管,是指國家對金融業的經營制定一定的准則,要求其遵守的一種監管方式。在規范監管下,政府對金融企業經營的若乾重大事項,如金融企業最低資本金、資產負債表的審核、資本金的運用,違反法律的處罰等,都有明確的規范,但對金融企業的業務經營、財務管理、人事等方面不加干預。這種監管方式強調金融企業經營形式上的合法性,比公告監管方式具有較大的可操作性,但由於未觸及金融企業經營的實體,僅一些基本准則,故難以起到嚴格有效的監管作用。3.實體監管實體監管是指國家訂立有完善的金融監督管理規則,金融監管機構根據法律賦予的權力,對金融市場,尤其是金融企業進行全方位、全過程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實體監管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金融業設立時的監管,即金融許可證監管;第二階段是金融業經營期問的監管,這是實體監管的核心;第三階段是金融企業破產和清算的監管。實體監管是國家在立法的基礎上通過行政手段對金融企業進行強有力的管理,比公告監管和規范監管更為嚴格、具體和有效。[編輯]金融監管的重要性綜合世界各國金融領域廣泛存在的金融監管,我們認為,金融監管具有以下深層次的原因和意義:金融市場失靈和缺陷。金融市場失靈主要是指金融市場對資源配置的無效率。主要針對金融市場配置資源所導致的壟斷或者寡頭壟斷,規模不經濟及外部性等問題。金融監管試圖以一種有效方式來糾正金融市場失靈,但實際上關於金融監管的討論,的集中在監管的效果而不是必要性方面。道德風險。道德風險是指由於制度性或其他的變化所引發的金融部門行為變化,及由此產生的有害作用。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存款人(個人或集體)必然會評價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安全性。但在受監管的金融體系中,個人和企業通常認為政府會確保金融機構安全,或至少在發生違約時償還存款,因而在存款時並不考慮銀行的道德風險。一般而言,金融監管是為了降低金融市場的成本,維持正常合理的金融秩序,提升公眾對金融的信心。因此,監管是一種公共物品,由政府公共部門提供的旨在提高公眾金融信心的監管,是對金融市場缺陷的有效和必要補充。現代貨幣制度演變。從實物商品、貴金屬形態到信用形態,一方面使得金融市場交易與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一方面導致了現代紙幣制度和部分儲備金制度,兩種重要的金融制度創新。信用創造。金融機構產品或服務創新其實質是一種信用創造,這一方面可以節省貨幣,降低機會成本,而另一方面也使商業性結構面臨更大的支付風險。金融系統是「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為典型的經濟系統之一。任何對金融機構無力兌現的懷疑都會引起連鎖反應,驟然出現的擠兌狂潮會在很短時間內使金融機構陷入支付危機,這又會導致公眾金融信心的喪失,最終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崩潰。金融的全球化發展將使一國國內金融危機對整個世界金融市場的作用表現的更為直接迅速。[編輯]金融監管的對象與內容1.金融監管的主要對象。金融監管的傳統對象是國內銀行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但隨著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金融監管的對象逐步擴大到那些業務性質與銀行類似的准金融機構,如集體投資機構、貸款協會、銀行附屬公司或銀行持股公司所開展的准銀行業務等,甚至包括對金邊債券市場業務有關的出票人、經紀人的監管等等。目前,一國的整個金融體系都可視為金融監管的對象。2.金融監管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對金融機構設立的監管;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業務的監管;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如市場准入、市場融資、市場利率、市場規則等等;對會計結算的監管;對外匯外債的監管;對黃金生產、進口、加工、銷售活動的監管;對證券業的監管;對保險業的監管;對信託業的監管;對投資黃金、典當、融資租賃等活動的監管。其中,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是監管的重點。主要內容包括市場准入與機構合並、銀行業務范圍、風險控制、流動性管理、資本充足率、存款保護以及危機處理等方面。[編輯]金融監管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趨勢金融監管制度先於中央銀行制度而出現,但金融監管並不是中央銀行的產物。;一、金融監管的歷史沿革金融監管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1.20世紀30年代以前——金融監管理論與實踐的自然發軔這一階段金融監管的特點具有自發性、初始性、單一性和滯後性,對金融監管的客觀要求與主觀認識不足,處於金融監管的初級階段。後果:自由經營銀行業務造成的投機之風盛行,多次金融危機給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2.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嚴格監管,安全優先這一階段金融監管的主要特點是全面而嚴格的限制性,主要表現在對金融機構具體業務活動的限制,對參與國內外金融市場的限制以及對利率的限制等方面。影響:強有力的金融監管維護了金融業的穩健經營與健康發展,恢復了公眾的投資信心,促進了經濟的全面復甦與繁榮。並且,金融監管的領域也由國內擴展到國外,開始形成各自不同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3.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金融自由化,效率優先這一時期金融監管的主要特點便是放鬆管制,效率優先。客觀背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加大了商業銀行在開展國際業務過程中的匯率風險;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國際資本出現了相對過剩,銀行經營日益國際化,全球性的銀行業競爭更加激烈;金融的全球化、自由化及其創新浪潮使建立於30年代的金融監管體系失靈。理論背景: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等新自由主義學派從多個方面向凱恩斯主義提出了挑戰,尊崇效率優先的金融自由化理論也對30年代以後的金融監管理論提出了挑戰。4.20世紀90年代至今——安全與效率並重90年代以來的金融監管最主要的特徵是安全與效率並重。背景: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金融創新與自由化帶來的金融風險更加復雜,並具有國際傳染性。有效的金融監管要求政府在安全與效率之間努力尋找一個平衡點。二、《巴塞爾協議》與金融監管的發展趨勢金融風險的全球傳染性加之各國監管方式上的差異,使有效監管跨國金融機構並非易事,這要求國與國之間的合作。1974年成立的「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及其頒布的一系列有關國際金融監管的重要協議,約束、引導著各國金融監管行為。(一)《巴塞爾資本協議》的演變路徑《巴塞爾資本協議》作為國際銀行業監管的「神聖公約」,從其誕生至今已有三個版本。每一次演變都體現了金融風險的變化,蘊涵著金融監管的新方向。1.1988年《巴塞爾資本協議》。即《統一資本計量與資本標準的國際協議》()。是以跨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核心(資本占風險總資產的比重為8%)、以信用風險控制為約束重點的單一資本充足協議。主要內容:界定了銀行資本的組成,規定核心資本要佔全部資本的50%,附屬資本不應超過資本總額的50%。同時,對不同資產分別給予不同的風險權數,換算為風險資產,銀行資本(核心資本加附屬資本)與風險資產比率最低為8%,核心資本與風險資產的比例不低於4%。意義:1988年版本使國際銀行業監管有了可以共同遵循的統一標准。實踐證明,資本充足率這「一條鐵律」適用於全世界所有銀行,深入人心。2.1997年《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產生背景: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十分活躍,銀行業深深介入其中,金融市場的波動風險對銀行業的影響也越來越顯著,僅僅強調8%這「一條鐵律」很容易導致銀行過分注重資本充足率,從而忽視銀行業的贏利性及其他風險。主要內容:提出了比較系統的全面風險管理思路,強調從銀行申請設立到破產倒閉的全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綜合的風險監管,將源於銀行的外匯、交易債券、股票、商品與期權頭寸中的市場風險納入金融監管的范疇。3.2001年《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產生背景:1997年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許多金融機構瀕臨破產,其主要原因不僅僅是信用風險或市場風險等單一的風險。主要內容:將「一條鐵律」擴充為「三道天條」,首次將資本充足率、監管約束和市場約束並列為銀行監管的三大支柱,利用市場機制壓縮成本,提高監管效率。突出特點之一:強調市場約束(marketdiscipline)的作用——市場具有迫使銀行有效而合理地分配資金和控制風險的作用,穩健的、經營良好的銀行可以以更為有利的價格和條件從投資者、債權人、存款人及其它交易對手那裡獲得資金;而風險程度高的銀行在市場中則處於不利地位,它們必須支付更高的風險溢價、提供額外的擔保或採取其他安全措施。突出特點之二:注重借用銀行內部的力量加強風險防範——除繼續保留外部評級方式外,更強調銀行自己以市場為基礎衡量風險狀況,建立內部風險評估體系。對於信用風險,新協議提供了三種循序漸進的方案供銀行選擇:由監管當局利用外部評級結果確定資本水平的標准化方案、初級和高級內部評級法。意義:新協議決定了國際銀行業監管新的發展方向,各國的監管理念將由單一的嚴厲政府管制走向與監管對象協調和配合的協同監管,注重讓市場的力量來促使銀行穩健、高效的經營。(二)金融監管的發展趨勢新時期的金融監管呈現以下趨勢:1.監管理念方面,發生重心轉移。注重加強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的合作,變「貓鼠對立關系」為「腦與四肢的協同關系」。2.監管機制方面,走向多元化。由偏重於國家監管機制向監管機制多元化轉變——國家專門監管機制、銀行內控機制及自律機制的齊頭並舉。多元化監管機制實現的關鍵在於引入市場約束,強化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便於存款戶、投保者、股東等多方市場主體及時掌握金融機構的風險狀況。3.監管模式方面,向功能型監管轉變。功能型監管是指在一個統一的監督機構內,由專業分工的管理專家和相應的管理程序對金融機構的不同業務進行監管。其優點主要是有效地解決混業經營條件下金融創新產品的監管歸屬問題,避免監管真空和多重監管現象;可使監管機構的注意力不僅限於各行業內部的金融風險;能更好地適應金融業在今後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新情況。功能型監管的不足之處在於協調過多,程序復雜,對金融機構經營行為的風險確認速度比不上機構型監管模式。但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廣泛運用、金融信息網的建成完善,功能型監管的不足之處將會降到最小的程度。4.監管技術方面,出現了一種激勵相容的新方案。激勵相容方案的主要內容是:監管當局設定一個測試期,銀行在測試期初向監管當局承諾其資本水平,為該期間內可能出現的損失做准備,在整個期間內,只要累積損失超過承諾水平,監管當局就對其進行懲罰,如交納額外資本費給中央銀行。5.監管范圍方面,有所擴大。從單純的表內業務,擴展到包括表外業務在內的所有業務,還通過並表監督來加強監管。
『叄』 金融科技時代的強監管時代就要來臨,金融科技公司如何積極應對
互聯網快速地迭代,也促使各行各業不斷加速升級。從1.0版本到4.0時代,互聯網引領全行業走過是一個“進化”過程。
而招銀雲創是招商銀行全資子公司,其服務范圍是將招商銀行IT系統30年穩定運行成功經驗和金融IT成熟解決方案開放給金融同業。憑借團隊在互聯網應用架構和企業級IT豐富經驗,紮根銀行企業,再做深做透客戶業務特性,這無疑是招銀雲創優勢。
更准確說,招商銀行是銀行業創新的標桿,招商銀行金融科技輸出也是銀行業在科技層面孜孜不倦創新楷模。
『肆』 外匯正規監管機構有哪些
外匯監管機構:
1、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簡稱為FCA。
英國市場上的所有的外匯平台均由FCA監管。以保護消費者並確保市場運作的誠信,同時,FCA已聲明對違反監管規定的公司進行嚴厲處罰,FCA是英國金融市場統一的監管機構,直接向英國財政部負責,其宗旨是對金融服務行業進行監管,保持高效、有序、廉潔的金融市場。
2、美國全國期貨協會,簡稱為NFA。
美國全國期貨協會( NFA)是獨立的聯邦機構主要職能是監督期貨和期權市場的經營,保護客戶利益。NFA
是期貨行業的自律機構,主要的經營資金來源於會員的會費。外匯保證金行業歸屬於CFTC 和NFA ,在監管方面均依照期貨行業的監管條款。
3、澳大利亞監管機構ASIC。
ASIC除了監督金融機構和公司外,還負責辦理與公司的開張,運營以及停業相關的手續。保護投資者的措施主要有兩方面∶所有經營金融產品的機構首先需要申請執照(AFS)。另外,從事外匯教學,包括網路培養訓練的機構,都必須接受認證或持有牌照。
4、香港證監會,簡稱為SFC。
SFC性質上類似FSA,但其職責說明相對具體,外匯保證金業務明確地被列入規范的范圍。
5、國家外匯管理局
6、日本金融廳
簡稱FSA。金融廳的設立是為確保日本金融系統的穩定,又同時是保護存款人、保單持有人、有價證券等投資者利益以及促進金融便利化為目的的。
7、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
簡稱FINMA。他是是擁有獨立法人的獨立機構,其總部設於瑞士首都伯爾尼。它直接效命於瑞士議會,從機構上、功能上和財務上獨立於瑞士的聯邦中央政府和聯邦財政部。
『伍』 什麼是「全面進口監管計劃」
「全面進口監管計劃」(,簡稱CISS),它是本世紀60年代初期發展起來的一種非關稅貿易措施。通常由進口國政府有關部門,如中央銀行、財政部、商業部、外貿部聯合頒布法令,指定一家或數家跨國公證行對其本國進口貨物實行強制性的裝船前檢驗,以防止套匯、避稅等非法活動,最後買方憑指定的國際公證行簽發的清潔報告書作為銀行付匯、海關放行和征稅的有效憑證之一。「全面進口監管計劃」根據世貿組織有關文本又可稱為裝船前檢驗(Pre-shipmentInspection,簡稱PSI)。
選自錦程全球訂艙中心
『陸』 世界上監管力度最大的股市是美國股市嗎
美國的監管力度很小。這是由美國的監管體制決定的,與中國有很大區別
美國強調先發展後監管,重在發展,出現問題後再針對性的監管
中國則是重在監管,發展前進行大量研究工作,如果有可能出現問題則寧可不發展
『柒』 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呈現五大趨勢是什麼
金融危機以來,國際金融監管改革主要任務是修復引發危機的「斷層線」,增強全球金融體系的安全穩健性,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金融需求。金融穩定體系包括: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穩健經營的金融機構、有深度廣度的金融市場、有效的金融安全網及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加強金融監管有三個層面:一是微觀審慎層面,主要是增強單個銀行機構的穩健性,具體包括資本充足性、流動性、杠桿率、大額風險集中度、公司治理、風險文化等方面。二是宏觀審慎層面,主要是防止系統性風險傳導、緩解順周期問題,包括解決「大而不倒」、化解影子銀行風險和加強逆周期資本補充。三是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主要是完善會計、審計、外部評級、危機處置、OTC、中央交易對手、基準利率等。
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呈現五個趨勢。第一,以巴塞爾協議Ⅲ資本監管為核心,覆蓋各類風險,對模型計量的態度更加謹慎,引入簡單的杠桿率作為兜底。第二,識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提高監管強度,制定恢復和處置計劃。第三,從關注銀行到關注非銀行,包括全球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G-SII)、全球系統重要性非銀行非保險金融公司(G-NBNI)和影子銀行。影子銀行包括5種經濟功能:基金、信託等集合類投資,財務公司、租賃、保理等批發融資發放貸款,券商、貨幣經紀等融資融券,融資性擔保、信用保證等信用擔保,SIV、ABCP等資產證券化實體功能。第四,強調標准實施的國際一致性,標准要有統一的適用范圍、統一的時間表,評估要同步實施、規則一致、實施一致。第五,尋求多元目標,平衡簡單性,提高可比性和風險敏感性。
建議我國金融監管要時刻把握風險的動態變化,指導機構建立良好的風險文化、合理的公司治理架構工具和適當的激勵。要提高宏觀視野,注重監管措施的先後順序和內在邏輯一致性。關注政策的疊加效應,境外加強監管協調,境內加強金融監管與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其他宏觀政策的配合,整體提高宏觀經濟穩定性。在加強監管規則建設的同時,提高有效監管能力,避免因規則過於復雜而誘發監管套利行為、加重監管負擔。重視傳統監管手段的作用,通過有效監管施壓於銀行董事會和高管層。應進一步發揮信息披露和市場約束作用。
『捌』 全球金融市場監管模式變革趨勢
一、不同監管模復式的趨同趨勢制
二、監管變革的方向從強化監管到放鬆監管
三、監管目標從注重衍生金融市場的安全性轉向注重效率
四、監管體制從機構監管轉向功能監管
五、監管內容上既放鬆經濟性監管又強化審慎性監管
六、監管方式從以外部監管為主轉向內部自律監管為主
七、加強證券監管領域的國際協調與合作
『玖』 試述全球金融市場監管模式變革的趨勢
一、抄不同監管模式的趨同趨勢
二、監管襲變革的方向從強化監管到放鬆監管
三、監管目標從注重衍生金融市場的安全性轉向注重效率
四、監管體制從機構監管轉向功能監管
五、監管內容上既放鬆經濟性監管又強化審慎性監管
六、監管方式從以外部監管為主轉向內部自律監管為主
七、加強證券監管領域的國際協調與合作